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指的是对慢性疾病的管理工作所制定的详细计划。慢性病是指在发病过程较缓慢且持续时间较长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制定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的目的在于提高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社会负担。以下是有关于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1
为建立健全符合我镇社会发展水平的慢性病管理系统,对城乡居民的.慢性病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暴露,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贯彻落实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及上级有关部门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计划:
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1、摸清辖区内居民总户数和总人口数。
2、为辖区内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在20XX年建档率30%的基础上,今年要求完成80%,力争100%。
3、通过建档,掌握0~36个月儿童、孕产妇、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以及65岁以上老年人基数,并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
4、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妥善记录、整理、保存、上报并及时更新各种数据资料。
二、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
1、摸清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基数,各卫生所要登记、造册、保留基数并上报卫生院汇总。
2、为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做好记录2016年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5篇2016年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5篇。
3、为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免费血糖化验,并做好记录。
4、通过入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要求开展村建档率达到95%以上,力争100%,并达到规范化管理。
三、高血压病患者健康管理(共青团工作计划)
1、建立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及时筛查和发现高血压病人,要求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比例达到95%以上。
2、建立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登记册,实行分类管理,要求开展村建档率均要达到95%以上,力争100%。
3、对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和免费血糖化验。
4、对于明确诊断的高血压患者每三个月上门随访一次,特殊患者根据病情及时随访,做好随访记录并及时更新档案内容,不得缺项漏项
5、认真学习服务规范,掌握慢病患者的健康指导、行为干预等健康知识,合理对患者进行干预指导。
6、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妥善记录、整理、保存、上报并及时更新各种数据资料2016年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5篇工作计划。
四、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1、摸清和掌握辖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数。
2、建立2型糖尿病患者登记册,实行分类管理,并上报、汇总要求开展村建档率均要达到95%以上,力争100%。
3、对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和免费血糖化验。
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2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慢性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而慢性病的防治的重心则在基本卫生服务,慢性病的预防是慢性病防治的效果。我院充分认识到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目前已将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指派专人管理,成立慢病组等多种方法。特制定今年慢性病管理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1、完成20xx年3月31号高血压1938人,12月31号完成3230人。
2、完成20xx年12月糖尿病建档数538人。
3、安排公共卫生小组轮流下乡免费测量血压和利用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35岁以上慢性病筛查体检等多种方式,早起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4、通过电话指导、入户访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基本信息、门诊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制度等,加强辖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空置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慢性病管理健康档案,辖区服务人口建档率达35%;
2、建立完整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年检记录、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高血压、糖尿病工作目标
1、新发现病至少建档高血压患者2000名,糖尿病患者200名;
2、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其血压控制率≥70%;血糖控制率≥65%;
3、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4次高血压的比例达50%;
4、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有记录及效果评价。
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3
慢性病是指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为了帮助患者有效管理慢性病,制定一份详细的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是一个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的示例:
1. 定义目标:首先,明确管理慢性病的目标是什么。例如,降低血压或血糖水平、减少心脏病发作的风险等。确立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指导后续的管理工作。
2. 评估患者情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生活习惯,以便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3.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情况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例如,药物治疗、营养指导、运动计划等。确保治疗方案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4. 教育患者: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包括疾病的认识、治疗方法、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
5. 定期随访:制定定期随访计划,定期对患者进行复诊和评估。通过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激励和支持:通过鼓励和支持的方式,帮助患者坚持治疗和管理。可以使用奖励机制、提供社会支持等方式,激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和管理。
7. 定期评估和调整:定期对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管理策略。
8. 多学科合作:慢性病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社区护士、心理咨询师等进行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管理服务。
9. 定期培训和更新知识:医疗人员需要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不断更新慢性病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10. 综合评估和改进:定期对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进行综合评估,总结经验和问题,不断改进和提升管理水平。
通过制定和执行上述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可以有效帮助患者管理慢性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同时,也需要患者本人积极参与管理,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内容由xiaoxiao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116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