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的意思是:对高三历史学科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将其中的规律性、系统性内容提炼出来,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以下是有关于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1
资本主义时代,或者叫做手工工场时代。包括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又称为原始积累时代。
1、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途径和影响(瓦解封建制度、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促使阶级分化、推动新兴资产阶级展开反封建的斗争:文艺复兴,促使自然科学的突破)。
2、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三大航海家和三条航线,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对西、葡,英、法、荷、意大利、欧洲、东方、世界的不同影响。
3、文艺复兴:自然科学的突破,和日心说有关的科学家的贡献。艺术和文学的人物及贡献。
说明:是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欧洲兴起,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促使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形式取决于当时资封的力量对比。
4、理解圈地运动对英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5、熟练掌握革命前英国的经济,阶级,政治,宗教状况,对比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对英国资本主义的不同影响。
6、如何重新正确理解和辨证评价英国革命的保守性(是必然)。并从经济、阶级、思想、旧势力等方面分析原因。
7、掌握君主立宪制、两党制在英国的形成。
8、从经济,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革命领导的革命性,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思想发动、国际环境等方面理解法国*比之于英国革命彻底的原因。并正确评价之。
9、熟练掌握法国*中三个派别的活动贡献和垮台原因。正确评价雅各宾派及其恐怖政策的两面性。
10、结合史实正确评价拿破仑的内外活动。(内外活动均具有阶段性和两面性)
11、启蒙思想家提出了那些政治学说,这些政治学说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1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以*封建统治,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为任务,早期资产阶级联合人民大众,表现了相当的革命性,经过较为曲折反复的斗争以暴力形式*封建统治,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对后来影响极大。
13、理解《人权宣言》,《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的意义和局限。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2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3
一.洛克
1.主要思想:(“天赋人权”学说、自由、法治、分权学说)
①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学说,即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
②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③为防止XX,他提出分权学说(国家大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权力为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也为国王所行使)——权力一分为三,彼此制约平衡,就有效地防止了个人的专权。
2.贡献:
洛克是资产阶级分权与制衡学说的创始人,他的自由、法治、分权学说理论经过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改造,发展成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相对独立、彼此制约的政治理论,对18世纪美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资本主义政权组织的基本原则。
二.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1.主要思想(人民主权说;平等;社会契约论)
①“主权在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天赋人权(人民是国家的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当人民的权利被剥夺时,人民就有理由起来*当权的统治者,夺回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因此人们以暴力*封建暴君的XX统治,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
②平等是卢梭追求的首要目标;
③为了实现平等的社会,主张通过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契约,建立起人民主权的政府。
2.意义
①成为法国《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被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②为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4
一、背景和条件
1、原因
①经济根源:15世纪以来,随着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货币需求量的增加。
②社会根源:
A.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和黄金。
B.《马可波罗游记》驱使欧洲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客观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阻碍了东西方贸易,促使欧洲人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条件
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②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如“地圆学说”的流行。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罗盘针的广泛应用,武器装备的改进等等。
④中央集权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大力支持远洋航行。
二、经过
1、1488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2、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三、影响
1、引起了“商业革命”:
①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
③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价格革命”:
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②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争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5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XX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XX、思想XX)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XX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XX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6
1.公元前207年,禹建立我国历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XX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XX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7
1、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清朝统治危机严重(“新政”和“预备立宪”)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根本原因)
(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三民主义提出(思想准备)
(5)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组织准备)
(6)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军事准备)
(7)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时机(直)
2、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911.10.10)——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宣告独立3、辛亥革命的成果(1)《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背景:武昌起义成功,筹建南京临时政府
2)时间:1911年12月2日
3)内容:规定了政府的组织构成和职权划分原则
4)意义:①中国历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告废除封建帝制,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②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法律依据
5)缺陷: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充分体现“三权分立”原则,对司法权的规定极为单薄
(2)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1)目的:将民主理念转变为法律性文献;(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以维护革命成果
2)《临时约法》对《组织大纲》进行的修订
①政府组织形式: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②权力关系:扩大参议院权力与总统抗衡
③制宪:规定严格的修改宪法程序以防约法被破坏
3)《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①关于国家制度和主权(性质):“主权在民”原则;表
达了维护领土完整的国家意志“第三条中华民国领土
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和青海。”
②关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原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③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
a.立法权:由参议院行使
b.行政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
c.司法权:法院行使
4)关于《临时约法》的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5)历史地位①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并用法律方式赋予了国民民主权利,彻底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直接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
③促进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宪政运动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6)历史局限性
①对实现人民的基本权利以及维护责任内阁制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进行确实的保障,以致约法成为一纸空文。
②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
4、辛亥革命的结局和意义
(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意义:它是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_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失败原因:
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③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④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⑤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5、教训: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出路6、为什么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①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②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③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7、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成功因素)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南京临时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
②国内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
③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
④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如指使段祺瑞等采取逼宫、宣布共和等行为。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8
一、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2.消极影响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进一步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3.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_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9
一、中国传统文化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西汉儒学独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
3.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步入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代:一方面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亮点。另一方面,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宋词便得到了快速发展。
5.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知识分子们的愁苦、反抗、逃避现实,通过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来表达。
6.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二、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在中国,曾对儒家思想采取过过激的否定态度。如新文化运动中的“_孔家店”,“文化_”中的“批林批孔”运动,都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消极影响。对待儒家思想,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吸取其精华,又要剔除其糟粕,批判地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3.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作用也是很明显的。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是明显的。
(3)它所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抛弃。
本内容由xiaojie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5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