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通用  小学数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记录

体积单位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评课稿的形式,可以对体积单位的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价。评课稿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评课稿也可以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如增加实际应用的案例、增加互动性的教学活动等,以提高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通用,欢迎大家阅读!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通用  小学数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记录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通用1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和认识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举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图示,引导学生推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内容,我准备通过学生的计算、比较、分析、归纳来得出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进行正确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进行正确的运用。

  教学难点:

  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能探究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一般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相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我们在学习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时候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学习的?

  学生相互说说。

  3、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体积单位?它们分别是怎样定义的?

  学生回答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一个体积1立方分米和一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模型,

  提问:1立方分米里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呢?

  2、师生研究:1立方分米是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大小。同样一个正方体,把1分米改写成10厘米,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

  学生计算:101010=1000(立方厘米)

  比较:同样一个正方体,它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分米或者1000立方厘米来表示,说明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比较总结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用同样的方法总结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4、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吗?

  (师生交流总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5、比较相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名称 图形 类型 进率

  长度单位 平面图形 10

  面积单位 平面图形 1010=100

  体积单位 立体图形 101010=1000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探索方法,加强学生的理解。

  三、解决问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和复名数,从高级单位、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是怎样进行的?

  (学生相互说说)

  2、已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那么:1立方分米=()立方米,1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3、教学例1、2。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集体交流解决的方法。

  (学生有了名数之间转换的方法,因此可以适当的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来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教学例3:

  组织学生先自主读题,并进行仔细审题,交流题目的意思。说出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适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养成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学生独立解决可能有两种方法:

  (1)先算出用立方米作单位的体积,再改写成立方分米作单位。

  (2)先把米作单位的数改写成分米作单位的数,再计算出体积,就是立方分米作单位了。

  (对于这两种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验证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发展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合理搭配:

  5平方米 500立方分米 6780立方厘米 8.5立方米

  5立方分米 500平方分米 8500立方分米 2030立方分米

  0.5立方米 0.005立方米 2.03立方米 6.78立方分米

  2、判断题:

  (1)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表面积和体积都扩大9倍。()

  (4)0.5平方分米与50立方厘米一样大。()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个粉笔盒的体积约是0.8()。

  一台洗衣机的体积大约是340()。

  摩托车每小时行约30()。

  一张纸的面积约是6()。

  4、选择:

  (1)、与7.5立方分米相等的是()。

  A:7500立方厘米 B:0.75立方米 C:0.075立方米

  (2)、正方体的棱长是a,表面积是(),体积是()。

  A:a2 B:6a2 C:a3

  (3)一块长方体钢材,长0.4米,宽3分米,高2分米,体积是()立方分米。

  A:2400立方厘米 B:0.24立方米 C:24立方分米

  (4)一个长方体的盒子,长0.5分米,底面积是16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A:8立方厘米 B:80立方厘米 C:0.8立方分米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通用2

近日,本人听了一节数学课,内容是《容积和容积单位》。下面我谈谈对这节课的一点看法。

本节课的优点:

1、注重旧知的复习铺垫。教师在新课前复习了体积单位及其进率,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是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了很好的铺垫。

2、在教学“什么叫做容积”时,叶老师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学生非常熟悉的东西介绍容积,自己举例,然后让学生举例,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什么叫做容积。教师不还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容积与体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本节课注重了课堂的训练。练习的量和题型都比较多,体现出课堂的有效训练。

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认识容积单位时,虽然认识“升”和“毫升”是重点,但也应该向学生说明计量容积时,一般就可以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2、理解升、毫升的实际大小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难点、我觉得在教学中还落实得不够。

教师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给学生看那个一升的正方体容器,用杯子装水倒在容器里,看要多少杯水才能到满容器,然后跟学生说:“这就是一升水。”教师虽然也说了一个矿泉水瓶的容积是400毫升,学生平时可能也有接触一瓶矿泉水400毫升,一盒牛奶250毫升等。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学生对于1毫升、10毫升、100毫升的实际是多少,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的。所以我觉得可以用量筒、量杯量1毫升、10毫升、100毫升的水是多少。最好能够用教具或学具让学生分小组亲自动手量一量,这样学生就理解更深刻了。

3、在教学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体积位单位与容积的单位之间的’关系有些欠妥。

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这些都是没有经过推导,是教师直接给出来的。我觉得这里可以教学:

①出示量筒,在量筒上找出1毫升、100毫升的刻度给学生看.。

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水倒入1升的量杯,一直到量杯满为止。

通过动手实践得出:1升=1000毫升。把1升的水到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得出:1升=1立方分米。对1毫升=1立方厘米的教学,如果没有1立方厘米这么小的正方体容器,我们可以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来教学,因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立方分米,1升=1000毫升,所以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也就是1毫升=1立方厘米。

4、教师已经提到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一样,如果把计算公式写出来就更好一些,这对一些后进生在进行解决练习(课本例5)会更有帮助。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通用3

4月6日上午第二节听了陆老师的《容积和容积单位》一课,很有感触。一节课听下来,没感觉到累,而是非常的轻松。这节课学生也学得很开心。轻松的课堂气氛,加上陆老师巧妙的设计,使得学生学得扎实,学得开心。

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从生活实际入手,陆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这个环节可以说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陆老师从2升,500毫升, 5毫升,甚至1毫升,从大到小出示了不同容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容积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建立了1升、1毫升液体的量是多少的表象。陆老师通过让学生操作演示,把2升的水倒入500毫升的容器中四次,让学生进一步建立了1升与1毫升液体之间的两个关系,真正去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具有理性的认识。

新授课中,陆老师根据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运用有关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在练习上,陆老师也从简单到难进行了安排,特别是最后一个题目,如何去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陆老师通过直观的操作,既突破了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又道出了用量筒去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和用普通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区别!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通用4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

  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面积单位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

  2、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1)4米=( )分米=( )厘米

  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2)500厘米=( )分米=( )米

  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3、谈话引入: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认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

  (1)指导学生自学.出示自学提纲:

  A、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B、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C、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演示动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看作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

  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3)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关系.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演示动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可以划分成1000个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即1000个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思考: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3、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4、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

  (名称、进率两方面.)

  (二)体积单位的互化.(演示课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例3:8立方米、0.54立方米各是多少立方分米?

  8立方米=( )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 )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

  想:因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8立方米有8个1000立方分米

  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 1000×0.54=540,填540

  2、出示例4:3400立方厘米、96立方厘米各是多少立方分米?

  3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想:因为1000立方厘米为1立方分米, 3400立方厘米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立方厘米,就有几立方分米,列式:3400÷1000=3.4,填3.4

  (第2题同上理)96÷1000=0.096填0.096

  3、教师:请对比例3,例4,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板书:

  (例3下面)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例4下面)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4、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三)练习.

  1、2立方米80立方分米=( )立方米

  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

  板书:2+80÷1000=2+0.08=2.08,填2.08

  2、5.34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提示: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转化?

  板书:1000×0.34=340 填5和340.

  3、3.09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老师:从上面三道题的解答中,你们有什么体会?

  (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外,还要注意审清题中哪一部分需要转化.)

  (四)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例5: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方法一:2.2×1.5×0.01=0.033(立方米)

  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方法二:2.2米=22分米 1.5米=15分米 0.01米=0.1分米

  22×15×0.1=33(立方分米)

  答:这块钢板的体积是33立方分米.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说出计算过程.

  0.9立方米=( )立方分米 54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38立方分米=( )立方米 4立方分米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10.35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0.5立方米=500立方厘米( ) 2.6立方分米=2立方米60立方厘米( )

  四、课堂总结.

  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

  板书:

  五、课后作业.

  1、4平方米=( )平方分米

  4立方米=( )立方分米

  2.5平方米=( )平方分米

  2.5立方米=( )立方分米

  2、0.3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1.08立方米=( )立方分米

  46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4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六、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通用5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P46~4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进行正确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⒈教师提问:

  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进率是:10

  ⑵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进率是:100

  (3)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4米=()分米=( )厘米

  50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平方米先思考:

  (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⑶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大家先猜一猜。

  (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新授:

  ㈠体积单位的进率:

  ⒈认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课件演示)问:

  ⑴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⑵1分米=( )厘米,那么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⑶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⒉教师课件演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看作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

  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⒊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关系。

  ⑴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⑵反馈、汇报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可以划分成1000个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即1000个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⑶思考: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⒋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⒌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名称、进率两方面。)(表格出示)

  ㈡体积单位的互化。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⒈出示例3: 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

  想:因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3.8立方米有3.8个1000立方分米

  列式:1000×3.8=3800,填3800

  (第2题同上理) 2400÷1000=2.4,填2.4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想:因为1立方分米为1000立方厘米……

  ⒊出示例4:看见你得到哪些信息?

  ⑴这个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V=abh=50×30×40

  =60000(cm3)

  =60(dm3)

  =0.06(m3)

  ⑵大家想一想,问题中没有要求我们最终用什么单位,你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如果出现这样答,你必须选择那个答案?

  答: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0.06 m3。

  ⑶你还有其他的途径求出体积为0.06m3。先转化单位,再计算

  ⑷小结:在具体的解决问题中,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转化体积单位,还要注意已知条件单位之间的统一。

  三、巩固练习:

  ⒈口答填空

  1.02 m3=( )dm3960dm3=( )m3

  23 dm3=( )cm3 36000 cm3=( )dm3

  ⒉判断题:

  3、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掌握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教材P48页3、5题。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通用6

一、说教材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关系。首先出示了一个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再出示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探索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最后通过例3和例4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我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①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②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转化。

  ③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④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正确地进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能探究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说教法和学法

  现在教学的目标不是使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运用谈话法、观察法、比较法、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计算、概括出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教给学生发现、探索新知的方法,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来龙去脉,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①6米=()分米=()厘米

  5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②700厘米=( )分米=( )米

  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4、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体积单位?这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板书: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探究新知

  1、推导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间的进率。

  课件出示: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1×1×1=1(立方分米)

  师:因为1分米=10厘米,如果把棱长1分米改写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又是多少呢?(课件出示: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

  学生计算:10×10×10=1000(立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体,它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分米或者1000立方厘米来表示,说明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比较总结出:

  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

  师:仿照上面的方法你能推算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可以划分成1000个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学生计算:10×10×10=1000(立方分米)

  板书:1

  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师: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师生交流总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4、思考: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板书: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5、比较相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 米、分米、厘米 10

  面积单位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

  体积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000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这三者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不同的,即长度十、面积百、体积千,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6、体积单位的互化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从高级单位、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是怎样进行让学生相互说说后,教师指出: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换算的方法相同。

  ①出示教学例3

  3.8立方米=()立方分米2400立方厘米=()立方米

  让学生试一试!

  教师提示: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

  想:因为方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1000×3.8=3800。

  3.8立方米(=3800)立方分米

  想:因为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2400÷1000=2.4。

  2400立方厘米=(2.4)立方分米

  师:请对比例3的这两道小题有什么不同?

  板书: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尝试做了几道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②教学例4

  课件出示:一个牛奶包装箱上的尺寸:50×30×40。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教师提示:箱上的尺寸一般是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解决可能有两种方法:

  (1)先算出用立方厘米作单位的数,再改写成用立方米作单位。

  (2)先把厘米数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算出体积,就是立方米作单位了。

  50厘米=0.5米30厘米=0.3米40厘米=0.4米

  方法一:V=abh=0.5×0.3×0.4=0.06(立方米)

  方法二:V=abh=50×30×40=60000(立方厘米)=60(立方分米)=0.06(立方米)

  【组织学生先自主读题,并进行仔细审题,交流题目的意思,交流解决的方法。适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养成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对于这两种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验证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发展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口答,说出计算过程。

  1.02立方米=()立方分米98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68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09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0.55立方米=()立方分米8.63立方米=()立方分米

  0.6立方米=()立方分米 1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2.8米=()分米60厘米=()分米

  2、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5米,宽1.6米,厚0.03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识结构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通过单位换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同时沟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这些单位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通用7

1、对教材处理缺乏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体积的概念,加之活经验不足、对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不强,教学难度较大。教材不熟时间又紧,我便在网上观看了几位老师的教学视频,便采取”拿来主义”依葫芦画飘的在自己的课堂上用,却没有深入思考每个环节的活动该占的比重,通过这一环节我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或者说我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导致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缺少了水到渠成的`知识生成。

  2、课堂教学不够严谨,细节处失误较多。

  平时教学我重算理轻算法,导致部分学生心里明白,说不出来。又因为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也不注意数学专业术语的精准性、板书规范性及对学生解题步骤,格式,书写的要求,长期以来导致学生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没有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平时我总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要学的知识是学习效率的体现,从未要求学习提前预习也很少课后复习,却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不愿自主学习,不会自主学习,慢慢地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我虽着急,但也深知提升自己非一朝一夕之事,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通用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过程。

2、知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

3、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复习相关旧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1)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2、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提问: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

(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观察: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想好后在书上填空。

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将书上第119页上的表格填完整。

二、练一练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将6立方米、8000立方分米改写成多少立方分米,也就是要将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2)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解题的方法.

(3)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师板书):

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三、练一练

四、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忆时可按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顺序来叙述。这样,学生一般能概括:本节课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会应用体积之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正确应用。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通用9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用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本节课中教者没有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出今天所讲的主题,而是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堂课,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提出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瓶中的水增加了吗?为什么水会升上来的?让学生切身感悟到石头占有了水的空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迁移了难点。

  二、紧密联系生活,挖掘生活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者在这节课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为了突破每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这一难点,教者非常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如介绍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后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再列举生活中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介绍完立方米后,老师用三把尺子围出1立方米,并在里面站同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每个体积单位形成具体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游戏猜一猜涂改液,纸盒,讲台,门卫室录音机等这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实物的体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体积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清楚这几类单位,教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作了精心的安排。专门设计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的比较练习,并让学生用手比划这些单位。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通用10

 长发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为学生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学生就接触到“乌鸦喝水”的故事,于是教师将这个故事再现出来,让学生明确乌鸦从刚开始喝不到水到最后喝到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石头放入盛水杯中的实验,通过观察发现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放有石头的杯子中不能全部倒入,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发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石头占据了一部分空间,所以无法倒入。继而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电视机、电脑主机、老师的手机,将这三件物品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虽然知道了物体的体积概念,但还要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应该结合实物演示进行教学,知道分别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了这个认识还不够,还要乘胜追击,让学生去估一估身边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利用身体估摸出1立方米的大小,同时还要将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进行区分,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单位。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通用11

1.主持人开场白

2.李某某老师课后说课,分享教学设想,备课、上课中存在的问题。

3.高年级老师进行评课

亮点:

(1)教师教态自然,情绪饱满,语音有感染力、启发性。

(2)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全体参与,课堂表现积极,语言表达完整、灵活,思维活跃、深刻。

(3)教学设计合理、突出重难点,特别是对长度单元、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非常形象,并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体积单元的运用。

不足之处:

(1)教师未能及时评价学生的汇报。

(2)课程安排容量大,版块间不够深透。

(3)立方米与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可以利用前面的经验引导学生用1米=100厘米,然后100×100×100=***立方厘米。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通用12

很喜欢这节课,所有过程几乎都是学生自己探索得来,而非老师的灌输。而且这样一堂概念性很强的理论课,也能上的这么生动、有趣,课堂也能这么的活跃,不得不说这是一节好课。尤其喜欢课堂的导入——乌鸦喝水,课堂上一个个具体的实验例证,一下子把学生的***全吸引到课堂上来。

  当然,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如在小组合作共同认识一立方分米时,老师的指令是这样的:用观察——测量——应用的方法,认识一下一立方分米。结果下面的学生有的直接拿着一立方厘米的小模具摆在一立方分米的大模具上,也还有其他一些同学并没有按照老师的愿意来做。其原因就是老师的指令语不是那么明确,学生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我想改成用测量的方法会不会更好一些呢?这就是我看出来的一点小问题。

  然而吕教授对课堂的观察更加的细致,其点评也更能深入问题的本质。 课堂中,有举生活中一立方厘米的例子一环节,其中一位学生举出了指甲盖;在测量教室的体积时,一位学生只考虑了求出底面积,却忽略了高,再有有学生比量一立方分米时,只比量出了面积而非体积。这些小小的问题,我也都知道,但却不知背后原因。而吕教授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原因:学生对空间概念认识不清,这节课的重点应是建立空间概念和知道测量空间体积的方法。是啊,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另外,通过吕教授的.点评,我也了解到课堂上的问题一定要有关联性性、递进性;能扣住学生心灵,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难度,还能和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会建构新知。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必定获得进一步发展,这也是衡量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的目标正是有活力的、高效的课堂。希望以后会做的更好!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通用13

 听了四联小学叶柳芬老师讲授《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受益非浅,现评课如下:

  一、依纲靠本,导入自然。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容易理解。为此,教者这样设计:教者先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受到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这时,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

  二、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2、初步认识体积的单位,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的单位。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难点:体积的概念的建立,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比较难理解。关键: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培养应用意识。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如:教者提出电教室的讲坛的体积有多大?学校门卫室有多大等,教学中教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一节课,教者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举例出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教学。

  倡导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有效果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五、数学教学是基于学生的现实经验的教学。

  数学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教者能够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把数学知识,数学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讲解新知,联系生活举例子,使学生容易明白、掌握新知识。

  现提出共同探讨的地方:

  上课期间,能否及时评价、表扬、鼓励学生?上课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同学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等。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通用14

“体积单位”是一节概念课,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学习的重点之一。教者这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重点,迁移难点,用全新的理念和方式,课堂效果非常好。优点有很多,我选取其中的四点与大家分享:

  一、 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容易理解。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者没有直接把书本上体积的概念告诉学生,而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表现在: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为什么相同的两个杯子为什么第二个杯子却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呢?让学生体验原来是石头占了水的空间的,接着做第二次倒水实验,再比较剩下水的多少,得出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然后引出体积的概念,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体积”这个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二、 紧密联系生活,挖掘生活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者在这节课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为了突破每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这一难点,教者非常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如介

  绍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后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再列举生活中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介绍完立方米后,老师用三把尺子围出1立方米,并在里面站同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每个体积单位形成具体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游戏猜一猜涂改液,纸盒,讲台,门卫室录音机等这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实物的体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体积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 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清楚这几类单位,教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作了精心的安排。专门设计1厘米,1*方厘米,1立方厘米的比较练习,并让学生用手比划这些单位。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整个新课的学习,教者看似淡化了概念教学,实际上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学习的**者,引导者,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迹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体积的真正含义。当然每一节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我有2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在提出来与各位共同讨论:

  1、教者设计的判断题中全是改体积单位的练习,能否增加一两题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练习,这样能使学生更好的区分这三类单位。

  2、教者设计让学生用4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形状,来理解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形状是没有关系的。这一设计很好,但投影显示时漆黑一片学生不容易看清楚,能否换成实物显示。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通用15

讲课教师:施老师

评课教师:五(3)数学

评课时间:2012-3-15

一、导课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施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棱长为1dm和棱长为10cm的正方体哪个大,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效仿教师方法说出了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建构了新知识。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在得出新知后,教师采用贴近生活的数学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比如:包装箱体积问题,砌墙用多少墙砖等,这些练习设计一下子使教学融入了生活,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建议:

   演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推导过程有点重复,动手操作和课件演示可以任选其一,给学生多留些表达的时间,让学生多说一说。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学数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记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本站信息推送。

本内容由zhenzhe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45214.html

(0)
zhenzhenzhenzhe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