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管理制度范文 垃圾填埋场操作管理制度

《垃圾填埋场管理制度》是确保垃圾处理设施安全、高效、环保运行的核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垃圾产量的激增,垃圾填埋场的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周边环境的保护,更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旨在明确各方职责,规范作业流程,防止二次污染,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本文将为您呈现几篇不同侧重点的《垃圾填埋场管理制度》范文,以供参考。

垃圾填埋场管理制度范文 垃圾填埋场操作管理制度

篇一:《垃圾填埋场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管理,维护城市环境卫生,防止环境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生活垃圾填埋场(以下简称“填埋场”)的规划、建设、运行、封场及后期维护管理。

第三条 填埋场的管理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确保填埋场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第四条 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填埋场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各区县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内填埋场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填埋场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

第二章 岗位职责

第六条 场长/经理岗位职责

  1. 全面负责填埋场的生产、技术、安全、经营和行政管理工作,是填埋场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2. 组织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
  3. 组织制定和实施填埋场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年度工作计划。
  4. 负责组织编制填埋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技术改造方案。
  5. 负责协调与政府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单位的关系,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6. 定期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会议,分析运行状况,解决存在问题。
  7. 负责组织对员工的培训、考核和奖惩工作。

第七条 副场长/副经理岗位职责

  1. 协助场长/经理负责填埋场的日常生产运行、技术和安全管理工作。
  2. 具体负责分管领域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落实。
  3. 负责组织日常的生产调度、设备维护和检修工作。
  4. 负责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计划,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报告。
  5. 负责场区内环境卫生和绿化管理工作。
  6. 完成场长/经理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 技术负责人岗位职责

  1. 负责填埋场生产工艺、技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2. 负责解决生产运行中的技术难题,组织技术攻关。
  3. 负责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4. 负责组织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等技术文件。
  5. 负责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第九条 运行班长岗位职责

  1. 负责本班组的生产组织和现场管理,确保各项生产指标的完成。
  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指挥本班组人员进行规范作业。
  3. 负责本班组的设备点检、维护和保养工作。
  4. 负责本班组的安全生产,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5. 负责做好本班组的生产记录和交接班工作。

第十条 操作工岗位职责

  1. 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2. 负责本岗位的设备操作、巡视和记录。
  3. 按时完成垃圾的接收、倾倒、推平、压实、覆土等作业。
  4. 负责本岗位设备和作业区域的清洁卫生。
  5.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第三章 运行管理

第十一条 垃圾入场管理

  1. 进入填埋场的垃圾运输车辆必须符合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的规定,车容整洁,密闭运输,无抛洒滴漏。
  2. 填埋场入口处应设置检查站,对入场垃圾的种类、性质、来源进行检查和登记。
  3. 严禁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以及其他不符合入场标准的废弃物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
  4. 入场垃圾运输车辆应按指定路线行驶,在指定作业区倾倒垃圾。
  5. 对入场垃圾进行计量,建立垃圾接收台账,内容包括垃圾来源、种类、数量、运输单位、车牌号、入场时间等。

第十二条 填埋作业管理

  1. 填埋作业应采取分区、分单元、分层填埋的方式进行,遵循“推平、压实、覆土”的作业流程。
  2. 每日作业单元的面积应控制在最小范围,以减少作业面的暴露。
  3. 垃圾压实是填埋作业的关键环节,应使用大型压实机械对垃圾进行反复碾压,以提高填埋密度,节约库容。
  4. 每日作业结束后,必须对暴露的垃圾表面进行覆土,覆土材料可采用粘土、沙土或高分子合成材料,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 填埋作业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控制扬尘、噪音和臭气,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十三条 渗沥液收集与处理

  1. 填埋场底部应按设计要求铺设防渗系统和渗沥液导排系统。
  2. 应定期对渗沥液导排系统进行检查和疏通,确保渗沥液收集顺畅。
  3. 收集的渗沥液必须经过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或回用。
  4. 渗沥液处理设施应有专人负责运行管理,并做好运行记录。
  5. 应建立渗沥液监测制度,定期对原液和处理后出水的水质进行监测。

第十四条 填埋气体收集与利用

  1. 填埋场应按设计要求布设填埋气体导排系统。
  2. 对收集的填埋气体应进行净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如用于发电、生产燃气或作为燃料。
  3. 无法利用的填埋气体应通过燃烧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直接排放。
  4. 应定期对填埋气体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
  5. 应在填埋场及周边区域布设监测点,对甲烷等气体浓度进行监测,防止安全事故。

第四章 环境保护

第十五条 大气污染防治

  1. 对填埋作业面及时进行覆土,减少臭气逸散。
  2. 在场区内道路和作业区域采取洒水等降尘措施。
  3. 对车辆尾气排放进行控制,鼓励使用清洁能源车辆。
  4. 加强场区绿化,种植能吸收有害气体的植物。

第十六条 水体污染防治

  1. 严格执行雨污分流,在场区设置完善的雨水导排系统,防止场外地表水流入填埋库区。
  2. 确保防渗系统完好,防止渗沥液污染地下水。
  3. 建立地下水和地表水监测井,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第十七条 土壤污染防治

  1. 加强防渗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防止渗沥液下渗污染土壤。
  2. 对进入填埋场的垃圾进行严格检查,杜绝有害物质进入。
  3. 对封场后的土地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其使用功能。

第十八条 病媒生物防治

  1. 通过压实覆土、喷洒药剂等方式,有效控制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孳生。
  2. 定期开展消杀工作,并做好记录。
  3. 保持场区环境整洁,清除积水,减少病媒生物孳生场所。

第五章 安全管理

第十九条 安全生产责任制

  1.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
  2. 场长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全场的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
  3. 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必须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安全生产负责。

第二十条 安全教育和培训

  1. 对新员工必须进行厂级、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 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能力的培训和考核。
  3.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第二十一条 设施设备安全

  1. 填埋场的所有设施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标准。
  2. 建立设备台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3. 对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应按规定进行定期检验。

第二十二条 作业安全

  1. 严格遵守填埋作业、渗沥液处理、气体导排等各项安全操作规程。
  2. 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佩戴劳动防护用品。
  3. 在危险区域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4. 严禁在场区内吸烟和使用明火。

第二十三条 应急管理

  1. 编制填埋场突发环境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2. 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物资。
  3. 发生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险,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六章 封场及后期管理

第二十四条 封场程序

  1. 当填埋场达到设计库容或因其他原因需要终止使用时,运营单位应向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封场申请。
  2. 经批准后,运营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批准的封场方案进行封场。
  3. 封场工程应包括最终覆盖系统的建设、地表水控制系统、填埋气体控制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的完善等。
  4. 封场工程结束后,应组织竣工验收。

第二十五条 后期管理

  1. 封场后,运营单位应继续对填埋场进行至少三十年的后期维护管理。
  2. 后期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覆盖层的维护、渗沥液和填埋气体的持续收集处理、环境监测、安全维护等。
  3. 后期管理期间,应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维护管理情况和环境监测数据。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制度由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二:《垃圾填埋场管理制度》

第一部分:总纲

1.1 目的与依据
为实现生活垃圾填埋场(下文简称“填埋场”)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确保填埋场安全、环保、高效运行,防止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保障公众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综合管理制度。

1.2 适用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填埋场从垃圾进场到最终封场的全过程管理要求,适用于填埋场所有在岗员工、外来作业人员、参观人员及进入场区的全部车辆与设备。

1.3 管理方针
秉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清洁生产、达标排放、持续改进”的环境保护方针,致力于将填埋场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化环卫基础设施。

第二部分:组织架构与职责划分

2.1 组织架构
填埋场实行场长负责制,下设生产运行部、技术安全部、环境监测部、综合管理部等职能部门,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

2.2 部门核心职责

  • 生产运行部:负责垃圾的接收、计量、卸载、推平、压实、覆土等日常填埋作业的组织与实施;负责渗沥液和填埋气收集系统的日常巡检与维护。
  • 技术安全部:负责制定和修订各类操作规程、安全制度和应急预案;负责全场的安全监督检查、隐患排查治理;负责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负责新技术引进和工艺优化。
  • 环境监测部:负责执行环境监测计划,对地下水、地表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定期取样和分析;负责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和上报;负责与环保部门的沟通协调。
  • 综合管理部:负责行政、后勤、人事、财务、档案管理;负责场区门禁、安保、绿化、卫生管理;负责对外宣传和公众开放日活动。

第三部分:核心作业流程管理规范

3.1 垃圾入场控制流程

  1. 预约与核准:垃圾产生单位需提前向填埋场申报垃圾种类、数量及运输计划。
  2. 入口查验:车辆入场时,门卫核对车辆信息,检查是否密闭完好。司机需出示相关运输凭证。
  3. 称重计量:车辆通过地磅进行称重,系统自动记录毛重,并生成入场凭证。
  4. 随机抽检:检查人员随机对车内垃圾进行目视检查或取样分析,严防危险废物、违禁品混入。
  5. 指定区域卸料:车辆根据场内调度指令,行驶至当日指定作业平台倾倒垃圾。
  6. 出场称重:空车返回地磅称重,记录皮重,系统计算垃圾净重并存档。

3.2 填埋作业标准化流程

  1. 作业前准备:班组长根据当日作业计划,检查作业设备(推土机、压实机)状况,明确作业单元边界。
  2. 分层倾倒:引导垃圾车在作业平台下风向、由里向外有序倾倒,每层垃圾虚铺厚度不超过规定值。
  3. 摊铺与压实:推土机将垃圾初步推平,压实机随即跟进,按照“先静压、后振动、由低到高、纵横交错”的原则进行往复碾压,直至达到设计压实度。
  4. 日覆盖作业:当日作业结束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对所有暴露的垃圾作业面进行覆盖,覆盖材料厚度均匀、无遗漏。
  5. 中间覆盖:当填埋体达到一定高度或长期休止作业时,应进行中间覆盖,其标准高于日覆盖。
  6. 作业记录:详细记录当班作业单元、垃圾量、压实遍数、覆土量、设备运行时间等信息。

3.3 渗沥液处理系统运行规程

  1. 巡检:操作人员每班对调节池、处理设备、泵阀、管线进行巡视,检查液位、运行参数、有无泄漏等情况。
  2. 开机与停机:严格按照设备操作手册启动和停止处理系统,确保工艺流程顺畅。
  3. 水质监控:按照监测方案,定时对进水、出水及各处理单元的水质进行取样检测,根据结果调整运行参数。
  4. 污泥管理:定期对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进行脱水和规范处置。
  5. 维护保养:制定并执行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定期添加药剂、更换滤膜、清理格栅等。

第四部分:环境、健康与安全(EHS)管理体系

4.1 环境管理

  1. 环境监测网络:建立覆盖全场及周边的立体环境监测网络,包括地下水监测井、地表水取样点、大气监测点、噪声监测点等。
  2. 污染防治措施
    • 臭气控制:采用日覆盖、喷洒除臭剂、负压抽气等综合措施控制臭气。
    • 防尘措施:对场内道路进行硬化和定期洒水,物料堆放进行遮盖。
    • 防渗系统完整性:定期对防渗层进行完整性检测和评估。
  3. 环境应急: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针对渗沥液泄漏、填埋气体爆炸等潜在风险,储备应急物资,定期组织演练。

4.2 职业健康管理

  1. 劳动防护:为员工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服、防毒口罩、安全鞋等),并监督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2. 健康监护:建立员工职业健康档案,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3. 作业场所监测:定期对作业场所的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估,并公示结果。
  4. 健康教育:开展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4.3 安全生产管理

  1. 风险辨识与评估:定期组织对填埋作业、设备操作、有限空间作业、用电、防火等所有环节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并制定管控措施。
  2. 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建立场、部门、班组三级安全检查网络,定期开展综合性、专业性和季节性安全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建立台账,定人、定时、定措施进行整改。
  3. 作业许可制度:对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等危险作业实行作业票许可制度,未经批准严禁作业。
  4. 消防管理:按规定配置消防器材并定期检查维护,保持消防通道畅通,严禁在场区内使用明火和吸烟。
  5. 边坡稳定:定期对填埋体边坡进行稳定性监测和评估,防止滑坡事故。

第五部分:附则

5.1 制度的修订
本制度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上级部门的要求以及填埋场自身发展的需要,由技术安全部牵头,至少每两年进行一次评审和修订。

5.2 解释权
本制度的最终解释权归填埋场管理办公室所有。

篇三:《垃圾填埋场管理制度》

引言

为确保本垃圾填埋场的运营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最高标准,特制定本管理制度。本制度旨在通过一系列明确的程序和准则,规范全体员工及相关方的行为,将运营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并确保人员和设施的安全。所有进入本填埋场的人员均须严格遵守本制度。

第一节:入场须知与通用守则

  1. 准入原则:所有人员和车辆进入场区,必须通过指定的入口,并接受安保人员的检查和登记。未经许可,任何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生产作业区。
  2. 行为规范
    • 场区内严禁吸烟、动用明火。
    • 必须穿着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PPE),至少包括安全帽和反光背心。
    • 不得随意丢弃垃圾、杂物,保持场区环境整洁。
    • 不得触摸、操作非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设备和阀门。
    • 遵守场内交通规则,限速行驶,注意避让行人和作业车辆。
  3. 访客管理:外来访客须提前申请,由接待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并由专人全程陪同。访客必须接受入场安全告知。

第二节:操作岗位核心安全规程

2.1 垃圾卸载区操作员规程

  • 职责:指挥垃圾车安全、有序地进入卸载平台,在指定位置倾倒垃圾。
  • 安全要点
    1. 必须站在车辆侧前方或后方安全区域进行指挥,严禁站在车辆正后方或卸料的直接路径上。
    2. 与司机保持清晰的视线和手势沟通。
    3. 确保车辆停稳并拉好手刹后,方可发出卸料指令。
    4. 注意观察卸料平台边缘的稳定性,发现裂缝或沉降应立即报告。
    5. 垃圾倾倒完毕后,引导车辆安全驶离。

2.2 推土机/压实机驾驶员规程

  • 职责:负责将倾倒的垃圾推平、压实。
  • 安全要点
    1. 作业前必须绕车检查,确认车辆状况良好,特别是转向、制动和警报装置。
    2. 在填埋体上作业时,应保持与边坡的安全距离,严禁超速或急转弯。
    3. 遵循由内向外、由低向高的作业顺序,避免造成局部失稳。
    4. 时刻注意观察作业区域内有无其他人员或障碍物。
    5. 多台机械联合作业时,应保持安全间距,听从现场统一指挥。
    6. 车辆熄火停放时,应选择平坦坚实地面,降下工作装置,拉好手刹。

2.3 渗沥液处理站巡检员规程

  • 职责:负责渗沥液处理设施的日常巡检、记录和简单维护。
  • 安全要点
    1. 进入处理站区域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或便携式气体检测仪。
    2. 巡检水池、调节池时,必须走在指定的安全通道上,严禁跨越护栏或在池边奔跑。
    3. 开启或关闭阀门时,应缓慢操作,防止水锤效应。
    4. 处理加药系统时,必须穿戴防酸碱手套和护目镜。
    5. 如需进入池体、罐体等有限空间作业,必须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许可和监护制度。

第三节: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程序

3.1 臭气控制程序

  1. 源头控制: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当日作业面最小化,并及时覆土。
  2. 过程控制:在作业面和渗沥液调节池等关键产臭点,根据气象条件和臭气浓度,定时定量喷洒植物液除臭剂或微生物除臭剂。
  3. 末端治理:启动填埋气体收集系统,将恶臭气体导入处理设施。
  4. 监测与反馈:场界和周边敏感点设置臭气监测点,由专人每日巡查并记录,监测结果作为调整除臭措施的依据。

3.2 扬尘控制程序

  1. 道路管理:对场内主要运输道路进行硬化处理,并配备洒水车,根据天气情况每日至少洒水两次。
  2. 作业管理:在干燥、大风天气下,适当增加对填埋作业面的洒水频率。
  3. 物料管理:用于覆盖的土方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应集中堆放并采取苫盖措施。
  4. 车辆管理:要求出场车辆必须经过车轮冲洗设施,防止带泥上路。

第四节:应急响应预案简则

4.1 火灾应急

  1. 发现者:立即呼救,并拨打内部报警电话(或使用对讲机),说明火情位置、燃烧物类型。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使用就近的灭火器进行初期扑救。
  2. 应急小组:接到报警后,立即携带消防器材赶赴现场,组织灭火和人员疏散。
  3. 总指挥:根据火势决定是否请求外部消防支援,并负责现场统一指挥。

4.2 渗沥液泄漏应急

  1. 发现者:立即报告当班班长和中控室,并尝试关闭泄漏点上游阀门。
  2. 应急小组:迅速穿戴好防护用品,使用沙袋、应急围堵栏等材料,在泄漏区域下游构筑围堰,防止污染扩散。
  3. 处置:使用防爆泵将围堵起来的渗沥液抽回收集池。对受污染的土壤或地面进行清理和无害化处理。

4.3 边坡滑塌应急

  1. 预警:巡检人员发现边坡有裂缝、位移等失稳迹象时,立即划定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并上报。
  2. 发生滑塌
    • 立即撤离滑塌区域及周边所有人员和设备。
    • 清点人员,确认有无人员被困。
    • 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对滑塌体进行稳定性评估,制定抢险修复方案。
    • 在险情未排除前,严禁任何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第五节:培训与考核

  1. 入职培训:所有新员工必须接受不少于24小时的岗前培训,内容包括本制度、岗位操作规程、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2. 定期培训: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员性的制度和安全再培训。
  3. 专项培训:针对新设备、新工艺或事故案例,开展不定期的专项培训。
  4. 考核:将本制度的遵守情况纳入员工的日常绩效考核和年度评优。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警告、罚款、直至解除劳动合同的处分。

结语

本制度是保障垃圾填埋场安全环保运行的生命线。每一位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学习、理解并严格执行。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一个安全、洁净、高效的工作环境。

本内容由jinli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304185.html

(0)
jinlianjinli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