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一种个人对所看作品的反思和总结,是审美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环节。在[观看电影、阅读书籍或者欣赏艺术作品之后,通过撰写观后感,人们可以深入思考作品背后的主题、意义和情感传达,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以下是有关于观后感八佰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观后感八佰 八佰观影心得400字 (11篇)](http://wimg.puchedu.cn/uploads/2024/02/20240228011756310.jpg)
观后感八佰1
因为疫情的原因,我已经有半年多没有走进电影院看电影了。听爸爸说最近有一部国产抗日片电影《八佰》很火,于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观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后心里对那些抗日牺牲的英雄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敬意。
爸爸说这部影片是由1937年10月底“淞沪会战”的尾声战役改编而成的,主要讲了“八佰壮士”实际只有四百多人的`一个临时组成的连队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最后成功突围到租界的故事,场面非常的震撼。
影片中有很多让人感动的地方,触动我的泪点是一位位战士把炸弹绑在身上,拉开引线往楼下跳。因为当时日军要用炸弹炸楼,如果一旦成功爆炸,那么四行仓库就全没了。然而日军他们有盾牌举在上面,手榴弹根本扔不下去,所以战士们只能这样从高空跳下去。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战士牺牲,且在跳楼前还报了自己的名字,一句“娘,孩儿不孝了!”彻底让我忍不住眼泪流下来,他们也是有爸爸妈妈的孩子啊!但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们奋不顾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部电影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国军人的精神,我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感到自豪,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是和平年代,但我们那份爱国的精神和那颗爱国心是一直不变。同时,我们更不要忘记那些为国牺牲的英雄们,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现在繁荣昌盛的祖国!
观后感八佰2
四行孤军光与影,八佰壮士立国魂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
“八百壮士一条心,千万强敌不能挡。”
电影剧情来到尾声,思绪却难以收回。《八佰》,真正打动我的,是那种坚守与勇气,这种刻在中华民族基因上的品质。也许他们早就知道了这场战斗的结局,可他们仍然一往无前,向死而生。孤军奋战本已困难重重,而对外夸大守军人数,是无奈,却又是勇气,何其壮哉!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我看到了一种对比,一种是战士们“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笑”的视死如归的精神,他们以八佰为名,面对着人间地狱,和日军枪炮喷射出的杀戮火舌。而另一种,是在他们身后不远的租界中,各国列强和所谓有头有脸的国人,过着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生活。他们如隔岸观火围观着,审视着这场战斗,前者让人为之动容,后者给人刺痛心灵的`叩问。
我不禁想到了这样一句话:“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自古而来的英雄血统浸染了这片土地,那是鲜血的红,也是中国国旗上的红。也许对于这些战士,很多人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他们的名字,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可我们知道他们为了什么而奋斗,面对战争,他们从历史长河中缓缓上前,用血肉之躯,铸就了生生不息的爱国热情,而待到山河无恙,他们又默默隐去,这次,轮到我们该纪念他们,铭记他们,学习他们了。
我以敬仰之心写下这篇观后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八佰”这个悲壮的量词将永远的警醒后人。
怀抱一腔孤勇,他们,是我们的英雄梦。
观后感八佰3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八佰》。
这部电影主要介绍了松沪会战末期的四天战斗,中国人在四行仓库和敌人日本军战斗。日本军有16余万的士兵,而我们中国只有仅仅420多人,题目之所以叫八佰,是因为团座对人民说有800壮士,也就是说要把一个人当两个人用,但这还是敌不过兵强马壮的日军,所以,上海也沦陷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日本兵要把我们最后的阵地——四行仓库爆破,我们没有办法,扔手榴弹下去,可是打不到,因为日本兵用钢板防住了。用枪打,会反弹回来,没法子。大家正愁着呢?突然,一位战士背上炸弹,把一个手帕拿出来,放在队长手上,说:“交给我妈。”然后,他走向大家砸出来的洞,朝着日本兵纵身跳了下去……原来他要用自己的`身体来炸日本兵!只听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顿时,火光飞起。尽管被炸了,但日本兵还是不罢休,继续砸洞。于是,一个个战士背上炸弹,从洞里跳下去,随着一声声爆炸声响起、一道道火光飞起,一个个战士跳下去,终于,日本兵被无畏的中国将士给吓退了,我们守住了我们的阵地。
同学们,祖国的希望是我们,让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观后感八佰4
这周末和朋友一起去看了电影《八佰》,在之前没做过任何功课的情况下,到了才知道讲的是战争片,而且是很沉重的片子——八百壮士。
影片中有几处剧情另我颇为感动,尤其是欧豪饰演的端午一角,由起初的想活下来,想当逃兵,到后来的英勇护旗,他那句“飞机被我们打跑了!”是发自内心的呐喊,令我的内心触动,也是因端午的蜕变,他在弟弟小湖北心中的形象才变成了一个身披战袍,骑着白马的’英雄。
影片中还有一处,是战士们争先身捆炸药包,跳下楼以身炸敌人的一幕幕,此时,对面租界里姚晨实验的角色(忘记了名字叫啥)含泪喊道:“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引起我诸多感想,真的是国人胆怯懦弱吗?回忆起,八国联军侵华时,仅不到两万外军,面对我国16万清军,只死伤几人就能获得“满载而归”,真的是我国人无能?懦弱?胆怯吗?远非如此,武器——实乃我国人之硬伤!骑兵、弓箭对战枪弹、飞机,战果可想而知啊!所以,也不怨士兵们胆怯,实在是曾经的代价太大,心中的恐惧太深;也不怨我国的创造力不行,实在是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等创新,武力装备急需啊!
遥观古今,只有正确的领导统治,上下一心,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观后感八佰5
管虎导演的《八佰》上映后,我始终亲密关注着,近日有幸参与了公司组织的观影活动,也算圆了观看《八佰》的心愿。
电影讲解并描述的是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面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率四百二十余人,孤军坚守最终的防线,留守在上海四行仓库。五人为伍,百人为卒,于是影名《八佰》。伴随着灯光的关闭,电影起先:一支保安团穿梭在杂草丛生的荒原,几个人嘴里叨念着湖北方言,快速打扫战场,秋收前回家收庄稼。怀着怀疑的想法随着镜头一拉,不远处便是黑烟滚滚、断壁残桓、满目苍夷的上海城,心里一窒,他们此去必凶多吉少。镜头一转,保安团被日军发觉,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击,不得以以逃兵的身份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随着镜头一暗,一条苏州小河分隔了四行仓库与英法租界地,一面是天堂,一面是地狱,形成剧烈对比,南岸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北岸炮火连天、尸横遍野,给人印象深刻。影片中战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无法限制自己的心情,尤其是日军组队扛着钢板阵冲到最薄弱的西墙下,爆破楼体,我方手榴弹又不起作用,在这最万分紧急的时刻,一个从电影一起先就没出现的小角色却让我记住了他的名字陈树生。他颈项上挂上两捆手榴弹,冲向被日军炸开的墙口,拉开弦又身中数枪,毅然决然的`纵身跳了下去。嘭!接着一个又一个战士捆着手榴弹跳了下去,听到那声娘,孩儿不孝了!我已经限制不住眼泪,握紧的的拳头始终没松开过,正所谓我以我血荐轩辕。
国难当头之际,看赌场的小刀哥、台上的戏子、女童子军、没了工作的老师,都成为了英雄的化身。恰恰是这样一群卑微的一般人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惊坚韧的抗战,宁死守护国旗不倒。
这部电影观看完,我迟迟不能从哀痛中缓解过来。可以说电影中的很多片段让我感受到了斗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还有来自民族苦难的怜悯,也来自同胞向死而生的志气,小人物在家国大义面前的杀身成仁。电影之中的那匹大白马,在如此混乱的斗争环境中,通体洁白、长鬃飞扬,它代表的是希望和将来,也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无畏不屈精神的持续。历史虽然过去了,但是我们要牢记历史,要努力变得更加强大,才不会让历史重演。向逝去的先烈们,致敬!
观后感八佰6
昨天晚上,我听吴羽伦说《八佰》这个电影他希望大家去看看,正好昨天晚上妈妈有空,又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于是她带我去看了这部电影,说是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让我体验一下战争的残酷与血腥,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不多废话了,我们谈一下观后感吧!
这部电影名字听上去感觉没啥不同,但其实是一部战争片。它不像《三体》那样悲惨,不像《星球大战》那样科幻,不像《乐高大电影》那么古怪,但人气和评价很高。这是因为人们都被电影人物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很多人看着看着都哭了,不是吓哭而是感动得哭。影片中守卫上海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最后为了守住上海租界,保护两百万人,奋勇作战,为国捐躯,英勇无畏,几乎全部壮烈牺牲,只有一个幸存者。他们都为国家为人民拼尽了全力,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尤其是看到最后他们过桥的片段时,看到他们都死于日本军队的炮火之下,我心里只想复仇,但仔细想想,这样我们不就和日本鬼子一样了吗?这些勇士的精神值得后人称颂和纪念。
通过这部影片,我明白了几个道理:
1、打仗不像你所想的一样,战争是残酷的,生命只要一次。
2、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3、为了国家和人民,有时候自己生命就不那么重要了。
4、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也许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最真实的宣誓!所有的中国人都站起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观后感八佰7
周六,受到朋友邀请,去看了场电影《八佰》。
坐在黑压压的影院里,荧幕上跳跃出了画面。宽广的灌木丛中,一群新兵蛋子,背着枪,扛着箱,快速地前行。长时间的奔走,他们早已疲惫不堪。前行的目的地,硝烟滚滚,是上海。
到达目的地不久,毫无防备的队伍就被日本人打散,叔叔老葫芦,侄子端午和小湖北,成了逃兵。
一队人将四处散落的逃兵收拢起来,将他们领到了租界对面的四行仓库。在几乎全面沦陷的上海,竟然还有这样一个把守森严的地方。即使没有支援,没有足够的物资,他们却仍然具有一颗金子般的军人心。但是逃兵们,不全是逃兵,说是散兵更合适,有的没上过战场,只想逃跑。有的厌倦了战争,不想打仗。夜晚,大批难民涌入租界。老葫芦混入其中,却因为穿着军服被赶走。灯红酒绿的租界,与黑灯瞎火的仓库。天堂,与地狱。
第一日,几声枪响宣告了日本人的到来。四行仓库门洞大开,没有一人防守,日本人在几番侦查下,鱼贯而入,大门突然落下,枪声,喊杀声,爆炸声响成一片。关在地下的逃兵吓得瑟瑟发抖,很快,战斗接近尾声,大批尸体倒在地上,充满了死亡的气息。逃兵被拉出来清扫战场,谁料,日本人投射了毒气弹。
仅隔着一条河的租界,挤满了看热闹的众人,摩肩接踵,议论纷纷。他们安全地生活在租界,仿佛与河对岸的战场是两个世界。此刻毒气顺着风,来到了这片“桃源”。顿时,人们像无头的苍蝇,四处乱撞。街上的店铺纷纷关上了门,阻挡住了门外想要进来避难的人。
毒气,再一次地加大了伤亡。战斗后的仓库,全部将士陷入了忙碌中。突然,对面传来喊话,不投降,这些人,就是你们的下场!端午定睛一看,其中一个,正是叔叔老葫芦!
吊在杆上的老葫芦撕心裂肺地喊:“端午!看好小湖北!好好活着!带他回家!”这声音撕扯着喉咙发出,随风撞进端午的耳朵。端午知道叔叔老葫芦必死无疑,对死亡的恐惧,对故乡的怀念。一股脑涌上心头。感到脑袋一片空白,流下泪来。
……
恐惧是勇敢的前奏,恐惧过后是勇敢。你看陈树生,身绑手榴弹跳入敌阵,视死如归。你看老铁,主动留守,上到楼顶,护卫大旗,唱起了《定军山》。
电影《八佰》,让人颇多感慨。
观后感八佰8
吴宇
在苏州河,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这是出自于电影《八佰》的一句话。一边是纸醉金迷的租界,另一边则是战火纷飞的四行仓库,它带来的不仅是战争的残酷,还有民族的耻辱。
《八佰》的故事原型是1937年发生在四行仓库的一场保卫战,这场战役是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将近几个月了,国军几乎全部撤离,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率领最后420人留守四行仓库,直到10月30日才退留租界。
其中有两幕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电影中,从租界来的记者询问四行仓库里共有多少人时,一名国军士兵刚想说;四百二但被团副拦住,有八百人!这四个字多令人心酸,虽然只有420名国军士兵在,但他们有着八百人的精神,他们和死去弟兄的精神一起并肩守卫着上海。
另一幕是日军准备在钢板阵的掩护下爆破楼体时,一名叫陈树生的国军士兵绑着手榴弹跳了下去,他跳进了楼层里面,与敌人同归于尽。接着是更多的壮士牺牲:湖北通城李满仓!湖南浏阳王金斗!俺叫孙守财喊完一声名字,便化为一朵朵血花,好像炸在我的心上。那些伴随硝烟牺牲的战士们,他们是中国的英雄!
影片的最后,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遮住了四行仓库,熄灭了未停的战火,仿佛整个世界突然安静下来。
这就是八佰壮士的故事。
看完整个影片,我沉默了好久,思绪忍不住飘到祖国的过去和未来。以前,人们的生活十分穷苦,而现在,人民生活改善了,祖国也强大了,这些全是由那些英雄用生命给我们换取的。如今人民生活幸福安宁,祖国繁荣富强,我们应该将历史和那些英雄永远铭记于心,为祖国更美好的未来添砖加瓦。
观后感八佰9
截止到我发布这篇文章的一刻,《八佰》的票房已经高达6亿。即使大部分影院的上座率只限于百分之五十,任何人也可以预见到电影票房的持续增长。《八佰》的最终成绩会告诉我们,在人人焦虑不安的“后疫情时代”,一部新映画电影最高可以斩获多少票房,而这个数字将会影响到中国内地往后四个月的新映画电影定档及排片计划。
《八佰》在上映之前就已经备受争议。尽管这场争议从始至终都和故事本身的价值倾向无关,但忿恨的情感总会给电影蒙上阴影。不过从现有的票房成绩来看,管虎与秦汉合照一事最多只能证明导演的认知存在严重问题,电影里中国军人的浴血奋战并没有受到无辜的牵连。
我在豆瓣上给《八佰》打了四星,以作鼓励。因为我们国产电影实在太需要这种规模的战争电影,每一部都显得弥足珍贵,成绩优秀的孩子就应该有糖吃。但是《八佰》并非完美无缺的电影产物,它自身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群像戏叙事混乱不清,是《八佰》最大的问题。为突出战争的残酷,电影频繁更换负责提供叙事视角的角色,缺乏一个从头到尾穿针引线的人物,造成严重的视点混乱。本可以引以为傲的群像戏反而拖住整部电影的后腿,足以成为让电影成为群像戏拍摄的反面教材。如果你不明白什么叫做在群像戏里安排穿针引线的人物,那你可以看一下陈德森在《十月围城》里如何处理王学圻和梁家辉的角色,也可以看一下经典影片《十二怒汉》。
电影叙事讲究松弛有度,尤其是战争电影更讲究群体演员的调度和镜头信息的抓取、文戏和武戏的交叉推进、插叙和倒叙的恰到好处。在这一点上,《集结号》远远要比《八佰》做得要好,哪怕是《芳华》里短暂展现的越南战场长镜头调度,也能够证明冯小刚的导演能力比管虎至少高上一个档次。
与此同时,管虎不断强调保卫战的戏剧性质,可观众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笨。无论是赵子龙的戏剧场景,还是穿梭在枪林弹雨里不死不灭的白马,如此频繁堆砌意象符号,最终只会弄巧成拙,令人出戏。观众并不需要过分重复的说教,特派员与谢晋元的一场谈话已经点明来龙去脉。
管虎尽到的最大努力就是放大战斗激烈悲壮的一面,正规军和逃兵散兵同台登场,战士、兵痞、流氓、黑帮、平民共聚一首,有人英勇无畏,就有人懦弱不堪。面对大银幕上血淋淋的写照,除了肃然起敬和痛心疾首之外,观众很难产生更复杂的情感。唯有观影完毕之后,观众才可能察觉到细微的违和感,对电影故事产生质疑。
这时候就谈到电影的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电影故事应该如何把握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像《集结号》、《活着》、《霸王别姬》、《阿甘正传》都是优秀的典范,创作者以虚构的人物角色历经真实的大事件,从而讲述一个独立的故事,其中的行为细节和个人遭遇又是以人物的性格和社会的背景为依据进行虚构的,因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融合相当到位。当然,就《八佰》而言,故事的开头与结尾早已注定,交战经过也有所记载,于是创作者能够发挥的空间只剩下具体的人物和个体的行为。
然而即使导演在片头和片尾分别注明“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也仍然会有观众像幼儿园小孩似的闹着大喊这个故事不还原、不写实,仿佛其他人都不知道这是一部电影,唯有他自己洞悉真相。最极端的观众自然希望以纪录片的形式还原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所有细节,平和的观众需要电影故事的开头与结尾正常接上历史的轨迹,最随意的观众只求爆炸、火焰和鲜血。
电影的改编应该包含多少真实内容,又应该具有多少虚构创作,全靠着创作者自行摸索,自行领悟。拍电影没有菜谱,一个观众对电影宽容与否,会依据其心情像货币汇率一样实时浮动,于是同一个观众很可能会在认可《战狼2》里棉被挡火箭的同时,否认《八佰》里双方军人的残酷交锋。
而正如我一直坚持的观点,观影是一件非常隐私的事情,观众有权利依据自己的想法对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就是观众最大的权利,所以观众可以指责电影不够真实,叙事不够全面,战斗不够真实,看不惯“恶之花”参与演出,以及更多更多的批评,这都是观众享有的权利。这也是我为什么对豆瓣电影抱着敬意,在那里,观众对电影的热爱能够战胜强大的资本和疯狂的粉丝。
尽管指出了《八佰》的诸多问题,但我依然要向各位推荐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告诉我,为什么一百多年过去了,电影院仍然存在于世界上。如果有条件去电影院看的话,那就尽量去电影院。如果有条件去IMAX影厅的话,那就去IMAX影厅。
记得,如果你容易落泪,那就带上一包纸巾。观影的时候戴好口罩,不要摘下。进影院前不要买饮食,只要是稍微严格的影院,都不会允许你把饮食带进去。最后,请不要摄屏,不要带小孩,或者告诉你的小孩在观影期间不要闹。以上是我一些善意的建议,如果你决定去电影院,那么我祝福你可以拥有良好的观影体验。
看《集结号》的时候,尽管我感受到凄凉、憋屈和刚毅,但也不会有痛心疾首的情绪。看《八佰》的时候,我好几次都有落泪的冲动。
为什么《集结号》与《八佰》带给我的感受会如此截然不同呢?
等待老司机从洗手间出来时,我总算找到答案。
不是因为我想要去厕所。
而是故事后续未来的问题。
《集结号》的时间点已经是1948年,我们进入飞龙骑脸阶段,次年新中国就要成立。凄凉与悲伤的情感是投射在谷子地身上的,投射在单一部队身上的,尽管有更多人可能跟谷子地有相同的遭遇,但这是个人的命运和兄弟的荣誉,从某个角度来说,只要你想活着,总是可以活着的。
《八佰》的时间点是1937年10月末,淞沪会战尾声,上海失守,南京尸横遍野,中国饱受苦难,亡国灭种的危机近在眼前。现在我们知道八年后,中国就能扛过去,但当时的人,恐怕无法预料自己要扛多久时间,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吧?
观后感八佰10
电影还没开播就受到了很多的争议,一个叫“平原公子”的一篇“为什么要抵制《八佰》?”的公号文章对电影先开炮。文章论述核心是88师师长孙元良是个逃跑将军,行为不点,企图强奸前来慰问四行仓库的女学生,而且他还大发国难财,把一部分慰劳物资变成现金转给他老婆。然后管虎放着真正英雄谢晋元的后人不管,去拜访孙元良之子——秦汉,被作者视为恶臭营销,要坚决抵制《八佰》。这篇文章反响极大,阅读量十万加,底下的评论也是一路喝彩,仿佛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感觉。之后作者又相继写了一系列文章,“淞沪会战为什么惨烈”、“依旧反感《八佰》”等,以示态度之坚决。揭开底裤,每个人都是臭的。
四行仓库保卫战国民党军队是不是抵抗了4天?是。
陈树生是不是抱着手榴弹跳向日军?是。
战斗期间,四行仓库是不是升起了青天白日旗?是。
这就够了。如果是抱着看记录片的心态,那不用看了。如果是看我们民族历史的一部电影,那真心推荐你,不要错过。
《八佰》的故事就是描写淞沪会战末期,国民党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420人留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狙击日军的故事。为壮声势,对外号称800人。
上海四行仓库和英法租界只有一河之隔,租界里灯红酒绿,赌场、戏院正常营业,街道上熙熙攘攘。河对岸团附谢晋元告诉大家,这里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
谢团长接到上峰的命令,要死守四行仓库,仓库的对面就是英法租界。死守的目的就是死给你看,换取英美等国际势力的同情。战斗很惨烈,英美也很同情中国,各大国际报纸的记者纷纷架起设备在对岸拍摄,报导战况。同时更多的是河对岸的中国看客。他们把战斗当戏看。而我坐在荧幕前看着他们,我心里怒斥这些看客。然后电影里飞艇上的外国观察员指责中国看客的冷漠。
这400人并不是想当英雄,也不想撑英雄。四百壮士英勇抵抗日军,意思没错,但进到历史现场确不是这样的。他们有些是农民,稀里糊涂被抓来当兵。张译演的文职军官也只会打算盘,不会打枪。他们心念的是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影片的第一幕不是打日本,而是中国军队在枪毙逃兵。
懦夫经过战火的洗礼变成战士这是基本套路。对岸观战的大学生看到国军应勇战斗被感召,偷偷渡河要加入他们,他们对战争有着浪漫的想法和期待,他们眼中的战争是一些书本上的传奇。当见到强大的敌人,枪火纷飞,尸横遍地时,这种浪漫就消失殆尽了。真正见过战争的人是不相信英雄那一套的。姜武饰演的老铁,不管你怎么骂我,羞辱我,老子就是怕死,就是不想死。看到身边兄弟受伤,他也生恻隐之心要去救人。等他付诸行动时,战争马上就给了他教训,让他负了伤。
最后他们奉命撤退。上面知道继续表演没有意义了,英美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不会支援中国。谢团长希望战斗能重新激发战士们对战局的信心。
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说,上海沦陷大局已定,七十万国军都没干成事,你们四百人能成。
谢团长还不甘心,希望这场战斗能激发对岸群众的战斗热情。
黄晓明冷冷回到,他们的热情马上就会消退,这些人的热情改变不了战局。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
这个真相是告诉特派员告诉谢团长的,也是导演想告诉观众的。
你们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后人会如何评说。八佰的幸存者杨养正晚年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个军人,为国家打日本。
真实的八佰历史是,英国人不想得罪日本,士兵们过桥后就被关押起来,谢团长在租界被刺杀,八佰的幸存者们一直也未得到公正的待遇。还好有这部电影,结果电影一出来又被小粉红们围攻,也还好有这部电影,他们不会被忘记。
观后感八佰11
在假期和我最好的朋友去我们那儿的电影院看了新上映的电影《八佰》。总体来说非常的震撼。让我们的内心激动万分。
战争让我们的民族国家陷入了炮火之中,尽管这样也并不会让中国人退缩,反而是奋勇前进。国民党80,80刚开始的800人,为了抵抗日军,他们把炸药捆绑造捆绑到了自己的身上。跳楼去炸日本兵,用自己的身体去换来安宁,他们一个接一个,站在窗户高处喊着他们自己的名字,那是他们唯一可以让自己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
相反,在河的两岸租界内,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繁华的街角,动人的音乐。一片祥和,而在河的这头炮火连天,枪声震震,活命的时刻,就像天上的恩赐一样,他们对河这边的渴望全部转化为了爱国奋斗的意志。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刚进入战场中的人们的软弱,恐慌以及想要逃离。这些再真实不过了。人不是完人,每一个人都会有困难的一面,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可我更看到了他们最后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为了国家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不是苟且存活,是明知道把旗子升上去,就会招来炮轰,也要升起的决绝,他们守护的单单是一面旗子吗?不是,是信仰,是希望。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隔岸乡故判,愿再无喧闹。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500字10篇
本内容由xiaoxiao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182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