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的意思是总结物理力学方面的知识点。物理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力、运动和物质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知识点则是指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和概念。总结则是指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下是有关于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1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2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mg,g=9。8N/k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五、二力平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叫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六、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产生的条件:
①两物接触并挤压;
②接触面粗糙;
③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4、(1)增大摩擦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减少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变滑动为滚动;
④加润滑油。
七、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公式:单位:Pa/1Pa=lN/m2。
4、(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增大受力面积。
5、液体压强由液体重力产生,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液体压强公式:p=ρgh。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6、大气压是由空气重力产生,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存在,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P0=1.013Xl05Pa=760mmHg。
7、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八、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方向:竖直向上的。
2、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浮=F下—F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力。公式:。
4、计算浮力方法有三种:
(1)秤量法:F浮=G空重—F液示
(2)平衡法:F浮=G物,即ρ液V排g=ρ物V物g(适合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理:
(压力差法:F浮=F向上的压力—F向下的压力)。
5、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力与物体重力比较:
F浮G,上浮③F浮=G,悬浮或漂浮
九、功
1、定义: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单位:焦耳(J)。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如:推而不动;
(2)有距离无力,如:人对抛出手的物体;
(3)有力有距离,但是力垂直距离。如:提水而走。
十、功率
1、功率的意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做的功。
2、功率的公式:
①定义式P=W/t
②推导式P=FV
3、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千瓦,符号kW。
十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质量;
②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十二、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质量;
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十三、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是机械能的总和不变。
十四、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十五、滑轮
1、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2、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特点: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多费一倍的距离。
3、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费距离。
十六、机械效率
1、有用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2、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3、总功:使用机械时,人们对机械做的功叫总功,W总=FS=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1)用同一滑轮组(动滑轮重量相同)提升重量不同的物体,提升的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2)用不同滑轮组(动滑轮重量不同)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动滑轮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低;
(3)用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3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说明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要改变力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二、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与质量有关。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是物体的属性
注意:由于,具有,因为惯性是对的。受到、获得、惯性力是错误的。惯性不是一种力
二力平衡
一、定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平衡状态)
受力平衡: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受力不平衡:做变速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改变。(人造卫星)
摩擦力
一、摩擦力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分类:静摩擦
动摩擦:①滑动摩擦力②滚动摩擦力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条件:①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且相互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两个物体间发生相互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影响因素:①压力大小②接触面粗糙程度
增大摩擦: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③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④缠绕
减小摩擦: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③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④使接触面分离
摩擦力不全是阻力也有可能是动力,如传送带运送货物。
初中物理高效学习方法
理解记忆
各位初中生在学习物理时有非常多的公式、实验现象、物理规律需要记忆的,如果各位初中生死记硬背的话可能将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泯灭掉,而且记忆也并不牢固,所以各位初中生要进行理解记忆,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将所需知识全部记忆住。
在做题中总结规律
初三学生学习物理一定会做很多物理练习题,但是大家要在边做题的过程中边总结,明确常见题型的考点和解题套路,如果能摸透物理的得分技巧。那么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另外初三学生还应该注意自己做的练习题是否具有典型性,大家做一道好题胜过盲目做三道无用题,聪明的学生懂得通过一道典型题反思这类的练习题,在考试中,很多时候考察学生的知识点都是换汤不换药,但是需要学生勤总结其中的解题套路与规律。
重视物理实验过程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初中物理很多地方都需要学生掌握实验知识,实验的很多小细节都可能成为中考的一个考点,而且如果初三学生能将实验的原理都掌握熟练,那么做到相关的练习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初三学生在上物理实验课的时候,要注意认真听老师强调重点,如果可以动手实践,要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严格遵守每一个实验步骤,仔细思考各个实验的`原理。
中考物理大题答题方法
针对于中考物理的大题,初三学生可以采用先猜后解的答题策略。就算是这道物理大题初三学生不会答,也要把答案蒙上。对于中考物理电学这一部分,一些比例题给出的都不会很大,所以可以先猜后解答,如果猜不出来的在写解。同样的对于中考物理力学大题也可以。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4
第九章信息的传递:第一节现代顺风耳—电话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电话的工作原理和电话交换机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数字信号和摸拟信号。教材通过神化的传说“顺风耳”,引起学生关注信息传递的兴趣,体现了人文精神。讲述了当今社会是狠多神话已变成了现实,引出了电话的内容。
想想议议:让学生思考电话交换机的作用,即通过电话交换机能减少电话线的数量,减少材料的浪费。
拓展:程控电话技术发展,电话交换机有人操作变为自动电话交换机(通过电磁继电器接线),即程控电话机。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电话分模拟和数字两种。电流传递的信号叫模拟信号,这种通信方式叫模拟通信。用不同符号的不同组合表示的信号叫数字信号,这种通信方式叫数字通信。数字通信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电磁波其实是无限的信息传递的内容。主要讲解了电磁波的产生及传播。
电磁波的’产生:教师不要讲产生的基本原理,要通过演示实验来向学生展示电磁波的存在及产生,即电磁波是由迅速变化的电流来产生的。通过实验打破学生对电磁波的神秘感。
电磁波的传播:教师可以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为基础,让学生想象:电磁波是否也需要介质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师生共同设计方案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电磁波的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及电磁波谱要引导学生分析。让它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于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C=3×105㎞∕S(即30万千米每秒)应让学生记忆。
科学世界:(投影)微波炉主要告诉学生电磁波不仅可以用来传递信息,还可以使食物分子发生剧烈振动,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做科普性的了解。
第九章信息的传递:第三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这一节内容,教师可采用科普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展示。主要介绍了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电视的发射和接收、移动电话的基本原理。教师只作简单介绍,不要深究。
科学世界:介绍音频、视频、射频和频道,要引导学生阅读。
STS:电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师要让学生讨论交流。
第九章信息的传递:第四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此节内容也是一个科普性介绍的内容,主要讲解了为什么要利用微波通信,为什么要建立微波中继站、卫星通信、光纤通信。
STS:我国光缆通信的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它旨在培养学生保护光缆的意识。光的频率比电磁波的频率更高,因此要用光纤通信。
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5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④小孔成像。
5、光速:3×10的8次方m/s。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4、面镜:
⑴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6
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1、固态: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很难被压缩
2、液态:不容易被压缩且有一定的体积,但由于它具有流动性,没有一定的形状
3、气态:很容易被压缩,具有流动性。即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
4、离子态:由等量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组成。(了解,重在强调应用)
上面对物理中物质的三种状态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
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物理知识。
本内容由xiaojie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61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