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事迹是指个人或团体在面临困难、危险或重大挑战时展现出的勇敢、无私和积极向上的行为与成就。英雄事迹通常涉及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非凡勇气、坚韧态度和卓越才智,旨在保护和利益他人、社群或国家的利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仅供大家参考。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张思德的英雄故事简短](https://wimg.puchedu.cn/uploads/2023/09/20230904063400416.png)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1
四川仪陇县六合场韩家湾村人张思德,1933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红军长征。1936年到达陕北,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八路军警卫连班长、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长,1942年中央警备团战士。1943年夏,在延安枣园作毛泽东主席的内卫班班长。他最关心同志、爱护同志、帮助同志。他把党的利益、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时时处处心中只有党和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1944年夏,中央警备团决定从内卫班抽调部分同志到延安城北70华里的安塞县楼坪乡石峡谷村的深山中烧制机关寒冬烤火的木炭。张思德坚决服从命令,二话没说,就和抽来的同志带上行李和劳动工具,奔向石峡山中,他和战友起早贪黑废寝忘食苦干了一个多月,就烧出了5万多斤优质木炭,他们提前完成了任务。9月5日这天,他和战友小白继续挖掘一口新窑,由于大雨初霁,土质松软,窑顶雨水渗透,张思德还在窑内挖土,猛然间窑顶坍塌下来,他使尽全身最后一点力气把小白推出窑外,自己却被埋在窑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29岁。
毛泽东主席得知张思德不幸因公殉职的消息后,内心十分悲痛,指示警卫队要把张思德的遗体运回延安,开追悼会,寄托哀思,妥善安葬。1944年9月8日,在枣园的西山操场,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追悼会,会场上挂着毛主席题写的“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中央直属机关一千多人参加追悼会。毛主席作了重要讲话。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毛主席又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要重的。”毛主席的这篇重要讲话,就是《为人民服务》。这篇划时代的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成了以后各个时期政府首脑机关门前的警示语。60多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的英雄形象随着毛主席《为人民服务》这篇著作,成为了激励教育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精神力量。
谁为人民服务,人民永远怀念。
张思德的故乡四川仪陇,分别在新政、金城镇陈列了张思德纪念馆,张思德事迹纪念室。在新县城行政中心,宏德广场分别树起雕象,供人凭吊。张思德牺牲地陕西安塞,生前部队北京卫戍区51112部队,武警总队二支队,都相继办起了张思德纪念馆,纪念室,树立张思德铜像,成为对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北京、四川、广东、陕西等地还出版了《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忆张思德同志》《向张思德同志学习》《为人民服务——学习英雄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少年张思德》《张思德之歌》《毛主席的好战士张思德》等十多种图书,画册,资料,激发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一代,以张思德为榜样,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
八十年代中期,杨尚昆,李先念,徐向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专门题词,号召全国军民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1994年为纪念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发表及张思德牺牲五十周年,江泽民,刘华清,张震题词,号召全党全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同志。张思德精神曾获两届国家领导人题词表彰,可与雷锋精神媲美。
张思德同志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为人民服务》光照千秋,流传后世。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2
怎么想起张思德来了,原来今年的9月5日,是中央警卫团警卫战士张思德同志牺牲60周年,9月8日也是毛泽东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作著名讲演《为人民服务》60周年。 想起了张思德,因为张思德同志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央警卫战士,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执行烧炭任务时,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当年的9月8日,毛泽东主席、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的战士们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主席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号召全党全军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张思德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直感染着我们,让我时常想起心中的英雄张思德来。
让我时常想起张思德,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毛泽东主席为悼念张思德而作著名讲演《为人民服务》,那时候我就知道了普通的中央警卫战士张思德的故事,想起了毛泽东为悼念张思德而作著名讲演《为人民服务》的课文。
毛泽东主席主席所写的《为人民服务》就是对张思德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正于评价中所说的那样: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毛主席还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上学时候的《为人民服务》中张思德一直留在了我的心里,每当写起作文来,就不会忘记写:做张思德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普通人。
想起了张思德,真正地让我从新认识张思德,还得从1987年说起,那年10月,高中毕业的我被特招到首都中央警卫团,来到了久已向往的具有光荣传统英雄部队——张思德所在的首都中央警卫部队。我经常听部队的首长们给我们讲张思德的故事,给我们讲许许多多关于中央警卫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使我们了解到具有光荣传统的中央警卫部队,无论是在艰苦的抗战期间,还是在和平年代,他们始终用热血和赤诚保卫着党中央警卫工作的绝对安全,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实践着像张思德同志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诺言。
想起了张思德,让我想起了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继承和发扬,在中央警卫团有这样一个哨位,无论严寒酷暑,那哨兵像巨石般巍然挺立,两肩象铁栅般,两眼象犀利的目光,这就是中南海新华门前的礼宾们,他们伴随共和国渡过五十多个春秋,他们用理想和汗水塑造出一个个“生命的雕塑”。如今的礼宾是国家的一种崇高的礼遇形式,礼宾哨是礼节、尊严和忠诚的象征。那中南海新华门宽厚的墙壁上写着金光闪闪的5个大字“为人民服务”,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中央警卫战士,保卫着党中央的绝对安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代,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没有改变。
想起了张思德,就想起了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为了纪念60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的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由中影集团、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制作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张思德》,以全新的视角刻画了张思德这个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兵的不平凡的革命历程,以及一代伟人毛泽东和这个平凡士兵之间的深厚感情的。影片将于9月8日在全国上映,毛主席的这篇讲演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这篇文章也成为共产党人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在60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和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想起了张思德,就想起了《为人民服务》,张思德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就像火炬一直在传递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张思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平凡,但是,张思德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放光芒。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3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迎接红军来家乡、长征途中艰难跋涉、奔赴抗日战场、给毛泽东当警卫战士、执行烧炭任务中不幸牺牲……四川仪陇县40余名来自张思德纪念馆、公安局、学校、社区等单位的“草根演员”,为家乡干部群众上演了红色歌剧《张思德》,向革命英烈张思德致敬。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神奇般地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思德始终牢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贯彻。
据其班长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高兴地嚷嚷着发现了野萝卜,张思德过来检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不一会儿,张思德肚子开始剧痛,大口呕吐起来。在失去知觉之前,他还在嘱咐小战士告知大家这草有毒。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才慢慢醒来。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总是吃不饱饭。通信班的战士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
大巴山腹地冬季寒冷不亚于北方,取暖多靠木炭。1944年初,张思德主动到安塞县石硖谷办生产农场,担任副队长。白天,他巡回各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但每次出炭,他都是抢先钻到窑的最里边捡木炭,手里包的破布着火了,他就用手弄熄后继续干。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当挖到中午时,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出现险情。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将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把张思德埋在下边。战士们和老百姓从四面赶来,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他牺牲时,年仅29岁。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4
1935年,张思德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在长征途中,由于草地无边无际,干粮吃完后,大家不得不采野菜充饥。但吃野菜中毒的事情却时有发生。随即,党组织向共产党员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共产党员不顾个人安危,在草地里试吃杂草、野菜,有的人甚至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共产党员行动的感召下,张思德也积极地投入到“尝百草”的行列中。一天中午,部队行进到一片洼地休整,周围水草、野菜十分茂盛。在水塘边,张思德发现一种形似萝卜缨的阔叶野菜,急忙上前拽下一片放进嘴里咀嚼,一丝甜味在口中蔓延开。他拔了些留作样本,继续找其他野菜。突然,张思德胃里一阵绞痛,便昏倒在地。战士们发现后,急忙给他喂下解毒的草药。张思德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向组织报告了毒草的形状。
走过茫茫的草地,红四方面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完成了长征。此时,张思德的身体已极度虚弱。1937年初春,组织经过反复考虑、再三劝说,派他前往云阳荣军学校休整。在这里,张思德以疗养员的身份,主动担起了“护理员”的工作。同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春,张思德被分配到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担负起重要的通信任务。当时,虽然通信条件极差,但他带领通信班的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仍能按时完成任务。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他们的通信任务越来越繁重,中央的指示、来往的信件也越来越多。通信班的战士们常常顾不上休息、吃饭,刚刚从一个目的地回来,带上些干粮便又出发了。
张思德视警卫营为家,稍有闲暇,就会帮炊事班劈柴、烧火,帮饲养班铡草、垫圈。战士们病了,他用津贴买鸡蛋,改善伙食。到了夏天,张思德怕战士们被蚊虫叮咬睡不好觉,就悄悄上山拢回蒿草捻成蒿绳驱蚊。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5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重病的母亲因为没有奶水,只得走东家,串西家,要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世,父亲张行品被迫把他抱给婶母收养。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1933年,红四方面军来到他的家乡六合坊,他积极报名参加了红军。不久,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冲破川军的阻拦,强渡嘉陵江西进。在战斗中,张思德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右腿中弹,毫无惧色,冲进敌阵,同敌拼杀,击毙敌军射击手,一人缴获了两挺机枪。有一次,他外出执行任务,路上遇见一个敌人疯狂追赶一个十四五岁的红军小战士。他义愤填膺,猛冲上前,将敌人击毙,救下了那个小战士。他的英勇事迹,在红军中广为传扬。
张思德始终牢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贯彻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延安时期,战士们总因粮食不足而吃不饱饭。通信班的战士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每次吃饭时,作为通信班班长的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让别人多吃一些。
大巴山腹地冬季寒冷,取暖多靠木炭。张思德小时候跟着父亲练就了烧炭的好手艺。1944年初,张思德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生产运动号召,主动到安塞县石硖谷办生产农场,担任副队长,主要任务是烧制木炭。白天,他巡回各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起来数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还有火星。但每次出炭,他都是抢先钻到窑的最里边捡木炭,手里包的破布着火了,他就弄熄后继续干。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当挖到中午时,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出现险情。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把将小白推出洞口,这时窑顶坍塌下来,把张思德埋在了下边。战士们和老百姓从四面赶来,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他牺牲时年仅29岁。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出席中央警卫团为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会上他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泽东把张思德身上闪光的思想和品德凝练为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6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重病的母亲没有奶水,只得走东家,串西家,要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间,父亲张行品被迫把他抱给婶母收养。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神奇般地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思德始终牢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贯彻。
据其班长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高兴地嚷嚷着发现了野萝卜,张思德过来检查发现,在水塘旁边果然有一丛叶子绿绿的、模样很像萝卜的植物。饥肠辘辘的小战士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把叶子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无力,紧接着,他肚子开始剧痛,大口呕吐起来。在失去知觉之前,他还在嘱咐小战士告知大家这草有毒。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总是吃不饱饭。通信班的战士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让别人多吃一些。
大巴山腹地冬季寒冷不亚于北方,取暖多靠木炭。张思德小时候跟着父亲练就了烧炭的好手艺。1944年初,张思德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生产运动号召,主动到安塞县石硖谷办生产农场,担任副队长。白天,他巡回各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还有火星。但每次出炭,他都是抢先钻到窑的最里边捡木炭,手里包的破布着火了,他就用手弄熄后继续干。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当挖到中午时,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出现险情。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将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把张思德埋在下边。战士们和老百姓从四面赶来,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他牺牲时,年仅29岁。
革命需要在枪林弹雨下抛头颅洒热血,也需要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他服从组织安排,甘心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荣殉职。毛泽东给予他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7
“我刚做完手术不能下地,多亏几个年轻人帮忙抢收。”进入5月,正是张思德故乡四川南充市仪陇县割油菜、犁秧田的农忙时节,在县纪委监委的11名党员的帮助下,年逾70的盛家沟村村民唐成德家的油菜籽粒粒归仓。
3月以来,仪陇县纪检监察机关186名纪检监察干部包联230个脱贫村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与37个村(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已收集并解决问题118个。入农户、探民情、办实事,在仪陇,广大党员干部正以群众的获得感检验党的历史学习教育成效,践行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精神。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他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为他取名“思德”。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张思德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
长征期间,张思德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思德始终牢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贯彻。延安时期,粮食严重不足,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为了让班里的战士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总是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让别人多吃一些。
1942年11月部队整编,张思德服从组织分配,调中央警卫团第1连当战士,在毛泽东内卫班执行警卫任务。他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织草鞋,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1944年,张思德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被选为农场副队长。1944年7月,进陕北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每到出炭时都争先钻进窑中作业。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带领战友进山挖窑,窑顶坍塌,他将战友推出洞口,自己却被埋在下边。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牺牲时年仅29岁。
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红色血脉源源流淌,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如今已是故乡的红色符号,仪陇县检察院的“张思德式为民服务小分队”为“事实孤儿”送温暖、国网仪陇县供电公司的“张思德共产党员服务队”帮助企业节能降耗……多个以“张思德”命名的服务队通过开展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等,让党旗在先烈故里高高飘扬。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8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千余人,在延安凤凰山脚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一名普通战士举行了庄严而肃穆的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撰写挽联,并发表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悼念讲话。这名战士就是张思德。
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他参加红军,在战火与硝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1937年,张思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1940年春,张思德在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班长。作为班长,他总是承担全班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经常吃不饱,通信班的战士又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张思德总是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地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都干劲儿十足,工作成绩也异常出色。
1942年10月,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备团,因班干部需精简下派,所以领导决定将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面对职务上的调整,他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并说道:“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自此,他便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中央领导拥有一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还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44年初,为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张思德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来到距离延安30多公里外的安塞县生产农场,并被选为副队长。夏末秋初,张思德带领突击队员进入安塞县林区烧制木炭,准备过冬。他不怕苦、不怕累,处处树起模范标兵的大旗:白天,他巡视炭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时还带着火星,但每次出炭,他总是第一个钻进窑中作业。战友们见他大汗淋漓,脸被烤得通红,便一再请求他交换下位置,但他总是执意不肯。在张思德的感召下,战士们夜以继日埋头苦干,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烧炭5万多斤。9月5日,张思德带着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受雨水影响,炭窑突然坍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友小白推出窑口,小白得救了,年仅29岁的张思德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3天后,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站在土墩上,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打着强有力的手势,沉痛而坚定地发表讲话:“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篇讲话经整理后收入《毛泽东选集》,题为《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9
多少年来朱德与张思德家乡的人民总是自豪地说:“在解放军中,我们仪陇出了两个最著名的人物,一个是最大的官朱德总司令,一个是最小的官班长张思德”。而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在长征中还有着精彩的相聚和颇为传奇的故事。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8月,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右路军和左路军过草地。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张思德所在班的班长张显扬与另外一些骨干,正是在这时候被红四方面军抽调给朱总司令担任警卫工作。
还是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时,张思德就从随处可见的石刻标语“我们的红军总司令朱德也是仪陇人”中,得知了朱总司令是自己的老乡,他为此很感自豪。自从班长张显扬被派到朱总司令身边工作后,张思德多次找过张显扬,一则汇报班里工作,二则聊叙分别后战友的思念之情。
一次,张思德跑去找张显扬时,恰逢张显扬不在,他正欲离去。朱总司令却叫住了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首长,张思德显得很紧张。朱总司令笑吟吟地问:“你是不是找你的班长张显扬啊?”
张思德忙不迭地应道:“是,首长……我找班长……”
不料朱总司令拍拍他的肩膀说:“我知道了,你是我的小老乡,也是仪陇人,对不对?”
不待张思德回答,朱总司令又说:“我是马鞍场的,你是六合场的。”
听了这话,张思德心里一阵感动,他没想到朱总司令对自己的情况早已有所了解。接着,朱总司令又说:“听说你作战很勇敢,负过几次伤,在反六路围攻中还缴获了敌人的两挺机枪。小老乡,好好干,要为家乡人民多争光。”
不久,张思德因表现突出,升为红四方面军总部通信班班长。这期间,他经常在首长间送信、传令,有了更多机会接触朱总司令。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为进一步解决吃的问题,朱总司令还提议举办一个草地“野菜博览会”。直属队和附近的部队都派来了代表,组成了一支40余人的采野菜大队。这一次,大家采摘了60多种可吃的野菜。朱总司令又嘱咐张显扬与张思德带人将这些野菜分类整理好,用水养起来,待办博览会时用。
朱总司令一手操办的“野菜博览会”在草地上隆重开幕了。野韭菜、野蒜、野芹菜、臭蒿子、牛耳大黄等60多种奇形怪状的野菜整齐地排列在红军大学的场地上,红军战士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兴高采烈地参观着这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博览会。一位红军战士指着牛耳大黄,瞪大眼睛惊讶地叫道:“这不是中药材吗?”正在一旁的朱总司令笑着说:“是啊!药材也来参加革命了,它也算是‘革命菜’了!”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朱总司令平易近人,与最基层官兵同甘共苦,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张思德。然而,张思德也许不知道,他在长征中的表现,也在朱总司令心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张显扬回忆:胜利到达陕北后,一次中央军委警卫营要挑选一批优秀的战士和班长骨干。朱总司令亲自给负责遴选的干部推荐了言语不多、阶级觉悟高、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张思德。从此,张思德被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班长。中央军委警卫营就是后来著名的八三四一部队——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的前身。这个部队长期担任警卫中央领导的任务。后来,张思德到了毛泽东内卫班执行警卫任务。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伟大的长征,使张思德完成了人生的两次重大转折,来到了毛主席的身边,从而使张思德与《为人民服务》的光辉著作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伟大的长征成就了我军著名的英模——张思德!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10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仪陇人,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仍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
为了悼念张思德,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参加了追悼会,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
张思德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里程碑。
2009年9月10日,张思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生平简介
张思德一家人生活非常艰苦父亲张行品也成年给地主扛长活,打短工,后来也流落他乡。张思德生下来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一粒米也没有了。他的母亲重病在身,小思德饿得拼命呼喊,吮吸破了妈妈的奶头,也吸不出一滴奶水。没办法,妈妈拖着重病的身子,走东家,串西家,要来一把半把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谷娃子生出不到7个月,妈妈就去世了。妈妈去世以后,张思德的婶母刘光友收养了他。张思德6岁就下地干活,割草、挖野菜、拣蘑菇、采松果,什么都干。
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仪陇县,张思德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少先队,成为乡里首任少先队队长。他积极帮助红军筹粮筹款,受到乡苏维埃的嘉奖。同年10月他加入红军,在县独立团二营当通讯员,在瓦子寨战斗中立功一次。同年冬,张思德进入列宁小学学习文化和军事,毕业后被调到省军区指挥部的政治部当交通员,不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当了特务连的班长。在红军中,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先后多次负伤。
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1936年到陕北后,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思德所在部队在开赴前线留下老弱病残,编成了一个警卫连。张思德因有伤病也被编入警卫连,任副班长,负责云阳镇八路军留守处和荣誉军人学校的警卫。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
1938年春,他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困难、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张思德调中央警卫团1连当战士,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中共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多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献了花圈,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悼念讲话,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
以上是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58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