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指读者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或其他文学作品后,对其内容、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所产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读后感可以包含对作品情节的理解、对角色形象的评价、对作者观点的赞同或批评,以及对作品对自己的启示和反思等。通过撰写读后感,读者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朝的崩溃》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1
《天朝的崩溃》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令人心痛的故事: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从一个强大的大国变成了一个被外国侵略的弱国,最终导致中华帝国的崩溃。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被外国人占领,被侵略,丢失自主权和面临极大灾难的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痛苦。
从书中,我发现,中国近代史上的崩溃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政治体制混乱,统治者内斗不休,政府功能体系失灵。这使得中国政府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抗外国侵略。第二,中国缺乏现代化的文化,社会制度落后,技术落后,军事实力落后。第三,外国侵略者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他们无情地损害了中国的利益,把中国推回落后的境地。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被外国侵略所遭受的极大痛苦和苦难。他们的苦难不仅是财产的损失,还有他们的尊严,他们的自由,乃至他们的生存权。书中的这段历史教会了我们一个重要教训: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拯救自己,抵御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2
清朝是我国最后的一个王朝,也是我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既然清朝是我国最后的王朝,那么我们对清朝的认知和了解都是要比其他王朝了解的要多。而我最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将鸦片战争再研究的一本书,而这本书就是《天朝的崩溃》。
首先,我就介绍一下这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的偶然性与必然。
后面我也讲讲我看完这本书的感想。
①武器装备:从武器上来说,清军的火器的原型可追溯至清朝末期,而近两百年间几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所以其发射速度,准确性和危害性都比对手差。我们也可以来举个例子“鸟枪”。鸟枪它是清军主要单兵火器之一,在性能上来说,鸟枪有着射速慢和射程近这两大致命伤,而又因为清军军费限制,所以当时的清军士兵尚未能全数配备鸟枪,而且清军鸟枪并无定期修造报废更换制度,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鸟枪使用几十年极为平常。所以从这武器装备来看清军已经输于了英军。
②兵力与编制:虽然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处于兵器上的劣势,但是却处于兵力上的优势。按当时英国远征军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40。所以按道理来说清军应该是可以胜于英军的,可是在各次战争中,清军却反处于劣势。因为①职责。当时的清军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而当时的清朝没有警察,所以维持社会治安,保持政治秩序,就成了一清军最重要最大量的日常任务。②其他原因。抽调是鸦片战争中清军集结的唯一方法,而又因为当时清朝交通并不便利,所以可能等人家打完仗了,而军队还没有来的原因。所以从职责和其他原因上来说,清军并不能全部的都投入到战争。
③士兵与军官。在当时,士兵与军官都不知道英国的力量,甚至不知道英国地处何方,依然沉醉于“天朝”迷梦之中,所以当清军与英军交战后,清军才会知道,英军的强大。所以在后来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一触即溃或有主帅带头逃跑。
最后,这些种种原因都导致了清军节节败退。这也告诉了我们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让我们知道必须时时都要提升自身实力,这样才不会落后挨打。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3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无比的沉重。
每一次看这本书,我的心就刺痛一次。
它给我带来的是无尽的思考和震惊。
其实我看这本书看了很久,我始终不愿意去面对,甚至想去逃避,我们的屈辱史。我们都习惯逃避痛苦,逃避错误。
错误意味着我们当初的决策出错了。殊不知,错误才是我们学习的最佳时机。
感觉自己和当时的人没差,一直在躲避着过去的苦楚,企图忘记它,而不是从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所以才会有后面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是的, 遗忘痛苦是人类的本能,人生在世,何以追求,无非快乐二字。
如果我没有阅读这本书,或许19世纪的屈辱早已消失在灯红酒绿的世界里了。不会对我有着任何感触。
固步自封势必失败。
我很庆幸自己看到了这本书,也很庆幸有人写出了这本书。有人能够直面历史,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还原历史,给我们带来新的认识。
文章中批判林则徐,琦善等人并没有从鸦片战争中反思,在我看来,林则徐一方面考虑着自己的升官发财,一方面要去揣测圣上的旨意,精力已经消耗殆尽,根本就没有精力去考察如何制夷。加上人本来就有回避痛苦的天性,就更加不用说了。
可以说,他们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所以看不到我们今天看到的东西。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天朝的崩溃,主要是因为大清王朝固步自封,沉浸在自己的胜利当中,而不是选择开眼看世界,世界当时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科技的重要性。
而日本却能从中汲取教训,一定程度上是当时德川幕府的衰亡,政府的变更极大程度刺激了社会的变革,而当时的清王朝虽说已在走下坡路,但还没有达到要灭亡的地步。所以指望当时中国有什么大的变革,是不可能的。毕竟,大家都有求稳的心理。
道光皇帝的昏庸无能。道光皇帝没能看清局面,不思进取。其实这也只是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则是体制的问题,你想,全国的大小事务,都要由皇帝一个人来处理,这样不仅很累,而且精力也消耗殆尽。而且一个人的决策往往有着很强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若非康熙乾隆等能人,其他人确实难以承受。
也由于生死大权全由皇帝掌控,官场中人的较为保全自己的方法,就是取悦皇帝,顺从皇帝的意愿,这样,自然不会有什么革新的念头了。
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
1.科技上面远不如英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时的中国还不流行热武器,加上仅有的热武器也粗制滥造。为什么会这样呢?明明四大发明都是源自中国的呀?
2.不知己不知彼,对方知己知彼,老祖宗的智慧都不知道了。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向外部学习的意识。以天朝自封。甚至于谈判的时候,也吃了哑巴亏而不自知。而英军在中国的那些年,早已对中国了如指掌。甚至于说中国官员的做派也都一清二楚。而此时的道光帝,连英国在哪里都不知道,可悲。
在今天,中国已不再是那个需要向列强跪地求饶的国家了,它已经有实力与西方列国叫板了。只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却是缺失的。我们的文化饱受。
3.制度的问题。我国的军队集合起来,需要通过层层指令才能到达,在战争面前,缺乏应变能力。
4.清王朝的统治。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了。只是为了不损害当前的利益,所以就不能轻易改革。可以说是改弦易辙吧。加上,如果清王朝不覆灭,根据后来的“洋务运动”,也是只能动其皮毛,无法触及筋骨,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文中提及林则徐,谈到他,意思是林其实没有多大的神通广大,只是说他站的位置恰如其分,刚好被道光帝派去禁烟,所以历史成全了他。然而他只是和清朝的大多数人一样,没有意识到中国当时的位置以及危险,没有去反思为什么会战败。而是一味的取悦皇帝。在爱国这方面,我们无可否认。只是如此浅层次的爱国,又身居高位,或许也是害国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初,清朝官员天真以为自己的城墙坚固无比,能够抵挡住英军的进攻。结果可想而知。
至于说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
唯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制度的可取之处,我们才能防止这样的局面再次发生。
其他的,我暂时想不到。毕竟,当前的中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4
在这个假期,历史系主任给我们历史系学生推荐了很多经典书目,我选择了《天朝的崩溃》这本书,阅读后感想万千。
提起鸦片战争,每一位国人都能说出几句相关的历史,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有些事情并不清晰明了,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疑点。难道这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役真的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吗?而在茅海建先生的这本书里,我们的疑问大部分都得到了答案。
这本书讲述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我们的历史思维的养成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的一开始,讲述的是有关琦善卖国的内容。作者从对琦善心理活动的探究、从琦善卖国的动机探究以及对琦善卖国罪名的深究,都向我们表明了琦善并非使人们口中的卖国贼。但那又是因为什么人们对琦善一直存在非议呢?茅海建先生提出了忠奸理论和“奸臣模式”,并非是鸦片战争史独有的现象,而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常用方法。因为这种理论和模式具有掩护君主、掩护道统的特殊功能,因而屡屡被官僚士子们用来解释那些不能解释或不愿解释的历史现象。但是,这种理论的’局限性非常大,所以我们在阅读有关著作的时候,必须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究。
接下来,茅海建先生又从武器装备、兵力与编制、士兵与军官方面为我们作了当时清政府军事力量和英国军事力量的对比。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当时清朝的军事力量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落后,事实上,从明末开始,中国就已经接触到了西方的火器。换句话说,我们面对的并不是落后的兵器与先进的火器的对抗,而是枪的射击速度、炮的射击角度等细微差别带来的严重后果。
有一句话这样说:“细节决定成败”。放在那时,真的可以说是无比确切了。正是这小小的差距,让那场战役中的清朝输的惨不忍睹,被迫打开国门,从此开始了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在书的最后,作者写了这样的一段话,让我颇为震撼,也把这句话作为我这非常浅薄的读后感的结尾吧!“
150多年过去了。19世纪是中国人屈辱的世纪。20世纪是中国人饱尝人世间一切艰难困苦的世纪。21世纪呢?人们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呢?也有一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宣称,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可是,真正的要害在于中国人应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中国人怎样才能赢得这一称号——中国人的世纪?”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5
中华文明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东方的中心,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0年的天朝上国,2000年的世界中心,让我们极其自信,慢慢的就演变成了极其骄傲。再加上游牧民族的衰落对我们的威胁大大降低,皇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华文明自我更新的能力极大削弱,固守传统,骄傲自满,蔑视其它所有文明。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不屑一顾,满足于现状,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文明,和西方的发奋进取简直犹如天壤之别。
同样并不是说中国的精英就完全堕落了,中国仍有很多要立志匡扶天下,要做圣贤的读书人,比如陶澍、林则徐等,比如此时正在圆明园外修身养性的曾国藩。道光帝在近代史上看起来似乎很平庸、无能,但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来看,他绝对算是一个不错的君主。鸦片战争之败,不是琦善、伊里布、牛鉴、奕山、奕经、杨芳、耆英、余步云等人投降、卖国;更不是清政府软弱、妥协。相反道光帝比谁都想剿夷,来个“大军剿杀”,杀得逆夷臣服投降,一溃千里……
然而,正如上面所说中华文明此时已经落后了,军事上已经几乎不可能取胜。即使重用林则徐、裕谦、颜伯焘等人坚决抵抗,最终也只有一条路__妥协。为了维护大清王朝的自身统治,为了维护自身的性命与官位,不管换做谁来指挥抵抗,最终也只能走到谈判桌上,乖乖地签订合约。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主张办法都是雕虫小技,毫无用处。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似乎让我重新认识了鸦片战争,也重新认识了中国近代史:对比鸦片战争时的东西方文明,西强而我们弱。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皇帝,满朝文武,整个国家的精英士大夫群体对此一无所知,并不知道自己落后了。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则给他们敲响了警钟,随后接踵而至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一次又一次用铁与血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必须要更新了。促进了我们民族的觉醒,或者说是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华文明,为我们中华文明注入新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也要感激近代史,屈辱与挫折最能令人奋进,中日战争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点。
春秋战国之后有秦汉,五胡乱华之后有隋唐,辽、金、元之后有明清,同样的我坚信近代史之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必将重新走向另一个高峰。400年一个轮回,变的是王朝将相,历史人物;不变的是其中蕴涵着的厚重的中华文明。它源远流长、厚重坚实,让人自豪,令人骄傲。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6
疫情期间,有幸拜读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这本书号称“鸦片战争再研究”,包含了对以往的研究的批判。阅读这本书,使我更加的了解了那个时候的历史,感觉与更真实的历史接近了。
阅读这本书,感觉茅海建治学非常的严谨,让我从中受益匪浅。让我了解到了我以前未曾知道的历史事实。看到此书,兴奋之余还会和我的朋友分享,给他讲述书中的精彩之处。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三元里抗英描述。三元里今天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1841年5月29日至31日,英军占领城北越秀山时期,爆发了一场以三元里为中心的抗英活动。三元里抗英今天的地位,已经被人为的夸大了很多次,那么当时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三元里抗英究竟有多大的作用?这本书里给了回答。
茅海建先生根据各种中方文献,对照英方的文献,探究出了当时的历史。首先是对于三元里民众抗英的直接原因进行了理清,英军的暴行激起了三元里群众的不满。之后在纷杂的材料中推理出了三元里抗英的时间经过和战果。关于是谁先挑起的战争,中英双方的文献分别指出是对方先挑起的战争,这是因为当时中英已经签订了停战协议,谁先动手谁就是理亏的一方,因此双方都不可能承认是自己先动的手。关于战果,中英双方的报告也不同,中方文献夸大了歼灭头目和歼灭人数,记载不实,传说的成分非常的大。由于这种有意的宣传,使三元里抗英的事迹不断地被神化,人们在这种宣传下,纷纷认为如果不是余保纯的阻止,那么战争的发展趋势就很可能是民众消灭了英军。但装备落后、缺乏训练,组织指挥不严密的三元里民众又怎么能打得过训练有素,装备齐全的英军呢?冷兵器如何能战胜敌军的近代化武器呢?
但是,从以后裕谦在定海的表现可以看出,在当时天朝上国和儒家传统思想的指导下,当时的人们把战争的失败都归结于将领和士兵的不作为,不努力,归结于奸臣害国。而不是自身的实力不足,自身的兵器太弱。他们觉得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民心团结,将士拼命。因此,也不难理解当时的人们为何会把三元里抗英神化了。
而后,茅海建先生又对三元里抗英的影响做了区分,这也是让我最为赞叹的地方。三元里抗英客观上是一次爱国行为是毫无疑义的,但主观上绝不是在爱国精神的影响下行动的。三元里抗英是一次保卫家园的战斗而不是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国历史数千年,中国的老百姓早就已经在历史的变迁中习惯了改朝换代。对于老百姓来说,谁当皇帝谁坐江山都是无所谓的。因为谁当统治者,他们都是被剥削的那个,他们的生活并不会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变。只不过是交税的人从满清皇帝变成了漂洋而来的白人。只要不触碰他们的利益,他们便会成为最好的子民。因此,三元里抗英是值得百年称颂的事情,但不应该将其上升为爱国精神的高度,这与当时的时代不符。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很多以前误解的地方,也学到了很多研究历史的方法,今后定会学习茅海建先生治学严谨的精神。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7
有一次在网上寻找资料时不经意之间发现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好奇心使然,我便稍微翻阅了一下,然后就被它所吸引,下边我就把《天朝的崩溃》读后的看法做一个总结。
作者在序言中探讨了琦善的卖国问题,虽然作者一再强调并非为“奸臣”、“卖国贼”正名,但琦善作为道光朝的一名大吏,在我所读书中,未见有人表扬过他,《天朝的崩溃》上来就为他作平反,起初不能不让我觉得似有哗众取宠之心,但展卷读完,我想,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度里,没有哪个人物不在乎自己的声名,能够留芳千古是每个人的理想。所以琦善等一批“投降派”依照当时的标准竟然都是符合臣子之道的忠臣。主观上他们绝对是维护道光皇帝的正统地位的,在他们看来,他们所做的其实就是为臣子的本份所在。作者此观点进而引出主题:鸦片战争的失败,究竟应归结于中国的落后和保守,还是应归结于琦善等人的原因?当时中国的正确之途,究竟是彻底的改弦更张,还是只需要重用林则徐等力主抵抗的官僚?本书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胜或负的结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战争,还是一场必定要失败的战争?当时清政府中有没有人可以领导或指导这场战争获得胜利?如果战争必败,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作者不断地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之下,提出假设,因为已经发生之事并不是最有可能发生之事,历史学家会注意到历史可能出现但未能出现的转机。
《天朝的崩溃》从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证明当时的清军无论如何抵挡不了英国侵略军的进攻。简要的比较一下:
一、清朝的兵力虽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当时的清军驻防分散,难以集中,调动也很困难,除训练、打仗外,很大程度上还担负警察的职责。而且当时的清军不论八旗还是绿营,战斗力都已经相当差劲。而英军在鸦片战争后期人数已经达到两万,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军队,在大部分战场,清军迎战的兵力仅比对手略多或持平。而且这些人从各地、各省抽调而来,其战斗力显然不如整体编制的对手。
二、从武器上说,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间几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比对手差,而且受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更新,有的火枪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也类似,式样和当年明军阻击后金进攻时的红衣大炮差不多,铸造技术也落后,使用时经常被炸裂伤及自身,射程、准确性自然不高。更有很多士兵还使用大刀弓箭,无法和近代化的英军相比。
三、历次战斗中清军的指挥者都是王朝的精英人物,像林则徐历来勤勉能干、琦善在封疆大吏中政绩最为出色、伊里布善于处理民族事务、裕谦是主战派中态度最坚决的,杨芳在嘉庆年间镇压起义屡立战功,可算当朝第一名将,差一点的奕山、奕经也是宗室亲贵中的翘楚。但结果是无一例外的惨败。
从这几点来看,清军实力实在无法和英国相抗衡,而且清政府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侵略者大的毫无还击之力时仍然做着天朝美梦。这也是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方面从来没有把英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战败之后也从未吸取教训。对于远来的“夷人”,“天朝”知其“船坚炮利”,但也仅此而已,他们一直认为英军不擅陆战,只要一离开军舰就好对付。在战争中,朝廷的政策一直在“剿、抚”之间游移,剿自不必说,所谓“抚”也并不是投降的意思,而是“安抚”,也是显示天朝威德的一种形式,是夷人接受了天朝的恩赐而罢兵。
以作者的看法,中国应该向日本一样,不必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而应当尽快签订和约,再走自强之路。对此我不以为然,且不说日本被西方列强侵略是在中国之后,已有前车之鉴,以当时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当时官场腐败的习气,深刻的思考战败的原因,发起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困难的。更重要的一点是,抵抗、牺牲是一个必然付出的代价,直接投降的作法从中国人民的感情上是说不过去的。
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8
百忙之中,抽空读完了这本关于近代史的著作,倍感受益。
我首先对书中清军和英军的战争很感兴趣。
当时的清军驻防分散,犹如一盘散沙,尽管清朝的兵力虽在人数上占优势,难以集中,调动也很困难,很大程度上还担负警察的职责。大家想,如果军人走到街头上管治安了,那这个国家肯定面临以下情景二者之一:1.军人发动政变,企图用军事力量占领整个国家。2.军人们没有集中精力去搞训练,反而变成一群闲兵,在空闲之际上街逛逛。既然军人仍然是清朝的军人,自然不会是前一种情况。而且当时的清军不论八旗还是绿营,战斗力都已经相当差劲。而英军在鸦片战争后期人数已经达到两万,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军队,这种战斗力的对比有点像当年赤壁之战,号称80万大军的曹军和至多几万人的孙刘联盟军相比,曹军内部疑人不用,俘虏不用,其实能用的人的数量也大打折扣。
从武器上说,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间几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比对手差,而且受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更新,有的火枪竟是上百年的”文物”。这已经算是比较有利的热兵器了,但是更有很多士兵还使用大刀弓箭,无法和近代化的英军相比。说到武器,乾隆皇帝时期有一件事,一个发明了新式火枪的人像皇帝推荐他的心发明,他一心想为国防献出一片丹心,但是遭到乾隆王的厉声批评:“骑射乃满清之根本!”光是观念上的落后和刚愎自用,就足以导致中国武器水平停滞不前。
事实上,虽然在多次战斗中清军官兵抵抗到底,英勇不屈,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触即溃,或有主帅带头逃跑。更有甚者如琦善,第一章就骂他是卖国贼。可见,内忧比外患更严重啊。
从这几点来看,清军实力实在无法和英国相抗衡,即使林则徐主持战局,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抛开一些客观因素,战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清朝方面从来没有把英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战败之后也从未吸取教训。在这种不知彼的情况下自然是一败涂地,其实英军在各地进攻形式也比较单一,经常是利用己方炮火射程远,由军舰在清军炮台射程之外轰击,然后陆军避开炮台的正面攻击,绕到炮台的侧后方登陆(清军大炮均无法转向),占领至高点居高临下开炮。而清军却从未采取相应措施,仍然在原有的模式下组织防御,并且盲目自信,等敌军轻易攻破防线又仓皇逃窜,厦门、镇海、乍浦等地的战斗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失败。
在这场战争中,清朝付出的代价如此之大,但是最根本的错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及时认识到战败的根本原因所在——天朝的骄傲。学习了好几年的“闭关锁国”,这回从书上就不难发现,清朝在旧中国的角色相当于好大喜功、自认为年轻力壮的长者,别人的成长在他看来都是乳臭未干的,别人的进步在他看来都不如他以前积累下来的妖娆江山。好狂妄!好一个天朝!
接下来,我们着重谈谈,我们身为现代中国人,从天朝的崩溃中汲取的教训和如今应该做的事情。鸦片战争把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了,中国人必须做出抉择。然而鸦片战争中的中国人是惊且醒着的,但是签订“和平”条约之后,他们似乎又睡着了。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的大国,同时也注定有着巨大的历史惰性。大家都知道,睡觉可以养精蓄锐,前提是你还想着以后要干活要上班。问题是那时候的中国正是处于睡觉做美梦,不愿醒过来的状态,别人来敲门,我们说:“我不和你玩了,我要休息!”接着继续躺在由五千年文化铺成的功劳簿。一个朝代尚且有啃老本,拼祖宗的劣根性,一个人呢?我们现在的啃老族和拼爹族,是不是和历史上的天朝很像呢?关键是,从出生那一刻就不要认为,你已经有的地位和生活是自己的,因为你没有努力争取,不思奋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你注定是被大浪冲掉的泥沙。人要靠自己双手创造幸福。
既然有了一群肯靠自己双手创造幸福的人民,国家则要不断创新和谦虚学习别人的长处。为什么别人能把火药用于坚船利炮,而我们不会用别的国家的纺纱机带动一轮工业革命?关键是我们只有送出去,没有引进来。这就是交流的作用。对待别人好的东西,要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学习。如今文化宣传最多的,不也是一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样的口号么?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9
清朝,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它的崩溃标志着中国社会封建制度慢慢走向消亡。而使天朝崩溃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答案——《天朝的崩溃》。
书名看似是叙述整个清朝崩溃的经历,其实只是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再一次研究,通过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两国所记载的历史来对整个清朝崩溃的原因进行分析,是这本书独有的特点,通过真实的历史记载,来推翻人们以往的一些观点,例如,对于“琦善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卖国贼”?这一问题,他先将历史资料放出,再根据其他史学家得出的结论,来得出他的不同观点。一个个事例让人们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有理有据、清晰明了,可以说作者让枯燥的史实活了起来,这一点让我十分敬佩。
鸦片战争,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无论在何时想起都是一段令人感到耻辱的历史,曾经不可一世的清王朝,在自己自高自大的性情中,选择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这个正在飞速发展的世界隔绝开来,沉浸在”天朝”的南柯一梦中。直至英国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是清王朝皇帝道光和他的文武百官们还在想着天朝的士兵怎么会打不过?认为英国只不过是一个不懂文明,没有文化的野蛮国家。直到多次战败后,才幡然醒悟。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在当时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工业、军事上已经把清王朝远远的甩在后面。在镇江战役战败后,清王朝不得不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巜南京条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为清王朝的错误政策,让中国被世界远远甩开,导致曾经的风光不复存在,只有被他国任意欺辱,也让中国人民在泥泞道路上艰难前行。这是多么沉痛的教训。
《天朝的崩溃》这本书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兴衰,是要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前进,而不能固步自封。读史而明智,这是这本书给我的启发一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今,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国人民通过不断学习,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如中国的高铁,北斗卫星、航天工程、华为的五G、三峡水利工程等。可以说,中国人又一次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中国的经济又一次走上了快车道,中国的未来又一次遇到了光明。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10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是一部关于鸦片战争的经典历史研究著作,作者茅海建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了这场战争背后的故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和深入剖析所吸引,同时也为他对鸦片战争历史真相的揭示而感到震撼。
首先,我非常欣赏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在鸦片战争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中,许多书籍都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去解释战争的原因和影响,而忽略了具体的历史细节。然而,《天朝的崩溃》却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挖掘和整理,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氛围、军事冲突等各个方面。这样的写法不仅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也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和事件。
其次,作者对鸦片战争的历史真相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传统的历史观念中,鸦片战争是一场由于清朝封闭自守、腐败无能而引发的战争。然而,《天朝的崩溃》却为我们揭示了战争背后的复杂原因。作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展现了这场战争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看到了清朝在应对外来侵略时的无奈和挣扎。
此外,作者在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也让我深受触动。比如,作者通过对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的刻画,展示了他们在时代变革中的困惑、挣扎和追求。这些描写不仅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也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和精神风貌。
总的来说,《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作者茅海建先生以其精湛的研究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了鸦片战争这一复杂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这本书不仅让我对鸦片战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视角有了新的认识。我相信,《天朝的崩溃》将会成为后人研究鸦片战争的重要参考,也将继续激发我们对历史真相的探索和思考。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88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