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作为我们后人研究历史的有利证据,可以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丝绸之路的目的与意义,以及作用,关于“《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与一等奖教案模板合集 ”的相关内容,小编也收集了一些,在这里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与一等奖教案模板合集](https://wimg.puchedu.cn/uploads/2023/05/image-545.png)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模板1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是对第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延续和补充。本课主要有三块内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张骞通西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和合理想象,感悟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并从中能够学到张骞身上所具有的可贵品质。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展示自我的需要,对感性事物易于接受和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分析历史素材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但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本课内容的了解停留在表象。因此,本节课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创设历史情境,开展丰富的学生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形成基本认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对西域的管理、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的过程。
2、通过观察图片、阅读分析史料、观看视频,提高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师生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学习张骞不畏险阻、勇于探索开拓的进取精神,认识丝绸之路对沟通中外文明的重大意义,形成新疆、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共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辖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方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沙画视频
师:这段沙画视频中所描绘的是中国古代的哪条路啊?
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从这个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丝绸之路其实可以分为两条,分别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它们都是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都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它们曾一度衰落,却又在今天被复兴,并被赋予了新的名称,“一带一路”。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一起走进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二、新课讲授
(一)张骞通西域
环节一:回顾所学、分析张骞出使的原因
师:我们一直说到西域,但是西域到底在哪里呢?同学们能否从课本中找到西域具体的地理位置呢?(出示地图)
生:(在课本中找到答案)
师:这里还提到了两个关隘,玉门关和阳关,同学们有没有学过相关的诗句啊?
生:思考回答。
师:读了这两句诗,这说明在诗人眼中,西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预设:那么面对如此荒凉的世界,西汉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呢?
教师补充:西汉初年,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逐渐强大,不断压迫西域等国,还经常侵犯西汉边境,给西汉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汉武帝即位后,他从一位匈奴降者口中听说匈奴击败大月氏,曾以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做成酒器,大月氏西逃后,一直图谋复仇。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这个时候西汉政府逐渐就认识到了西域的重要性,于是汉武帝就想派遣一名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武帝颁布了招贤令。
预设:假如你是西汉王朝的子民,你愿意接受这个任务吗?最终这个任务落在了谁的头上?
生: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整合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分析匈奴与中原的政权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及目的,形成整体性认识,从而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
环节二:情景模拟。张骞拜别汉武帝的场景对话
教师出示课本中的一幅插画图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并提供台词,学生现场演绎。
【设计意图】
用细节“描绘”历史场景,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感受历史课堂的魅力。
环节三:小组讨论,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精神、意义
师:拜别之后,于是张骞开始了第一次出使西域之旅。大家知道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出发的吗?讨论:张骞所行之路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成课堂:引导学生回答(两次都被匈奴所困、人越来越少,无食物水,有的人坚持不下去退回了,有的人抵抗不住牺牲了)
预设: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任务,学识只是最基本的条件,还必须能够随机应变,具有很强的外交能力。
师:张骞好不容易从匈奴逃脱后,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继续西行,辗转到达了大月氏,但此时的大月氏早已无意东反故地了。张骞见说服大月氏共击匈奴无望,遂踏上归汉之程。张骞考虑到北道危险,遂改行南道,不料又被捉住…
师:大家请看,这两幅图片分别是张骞出使和归来的面貌,大家可以看出他此行的艰辛,但是我们仔细看可以发现,张骞归来时手中紧紧握着汉节,这说明了什么?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忠心,他还有哪些精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预设:除此之外,这和张骞的个人品质有关,他敢为人先,勇于开拓,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师: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对匈奴发动第三次军事反击,取得重大胜利,大家知道是什么战役吗?
教师总结:为了防止匈奴势力再起,汉武帝再次任命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张骞率领300多人,携带大量的金帛物品,在大军的保护之下顺利到达西域各国。再次归来时,许多西域国家派出使者跟随张骞来到西汉,进一步发展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
过渡:后人把张骞出使西域称之为“凿空之旅”。什么是“凿空”,就是对未知领域的探险。张骞此行,不仅为汉朝开辟出了一张新的地图,更开辟出了一条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丝绸之路,使中原与西域可以进行友好往来。
师:几千年中,经由这条道路所运输的物品有很多,为什么把它称为“丝绸之路”?
生:学生讨论思考
【设计意图】
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及时评价历史人物,既是水到渠成也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浸润的需要。
(二)对西域的管理
环节一:对西域的经营与管理
过渡: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域各国后来纷纷归附汉朝,西汉政府又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该如何去管辖西域?那么西汉政府是如何管辖的呢?(西域都护府)
提问:到了西汉末年,匈奴又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再次中断,到了东汉明帝的时候,为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一方面派兵出击匈奴,另一方面派遣使者出使西域,他派了谁啊?
生:结合所学西汉末年战乱情况,思考回答。
预设: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和班超相关的故事?比如说“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那么班超出使西域后,到底做了哪些事?他派他的得意子弟甘英前往大秦,但是到达安息国最西边就受到了阻碍。
教师总结:正是从张骞到班超再到他的后人们,他们前仆后继地出使西域,行走在前往西域的道路上,也应验了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第三部分,重走丝路。
【设计意图】
按照本课设计思路的需要,将“对西域的管理”调整到“丝绸之路”之前,使西汉政府对西域管理的线索更连贯。
(三)重走丝绸之路
环节一:自主学习,画出思路之形
过渡:同学们,自张骞出使西域后,就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来,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于是,汉朝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形成沟通东西方交通的陆上通道。
预设:结合课本与地图,让学生们指出陆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是怎样的?(“中亚”“西亚”“欧洲”等区域在图中并未明确标注,要指导学生圈画出范围)
【设计意图】
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某一时间范围内历史事件的了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某一空间范围内历史事件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将时间与空间互相结合,全方位地理解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
环节二:进一步了解丝绸之物
营造环境:同学们,让我们现在穿越一下时空,假如我们现在走在丝绸之路上,我们可以听到叮铃叮铃的驼铃声,看到来往商人络绎不绝的脚步。
设问:那么,我们知道有哪些东西从西域传到中原,中原地区又有哪些物品或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呢?
【设计意图】
通过实物图片丰富教学素材,学生能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贸易物种的交流,感受其对今天生活的影响。
环节三:海上丝绸之路
出示材料:近十几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
预设: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还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开辟了多条航线。
活动:学生观看地图,找出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
【设计意图】
从地图中找出答案,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知道海上丝绸之路出现的时间及大致路线即可。
环节四:共建未来——一带一路
播放视频《共筑未来——一带一路》
预设:给丝绸之路重新筑梦的就是我们的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一带指的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学生讨论: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能够为共建“一带一路”做出哪些力所能及之事?
教师总结:其战略目标是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它与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一样,也是为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增进中华民族同世界其他民族的人文交流。今天建设“一带一路”时,我们既要尊重文明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共同繁荣,也要坚持文化自信,勇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模板2
一、 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大动脉,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沟通了东西方文明。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構想。因此,本课不仅在中国古代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极具现实意义。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据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能说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知道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出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增强探究意识,提高分析能力;通过引导识读《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线路图》《秦汉时期疆域变化图》和《丝绸之路路线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和学习张骞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感受开放交流的重要性,懂得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史为鉴,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2.难点: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乐于表现,求知欲强烈,对历史故事感兴趣,擅长形象思维;但他们的历史、地理知识积累较少,缺乏分析归纳的能力,尚未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历史理解方面较为欠缺,需要老师的相关引导和说明。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提问设疑法、读书指导法、地图识别法。
学法:情境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丝路风景》的小短片,展示丝绸之路沿途的美丽风景。
教师引导:这样美丽的风景在哪里能看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丝路风光。
设计意图:通过风景视频,以旅游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1.展示本课的结构。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本课内容,包括丝路之初、丝路之行、丝路之魂、丝路之今。
设计意图:将本课结构呈现给学生。
2.丝路之初——丝绸之路的开通
(1)西域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关,那么西域在哪里呢?
出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西域,并通过古诗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感受西域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的历史地理概念比较差,通过看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同时用古诗词感受西域的恶劣环境,为后面凸显张骞的民族责任感做铺垫。
(2)教师引导:播放视频,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将答案写在讲学稿上。
问题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二:屡遭坎坷、受尽磨难的张骞从匈奴逃脱后,为何坚持前往大月氏?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采用视频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始末,感受其中张骞历尽辛苦。
(3)出示“西域地图”,描述西汉、匈奴、大月氏之间的关系。
引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相关知识点:
背景:对西域知之甚少 时间:公元前138年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结果:了解了西域
结合视频和西域的自然环境,通过张骞出使西域过程的了解,感受翦伯赞对张骞的评价:“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引导学生体会张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直观感知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并通过史实引导,实现历史价值观教育。
(4)小组合作探究一:张骞出使西域的价值
教师引导:张骞受尽磨难,但却未能完成使命,那么张骞此行是不是徒劳无功?
给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体会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所在。
材料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材料二: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打下了基础。
设问: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对促进西域各国与西汉的关系起到了什么作用?西汉政府为管辖西域地区设置什么机构?
引导学生得出,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汉与西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公元前60年,汉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这就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管辖。虽然后来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但东汉班超再次出使西域,经营西域,进一步加强管理。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史料,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引导他们自己归纳出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影响,并强化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
3.丝路之行——丝绸之路的路线
要求学生提前上网查找资料,根据课本和找到的资料,做好本次旅行的攻略:
(1)确定旅行路线。如图,写出丝绸之行从哪里出发,先后经过哪些地方,最远到达哪里?
(2)你选择什么交通工具?请阐明理由。
(3)模拟旅行
①你会经过哪些重要的景点?
②在这些景点你会看到哪些自然风光、古城址(或文物)、街景、吃到哪些美食?
部分小组进行旅游攻略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旅游攻略的设计,让学生掌握关于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点,并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规划路线和旅游行程,留意旅游中的注意事項,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自理能力。
4.丝路之魂——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涵
小组合作探究二:结合课本,以4人为一个小组,小组长进行记录,合作探究,谈谈旅游见闻和感受。
材料三: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的人数越来越多,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公元166年,古罗马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洛阳,送给东汉皇帝象牙、犀牛角等礼物,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设问:如果你遇到了中国的一位使节(即政府派出的外交大使),根据材料三,他要完成什么任务?由此得出,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材料四: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的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国。运往中国的是还有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中国的丝绸、铁器、金器、银器、镜子等也传入西域。
设问:如果你遇到了长安的一名富商,现在想去西域做生意,你看到他从长安带去哪些东西到西域贩卖,他可能又会带些什么回来?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外国的商人?由此得出,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材料五: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金刚经》发现于敦煌,人们已在在遗迹楼兰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另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和西域的乐器、歌舞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设问:如果你遇到了一位文化使者,他可能会把哪些知识教给西域人?他又可能从西域各国学习到哪些文化或艺术成就呢?由此得出,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设问:除此以外,你还能看到什么?遇到什么事呢?
教师引导:结合材料和你的这次丝绸之行,请你谈谈丝绸之路有着什么历史意义?在这条路上体现着哪些今天依然崇尚的理念(或行为、态度)?
引导学生得出: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了解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得出丝绸之路是一条国家友好交流之路、经济交流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从而深刻理解这条丝路上传承的是一种友好、开放、交流的精神。
5.丝路之今——丝绸之路的传承
材料六: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
材料七:“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设问:①根据以上资料说说,丝绸之路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②今天我们建设“一带一路”还要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的哪些精神或理念?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历史应用能力,感受丝绸之路在今天依旧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一条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道路。
(三)巩固练习
布置家庭作业: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写一篇《丝绸之路模拟旅行》的游记。要求:
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出你所到地方见到的景物、人物、事情;描写的景物有主有次,详略得当。
②描写景物时,可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或引用诗词。
③ 适时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对此次旅行做出总结。
④字数:500字以上。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的内容。其重点有两个: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其难点是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具象思维为主,尚未完全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而本课的内容恰巧对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如何让学生能够感兴趣、主动参与课堂,并且真正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便成为本课的难点。
鉴于学情分析和教材内容的解读,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四个环节:丝路之初、丝路之行、丝路之魂、丝路之今。
在丝路之初的环节中,我采用了视频教学的方式来让学生感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直观感受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和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材料分析,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丝路之行环节,我用了穿越旅行的方式,引导学生重走丝绸之路,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从而为丝路之魂环节做好铺垫,感知丝路的灵魂就在于和平、开放、交流。最后拓展到今天的丝绸之路,它依旧发挥着中西方交流桥梁作用。
整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将原本遥远的历史化成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同时在课堂上注意用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将教师评价与生生互评相结合,提高课堂参与度,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21教育网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位置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设置西域都护府
2.班超经营西域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模板4
【教学目标】
1 教学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知识与能力 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 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地的葡萄约 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那么,这种水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学习第 14 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
1.教师讲述:西域指的是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 200 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教师补充:经过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成熟。
3.材料展示:汉武帝颁布《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
4.教师过渡: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5.图片展示:观察教材图片《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做一个比较。
提示:
背景
目的
时间
结果
第一次
为联合大月氏夹
汉武帝反击匈奴
击匈奴
公元前 138 年
了解了 西域
第二次
汉了解西域,控 加强汉与西域的
制了河西走廊
联系
公元前 119 年
沟通 西域
7.教师提问:想象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提示:挫折: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等。
目标导学二:丝绸之路
1.教师提问:
(1)名字的由来:“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欧洲。
(3)“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路线:
(1)陆上丝绸之路(口诀:长河新,安息大)
①长安→②河西走廊→③今新疆地区→④安息(中亚、西亚)→⑤大秦(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
①山东沿岸→②穿过黄海→③到达朝鲜、日本和①东南沿海港口出发→②经中南半岛南下→③绕过马
来半岛→④穿过马六甲海峡→⑤孟加拉湾沿岸→⑥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3.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目标导学三:对西域的管理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职能、内容。
(1)时间:公元前 60 年。
(2)职能:总管西域事务。
(3)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班超出使西域的时间、原因、结果。
(1)时间:东汉明帝时(公元 73 年)。
(2)原因: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
(3)结果: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3.思维拓展: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提示:实行“一带一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区域融合,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的差距;有利于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姿态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表明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与义务,为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内容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一位人物:张骞通西域,为中西交通畅通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一个事件: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座桥梁: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文明的友谊之桥。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点评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 过张骞和班超的事迹,学习他们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 拓进取的意识。采用了教师分析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加强对丝绸之路的记忆。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模板5
教学目标:
1、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 。
2、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对张骞、班超两位历史人物的学习,培养不屈不挠、勇于冒险的开拓进取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重点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影响,以及丝绸之路对中西交流的贡献。 难点丝绸之路的线路和文化内涵,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黄沙漫漫,驼铃声声,在中国西北有一条通往西方的商路,这条商路运走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带来了西方的葡萄和魔术等,这条商路就是——丝绸之路。当时的丝绸和瓷器是怎样运往欧洲的呢?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
一、张骞通西域出发时间 目的 意义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了解了西域第一次各国的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 加强与西域的友好交往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平繁
二、西域都护的设立:(时间:公元前60年, 意义: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权)
三、班超经营西域 向学生介绍“投笔从戎”的故事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模板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二、 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 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 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合作探究】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汉与匈奴的关系如何?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有没有分别达成目标?通过学习你从张骞身上学到什么?
2、为什么汉朝时从长安到亚非各国的商路被成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对汉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汉与西域的联系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模板7
一.课标规定的内容标准: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目内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目内容之间因果相连,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张骞通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对外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张骞通西域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背景、经过、意义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从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两个方面叙述。
三.知识梳理: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 和____________称作西域。
2.张骞通西域: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1)背景:张骞通西域后,东西方的_________交流日趋频繁。
(2)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
①汉朝的_____、_____等物品,以及____、____、_____等技术传到西域;
②西域的__、__、__、__等,以及__、__、__、__等植物,以至多种___和___等传入中原。
(4)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_______________,对于____________,起到了___________。
2.海上丝绸之路:
(1)背景: __ 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
(2)路线:
①从 出发,穿过 到达 。
②从 出发,经 南下,绕过 ,穿过 ,通往_____,最远抵达____和______。
中国的___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_____,这条航线被称为“_________”。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设置西域都护
(1)设置: 年,____朝廷设置_____,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____国,都护府设在______。
(2)职责:西域都护颁行 ,调遣 ,征发 ,对西域进行 ______。
(3)意义:标志着 正式归属 ,其管辖范围包括 的广大地区。
2.班超经营西域
(1) __帝时派兵出击_____,并派 出使西域。。
(2)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 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_____的路线。
(3)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去世后,儿子 再次出使西域。
四、考题分析:
(一)基础型试题
选择题:
1、某同学到新疆旅游,在博物馆里见到了许多在当时出土的中原丝织品。他结合所学的知识推测出:大量丝织品从中原传入新疆最早始于( )
A秦始皇统治时期 B汉高祖统治时期
C汉武帝统治时期 D光武帝统治时期
2 .新疆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早在什么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统辖()
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元朝
(二)能力型试题
1、选择题: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文景之治 B昭君出塞 C张骞出使西域 D 罢黜百家
(三)综合能力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图
材料二:工人日报报道:由交通部、国际道路联盟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大会”,将于10月26日在我国西安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复兴‘丝绸之路’与交通基大设施建设。”
材料一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请指出它的
出发点A: 经过地: 两关:C: D
(2)材料一的图中的安息是指现在的哪里?在这条路上运载的主要物品是什么?
(3)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何影响?这种中西通道在今天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4)请你为复兴“丝绸之路”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模板8
【教学目标】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新丝绸之路》片头视频。
2.教师导入: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听到悠悠的驼铃声,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去看一看那美丽的风光,赏一赏那如醉的歌舞,请问有谁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吗?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西域是指什么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的目的和结果是什么?
3.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是怎样的?
4.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2.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3.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
4.这些评价并不是赞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他两通西域。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他两通西域的情况。
5.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 这次出使西域起到了什么作用?
6.虽然此次出行的目的没有达到,可遇到的挫折倒不少。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
挫折:(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
(2)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
钦佩:(1)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
(2)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
(3)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4)我最佩服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小结: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
7.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两次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可以从时间、目的还有结果三方面来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时间 目的 结果
第一次 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攻匈奴 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各国概况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意愿
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 发展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互派使节,交往日益频繁
8.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9.西域和中原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且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丝绸之路
1.学生阅读教材“丝绸之路”一节,思考:这条东西方交通要道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
2.根据课本第63页《丝绸之路线路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请你根据上图,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2)假如你是当时的商人,你会沿着丝绸之路运送中原的哪些东西到西域各国?又会把西域的哪些东西运到中原地区?
(3)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什么问题?
(4)“丝绸之路是一条彪炳史册的中外交往之路”,你能说出理由吗?
(1)“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陆上商贸通道。它是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联系起来,对促进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因此“丝绸之路”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以现代交通设施与服务为基础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欧陆上经济纽带,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3.教师投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引导学生明确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有力的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图解助记
“丝绸之路”示意图。
三、西域都护的设置
1.学生阅读课文第65页内容,思考:西域都护设置的目的、时间、职责和意义各是什么?
2.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1)目的:西汉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
(2)时间:公元前60年。
(3)职责: “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4)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说明,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巩固练习
1.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C)
A.文景之治B.昭君出塞
C.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C)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往来。首先是西汉时期,因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来回走了两条不同的路,所以陆上丝绸之路就有两条分支。但是西汉的商人雄心勃勃,不局限于陆上贸易,大胆开拓海上贸易,由此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到了东汉时期,班固担任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多年。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加强了新疆和中原地区的联系。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代的物产,促进了汉代国力的强盛。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模板9
1.张骞通西域
自主探究:西域的范围?
张骞几次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意义?
(1)西域的地理位置
提出问题: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里?我们一起看图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展示西域的图片)
回答问题: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2)张骞两次通西域
活动一:让学生表演历史小话剧《张骞不失汉节》,并提问:从张骞的身上你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同时填写下列表格。
旁白:汉武帝时期,匈奴始终是大汉王朝的心头大患,而远在西域的大月(rou)氏(zhi)也与匈奴有血海深仇,为达到共同夹击匈奴的目的,汉武帝决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张骞与甘夫等百余随从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抓住。
甘夫:张大人,现在已经到了匈奴人的地盘,我们可要处处小心啊!
张骞:是啊。
匈奴士兵1:单于快看,前面有好多汉人。
单于:把他们抓起来!
旁白:匈奴人把张骞等人抓到单于面前。
匈奴士兵2:跪下!
单于:你们可是汉朝派来的奸细吗?
张骞:我们是汉朝的使臣,并不是奸细。
单于:那你可愿归顺我们匈奴?
张骞:我是汉朝百姓,岂能投降于你?
单于大怒:你敬酒不吃吃罚酒,来人,把这一行人等关起来,直到他们屈服为止。
旁白:匈奴每天逼迫张骞等人干重活,放羊、牧马,严格看押。后又逼迫他娶妻生子,以消磨他的意志,渐渐很多人都屈服了,但张骞始终持汉节而不失,就这样过了10年,直到有一天。
匈奴士兵1:我们去喝酒吧。
匈奴士兵2:不行,万一张骞逃跑了怎么办?
匈奴士兵1:不会的,都这么多年了,给他机会都不会逃的,我们走吧。
张骞:甘夫,现在没有人看着,我们赶紧逃吧。
甘夫:算了吧,都这么多年了,再说我们就算逃了出去,又往哪走呢?
张骞:继续出使西域。没有完成我的使命,我是不会回去的。
旁白:张骞逃脱后,历经种种磨难,终于来到大月氏,可此时的大月氏由于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逗留了一年多,仍没能说服国王,只好返回。在返回途中又被匈奴抓住,关押一年多,直到匈奴发生内讧,才逃回汉朝,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了。历经13年之久,张骞终于回到故乡,百余名随从只剩下一人,但是临走时汉武帝赐给他的汉节,他却一直带在身边。
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
过渡: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纷纷东来,他们经过的道路逐渐繁荣起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概况
活动2: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充满梦幻色彩的丝绸之路!(主要包括:名称的由来、路线、沿途迷人的风景、古迹等)
(学生展示)
(2)丝绸之路路线
展示图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让学生总结丝绸之路的路线。
陆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安息—大秦
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南亚和东南亚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亚洲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因此,现在仍把它说成“海上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的意义
动脑筋: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影响: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道,它最大的贡献在于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及欧洲。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传入中国的。所以,丝绸之路是古代历史上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也促成了这两种文明的相互渗透。
3.对西域的管理
西域和汉朝之间的政治交往是如何呢?
西域都护的设置
展示图片《西域都护府》:
双方互派使节,交往密切,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模板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亲爱的朋友们,这些就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与一等奖教案模板合集 ”的相关范文内容了,大家可以将这些模板当做自己编写教案或是教学设计的参考工具,以便让编写教案的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本内容由qingf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1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