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优秀教案 《爱莲说》教学设计(10篇)

教案是指教学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安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设计。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优秀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莲说》优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爱莲说》教案篇1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文学常识: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课文分析: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结:纵观全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借赞美莲的.高尚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品格。

  总结 :

  1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的写作手法。

  2 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 比喻 衬托等。

  3 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

  ① 水陆草木之花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教案篇2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悟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教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 分为:”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2、课前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3、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动为本文设计板书。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莲花导人新课。

  2、同学交流搜集的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介绍”说”文体的概念。

  二、诵读环节。

  1、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2、同学交流课前设计的板书并介绍设计意图。(展示台投影)

  3、二读,个人读,小组读,教师读,大家评。

  三、悟读环节。(先听多媒体配乐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问题。)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2、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3、质疑,解疑。

  四、拓展环节。

  1、仿句。

  2、”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花的自然属性,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谈谈你们联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五、小结。

  1、结束语。

  2、三读,深情地背诵全文。(背景音乐)

  六、布置作业 。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爱莲说》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境。(可展示实物,也可制作课件配以诗文、音乐。)

  2导入语: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研读课文

  1板书课题。(边讲边板书:爱莲说周敦颐dūn yí注意“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不能写成“臣”字。“莲”是上下结构,“艹”应在“连”字之上。)

  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指导顺畅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在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下画上横线。

  (2)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互相交流解决难读难写的字。

  (3)让两位学生上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可以用屏幕展示,也可用小黑板。评点时,注意形义的点拨。)

  甚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不染(rǎn)

  亵(xiè)玩隐逸(yì)噫(yī)鲜(xiǎn)有闻

  (4)学生齐读课文。(如有不顺畅处,教师点拨后再齐读一遍。)

  4指导诵读课文

  (1)明确诵读要求: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诗文用的是吟诵的方法,语气比较舒缓,抑扬顿挫,很有韵味。我们在读文言文时,可以借鉴古人的读书经验。(引导学生回忆电影、电视中古人读书的语调、神态,然后加以归纳。)

  (2)比较文中八个“之”的用法:文中有八个带“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将八个句子分成两组,教师范读,明显地读出后一组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再让学生进行判别。明确后,让学生齐读领会。)

  水陆草木之花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在诵读时,语气可以适当延长些呢?(让学生轻声朗读体会)明确:如第1段中的三个“而”。第2段中的三个“也”,叹词“噫”,语气助词“矣”等。(学生回答时言之有理即可。)

  (4)本文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从宽处讲,排比句也可看作骈句。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属于骈句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5)提问:这两处骈句应该怎样来读呢?(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明确“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读时要一扬一抑。读排比句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6)学生齐声诵读课文,体会诵读指导要求。

  5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课上练习: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4)提问: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提问:这一长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6)提问: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明确:敬佩、赞美之情。

  (7)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8)提问: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明确:第2段对菊花、牡丹作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9)提问: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

  (10)归结: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板书“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

  (11)提问: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菊”、“牡丹”,“衬托”)

  明确: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12)提问:“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

  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13)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三)延伸拓展

  1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2课前准备若干未题过字的、以“荷花”为题材的画,让发言的学生题上自己喜爱的句子,并作为奖品送给学生。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用行楷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 惜

  世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 美

《爱莲说》教案篇4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诵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能 力:诵读能力;表达能力。

  3、德 育: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4、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5、目标难点:以花喻人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上一课字词

  (二)由检查预习导入 新课

  让学生读自己查阅的关于赞美莲花的文章或片断(5分钟)。教师总结的基础上导入 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和作者),看他是怎样抒发对莲花的赞美之情的?

  (三)作者简介(见课文下注释)

  (四)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五)请听课文朗读的.录音,给生字注音。

  (六)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理解文意。

  “甚”“蕃”“独”“予”“濯”“清涟”“妖”“蔓”“益”

  “净”“植”“亵玩”“隐逸”“鲜”“宜乎”

  (七)学生读一句原文,翻译一句。

  (八)分析课文。

  1、课文第一部分写的是什么?“予独爱莲?

  ① “我”为什么独爱莲?因为莲的形象和品质。莲有怎样的形象和品质?比喻了怎样的人格和气节?

  7个短语

  让学生先翻译这7个短语,再说比喻意。

  教师归纳:文中对莲的描写包括7个短语,句句写莲,而又语语喻人。写莲的可爱形态,也就是写君子的高尚气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的是莲花的洁身自好,不以妖艳取悦于人。比喻了人既不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茎挺直独立,决不旁逸斜出。喻人的胸襟磊落,豁达正直,不结党营私。

  “香远益清”——写莲的芳香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而越发清香扑鼻。喻人的美德可以流芳百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任人观瞻,而有凛然不可侵犯的风姿。喻人的庄重仪态,高尚气节,威武不屈,令人敬重。

  这7个短语从七个方面写莲,合起来描写莲的整体形象。充分说明了“予独爱莲”的原因。同时也为下一部分抒发感慨作了有力的铺垫。

  ②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可听一句朗读录音跟读一句)

  ③再引导学生开展背诵竞赛,3分钟背下的加分。

  2、学习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写了什么?莲花的比喻意义。

  ②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衬托手法。从菊的“隐逸”来旁衬;从牡丹的“富贵”来反衬。 ③概括莲花高尚品质的一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小结:本文采用以花喻人的写法,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对高尚情操的追求。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九)作业 :192页二、三;默写全文

  三、目标形成性检测内容,实施手段及方法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投影):

  可爱者甚蕃; 濯涟清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回答:用原文回答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7个短语)

  莲花的这些品质比喻了哪些人格?

  四、板书设计(布置作业 )

  爱莲说

  周敦颐

  (总提)

  可 爱菊———“花之隐逸者也”——鲜有闻

  爱 爱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众矣

  者 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花喻人)

  甚 爱莲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花之君子———————同予者何人

  蕃 不可亵玩

  洁身自好

《爱莲说》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疏通文言语句,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3、了解本文对比烘托的写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学法点悟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整体感知

  “说”,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它与“论”无大异,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作者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惑: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质疑: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解惑: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质疑:“我”爱莲花什么呢?

  解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质疑: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解惑: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质疑:怎样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解惑: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语言揣摩

  1. 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提示: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 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提示: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3.“陶后鲜有闻”一句中,“鲜”应该读iǎn,还是iān?

  (提示:“鲜”在这里应读“iǎn”意思是“少”的意思。)

  4.“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请你找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提示:“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

  5.你怎样理解“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

  (提示: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文章又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提示: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研究课题

  1、 相关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湖南道县人。有《周元公集》。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在南康郡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2、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试着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散文。题目自拟。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学习本文,要着重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的词、语、句,注意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特点,背默文中的名句。

  基础巩固集练

  一、 文学常识填空

  《爱莲说》选自 ,作者, 代 家。“说”是古代的一种 ,用以陈述作者对 的观点。

  二、 字音字义

  1. 给下列生字注音。

  颐( ) 蕃( ) 淤() 濯( ) 蔓( ) 亵( ) 鲜( ) 予( )

  2. 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3分)

  ⑴蕃 ⑵妖 ⑶濯 ⑷亭亭 ⑸亵 (6) 香远益清

  3.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蕃( ) 亵( )

  番( ) 蛰( )

  藩( ) 衷( )

  幡( ) 裹( )

  三、 语言积累

  翻译文言语句。 1.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朗读背诵

  1. 注意骈句的特点,划分句子的节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 根据提示填空。

  (1)本文的中心句是 。

  (2)描写莲的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描写莲的姿态的句子是 , 。

  (3)洛阳牡丹盛会,观赏牡丹花的人很多,可用《爱莲说》中的句子来形容,应该是 。

  五、问题探究

  1 . 下列句式各有什么特点?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提示:这是判断句。这三个分句分别用“者也”表示判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提示:这是一个被动句,染,被污染。)

  2. 请说出本文的句式语言特点。

  (提示:句式语言特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错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六、欣赏评价

  1.本文既是写莲花的为何又写菊花、牡丹,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课文中写菊花、牡丹的句子用意是: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这是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提示: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文中用疑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爱莲说》教案篇6

 教学设计意图:

  《爱莲说》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文字优美,清雅脱俗。全文仅119个字,精炼短小,却底蕴悠长,意味深远。通过诵读感知法、品味感悟法、合作探究法、想象联想法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整节课由十大环节构成,分别是听老师读,初读,互读,读准,读懂,读透,读全,读味,读背,读拓。通过听、说、读、赏、思、写来感悟莲的外在、内在美和作者“出淤泥而不染”君子品德美,体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学习目标:

  1朗读和背诵本文,并把握重点字、词、句的读音和含义,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

  学习重点:

  1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品味赏析莲的形象美和意韵美。

  学习难点:

  能理解牡丹、菊花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准备:

  Ppt、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

  (板书)愛蓮說,这是繁体字的爱莲说,看一下这个愛字,中间有一颗心,说明作者是用心地感受莲花之美。作者周敦颐(板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出示:说的文体特点和周敦颐的简介。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莲说”的含义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示教学目标,(大家齐读)。

  1朗读和背诵本文,并把握重点字、词、句的读音和含义,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

  一听老师朗读。

  二初读,自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同学们自己出声朗读课文。

  三互读,同桌互读。纠正字音。(还有读不准的生字词吗?)

  四读准,找一同学读,读错的地方其他同学纠正。出示“濯”的甲骨文,本义是一只鸟在水里抖洗翅膀,因此,本义是洗,读zhu?,洗涤(dí),另外,提示“逸”不能少写一点。

  五读懂,齐读,老师找一同学示范,互提字义。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提问字义。3分钟后,还有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吗?

  六读透,找一同学读,说说你喜欢的句子,老师可逐步出示莲花的品质的句子。同时,黑板上画出莲花的模型,准备往里边填句子,分析莲花的品格。最后总结,做人,就要像君子一样,______。老师走到学生身边,让学生依次说,可以说原句,也可以说出概括的词句。

  七读全,再找一同学读,说说写了几种花,为什么?板书,菊和牡丹,让学生自己感悟说出,正衬和反衬。

  八读味,再找一同学读,体味作者的情感。老师可以提示,应该怎么读?

  九读背,全班试着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背诵整篇课文。

  十读拓,布置作业,拓展阅读有关的托物言志的文章。

  课堂小结:

  1莲花的品质

  2写作手法

  布置作业:

  1做练习册

  2拓展阅读相关文章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文用三种花比喻三种人,生动形象,含蓄且令人回味。赞美莲花是赞美君子洁身自好、庄重独立的品德。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感悟美德,受益一生。

《爱莲说》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积累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这篇短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认识“说”这种文体。

  2.学习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对污浊世风的批判。

  2.在现实生活中培养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启迪学生的生活态度。

  2.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反复诵读法。

  2.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

  3.品读赏析重点语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乘上一叶小舟,荡过碧水湖泊,推开层层涟漪,欣赏莲态万千。莲以其孤傲高洁的花,宽大平和的叶,一脉相承的茎,扎根淤泥的根,博得世人的青睐,赢得人们的赞赏,多少文人雅士妙笔生花赞美它,请听:“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含苞欲放的荷态巧妙传递初夏的气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千顷荷叶一直连到天边,绿得无穷无尽;朵朵荷花映着旭日,红得娇艳。写尽了盛夏荷的风貌。“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写的是秋风初起时,红白相间的荷花,以美人醉酒来形容荷花的艳丽与娇憨。可见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说起对莲的钟爱当属宋代周敦颐,莲也因为周敦颐的美赞而留下万世美名。今天我们来欣赏《爱莲说》理解他爱莲的缘故。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关于周敦颐的为人,黄庭坚曾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喜欢游览附近胜景,他酷爱莲花,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他即赴池畔观赏,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 文体介绍,理解题意

  说,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思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谈谈爱莲的道理)。

  四 朗读课文,积累理解

  1. 正字音

  步骤一: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在书中标出难读的字音。

  步骤二:全班交流疑难,读准每一个字音。

  可爱者蕃( fán) 濯清涟而不妖(zhúo)(lián)

  出淤泥而不染(yū) 不蔓不枝(màn ) 不可亵玩焉(xiè) 噫(yī) 陶后鲜(xiǎn)有闻

  步骤三:欣赏名家朗诵,感受本文的节奏美。

  步骤四:师生齐读课文。

  2.明字义

  步骤一: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掌握重点疑难字词含义。

  步骤二:学生抢答,解释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 (多) ②出淤泥而不染 (污染)

  ③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

  ④不蔓不枝:(生枝蔓)(长枝节) ⑤香远益清:(更加)

  ⑥亭亭净植(立) ⑦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 ⑧花之君子者也:(道德高尚的人)

  ⑨鲜有闻:(少) ⑩宜乎众矣(当然)

  3.通文意

  步骤一:两人为一组,互译课文。(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或一人翻译,一人还原为原文。)

  步骤二:学生闯关,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五 精读细品,合作探究

  1.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即谈谈爱莲的道理,莲有哪些可爱之处值得作者喜爱有加呢?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的?

  明确:从三各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作者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对莲作了细致传神地描绘,难道他仅仅喜欢莲花美丽的花形和芬芳的气质?文中还将莲花比作了什么?

  明确:“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唯独爱莲不仅因为它美丽的外形和芬芳的气质,更因为它有着君子一样的高尚品质。

  4. 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这些描写赋予了莲花哪些高尚的品格?请同学们绘制一幅“莲花君子图”。 老师把描绘莲花的句子分别贴在一片花瓣上,请同学把君子的品德也贴在与莲花相对应的位置。(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象征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象征君子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高洁独立,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朗读背诵指导:“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生长环境和外形香气要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

  请同学背诵描写莲花的句子。

  5.课文是对莲花进行描写和歌颂的,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的美好。

  5. 请朗读三处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的句子,思考三次衬托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次衬托: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表明自己的喜好与众不同。

  第二次衬托:“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写出莲的品格高出百花。

  第三次衬托: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和 自己的爱好相同。

  6.从作者对这三种花的评价和爱花之人的感叹中,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做一名君子。也表达出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批判。

  朗读背诵指导:第一次衬托依次说菊,牡丹,莲,期间有明显的停顿。第二次衬托分别指出三种花的品格,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第三次衬托用三种花的遭遇来批判世风,“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意。

  请同学们背诵这三处句子。

  7.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判,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在文章中直接表现出来呢?

  明确:没有直接表现,通过莲的美好形象的描写,以莲自况以述其志。这就是托物言志。

  六 课堂小结

  《爱莲说》先从可爱的花很多写起,提到陶渊明爱菊,有提到世人爱牡丹,衬托自己爱莲。接着从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等反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花君子般的美好品格。最后,作者将菊 牡丹 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出它们是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的化身,借爱莲来表明自己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在文中我们不但感受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了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

  七 借花喻人 自述其志

  就你喜爱的花草树木,仿写《爱莲说》以“爱 说”为题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自己所言之志。

  八作业布置

  1 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到积累本上。

  2 准确背默《爱莲说》。

《爱莲说》教案篇8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七、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

  八、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九、(课件演示)译文

  第一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第二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十、讨论点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十一、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十二、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课件演示)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十三、作者用“噫“字引出主旨,表示深沉的感慨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件演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衬托手法 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

  十四、

  本文作者托物言志着重刻画了莲花的精神气质,而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课件演示第四段)比较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荷》文着重描绘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五、总结(课件演示)

  1、请同学们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十六、形成性测试

  1、默写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哪些品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等。3、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表达了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十七、作业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爱菊隐逸者

  (正衬)

  予爱莲 君子

  (反衬)

  世人爱牡丹 富贵者

  设计说明:

  最近的几课着重于翻译。先把文段抄写在黑板,学生在下面书写。

  然后学生自读,了解文意,在不懂处质疑,师生交流,老师讲解。

  下面的设计渗透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具体步骤两个班都有差别。

  比如在八班就先分析了莲所代表的品质,然后我问:

  如果只能选择一句话、一个词,你如 何形容君子呢?

  这当然困难。这时候再看末段,在与隐士的比较中,便可发现君子的特质。

  而在七班,则是翻译到末段时,才问起作者对君子的阐释。

  导入:

  清雅的环境可以成就一个人,污浊的环境呢?

  正课:

  甚蕃、

  独爱、

  盛爱、

  独爱、

  1、什么叫甚蕃?什么叫独爱?什么叫盛爱?

  重点解释盛爱:

  种它、养它、戴它、送它、绣它、画它、写它、颂它……

  无穷无尽,没完没了。

  2、在独爱与盛爱之中,看出作者的态度。

  在那么多的花中,陶渊明偏偏只爱菊花,

  在那么多的花中,人们却一窝蜂地选择了牡丹,

  两相对比,你能看出作者的态度吗?

  3、在独爱与独爱之间,看出作者的另类。

  但是,即使在陶渊明的独爱面前,作者还要再言独爱,可见?

  (有差别的独。更独)

  留下一问:

  作者之独,独在何处?

  4、在三爱之中,看出世界的两极,看出作者的中庸。

  A、结合末段,了解花和爱花之人的关系,了解花的隐喻。

  (花是不一样的花,喜欢花的人即是不一样的人;君子,可姑且理解为品德高尚的人)

  菊隐逸者不问世事

  牡丹富贵者趋炎附势

  莲君子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B、以此而论,读出最后三句的真意:

  陶后鲜有闻真的隐士尚存?

  同予者何人真的君子何在!

  宜乎众矣世风日下的沉重哀叹……

  (读出语气)

  C、结合首段,读出隐士与君子之别。

  说这种文体,往往就一事、一物或某种社会现象而抒发自己的感想看法。

  表面上,作者在谈自己的莲之爱,而事实上,世风日下的背景下,我们又多么需要君子!理想,总是因现实而生的。(所以本文的内容有三:真正的君子、自己的选择、选择的因由)

  那么,作者想借菊之爱表达什么?爱菊的隐士和爱莲的君子又有什么差别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因出淤泥而不染使用频率极高,可从这句说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爱莲说》教案篇9

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

  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噫(yī)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理解重点字词

  1、蕃(多)独(惟独)甚(非常)而不染(表示转折)(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长藤蔓)(长枝节)——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焉(呢)予谓菊(第一人称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畅通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香远益清

  姿态——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姿态——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爱莲说》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4、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

  步骤:

  课前预习:

  1、 作者周敦颐。

  2、 “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隐逸

  课堂教学:

  一、引入新课: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

  二、出示课题:

  美中生趣 文中蕴情

  ——美文欣赏

  爱 莲 说(周敦颐)

  引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

  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

  (一)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本内容由jiewei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189374.html

(0)
jieweijiewei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