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观后感范文 观看电影《起跑线》心得体会 (12篇)

观后感可能包括对所读内容的评价、对自己与所读内容的联系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计划等。它可能引发对某些事情的新认识,或者激发某些新的行动或思考。以下是有关于起跑线观后感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起跑线观后感范文 观看电影《起跑线》心得体会 (12篇)

起跑线观后感1

昨天,我和爸爸去看了一场电影:《起跑线》

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母为孩子找学校的事:拉吉夫妇有一个女儿叫:皮雅,皮雅因为语言的问题受到小伙伴的排斥,因为皮雅说印地语。被认为是贫民窟的孩子。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上好的学校,受到好的教育,拉吉夫妇二人可以说绞尽脑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力量。因为在他们的国家里也同样有下面这样的现实:好的学校都想进,但是好学校名额是有限的,而有关系的就占去了一大部分。

为了让皮雅上好学校拉吉夫妇二人进行了搬家,为此专门买了新房子。因为男主人公是服装店老板,而学校说一般不接收店铺老板的孩子,于是两个人开始身份转换,两人打扮成上流社会人士的样子。因为从消息人士那里得知,每所学校必须留一定的配额给贫困的孩子。为了能蹭上对于贫困人口家庭的名额,一家人装作贫民的样子,伪装搬进了贫民窟。

最后,拉吉一家通过了检查,皮雅进入了全市最好的学校。可是,他们剥夺了另一个孩子上学的权力,拉吉觉得良心过不去自觉的告诉了校长,想让校长把自己女儿的名字去掉,让那个穷孩子来上学。可没想到校长不但没去掉皮雅的名字而且也不想让那个穷孩子上学。这时,拉吉既无奈又气愤。因为,那个穷孩子的父亲曾帮助过拉吉一家通过学校的检查,而那位孩子的父亲却并不知道拉吉一家并不是穷人。

在一次家长会上,拉吉趁其他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把公立学校的一些穷孩子带到了家长会的舞台上,表演了一场震撼的节目。当拉吉起哄让这些家长为这些孩子喝彩时,掌声和尖叫声热烈而又持久。可当拉吉告诉那些家长这些学生其实是公立学校的孩子时,原本热闹的大厅里变得鸦雀无声。没有掌声,更没有喝彩。

拉吉想那些家长表达了内心的想法,并透露了校长的阴谋,当面告诉那学家长现在就要给皮雅转到公立学校。拉吉走下台时,拉吉的夫人米图鼓起了掌声。

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让我懂得了人不能虚伪,做任何事都要做到诚实!

起跑线观后感2

清明假期,与妹妹一起去看印度电影《起跑线》。影片主要是围绕孩子的教育展开。主人公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夫妇,住在小城市,生活过的比较富足。然而,随着为女儿选择学校,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为了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们在大城市里买了房子,开始了为孩子上学的拼搏之路。如咨询培训班,学习面试的技巧;为了让孩子能够交到朋友,在家举行party,结果事与愿违。男主人公为了给孩子报名,半夜就去排队,然而还有比他更早的。一番折腾之后,孩子未被录取,原因是他们的虽然有钱,但是因为是服装店老板而未被录取。学校有给贫困生的名额,他们就又搬家去贫民窟。最后孩子被学校录取,然而另一个贫民的’孩子没有被录。主人公为了弥补,开始资助公办学校。男主人公觉得他们剥夺了贫穷孩子上学的名额,于是去找校长说明情况。然而,结果却是校长很赞成他的做法,愿意接受富人的孩子而不愿接受穷人的孩子,穷人的孩子在这最好的学校是待不下去,没有足够的金钱。故事的最后,男主人公在孩子们的毕业典礼上向大家坦白了自己所做的,承认自己过错的同时也指出了教育被商业化了。最终男主将女儿送到公立学校就读。影片主要反应的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教育被商业化,有钱人的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全英文教学,而穷人的孩子只能送进进基础设施很差的公立学校。

影片的结局是一种理想状态,但现实中很多人还是拼尽全力让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这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关于教育,现实当中有许多的问题,重点学校门槛很高,其背后就是经济的较量。如高昂的择校费。在应试教育的选拨制度下,分数是仍然是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因此,催生出了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辅导班,家长为孩子根据需要为孩子报班。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一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政府除了投入资金加强基础设施之外,还要加大培训落后地区的师资力量。二是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家长们要转变观念。如根据孩子们的兴趣选择兴趣班和学校,不要盲目跟风。

起跑线观后感3

今天早上,我去奥斯卡工作室看了一部电影——《起跑线》。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故事,拉杰和塔米用各种手段让他们的孩子皮娅——去了一所私立学校:买了一所学区的房子,办了一张假证书,变穷了。最后,皮娅终于去了这所学校。在电影的结尾,他的父亲出于良心发现并把皮娅送回了公立学校。

看这部电影不仅让我想起了我妈妈,她花了一万多元让我去补习班。我也买了很多信息,只是为了让我进入一所好的中学。

我记得去年冬天,外面雪下得很大。外面多冷啊!但是当我妈妈听到补习班老师说她想买材料时,她拿起衣服准备出门。我说,“妈妈,外面太冷了,你不买吗?”我妈妈说:“不管雪下得有多大,有多冷,我都会买下来给你学习。”那时,我非常感动,我的母亲冒着大雪为我购买信息。

另一次,是今年7月8日,我要去洛阳参加第二外语考试的入学考试。我父母5点起床,开车送我去洛阳。在我考试的.两个多小时里,我的父母没有吃一口食物,也没有喝一口水,他们在那里焦急地等待着。考试结束后,我告诉妈妈:“这次这个问题太难了。我考试成绩不好,我想我做不到。”我妈妈没有说话,但是她带我去了餐馆,让我吃了一顿大餐。吃饭的时候,妈妈说:“没关系,我考试没通过没关系,成绩不重要,只要我努力。”听完妈妈的话,我的心又感动又惭愧。与皮亚的母亲相比,我的母亲对我很好。我很高兴我生活在一个民主的家庭。

看完这部电影,我知道我父母在背后给了我很多。我必须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起跑线观后感4

自去年看完《摔跤吧,爸爸》后,我对印度的教育题材电影是很有好感的,今日又去看了《起跑线》,自觉受益颇多,对教育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是一名教师,从事教育行业,但我从不敢说自己是一位教育者。其实我是很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的。当教师的想法,从我年幼时候就在心里扎根,多年来一直走在这条路上。我从未怀疑过自己对教育的忠诚,可今日在看《起跑线》时,我的心里忽然响起了一个声音,它在问我:“你真的做到了不忘初心吗?”事实上我是心虚的。

上师范前,我曾在新闻里看到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因为贫穷而无法受到教育。那时便在心里立志,待我学有所成,定要尽力将知识送进大山里,让那些可怜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教育。而毕业后,我却选择了安逸,再没有过去山区支教的想法。我为自己找借口:在哪里教不是教呢?只要能让学生学到东西,就都是一样有益。

实则不然。日子有千百种过法,教育也绝不止一种做法。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许多教师,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自然,也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我并不想评论什么,只是认为如果没有付出真心,那绝称不得教育,曾经在电影《可爱的你》中记下了一句话: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

今日看了《起跑线》,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都是普通人,拿着一般的工资,过着一般的日子,但他们对教育却很是重视。有一句话从记事起他们就经常对我说:“我们都不是很有文化的人,但我们希望你能成为一个知识分子,靠脑力劳动吃饭,而不是去挣辛苦钱。”父母都是很节俭的人,但在我和弟弟的教育问题上,他们向来都是最大方的。他们总舍不得给自己买身新衣服,却乐于去给我们报各种兴趣班,所以,我成年前就学了很多五花八门的东西:钢琴,吉他,中国舞……可惜样样不精。

从一年级起,母亲便逼迫我去背《唐诗三百首》。每日4点半便起床,母亲陪着我坐在庭院里,大声地念着:“葡萄美酒夜光杯……”很不可思议,我人生中读的第一本小说,竟是关于阶级斗争的,那时我才小学三年级,说实话,我是并不了解书中深意的。

母亲总说教育要赢在起跑线上,择校是重中之重。我的弟弟在上初中之前一共转了五次学,可惜弟弟天性不爱好读书,小学毕业的成绩还是差的没法看。但母亲依然觉得只要选对了学校,弟弟的成绩便一定会有所提升。于是他和父亲在那个夏天四处奔波找关系,低声下气说尽好话,终于将弟弟送进了市内最好的初中。父亲一生从未求过人,那年暑假,他突然添了好多白发。

在我看来,教育是不该有三六九等之分的,教育的好坏应体现在教者和学者的思想和行为之上,而不应该是因学校不同而有所区别。人也不该因贫富差距而有高低贵贱之分。曾在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我很是赞同:

我崇尚这世间所有形式的平等,无论你是浑身奢侈品,还是粗衣麻布,只要包裹在身体里的灵魂是高尚的,就值得所有人尊敬。

影片中除了教育问题,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希亚姆一家。从家境来说,他们是真正的穷人,但正是这一家穷人,教会了主人公什么是“少即是多”,什么是“分享即关爱”。

在他们一家中,我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比起锦上添花,善意更在于雪中送炭。在富有的情况下去分享,那是慈善;而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依然记得分享,则是大爱。

关于西亚姆,有两件事情最让我钦佩。第一件事:拉吉在提款机前骗他说为了孩子在偷钱时,希亚姆不顾一切将拉吉给拖走了。他不需要钱吗?不!他的家境窘迫,他的孩子也需要入学。但他不会对那份不属于自己的钱动一丝念头,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的一句俗语:人穷志不穷。

第二件事:得知孩子们入学需要24000卢比时,为了帮助皮娅顺利入学,希亚姆不顾生命危险去撞车,用身体为皮娅换来了入学资格。即使后来得知真相,与拉吉决裂后,他仍不忍让皮娅失去在这所学校学习的机会。他最后说道:“皮娅也是我的女儿。”这是怎样的一种大爱,让他在被欺骗,被伤害后,依然心中满存善意?

影片中除了这些动人心弦的爱之篇章,也揭示了人性的丑恶,社会的黑暗,阶级的不公。但我今日并不想去谈这些。谨以此篇,诫己律己,不忘教育初心,不忘做人之本。

起跑线观后感5

《起跑线》以一对印度中产阶级夫妻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费尽心力想将自已的孩子送进重点学校读书为引,妙趣横生的戏谑间,对印度社会现存的诟病做出了极尽能事的讥讽,而电影最终虽然无法去改变现实,却用人性真善的回归,一展于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相信对于不少中国家长而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成为了一种信仰。而《起跑线》则正是戳中了这一痛点,且电影并没有将格局仅只是局限于单一的教育上,导演喜剧化的手法,所讲的故事却尤为艰辛,为了送孩子能进重点学校读书,白手起家的父母拉吉与米塔,用尽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从买学区房到托关系走后门,再带无计可施下不惜搬入贫民窟装穷,看似荒诞不禁的故事,所着墨的是印度社会自身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在教育不公的.大环境下,电影所切入的视角其实非常巧妙,既不是大富大贵的顶层阶级,也不是穷苦潦倒的贫苦人家,而是有着一定财富和社会关系的中产阶级。他们一面渴望孩子能迈入更高层次的阶级,一面也惧怕孩子走入歧途,他们面对下一代人成长的焦虑成为了电影营造戏剧冲突的绝佳卖点,导演也正是透过他们,将印度社会所普遍存在的阶级固化,贫富悬殊,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得以了生动的体现。

一部电影的力量是有限的,《起跑线》所做的只能是呈现问题,却不可能去解决这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但这部电影的深度却并非仅仅是对印度现实社会问题的侃侃而谈,随着最后拉吉与米塔放弃了凭借欺骗所获得的学位,电影也发出了最为铿锵有力的声音!用不正当手段所获得的一切,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一流学府并不见得能教育出一流的人。对人性真善之美的回归,使电影营造了属于自己的内在纵深。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有一条自己人生的起跑线,但这条起跑线却并绝不该是成人用功利之笔所划下的,这条线的原点是每个孩子心中那弥足珍贵的真善,而作为大人所真正应该去做的,便是用自己的力量守护住这条真正的“起跑线”。

起跑线观后感6

周末,我和爸爸在天汉长街散步,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尽头。看了看表,时间还早。“噢,去看场电影吧!”就这样,我们走进了电影院。

我们看的是一步发人深省的电影《起跑线》,讲的是一对很有钱的夫妇,他们为了让女儿上好的幼儿园,就买了一套全国最好的幼儿园的学区房。那里住的人都是社会上层的.人,都用英语对话。虽然主人公吉拉的妻子会说英语,但吉拉不会。因此大家认为吉拉一家只是土豪。所以他们一家在当地很受排挤。终于,学校开始招生了,但是学校认为吉拉是是商人,不会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校会留百分之二十五的学位给贫民。吉拉就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一家住进了贫民区。最后以假乱真进入了学校。可是,在贫民区一个多次帮助过他们的朋友的儿子,却因此没被选上。吉拉认为他冒充穷人,将真正穷人的孩子上学的机会抢走了。于是他带着他的女儿离开了那个学校。吉拉真是个值得敬佩的人,为他的正义感点赞。

在电影开始时,吉拉正在和一个顾客谈生意时,他的妻子给他打了一个电话,他便开车接她,说明他很爱他的妻子。而在开派对时,女儿要和他跳舞,他不顾形象,疯狂地跳起舞来。为了让女儿进好学校,绞尽脑汁,想尽办法,表现了他对女儿的爱。

同时,这个电影也形象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择校问题。在电影中,有一幕,报名排起的长龙似的队,刻画出了择校的残酷。表达了大家对择校的不满。我认为应该改变这种现状,为孩子们的未来增添光明。

起跑线观后感7

《起跑线》,在看之前在网上看了简介。感觉挺好。看了之后,感觉是隔靴搔痒。

故事是这样的。

在印度的旧市街,生活着拉吉他们家,拉吉家是裁缝。青年的拉吉在这里遇见了米塔,一见钟情。于是之后两人结婚了。后来孩子要上幼儿园,米塔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不能像她们一样生活在下层社会,必须去上流社会。米塔每次讲起女儿的未来,总以吸毒结束。经过严格的培训,他们的女儿还是被刷了下来,原因是拉吉虽然是旧市街的大亨,但是只是个生意人。

于是拉吉又到处求人可是依然一筹莫展。就在这是,他听说有25%的贫困名额后就造假递交了贫困证明,在得知还要上门审查后还搬进了贫民区,装起了穷人。

在贫民区,他们结识了善良的夫妇,那对夫妇帮助他们适应穷人的生活,甚至为了他们女儿的学费差点被车撞死。可是,最后他们的女儿进了,那对穷夫妇的儿子却被刷了下来。两人很内疚,就感觉是他们的女儿挤掉了那对穷夫妇的名额。拉吉就资助了公立学校来求得心安。可是没想到,最终谎言还是被拆穿,那对穷夫妇无意间发现了他们是富人的事实。最后,穷夫妇选择不告他们。可是,拉吉幡然醒悟,他放弃了私立学校,让女儿进入了公立学校,和那对穷夫妇的儿子一起。

拉吉最后在私立学校的入学典礼上进行了自我反省和对这种严重阶层社会的抨击,可是下面的上流社会们并没有任何触动,故事到此结束。

为什么我感觉是隔靴搔痒呢?

因为,私立学校的校长说了,你要到哪里告我呢?政府,警察?他们的孩子也在这里上学呢!

也就是说,这种阶层划分是整个社会的现实单靠一人是无法改变的。就像现在结婚要买房一样,整个社会都这样,是无法改变的。

想起了杀老师曾经说过,当你们走进社会,你们会发现社会上好多事情都和你们想象的不一样,但是,你们只能适应因为你们没有能力改变。

起跑线观后感8

今天上午,老师带我们看了一场电影印—《起跑线》。这部电影讲的是:拉吉和米塔为了让自己的女儿皮娅上一个好的幼儿园;想尽了各种方法:换房子、上提高班、找关系、扮穷人……终于把皮娅送进名校。影片最后,因为父亲良心的拷问,皮娅最终还是去上了公立学校。

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皮娅的父母为了让皮娅上一所好学校而付出的努力。我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的,为了我以后的人生更加美好,从小就给我报补习班,让我长大可以有自己的特长,花了很多钱、付出了很多辛苦。爸爸每天努力地工作,起早贪黑。有一次,爸爸得了重感冒,但为了工作爸爸并没有去医院,结果在第二天爸爸咳嗽加重了,迫不得已在屋子里打吊水,刚打完吊水就又去工作。医生建议在家休息,但爸爸还是执意去上班了,那时我就在想:长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记得还有一次,我下学的时候下了暴雨,我当时没有带伞,就在我以为自己要淋成一个落汤鸡时,我看见妈妈像救星般向我走来。我急忙跑过去抱住妈妈,妈妈什么也没说,拉着我的手往前走。到十字路口时,地上的水已经淹到了膝盖的位置,妈妈把伞给我,二话不说地把我背起来,蹚过去。回到家时,妈妈的裤子和鞋子都已经湿了,我赶紧去把毛巾拿过来让妈妈擦,妈妈当时还笑着夸我:“宝贝,真孝顺呀!”其实,妈妈才应该是被夸的那一个。

今天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爸爸妈妈任何举动都是为我们好,即使有时候是训斥我,也是为了不让我们再犯这个错误!我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学习,长大了孝顺爸爸妈妈。

起跑线观后感9

当生命的号角吹起,谁家的孩子会在父母精心画下的起跑线上率先开跑?

《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但电影的幕幕画面不仅反应了印度社会教育,也将犀利的镜头对焦在中国、在世界的教育问题上。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印度父母为了让自己年幼的孩子皮娅能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不择手段。他们熬夜排长队拿到报名表、花重金购买氛围良好的学区房、伪装成穷人家庭试图获取贫困生学位……

终于,皮娅以贫困生的名义得到了入学机会。但父亲却渐渐明白皮娅夺取了本该属于贫困生的权利,他发现在争夺学位的过程中,他无情、他自私、他仿佛丧失了自我。“如果我不是一个好人,又怎能成为一个好父亲?”他在学校的家长会上揭露了学校的腐败、教育的无知。尽管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但最后只有他的妻子为他献出掌声。妻子起立鼓掌的身影伟大而又渺小。

这对电影来说是个好结尾,但对社会来说却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父母们总想把孩子的起跑线往前推再往前推。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最好的永远不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人生的起跑线从来不是掌握在父母、学校手中的。起跑线要划近划远?人生该往哪跑?要跑得快或慢?路上会领略怎样的风景?向来就该由孩子自己体会。

父母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总把青春年华的遗憾交给孩子来填补。又是何必呢?多数父母还未走过半生,为何不再给自己一次起跑的机会,再让自己像孩子那般无惧地追逐梦想?父母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跑人,更应是陪跑人。陪着孩子一同奔跑,心中相互照应,就别再停下奋斗的步伐。

最终皮娅跳上了父母捐资的一所平凡的公立小学的校车,踏上了人生新一条绚丽的起跑线。皮娅的父母也手挽手开启了人生另一段奋斗的旅程。

起跑线观后感10

《起跑线》又一部印度电影,最近两年印度电影质量直线上升,连我这种只喜欢看赵丽颖主演电视剧的小女生,也爱看起了印度电影,从今年的《摔跌吧!爸爸》,《神秘巨星》年初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都让人很感动!印度电影对故事和情节的把控越来越炉火纯青。《起跑线》这是一个中国电影不敢轻易尝试的教育题材,全世界的家长都为之焦虑的话题,本片以一种轻松诙谐的现代宝莱坞独有的风格展现出来,让人眼睛一亮,不得不佩服印度电影的发展速度。

本片的男主人吉拉,为了女儿皮娅能进名校,先是买了一栋豪宅,努力打扮成一个上流人士。

然而却出尽各种笑话。最后这里的名校并没有录取皮娅,原因竟然是,学校不想录取一个只知道卖衣服不懂教育商人的女儿。吉拉很沮丧,他想不明白。米图妈妈是一个受过英语教育的人,她太清楚一个好的学校是皮娅的重要性,于是她给吉拉压力。吉拉振作精神,打算用钱去贿赂,他提一袋子钱来到了校长办公室,没想到在等候的时候,恰好看到跟他一样想法被赶出来的人。这条路行不通又被一个好朋友指点,去抢占贫困生25%的名额。冒充贫民填报资料,原以为能蒙混过关,没想到被人举报,要求实地去考察报名者家庭住址。就这样,一家人不得不搬到贫民窟,假扮贫民生活。

来到这里认识了本片的男二正义哥一家,虽然贫困却努力生活的一家人,他帮助吉拉找工作,教会如何贫穷的生活。两家人相处地很愉快,最后吉拉通过了学校的考察,女儿皮娅幸运的拿到了这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很遗憾的是正义哥家的小孩没有被录取。吉拉很愧疚,怀着无法言语的心情离开了贫民窟。

每位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而做出一些顺应社会,违背良心甚至趋炎附势都无可厚非。也许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可是吉拉他选择了,不,他来到了校长办公室,把一切都告诉了校长。可是校长却表明即便如此,也不会再去录取一个贫民窟的孩子。原来即便出身贫民的校长也同样看不起贫民百姓。他找到当时考察他家的老师,在学校的晚会上,一群可爱的学生表演了多才多艺的演出,全场热血沸腾。大家都为之喝彩。这时,吉拉上前,告诉家长们,这些都是公立学校,也就是贫困学校的学生。家长们都停止了鼓掌。只有女主勇敢站起来支持她的丈夫!

来到了影片的结尾,纵使这对父母费尽心思去坚持自己并试图感染其他人,纵使台下也有人企图表示认同,最终走出这所学校的也只有这一对父母而已,没有掌声没有后续,教育的不正当竞争依旧坦荡也存在,社会丝毫不受影响地运转。因为残酷的竞争永远存在。因为谁也不想输在自认为的起跑线。

起跑线观后感11

《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主要讲的是一对夫妇为了自己的小孩可以进印度前五所的私立学校读书,从旧市区搬到新市区,从炫富到装穷的过程。最后他们在贫民窟里遇到一个乐于助人又很真诚的家庭,他们很信任米图一家,认为他们是落难的新贫民,甚至分享自己的配给给他们。最后那个很穷的贫民为了给皮娅赚生活费,还故意出去给车撞拿赔偿金。最后不幸的是他们家没被校长抽签抽中,米图他们家就觉得有亏欠于他们的儿子。就资助了公立学校。后来另外惊喜的是,不是那个很穷的叔叔去学校告发他们,因为他认为皮娅也是他的孩子。后来米图的丈夫醒悟了,主动发声,说很多有钱人冒名去占领那些贫穷孩子的名额是不对的,自己也主动将皮娅送去公立学校。

说实话,这部电影是有戳到我的泪点,我有一个朋友。她小学初中都是在一些很普通的学校读书,家里人也没有知识分子,从小就没什么要上重本大学、重本高中的压力。但是她遇到了一个数学老师,那个数学老师会和他们讲一些以前她从来没听过的鸡汤。而且他的教学方法很特别,总是能让那个女生保持很大的冲劲去学习、读书,走出这小小交际圈。那个女生就从全级排名40多慢慢地进步,直到中考的时候她拿了全级第一,顺利考进了重点高中。但是在重点高中她完全跟不上。不仅是在学习方面,而且也融入不了他们的交际圈。为什么融入不了呢,她思考了四年,终于何凯文回答了她。是因为自己不够主动,内心太过傲娇,总是把成绩放在第一位。可悲的是,这个在高中经常被认为很勤快、很努力、总是在复习功课的女生竟然没有考上重本,成为全部寥寥几个没上重本的女生。于是这个女生在大学期间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很开朗,很主动,不爱学习,更加不想让别人知道她很勤快。在高中的时候她很喜欢Taylorswift,很喜欢听歌,而到了大学就很少了。可能是不想回忆起那段可笑又可怜的回忆吧。可是人的本心是很难改变的,这个女生在大三下学期又突然想考研。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好的大学的门槛,结果又没考上。我朋友和我讲真的不是找借口,其中一门专业课的分数不可能这么低的。我只能说是差一点运气,不知道是好还是坏,最后她也如愿以偿地调剂到自己理想的院校了。

说这么多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我朋友说如果再让她选择一次,她不会选择考那个重点高中,但是她不会改变考研所选的一志愿。

起跑线观后感12

细雨霏霏的天气,午后场本来就是观众稀少的时段,《起跑线》这部引进片在宣传、题材上又不占优势,种种因素促成的结果是我和儿子几乎是包场看的这部精彩的影片。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一对事业有成的商人夫妻在力争让女儿上最好的幼儿园的过程,现实地描写了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普通百姓在寻求从孩子教育入手跻身上流社会时,发生的辛酸、痛苦、纠结的喜剧与闹剧,折射出印度这个几千年阶层固化的国度在历史与现史碰撞的当今时代的社会一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切中了广大中国家长之痛处。为了孩子能上名校即是远大前程而抓狂的家长,贫富不光在物质上而在精神尤其是未来愿景上差距的拉大,牛到宇宙无敌自我感觉可以掌控一切的名校校长、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故事不是也在天天上演吗?只是拍不出这么经典的影片吧。

贫民窟里有真英雄,富翁里有真慈善家,故事的结局非常体现正能量,只是现实中真的很难吧。主角拉吉夫妇的选择不是一般二般的人能做出来的,总之,必须点赞!

又一部印度电影的良心之作,一部为人父母者和即将成为父母的人应该去看看的片子。虽处荧幕之外,但心如在戏中,恍如看到我们自己升学季,又在四处奔波焦头烂额的家长们,如果真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子女的教育问题,所谓的成与败都只是一时的得失,决定孩子未来的其实和决定我们未来的因素一样,不是成绩或物质生活,终究是人品。

同时更要去关心处于升学季的孩子们,他们背负了对自己未来的责任,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希望。虽然说天将降大任了,得苦其心志、劳其脑筋,但是他们的小心脏终究得有个港湾可以依靠,那就是不做神一样的对手、更不做猪一样的队友而甘愿心暖嘴甜憨笑点赞的爸妈了。

本内容由xiaoxiao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176651.html

(0)
xiaoxiaoxiaoxiao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