电影《孤军》观后感范文(8篇)

《孤军》是由杨虎执导,该影片是由凌潇肃、郑昊等人领衔主演,该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历史故事改编,反映了当时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与其他红军战略转移的故事。该影片将传递怎样的观后感呢,不妨就来看看关于孤军观后感吧!

孤军观后感1

12月18日,“光影记录历史 赓续红色血脉”电影《孤军》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电影《孤军》由同类题材优秀电影《信仰者》的主创团队担纲,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亦称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真实事迹,展现了纵队指战员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战、为信仰赴死的精神意志和理想信念。

“光影记录历史 赓续红色血脉”电影《孤军》专家研讨会现场

来自文艺界、电影界、新闻界的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影片的创作理念、角色塑造、文化价值传承,以及新时代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新性表达等话题展开深度研讨。电影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主持研讨会。

导演杨虎发言

导演杨虎介绍了电影《孤军》的创作背景以及影片拍摄的幕后故事。他表示,影片中的故事背景、人物塑造都源自真实的历史事件。在创作拍摄过程中,要确保人物的戏剧化构成、故事的矛盾点设置既大胆又客观,经得起推敲。这就要求影片的创作要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回顾那段历史,不管是演员还是创作团队,要走进烈士们的内心深处去跟他们交流,找到他们的初心,找到他们在历史背景下所追求的最真实的东西。电影通过真实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仰。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拥有丰富的情感,可以令观众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更好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激情和信念的力量。

讲好红色故事,填补历史空白

电影《孤军》首次将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慷慨悲壮的历史搬上大银幕,以电影形式展示了红军川南游击纵队英勇斗争的峥嵘岁月,填补了这段历史的影像空白。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发言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指出,《孤军》这部电影制作水准高,电影场面制作精良,团队负责敬业。在电影内容与宣传定位方面,建议抓好宣传点位,实现艺术创作与文旅开发的协同发展。“孤军不孤,光影赓续”,该片以光影艺术的形式讲好这段故事的同时,也要加强地方文旅建设,建好烈士纪念馆,打造地方红色文化形象,形成结构完整的红色文旅链条,让烈士们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主席仲呈祥发言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主席仲呈祥在发言中表示,《孤军》传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传统相结合的创作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努力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讲好了长征中至今鲜为人知的川南游击纵队受命向死而生掩护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的撼天动地的故事。电影中,川南游击纵队胸怀“民心”和“党心”,“孤军不孤”,坚定理想信念,这种红色基因正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内核。仲呈祥表示,电影创作者应当发扬《孤军》创作团队的精神,顺应时代和人民的呼唤,遵循艺术规律,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令观众感受到深刻的思想穿透力和精神美感,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解放军报》原文化部主任陈先义发言

《解放军报》原文化部主任陈先义提到,电影《孤军》是一部有灵魂的电影,是一部宣传信仰的文艺作品。该片有主义、有信仰、有思想内核,这离不开创作团队对党的热爱与忠诚,他们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融入电影之中。陈先义指出,历史长河中不只有一个“孤军”,红军长征中还有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等待创作者发掘。《孤军》电影开辟了该领域新的创作空间,影视创作者要把握好宣传方式,将思想内核融入作品中创作更多优秀作品。

电影《孤军》总监制、中共兴文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晓莉发言

“兴文县作为革命老区县,是马列主义传播较早地区,是川南早期革命的主要发源地,红军长征途经地、宿营地、战斗地,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策应主力红军北上的转战地,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电影《孤军》总监制、中共兴文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晓莉表示,电影《孤军》的推出,更加深刻地展现了兴文的红色文化,丰富了兴文文旅产业业态,对兴文书写红旅融合发展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表达方式创新,推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不断发展进步

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记述了党的奋斗历程和光辉成就,其创新性表达是适应时代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电影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电影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电影《孤军》在视听呈现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无论是攻坚战、阻击战、运动战,还是遭遇战的战斗场面,都具有电影的质感、层次感,呈现出了战争的残酷。他同时表示,电影《孤军》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艰苦卓绝的征战和向死而生的过程,将信仰的力量、革命先烈的境界表达出来,更加具有艺术传播的力量,能够真正有效触及包括年轻观众群体在内的观众的情感,有效实现最大限度的共情、共鸣、共振。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国家行政学院)新闻传播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沈伟鹏从内容创新的角度对电影进行了分析与点评。他表示,电影《孤军》在角色塑造等方面体现了电影创作的创新性,既展现了烈士们向死而生的牺牲精神,又适当地展现了人物思想的矛盾,让青年观众切身感受理想信念的精神张力,引发共鸣与思考,使红色精神深入人心。

《中国艺术报》编辑部主任金涛认为,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其中有无数感人的故事被后人传扬。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都能从长征的故事中提取创作源泉。电影《孤军》是众多长征故事中独特的一个,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却不应被遗忘的历史。影片在兼顾宏阔历史语境的同时也将日常生活和革命历史深度融合,以细微化的方式表现更加鲜活的人物特点,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作为首次将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这段历史搬上大银幕的电影,《孤军》为党史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红色教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人民在线总经理赵秀梅在发言中表示,在当下复杂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红色题材电影的宣传和推广不仅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更要加强舆情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关注大众的舆论反馈,并做出有效妥当的回应,避免被负面声音带偏节奏,让观众失去对影片本身的关注。同时,要重视影视作品的版权保护问题,捍卫好红色文艺资源,更好地进行传承与发展。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田亦洲认为,电影《孤军》为观众营造出了一个关于红色文化记忆的“记忆之场”,这其中容纳的不仅是对于革命历史的呈现,还涉及红色记忆传承、文化记忆建构。影片将文化记忆锚定在一个空间画面上,例如川南游击纵队战斗的路线,能够更加有效地为观众建构起红色文化的基因记忆,推动红色主题教育深入人心。

孤军观后感2

这是一段发生在四川的英雄史诗。86年前的川滇黔边区,川南游击纵队以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连续转战,有效地牵制了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敌人,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顺利北上减轻了军事压力,为红二、六军团长征创造了有利条件。

12月14日,电影《孤军》在故事发生地、取景拍摄地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举行首映礼。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电影《孤军》根据发生在以宜宾市兴文县为中心的川滇黔三省五市二十三县的真实历史故事改编。

12月14日,电影《孤军》在故事发生地、取景拍摄地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举行首映礼。

1935年扎西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中共川南特委及特委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主要任务是牵制敌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安置和保护好伤病员;建立革命根据地。纵队先后在徐策、余泽鸿、戴元怀、刘干臣、刘复初等的领导下,在川滇黔一带浴血奋战。

影片首次将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慷慨悲壮的历史搬上大银幕,以电影形式展示了红军川南游击纵队英勇斗争的峥嵘岁月,填补了这段历史的影像空白。

孤军观后感3

活动现场,导演杨虎携主创团队一同出席,现场分享影片幕后创作故事,点燃了影迷们的热情。“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高举过头顶的信念。信仰越坚定,人的革命意志就越坚强。”主创团队表示,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谱写一曲诗意隽永的“信仰者”群体颂歌。电影《孤军》基于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影视化填补了该段军史影像空白,再现了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战、为信仰奋勇献身,从容赴死的英雄形象。

杨虎导演谈到,拍摄一部电影,故事为王,人物为先,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红军战士通过电影的形式呈现到观众的眼前,塑造鲜活、生动的人物,是拍摄的首要工作。他强调,故事里的红军战士是一群有梦想、信仰坚定的英雄,我们绝不能忘记他们。谈及对于角色的理解,凌潇肃表示,影片中的很多角色都是革命烈士,在参演前他对于对所扮演角色的人物历史背景做了很多了解,也在拍戏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希望能呈现给大家最佳的观影感受。小沈阳提到,《孤军》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因此表演中的每一句台词都要严肃对待,这样的演出经历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挑战,期待观众走进影院后的评价。

作为首次将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这段历史搬上大银幕的电影,《孤军》为党史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红色教材。《孤军》根据发生在宜宾市兴文县的真实历史故事改编。扎西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组建直属中央领导的中共川南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主要任务为打击、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作战,安置和保护好伤病员,建立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10日,在周恩来的亲自部署下,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在云南扎西正式成立,纵队共600余人,随后转战兴文等地。1935年7月至12月,连续的转战导致纵队减员严重,余泽鸿、刘干臣等人壮烈牺牲。川滇黔一带浴血奋战近两年期间,纵队完成了“牵制敌人,掩护中央红军长征”的任务,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顺利北上减轻了军事压力,为红二、六军团长征创造了有利条件,先后建立了七个乡革命委员会和农会,安置伤病员200多人。他们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书写了中国军史和红军长征史的光辉篇章。

党史记载着党带领人民筚路蓝缕奋斗创业的伟大历程与辉煌成就。影片通过生动的叙事手法和鲜活的人物刻画,让观众加深了对于党史的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崇高、感悟力量。观影结束后,全场观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现场好评如潮,不少观众动情地表示:“先辈们用生命为代价保存下来的革命火种,从此不会再熄灭”、“革命先驱浴血奋战的场景令人热血沸腾”、“能感受到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这背后是坚定而崇高的信仰”。

孤军观后感4

影片紧扣时代主题,顺应时代召唤,谱写了一曲诗意隽永的“信仰者”群体颂歌。通过讲述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亦称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真实事迹,首次将这段慷慨悲壮的历史搬上银幕,再现了一场场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战斗故事,引发观众强烈共鸣。四川省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廖文彬,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委书记、电影《孤军》总策划陈良云、出品方成都电影集团董事长邓尚宏出席并致辞。四川省委宣传部、宜宾市委市政府、成都市委宣传部、宜宾市委宣传部、兴文县委县政府、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等单位相关领导出席活动。

四川省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廖文彬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宜宾市坚持以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为目标,创作了话剧《赵一曼》等一批文艺精品,推出了“英雄足迹寻访”“红色岁月追忆”等红色精品旅游路线,推动了宜宾红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电影《孤军》的上映,既是宜宾红色文艺的又一力作,也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的有效载体,必将进一步凝聚我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委书记、电影《孤军》总策划陈良云致辞表示,《孤军》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个生动注脚,是留给兴文最宝贵的红色精神和文化遗产。兴文将以此次首映礼为契机,切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精神传承好,不断从中汲取思想力量和智慧营养,焕发苗乡儿女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描绘人民幸福的秀美苗乡建设新画卷。

电影《孤军》出品人、成都电影集团董事长邓尚宏作为出品方代表介绍了影片的故事背景与创作初衷。邓尚宏表示,我们不仅致力于创作精品红色文艺作品,更是希望通过这个电影项目,为四川省兴文县这块红色热土留下珍贵的历史影像记录,以电影形式追寻先烈足迹,重温革命先辈奋斗历程,让这座英雄之城的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未来,成都电影集团将继续坚持推动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致力于打造一批红色文艺精品力作,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据了解,本片由同类题材优秀电影《信仰者》的主创团队担纲;由八一电影制片原厂长、著名作家、剧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柳建伟编剧;由解放军艺术中心影视部原一级导演、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华表奖获得者,《信仰者》《刘老庄八十二壮士》《三湾改编》等影片导演杨虎执导;由解放军艺术中心影视部原副主任、一级导演刘治寰担任艺术总监和总制片人;由凌潇肃、小沈阳、郑昊、黄少祺、吕星辰、奚望主演,刘之冰、岳红等倾情演绎。

孤军观后感5

作为首次将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这段历史搬上大银幕的电影《孤军》为党史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红色教材。

  1935年2月10日,在周恩来的亲自部署下,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在云南扎西正式成立,纵队共600余人,随后转战兴文等地。1935年7月至12月,连续的转战导致纵队减员严重,徐策、余泽鸿、刘干臣等人壮烈牺牲。川滇黔一带浴血奋战近两年期间,纵队完成了“牵制敌人,掩护中央红军长征”的任务,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顺利北上减轻了军事压力,为红二、六军团长征创造了有利条件。

  影片中描写川南特委书记、川南游击纵队政委徐策的片段很多,形象光辉,精神伟大。

  徐策是湖北大冶妇孺皆知的著名烈士,出生于大冶市大箕铺镇八流村下徐湾,是鄂东南早期革命运动的著名领导人,也是长征时期的红军著名将领。1928年10月,徐策调任中共大冶县委书记。县委机关设在离大冶城60余华里的南山头上的金公祠。下旬,县委收到中共中央六大的文件。在“六大”精神指引下,他决定在全县发动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徐策从恢复、发展党的组织着手,在十个区恢复了11个中共支部,经过四个月的工作,发展到31个支部。到1930年春,党员已发展到3600人。

  在组建川南游击纵队前,徐策是中央红军红三军团6师政委。他跌宕起伏、短暂璀璨的人生,是那个年代千千万奋斗革命先烈的缩影,无数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当年的中央《红星报》报道说川滇黔游击纵队“接连打了两个胜仗,半个月内扩大了三倍。”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二渡、三渡、四渡赤水。

  徐策领导的这支孤军每天生活在危机四伏,数倍于我的敌军围追堵截之中。但孤军将士们从未退缩,一往无前与敌人周旋、阻击、恶战,直至指挥员、指战员绝大部份壮烈牺牲,到1947年,整支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在88年后的今天,这段历史被改编成电影《孤军》,再度出现在当代人的视线中。这是一支孤军的坚守、一段悲壮的历史、一部英雄的史诗,影片以直叙与闪回,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非常真实的展现出,当时背景下向死而生,红军战士他们的生存状态方式,将川南游击纵队组建、壮大、缩小、浴血牺牲,刻画得细致入微,让人从视觉上直击心灵。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自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程中,让我们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吧!

孤军观后感6

“一支孤军的坚守,一段悲壮的历史,一部英雄的史诗……”一部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的电影《孤军》宣布定档,将于12月28日全国公映。

该片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为完成策应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战略转移的光荣使命,孤军奋战,与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斗争,以几乎全军牺牲的巨大代价完成使命。

本片由四川兴文县文旅发展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成都市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宜宾市文广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广播影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出品,该片也是四川省重大文艺扶持项目电影项目扶持作品。

影片由著名作家、剧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柳建伟编剧;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华表奖获得者,《信仰者》《三湾改编》等影片导演杨虎执导。演员方面,则汇集了凌潇肃、小沈阳、郑昊、黄少祺、吕星辰、奚望、刘之冰、岳红等。

影片中,凌潇肃饰演的中央苏区国家保卫局干部、川南游击纵队特派员龙厚生。川南游击纵队的故事在中国军史及军事影视作品中鲜少提及,电影《孤军》则填补了该段军史影像空白,团队也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谱写一曲诗意隽永的“信仰者”群体颂歌,向观众再现无数信仰者和先烈们前赴后继、无畏牺牲的光辉形象,展示共产党人拯救祖国、拯救民族的时代信仰。

孤军观后感7

《孤军》这部电影制作水准高,电影场面制作精良,团队负责敬业。 “孤军不孤,光影赓续”,该片以光影艺术的形式讲好这段故事的同时,也要加强地方文旅建设,形成结构完整的红色文旅链条,让烈士们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主席仲呈祥在发言中表示,《孤军》传承了党领导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传统相结合的创作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讲好了长征中至今鲜为人知的川南游击纵队撼天动地的故事。电影中,川南游击纵队“孤军不孤”,坚定理想信念,这种红色基因正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内核。

《解放军报》原文化部主任陈先义提到,《孤军》是一部有灵魂的电影,该片有主义、有信仰、有思想内核。历史长河中不只有一个“孤军”,红军长征中还有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等待创作者发掘。影视创作者要把握好宣传方式,将思想内核融入作品中创作更多优秀作品。

电影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电影《孤军》通过艰苦卓绝的征战和向死而生的过程,将信仰的力量、革命先烈的境界表达出来,更加具有艺术传播的力量,能够真正有效触及包括年轻观众群体在内的观众的情感,有效实现最大限度的共情、共鸣、共振。

孤军观后感8

一支孤军的坚守,一段悲壮的历史,一部英雄的史诗”。根据发生在宜宾市兴文县等地的一段真实历史故事改编的红色主题电影《孤军》于12月11日在成都首映。

影片以纪实类故事影片的风格,生动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为完成策应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战略转移的光荣使命,怀着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在川滇黔边区牵制和打击敌人,孤军奋战,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与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几乎以全军牺牲的巨大代价完成使命的故事。

成都首映礼现场,总制片人刘治寰、导演杨虎携主创团队一同出席,分享影片幕后创作故事。主创团队表示,这部影片谱写了一曲诗意隽永的“信仰者”群体颂歌,向观众再现无数信仰者和先烈们前赴后继、无畏牺牲的光辉形象,展示共产党人拯救祖国、拯救民族的时代信仰。总制片人刘治寰在现场说,这是一群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战、为信仰而奋勇赴死的英雄。希望大家走进影院,去触摸先烈坚韧不屈的灵魂。

成都首映的氛围让现场主创感受到了成都观众的热情。主演凌潇肃表示,四川是我的福地,人杰地灵。孤军这个故事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当时看到剧本就被这个真实的故事感动,这部戏剧创作初衷就是纪念英烈,希望观众走进影院,不用记得我们演员,只记得我们所塑造的英雄,他们不应该被遗忘。主演郑昊说,我们只是进行了客观记录,记录了主观表达,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首映结束后,现场的观众说,电影《孤军》将个人情感、个人英雄性格塑造与国家主流文化、民族形象相互交融,与当下的年轻人产生共情,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心灵共振。看了《孤军》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底气,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

本内容由jinli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118761.html

(7)
jinlianjinli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