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时间线梳理及重点和世界史知识点最新版详解

高中历史是一门看似枯燥,实则内涵丰富的学科。它不仅仅是过去事件的简单罗列,更是一门关乎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学问, 历史事件折射出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形态,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今社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中历史时间线梳理及重点和世界史知识点最新版详解的相关内容,拉至文末查看完整资源的领取方式可下载!

资源展示如下

高中历史时间线梳理及重点和世界史知识点最新版详解

文章目录

高中历史时间线梳理及重点

高中历史古代史知识点

高中历史现当代史知识点

高中历史世界史知识点

高中历史考试技巧和方法

高中历史时间线梳理及重点

中国古代史

1、西周时期(前1046年—前771年):

政治:推行宗法制和分封制;

经济:青铜铸造发达;

2、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政治:分封制瓦解、奴隶社会崩溃;

经济:铁犁牛耕出现、人工冶铁出现;

文化:孔子和儒家思想形成、百家争鸣出现、 《诗经》;

3、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政治:商鞅变法、封建制度确立;

经济:自然经济形成、都江堰和郑国渠修建、重农抑商政策产生;

文化:继续百家争鸣、孟子、荀子、楚辞、司南;

4、秦朝时期(前221年—前206年):

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文化:小篆、隶书;

5、两汉时期(前202年—公元220年):

政治:中朝制度、刺史制度;

经济: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西汉工官制度形成、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与“丝国”、使用煤炭和水排冶铁、市的严格管理;

文化: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太学建立、造纸术、东汉蔡伦;

6、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政治:三省六部制;

经济:唐代青瓷和白瓷、六朝草市、长安;

文化:唐朝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书法欧体颜体柳体、唐诗;

7、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

政治:元朝行省制度、北宋王安石变法;

经济:宋代棉纺织业兴起、元代青花瓷、宋代市时空界限的突破和草市发展、东京和临安;

文化:南宋朱熹理学、指南针外传、火药外传、北宋毕升和活字印刷术、元代木活字、书法宋四家赵体、文人画、宋词元曲;

8、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

政治: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经济:清代粉彩瓷和珐琅瓷、明代商帮和会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

文化: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京剧产生、明清小说;

世界古代史

一、古希腊:

1、梭伦改革开始(前594年):

2、克里斯提尼改革开始(前506年):

3、伯利克里时代(前443年—前429年):

4、智者运动(前5世纪中叶):

二、古罗马:

1、罗马共和国建立(前509年):

2、《十二铜表法》颁布(前449年):

3、公民法(前509年—前3世纪):

中国近代史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

(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1840—1895):

(1)政治:

1、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2、《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

3、“新思想”萌发(19世纪40、50年代);

4、西装、西餐、西式住房开始传入中国(19世纪40年代);

5、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

6、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天京变乱(1856年)、《资政新编》(1859年);

(2)经济:

7、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8、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3)文化:

9、中国邮政试办(1866年);

10、中国建造成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近代轮船业发端(1865年);

11、中国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19世纪70年代);

12、中国自办有线电报开端(1877年);

13、电话传入中国(1882年);

14、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

15、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黄海海战(1894年);

16、《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反割台斗争(1895年);

(二)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年—1919年):

(1)经济:

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9世纪末);

(2)政治:

2、戊戌变法(1895年—1898年):公车上书(1895年)、百日维新(1898年);

3、义和团运动(1899年—1900年);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

5、《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

6、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

7、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1905年);

8、武昌起义(1911年);

9、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元旦);

10、《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1912年);

(3)文化:

11、中国创设无线电报(1906年);

12、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1912年—1919年);

13、新文化运动开始(1915年);

高中历史古代史知识点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高中历史现当代史知识点

一、近代史

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国的建立。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发生在1919年。这次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呼吁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化和新思想。五四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 五卅运动:五卅运动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大规模抗议活动,发生在1925年。这次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要求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五卅运动对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和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现代史

1.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战争,从1937年开始,持续了8年之久。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民的牺牲巨大,但也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抗击外敌的决心。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声望和影响力的重要契机。

2.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战争,从1945年开始,持续了4年之久。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解放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政治运动,发生在1966年至1976年。这场革命的目标是打破旧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然而,文化大革命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混乱,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当代史

1.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在1978年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政策,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经济和外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三峡工程:三峡工程是中国在1994年开始建设的一项巨大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上游的三峡地区。这个工程包括三峡大坝、水电站和船闸等设施,旨在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水问题和发展清洁能源。三峡工程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3. 互联网革命:互联网革命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一场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促进了信息交流和经济发展。互联网革命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以上是一些现当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进程,希望这些复习资料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当代历史知识。复习历史不仅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加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为我们的未来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祝大家学有所成,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中历史世界史知识点

一、古代文明

1. 早期文明: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

2. 希腊文明:希腊城邦、雅典民主、希腊哲学、希腊艺术。

3. 罗马文明: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罗马法律、罗马道路、罗马建筑。

4. 印度教和佛教:印度教、佛教的起源和传播。

5. 帝国和王国:阿肯色王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汉朝、印度孔雀王朝、日本平安时代。

二、中世纪

1. 基督教:基督教的起源、基督教的分裂、十字军东征。

2.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起源、伊斯兰教的扩展、穆斯林世界的文化和科学成就。

3.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起源、封建社会的结构、封建制度的衰落。

4. 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

5. 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的原因、进程和结果。

三、现代史

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起源和发展、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

2.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起源、马丁·路德的贡献、宗教改革的影响。

3. 探险和殖民:欧洲人的探险和殖民、殖民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

4.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起源和发展、工业革命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

5. 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影响。

四、现代国际关系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

3. 冷战:冷战的起源、冷战的进程和结果、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4. 全球化:全球化的定义、全球化的原因和进程、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

5. 当代国际关系: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总之,高中世界史是一门广泛而深入的学科,需要我们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和概念。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为我们的未来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指导。

高中历史考试技巧和方法

一、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三看三思”的方法

高中历史审题干“三看”: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特别要注意提取高中历史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实;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二、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题的“五步法”

①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

②带着每一个问题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相关材料,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含义,边阅读材料,边把与该问题有关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分值都勾画出来。

③分层,材料越长,越要处乱不惊,要一层一层来找层意,就是找段句号的关联句,每个段句号就是一个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层意思或者两个意思的构成,这样就会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应。

④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⑤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去表述。

三、高中历史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式

1、高中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高中历史事件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高中历史事件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高中历史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高中历史事件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高中历史事件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高中历史事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高中历史事件的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高中历史事件矛盾分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高中历史时间线梳理及重点和世界史知识点最新版详解

高中历史时间线梳理及重点¥9.90

月会有¥1.98
季会员免费
已付费?登录刷新

本内容由jiewei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74559.html

(0)
jieweijiewei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