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论》心得体会通用范文 功利主义的学习收获感悟模板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内工作和学习成果、问题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回顾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提供参考和反思,为工作的持续改进和个人成长打下基础。通过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并有效地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功利论》心得体会通用范文,以及功利主义的学习收获感悟模板的内容,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来此进行参考与借鉴。

《功利论》心得体会通用范文 功利主义的学习收获感悟模板

《功利论》心得体会1

“功利”对人生对社会有何意义,怎么样才是“功利”是我思考了很久的问题。

“功利主义”在大部分人看来是一个贬义词,是一切以利益为行动指南的人生观。但细细想来,谁不以利益为驱动力呢?有人说老庄这样的人淡薄,不会看重利益。这种说法实际是错误的。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利益的判断标准也不同。对老庄而言,远离尘世是一种快乐,这样的快乐对他们来说就是利益。人之趋利避害的本能正如“功利主义”的基本思想:功利原则或获得最大幸福乃是任何生活行为的根本目的。

对于不同的人利益(快乐)的来源也是不用的,概括来说有两类,即高等的幸福和低等的幸福。低等的幸福即能满足感官快乐的物质的幸福,高等的幸福即满足感情和理智快乐的艺术的成就、诗歌的想象、对人类过去和现在的作为和将来的瞻望,以及自由、自尊心、权力、声望、美德等等。穆勒认为低等的幸福是短暂的、不稳妥的,甚至快乐后还会带来痛苦以至危险,而前者则更持久、更稳妥,因而是更可欲求的。能够享受高等幸福的人和能享受低等幸福的人最大区别在于,后者只知道个人的快乐,甚至于为了个人的快乐而不惜牺牲他人的快乐。而前者则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目的,他个人的幸福在于使旁人因之而受益,他们甚至准备必要时牺牲自己的幸福而为全社会的人去谋共同的福利,那些“英雄烈士”便是这样的人。

一方面,按功利原则,每个人都将获得快乐、.免除痛苦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另一方面,官能较高即能享受高等快乐的人应该以他人或全社会的公共幸福为自己的最大幸福。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途径则是不要把道德只当作幸福的手段,而应把它看作是目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例如金钱,由于它可以买到直接导致快乐的东西,因而它就从作为手段而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变成了目的本身,这当然要经过不断重复用钱导致快乐的行为,逐渐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习惯,以至于人们爱金钱甚至爱金钱所可能买到的东西。除了金钱之外,权力、名声也有类似的过程。那么又如何理解美德使人幸福得到利益呢?这和金钱使人快乐而人们将金钱作为目的的道理是一样的。美德是他人和自己所公共认同的,行在众人眼下的善能使他人赞扬,默默行善能使自己的心得到慰藉或者舒畅,因此这种公认的良心能使做的人获得利益(快乐),于是很多人就自觉地坚持行善行,以至于有些人即使受苦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要坚持去追求它。

刚成年的人容易抱怨:还是小时候的玩伴有真感情,人长大了交往都是因为利益。按照功利主义“功利原则或获得最大幸福乃是任何生活行为的根本目的”与“高等幸福、低等幸福”的理论,无论是小时候的玩伴还是成年后结实的人实际都是为了利益(幸福)而交往,只是不同时期的人对利益(幸福)的解读不同,因而造成了行为的不同。小时候的玩伴认为能有人陪伴,能分一点好吃的、好玩的就是幸福、就是利益了。而人成年后,就更多地考虑生存、安全感、地位、荣誉等问题,因为这些东西才能让大部分成年人感到幸福。因此,他们就开始追逐这些东西来满足自身对幸福的渴望,哪怕牺牲暂时的幸福也在所不惜。但是,对于官能更高的人来说,在生存、安全等都不成问题的情况下,荣誉、地位也不能满足他们对幸福的需求,而是让他人幸福、社会进步才能成为他们奋斗的幸福目标。这样的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少之又少,引用耶稣的话来说,即:“待人像你期望人待你一样,爱你的邻人像爱你自己。”这就是功利主义的最高理想层次了。

《功利论》心得体会2

以下是我对本书重要观点的提炼归纳和个人的一点浅显看法,记录于此,以便进一步探讨、学习。

1.讨论的问题。“至善”的问题或者说是道德基础的问题。

2.产生背景。“由于不存在一条公认的第一原理,对道德的终极标准缺乏明确的认识使得伦理学导致不良后果。”

3.基本主张。“所谓幸福,是指快乐和免除痛苦;所谓不幸,是指痛苦和丧失快乐。唯有快乐和免除痛苦是值得欲求的目的,所有值得欲求的东西(它们在功利主义理论中与在其他任何理论中一样为数众多)之所以值得欲求,或者是因为内在于它们之中的快乐,或者是因为它们是增进快乐避免痛苦的手段。”

而功利主义与个人主义是不同的“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并不是行为者本人的最大幸福,而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

4.评估快乐。两个变量——快乐的数量和快乐的质量。

穆勒在边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快乐的质量,他认为作为“就两种快乐来说,如果所有或几乎所有对这两种快乐都有过体验的人,都不顾自己在道德感情上的偏好,而断然偏好其中的一种快乐,那幺这种快乐就是更加值得欲求的快乐。”

而相对于快乐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他认为“如果对这两种快乐都比较熟悉的人,都认为其中的一种快乐远在另一种快乐之上,即便知道前一种快乐带有较大的不满足也仍然偏好它,不会为了任何数量的合乎他们本的其他快乐而舍弃它,那幺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这种被人偏好的快乐在质量上占优,相对而言快乐的数量就变得不那幺重要了。”

穆勒将快乐分为了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他认为“承认某些种类的快乐比其他种类的快乐更值得欲求,更有价值,这与功利原则是完全相容的。”

他认为判定快乐的质量应由多数人的裁定,这也符合其功利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唯有对两种快乐都很熟悉的那些人的裁断,才是终审裁决,而如果他们的意见有分歧,那幺唯有其中多数人的裁断,才是终审裁决。”

5.个人看法。穆勒所论述的功利主义的出发点是幸福的感觉。

按照穆勒的理论,当个体的最大幸福与群体的最大幸福相矛盾时应选择群体的幸福,因为功利主义的判断标准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

但是幸福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作为个体,我可以感受到我的幸福,但我不会感受到他人的幸福,即个体并不会感受到群体之中其他个体的幸福。虽然个体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当群体幸福时也会受益,但是当做某件使得群体获得更大幸福的事给予个体的幸福感小于做某件使得群体获得更大幸福的事给予个体的幸福感时,个体又该如何抉择呢?是追求对于自己来说最值得追求的东西——自己的幸福(包括短期长期等各个方面的幸福),还是遵照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如果幸福是终极追求,那幺为了他人的幸福而减少我的幸福又是为了什幺呢?个体的人生最终追求究竟是个体的幸福还是他人的幸福?“功利主义要求,行为者在他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之间,应当像一个公正无私的仁慈的旁观者那样,做到严格的不偏不倚。”而这就是在要求人们站在群体的立场上。穆勒的功利主义从幸福感这一个体主观感受出发,建立了一个以群体的幸福感为行为标准的道德体系。

这一道德体系对于现实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加强了社会责任感、为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比较完备较为可行的判断标准等等。但是,穆勒的功利主义本身还是不能让我信服。

像上文所提到的那样,个体所能感受的对其行为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因此我反对穆勒的功利主义,我认为个人的幸福感是一切行为的标准。也就是说我支持享乐主义。

人们为了自己的幸福感去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得到,个人的幸福感都在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满足生理需求、适应身边环境、陶冶自己的情、遵守维护社会的秩序、破坏社会秩序、自我牺牲、自杀等等,这些都可以用个人的幸福感来解释。

让我们设想一个场景。假如未来科技十分发达,可以通过某种手段刺激人脑的特定部位,从而使人感到持续的幸福感,可以一直持续到死,一生幸福,“幸福到死”。你会这样做吗?起初,我的是否,我不会这样做。因为这就像猪的快乐,失去了作为人类的尊严。但是如果说幸福是最终目的,这样又有何不可呢?在看完这本书后,我的是我愿意这样像猪一样快乐。

我猜测大部分人的想法会和我起初的想法相近,穆勒大概也会这样想。穆勒认为“人类具有的官能要高于动物的欲望,当这些官能一旦被人意识到之后,那幺,只要这些官能没有得到满足,人就不会感到幸福。”那幺这一官能又是什幺呢?如果说动物的欲望来自于它的物质器官,那幺同样来自于物质器官(我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人类的欲望与动物的欲望又有什幺本质差异呢?穆勒以及很多人将动物和人类区别开来,然而人也是动物,是高级动物。人和除了人以外的动物被称作动物。也就是说动物所具备的属,人也同样的具备。那幺人高于“动物”的那种欲望究竟是什幺呢?所谓理的欲望吗?那幺同样是一种欲望,给人带来幸福感,那幺这种理的欲望和动物的欲望又有何高低之分呢?是带来幸福感的程度的不同吗?

穆勒将快乐分作高低,并且认为评估快乐要看快乐的质量和数量。将边沁认为快乐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一切的快乐都可以量化。而穆勒在其基础上发展了他的理论快乐分为高级低级的这一做法,也使得它的理论和利己主义划清了界限。我所理解的穆勒的意思是当个人为了群体幸福感选择减小自己的幸福感时,这种行为中获得的快乐就是高级的快乐。这种快乐高级的原因是它是群体幸福感的最大化或较大化。但是根据我之前所说的看法,在我的观点中,个人的幸福感是最终追求。那幺按照这种理论的指导,没有必要为了群体幸福感选择减小自己的幸福感,因此也就没有穆勒所说的“高级快乐”了。

那幺快乐究竟有没有区别呢?区别当然是有的。吃一顿饭的快乐和看一场电影、看一本书的快乐当然有区别。其区别就在于快乐的多少,也就是快乐的数量。我认为用快乐的数量,也就是边沁的量化快乐来衡量快乐就已足够,无须引入“快乐的质量”这一概念。

《功利论》心得体会3

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认为实用即至善的理论,相信决定行为适当与否的标准在于其结果的实用程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功利主义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要概念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密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米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发展历程

早在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理论之前,就有功利主义思想雏型的出现。西元前5世纪的亚里斯提卜(aristippus)、前4世纪的伊比鸠鲁、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学中都存在着如何促使最大快乐的思维,他们是古人中的功利主义先驱。近代英国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如坎伯兰(richardcumberland)、法兰西斯·哈奇森与休姆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据边沁指出,他在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claude-adrienhelvetius)、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cesarebeccaria)以及休姆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米尔提出。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19世纪末期的功利主义代表人物亨利·西奇威克(henrysidgwick)认为功利主义来自对“常识”的道德系统的反省。他论多数的常识道德被要求建立在功利主义基础上。他也认为功利主义能解决常识学说的模糊和前后矛盾而产生的困难和困惑之处。在20世纪功利主义虽然经过摩尔(g.e.moore)的批判,但英美哲学家与英国自然科学家兼伦理学家图尔明(stephenedelstontoulmin)、牛津大学的诺埃尔·史密斯(patricknowell-smith)、厄姆森(j.o.urmson)以及澳大利亚的斯马特(j.j.c.smart)等人仍为功利主义辩护。

普遍介绍

普遍功利主义重视的是“若每个人都按照现在遵守的道德律作出行为,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最明确的例子是“穷人可不可以夺取富人的财富?”按照情境功利主义,这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可以促进最大快乐值,但普遍功利主义提醒,若每个人都这么作,那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规则简介

其学说认为,若每个人都永远遵守同一套道德规范,就能产生最大快乐值。常见的应用可见于交通规则,不能像情境功利主义那样,视哪种方法能取得最大快乐值而决定该往左开还是往右开,而是根据既定的规范。若大家都能遵守交通规则,那么交通就能安全便利(最大快乐值)。但需要注意这个规则制定时的合理。也有批评学者认为实际是变化的,这种规则若不能紧跟变化会最终走向不合理。

有人认为,普遍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本质上都属于情境功利主义的一种。

《功利论》心得体会4

穆勒认为即使是科学,也大多依赖于一个第一理论,即该学科理论的基 础。 其第一理论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那么从第一理论中推断出的一系列理 论就会 存在一些谬误。 当然,人们判断对错的时候如果依赖于自身的感觉 和本能, 而忽 略对错的评判标准, 这并不能保证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有一 个准确的判断。 实际 上即 使采用对错的评判标准,每个人的标准也不尽相 同。其实对于哲学来说, 并不存在一个令人信服的第一理论,毕 竟,这与 每个人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其实在哲学上,“至善”的标准并不能 够得到证明的。比如,音乐特别能 够带来快乐,谁能证明快乐是好事呢?要 证明 快乐是好事的确很难办到。

其实,这样也就说明了没有最正确的哲学观念, 每个人的对此的理解都 有所 不同。那么,我想,没有谁能证明哪种 哲学是最好的。对于哲学,不 管是何种 流派,总会有你认同不认同的,强制人们去认同某种观念其实是最 可恶的做法, 这会让多数人停止思考。 不仅仅是哲学, 对于任何理论, 说教并不能带来多大的 意义,关键 是要让人信服,让人有一个认同。无论 是民主还是专制,要看这个 国家的人的选择。就像印度,保有种姓制度一 样,但是人们接受,你从旁观者角 度得到的看法仅仅 是你的看法,这并不 能左右这个国家的国民的想法。

首先,幸福是指快乐和免除痛苦。当然,不幸就是痛苦和丧失快乐。快 乐是 要考虑数量和质量的。 为什么要考虑质量?猪的幸福和人的幸福不一 样吧。 当然, 快乐的 质量由人类的追求而定。如果多数人都追求同一种快 乐,当然,他们都 认为那种快乐质量很高。 不同的人对快乐的理解当然不 同, 和猪的也会更不一样 吧。人们可能 觉得自己的幸福是不完美的, 这 里作者就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只满足的猪, 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于做一个满足的 傻瓜。

其实,功利主义中作为对错判断标准的幸福, 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 而是 所有相关人员的幸福。 听上去好像有点集体主义的味道。 但其中又有 “大多数善 行都不是为了世界利益, 而是为了世界福利中的个人利益”这 样的话, 只要利己 又不损人就能实现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所以, 功利主 义认为, 判断一个人的行为 的对与错是无须考虑动机的。 或许, 做慈善 的人多少有点规避税收的想法, 但其 做法确实增加了多数人的幸福。

最后,作为功利主义的阐述,引用一句话。“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尽可 能 多地免除痛苦, 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尽可能多地享有快乐, 而其 他一切值 得欲求的事物(无论我们是从我们自己的善出发还是从他人的善出 发) ,则都与 这个终极目的有关,并且是为了这个终极目的的。” 虽然从 多元哲学的观点来看, 不存在所谓的终极目的, 但这也可算是功利主 义者 的追求吧。 因为在人们的心中, 功利一词总不是一个带褒义的词汇。 穆勒 认 为,“在一切思辨时代, 阻碍人们接受‘功利’或‘幸福’是检验行为对 错的标 准这一学说的最大障碍之一, 始终来自正义的观念”。 接下来, 穆勒提出了人们 通常接受的关于正义或非正义的五种解释。

(1)剥夺任何一个人的人身自由、财产或其他任何依法属于他的东西,都是 非 正义的。亦正义就是对每个人的法定权利的尊重, 非正义就是对任何人 的法定权 利的侵犯。 当然,这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正义观。 穆勒接下来便提出了对于这 个观点的不同看法。

 (2)个人被剥夺的法定权利,也许本来就不应当属于被剥夺者;换言之,把 这 些权利赋予他的法律也许是一种恶法。比如,法律赋予君主随意征收人的 财产, 这便是合法 的非正义。所以,对待恶法的问题,出现了两种观点。 有些人坚持 认为,不论法律有多么恶劣, 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当遵守法律, 公民如果一定要表 达自己对法律的异议, 其表达的方式也只应当是设法让 主管当局修改法律, 而不 应当是违反法律。 这种观点之所以会得到赞同者 的捍卫, 理由是利益, 亦即不让 守法的情感受到侵犯对 人类的共同利益 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一种观点认为, 任何法律只要被判定为恶法, 就可 以违反而不受谴责。 第一种观点当然是任何政 权及其既得利益者都欣赏 的, 这种观点责备了人类许多最杰出的贡献者, 并且常 常因为反对违法而 维护了非常有害的制度, 因为在当时的事态下违法是唯一有机 会成功反对 那些有害制度的武器。 如果这种观点是正义的, 也就不会存在曼德拉、 金 牧师和甘地了。 如果这种观点是正义的, 某政权的合法性也就存在问题, 因为 他们当时是反政府武装, 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了。 如果这种观点是 正义的, 那 么现在又如何判定那桶炸药呢?

(3)正义在于每个人得到了自己应得的,非正义在于每个人得到了自己不应 得 的。但是,什么是“应得的”?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4)人们公认,不守信用是非正义的。

(5)大家普遍承认,为人偏袒,在不适用偏爱和偏好的事情上偏爱和偏好某 个 人甚于另一个人,是非正义的。

看来,正义的观点的确是因人而异的。即便是从与公正这个观念密切相关 的 观念——平等来看,正义也是因人而异的。 接下来穆勒说了一个典型的 现象: “每 个人都坚持为, 平等是正义所必须的, 但当他认为利益需要 不平等的时候, 便另 当别论了。 ”这样的事例太多了, 不胜枚举, 每一 个看到这句话的人都会有自己 所能举出的事例。 “正义也存在这许多问 题, 问题的多少取决于对利益有多少不 同的看法。”这样,正义反倒是与 利益挂钩了,这怕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正义 因人而异,也许可以这样说,正义存在每个人的心中。

《功利论》心得体会5

罗尔斯在开篇论述正义的作用时就直接认为,人类社会的第一美德有两个方面,一是真理,一是正义,并且二者是不可调和、决不妥协的。其中,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人们在达成其他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它是互相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下面,我想就“公平正义原则的原始状态和证明”进行简要分析。

罗尔斯说过:公平的正义并不是一种完整的契约论。因为契约论的思想显然可以扩大应用于选择一种或多或少完整的伦理体系,就是说,扩大应用于一种把不但对正义而且对所有美德也同样适用的原则包括进去的体系。也就是说,正义即公平观以及它所体现的有普遍代表性的那类观点所涉及的范围是有限的。而且可能有人会提出类似的结论,这些结论可能更加吸引和新颖。然而要像罗尔斯一样,要证明这些具有相当普遍性的道德常识,尤其是具有理性上的说服力,却是异常艰难的。因此,我们只是在意罗尔斯的结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知道罗尔斯是如何证明的,即这些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只有这样做,我觉得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罗尔斯的思想;亦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一些错误与批评,因为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的论证体系是非常严密的,逻辑性非常强。

首先必须对原初状态要有正确的刻画。原初状态相当于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然状态,它在历史上并不真实存在,它只是在思维中的一种状态,但是由它所得出的结论却对现实有巨大的作用和参考价值,我想这就是罗尔斯要提出原初状态的重要原因。罗尔斯是这样定义原初状态的:“它是一种期间所达到的任何契约都是公平的状态,是一种各方在其中都是作为道德人的平等代表、选择的结果不受偶然因素或社会力量的相对平衡所决定的状态。”当然,原初状态必须具有一定的背景环境,而且也会有一些可取的限制,使我们排除受到偏见指引的偶然因素的察知。

原初状态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公平的程序,从而使达到的每一个同意的原则都将是正义的,也就是试图通过程序上的正义,达到实质上的正义。“我们必须以某种方法排除使人们陷入争论的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引导人们利用社会和自然环境以适应他们自己的利益。”基于此,罗尔斯假定各方都在无知之幕之中。无知之幕中的各方并非一无所知,而是有所知有所不知。他们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也不知道他在先天的资质、体力、智力等方面的运气;甚至不知道他们的特定的善的观念或他们特殊的心理倾向,但是他们知道自己正在经受环境的制约,他们也具有选择正义原则所必须的一般知识。

因此,无知之幕的假设,使原初状态摆脱了历史和现实的性质而成为纯粹理性的虚拟,也最终排除了订约各方的特异性,使他们成为抽象的、一般的人,排除了一切会影响到原则选择的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偶然因素,排除了一切会妨碍人们达到意见一致的冲突因素。这就使契约已完全不是现实的契约,订立契约的行为变成了对原则的选择,这种选择实际上已不是在各方之间进行,而是在一个人的脑子里进行。也就是说,一个知道自己的人会明确的选择对自己公平的原则。但是如果他们对自己的此一无所知,那么他必须代表全部人选择最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原则。

《功利论》心得体会6

论功利有古至今,人们遇到过无数的困难险阻,却无一不是战胜的,再艰难的问题,在时间的堆积下,也会不应而解。唯独自我,有人认为战胜自我就是超越自己以往的’成绩,但我认为战胜自我就是战胜心中的杂念,不过,做到这一点,委实很难。我曾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去学了修鞋,最后这个大学生却照样发财了。这是为什么?他放下了身价,名誉,并没有以大学生的身份自居,这其实就是一种战胜自我,他战胜了所谓的名誉,看清了职业平等的道理。

看起来战胜自我很简单,可是又有谁会如此愚蠢的放弃荣誉和地位呢?人为财死,兔为食亡,这是天经地义。许多人说:没有荣誉和地位何来钱财?没有钱财何来生活家庭?相信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好好学习时都这样说过,但这样却无疑是让学生为财而学了,只要有这种功利心理注定不会成才,哪怕是天才亦是如此。我们可以为理想而学,但不可为功利而学。思想学家埃迪曾十分在意功利,不惜放弃自己所爱的哲学来追求功利,最后一事无成,当他醒悟过来时,就发现已经耗费了自己的青春,于是,他便全心投入到哲学中,成为了思想学家,他说:我父亲曾经和我说过,在理想上全心全意的奋斗,胜利是必然的。这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在意名利时,反被名利所噬,当他战胜自我重新开始时,名利会自动来找你,就算再将名利弃之以履,也还是会有无穷的名利来找你。

我想,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吧。有时,放弃,其实也是一种得到。

也许,你会说我思想太偏激,但事实如此。当你旅行迷路,前方只有一人宽的山洞时,我请你放下你的包袱。因为山洞的那边,也许就是桃花仙境。

《功利论》心得体会7

学习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革命,尤其初三的三年是人生的历史的转折点,也可以说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对于自己是对于家庭是重大的,也是可以说自己现在为自己为家里挣钱一样,学习对于每个人可能是烦恼的,其实是非常快乐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古人凿壁透光难道不是我们都典范吗我们应为生在这个社会感到庆幸。

学习就是我们的帆船在浩瀚大海寻找我自己的目基地,关键是否能把我自己的船筏,它可以是你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可以把你推进大海的深渊,学习虽然是漫长曲折的但是磨练意志的最好的方法。

学习要讲究看看的要仔细可能你丢的每一个字都会使你造成重大的挫折,会是你的目标更遥远,会使你浪费更多精力,学习最关键的核心是上课听讲质量,应为这可能是你是否成功的.关键要学会寻找自己学习的方法,千万要邯郸学步,会使你失去所谓的创新能力,要有自己的观点要学会又分明的判断能力,要做到不懂就问,要不舍面子问,而不需要假情假意,那是在欺骗自己。

学习要见就温故而知新,很古老时孔子就提出,学习除了看就是温故,有的同学感觉到自己背得很熟为什么不会呢,这就是缺乏了温故,导致自己不会被的原因,要学会在生活中学,学的的知识要学会应用学习本来就是运用的,要学会发现身边的实物要学会在玩中学,这样学起来就不会枯燥,不会迷茫。

学习要有一种不怕苦的精神,如果你缺乏他,你就不会学好的,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不动,要让自己生后充实起来,不要每天无所事事,如果你现在选择了享受你会后悔一辈子痛苦一生,等到白发时就是你一生的遗憾,光阴似箭时间如梭,抓住现在及时抓住幸福的希望。

学习要有动力,没有学习的动力,自己很难进取,每天早既要对自己说我该怎么没,我要学什么会什么,我是梦想是什么,自己说有信心,要愉快上课,即使自己不喜欢要努力学。

为自己将来,自己梦想,自己幸福拼搏吧!!!

《功利论》心得体会8

人与人总是要交往的,没有一个人会脱离社会这个大家庭而鹤立鸡群,也没有人会隐居山林而做出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那在交往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感情,比如说和你朝夕相处的人离开的时候你会觉得舍不得;当你的朋友受伤的时候,你会感觉的到心痛;当你的朋友受的委屈的时候你会义无反顾的去愤慨;当你的朋友在参加比赛的时候,你会为他当拉拉队,为他助威,当你的朋友离开你去远方上学的时候,你会在这里为他的祈祷,默默的祝福她,暗暗的希望他身体健康,很多很多。有的人把这份感情藏在心里,有的人把这份感情流露在脸上,不同的人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

那朋友这个概念是什么呢?那怎样交朋友呢?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呢?那怎样做才会建立起友谊的桥梁呢?那就让我说一说吗,但说了千万别笑呀,我只是把我心中的话说出来了吗?嘻嘻!

朋友就是朋友,现在社会复杂多样,生活中既有能够帮助你进步的朋友,也有会对你产生不良影响的朋友,朋友可分为三类,一,是益友,就是品德高尚志,同道合,会帮助你进步的’朋友;二,是诤友,就是能够直言不讳的指出你的缺点,错误,并能够你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的朋友,三,是损友,就是品德不端正,和你在一起,会慢慢的腐蚀你,带坏你,整天不务正业,整天给你灌溉一些不良的思想的朋友。所以说在社会上混要特小心呀。

会宁老乡有这样的一句话“哦的娃娃耕者好学僧,三年都学不好,但四更上哈学僧三天就学哈了”这句话虽然土,但其中的道理也不能不让人深思呀。还有历史上著名的断席之交。那怎么样交朋友呢?那就让我告诉你吧,交友要将就一定的原则,一定要做到善交益友,少交损友,乐交诤友,这样的话才会帮助你不断的进步。

朋友交下了,那肯定是为了交往呀,那在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感情,那就是友情,也就是俗话说的友谊,那友谊是什么呢?友情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按自己的择友标准相互选择的结果,所以说友情具有选择性;友情,是人们用心去培养的结果,所以友情一旦建立起来就会有相对的稳定性,友情是人们之间的心心相印,所以也有亲密感。同样,建立起友情也需要一定的基础,那就是真诚平等,互谅互解,共同追求。一气相吸,同趣相投,也就是说友情是建立在志同道合之上的,朋友之间的目标追求就像一个履带,会将牢牢的绑在一起,我们都知道建立起友情的因素很多但其最重要的是有共同的追求,不是吗?

那怎么样架起友情的桥梁呢?那就要用心去细心的呵护呀,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谅解,相互宽容,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体贴,也就是朋友失败时你给他的一次鼓励,也就是朋友失落实你给他的一声安慰,也就是朋友骄傲是你个他的一声劝诫。在架起友情的桥梁前首先要区分开“哥儿们义气”和真正友情,真正的友情不是包庇,不是为虎作伥,也不是助纣为虐,更不是明知朋友理屈也要帮助朋友去杀人放火,而是哥儿们义气,真真的友情不仅是共享快乐,也是帮助朋友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品德端正的人,做一个好人就是做一个诤友。

《功利论》心得体会9

功利主义普及小书。我不认为功利主义存在很大问题,功利主义不是利己主义。

一字一句读完了这本书,基本上每页要读上15-20分钟左右。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如同读数学专著,穆勒的逻辑论证简直无可挑剔,他有一颗天才的脑子,我时不时要整理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在纸上反复推演,在脑中用实例检验,再问自己的想法。然而理解之后的那种快感真的难以描述。穆勒在对概念细腻的考察之下,成体系化的建筑起了功利主义的认知,反驳了对其他学派对功利主义的批判。整本书就像论文一样仔细严密。我作了很多笔记,并对序言中用社会实践来批判功利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接下来最想读的是他的逻辑学体系,自传以及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功利论》心得体会10

功利主义,一种普遍评价标准,指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有赖于个体出于这一行为准则,克制地追求少数人的高层次幸福的行为。我觉得这本书是穆勒的作品中比较难啃的一本,但这掩盖不了行文中穆勒式的雄辩:rebuttal全面有力,cohesion自然流畅,逻辑一环扣一环。

首先,这本书属于哲学范畴的,注重逻辑推理,思维非常严密。看得我非常犯晕。但是,我明确看到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有清楚的区别。

  其次,功利主义核心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实际是效益主义,utilitarianism。

  第三,初看书名以为是利益原则,但是读完序至少明白,利益至上是要有前提的,那就是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有点经济学的前提,理性人。

《功利论》心得体会11

我觉得对待边沁包括穆勒的功利主义就一句话。

  幸福可以被量化么?

  如果可以量化,功利主义就是一个在逻辑上完美的产物。

  如果不可以被量化,那么就无法证明1+1>1,也就无法证明社会幸福之和大于另一个人的幸福。整个逻辑体系自然崩塌,不需要讨论更多的东西。

  个人觉得激进的功利主义,只是给大家提供了以个思考问题的角度而已,至于其他不需要费那么大的劲举一大堆例子,列一堆让人不知所云的哲学观点证着 证着自己都晕头,写完了过段时间让你自己去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些什么,犹如痴人说梦。

《功利论》心得体会12

功利这个词,本来是应该极力避免的词语,我竟张狂到买了以此为题的书,想仔细详尽的研究一番,真的是道德追求下降的表现啊!当我怀着功利的目的想要潜心钻研如何变成更加高水平的功利主义者的时候,我发现我上当了。这本书打着功利主义的幌子,其实是在大谈特谈道德,而功利的追寻目标也并非我之前所想的个人利益,功利主义学说的第一第一原理就是最大幸福原理,而它的次要原理都是围绕着这一高目标在做论述。

  带着被标题忽悠的心情,我重新整理思路,带着庄重感继续读。其实本书就是在呼唤我们人类在承认人性弱点的同时,能够继续仰望星空,呼唤道德。跟以前的各种道德主义教育的书籍不同,它让我在接受道德主义教育洗礼之前,首先撕掉了虚伪的道德包装,人本身存在着各种人性弱点,我们的道德进步也必然伴随着这些。同时,道德也不是完全像白莲花一样的存在,道德、美德本身就附带着利益的权衡,这是我们无法忽视的。而功利主义学说就是说将这一方法的具体化。

《功利论》心得体会13

初次看到此书名时,都难免会怀疑本书与“利己主义”有关,而这种主义通常也是被大众所批判的,只关注个人的幸福,而忽视他人的利益,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作者约翰.穆勒在本书中说“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并不是行为者本人的最大幸福,而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我们完全可以怀疑,一个高尚的人是否因其高尚而永远比别人幸福,但毫无疑问的是,一个高尚的人必定会使别人更加幸福,而整个世界也会因此而大大得益。”这也就继承了“功利主义”概念的提出者边沁的观点,他认为所谓功利主义就是“使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中心的功利原则最大化”。

  穆勒在本书中认为,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共识是接受基督教信仰无法提供的,因此他另外开辟一块天地,重新为宗教信仰和理性主义提供替代品。本书中他首先阐述了功利主义的观点,认为“行为的对错,与它们增进幸福或造成不幸的倾向成正比。所谓幸福,是指快乐和免除痛苦;所谓不幸,是指痛苦和丧失快乐。”并且弥补了边沁的不足之处,所谓的幸福或快乐不是指动物的幸福或快乐,而是指人的幸福或快乐,因此,他开玩笑地说“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只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于做一个满足的傻瓜”,这和毕达哥拉斯关于“最美的猴子也比不上最丑的人”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功利论》心得体会14

在书的开篇,译者就将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放在一起对比,带着区别这两种哲学理论的想法,我开始研读这本书。 功利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促进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那在维护这种利益的时候有时就不可避免的违背了少数人的小利益,这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取舍呢,功利主义这时就会显得很苍白。 为什么说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说呢,因为他代表了一种道德观和价值观,它对人类社会的经济行为做出了解释,并且在经济领域成为了主流经济学基本框架。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经济发展到底应当借助怎样的理论基础呢?不得不说功利主义是国家有效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理论依据,但是单纯的依赖于功利主义是不理智的。穆勒在书中强调了内在约束力,旨在每个人都能够向往大多数人的幸福,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很难达成。并且每个人的幸福指数也很难被数字化。 如果将所有的事情都功利化,就容易失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每个人都追求事物的最大功利,而拒决割舍任何与利益相关的事物,如果发生利益冲突,就很难取得一个平衡的状态。社会是庞大又复杂的,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很难将众多的群体追求的利益对等,这也是功利主义面临的一个问题。要求每个人追求群体的利益最大化也是不切实际的,就算一个人有了极强的同情心,也很难去了解到别人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最终还是回到了追求自身幸福上来。 很多人会享受别人为自身带来的幸福最大化,但当自身的利益与其他多数利益冲突时,又怎么可能会心甘情愿的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别人呢,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或多或少与多数人利益相冲突的事情,在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牺牲自己,并且有的情形下会使某个人牺牲的东西过于重要,比如生命、住所或大量的金钱,涉及到这些过于重要的东西,就可能会产生强制剥夺他人权利的事情发生。 功利主义在经济领域有特定的用途,追求利益最大化会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针对性的服务于大多数人的利益,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功利论》心得体会15

所有主张功利理论的思想家没有把功利理解为快乐的对立面,而是把它理解为快乐本身以及痛苦的解除,他们不把有用看作带来美感的对立面。

把“功利”或“最大幸福原理”当作道德基础的信条主张,行为的对错与它们增进幸福(快乐和免除痛苦)或造成不幸(痛苦和丧失快乐)的倾向成正比。

伊壁鸠鲁学派的反对者认为,把快乐当作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将人贬低为动物,但是动物的快乐是不能说明人类的幸福概念的,人类的官能高于动物的欲望。

伊壁鸠鲁学派认为,理智和道德情感(心灵)的快乐高于单纯感官(肉体)的快乐。

穆勒指出,如果几乎所有体验过两种快乐的人,都不顾自己在道德情感上的偏好,偏好其中一种而非另一种,或者对这两种快乐比较熟悉的人,都不顾其中一种快乐带来的不满足感,认为这种快乐远在另一种快乐之上,那么这种被人偏好的快乐就是更有质量的快乐。

对两种快乐同等熟悉的人,都显著地偏好能够运用高级官能的生存方式,这种偏好可被归结于骄傲、对自由和独立的热爱、对权力或刺激的热爱,但最合适的解释是一种尊严感,它与人们所拥有的高级官能成比例,它还是构成自尊心强的人的幸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幸福与满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高级官能的存在物更难得到满足,但是可以认识到并学会忍受幸福的不完美。

如果没有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运用享受高尚情感的能力,那么它就会迅速丧失,这种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环境和缺乏营养的影响,所以很难说有人自觉而冷静地偏好较低级的快乐。

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并不是行为者本人的最大幸福,而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一个高尚的人即便自己不会因自身的高尚而更幸福,也会使别人更幸福,并得益于他人的高尚。

根据“最大幸福原理”,人生的终极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免除痛苦,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尽可能多地享受快乐,这里快乐质量的判定和衡量规则要靠经验丰富的人的偏好和自我意识以及比较。

道德标准可以定义为这样一些人类行为的规则和戒律:只要遵守这些行为规则,那么所有人(甚至所有有感觉的生物)都有最大可能过上满足“最大幸福原理”的生活。

幸福是指生活中痛苦少而短暂,快乐多而变动不居,积极主动的东西超过消极被动的东西,期望于生活的不多于生活中能得到的。

令人满足的生活的两个要素是宁静和兴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人们之所以对生活不满,一是因为自私,二是因为缺乏心灵的陶冶(受过知识浸润,学习运用官能)。

世界上大多数真正的大灾难是可以消除的,而当一个人参与到消除人类的苦难的根源中去,他可以从这种抗争本身得到一种崇高的乐趣。

有人为了更有价值的东西牺牲自己个人的幸福,但是比个人的幸福更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幸福或幸福的必要条件。

功利主义者和斯多葛学派和先验论着同样有权利拥有自我牺牲的道德,功利主义的道德不承认牺牲本身是善事,它只赞赏为了他人的幸福而作出的牺牲。

功利主义提出,法律和社会应当使每一个人的幸福或利益尽可能地与社会整体的利益相一致,教育应使人在内心把自己的幸福和社会整体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伦理学告诉我们自己的义务是什么,但是没有要求我们的行为全部出于义务感这一动机,我们的绝大多数行为出于其他动机,但只要合乎行为规则,就没有不妥之处。

绝大多数善的行为不是为了世界利益,而是为了世界福利由之而构成的个人利益,但人们应确保不会为了有关个人的利益损害其他任何人的权利。

“利益”通常指有利于行为者自身的特定利益,常常要求一个人违背一个对人类有利的规则,这种“利益”并非有用,而是有害。 同时承认一个第一原理和一些次要原则不是前后不一致的表现,任何道德体系都有次要原则;唯有在次要原则之间发生冲突时,才需诉诸第一原理。

3.论功利原则的最终约束力

唯一让我们感到其本身具有义务性的道德是被教育和舆论神圣化了的习俗性道德,如果说这种义务性来自某种普遍原则,这个普遍原则并没有习俗性道德本身有说服力。

功利原则具备其他道德体系所具备的一切约束力,包括外在和内在约束力,其中内在约束力只有一种,就是我们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构成良心的本质要素。

如果存在凭直觉知道的先天道德原则,它必定关注他人的苦乐,所以这种情况下直觉主义伦理学和功利主义伦理学是重合的。

穆勒认为道德感情是后天获得的,但是道德官能是从人们的本性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并通过培育得到高度发展。

功利主义道德具有一个稳固的天然的感情基础,它就是人类的社会感情,随着社会朝着人人平等的方向发展,人们会本能地考虑到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对于具有为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考虑的社会感情的人,这种感情是一种缺乏便感到遗憾的属性,这种信念是最大幸福道德的最终约束力。

以上是《功利论》心得体会通用范文的内容,这些精选的优质范文可以在大家需要时提供一些帮助或是灵感上的启发,希望大家都能从上述模板中摘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本内容由qingf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38462.html

(0)
qingfanqingf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