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礼仪知识大全 中国唐朝礼仪制度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朝代,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视礼仪的时期。在唐朝,礼仪不仅是社交场合的必备技能,也是一种体现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学习和了解唐朝礼仪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介绍一些唐朝礼仪知识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礼仪知识大全 中国唐朝礼仪制度

唐朝礼仪知识大全1

自古以来,中国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和儒家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一套礼制。

礼仪,分为礼节和仪式。是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在封建社会中维持上下尊卑,保持社会稳定的手段,是法定和传统习惯所约束的。

唐朝的礼仪繁复多样,贯穿于君臣朝堂和社会生活的一切事项。婚丧嫁娶,衣食住行,迎来送往,外交文化等等,都有难以计数的礼仪。

在中国古代,和祭祀相关的礼仪为吉礼,冠婚相关的礼仪为喜礼,宾客之间的礼仪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事宜为凶礼。民俗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礼仪 。礼仪还可分为政治礼仪和社会生活礼仪两大部类 。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军礼等。生活礼仪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诞生礼、冠礼、馈赠礼仪等。

唐朝礼仪知识大全2

在唐代武则天执政的武周时期,因为是“母仪天下”,因此女子的地位非常高,在行为礼仪上,女子不必行跪拜肃礼。

“那时的女性,可以当官,也可以当侍卫,地位很高,结婚时则是男跪女不跪。”李杰说,也有一种原因是因为唐代女性的发髻比较大,不方便弯腰低头。除此之外,在电视剧中还有一个细节是女性结婚时不用盖头,而是以扇遮面。

唐代行礼仪,男女有分别

除了婚礼上的礼仪,唐代的日常礼仪也值得一说。《风起洛阳》中朋友见面经常使用的“叉手礼”,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礼仪,唐代柳宗元诗中便有云:“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

“行叉手礼时要两手交叉于胸前,右手大拇指上翘,左手包住右手大拇指。”李杰说,叉手礼一般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仪,以示尊敬之意。

而在向长辈行礼时,叉手礼显然有些不太够分量,这种情况下就要行天揖礼。“双手合抱状如抱鼓手心向内,双手要高举与额头相齐,弯腰90度。”张小腐说,需要注意的是行礼时男性要左手压右手,女性则反之。

唐朝礼仪知识大全3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唐朝礼仪知识大全4

唐朝人审视女性“以肥胖为美”的说法,相沿已久,流传至广。

  唐朝人审视女性“以肥胖为美”的说法,相沿已久,流传至广。有专家在经过一番考证之后,断言唐朝人审美的确是以肥胖为美的,并且指出了唐朝人以胖为美的若干原因:唐朝经济繁荣,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唐朝文化开放,兼容并包,心宽体胖;唐朝皇族身上的鲜卑血统,使他们天生喜爱健硕体魄的女性……头头是道,言之凿凿。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簪花仕女”身材纤瘦

  人们之所以认为唐朝女人以胖为美,依据主要有杨贵妃的体态以及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等。

  其实,只要仔细看一下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不难发现,画中的宫女、仕女,根本说不上肥胖。《步辇图》中的九个宫女,簇拥着李世民缓缓而行,有抬辇子的,有打伞盖的,有举扇子的。看起来都有一把子力气,绝非弱不禁风的病态美女。但是,看她们的身材,实在都是相当纤瘦的。《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大约是身份较为高贵、年龄稍大一些的缘故,身形略显丰满,但站立姿态无不娉婷袅娜,轻盈如春风拂柳。毫无疑问,她们的身材,完全可以用“苗条”一词来形容。

  杨贵妃并非因胖受宠于杨贵妃,文献中有体胖惧热的记载。例如,《开元天宝遗事》说她“素有肉体,至夏苦热”。但是,杨贵妃的“素有肉体”,但绝没到今天人们所说的肥胖程度。顶多就是有点肌肉而已,也就是《杨太真外传》上所说的“微有肌也”。一个擅长舞蹈(《霓裳羽衣舞》是她的代表作)的人,平常肯定少不了肢体运动,有点肌肉是很正常的。杨贵妃的惧热,其实不是因为她肥胖,而是因为她体质如此。《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常于凌晨独自去后花园吮吸花露,滋润咽喉。为了润肺,杨贵妃夏天每日要在口中含一块清凉的玉鱼。

  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可以表明,杨贵妃受到唐明皇的宠爱,是因为她的肥胖或者说丰满。实际情况是,唐明皇对杨贵妃身上的肌肉并不欣赏。《杨太真外传》上说,有一次唐明皇在百花院便殿看《汉成帝内传》,杨贵妃看见后,问他看什么书。唐明皇笑着说:“不要问。知道了你会心里难受的。”杨贵妃抢过书,看到书上写着:“汉成帝获飞燕,身轻欲不胜风。恐其飘翥,帝为造水晶盘,令宫人掌之而歌舞……”这时唐明皇就开她玩笑,说:“你就比她禁得起风吹。”杨贵妃不服,十分自信地表示,自己的《霓裳羽衣舞》超过了赵飞燕。

  李白供奉翰林期间,奉旨所写的《清平调词》三首,歌咏杨贵妃的美丽和当时宫廷生活。其中第二首专写杨贵妃之美,诗曰: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诗杨贵妃比作牡丹,比作赵飞燕。如果杨贵妃真的是肥胖之人,跟赵飞燕可以构成肥瘦两极鲜明的对照,那么,这种比拟就是嘲讽,就是忤逆了。很可能,杨贵妃本人也是欣赏赵飞燕,并且愿意别人把自己比作赵飞燕的。据说,杨贵妃有“肥婢”的外号,这很可能是嫉妒、憎恨她的人(譬如梅妃)对她的一种咒骂。由此可见,当时人决不以肥胖为美。

唐朝礼仪知识大全5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识礼知礼,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周朝开始就已经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管子就将礼节与衣食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家进入封建社会后,就对“礼”十分重视。

礼之内涵更是十分深刻且丰富,古人生活的各方面都会以“礼”为主。礼俗可谓社会的上层建筑,受历史传统、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古代礼俗的行为规范有很多,表现方向也十分多。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注重礼仪,唐朝作为封建王朝中一个重要的时代,对于礼的重视同样也是相同。唐朝政治平稳、经济繁荣、文化璀璨,文化的辉煌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巅峰,一直为后世之人羡慕。

唐朝文化百花齐放之下,礼俗文化也是十分丰富,从日常的接待和相见礼仪,到民俗节日礼仪,都有相应的规范和原则,更是为唐朝所有人遵从与传承,一些礼仪规划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

唐朝礼仪文化的发展,是根据不同的历史环境逐步形成的,最难得是几乎覆盖了生活、工作、求学等各个方面,规模之全、形式之周全为后世所学习。

唐朝礼仪知识大全6

唐朝人在相互见面时如何打招呼

1、汉代就已经出现的叉手礼

古代时叉手礼是一个十分日常的打招呼方法,这个礼节起源很早,汉代出现,唐、辽、宋等朝代都会使用这个礼节。叉手礼不分男女,通常是卑幼见尊长时的一个常见礼节。

叉手礼是左右手交叉于胸前,左手抓右手大拇指,左手小拇指扣于右手手腕内部。贵族的子女从小时候就要学会这种礼节,据记载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就能看到有官员在行叉手礼。

2、磕头为主要形式的“跪拜礼”

我国现代社会中仍然会看到过年磕头拜年的习俗,这个“磕头”就是从古时的“跪拜礼”之中沿袭下来的。古代的跪拜要比现在的磕头复杂,有一系列的动作。跪为双膝着地,身体坐于脚后跟之上,背伸直。

拜,则是低头鞠躬、屈膝、手动这些都是拜的动作。所以可以看出来跪拜的动作应该是怎么样的,唐朝时的跪拜之礼是最为隆重的见面之礼,一般都用于见尊长。

3、拱手礼的“唱喏”

古时称唱喏,喏就是答应的意思,有时也是感谢的意思。唱喏是在唐朝时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双手抱拳鞠躬,通常不出声,而在更早时,大概东晋的时候,拱手的同时还会发生。

唐朝礼仪知识大全7

拜谒的投名状也是一种礼节

1、递名帖

递名帖与现代社会的递名片相似,是为了能够将自己的相关信息给拜访者。名帖还有一个名字叫名刺,最是出现在战国时期,是那些诸侯王国为了相互之间联络感情而进行“谒”的一种工具。

最初是将信息刻在竹片或木片之上,到了东汉时依然沿用,但是多了一些官职年龄、籍贯乡里等内容。唐朝时投刺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事情,为了能够获得一定的功名,以名刺来进行拜谒成为非常流行的事情。

2、递门状

官员日常的交往之中也需要相互联第。通常下属将自己的姓名等信息写在纸上,拜见上级之用,这种礼节叫做“起居状”,是用来问候身体起居的一种礼仪。起居状起源十分早,一直以来都被各个朝代所用。

唐朝将前朝的起居状转变为门状,成为一种谦恭的表现。门状是为了将名纸的作用与向上级参拜的作用合二为一,更简洁更方便,唐朝的门状十分流行,起到了官员间的交流作用。

3、礼仪中又有哪些避讳

历朝历代都会有一定的忌讳,一般来讲分为国讳和私讳两种,国讳是对国家和君王名字的避讳;私讳是对尊长以及父母和祖名的名字的避讳。无论是哪一种都一直被封建王朝所应用。

唐朝的国讳字特别多,像虎、渊、民、治、旦、隆等都是国讳。如果在公文中或口语中遇到这些国讳,必须用其他词义相似的字来代替。讳字如果被不小心用到,会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惩罚。

唐朝礼仪知识大全8

皇帝的聚餐方式

根据史书记载,要聊到唐王朝形成的聚餐方式,就不得不聊到皇家的聚餐 。

简单的来说,皇家的聚餐指的就是皇帝带领大臣举行的宴会,这样的宴会在唐王朝或者说在整个中国的饮食文化结构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为原先君主与大臣之间共饮,只能够彼此坐在不同的位置之上,而且大家只能享用一个桌子 。相信大家也能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君臣对饮绝对不可能有家眷 。

但是,根据史书记载,唐代皇帝举行聚餐,是允许所有的贵族与大臣带着自己的家乡来到宫廷里面享用美食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场面,大大小小的贵妇人和官员之女子,在酒桌之上酣畅淋漓,在舞池旁边跳舞歌唱 。那简直是一种热闹到极点的场面,一般来说,历史学家称这一现象为皇帝赐餐,是大臣们享受公款的一个表现,也是皇帝拉近大臣各自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

当然了,除了皇帝的聚餐有仪式感以外,结识官员的聚餐也颇具有仪式感 。

不过,根据《唐书》记载,最早的官员聚餐是没有任何仪式感的,只不过是因为太宗皇帝太能工作了,弄的这些官员连饭都没有吃,就跟着皇帝大清早办公 。皇帝看着大臣们手底下一个个饿着肚子工作,此起彼伏的在咕咕叫,因此,皇帝就勉为其难带着大臣一起在宫廷聚餐 。

不得不说,这个场景是真的很具有仪式感,大家一边吃饭一边把事情给做了,刚开始大家有点不好意思,害怕吃饭的时候声音太响,影响皇帝心情,但是后来久而久之习惯了,居然成为了现在酒桌文化的前端 。谈笑风生之中,觥筹交错之间,天下大势已定,这样的感觉真的是仪式感满满 。

当然了,除了官员的聚餐以外,还有民间的聚餐 。

但是,民间的聚餐往往没有贵族与官员这么享受,因为大家并不是很富裕,所以如果真的要聚餐的话,往往是几个朋友几家共同出钱组一个团 。让大家就好像是众筹的方式吃了一顿大餐 。

当然了,也可以家族的形式,邀请三两亲戚好友一起像吃火锅一样聚餐,这也是颇具有仪式感 。但话又说回来,这样的聚餐方式都注重热闹,注重集团 。

唐朝礼仪知识大全9

唐朝男女衣着穿戴礼仪

平时唐朝男子一般都会穿圆领款的袍衫,同常为圆形衣领、袖子跟衣襟拼接。而朝廷的文官们则要穿长到脚部的袍衫,武官们则穿长到膝盖下的袍衫,这跟现代的西服差不多,几乎是人手一件。每当唐朝有什么喜庆节日,或者盛宴,全朝人都会穿着袍衫出席,其包括了皇帝、文武百官、普通百姓等。而如果不穿袍衫,则是一种有失礼仪的表现,很容易被唐朝人看成是异类。

唐朝男子穿袍衫,女子则要穿褥裙。

唐朝时期的女子一般都会受到封建礼仪的管制,她们接受的礼仪的程度要比男子深入,凡是遇见男子或长辈,都有各种规定礼仪。而平日里穿衣服,更加要注重。唐朝的褥裙也是当时的一种时尚女装,其衣服长度延到腰间位置,属于超短款上衣跟长裙拼接而成的女装,衣领分别有:直领、斜领、方领、圆领、袒领、鸡心形状领等。而穿这种裙子,属于一个唐朝女子对传统礼仪的基本尊重。

宫廷礼仪方面,值得一说的是大家熟知的“三拜九叩”。唐朝的三拜九叩跟清朝的不同,虽然该礼仪制度到清朝的文献里才有记载,但不表明唐朝没有。不过古代的文武百官比较流行用“再拜稽首”礼仪,其在大唐更加惯用。

主要是朝着唐朝皇帝,进行3次的参拜。通常在唐朝,文武百官闻鼓声进殿开朝,首先会对皇帝,进行两次稽首跪拜,拜完后众多官臣齐齐起来列好队伍排好,接着由宰相当中的“侍中”官职的大臣,迎上前接下皇上的圣旨,完毕后原地退回,走向百官的东北向位置,脸部向西,放声大喊:“有制”等于是皇帝有旨意的意思。喊完,众百官又一次得集体对皇帝跪拜,弄完后,这位侍中大人才开始念读圣旨内容。

一般稽首跪拜礼,具体是要头部呈俯状点地,然后左手按着右手抱拳互握,拜的时候也很讲究,先是站着头部形成俯伏,再到双手,接着拱手至地,此时双手不能松开,手部摆放在膝盖前方位置,而头部则至在双手前面,因此一气呵成,完成一拜之礼,方才称得上是大臣对天子的敬重礼仪。

唐朝礼仪知识大全10

唐代的拜年民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过年为什么要拜年,起源于何时,谁规定的?据传说,拜年起源唐代李世民时期。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唐朝礼仪知识大全11

唐代的服装文化

盛唐的开放也表现在妇女的着装上,唐朝妇女以丰腴为美,衣着喜欢宽博。喜欢把长裙束在胸前腰下,造成“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在胸前”的审美效果。

唐朝妇女不拘一格、突出个性的服饰,反映了唐代文化的博大和超前,社会经济的繁荣发达。这既是美化生活的需要,也展现了唐代社会开放的气度和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

唐前期,女性大多大胆追求个性美,施面妆也是“浓妆艳抹”,唐朝妇女的日常服装,上身着衫,下身穿裙。衣裙上有瑰丽的花纹,裙子以红色最为流行。

唐代的贵妇大都“缣罗不着爱轻容”。而且,在唐朝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唐朝女性喜欢穿男性服装。唐朝前期社会开放,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较多,男装较为方便。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在婚姻、社交等社会生活方面的获得各种自由最多的时代,这种相对开放自由的妇女观显示了唐朝盛世统治者的自信开放、务实进取的性格。

唐朝是装饰极盛的时代,从保存至今的美术、雕塑作品以及诗文的描述中可见一斑,开放的社会在服饰上也是不论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的。

唐朝礼仪知识大全12

唐代饮食趣事

唐朝的福利是发肉。《唐六典》里记载,亲王以下至五品官,每月都有肉可领,二品以上每月羊20口,猪肉60斤;三品官发羊肉12口,没猪肉;四品和五品官每月发羊9口,也没猪肉。

唐朝禁止吃鲤鱼,很奇怪的规矩,理由是“鲤为李也”,就是国家是李家的,所以鲤也犯忌讳。敢买鲤鱼按规矩要挨60大板,但是唐朝人民对鲤鱼的热情还是难以挡住。

日本人对生鱼片的热爱其实是从唐朝传过去的,唐朝人酷爱吃生鱼,他们叫鱼鲙,甭管海鱼河鱼、鲈鱼鲫鱼,都切成薄片,蘸着蒜、豆豉等生吃。

史书里大量对切鲙高手的记载,切的好的刀法技艺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切出来的鱼片薄得像丝一样,轻得吹口气就能飞起。还有《砍鲙书》这类烹饪手册之类的东西。

唐朝人吃梨是用蒸的,或者是放在炉中烧的,总之是弄熟了才吃。唐玄宗送给安禄山的礼物里,就有蒸梨。可见,唐朝饮食讲究真不少。

唐朝时酿酒有清酒浊酒之分,清酒工艺水平高,一般人掌握不了,大部分人酿酒还都是浊酒,是用米发酵而成的,酒液浑浊,发酵了的米渣滓漂在酒面上,颜色发绿。

唐朝礼仪知识大全13

唐朝礼制的基本情况

唐朝的礼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包括了祭祀、朝仪、宴饮、冠礼、婚礼、葬礼等多个方面。其中,祭祀是唐朝礼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唐朝的祭祀包括了祭天地、祭祖、祭神灵等多个方面。在祭祀过程中,唐朝采用了传统的礼制,如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等礼仪。此外,唐朝还创造了一些新的祭祀仪式,如唐玄宗时的“郊祀天地”等。

在唐朝,朝仪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唐朝的朝仪包括了皇帝上朝、官员朝见、皇帝出游等多个方面。在朝仪中,皇帝和官员们都要按照传统的礼仪规范进行穿戴和言行举止。唐朝的宴饮也是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唐朝的宴饮分为宫廷宴会和民间宴会两种。在宫廷宴会中,皇帝和官员们要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如座位的排列、饮酒的规矩等。在民间宴会中,则更加随意,但也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

唐朝的冠礼和婚礼也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的冠礼是指男子二十岁时举行的成年仪式,相当于后世的“二十岁成年礼”。在冠礼中,男子要穿上礼服,戴上冠帽,以示成人。婚礼则是女子嫁为人妇的仪式,也是唐朝礼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唐朝的婚礼仪式十分繁琐,包括入门、拜堂、入洞房等多个环节,都要按照传统的礼仪规范进行。

唐朝礼仪知识大全14

唐朝礼制的文化内涵

唐朝礼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体现了唐朝的文化传统和思想。下面将介绍唐朝礼制中的一些文化内涵。

尊卑观念:唐朝礼制非常注重尊卑观念,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是唐朝礼制的核心。在礼仪活动中,地位高的人享有更高的礼仪待遇,地位低的人则需要遵守更多的礼仪规范。这种尊卑观念体现了唐朝的封建制度,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伦理观念:唐朝礼制强调伦理观念,强调家庭、社会和政治的和谐。在婚姻关系中,唐朝礼制强调夫妻之间的忠诚和信任,强调家庭的和谐和稳定。在社会关系中,唐朝礼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这些伦理观念体现了唐朝的文化传统,也是唐朝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学观念:唐朝礼制中的美学观念非常重要,它注重礼仪活动中的艺术形式和美感。例如,在婚礼中,新娘和新郎的服饰和礼仪动作都有一定的美学要求,以达到美观的效果。唐朝礼制中的美学观念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水平,也对后来的文化和艺术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朝礼仪知识大全15

隋唐时期十分注重社会等级身份。帝王出行,有庞大的后宫、宦官及朝廷百官从行。出行时有车有马,故亦称为“驾”。驾视礼法仪制的不同,又有大驾、法驾、小驾等不同区别。车驾出行时,又有规模盛大的仪仗队,前呼后拥。这种仪仗队称为“卤簿”。卤本义是外蒙皮革用以御敌的大盾引申为铠甲兵器之类。这是指卫士们持兵执仗,先后导从以张威仪,并起着护卫帝王安全的作用。

簿指簿籍,即登录驾出时文武百官及仪仗队排列的前后次序的图集。帝王驾出时一切均按卤簿而定。狭义地说,卤簿通常即指为仪仗队。其中大驾人数最多多时达上万人。他们各自穿着不同肤色的鲜丽服装佩执着刀剑弓矛等各式各样的武器,秉持着标有各种图饰的五色旌旗一路上浩浩荡荡耀武扬威.其队伍之长前后相距可达数里。

卤簿在秦汉时期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后来逐渐推广及于公卿百官。此类执掌仪仗的人员称为“威仪”通常亦称作导从驺从。其人员依百官品秩的尊卑各有多少。大体上官位愈高,驺从也愈多。稍次者则依例减少。唐制:凡四品以上官员及外命妇(官员的母妻)出行皆有卤簿导从。故仪仗亦是地位显赫与否的一种标志。

帝王及公卿百官出行必先清道,驱逐所经道路上的闲杂人员以保证环境的静肃和安全。庶民百姓看到官员的仪仗导从。必须赶紧回避否则便会以冲撞长官的罪名惩办。在管道上,不仅民要避官官与官之间亦须遵照一定礼制,即依贱避贵、卑让尊的礼制原则回避。官职小的须向官职高的大官让道或下马肃立,或在道旁伺候等待大官的车驾过后才能行路。若有冲撞则被看作是对长官的不敬,侍从人员便会出来捉拿或笞责,重者还要治罪。为了让庶民们及早回避走在前面清道净街的人且大声吆喝:“某官来,某官来”使人们老远便可听见。这就称为“喝道”。

唐著名苦吟诗人贾岛一日骑在驴上一心想着作诗,吟的一句“僧推月下门”,接着又想到把“推”字改成敲字觉得意味似更好些,乃边走边比划着推与敲的姿势,由于用心思太专一,行路间不知不觉地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卤簿。他立即被侍从捉到韩愈面前。当韩愈问明犯禁的缘由时,不禁起了惜才爱才之心,原谅了贾岛的鲁莽,恕其冲撞之罪,并且表示说:“推”字改为“敲”字为好。

据称此后韩愈与贾岛便结成了诗友之交。此事虽属当时文人韵事,但士庶人等遇到官员要回避不得冲撞仪仗则是行途中的通则。《国朝杂记)载武则天时御史台御史除正员外,又置有编外的御史里行。时有里行数人聚立在台门内,适逢令史经过,未及时下驴以示恭谦。诸里行见此无礼状况,将欲杖之。令史只得下驴认罪。此亦可见回避之制乃是上下通行的礼数,它一直相沿到五代及宋。直到清代礼法松弛百姓见官员才不再回避。

总之,唐朝礼仪是中国礼仪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了解唐朝礼仪知识,可以深入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从中受益,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修养。唐朝礼仪知识大全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

本内容由chensh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5661.html

(2)
chenshanchensh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