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康有为故居观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康有为故居,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康有为的诞生地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他的许多变法维新思想都是在这里孕育而生的。那么,参观康有为故居观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参观康有为故居观后感范文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参观康有为故居观后感篇1

我特地前往康有为故居进行参观,深感康有为先生为中国现代化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故居建筑保留完好,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一踏入康有为故居,便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思想激荡、变革兴起的时代。门厅宽敞明亮,装饰简洁朴素。门厅左侧墙上挂着康有为先生的肖像画,气度非凡。在墙上,悬挂着《中学大义》、《读圣书私意》等康有为的著作,碧绿的布幔衬托下显得格外庄重。

沿着门厅走进去,步入康有为先生的书房。书房很宽敞,窗户较大,通风明亮,书架上摆放着整整齐齐的书籍。书架旁边的小桌子上放着一只磁杯,杯子里还放着一支毛笔,这让我仿佛能感受到康有为先生曾经在这里读书写字的身影。

书房中间有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桌子上整齐放着文具,椅子上躺着一件黑色绸袍。据导游介绍,这是康有为先生平时工作时常穿的服装,看上去颇具古代文人气息。我不禁想象着坐在这把椅子上,感受康有为先生思考、写作的时光。

故居的后院是一个小花园,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花草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心情愉悦。花园中还有一个凉亭,据说这是康有为先生在闲暇时用于休息、欣赏花园的地方。凉亭四周挂满了蕨类植物,绿意盎然,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参观完故居,我对康有为先生更加尊敬和钦佩。他不仅是一位崇尚自由和民主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提倡教育改革和国家现代化的积极推动者。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总结感受

康有为故居观后,让我更加了解了康有为先生的思想和生活。他的故居简朴而雅致,散发着一种古典文人的气息。在这个空间里,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康有为先生思考、写作的心态和氛围。

康有为先生作为中国近代维新运动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思想触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激发起了他们追求自由、民主和人权的热情。他的故居成为了他生命的见证,也成为了他理念的延续。

参观康有为故居,使我对康有为先生的事业和他所倡导的改革思想深感钦佩。他的故居给人一种平静、思考的氛围,让人对他的境况和思考方式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康有为故居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也是一段鲜活的历史。通过参观康有为故居,让我对近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我对康有为先生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敬意,也对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参观康有为故居观后感篇2

参观康有为故居让我收获颇丰。这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保存了大量与康有为生平相关的物品和文献,让我对他的生活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被康有为的生活环境所吸引。故居内的家具、摆设都显得十分朴素,让人感受到了康有为低调、务实的生活态度。通过参观他的书房、卧室等场所,我了解到了他读书、思考、写作的环境,以及他如何在这片小天地中不断追求进步和变革。

其次,康有为的思想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改革家,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在故居的展览中,我了解到了他倡导的“大同理想”,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见解。这些思想让我更加明白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变革与进步是如何发生的,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对于中国梦的信念。

此外,康有为故居的参观经历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成长之路。他的经历告诉我,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和思考,离不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担当。我也应该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努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家国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参观康有为故居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它让我更加了解了康有为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也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次参观的收获运用到我的学习和工作中,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家国梦想而不断努力。

参观康有为故居观后感篇3

康有为故居坐落于南海丹灶镇银河乡苏村,始建于十九世纪中期,这是康有为出生的地方,古屋的原名字为“延香古屋”,是一座很有历史感和文化感的地方,也是一座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珠三角地区的清代建筑,为一厅、二廊、二房布局的青砖建筑。至康有为时,康氏家族已在老屋住了五代人,故康有为故居称之为”百年旧宅”。 是康有为出生及幼年生活和读书的地方,有”涎香书屋”、”澹如楼”、”七桧园”和康有为中进士时所竖立的旗杆夹石。

康有为故居分为几个部分:

一、正厅

正厅是“康有为先生故居陈列室”,正门上方悬挂有康有为弟子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康有为故居”匠额。一楼正厅安放一座康有为先生塑像,背衬这样写道: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这是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给予康先生的正确评价。

二、客房

展厅对面是康先生的客房,是康先生会客之处。此处虽远离权力中心,但当时却依然鸿儒满座,足见康先生在政界和文化界的影响。房中的陈设都

为紫檀螺钿家具,据说是亲王博伟赴大连后留给康先生的。房西角落的“哥伦

布石像”是康先生在“百日维新”失败后流亡海外时所带回的。墙上挂有康先生生前作品:南生北来何事荡 湘云楚水目及伤这是康先生变法失败后动荡后半生的心情写照。海气苍苍岛屿回山巅楼阁抗崔嵬茂林峻岭百驰道重入仙山画里来这是1925年,康先生同次女康同璧、外甥罗邦荣同来青岛,恰好公园樱花盛开去赏樱时写下的。

三、卧室

卧室客房隔壁是康先生的卧室,是康先生休憩之处。康有为常以卧榻听涛为乐。室内挂着康先生三夫人的画像及其白描作品。三夫人深得康先生宠爱,她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可惜英早逝!南墙上挂着:截海为塘山作堤茂林峻岭树为芥庄严旧日节楼在 以落吾家可隐栖这是康先生在买下此楼后,写下的《甲子六月领的德剧日提督楼》一诗,记述了他得此新居的愉悦心情。

虽然康有为有多处住所,但他就是在这个故居当中通读中外文化,构建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而且还编著了人们所熟知的《大同书》的初始稿件。似乎到现在仍有一种文化的气息一直都充盈在这个古屋之内。康有为故居由康有为故居,康有为纪念馆以及康氏宗祠和松轩,荷塘为主题和景区所构建而成。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有关于康有为少年、青年和中年等各个时期的历史故事。这里的文化和历史的底蕴值得你的选择权。

参观康有为故居观后感篇4

  14日上午耀忠兄、彤宝兄、戾军兄一同观看省博物院举办的院藏近、现代名家书作品展,据在博物院工作的耀忠兄讲,此次展览由他来主持及展品的遴选。

  在展厅中我们看到了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溥儒、沈尹默、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名家大作,基本代表作者的水准,看来耀忠费了一些功夫。  我认为真正能够成为大师的也只有齐白石、黄宾虹,他们的作品都在毛笔的掌控、通篇的把握、墨色的处理都令人叫绝!开宗立派,吸古而出新,余下只是看看古人的影子罢了,不足为奇。

  令我考虑的是画家的字相对比较纯书家的字在格调上上一个层次,两位大师同期的还有吴昌硕、张大千、徐悲鸿等。上朔宋代有苏东坡、米芾,元代的赵孟頫、倪瓒,明代的文征明、陈道复、徐渭、陈洪绶、董其昌,清代的朱耷、石涛、李鱓、金农、郑板桥、赵之谦、邓石如等。这些字非常好的’均为大名鼎鼎的画家,他们不志于书法家,所以他们的书法气韵暗涌,不为每个字的点划、结构而考虑,而是每个字作为通篇的枝结,为通篇服务,顺其自然。在用墨上颇具匠心,也非常考究。据说宾虹老人把研好的墨倒进瓶中,沉淀几天方用,这样的墨用起来可谓墨分五色。在用笔上更加大胆,中锋、侧锋兼用,法为我用,器为我控,思想与技术高度合谐,天人合一。是大师精神与灵魂的体现。

参观康有为故居观后感篇5

近日到佛山南海参观了康有为故居。与北京米市胡同和山东青岛小鱼山的康有为故居不同,丹灶镇敦仁里是康有为的出生地,在一处不起眼的山坡上,名为“延香老屋”的康家老屋,实为康有为的祖屋,为其祖父康赞修居所。始建于清朝的中叶,1858年康有为出生时,康氏家族已有五代人在此居住过,算起来已有三百年历史了。据解说员介绍康家老屋含厅屋总共才80多平方米,如今能仅游人参观的仅一厅两室,算不上高大上,反而让人感到有些意外。平常之处,如何能走出影响国家走向的不平常之人,引发了我的好奇。

因幼年失父,在“延香老屋”康有为深受其祖父康赞修的影响。康赞修是道光举人,先后在钦州、广州、连州等地任教谕、学正等主管教学的官职,对长孙康有为十分钟爱,并带着康有为到各地任职,随时随地进行儒家传统知识传授。康有为七岁能文,有“神童”之称。康有为对“延香老屋”有着深厚的感情,流亡海外、上海办学等居所,屡见“延香堂”的名号。

康有为出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成长在山河破碎、民族屈辱的岁月里。其祖父送他到广府学宫学习,他接触到了《海国图志》,接受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让康有为插上了成长的翅膀。广府学宫,又称广州府学宫,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文德路与文明路交界处,现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一带。广府学宫,学宫教育场所,岭南尊孔崇儒基地。广府学宫,从宋代到清代,都开设课程、有人执教。广府学宫(广州府官办的最高学府,是岭南尊孔崇儒基地)始建于宋代,清代为鼎盛时期。广州是中国近代革命的热土。第一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虎门销烟,广州市民群情激愤。三元里抗英,牛栏山歼敌,两次包围四方炮台,发表《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打得英军灰头土脸。以佛山黄飞鸿为代表的以“社学”形式组织的民间反侵略武装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样是在广州的大沽炮台,英法联军惨败、震惊欧洲,英法联军想从广州撕开入侵口的企图破灭。广州最高学府广府学宫同样是爱国的有识之士的聚集地。在这里康有为开始认识西方世界、感知民族屈辱、开始探寻民族救亡之路。

参观康有为故居观后感篇6

康有为当算是中国近代史中较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了,他的那些作为,如“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启蒙运动”这些是他一生中辉煌的成就;但是他也有一些事又为后人颦眉,如发表《孔子改制考》、后期加入保皇派、固守改良反对革命。因此,康有为如同历史上的所有人物一样,在我们评价他时需要有客观的立场,从辩证的角度去加以评判。

对于康有为的功过,近代的人们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观点,在这些观点中,绝大多数是围绕着康有为一生中最大的举动——戊戌变法 而展开的。戊戌变法作为近代救国改良运动中最初步的尝试,它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也表明了我国近代改制运动的开始。因而康有为作为这次维新运动的领袖,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容否定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戊戌变法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的,那次以康有为为倡导的改良运动,虽然通过光绪皇帝的同意进行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学习西方政治文化的改良,并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些举措都令人为之振奋,但是这场运动最后却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在同年的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康有为等戊戌人士被迫逃往海外。而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更是为改良献出了生命。这场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运动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我们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过于弱小以及我国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所导致的,但在这里我也不得不对康有为当时的一些做法提出一些异议。我认为康有为的某些行为也对变法的失败有一定的影响。

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的领袖和主要策划者,在变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句话说,他承担着大于其他变法者的责任。但是,在我从很多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记载中了解到,康有为面对他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有逃避的嫌隙。

参观康有为故居观后感篇7

放暑假后,差不多每一天都和作业度过,很少有时间出门看看青岛的美丽景色。每每想到自己居住在一个风景秀丽的避暑胜地却没有出去参观过几个地方,心里总是感觉很对不起这些有利时间。于是今天趁着天气好,作业完成大半之时,我和妈妈兴致勃勃地前往康有为故居,接受文化的熏陶,顺便温习以前的历史知识并做一些额外的补充,打好学习文科的基础,也是让久居家中的我能出门活动活动腿脚。

在地图的指引下,我们顺利地找到这座坐落于层层绿色中曾作为德国副官居住地的建筑。这座别墅般的小楼以它特有的赤红色屋顶,淡黄色墙壁与周围的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由于远离城市的主要道路,小楼与周围的绿色紧紧地团簇在一起,加上我们参观的时间是一个宁静的中午,故居附近只传来阵阵响亮的蝉声,以及时不时从耳边飘过的缕缕清风的声响,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和统一。

在历史课上我们曾经对康有为有过比较浅显的了解。对于他,我只知道他是维新派的绝对领袖,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以及很多革命志士的导师。所以今天我是怀着崇敬来到了康有为先生生前的最后一处居住地,就连脚步也放轻了,生怕惊扰到氤氲在这里还依然尚存的那些文化气息以及康有为先生晚年对青岛的赞美之情。

走进故居,我们最先看见的是一块字碑和一个康有为先生的铜像。碑上说的是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曾经提到过康有为先生的语句。毛泽东评价像康有为、洪秀全、孙中山等人都是为中国寻求出路的先驱者,而康有为更是提到了有关社会主义的内容。的确,在接触了西方启蒙思想后的康有为曾经是中国万马齐喑的思想界一颗明星,指引着中国进步的出路。难怪毛泽东在半个世纪之后还能给予这位维新派人士如此高的评价。

参观康有为故居观后感篇8

转过一个弯,迎面走进了康有为先生生平的全介绍。康有为先生生于广东,少年时曾去过上海、香港等地,接触了很多西方传入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并接触到资本主义。这对他后来试图将中国社会改良为资本主义社会起了很大作用。在他宣传维新思想的过程中,在广东创建了万木草堂,招收包括梁启超和徐悲鸿的很多学生,并先后创建强学会,保国会,与梁启超一起创办《中外纪闻》。维新变法中他是引导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与光绪皇帝进行多次谈话,使光绪做出变法的决定。变法失败后,他逃往国外。出于对光绪皇帝的恩惠,他由原来的维新派渐渐发展为保皇派,脱离了时代。最终在秀丽的青岛结束了自己70年的人生旅途。康有为为中国的进步做了勇敢的尝试,使得维新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解西方的先进思想,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也做出了一些贡献。

随后,我们先后参观了康有为先生的卧室、书房、游历各国的收藏品和他的书法作品。可以看得出康有为先生在逃难过程中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对当地的文化历史进行了解,并收藏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品。先生的书法造诣也很高。以前听大人说通过书法能看出一个人当时的思想感情,这次看到康有为先生的书法,我也有些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了。由于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对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使得我能看出康有为先生是在什么状态下写的书法。他的字总是那么豪放和粗犷,包含着满腔的怒火和壮志酬的无奈写出了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和一首首形象的古诗,难怪他的书法如今已自成一体——“康体”。

到这里,我们的参观也已经临近尾声。由于导游讲述的内容较多,使得我一直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于是在这个休息间隙,我可以理清思路,回想刚才所看到的内容。这次参观之后,我了解了一个更全面的康有为先生,但也发现更多尚待解决的疑问。近年对于康有为的历史地位存在着较大争议。由于维新变法后各派人士的自述常常出于政治宣传目的而颇多不实,使得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对于康有为先生的认识也只是了解如今比较权威的认识。对于康有为先生的死,我也向导游提出了种种猜想,导游说这些都是很有可能的,但如今我们没能掌握这些资料,所以无法做出准确的答复,成为了一个让人有无限猜想的迷团。

不可否认,康有为先生所领导的维新派曾经是中国思想界的旗帜和先锋,是黑暗的中国思想界一盏明灯,一簇火焰,指引着很多有识之士,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变法失败后,在康有为先生游历其他国家期间看到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材料后认识到社会只可改良而不可革命的想法是错误的。他的思想也有维新转向保皇,脱离了时代和广大人民群众所迫切需要的,这也正是他失败的直接原因,可惜他没能在失败之后认识到这一点,并带着这样的疑惑走进了坟墓,也成为了戊戌变法失败最大的遗憾。不过这不能抹杀掉他独树一帜的把西方启蒙思想与孔子的儒家思想大胆结合的创举。能有这种胆量去引进西方蛮夷思想的领导者,在历史上也只有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少数几人,所以他的地位应该值得我们去重新认识,他这种中西合璧的方法更值得我们去学习。最后引用毛泽东的话来评价康有为先生:“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康有为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参观康有为故居观后感篇9

回到家已是深夜子时。我怕我再不记点什么就要忘光了。我一直对康有为很感兴趣,因为他和我的名字很像。呵呵。

这是我第一次看关于“康梁”的舞台作品,确实让我看到了想知道、想看见的内容。对于我而言,康梁反目,在我所了解的历史内容中实在是一种遗憾。 但是政见不合,不代表师徒情谊不存,最终的答案就是……谁也不恨谁。结局虽是康有为出殡,但是却也象征着新时代的开始和一段恩仇的和解。

说说内容吧。一开始梁启超出场就是一个咄咄逼人、恃才傲物的热血青年。每句话都冷嘲热讽,顶得人嗝喽嗝喽的。但是最后被具有先进思想的康有为一席话感化,投身“康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梁启超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他有很强的接收能力,同时也很有才华,最重要的是,他是个明是非、识良莠、知错就改的好同志。当然,我们要给了好同志一个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嘛。别笑,对于一个熟读八股文的人来说,接纳了这种颠覆封建价值观的知识,无异于彻底脱胎换骨。梁启超正是一个放得下的人。最后,梁启超单膝跪地拜师,康有为伸开双臂接纳,我在内心伸出也是雀跃地喊着:“在一起~在一起~”

第二幕讲的就是康有为梁启超试图变法,集合了不少人公车上书。当每个人都展开手中的卷轴时,不禁令人想起后汉时期,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情形。了解历史的都知道,此时的政权掌握在皇太后——慈禧——手里。皇帝是个空架子。就像当年被董卓挟持的汉献帝似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有人会提出反对。公车上书,是要改革政策。讨伐董卓,是要匡扶汉室。其实大同小异,毕竟都是对当权者的挑战。无论是慈禧还是董卓,权益被人侵犯,自然不会坐视不管。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慈禧太后,而是皇帝把握朝政,那么他也未必会同意改革。毕竟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的皇帝,是被送上断头台的。

然后?然后慈禧太后就发怒了!(废话)下令追捕“康梁乱党”。谭嗣同没有走,他声称革命是需要流血的。在这里我查到他的几个小特点:

参观康有为故居观后感篇10

首先,康有为在这次变法上操之过急。对于变法革新,康有为似乎想到太过于简单,好似颁布几个 “除旧革新”的法令便可以让中国几千年的习性突变。就是维新变法那短短的一百来天时间里,维新派便发出了有关的“上谕”达110多件,但是这些“上谕”的绝大部分都不曾被真正实行过。历来的改良都坚持迅速渐进的原则,像日本的明治维新、英国的君主立宪等,“改良”的性质便是缓慢的对社会国家进行引导。因而,康有为这种急行军似的改良怎么可能成功呢?

其次,他对于“变法”仅处于一种形式化的表面而没有更加实际的做法。康有为似乎对光绪皇帝过于的依赖,似乎这个年轻皇帝颁布一些政令“变法”便成功了。这一点,我从他本人的一句话中便得到了认证,他在《请御门誓众摺》中写到:“令群臣签名具表,咸去守旧之谬见,力图维新。……一日之间,风云俱变,更月得数诏颁下,则海内皆动色奔走矣。”正是基于这种心理,他在时机尚未成熟时便发布了一些严重撼动封建势力的政令,因此,在“易服” 、“断发”和“改元”的建议提出来时,变法便开始陷入困境。在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说的清朝,他的这些政令无疑是将变法者全推入了危险之中。

再者是康有为在变法中匆忙裁减和严厉处理官员,他没有通盘筹划和妥善安置、耐心说服下,突然下令裁去一大批闲散衙门和冗员,导致了四面树敌。那些受到处理的官员当然会不平,都加入了反对戊戌变法的战斗中去了,间接地增加了变法的阻力。

最后,维新变法缺少中央地方的官员及民众的支持,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脱离群众的活动使得变法难以彻底,这是康有为最大的失误之处。维新变法的几乎每一项变法措施都涉及到千家万户,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但由于这场变法缺少必要的步骤和充分的宣传、组织工作,使得广大人民根本就不知道那“戊戌维新”是干什么的,这种脱离群众的变法无疑是不会成功的。(就这一点,日后孙中山先生等革命派早期的革命中也同样存在着这个错误)而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康有为虽然提出了很多有利于发展现代经济的改革建议,但在现实中,却始终不能摆脱传统文人的心理,只知道一味把自己的政治命运和皇帝、官僚连在一起,对商人怀着根深蒂固的轻蔑。他热衷于利用新兴的社会阶层的经济力量,但却全然不顾他们的权益。得不到资产阶级的支持,使康有为的变法同资义改良背道而驰。

我认为正是康有为的这些错误行为,是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之一,“公车上书”仅是变法的第一步,而在这之后还有更多的更难的路要走。

本内容由jiewei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81069.html

(0)
jieweijiewei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