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的目的在于总结和表达读者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感受和思考。它是一种对所读书籍、文章、影视作品等的回顾和评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同时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方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人和死神》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
![伊索寓言《老人和死神》读后感 《老人和死神》心得体会](https://wimg.puchedu.cn/uploads/2023/06/image-1204.png)
《老人和死神》读后感1
昨天,我读了一篇寓言,名叫《老人与死神》。
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位老人以砍柴为生,有一天他累了,就坐在路边休息,随手把柴一丢。老人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就期盼死神赶快来,死神仿佛听见了,询问老人有什么事,老人却回答:“没有别的事,只是想请你把柴拿起来重新放在我背上。
”读完这片文章,我百感交集。
这篇寓言令我想到许多事。
当我四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住院了,爸爸带我到外面玩,看到医院边上有人在买小鸡,我很好奇,就凑了上去,爸爸也跟了上来,我眼睛盯着箱子里面的小鸡一动也不动。爸爸仿佛懂了我的心思,马上淘了十五块钱,给我买了一个。
但是我并没有好好照料它,而是经常盘弄他。在医院里我经常挂水打针,没工夫搭理它,没时间给它喂食,有时候连续两天也不给它喂食,有时我心情好了,就让他到我的病床上。那时候,它仿佛很开心,因为可以逃脱那个小箱子,看到外面的世界了,但是,它要往西,我就用手挡住它,就不让他活动;它觉得累了,索性不动在原地,我却推它走。
它被我折磨地生不如死,而我却很开心,想:“哈哈,真好玩!”其实,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那么想。
一天,我醒来后发现,小鸡在箱子里死了……
我很难过,在箱子前哭了一天一夜,这时候,我才想起了他以前的可爱。我越想,越难过。
是呀,我不和那个老人一样吗,有的时候不珍惜,到失去的时候,才倍感这东西的珍贵啊!
《老人和死神》读后感2
阅读完一篇寓言后,为了明了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我们通常要回味一下寓言的内容。对这篇寓言,我们大概可以这样回味:有一位孤苦零丁的老人,为了谋生,不得不从事艰辛的劳动,在生活的重担的压迫下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于是召唤死神,想了此一生,以摆脱他所承受不了的生活,但是就在死神来临但还没有取走他的生命的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老人的主意变了,短暂的休息使他对生活及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因此,请求死神取走生命变成了请求死神帮他继续生活。在回味这篇寓言的时候,我们已经把我们自己对它的理解加了进去,如柴,我们理解为生活和生命,请求死神帮助把柴背到背上理解为继续生活。通过上述理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寓言要说明这么一个道理:每个人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即使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生命仍然是至上不可抛弃的。我们分析到这里,似乎应当结束了,但是这则寓言可不可以作其他的分析呢?
德国当代哲学家汉斯·布鲁门贝格获得1980年弗洛伊德奖,在颁奖仪式上曾对这篇寓言作过分析。首先他承认,传统的“生命可爱”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是过于浅显,平庸,它会妨碍人们在阅读后作进一步的哲学思考。
他认为,整篇寓言的关键在老人召唤死神和死神降临这两点之间的时间差和老人在此时间内作出的思考上。这个时间差使老人有时间重新考虑生命的价值,因而获得继续生活的勇气。因此在他看来,这篇寓言要说明两个道理:一、在做出决定之前,应当花一定的时间去思考;二、人们相互交往时应当在时间上留有一定余地以供对方思考(死神如果马上行动,那么老人就没有思考的余地)。
一篇寓言经过不同人的分析,得出不同的道理,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寓言的特点。一位作者一旦写出一篇好的寓言,那么对该作品主题的理解负有责任的就不再是作者一人,而是所有阅读这篇作品的读者。如果一篇寓言没有直接写出要说明什么道理、那么它就无形中把这个空白留给了读者,要求读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填补这个空白。生活经历的不同,职业的不同,知识水平的不同都可能导致读者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的,也是寓言的特点决定的。
这篇寓言在语言上是很有特色的,但是它的特色不是表现在词的选择上,而是词的组合和整体的结构上,而且词的组合对整体结构的构成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先从分析词的组合入手。和老人有联系的是:艰辛的劳动,如砍柴、柴很重、很远的路;艰辛的劳动带来的结果是生命的结束:走不动,把柴扔在一边,召唤死神。和死神有联系的即是结束艰辛的劳动,同时又是开始新的生活(帮我把柴背在背上)。我们再来看看整体结构:上面三个层次的语言组合构成了寓言的结构特点:佯谬,佯谬是古希腊文人常用的一种作文手法,它是一种通过表面上的自相矛盾使读者感到大出所料的手法。召唤死神本是为了结束生命摆脱苦难,结果却是为了开始新生或继续生活。伊索正是通过这种不符合常人逻辑的逻辑,即通过佯谬,使人们认识生与死本来就是一体的;于是读者会自然而然地把沉重的柴与生命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柴”具有了象征作用,意会到了“柴”的象征作用,读者便会去考虑,是什么使得老人想继续生活下去?在召唤死神和死神尚未来临这一段时间里,老人都考虑了些什么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引出了本文前半部分的分析。
以上是《老人和死神》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33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