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怎么写(10篇)

课程《运动的快慢》将带学生深入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我们将学习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以及如何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此外,我们还会探究速度与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怎么写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的定义

2、能用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新课引入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三、新课教学

1,速度的定义

在生活中,我们是如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呢?

活动:讨论,在百米赛跑中,我们如何判断一名运动员跑的快慢? 两种方法:

(1)在某一时刻,跑在最前面的运动员跑的最快。这种方法本质上比较的是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2)最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跑的最快。这种方法本质上比较的是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这个时间最小的,运动最快。

综上所述,判断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也可以比较经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据此,我们可以把相同的时间规定为一个单位时间(比如说一秒钟),这样,单位时间内物体的路程越大,运动越快。

我们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公式为v=s/t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或m.s-1)除了“米每秒”,速度的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

例一:书上例题。

2、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了解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是在暗室中进行的。每隔固定的时间,闪光灯闪一次,物体被照亮,物体的图像被记录下来。多次曝光之后得到的图像显示在同一张底片上。根据图像,我们可以看出物体的位置变化,从而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根据上图回答:哪个小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甲图中小球运动速度有什么特点?乙图中小球运动速度如何变化?

回答:甲图中小球运动时间比较长。甲图中小球的运动速度基本不变。乙图中小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快。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沿着直线运动但是速度变化的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上图中甲为匀速直线运动,乙为变速(加速)直线运动。

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变化。大部分时候,我们只需要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反映物体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叫做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v=s/t。例如刘翔在110米跨栏中跑出了12.88秒的成绩,平均速度。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篇2

(一)知识与技能

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5、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还记得是哪几个概念?

学生回答: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教师提问: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什么方法描述物体位移的?

学生回答:用坐标系。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1对应的点x1,表示t1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2对应的点x2,表示t2时刻物体的位置,则xx2x1,就表示从t1到t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能不能说,物体的位移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不能。因为物体的位移与运动的时间有关。

3、就课本19页“说一说”中讲述的故事,展开讨论,回答图1.3-3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P20“问题与练习”第1、2题,讨论后回答。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以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只有掌握好这三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的描述物体的运动。对于这三个物理量的掌握,速度和平均速度从定义式上即可解决。速度的大小为v方向,也为位移变化x的方向。平均速度的大小为vx,方向为物体运动的tx,方向沿位移的变化x的方向,t对平均速度应明确是哪段位移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时间t选取不同时,平均速度往往不一样,它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绘。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它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快慢程度。对它的理解可参考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可用“极限”的思想。我们可以把一段变速运动分割成足够多的小段,使质点在每一小段的运动可视为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在每一小段中计算出的速度反映了质点在该时刻(或在该位置)的运动快慢和其运动的方向。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和速度相同。

(四)实例探究 ☆对速度的认识

[例1]一门反坦克炮直接瞄准所要射击的一辆坦克。射击后,经过t1=0.6 s,在炮台上

看到炮弹爆炸。经过t2=2.1 s,才听到爆炸的声音。问坦克离炮台的距离多远?炮弹飞行的水平速度多大?(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 m/s。,空气阻力不计)

分析:因为光速远远大于声音的速度,所以可以认为t1即是炮弹飞行的时间。t2即是炮弹飞行的时间跟声音从炮弹爆炸点传到大炮所在地的时间之和。因此声音传播的时间是t2t1)=340×(2.1-0.6)=510 m 所以,炮弹的飞行速度。vx510m/s =850 m/s

t10.6☆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应用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v是指瞬时速度 D.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v是平均速度

分析:根据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进行判断。

解:平均速度不是速度平均值;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v是指在这段路上的平均速度,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出,v是指出枪口时的瞬时速度。

(2)由聊城站开出直至到达菏泽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 528公里-350公里131.9公里/小时

1.35小时(3)在9时30分时,列车停于聊城车站,瞬时速度是0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概念是运动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深刻理解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运动学知识的基础。

初步掌握速度的矢量性、理解其物理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积极进行讨论、加以区别。

★资料袋:

你已经熟悉,用“速度”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并且知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根据这种规定可知,如果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长,即速度的数值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反之,如果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短,即速度的数值越小,物体运动得就越慢。

假如我们把速度的定义改成:“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在数值上等于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一改,还能不能用这样规定的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按照这一新的规定,会得出什么结论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从道理上讲,这样改动后速度仍然能够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过按照这种规定,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长,物体运动得就越慢;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就越快。例如,在田径运动会上,甲跑完100 m用了13 s,乙跑完100 m用了16 s,大家都会承认甲比乙跑得快。再如,在钟表里,秒针转一圈用l min,分针转一圈用1 h,时针转一圈用12 h,显然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篇3

速度(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1、平均速度:平均速度通常不是速度的平均

平均速度只有同具体的运动过程或时间过程联系才有意义。

2、瞬时速度: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是质点从这一时刻或通过 这一位置开始在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它是质点位置的变化率。

3、速度与速率的区别

4、单位 训练反馈

1.如图所示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t图象,初速度为?0,末速度为?t,则物体在时间 t1内的平均速度为:()

(A)= ;(B)>;(C)< ;(D)无法判断。

2.某物体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下图,则物体做:()(A)往复运动(B)匀变速直线运动(C)朝某一方向直线运动(D)不能确定

3.甲和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的 速度—时间图象分别如图2-1中的a和b所示。

在t1时刻()A.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同 B.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

C.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D.乙的速度比甲的速度大

4.在图2-2的四个速度图象中,有一个是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这个图象是()

5.在图2-3所示的速度图象中,图线1、2分别表示质点A、B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函数关 系,v01、v02表示A、B质点各自运动的初速度,vt1、vt2分别表示它们在t′时刻的速度。那么,由图中可知

()A.v01>v02 B.v01<v02 C.vt1>vt2 D.vt1<vt2

6.图2-4给出了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线,其中图线甲与横轴平行,图线乙为通 过坐标原点的直线。由图可知()A.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处于静止

C.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D.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7.一个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测得他在50 m处的瞬时速度是6m/s,16s末到达终点时的 瞬时速度是7.5 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A.6 m/s B.6.25 m/s C.6.75 m/s D.7.5 m/s

8.物体在某时刻的瞬时速度是5m/s,对此速度正确的理解是()

A.在该时刻的前1s内,物体的位移为5m B.在该时刻的后1s内,物体的位移为5m C.在该时刻的前0.5 s和后0.5 s内,物体的位移共5m D.若从该时刻起物体作匀速运动,则每秒内的位移是5m

9.A、B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2-2所示,则()

A.A、B两物体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B.开头4s内A、B两物体的位移相同

C.t=4s时,A、B两物体的速度相同 D.A物体的加速度比B物体的加速度大

10.一骑自行车的人在上桥途中,第1s内通过7m,第2s内通过5m,第3s内通过3 m,第4s内通过1m,则此人在最初2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m/s;最后2 s内的平均速度为 ____m/s;在全部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11. 匀变速直线运动v-tl图像

1).v-t图象。0-10s物体做_____________运动,10-40s物体做________________运动 40-60s物体做________________运动,0-60s内物体的位移________________ 2).s-t图象。0-10s物体做_____________运动,这段时间内物体的速度___________ 10-40s物体________________ 40-60s物体做________________运动,12.有A,B两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物体运动的位移和时间比值比B物体的位移和 时间比值小,则A物体运动比B物体运动(填快,慢).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 程 度的物理量.13.根据下图中的s-t图线填空。

(1)物体在4 s-8 s内速度是______;发生的位移是______。(2)物体在8 s-10s内做______运动;速度是_______。

(3)物体在10 s-12 s内速度是_______;发生的位移是______。

(4)物体在0 s-10 s内的位移是______;0 s-12 s内的位移是______。

14.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以平均速度v1通过前1/3路程,以v2=50 km/h通过其余路程,若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是37.5 km/h,则v1=_________.

15.某物体做直线运动,先以5m/s的速度运动4s,又以2.5m/s2的加速度继续运动4s,最后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第12s末停止.求:(1)物体第八秒末的速度.(2)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3)画出此物体全部运动过程的速度图像。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2.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3.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秒表、米尺、探究表格 2.学生准备: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谁移动的快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四个谁运动得更快呢? •学生回答:(这里不需要学生回答标准,只要有运动的快慢的概念就可以了)•教师:你们所说的运动的快慢是指什么呢?让学生先来自己说说运动快慢的定义。

•学生交流。(学生很有可能会说速度快,运动的就快,速度慢,运动的就慢。)•教师:那么你们觉得兔子和乌龟谁的速度快呢? •学生回答。(兔子)

•教师:那么为什么在龟兔赛跑中它没有乌龟早到终点呢? •学生回答:因为兔子睡觉了。浪费了时间。

•教师:的确,时间在表示运动的快慢中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并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运动的快慢是怎样表示的,并说说速度的概念?

•学生汇报。

二、测一测走路的速度。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速度的概念。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出我们步行的速度吗?

•教师追问:要想测量出步行的速度,必需要知道什么数据呢?

/ 2

•学生回答:距离和时间。

•教师:你打算如何测量出距离和时间?

•学生距离可以用皮尺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教师这里可以出示秒表,告诉学生可以用这个工具来精确的测量时间,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

•学生讨论后汇报实验方案。•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汇报。(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某些时候速度是可以控制的。)

•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用距离和时间的定义来描述这些事物的速度。如(飞机的速度是1260千米/时,表示飞机能在一个小时中飞行1260千米)

•学生描述后,进行排序。

三、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教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材料,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有方向的。

•教师:有些正在运动的物体,乍看上去似乎是不动的。你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指甲的生长是否在运动或计算出它们的速度呢?

•学生讨论交流。

(可以测量出它一个星期或一个月长了多少毫米)

四、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结合已有的知识想办法证明月亮也在运动的。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3、知道运动方向,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方面之一。

4、知道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在缓慢运动。

5、会使用秒表。

教学重点: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教学难点:会测量运动的速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图片,体温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

2、猜一猜水水移动的快。(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他们行进的距离和时间,因此无法判断出他们移动的快慢)

3、提问,按摸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了?(板书课题,运动的快慢)

二、新授 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学生已有经验的再现,能够说出如何比较谁快谁慢。)

(一)同距离,比时间

1、师:还有没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呢?瞧,老师准备了。(课件2009柏林田径世锦赛男子百米决赛成绩。)

2.快速读一读,在百米决赛中,第一名是?他的成绩?看看比赛是用什么方法比出运动快慢的?

3.对。同距离比时间的多少。(板书—同距离比时间)

4、还有那些体育赛事也是采用同距离比时间多少的方法进行运动快慢比较的?

设计意图:同距离比时间的多少。通过数据引导学生判断距离相同情况下,可以比较时间的多少来判断运动的快慢。

(二)同时间,比距离(1)引入: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我们的生活中,物体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2)你们能给下的运动速度排序吗?在教材第30页上完成。(3)提问,你们是怎么比出快慢的?

(4)那么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还可能和什么情况有关?

(三)这算运动的快慢与距离时间的关系。

(1)讲述:你平时走路的速度是怎样的?你想测算一下吗?那么你想设计这样的活动吗?(小组讨论)

(2)出示表格,你能读懂这张表格?(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3)讨论测量要求:

① 从表格中知道,用不同的速度的步伐走,同样的距离5米。② 学生吃算正常步伐与慢行的步伐。

③ 测量时间时,我们可以用秒表。(出示教学秒表的用法,学生试用)④ 知道怎样计算速度,用距离除以时间,为了便于计算,可以借助计算器,结果保留整数。

⑤ 除了这样子测算行走速度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出示表格2)在这张表里,有哪些情况与第一张表相同?哪些不同?

⑥ 测量距离时,我们可以使用卷尺,如果尺子不够长怎么办?(分两次测量)提醒大家,测量时要注意将尺子拉直,沿直线测量。

⑦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左边这几个小组进行测量活动,1,右边的几个小组进行测量活动2。在室外,老师已经事先画好了一段五米的距离,做测量活动一的同学可以直接到哪个场地测量。做测量活动2的小组,老师已经标好起点位置了。这样的活动你们会做吗?在小组内讲讲应该怎么做,以及如何分工。(学生讨论)

⑧ 完成测量和记录后,请各小组根据表中的数据,交流一家,正常步伐的速度与慢一些步伐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4)分小组开始开始测量。

(5)回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三、运动的位置和方向在描述运动时必不可少

1、事实上,不只体育运动需要比较快慢,许多物体的运动快慢都是人们所关心的。

2、你听说过台风吗?(播放课件台风危害)你有什么感受?(可怕,猛烈……)

3、为了避免台风造成的危害,我们必须在台风来临前做好准备,气象预报就显得尤为重要。

4.下面是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有关台风‘卡奴’气象预报。

5、教师小结:所以在对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进行描述时,还要尽可能关注运动的方向和位置(板书:位置、方向)。

6、师:孩子们,准确预报台风的运动方向、运动位置、运动速度实在太重要了,你知道为什么吗?(提前预防,我们才能更安全的躲避台风给我们带来的灾害。)

设计意图:描述运动时有时还包括位置和方向等因素。(通过学生在地图上画出台风运动的方向,与老师的路线图进行比较,初步感知运动的位置和方向是描述运动快慢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 拓展思考:

有些事物乍看上去似乎不动,其实它们一直在生长或运动。你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它们是在生长或运动的呢?(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课后实践应用(判断缓慢运动)

板书:

运动的快慢

同时间 比 距离多少

同距离 比 时间多少

方向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运动的快慢与速度概念,认识快慢的对比。

(2)培养学生感知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能力。

(3)能够正确使用“快”、“慢”来描述运动的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游戏、实验、图片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快慢的重要性,懂得珍惜时间,重视干事的速度。

二、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先问学生:“你们平时做运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运动的速度快慢?”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展示各种不同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运动的快慢,并引导学生对快慢的概念进行讨论和思考。

2.实验探究(20分钟)

教师设计一个实验,用一个小球在斜坡上滚动的实验,观察和比较小球从坡上滚下来需要的时间,引导学生找出影响小球滚动时间长短的因素。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学生能够反映出快滚和慢滚的概念。

3.游戏活动(30分钟)

教师设计一个“追逐比赛”的游戏环节。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追手和一名逃跑者,比赛时,逃跑者要尽快到达终点,而追手要尽快抓住逃跑者。通过游戏,学生能够体验到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差异,并理解快慢之间的关系。

4.总结(10分钟)

学生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和游戏,我们发现运动的快慢与速度有什么关系?快慢是相对的概念。那么我们怎样用语言来描述运动的快慢呢?学生回答:用“快”和“慢”来描述。教师解释并巩固学生对快慢概念的理解。

5.巩固练习(15分钟)

教师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与快慢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快慢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布置拓展任务,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感知更多的快慢现象,并整理成报告。下节课学生交流报告,并展示自己观察到的快慢现象,进行分享和讨论。

三、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

2.图片:各种不同运动的图片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的快慢;

2.能识别并理解不同运动项目的快慢。

教学准备:

运动项目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与学生谈论运动的快慢感受,引导他们思考运动中的快慢有哪些不同。

2. 准备一段快速的音乐,播放给学生听,询问他们这种音乐让他们联想到什么运动。

二、呈现(10分钟)

1. 展示一些不同的运动项目的图片,与学生一起识别并讨论它们的快慢特点。

2. 针对其中一两个运动项目进行详细讲解,比如跳绳和滑滚球运动的快慢特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三、实践(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运动项目进行表演,通过动作和声音的方式展示出该项目的快慢特点。

2.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试图猜测他们表演的是哪种运动项目。

四、总结

1. 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到的内容,了解不同运动项目的快慢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快慢与健康的关系。

五、延伸

1. 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不同的运动项目,体验不同的快慢感受。

2. 鼓励学生与家人朋友分享他们的体验,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通过适当的运动来保持健康。

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片、音乐和实践等方式,以情境化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和感受运动的快慢特点。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主动参与,体验运动项目的快慢感受,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和意识。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

2.掌握运动的快慢的概念;

3.能够辨别不同运动的快慢特征;

4.能够描述运动的快慢。

二、教学内容

5.运动的概念及分类;

6.运动的快慢概念;

7.不同运动的快慢特征;

8.运动的快慢描述。

三、教学过程

9.导入(5分钟)

–利用问题导入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运动吗?运动都有哪些种类?”

–引导学生回答,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的种类。

10.讲解运动的概念及分类(10分钟)

–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者参照物改变位置的过程,可以分为有规律和无规律的运动。

–根据运动的特征和形式,运动可以分为动作运动、物体运动和生理活动等。

11.探究运动的快慢概念(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快慢是如何体现的,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运动的快慢特征,如慢跑和冲刺的差异。

12.讨论不同运动的快慢特征(15分钟)

–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讨论并总结不同运动的快慢特征。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并作出合理解释。

13.运动的快慢描述(15分钟)

–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词语和句子描述不同运动的快慢特征,例如“飞快地奔跑”、“缓慢地行走”等。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描述,老师给予指导和改进建议。

14.拓展练习(10分钟)

–出示不同运动场景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描述运动的快慢特征。

–学生进行练习,并检查答案。

15.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运动的快慢进行总结。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问题。

四、教学评价

16.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17.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

18.描述运动的准确性:观察学生描述运动的快慢特征是否准确;

19.小组合作情况:观察小组内学生的讨论合作情况。

五、教学延伸

20.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运动比赛的视频,探究运动员在不同项目中的快慢变化;

21.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描述不同运动的快慢特征,加深对运动的理解;

22.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

注意:文档仅提供教案框架和思路,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篇9

一、知识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机及资料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

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

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

[师]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生](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

[生]它们运动的路线都是直的

[生]它们都在做机械运动.

[师]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生]有.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爬.

[生]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师]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1.速度

(1)概念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学校田径运动会上100 m决赛的盛况.

[放录像]

学校田径运动会100 m决赛

[师]在一片欢呼声中,100 m决赛的冠军产生了.同样是跑100 m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都是百米运动员,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用的时间短,他运动得就快.

[生]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大家接着观看另一场精彩的比赛片断

放录像

24届奥运会万米赛片断

[师]比赛还在进行中,怎样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看看他们谁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长,而时间一样.

[生]在相等的时间内,跑的路程长的运动员运动得快.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的快慢;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下面的问题.

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12 s,24届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较他们一段相同路程内的时间或比较他们一段相同时间内的路程.

[生]可以比较他们在1 s内运动的路程.

[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 s内的路程.

一名同学板演

学生演算、教师巡视.

100m=8.33 m/s 12s

10000m万米冠军:=5.95 m/s 1680s百米冠军:

[师]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velocity)表示.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速度等于什么呢?

[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生]刚才计算的是1 s内运动员跑的路程,所以说速度等于1 s内的路程.

[师]能不能分别计算出两名运动员在1 min内、1 h内跑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可以.

[师]“1s、1 min、1 h”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

[板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肯定已经注意到,每一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的表示符号.物理学上,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速度用“v”表示.如果一个运动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的

路程是“s”,那么这个运动物体的速度该如何表示呢?请大家写出速度的表示式.

[生]v=s t

[师]这就是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即速度的公式.

(3)单位

[师]同学们可以由速度的公式,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讨论一下速度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生]根据速度的公式可以看出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组成.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m),时间的单位用秒(s),速度的单位就是米(m)除以秒(s).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就读作“米每秒”.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篇10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 建立速度的概念

2、 “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 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图11-2-1是两个小球运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图11-2-1,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

(由图可以看出在每1s的时间内,率二个小球通过的路程长,可以确定第二个小球运动更快。)

学生受到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 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 1km/h=1/3.6m/s=0.28m/s

3、阅读课文第23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4、速度计算

(1) 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和摩托车速度。

(2) 学生阅读课文第24页例题,分析题意: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度和火车运营速度求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运行时间,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将公式v=s/t变形得到t=s/v,将数据代入求解。

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匀速直线运动

1、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25页的内容:

(1)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 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 s成正比,与t成反比。)

2、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 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 学生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

(2) 根据列车时刻表查询从襄樊到丹江的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

(3) 查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

五、指导学生课后阅读科学世界<<时间放大镜>>

达标自查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

3、一个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 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 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 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顺序是( )

(1)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h (2)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1.8km/min (3)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

A、(1) (2) (3) B、(3 ) (2) (1) C、 (2) (3) (1) D、(1) (3) (2)

6、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

能力提高

7、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驶中的平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从听到车轮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1min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每一根长25 m ,则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

8、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

(1)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2)通过你的计算结果说明,为什么说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

本内容由jiewei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92460.html

(0)
jieweijiewei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