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卫生管理制度 公司卫生管理制度

营造整洁、卫生、文明的工作环境,不仅关系到单位员工的身心健康,更是体现单位精神风貌、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建立健全《单位卫生管理制度》是实现环境规范化、常态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旨在明确卫生标准、落实责任、规范行为,保障工作场所的清洁与秩序。同时,良好的单位卫生也是履行社会责任、支持《社区服务计划》目标、共建美好社区环境的基础。本文将提供几篇不同侧重、结构各异的《单位卫生管理制度》范文,供各单位参考借鉴。

篇一:《单位卫生管理制度》

单位卫生管理制度 公司卫生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创造整洁、优美、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障全体员工的身心健康,促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单位整体形象,依据国家有关卫生管理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单位内所有办公区域、公共区域、生产区域(若有)、生活区域及附属设施的卫生管理。

第三条 单位卫生管理遵循“全员参与、责任到人、分区负责、标本兼治、长效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单位设立卫生管理领导小组(或指定行政后勤部门),全面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 卫生管理领导小组(或行政后勤部门)主要职责:

(一) 制定、修订和完善单位卫生管理相关制度、标准和实施细则。

(二) 规划、部署、协调全单位的卫生管理工作。

(三) 定期组织开展卫生检查、评比活动。

(四) 对各部门、个人的卫生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五) 负责卫生清洁服务外包(若有)的管理与监督。

(六) 负责组织病媒生物防治(除四害)工作。

(七) 受理有关卫生问题的投诉和建议,并及时处理。

(八) 负责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员工卫生意识。

第六条 各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卫生管理第一责任人,主要职责:

(一) 组织本部门员工学习、宣传和执行单位卫生管理制度。

(二) 落实本部门责任区域的划分,明确区域卫生负责人及职责。

(三) 督促本部门员工保持个人工位及责任区域的清洁卫生。

(四) 配合单位卫生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

(五) 教育部门员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维护公共卫生。

第七条 全体员工的卫生职责与义务:

(一) 自觉遵守单位卫生管理制度,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二) 负责个人工位(办公桌、椅、文件柜、电脑等)的日常清洁整理,做到物品摆放整齐,桌面、地面干净。

(三) 按照部门划分的责任区域,承担相应的公共区域清洁任务或监督责任。

(四) 爱护公共卫生设施,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禁烟区吸烟。

(五) 发现卫生问题或不文明行为,有义务及时劝阻或向相关部门报告。

(六) 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各项卫生清洁和检查评比活动。

第八条 清洁服务人员(含外包)职责:

(一) 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或岗位职责要求,完成所负责区域的日常清洁和定期深度清洁工作。

(二) 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文明作业。

(三) 规范使用清洁工具和清洁剂,确保安全。

(四) 及时清运垃圾,保持垃圾桶(箱)清洁。

(五) 接受单位卫生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三章 卫生标准与要求

第九条 办公区域卫生标准:

(一) 桌面:办公用品摆放整齐,无灰尘、污渍,非工作必需品及时清理。

(二) 地面:保持清洁、干燥,无纸屑、烟蒂、痰迹、杂物。地毯定期吸尘。

(三) 墙面、门窗:墙面无污损、蛛网,门窗玻璃明亮,窗台无积尘。

(四) 文件柜、书架:物品摆放有序,柜顶、架上无积尘、杂物。

(五) 办公设备:电脑、打印机、电话等设备表面清洁无尘。

(六) 绿植:摆放得当,叶面无明显灰尘,无枯枝败叶,花盆及托盘内外清洁。

(七) 空气:保持通风良好,无异味。

第十条 公共区域卫生标准(包括走廊、楼梯、大厅、会议室、活动室、茶水间等):

(一) 地面:光洁、无污迹、水渍、杂物。

(二) 墙面、天花板:清洁,无蛛网、污损、乱涂乱画。

(三) 公共设施:沙发、桌椅、饮水机、公告栏、消防器材等保持清洁、完好,摆放整齐。

(四) 门窗、玻璃:干净明亮,无手印、污渍。

(五) 灯具、开关:洁净,无积尘。

(六) 卫生间/洗手间:

1. 地面:清洁、干燥,无积水、污物。

2. 墙面、隔断:无污渍、乱刻画。

3. 洁具(便器、洗手池):内外光洁,无污垢、水锈,功能完好。

4. 镜面:光亮,无水渍、污点。

5. 皂液器、干手机/擦手纸盒:配备齐全,功能正常,外观清洁。

6. 废纸篓:及时清空,内外清洁,无外溢。

7. 通风:保持良好通风,无明显异味。

(七) 茶水间:台面、水槽保持清洁,无食物残渣、污渍。微波炉、冰箱等电器定期清洁,内外无异味。垃圾及时清理。

(八) 电梯:轿厢四壁、地面、按钮面板干净,镜面(若有)光亮。

第十一条 生产区域(若有)卫生标准:根据行业特性和安全生产要求另行制定细则,但基本要求包括地面清洁、设备整洁、物料堆放有序、无跑冒滴漏、废弃物及时处理等。

第十二条 室外环境卫生标准:

(一) 路面、场地:清洁,无垃圾、烟蒂、积水、杂草。

(二) 绿化带:整洁美观,无杂物、枯枝败叶。

(三) 车辆停放:按指定区域有序停放。

(四) 垃圾收集点:容器密闭、完好、整洁,周围地面干净,垃圾日产日清。

(五) 建筑物外墙、附属设施:保持清洁,无乱张贴、乱涂画。

第四章 垃圾处理与废弃物管理

第十三条 实行垃圾分类管理。在办公区、公共区设置分类垃圾桶,引导员工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若有)、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第十四条 各办公室内的垃圾由员工自行倒入指定的大垃圾桶或收集点。

第十五条 清洁人员负责定时清空各区域垃圾桶,并将垃圾转运至单位指定的垃圾集中处理点。

第十六条 废弃的办公设备、家具等大件物品,需报行政后勤部门统一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第十七条 涉及的医疗废物、化学危险品等特殊废弃物,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专门处理,严禁混入普通生活垃圾。

第五章 病媒生物防治

第十八条 单位卫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专业力量或委托专业机构,定期开展以灭鼠、灭蚊、灭蝇、灭蟑螂(“除四害”)为重点的病媒生物防治工作。

第十九条 加强环境治理,清除“四害”孳生场所。如下水道、墙角、仓库、绿化带等区域要保持清洁,及时清理积水和杂物。

第二十条 食堂、茶水间等重点区域要加强防范措施,安装纱窗、风幕、灭蝇灯等设施。

第二十一条 员工应积极配合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发现“四害”迹象及时报告。

第六章 检查、考核与奖惩

第二十二条 单位卫生管理领导小组(或行政后勤部门)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卫生检查。定期检查一般每月一次,不定期检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

第二十三条 检查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记录、现场查看、员工访谈等方式进行。检查结果进行量化评分,并及时公布。

第二十四条 检查内容包括:本制度的执行情况、各区域卫生达标情况、垃圾分类情况、员工卫生习惯等。

第二十五条 建立卫生检查台账,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并进行复查。

第二十六条 卫生检查结果纳入部门及员工年度绩效考核。

第二十七条 对卫生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或物质奖励。设立“卫生流动红旗”等荣誉,在先进部门间轮流授予。

第二十八条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卫生状况差、经指出仍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部门和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

(一) 内部通报批评。

(二) 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三) 扣除绩效考核分或奖金。

(四) 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健康危害的,追究相关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单位内部食堂、医务室等特殊场所的卫生管理,除遵守本制度外,还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行业卫生标准和规定。

第三十条 本制度由单位卫生管理领导小组(或行政后勤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

篇二:《单位卫生管理制度》

一、 总则

为规范本单位环境卫生管理,创造清洁、健康、有序的工作环境,提升员工生活品质与工作效率,树立单位良好形象,特制定本管理制度。本制度旨在明确各方责任,细化卫生标准,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单位环境卫生达到并保持较高水平。全体员工均有维护单位环境卫生的责任和义务。

二、 卫生管理责任体系

(一)主管领导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对整体卫生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卫生管理工作的推进与落实,确保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二)行政(后勤)部门责任:

1. 作为卫生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本制度的日常执行、监督、检查与考核。

2. 制定详细的清洁作业流程和标准。

3. 负责清洁队伍(内部或外包)的组织、培训与管理。

4. 负责卫生设施(垃圾桶、清洁工具、卫生间用品等)的采购、配置、维护与更新。

5. 组织开展全单位范围内的卫生大扫除、专项整治及病媒生物防治工作。

6. 受理并处理关于环境卫生的投诉与建议。

7. 定期向主管领导汇报卫生管理工作情况。

(三)各部门/科室责任:

1. 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卫生责任区的第一责任人。

2. 组织本部门人员学习制度,落实卫生责任制,可实行卫生值日或区域分包。

3. 教育引导本部门员工遵守卫生规定,保持个人及公共区域整洁。

4. 对本部门责任区内的卫生状况进行日常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5. 积极配合行政(后勤)部门的卫生检查工作。

(四)员工个人责任:

1. 保持个人工作区域(办公桌、电脑、文件柜等)的整洁,物品摆放有序。

2. 自觉维护所在办公室及公共区域的卫生,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

3. 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4. 爱护公共卫生设施,正确使用。

5. 不在非吸烟区吸烟,保持空气清新。

6. 对自己或他人造成环境污染的,应立即清理。

三、 各区域卫生标准与要求

(一)办公室区域:

1. 地面:保持洁净,无明显灰尘、污渍、纸屑、杂物。

2. 桌面及办公设备:物品摆放整齐,表面无尘,线路规整。下班前清理桌面。

3. 门窗玻璃:干净明亮,窗台无尘。

4. 墙壁与天花板:无蛛网、污迹、乱张贴。

5. 文件资料:摆放有序,不得随意堆放在地面或窗台。

6. 垃圾桶:内部垃圾不超过容量的三分之二,周围干净。

7. 室内空气:经常通风,保持清新,无异味。

(二)公共通道(走廊、楼梯):

1. 地面:清洁、无障碍物、无积水。

2. 扶手、栏杆:无灰尘、污渍。

3. 墙面及消防设施:保持清洁,无乱涂画,消防栓箱等表面干净。

4. 照明设施:灯具洁净,工作正常。

(三)会议室/接待室:

1. 使用前检查,确保环境整洁。

2. 桌面、座椅:干净整齐,无杂物。

3. 地面:清洁。

4. 白板/投影设备:擦拭干净。

5. 茶具:清洁消毒(若提供)。

6. 使用后及时清理,恢复原状,关闭电源、门窗。

(四)卫生间/洗手间:

1. 地面、墙面、天花板:保持清洁干燥,无污垢、异味。

2. 大小便器:内外光洁,冲水流畅,无堵塞。

3. 洗手台、镜子:保持干净光亮,无水渍、皂垢。

4. 纸巾、洗手液:及时补充。

5. 垃圾篓:及时清倒,保持清洁。

6. 通风设备:工作正常,保持空气流通。

(五)茶水间/开水房:

1. 台面、水池:使用后及时清理,保持干燥、无污渍、无食物残渣。

2. 饮水机、微波炉等电器:保持外观及内部清洁。

3. 地面:清洁无水渍。

4. 垃圾分类投放。

(六)室外环境:

1. 道路、广场:干净整洁,无垃圾、烟头、落叶堆积。

2. 绿化区域:修剪整齐,无杂草、杂物。

3. 停车场地:车辆停放规范,地面无油污、垃圾。

4. 垃圾收集点:容器完好整洁,周边干净,定时清运。

四、 日常清洁与维护

(一)日常保洁:由清洁人员(或按部门值日安排)每日对各区域进行清洁,包括地面清扫拖拭、桌面擦拭(公共区域)、垃圾清运、卫生间清洁消毒等。

(二)定期大扫除:行政(后勤)部门每月或每季度组织一次全单位范围的卫生大扫除活动,彻底清理卫生死角。

(三)设施维护:定期检查卫生设施(水龙头、冲水阀、皂液器、垃圾桶等)的完好情况,发现损坏及时报修或更换。

(四)绿化养护:定期对室内外绿植进行浇水、修剪、清洁叶面等养护工作。

五、 卫生检查与监督

(一)检查机制:建立“部门自查、行政(后勤)部门普查、主管领导抽查”相结合的三级检查机制。

1. 部门自查:各部门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内部卫生自查。

2. 行政(后勤)部门普查:每周或每半月组织一次全面卫生检查,依据标准进行打分。

3. 主管领导抽查:不定期对重点区域或问题较多的区域进行抽查。

(二)检查结果运用:

1. 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通报至各部门,并在公告栏公示。

2.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下达《卫生整改通知单》,明确整改内容、责任人及完成时限。

3. 行政(后勤)部门负责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

4. 检查评分结果与部门及个人的绩效考核、评优评先挂钩。

六、 奖惩措施

(一)奖励:

1. 对连续保持优良卫生状况的部门,授予“卫生先进部门”称号,并给予适当奖励。

2. 对在卫生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予以通报表扬或奖励。

3. 设立卫生合理化建议奖,鼓励员工为改善环境卫生献计献策。

(二)惩处:

1. 对卫生检查不合格且未按期整改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并约谈部门负责人。

2. 对屡次违反卫生规定、个人行为造成环境污染的员工,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按单位相关规定处理。

3. 因卫生问题导致不良后果(如引发疾病传播、影响单位形象等)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七、 附则

(一) 本制度未尽事宜,参照国家及地方相关卫生管理规定执行。

(二) 本制度由行政(后勤)部门负责解释。

(三)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正式实施。

篇三:《单位卫生管理制度》

前言

为营造一个洁净、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体现本单位严谨、有序的管理风貌,保障全体人员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单位卫生管理制度》。本制度是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旨在通过明确标准、落实责任、强化监督,建立长效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

第一部分:卫生管理总要求

1.1目标:达到并保持工作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办公室、走廊、会议室、卫生间、茶水间、室外环境等)的整洁、卫生、有序。

1.2原则:坚持“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督”的原则,实行区域负责制与全员参与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1.3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单位所有部门、全体员工及在单位内工作的外来服务人员。

第二部分:卫生区域划分与责任分配

2.1个人工作区:

责任人:工位使用者。

职责:负责个人办公桌椅、电脑及附属设备、文件柜(指定范围)、座位周边小区域地面的日常清洁与整理。确保物品摆放整齐,无尘、无污、无杂物。

2.2办公室内公共区:

责任主体:部门负责人。

职责:指定专人或轮流负责办公室内除个人工位外的公共区域(如复印机区、公共文件柜区、室内通道、窗台等)的日常维护。确保地面干净,公共设备整洁,物品摆放有序。

2.3单位公共区域:

责任主体:行政后勤部(或指定管理部门)。

职责:

负责对走廊、楼梯、大厅、电梯、会议室、接待室、卫生间、茶水间、活动室、室外场地、绿化带、停车场等公共区域的专业清洁进行管理和监督(可委托专业保洁公司执行)。

确保公共设施(座椅、饮水机、公告栏、消防器材等)的清洁与完好。

负责公共区域垃圾桶的配置、清运及管理。

制定并监督执行详细的公共区域清洁标准和流程。

第三部分:具体卫生标准细则

3.1地面:

硬质地面(瓷砖、石材、木地板等):光洁明亮,无积尘、污渍、水渍、痰迹、烟头、纸屑、口香糖等杂物。每日至少清洁一次,必要时增加频次。

地毯:保持清洁,无污渍、杂物。定期吸尘,根据需要进行清洗消毒。

3.2墙面与天花板:

保持清洁,无灰尘、蛛网、污迹、霉点。

无乱涂乱画、乱张贴现象。宣传品、挂图等应规范张贴。

3.3门窗与玻璃:

门窗框、窗台保持清洁无尘。

玻璃(门窗、隔断、镜面等)干净明亮,无手印、污渍、水痕。定期擦拭。

3.4办公家具与设备:

办公桌、椅、文件柜、沙发、茶几等家具表面干净无尘,摆放整齐。

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电话、传真机等办公设备表面清洁,线路整理规范。

3.5卫生间设施:

便器(座便器、蹲便器、小便斗):内外清洁,无污垢、异味,冲水通畅。每日消毒。

洗手池:台面干净,龙头光亮,水池无污垢、毛发等堵塞物。

配套用品:洗手液、擦手纸(或干手机)供应充足,皂液器、纸巾盒等容器清洁。

地面保持干燥,防滑措施到位。

空气流通,无明显异味。定时使用空气清新剂或香薰(适度)。

3.6茶水间设施:

操作台面、水槽保持清洁、干燥,无食物残渣、油渍。

饮水机、微波炉、冰箱等电器定期清洁内外,保持无异味。

公共杯具(若提供)应消毒存放。

3.7垃圾处理:

各区域设置足够的分类垃圾桶,标识清晰。

垃圾日产日清,垃圾桶内外保持清洁,无满溢。

废旧报纸、纸箱等可回收物应整理好定点堆放。

严禁将有害垃圾、厨余垃圾(若有)混入其他垃圾。

3.8吸烟管理:

除指定的室外吸烟区外,单位所有室内区域(包括办公室、走廊、楼梯间、卫生间等)及其他禁烟标识区域严禁吸烟。

吸烟区应设置烟灰缸,保持清洁,烟蒂及时清理。

3.9病媒生物防制:

保持环境整洁,消除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的孳生条件。

定期检查并清理积水、杂物堆。

必要时组织专业消杀。

第四部分:卫生检查与评比

4.1检查制度:

日常巡查:行政后勤部每日对公共区域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通知保洁人员。

定期检查:每周或每月组织一次由行政后勤部牵头,可邀请员工代表参加的全面卫生检查。检查覆盖所有区域,依据本制度标准进行评分。

专项检查:根据季节特点或特定需求(如重大活动前),组织专项卫生检查。

4.2结果反馈与整改:

检查结果应记录在案,并以适当方式(如内部通告、邮件等)向各部门及全体员工公布。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点,明确责任部门或个人,提出整改要求和时限。

责任方需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反馈给检查组织部门。检查组织部门进行复核确认。

4.3评比与激励:

根据定期检查结果,评选“卫生优胜办公室/部门”和“卫生文明员工”,给予表彰或适当奖励。

可设立“卫生曝光台”,对卫生状况持续不佳的区域或行为进行点名批评,督促改进。

卫生检查结果作为部门及个人绩效考核的参考依据之一。

第五部分:员工行为规范

5.1 自觉维护工作和公共环境卫生,做到“四不”(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禁烟区吸烟、不乱涂乱画)。

5.2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着装整洁。

5.3 爱护公共财物和卫生设施,正确使用,发现损坏及时报告。

5.4 节约用水用电,离开办公室或使用完公共区域后,随手关灯、关水、关空调。

5.5 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卫生大扫除等集体活动。

第六部分:附则

6.1 本制度由行政后勤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6.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全体员工应严格遵照执行。

本内容由shasha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99084.html

(0)
shashashasha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