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心得 (3篇)

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指的是对黄大年的先进事迹进行描述和宣传的材料。黄大年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学院教授,他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教育工作者,他的事迹被广泛宣传和赞扬,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楷模。黄大年的先进事迹材料通常包括对黄大年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描述,以及对他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的赞扬和宣传。这些材料通常被用于教育、宣传、文化交流等方面,旨在激励更多的人向黄大年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以下是有关于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心得 (3篇)

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1

黄大年

黄大年(1958年8月28日——2017年1月8日),男,广西南宁市人,汉族。国家“****”特聘专家(第二批)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口引进。

曾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017年1月8日13时38分,国家“****”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委员、副会长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58岁。

2017年4月28日,教育部追授吉林大学黄大年教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黄大年事迹介绍

25年前,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当得知祖国的召唤,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义无反顾回国填补我国在深部探测关键领域的技术空白,他惜时如金,夜以继日,用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实际行动,把对祖国最深沉的爱融入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就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部长黄大年。

这本纪念册上“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留言,是黄大年大学本科毕业时写下的。心怀报国之志的黄大年于1992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成为地球物理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2009年,当得知国家启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时,黄大年第一时间向母校表示要回国。

带着先进技术,黄大年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它能探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垄断、封锁。

这张贴在办公室里的日程表,见证了黄大年的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当天最晚的午夜航班,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

为了实现祖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多处弯道超车,回国7年间,黄大年带领由院士、大学校长、研究所所长等400多名高级别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协同攻关,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以他的团队研制出的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为标志,配备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我国的深部探测能力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国际学界惊叹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

2016年12月8日,积劳成疾的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打着吊瓶还在给学生答疑解难。2017年1月8日,年仅58岁的黄大年因病逝世。

在回国整6年的那一天,黄大年写下的“朋友圈”读起来仍让人感慨:“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强大后盾,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从未言败,也几乎从未败过!拼搏中聊以自慰的追求其实也简单:青春无悔、中年无怨、到老无憾。”

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2

百铁肩担起兴邦任,归心不移故土情,,黄大年同志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有外国媒体评价:“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他以不畏强手、敢于超越的气魄和自信,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他始终把赶超世界一流和抢占科技制高点,作为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让我深刻感受到在黄大年同志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光辉本色,展现了一名新时期海外归国人员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矢志不渝实践科技的报国理想,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心系祖国、报效人民的杰出楷模,是广大知识分子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事业的优秀代表。

我辈当存有敢为人先之志。回顾黄大年同志的人生历程,我辈又何尝不该学习这份勇攀高峰的精神,把事不避难、奋勇争先践行在工作和生活之中。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国梦书写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辉煌篇章。

逝者已矣,黄大年的生命在58岁时戛然而止,但他留下的“黄大年之问”仍回荡耳边,振聋发聩,激励我辈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看2019黄大年影片有感

元月8日,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教授,生命定格在了58岁,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事业和岗位,而他吉林大学地质宫507的办公室墙上贴的12张A4纸拼成的日程表上,每个格子写着满满的安排。那不仅仅是工作,那是一颗赤子之心的报国情怀。这位“__”科学家自回国,就一直马不停蹄,夜以继日人拼命工作,他不是在工作,他是在以最快的速度绘制着一个科学家对祖国对人民的志诚之心和誓死实现强国梦的刚劲风骨。

1950年,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李四光,冲破重重阻力,从英国来到法国又转到意大利,秘密坐进开往香港的船舱,最后回到祖国,最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1950年,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两弹”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依然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回到中国,为中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1950年,中国解析数论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著名数家家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他说:“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1955年8月,“中国现代火箭之父”、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专家钱学森,历经6年曲折,冲破重重阻拦回到了祖国怀抱,从此,他一头扎在军事科学研究中。倾其所学,又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不断推出科研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钱三强……

中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

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怀着不变的初心和对祖国矢志不移的忠诚。传递着最强基因,绘制着相同的精神版图。

黄大年教授,其实就是这一个个科学家对祖国矢志不移忠诚的延续。只是他生命的意义超越了我们带有功利色彩的习惯性思维,超越了世俗中规定的任何一种价值实现,超越了社会上固有的一些存在形式与样态。尤其在经济大潮如洪水猛兽般地冲击社会的今天,黄大年教授的事迹,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并进一步指导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黄大年先进事迹材料3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路上,广大知识分子更是围绕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家国栋梁》,为您讲述知识分子无愧于时代的奋斗故事。

黄大年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0__年前,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

然而,当黄教授得知国家的召唤,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寻求技术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4月19日,吉林大学召开《黄大年事迹报告会》,教师王郁涵回忆黄教授说过的话:“我一点都不想等到叶落了才归根,我想把我的所学交付给祖国。他说我和祖国从来没有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义无反顾。”

这场报告会,正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巡讲,师生共同缅怀一位逝去的教授——黄大年。

1977年,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当年的毕业纪念册上,黄大年的留言写到:“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心怀报国之志,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并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

20__年4月,当得知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时,黄大年第一时间给母校打电话,明确表示要回国。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教授回忆说:“黄老师就没有提一个钱字,但是就强调他在国外的做的这种高精尖的这种科研工作,以及这种工作回到国内来怎么开展。”

“我觉得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简单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迈进过程中,它需要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回来参与建设。”黄大年教教生前采访。

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签下全职教授合同。他带着先进技术,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垄断或封锁。

从零开始的黄大年,带着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最晚的那一程,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

和家人聚少离多,让黄大年心怀愧疚,他在朋友圈感叹:“可怜老妻孤守在家,在挂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

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献昌说道:“黄教授有一句话很典范的,他说我们等于说为国家损失了20__年的工作时间,我们要把它补回来,那真的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回来以后是只争朝夕。”

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

20__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即便在病床上,打着吊瓶的黄大年还在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难。

黄教授的学生周文月告诉我们:老师刚打完点滴,这手还没有缓过劲来呢,然后就开始给他讲,所以我就拍下来这个照片。他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20__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众多师生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

斯人已去,未尽的事业却仍在继续。黄大年生前规划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已通过阶段论证即将启动。昔日与黄老师并肩奋战的同事,正在让“地球深部探测仪器”从理论走向应用。

在吉林大学档案馆,黄大年写的入党申请书,读起来仍让人感慨:“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本内容由xiaomao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34068.html

(0)
xiaomaoxiaomao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