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江村的心得体会带给我许多宝贵的意义。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南江村作为一个典型的农村地区,展现了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魅力和特色。我看到了乡村的美丽风景、传统建筑和独特的手工艺品,这让我对中国乡村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下是去南江村的心得体会精选范文和走近美丽南江村的感想总结,欢迎各位前来阅读。
![去南江村的心得体会精选范文 走近美丽南江村的感想总结](https://wimg.puchedu.cn/uploads/2023/09/20230916023003333.png)
去南江村的心得体会1
在南江村的体验让我明白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在参观当地的农田和农民合作社时,我看到了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农民创业的努力。南江村的发展经验证明了乡村振兴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让我意识到乡村振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重要的是,我在南江村的亲身体验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激农民的辛勤劳动。我亲眼见证了农民们一天天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的汗水和付出让我深感敬佩。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农民们对于土地、自然资源的依赖和爱护。这让我更加明白了农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让我对农民的付出和贡献充满了敬意。
去南江村的心得体会2
来南江村半年了,我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感触在村、成长在村。
基层党旗扬
“寿星来切蛋糕了哦,一人一块哈。”每个月,南江村的“两个生日”活动都热闹非凡。当月过政治生日的党员、自然生日的70岁以上老人欢聚一堂,摆龙门阵、唱生日歌。我们将空置的教学点阵地改造成了集吃、住、学、玩、乐“五位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放了共享食堂,为村民活动提供了“三层楼一个广场”的活动阵地。我们持续建强村党支部,除三会一课外,坚持每月入户走访、在田间院落开展社员大会,快速融入村民。在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我设计并主导开展“十二个南江”主题集体活动,每月一场,涉及助老助残、关爱女性、清洁卫生、家风教育等,通过海报、视频扩大线上影响力,受到村民热烈欢迎。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南江村不断强化党组织功能,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诉求为哨声,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强化工作措施,切实增强了村民幸福感,提升了村民满意度。
高山菌菇香
“南江赤松茸,生长在海拔900米的高山上……”这个春天,村里的食用菌合作社迎来第一年丰收,待售的赤松茸一天比一天茂盛。我到蘑菇地里录了一段60秒的小视频,自己配了音。视频虽然粗糙,但产品质量是真,南江村产业振兴的信心和蓝图是真。我们叫响“你美丽我奖励,你发展我激励”口号,开展奖励评比、以奖代补,鼓励村民发展家庭牧场,培养有意愿发展中等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农户10户,推进县麻辣鸡协会鸡苗代养4800余只,两年共计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60余万元。各级帮扶和政策支持下,南江村民产业面貌上了新台阶。
工农牵手长
“姐,你们种的红苕还有好多哦?我们同事都喜欢吃,这次来顺便多买点回去……”小家牵手促振兴活动开展以来,共有24个工会小家牵手南江农户小家,职工带来了文明新风、农产新销路,村民展现了真诚淳朴的农家新貌,一户一品,两“家”双赢。南江还逐步形成了“5+3+4”农民工入会模式,为突发意外、家庭困难的农民工送去工会组织的温暖,给子女外出务工的留守老人送餐,减少后顾之忧。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作为墩苗干部,来了,我就是南江人;作为工会干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工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的新途径,扎扎实实为职工群众办好事、解难事。
去南江村的心得体会3
为了推进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感受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带领新时代大学生走进美丽乡村,体会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实践经验,7月23日,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红岩队”走进永定南江村,开展美丽乡村调研活动。
南江村地处湖坑镇南部,位于永定区与平和县交界处,居南溪土楼沟景观中心,距离集镇8公里,是闽西著名的革命基点村。上世纪30-40年代,中共闽西军政委员会曾在南江村办公,中共闽西第一个地下电台遂在南江村诞生,所以南涧村也被称为“革命小延安”。
活化土楼,赋予新生。在村党支部书记江道明同志的动员和带领下,村民们看到了古建筑的价值,自发地参与到改造的过程中,将昔日穷破老旧的土楼成为“香饽饽”。积极传承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树立良好文明乡风氛围,村级自治有效开展,实现了强村富民,不断探索出一条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
据悉,南江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宜居示范村、全国百个特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村庄、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福建金牌旅游村和市级党建综合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为进一步了解南江村发展美丽乡村对当地带来的改变,“红岩队”成员对村民进行走访,并填写调查问卷。烈日当头,团队成员们轻轻叩响村民的家门,调查问题由浅入深,将南江村近年的变化跃然纸上。“好!美丽乡村的建设让我们日子都好过了,许多年轻人也选择从外面回来建设乡村……”提到南江村的建设,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笑容,纷纷夸赞。
据团队成员在南江村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村民认为打造客家文化特色的土楼生态旅游精品村对生活和经济上带来的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1.改善了生活的居住环境经济上也带来了一定的效益;2.能吸引到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了村内民宿产业的发展; 3.增加收入,可以卖土特产给游客给经济带来了明显收益。昔日的“红色小延安”摇身一变成了如今的“美丽好江南”。
同时,南江村坚持党建引领,筑牢支部战斗堡垒。动员外出致富带头人江道明同志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当先锋打头阵,组织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干群合力,引导村民“要我富”向“我要富”转变。
在不断保护修缮中,合理开发利用好这些特色鲜明的土楼旅游资源,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将群众所想所需融入乡村发展中,让乡村美起来,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更具吸引力。
去南江村的心得体会4
南江这几年越来越出名了,她在哪里?她有什么?
南江村位于永定区湖坑镇南部,村域面积5.5平方公里,辖区内共有1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53户,人口1528人,党员46名。南江村有分布在一溪两岸的形式各异的土楼,有眺望整个土楼沟的观景台、古朴的天后宫、古色古香的私塾——经德堂,嫁女思乡的女儿林,逶迤重叠的梯田和风景美丽的生态游步长廊等。
近年来,南江村按照“党建为引领,文化为纽带,生态为底色”的工作思路,依托资源、产业等优势,积极开展村企共建、跨村联建等活动,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宜居示范村、全国100个特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村庄等9块国家级金字招牌。2020年,南江村在疫情影响之下,村财收入21万元,比2018年增长14.5%,游客量超过2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52万元,分别比2018年增长11.6%、1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0元,比2018年增长14.5%,南江村现今已成为永定区乃至龙岩市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 “名片”, 冉冉升起为福建省的“明星村”。
去南江村的心得体会5
曾经,这里是“脏、乱、差”的典型,猪牛粪尿遍地横流,整条溪水都浑浊不堪,臭气熏天。而今,游客说这里是一个来了想住下,走了还想再来的地方。南江村依托特色土楼群,守住了自然风貌、保留了乡土气息,也踏上乡村振兴、人民富裕的新征程。
今天,地道农旅·地道君就走进南江村,看她如何实现这一华丽蜕变!
一、南江村概况
南江村位于永定区湖坑镇南部,辖区内共有1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53户,人口1528人,党员49名。村域面积8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982亩,森林覆盖率达75%。南江村地处居南溪土楼沟景观中心,距离湖坑集镇8公里,距离国家5A级景区洪坑民俗文化村11公里。
南江村是闽西著名的革命基点村,上世纪30-40年代,中共闽西军政委员会曾在南江村办公,中共闽西第一个地下电台在南江村诞生,素有“革命小延安”美誉。南江村紧挨着世界文化遗产地永定客家土楼群,自然风景秀丽,人文资源丰富。
如今的南江村,从自身资源禀赋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依托生态优势,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乡俗风情,一举蜕变为精品旅游村,实现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乡村旅游业总收入超200万元。虽受疫情影响,南江村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仍可达2.4万元。
二、南江村的振兴之旅
1. 土楼活化,发展产业
上交押金,确保和谐 自2006年以来,村两委要求村民建新房时,向村委会支付一笔押金,保证其外墙统一立面颜色与土楼一致。未按要求者,押金不予退还。对于已建多年、未办理手续但符合规划的建筑,由业主自行进行立面改造。对“两违”建筑,则坚决拆除。这一规定得到绝大多数村民的赞同,南江村建在土楼两侧的几十座砖混民房,和整村的建筑古朴风格保持一致。
结对共建,完善设施 村子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与福建土楼沟公司开展结对共建,积极探索“资源变产品、产品育市场、市场带产业”的发展模式。公司全面负责全村公共费用,每年为村里节省了30万余元的村财开支,并先后实施了基础设施完善、夜景工程、旅游环境提升等项目,村容村貌日臻完善。
借势发力,延长链条 同时,公司与市文旅集团合作开发南溪土楼沟漂流项目,引进厦门读旅集团将濒临破败的土楼变废为宝改造成特色民宿,打造“一楼一品”。村民们看到了古建筑的价值,也自发地参与到改造的过程中。村里还大力扶持发展农家乐、特色餐饮等旅游业态,进一步丰富了南江村旅游业态,延长旅游链条,促进发展换挡提速。
2 党建引领,全员参与
氛围营造 村里还动员致富带头人江道明同志返乡担任村书记,引导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当先锋打头阵,组织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开展了共产党员经营户“挂牌亮身份”活动,营造文明经商、游客放心消费的旅游环境。
3 因地制宜,多元发展
生态棋 该村对山地进行综合开发,种植2700多亩红柿,其中标准化种植1200亩,柿果年产量约100万斤,产值约45万元。全面推广毛竹林丰产技术、竹林套养山羊模式,去年毛竹种植总面积扩大到3000多亩,年产值90万元。还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百香果种植、人工养蜂、养蛇、画眉饲养等特色种养业。
民俗棋 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份,南江村都会举办江姓”作大福,迎妈祖”民俗活动,已延续300多年。村里以传统民俗“作大福”活动为载体,不断做大做强“大福湖坑”客家文化风情体验游产业。
红色棋 依托本村闽南革命基地的历史,深入挖掘南江“红色小延安”革命历史,形成红色旅游新品牌。
家风棋 南江村素有恪守家风家训的优良传统。三百年来,村里每一个姑娘出嫁前,都会在女儿林种上一棵树,世世代代传承,女儿林成了南江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村里筹集资金将经德堂修缮打造成了永定区首个村级的客家家风家训馆,旨在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弘扬勤俭节约、向上向善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
去南江村的心得体会6
自2018年南江村被列入福建省财政支持的乡村振兴试点村并得到项目资金300万元支持后,由于有工作关系,我每年去南江学习一次,去看看有何变化,有什么值得借鉴的,这次携闽西文学院的创作骨干们去“土楼明珠、大福湖坑”采风二天。时隔一年多,南江的变化让我欣喜而震撼:一是红色资源挖掘出来了,形成了“南江红色小延安”品牌,红色小延安已被列为福建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二是朝阳楼、东昌楼变成民宿标杆;三是夜景太漂亮了,南江小火车成为网红。晚上坐“振兴号”小火车穿越时空的感觉非亲身经历无法想象,四是有专门的地方做烧烤,让游客自己做,体验野饮,其乐融融,回味无穷,去了还想再去。
南江的成功首先归功于有个成功的班子,有个优秀的领头雁——江道明书记。通过几年接触,我发现他脑子好用能力很强,十多年来作为一把手,敢想敢干尤其是敢于担当,会做群众工作,也不怕得罪个别不配合的群众,在村子这个熟人社会,能做到这点是难能可贵的。南江的班子分工合理,战斗力强。每次去南江,村委副主任兼文书江建波都要抽空带我去走一圈,今年做了什么事,接下来准备做什么,思路非常清晰。江主任讲,我们班子非常团结,村子发展有规划,也有计划,精打细算,用好每笔项目资金。比如制高点的看景点,公家预算要花69万元,我们村里自己做才花30万元。几年下来,节省了不少钱,老百姓也更加信赖村干部了,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南江村两委还引导在家党员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家规“三亮”行动,做出“一句话”公开承诺28条,亮相上墙,接受监督。
南江这几年的巨大变化充分验证了“哪里党建搞得好,哪里就发展快”和“团结就是力量”这二句话。
南江的成功其次归功于历届湖坑镇党委政府的支持。这次村两委换届,江道明已64岁了,但德高望重、经验丰富、身体硬朗,镇党委不但留他下来继续担任南江村党支部书记,还让他担任土楼沟连片6个行政村组成的南溪片区党总支书记,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南溪片区党总支成立后,通过产业联盟、服务组团、发展统筹等方式,建立利益联合机制,打造发展共同体,先进的联建村党组织书记对后进村把脉问诊,帮助查摆问题,共谋发展路子,有效解决了班子较弱涣散、管理不民主不规范、发展有心无力等方面的问题,党组织综合力更加强大,班子服务群众的作用更加凸显。如,江道明为软弱涣散党组织新南村党支部整顿出谋出力,积极参与协助解决房派斗争和历史遗留问题,多年未完工的世遗本体楼衍香楼修缮工程去年11月实现完工,新南双溪新村第一期套房顺利交房,60户村民乐迁新房。
南江的成功,还在于成功地取得了社会资金的支持。首先开展村企联盟激发动力。南江村转变工作思路,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2019年以来,南江村党支部与福建土楼沟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积极探索“资源变产品,产品育市场,市场带产业”的发展模式,公司全面负责全村公共费用,每年为村里节省了30余万元的村财开支,并先后实施了夜景工程、旅游环境提升等项目,村容村貌日臻完善,村党支部主动协调帮助解决企业在环保、用工、用地等方面与村民发生的矛盾纠纷及其他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实现共赢。
去南江村的心得体会7
金秋南江,瓜果飘香。走进南江乡南江村,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向远处延伸,农家小院坐落在果园中,整齐划一的景观树尽收眼底,美丽乡村的景象扑面而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景象在这里点滴可寻。
产业兴旺群众富
“近年来,南江村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群众收入不断增加,腰包越来越鼓,我们发展的信心和底气也更足了。”在南江村的西梅基地上,村支书罗显开如是说到。
据悉,南江村西梅李基地总投资800万元,发展规模达2200亩,涉及主比、磨盘、朱家寨等村民组89户315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乡平台公司组织实施,产生利益后按利润进行分红,其中,村集体占5%,农户土地入股占10%。
罗显开告诉笔者,今年是西梅李挂果的第一年,挂果率达到了70%,预计明年亩产能达550斤,接下来,南江村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西梅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模式,继续在深加工产业链上下功夫。
南江村村民李大勇夫妻俩都已年过六旬,在家闲不住,常年在西梅李基地务工。“我们在基地里一般是做一些简单的除草、施肥、套袋等活,现在村里有了产业,我们一年在家门口就能挣三万多块钱。”李大勇开心地说道。
近年来,南江村大力发展猕猴桃、无公害蔬菜、清脆李、八月瓜等特色产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积极稳妥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了村民土地流转有租金、就近务工有薪金、固定分红有股金,户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生态宜居村庄美
南江村聚焦人居环境整治,着力加强宣传引导,解决垃圾清运难题,引导居民爱护环境卫生,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了乡村颜值气质“双提升”。
去南江村的心得体会8
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土楼,分布于玉带般的小河两侧;沿溪而建的长长游步道,整洁而舒适。小桥、流水、农民公园、停车场、乡村客栈……传统韵味浓郁的村庄,透出明亮的现代气息。
9月7日,我们参访团来到素有“小延安”之称的永定湖坑镇南江村,探访她的光辉历史,见证她的现代容颜。令人惊喜的是,昔日闭塞落后的南江村,如今已建设成为美丽的“好江南”。
红色印记
走进南江村,“保持红色政权”、“工农红军万岁”等红色标语随处可见。村干部告诉我们,68年前,南江村诞生了中共闽西第一部地下电台,并一度放在土楼,与延安方面直接联系。
原来,包括南江村在内的湖坑镇南溪片区,曾是一片红色热土——1936年,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鼎丞同志来到南溪进行革命活动,南溪各村纷纷成立党支部,并建立游击队,之后邓子恢、刘永生、魏金水等同志均到南溪指导闽粤赣三省的革命工作,南溪的革命烈火熊熊燃烧。
1942年,根据党中央方针,党的干部和基层武装转入山区基点村,保存力量开展生产自救,闽粤边工委机关干部和电台工作人员转移南江村等地进行开荒生产、架设电台,与延安保持联系。这里由此成为闽粤边革命活动的领导中心,赢得“小延安”之美誉。
发展脉动
解放后,因为交通不便,“藏”在深山中的南江村经济长久得不到发展。“过去我们村十分落后,一片脏乱差。”村支书江道明坦言。
南江村山多地少,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柿子和外出打工,收入微薄。穷则思变。村两委请来农业专家给农业产业“把脉、开方”,首先嫁接改良4000多亩的柿子品种,培育早熟柿子,避免了“扎堆”入市。
紧接着引导农民对3000多亩竹山进行标准化改造,并在竹山养羊,提高综合生产效益;此后又引进数百亩生姜、百香果等特色果蔬种植。如今,南江村的每个特色产业都有了示范基地。
“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发展生产,看到有效益村民自然跟着种了。”村委会副主任江建波率先种了30亩早柿、30亩生姜作示范。如今全村已有200多人从事规模种植业。
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3000多元。
美丽家园
经济发展了,家园建设也要搞上去。2006年,依山傍水的南江村开始进行村庄整治、建设新农村,但刚开始工作并不顺利。
党员干部再带头,分片义务清理河道、公共区域垃圾,渐渐感化并带动了群众。如今,参与美丽家园建设,已成为村民的共识和自觉。
据介绍,2006年以来,南江村累计拆除空心房7000多平方米,猪圈和旧茅厕600多间,并利用拆后土地建设停车场、农民公园、公厕、垃圾池、游步道等,全村环境大为改观。
旧貌换新颜,南江村一跃成为全国宜居示范村、全省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联系点、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成为乡村旅游的好去处,去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
关于去南江村的心得体会精选范文的内容就收集整理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对有需要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大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参考以上范文,以此来帮助自己顺利展开书写工作。如果这期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也请大家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qingf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6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