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烟火人间》观后感优秀范文

《烟火人间》曾作为2020年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开幕影片,该影片与平常影片完全不同,是由509位普通人拍摄的纪实影像共创而成,对此该影片一经上映就引起广大观众朋友的关注,有非常高的热度以及好评。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关于《烟火人间》相关观后感范文,喜欢的朋友不放久来看看吧,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

《烟火人间》观后感1

作为首部竖屏大银幕电影,《烟火人间》通过大量使用蒙太奇剪接,使竖屏的短视频适应电影银幕的横屏。学者戴锦华认为:“电影在形式上有思考,有试验,自觉地处理横屏和竖屏的关系,而且把横屏和竖屏的关系变成了一种一以贯之的形式感。”

  纪录片是一种对真实生活、真人真事进行再叙事的艺术形式,它既是电影的诞生的起点,也是电影的内容类型之一。《2019年中国网络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纪录片进入了“网生时代”,纪录片在生产创作上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纪录电影《烟火人间》创作于该时期。

  不同于众创电影的原有形式,《烟火人间》并未进行影像征集,而是历时一年,从快手平台的5万多条用户原创内容中挑选出了创作自509位用户的887条视频素材。影片将看似毫无关联的影像联结成围绕“衣”“食”“住”“行”“乡”五大主题的普通人生活图景,呈现了农民、工人、卡车司机等群体的真实生活状态。

  短视频博主“开船的橙子”、“水稻杨哥”都是《烟火人间》的众创内容来源者。“开船的橙子”以短视频记录了“跑船”艰苦而单调的生活中的小确幸;来自东北的“水稻杨哥”从记录水稻种植开始,分享农业实践的经验。

  导演孙虹认为,这些普通人记录自己生活的影像虽然粗粝但足够有力,这也是《烟火人间》创作的初衷:“排除了来自他人的观察或者来自于摄影机记录的时候,你会发现在小小的手机屏幕里头,能够看到每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能够看到他们在自己生活里的机智和果敢,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孤独和脆弱。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一些影像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它们其实有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力量。”

  除了“劳动者”,“女性”也是《烟火人间》的关键词。制片人王静表示:“我们希望女性劳动者的形象被记录、被看到。所以不论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纺织行业,还是传统上以男性为主体的建筑和运输行业中的女性工人都出现在影片中。”

  真实的质感和创作形式的独树一帜让《烟火人间》获得第十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创新纪录片奖”,并先后作为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幕影片及第十八届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影展的闭幕影片。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的颁奖词中称该片为“普通人共同书写了一部鲜活生动的平民史诗”。平遥国际电影展创始人、著名导演贾樟柯也表示:“第一次看到《烟火人间》,就让我注意到了它的当代性,这个影片本身是非常具有当代性的实验意义的,它代表着新的表达方法和生活方法。”

《烟火人间》观后感2

电影《烟火人间》海报,在漂泊奋斗与身心还乡中勾勒出属于国人的情义世界。

现场,尹鸿分享了“完整版”的片名:烟火人间,活色生香。他深情表示:“我觉得制作团队做了一件特别重要、特别好的事情,我们一直说要讲中国故事,这就是中国故事,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是中国人民劳动生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故事,一定别有情趣和价值意义所在。”孙虹则阐述了自己创作的初心,“我们希望普通人的生活,这些小小的屏幕能被大大地看见。不只被看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和影像能够被人们记住。在现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要把那些特别瞬间的点滴感动真正地去沉淀下来、留存下来,成为一段我们可以去回溯、回味的历史的记忆,只有电影能够完成这个使命。”

听说影片从创作到上映历时6年,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感慨道,“快手之快,六年之慢,碰撞出来的是个电影博物馆、文化博物馆。”郑茜评价影片,“这真的是中国故事、中国观念。”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则表示,观影时一直在思考,“这些段落剪出来放在国外视频网站上,会是特别好的讲好中国故事的素材。‘烟火气’这个词也特别符合我们对‘中国’的感受,有烟火的地方就有希望,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故事。”恰合本场首映礼的主题——“在《烟火人间》里,看见真实的中国”。

主创与观众合影。

“特别主创”的到来一度将首映礼气氛推向高潮,他们是影片的三位共创者代表:水稻杨哥、开船的大橙子、搬砖小伟,他们生活的“变与不变”令现场观众感触颇多——开船的大橙子在片尾花絮中已经结婚,现在有了两个宝宝,她回忆道,一开始拍船上的生活还觉得比较苦,“现在我走到哪儿都能偶遇到粉丝,他们可以不认识我,但肯定会认识我的宝宝和我的老公,我收获了很多快乐。”

搬砖小伟如今是800万粉丝的“大博主”,他持续健身、频频被邀请上综艺,却仍旧在工地上干活。面对大家的不解,小伟说,“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喜欢沉浸在工地上一边干活一边健身的生活状态。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做自己擅长的、热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大家都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水稻杨哥表示能够参与电影非常意外和开心,也充满了成就感,他力荐电影:“我们拍的电影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状态,每个人都是踏踏实实的。这是我们老百姓真正的日子,是让我们积极向上的一部好电影。”

《烟火人间》专家研讨会现场。

首映礼后,十余位专家在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举办了《烟火人间》专家研讨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处长何美则真情流露,“《烟火人间》是鲜活的,目中有人,眼里有光,有人的主体,就是各位老师说的人民性,还有积极乐观的展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钟大年认为这是一部属于年轻人的影片,“我觉得这个片子好玩、有意思,年轻人会喜欢它。”

《烟火人间》观后感3

电影《烟火人间》在清华大学举行全国首映礼。总监制尹鸿、导演孙虹、制片人王静等主创亮相映后见面会。

《烟火人间》的主创从短视频平台的5万多条素材中挑选出800多段广大普通人鲜活、生动的生活影像,剪辑成一部“另类”的竖屏电影。“横竖都是电影,宽窄都是人间”,该片通过鲜活、朴素的自拍影像,从物质追求和精神归宿两方面关注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那些微小却饱含生命力的个体。一个个跌跌撞撞却又欢颜前行的人物,勾勒出动人的人间情义。

《烟火人间》的总监制、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分享了“完整版”的片名:烟火人间,活色生香。他表示:“我觉得制作团队做了一件特别重要、特别好的事情。我们一直说要讲中国故事,这就是中国故事,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是中国人民劳动生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故事。”

导演孙虹则阐述了自己创作的初心。“我们希望普通人的生活,这些小小的屏幕能被大大地看见。不只是被看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和影像能够被人们记住。在现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要把那些特别瞬间的点滴感动真正地去沉淀下来、留存下来,成为一段我们可以去回溯、回味的历史的记忆。只有电影能够完成这个使命。”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唐科认为影片极具感染力。“因为手机镜头的特殊性,它和我们每个普通人生活的在场是零距离。这种零距离的感受,以及手机镜头的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的独特关系和距离,带给我们强烈的、无与伦比的、非比寻常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让这种影像具备特别的生命力,能深深打动我们,真实地感染每一个观众。”

影片的三位共创者代表“水稻杨哥”“开船的大橙子”和“搬砖小伟”来到首映礼现场。

电影片尾花絮中“开船的大橙子”已经结婚,现在有了两个宝宝。她回忆,一开始拍船上的生活还觉得比较苦,而现在走到哪儿都能偶遇到粉丝,收获了很多快乐。

“搬砖小伟”如今拥有800万粉丝,他频频被邀请上综艺,却仍旧在工地上干活。他说:“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喜欢沉浸在工地上一边干活一边健身的生活状态。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做自己擅长的、热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大家都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烟火人间》观后感4

这部不同寻常的纪录片的风采。与传统纪录片不同,《烟火人间》是由509位普通人拍摄的纪实影像共创而成的首部竖屏院线电影,它通过鲜活、生动、直接、朴素的自拍影像,讲述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力量的群体故事。

在制作传统纪录电影时,团队通常能够依靠丰富的素材和先进的设备,轻松地解决画面与电影院的适配问题,同时确保声音品质的卓越。然而,对于这部特定的作品而言,制作团队面临着更为复杂和独特的挑战。

这些挑战首先来自于素材的碎片化。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连贯叙事,这部作品的素材呈现出一种断裂和分散的状态,使得完整讲述一个人物故事变得异常困难。在创意萌生之初,并没有能够对标的影片,尽管《浮生一日》具有极为相似的创作逻辑,但就获取的素材而言,《烟火人间》放弃了影像征集的过程,直接使用平台“UGC”模式下的既有素材。

“新媒体时代,我们已经获得了足量的,甚至是过剩的影像,而这些影像往往会比精英时代那些技术性影像更加多元,更加鲜活,更加具有真实的力量。”导演孙虹说道。团队希望通过观察短视频化的现实,看到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手机,自己的视角去记录多元化的现实,再从这些素材中进行创作,提炼出影片的结构。“选取、打捞和整合,这是我们唯一的念头。”

影片的制作量大,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几乎全部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的同学都参与进来,一起刷短视频。“一个个清华学子,在食堂刷着种水稻的视频,在宿舍刷着女工纺纱的视频,在教室刷着开卡车的视频,想着就觉得很魔幻。”回忆起这段制作影片的日子,剪辑指导谢福坤说道。

“我们当时是非常忐忑的,因为并不知道最后影片会变成什么样。”孙虹坦言,没有传统纪录片的拍摄、调研,呈现的结果自然难以预期。在一次次的讨论中,团队逐步确定了“衣食住行”这样篇章式的结构,再去寻找特定的素材。如一件衣服是怎么来的,就相应去寻找从棉田农民到纺织厂工人的影像,再以一定的时间顺序进行串联,从一件物品的诞生去讲述它们背后活生生的人和故事。

“在寻找素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素材其实是无可替代的,它们非常难找到。”孙虹表示。团队希望寻找到画面、声音质量较好的,拍摄更为生动,影像更有打动力的作品。当然这个过程也充满了惊喜。“总有一些不可代替性的东西从这些具有主体性的影像中彰显出来,这是超出预期的。”孙虹回忆,有一个画面令她印象深刻,那是在过年时,家里的长辈拿着一个不锈钢的盆,把所有年轻人的手机都“没收”了,孙虹在一瞬间就有“这好像我家”的错觉。

制片人王静则对一个小孩从远处奔跑而来的画面记忆犹新。当时,他的母亲亲切地呼唤着:“儿子,快过来!”而团队在后期制作时,打趣地称这个画面的“儿子”如果改成“儿砸”,或许能为画面增添几分俏皮和可爱。如今,五年已经过去,那个曾经的小不点已经长成了大孩子。回看当时的情景和现在的成长,这些珍贵的素材之间一对比,又多了几分温馨。

除了素材的收集形式外,影片的呈现同样具有挑战性。“《烟火人间》的剪辑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剪辑指导谢福坤表示。传统的纪录片更多需要考虑在一个顺序时间线上,不同素材排列组合的逻辑以及背后的意义。但《烟火人间》还要考虑在单一时间点上,五个竖屏素材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时的逻辑。“这既是难点,也是影像实验探索的价值所在。”

谢福坤将《烟火人间》的剪辑工作比作一个绘画的过程,他常常觉得黑底的宽屏银幕就像是一个画布,剪辑师做的是一个从无到有、更具有创造力的工作。“在剪辑初期,我们曾经设想过很多种素材的组织形式。比如说三个正方形的画幅依次排列在画面的左中右,比如说两分屏、四分屏,甚至测试了圆形等其他不规则的画幅出现在传统的宽幅屏幕上。”这些排布都是有讲究的,对于影像作品尤其是纪录片来说,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尽管《烟火人间》具有极强的实验性,同样不能喧宾夺主。

如何即利用好大银幕的宽度,又能让每一条素材展现出它原本的魅力,成为了《烟火人间》剪辑的最大难点。为了寻找到平衡,团队进行了大量尝试,并找来许多人做观影测试。“这一工作从剪辑第一天一直持续到了最后做拷贝的时候。就是这样不断打磨的过程中,形成了《烟火人间》现在的样子。”

后来《烟火人间》采用了竖屏五分屏,这是一个既能利用好屏幕宽度,又不太改变单一手机竖屏画幅的排列方式。一块大荧幕上同时呈现五段手机纪实影像,代表了五个不同的人的视角,也代表了五种不同的时空,这为剪辑创造了可能,创作者能够在一帧图像中去剪辑不同时空之间的关系。“同一时空之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相逢与离别,这种类比关系让我们觉得人们其实并不是孤独的,每个人之间都有一种很强烈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孙虹说道。

《烟火人间》观后感5

江湖儿女,相聚在烟火人间。因为喜欢野夫老师的《乡关何处》,关注了公众号《苍山夜语》,进而有幸读到作者的《烟火人间》。作者曾瑞,看书本介绍说年龄、身世竟与我相仿,85后,”平民””草根”出身,令我有一种想接近的欲望。作者出身于湖北恩施大山深处世代务农的家族,而我也是出生在江西北部偏远的山沟沟,祖先往上数几辈都没有读书人。从小就被老一辈灌输了”走出大山”的理想,都渴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确,读书是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作者通过阅读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完成了对文学的好奇启蒙,通过阅读周国平、佛洛依德等哲学著作确立了自己的文学道路,完成自救之路,走出了大山(粗略印象,不当之处请见谅)。而我则是通过循规蹈矩的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学等一系列的应试教育考试,拿到了改变命运的敲门砖。在外多年,涉世已深,触动灵魂的却不多。《烟火人间》这本书的三部曲,《失踪的童年》、《远去的故乡》、《何处是归程》都写出了在外漂泊的游子心声。

  从收到快递到读完本书,我用了一周的时间。在工作之余,闲暇细读掩卷,身心得到放松,灵魂受到冲击。首先是本书聚集了对底层农民工群体命运的关注。每个年代都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烟火人间》作者描写的’85后出生的这一代人的在外求学、出门打工等场景,于我来说都不陌生。我父亲是地道的农民工,90年代开始前往广东汕头等地打工维生,每月600-800块的工资,相对于种田来说是一大笔收入,托起整个家庭的全部希望。而我的同辈人,没能通过高考读大学的,基本上都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有的去温州鞋厂,有的去广东建筑工地当小工。国家城市建设十多年,离不开2.5亿农民工辛勤汗水。社会上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媒体人士都在呼吁。包括最近揭露明星阴阳合同的崔永元崔老师,多次用他的实际行动关心关注着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对于这一群体,尤为让我关注的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呼吁了这么多年可谓竭尽全力,但收获甚微。谈到打工潮,作者《烟火人间》中多次提及的现象,看到作者父亲、弟弟、堂兄、表弟都是出门在外打工的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想到自己家中的亲人,命运有时候是这样相似,又是这样不同。我父亲,包括我弟弟,在外打工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我为他们感到愤怒,又为自己感到无能为力。我能做的仅仅是努力摆脱这个身份而已。

  本书发人深思的还有读书人的使命问题。在《烟火人间》中我看到了作者满怀江湖理想的文人形象,情义重如山,那么多亲戚朋友,都需要去关心关怀关爱。从意外身亡他乡的表弟,到远嫁苏州镇湖的幺姨。从疯癫的二伯到寻死的幺叔,从他的文字里都读出了深沉的感情,或悲痛,或追忆,或思念,或祝福。江湖儿女多挂牵,大山深处亲人朋友的命运尤其令他牵挂。作者身在江湖,刀剑如梦,( )文笔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无论是否稳当,终究是有一技傍身。而大山深处的亲人们,那些没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农民,如何面对江湖风云变幻,如何在时代大潮中始终看清楚自己的方向,令人堪忧。面对汹涌的时代大潮,面对家乡亲人们错愕的命运,他并不甘心只做一个旁观者。虽然作者不曾在当地任一官半职,但对当地政治生态,官方的作为都是有所关注,为帮村民修路而写请愿书,用实际行动帮助村民维护自己权益,赢得了村民对读书人社会责任担当的认可,为读书人树立了榜样,又有古代侠者风范。

  最后,本书饱含了作者对自己家族亲人的真情告白。带有感情的细节的描写最能打动人心。父亲到学校给生活费,质朴而谦卑,毫无在家那种教训的威严,离去的背影让人心酸。让我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两种不同性格的父爱;偶然一次的回家,看到母亲在扔石头,哐当哐当,勾着身子,白发已爬满额头,身材臃肿的像男人一样,农村妇女的辛勤,卖命干活的场景令人动容。女本柔弱,为母则刚。这是真实感情的表达,看到之后鼻子很难不酸。

  看完书,触动很大,提笔以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江湖儿女,跟我一样的经历,一样的身世,或为谋生或为理想,机缘巧合之下,走上了不同的路。作为小人物,我并不孤单。作者笔下的生活,亲戚朋友的命运,看着都那么熟悉,似曾相识。感谢作者,用他的文笔,他满腔的真情和热血,为穷苦出身的江湖儿女,书写活着的证明、传世的篇章。让世人了解到还有这样一群人在底层挣扎,尽管苟且而卑微,但绝不放弃希望。因为活着的意义或许就是活着本身,希望我们都能好好的活着,有缘相聚在这烟火人间。

《烟火人间》观后感6

《烟火人间》突破了世界上大多数众创电影的原有形式,它放弃了影像征集的过程,而选择了在海量的UGC(用户生成内容)视频库里打捞现存的纪实影像,剪辑成一部另类的竖屏电影——这对主创团队而言,是一次非常冒险的尝试。

片尾曲《人间值得》MV。由李宇春演唱,陈伟伦作曲,该片导演孙虹填词。(04:01)

该片通过鲜活、生动、直接、朴素的自拍影像,呈现了一个背井离乡、奋力拼搏在社会生产一线的当代中国人群像:他们在田野上、在工厂里、在运输途中、在钢筋水泥间,体验着生命的酷暑与寒冬。通过芸芸众生的“自画像”,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那些微小却饱含生命力的个体。

“做这部纪录片确实是度过了一段甜蜜时光,因为以往做纪录片调研要到处跑,这一次的调研是在被窝里刷手机。”在映后访谈环节,孙虹表示自己在刷了特别多的短视频之后,从震惊到羞愧,因为“以前自己和别人的生活擦肩而过,从不会去想象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比如塔吊女工,因为高空作业,一天都不能下来,但从她们的视角能拍下我们从未见过的云海。”

用UGC的方式去创作纪录电影,Youtube出品的《浮生一日》是个范例。谈到为什么不征集UGC内容,而要在现有的视频库里打捞,孙虹觉得,在以《浮生一日》为例的众创电影中,是有既定目标的 “主题先行”的创作。然而对《烟火人间》来说,那些漂浮于短视屏世界里的充满自主性的纪实影像,形成了一个能从多元视角反射社会现实的晶体。

“它们的诞生不由他人立法,只为自己立法。我们作为纪录片人能做的,就是对这样一个庞杂的、立体的、多元的现实镜像去进行观察、理解和认知,并将我们从中获得的整体性启示带给更多的人。”她解释说。

在大河上跑船的大橙子,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过年以外几乎都在货船上度过。每天只能用河水的她如果能用上自来水,都高兴得要拍一条短视频来纪念。但即使如此,她在船上小小的铁窗前烧鱼时仍会欣慰于一种独属于跑船人的美好:“你们看,一边做饭还能一边看风景”。

谈到做这部电影的收获,孙虹说,“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生命中的苦难,然而真正的英雄能够在苦难中仍然不失生而为人的勇气,仍然不忘审美生命中的美好,他们的成就不在于那些被克服的苦难,而在于克服困境的过程中所收获的更强大的人格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形成了一种属于生命的绚烂,驱散了我们内心的颓唐。”

此前,在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举办的《烟火人间》专家研讨会上,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皇甫宜川评论说:“在我看来,这是手机时代的清明上河图。这是关于生活的感动,感动于他们的个体的生活、感动于他们的艰辛、感动于他们在生活压力之下产生的那样一些智慧和绝活、感动于手机抵达世界各个地方所呈现的奇迹,而且是以手机的观察角度,感动于他们的爱、普通人的爱,这种感动体验是在其他影像当中很难找到的。”

据介绍,片中人物也都在各自的生活轨迹上继续前行。开船的大橙子在片尾花絮中已经结婚,现在有了两个宝宝;搬砖小伟如今是800万粉丝的“大博主”,他持续健身、频频被邀请上综艺,却仍旧在工地上干活。 

在北京的首映上,水稻杨哥表示能够参与电影非常意外和开心,也充满了成就感,他力荐电影:“我们拍的电影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状态,每个人都是踏踏实实的。这是我们老百姓真正的日子,是让我们积极向上的一部好电影。”

本内容由jinli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140969.html

(0)
jinlianjinli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