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知识点”的意思是指七年级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在这里,“历史”是指一门记录和解释人类过去事件的相关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的学科;“七年级”则是指初中一年级。因此,“历史七年级知识点”指的是初中一年级历史学科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通常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制度、制度、典章等基本要素,也包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释和评价。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学习历史、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形成历史思维的基础。以下是有关于历史七年级知识点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范文 中考历史七年级知识16篇](http://wimg.puchedu.cn/uploads/2024/06/9106181719561104.jpg)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1
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共20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2分)
安然无样悖然大怒天翻地复海枯石烂
迎刃而解臭名招著忧心忡忡孜孜不倦
3.
名言名句默写。(8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
(2)江山代有人才出,________________。
(3)黑云压城城摧,__________________。
4.选词填空。(每空1分,共3分)
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
5.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4个字。(3分)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汪松教授上月在英国爱丁堡市接受了世界著名的爱丁堡科学奖。1998年起设立的爱丁堡科学奖,每年颁发给一位世界上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汪松教授是中国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人。
求:1句式基本相同;2修辞手法基本相同;3语意通顺。(2分)
例: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
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二、阅读。(29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送别诗,完成⑴—⑵题。(4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横塘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两首诗的后面两句都表达了对友人的依恋之情,其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试分析谁表达的感情更深一些。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然后回答1-5题(10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金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食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暗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表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难若此。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录毕,走送之。走: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3)同舍生皆被绮绣。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致:被: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表不若人也。
3.从第一段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2分)
5.结合文章,谈一谈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2分)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1-8。(15分)
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都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又港,于是赵庄使真在眼前了。
1.在下面所给词语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在文中①至⑥处的横线上。(0.5×6=3分)
停泊跳蹦拿拔围聚撑点摇碰撞磕支架
2.文中①~⑥处的动词,其表达作用是:()(2分)
A.表现出少年朋友们驾船技巧的熟练和敏捷。B.表现出农家少年勤劳、能干的性格特点。
C.表现出孩子们看戏途中急切而又愉快的心情。D
.以上答案都正确。
3.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________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了这些小伙伴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然而又自失起来……”中的“自失”理解准确的是(
A.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C.吹得出神,沉迷在其中。)(2分)B.看得出神,不知道发生了什么。D.想起了白天未能看戏,感到失落。6.上文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描写江南水乡的晚景,请分别举一例。(2分)
①视觉:
②听觉:
③嗅觉:
7.“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句话中用“似乎”“也许”“料想”的作用是()(2分)
A.表推测,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
C.表想象,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
8.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2分)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在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D.去赵在看社戏途中“我”的所闻、所见和所感。B.表推测,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D.表想象,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
(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9分)我轻轻(敲、拍、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她抬头看见我,先(愣、呆、缓)了一下,后来就微微地笑了,招手让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暗,她妈妈(睡、靠、躺)在靠墙的板铺上,大约是睡觉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歪、偏、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砂锅,微微地(冲、腾、冒)着热气。这小姑娘让我坐在炉前的小凳子上,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伸手拿了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从桔皮里(掰、抠、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旁边。
1、根据有关句子的含义,从括号里选择一个恰当的动词,划上“√”(3分)
2、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这个句子中如果删除加点的词语,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描写角度来说,上面文段有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3分)
(五)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第1——4题(10分)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niān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2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3
1.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区别是春秋战争为了争霸,战国战争为了兼并
1.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确立封建统治
2.铁制农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是在春秋时期
3.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春秋时期
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战国时期
5.孔子的思想主要有仁和礼
6.商鞅变法后,要想获得爵位的最好方式是建立军功
7.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公元前356年
8.商鞅变法后,要想免除徭役、获得奖励可以通过多种粮食多织布
9.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建立县制
10.秦国贵族都讨厌商鞅变法的原因是商鞅以军功为标准授予爵位
11.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12.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秦孝公
13.商鞅变法后,要受到严厉处罚的是经商致贫的人
14.“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决定性因素是铁器牛耕的广泛应用
15.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6.牛耕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战国时期
17.秦国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的最重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18.推崇法治和中央集权,主张变法强兵的思想家是韩非子
19.孔子的思想中适合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
21.孙子的军事名言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2.古书将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称为千耦其耘
23.提倡对立统一、要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老子
24.我国百家争鸣时期的各个学派被合称为诸子百家
25.战国时期对各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派别是法家
26.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7.提倡民贵君轻、施行仁政的思想家是孟子
28.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对立统一的派别是道家
29.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人是孔子
30.战国七雄中,处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诸侯国是齐楚秦燕
31.我国已知最早、最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
3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的朝代是商朝
33.青铜器主要的用途是祭祀和打仗
34.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在生产力方面最大的进步是青铜器的使用
35.商朝最发达的手工业是青铜器制造业
36.目前世界已知最大的青铜器是后母戊鼎
37.都江堰修建的时期是战国时期
38.都江堰的修建者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39.都江堰的地点是四川成都岷江流域
40.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防洪和灌溉(今天还有旅游的作用)
41.都江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宝瓶口分水鱼嘴飞沙堰
42.战国时期的编钟出土于今天的湖北随州
43.战国编钟主要使用的场合是祭祀和宴会
44.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铭文
45.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46.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有铜锡铅
47.发现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地点主要都在河南安阳的殷墟中
48.四川成都被称为是天府之国,主要得益于都江堰
49.战国编钟从制造材料来讲,属于青铜器
50.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公元前20xx年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
51.用甲骨文记载的商王室的占卜内容,被称为卜辞
52.我国文字的源头是甲骨文
53.按照六分法,人类社会的先后发展阶段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54.都江堰中,用于灌溉的是内江
55.都江堰中,用于分洪的是外江
56.都江堰中,具有泄洪排沙功能的部分是飞沙堰
57.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论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是《论语》
58.都江堰中,用于对江水进行分流的是分水鱼嘴
59.我国现在推行的县制,最早开始于商鞅变法时期
60.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确立封建统治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4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纣纣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叫西周。
小练习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私天下”始于
A、禹建立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禹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
C、启利用家族权势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D、商汤灭夏以后
2、商朝的起止时间是
A、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B、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C、公元1600年—公元1046年D、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3、商朝历曾多次迁都,盘庚将都城迁到
A、阳城B、亳C、殷D、镐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5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文化代表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火的使用观念社会组织生产活动
元谋人约17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采集、狩猎
北京人约70-20万年保留猿特征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原始群居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和现代人基本一样打制石器磨光、钻孔人工取火审美氏族采集、狩猎、捕鱼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
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第三课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纣纣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国古代稻、黍、粟、麦、豆被称为五谷。
时期青铜器铸造情况
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青铜器
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西周青铜器种类更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编辑以备借鉴。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6
1、七国形成:
(1)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
(2)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3)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4)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时期战国主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交战国家魏、赵、齐典故围魏救赵影响魏、齐秦、赵减灶计纸上谈兵齐国强大起来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长平之战★★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春秋时期目的争霸(成为霸主)战争特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点军队数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量称霸方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式。
战国时期兼并(统一全国)时间长、规模大、战争频繁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中国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
(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以及各诸侯国变法——中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商鞅具有的品质:坚持真理,不畏艰难,敢于和顽固势力作斗争,勇于创新,为改革不怕牺牲。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4、影响:
(1)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2)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学好初中历史的技巧
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巧学”
1、及时巩固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
投壶的发展历史
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礼来源于射礼。在战国时期较为盛行,尤其是在唐朝,得到了发扬光大。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7
一、填空题: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年约为170万年,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分别是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早期居民。根据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米的国家。。
3、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
4、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后来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又称殷商。
5、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标志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司母戊大方鼎是当时最大的青铜器。
6、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我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孙子兵法》。
7、战国七雄(略)。
8、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儒—孟子、法—韩非子的思想)
9、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10、屈原的《离骚》是一篇抒情长诗,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叫“楚辞”。
11、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秦长城东起临洮,西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还开凿了灵渠
1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接着,开始了刘邦、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
13、公元前202年,刘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西汉炼铁开始使用的新燃料煤。
14、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经济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15、汉朝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西汉派张骞、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
16、司马迁的《记史》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名言。
17、举世闻明的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18、200年,曹操击败袁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合火攻曹军,大获全胜,这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
19、三国鼎立:魏国-曹操;221年,刘备建立蜀;222年孙权建立吴。230年,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20、南北朝所凿的敦煌、云冈和龙门石窟是我国的雕刻艺术的宝库,为世界所瞩目。
21、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他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2、两汉时期的生产工具——犁、耧车、水排。
23、北魏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
24、在西汉早期人们已经使用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5、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2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由于文字写在甲骨上,所以被称为“甲骨文”。
27、春秋战国的名医扁鹊创建“四诊断法”是中医至今沿用的方法。东汉后期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被尊为“医圣”,医学著作是《伤寒杂病论》。华佗创制的麻药“麻沸散”。
28、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在洛阳建造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二、问答题:
1、秦国的商鞅变法:
答:内容:鼓励农民开垦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耕战;建立郡县制。
意义:变法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基础。
2、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
答:(1)、政治上,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立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4)、军事上,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3、秦王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的统一,你认为好处在哪儿?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力,其进步又在哪儿?
答:好处:统一文字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了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统一货币,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解决了携带、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统一度量衡,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统一车轨,解决了交通的不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和地区间的联系。
进步:(1)、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2)、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3)、有利于加强军事的力量。(4)、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
4、汉武帝的巩固统一措施(对汉武帝的评价):
答:(1)、民族政策:北击匈奴(卫青和霍去病大败匈奴),河西屯边,西南开边,东北拓展,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经济政策: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在关中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
(3)、文化政策:“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兴办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5、六朝时期南方地区得以开发,最主要的原因:
答:(1)、南方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
(2)、由于北方的长期战乱,造成人口大规模的南迁,一方面改变南方人少地广的局面,有利于垦辟荒地;另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经过统治者和老百姓的长期开发。
6、从六朝经济开发的史实出发,联系当地实际,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交流
对经济发展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答:无论是六朝的经济开发,还是当今改革开放,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带来了先进生产力和劳动力,促进闭塞、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促进交通道路的畅通;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促进新兴城镇的兴起和繁荣。(再举例)
7、你是如何理解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举出我国历史上体现这种浩然之气的事例?当今社会我们如何提倡这种浩然正气?
答: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不能变的,这就是这句话的含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举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文天祥正气歌,岳飞抗金。
当今社会,仍有很多意志薄弱的人,经不起金钱和物质的利诱,成为腐朽分子。社会大力宣传这方面的素材,鞭挞不良风气,形成一股正气,使浩然之气发扬光大;个人应加强做人准则、品行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提高,使浩然之气蔚然成风。
8、百家争鸣:
思想家
代表
代表作
主张
儒家
孔子
《诗》、《书》、《春秋》
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他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对“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孟子
《孟子》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重视人的作用。提倡做人要有骨气。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
9、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对照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哪些人生道理?
答:司马迁忍辱负重,为了成就《史记》;屈原愤而投江,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贞。一生一死,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他们都是为了理想和抱负,体现了两位伟人的崇高人格。因此,他们都受到人民的尊敬、热爱和推崇。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8
1、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的元谋),距今(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的活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2、火的使用的作用:取暖,照明,驱赶野兽,吃上熟食减少疾病增强体质。
北京人山顶洞人
约70万年前—20万年前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约18000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具备人的基本体质特征,保留一些猿类的特点。前额低平,眉骨突出,嘴巴前伸牙齿粗大。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能打制石器(称为旧石器)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
使用天然火人工取火。
把兽皮用骨针制作衣服。
有衣服,装饰品,产生了爱美的要求。
过着群居生活过着群居生活,已进入了氏族公社。
3、原始农耕文化遗存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约7000年前生活在今天浙江余姚河姆渡。属于长江流域。我国南方留下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6000多年前生活在今天陕西西安半坡。属于黄河流域。我国北方留下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
①使用骨,木,石质工具。(石器经过磨制,被称为“新石器”)②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③饲养水牛,猪和狗等。④利用简陋的小船采集,打鱼,渔猎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⑤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①最早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用石铲,石刀从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②饲养猪狗牛羊鸡等,经营原始的畜牧业。③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改善了生活。④能制造各式各样的陶器,取水的尖底瓶独具特色,彩陶美观实用。⑤住在半地穴房子里。
4、远古的传说
①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十分有名。南方蚩尤部落力量很大。
②炎帝姓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被称为神农,还发明了陶器。尝百草发现治病的药物。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了铜器和车船。
③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祖先。
④尧,舜,禹相继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实现的,这一制度称为“禅让”。
⑤大禹治水过程中,亲自参加,“三过家门而不如”。
夏朝和商朝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②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位子,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③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发动推翻夏朝的战争。大战与鸣条。成汤建立了商朝。
④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了。
⑤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流域,北达辽河一带。
⊙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
А农业生产规模一相当大,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
В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
C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
D商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货币。
西周的兴亡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2)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这就是分封制。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享有统治和管理封国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同时,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否则将受惩罚。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姓姬的封国有53个。
(4)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9
战国七雄
1)春秋之后,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时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战争:
①:七国之间战争不断。
②:兵器得到改进,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③:各国组织军队在都城和边境修筑城防工事。
④战争激烈,规模很大,发生了“围魏救赵”和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战国时期出现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
3)合纵与连横:
A.(合纵原因):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造成威胁。
B.(合纵内容:)六国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因此进行合作,包括联合出兵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
C.(连横的原因):秦国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
D.(连横的内容);秦国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为“连横”。
4)合纵与连横之争是战国纷争的重要的内容。
商鞅变法
背景: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土地被魏国占领也无力夺回,秦孝公深感耻辱,决心变法图强,改革内政,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
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2)重农抑商。
3)奖励军功。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5)严明法令。
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影响:
1)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3)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秦朝的统一
一:秦王扫六合:战国末年,秦国的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统一时机成熟。秦王嬴政积极准备,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
二: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皇帝制度的确立,秦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就将最尊贵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自己称“始皇帝”。
四: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1: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务由他决定。大臣官吏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2: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3: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规定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通行货币,,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
4:北击匈奴,修长城,防御匈奴。
陈胜吴广起义
一:秦的暴政表现:1:焚书坑儒,2:沉重的赋税,徭役和服兵役。3:极端严酷的刑罚。
二:公元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天安徽宿县)起义,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不久,陈胜自立为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项羽强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中歼灭了秦军的主力。
四:公元前207年,刘邦逼近咸阳,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五;“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焚书”是李斯的建议。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10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三、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原因:四发明)
二、尧舜禹的“禅让”
三、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士兵,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士兵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
(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
(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十六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东汉时期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
3.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著有《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2.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3.三国经济:魏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农业发达,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军万余人,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即台湾)。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1.西晋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得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
2.“五胡”内迁:从东汉末年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3.西晋灭亡: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西晋。
4.东晋建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都城在建康。
5.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统一黄河流域。
6.南朝的更迭: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7.江南地区的开发
(1)开发时间:从东汉末年开始
(2)开发原因: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自然条件)
②江南地区战乱较少,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社会原因)
③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本原因)
(3)表现: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田开垦为良田;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4)意义: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二十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气候干旱,粮食供应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第二十一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确定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农学家。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第二十二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1.书法艺术:
(1)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的时间:东汉末年。
(2)演变: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3)书圣: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二、绘画: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三、石窟艺术: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11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名称土地兵力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西周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东周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教师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2、春秋五霸
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称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
3、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⑵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4、晋楚争霸
教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吴越争霸: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
5、争霸战争的作用
教师提问: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
三、战国七雄
教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教师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12
①女真抗辽斗争、李纲和岳飞以及北方义军的抗金斗争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都是正义的。
②岳飞等人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
③女真族对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地区的开发,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教学重点:
知道宋金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件(如宋金战争、宋金和议)的能力;
注意学习岳飞等人为维护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的优良品质,并认识到女真族对开发东北地区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宋金之间战争的性质。
挑战自我,体验成功
1、1115年,在会宁称帝建立金的是()
A、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耶律德光
2、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郾城大捷B、南宋收复建康C、南宋开始D、南宋与金达成和议
3、金朝变革女真习俗的主要目的是:
A、向汉族学习先进文化B、巩固女真贵族统治C、缓和女真和汉族的关系D、促进民族融合的发展
4、下列哪一项不是岳飞抗金取胜的原因
A、抗金是正义斗争,得到人民支持B、南宋统治者对岳飞信任重用C、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D、其他抗战派将领的有力配合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13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38-39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P41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P43
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P43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P43
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P46-P47
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14
十九、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淝水之战383(年),苻坚领兵八十万,
妄图一举灭东晋,雄心勃勃有野心,
哪知早已失军心,将士不愿去卖命,
前师不忘有教训,人心向背是根本。
(二)追溯历史三国前,江南落后少人烟,
土地肥沃无人垦,雨热充足也置闲。
东汉末年北战乱,各族人民迁江南,
带去劳力和技术,江南经济得发展。
大片荒地被开垦,修建水利多工程,
水稻小麦和绿肥,推广粪肥和牛耕。
二十、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有个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大计,
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学汉礼,
卑汉联姻受鼓励,采用汉制学令律,
以孝治国,崇孔尊老倡风气,民族融合大统一。
二十一、二十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南朝“冲之”爱科研,数学天文有贡献,
精确计算圆周率,领先世界近千年。
著书《缀术》有功绩,计算年时差无几,
造“千里船”行百里,水碓磨磨面又舂光。
(二)北朝有个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他写,
农林牧副渔五业,不误农时抓季节,
改进技术和方法,农学史上硕果结。
(三)郦道元写《水经注》,地理学中是专著,
江河水道为纲目,地形物产与风俗,
山川城镇与古迹,如诗如画好景物。
(四)东晋羲之写字行,书法艺术集大成,
代表作品《兰亭序》,“行书”天下第一名,
后人给王送美誉,尊称他为大“书圣”。
(五)东晋恺之画人物,形象逼真好艺术,
代表作品有两幅,《女史箴图》《洛神赋》。
(六)北朝劈山凿石窟,“云岗”“龙门”最杰出,
继承秦汉的风格,吸收佛教的艺术。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15
1、商朝人刻写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称”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
2、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3、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是《离骚》。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4、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是大教育家,创办私学,”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5、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7、战国时期:
(1)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2)孟子:儒家。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3)道家: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4)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是世界最早的兵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16
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
措施:①吸取隋亡教训②轻徭薄赋③勤于政事④廉洁奉公⑤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⑥戒奢从简
⑦合并州县⑧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房玄龄)谋杜(杜如晦)断”,谏臣魏征(镜子)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的力量,搞好君与民的关系,统治者要执政为民。
贞观之治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此句话还可用于评价“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3、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p12
措施: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的姚崇、宋璟等为宰相②重视地方吏治,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地方,亲自考核县令政绩③戒奢从简
4、科举制的创立p17(清朝1905年科举制废除)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设状元。
武则天——设武举和殿试。唐朝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③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5、(隋炀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P4
开凿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开始。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E、涿郡F、余杭G、洛阳
京杭大运河沟通的水系:由北向南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大运河的诗作: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胡曾《汴水》
千里长河一但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大家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京杭大运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运输。如果没有隋炀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绩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他的观点比较客观,全面。
《汴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奏响了隋朝灭亡的前奏。巡行的锦帆还没落下部将叛变之事就发生了,炀帝更是没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
《汴河怀古》较为正确,它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评价大运河的开凿,既看到了但是人们看到的消极面,又看到了当时人们没有看到的积极面,将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而《汴水》只是从消极方面去评价大运河。
6、隋唐对外友好往来:P30
唐朝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唐朝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出使天竺(古印度),在那里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典籍。
7、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P33
8、宋朝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史实P56
农业:唐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宋朝时,水稻居粮食生产首位。
手工业:北宋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发展成著名瓷都。宋朝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商业:宋朝大都市开封(北宋都城)和杭州(即南宋都城临安)。广州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纸币的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利于商业发展。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P59纸币图识记,北宋称为交子,南宋称为会子)
9、宋朝社会风俗(P61——P64)
宋朝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陋习逐渐传开。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以吃鱼多。
宋朝交通发达,供住宿的邸店很多,宋诗里“邸店如云屯”,就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里有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本内容由jinli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61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