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故事观后感的意义是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应用,并且从中汲取启发和灵感。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通过故事的形式,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相结合,使其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以下是《数学的故事》观后感500字范文和《数学的故事》心得感悟模板合集,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1
通过数学的故事,我们可以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往往需要我们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来解决难题,这激发了我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故事中的数学问题也常常引发我们思考和探索,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数学的故事还能够帮助我们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故事中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来解决,这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我们能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和表达,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数学的故事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故事中的数学情节往往需要我们进行抽象思维和想象力的发挥,从而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法和观点。通过数学的故事,我们能够培养出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数学的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的本质和应用。它能够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同时也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数学的故事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阅读形式,更是一种培养我们数学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2
《数学的故事》告诉我们数学并非只是少数哲学家、牧师及科学家想象出来的东西,数学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介入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史前的神秘的记账棒、贸易、探险和作战用的地图、充满魅力的天体运行、艺术审美观的变迁和图像科学,所有这些都证实了在人类历史中数学的核心作用。似乎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介绍的没有国外的多,不知道是否和当时落后的朝代有关。当今为国人所熟悉的数学家也不是很多,如华罗庚、陈省身、林家翘、吴文俊、陈景润。
其实真正掌握一门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果我们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索精神,那么必然会有所建树。学习数学,更应如此。《数学的故事》蕴含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恰恰不是知识本身。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3
今天我和妈妈观看了《数学的故事》,它是一部纪录片电影,从中我明白了很多关于数学的知识。
《数学的故事》这部纪录片一共分为四集,它主要数学的发源地,以及自然界的神秘数学,慢慢地让我爱上了数学,使我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
说真的,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感触,从大自然到人类社会,从植物的构造到充满艺术的建筑,所有跟数学有关,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数学的发展经过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历史上笫一位女数学家布帕蒂亚,还知道希帕索斯提出无理学,进一步让我明白古人对数学的挖掘与创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的量太强大了。
我一定好好学习数学,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4
《数学的故事》意义在于它激发了我对数学的热爱,和利用数学为生活其中的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就说说数字0吧,我猜大多数人都认为0是个不起眼的小数字,帮助不了我们什么。你们错了,你可以翻一下你所有看的书,都有0,如果说0“丢”了的话,页数就会变得乱七八糟。100元的钞票,相信你们都见过,每个人都能说出它的组成,但是,如果0消失不见了的话,就变成了1元,1元和100元是相差何远吶?再比如说,一个卖杂品的店主,在批发商城买衣服成本价的400元,而他卖出去价是500元,丢了0,就变成5元了,这亏的`可就大了啊!0能使计算的变得方便,所以,0是数字大家族中,一位必不可少的贵客。
一个个风趣诙谐的故事,配上生动形象的描述,牵动着一个个大道理。《数学的故事》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更加了解了数学,并且更加热爱数学!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5
数学的真谛在于创新,而不在于死记硬背。——题记
“数学王子”高斯从小家里就穷,在他七岁的时候,小高斯上小学了。教师名字叫布特纳,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数学家”。这位来自城市的青年教师,总认为乡下的孩子都是笨蛋,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他在发了一通脾气之后,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长长的算式:81297+81495+81693+……+100701+100899=?孩子很都被难倒了,布特纳很是得意。不料,小高斯却算出了答案。原来,小高斯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样一个数一个数地加,而是细心地观察,动脑筋,找规律。他发现一头一尾两个数依次相加,每次加得的和都是182196,求50个182196的和可以用乘法很快算出。
小高斯这种细心观察,乐于动脑的精神我们也要学会,数学不只是纸上死气沉沉的公式,而是一个个跳动的数字,我们要让数学活起来,才能使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才能攻略更多的难题。如果我们的脑袋里只有各种僵硬的公式,而没有半点活跃的思维的话,即使做再多的题目也是没有用的!
所以,不要让你的脑袋塞满机械的公式。留出一点空间,让数字活起来;让思维活起来;让数学活起来!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6
我看了《数学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1910年——1985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小时候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可是对数学却很感兴趣。他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华罗庚失学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卖点小东西生活。
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爱数学的势头,他从此以后便自己学,一年到头华罗庚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学习,勤奋好学的他走进了数学王国。(1)1930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图书管理员,他一人干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续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看了《数学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那样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7
看完《数学故事》之后,我感到收获颇多。
《数学故事》不是给你出一大堆难题给你做,而是编一些小故事,在故事之中写一些需要用到数学知识的情节,之后在把故事中的人物是怎样解决难题的过程清清楚楚的写下来。他不像其它数学书,跟你说什么a+b=c或a×c=b,而是利用故事来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也告诉你怎样巧记这个定律。
就拿其中一个故事来说吧:一次,丁丁和当当一不小心进入了聪明国,聪明国国王的红鼻子连长被丁丁要求做一道题:有一个数,这个数加这个数,这个数减这个数,这个数乘这个数,这个数除以这个数,四个得数的和正好是100。问这个数为何数?
看,这就是《数学故事》,美妙的《数学故事》。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8
最近看了《数学的故事》,真的很感谢老师的推荐,这个纪录片主要分了四集,分别是宇宙的语言、东方的天才、空间的边缘、无穷大及其超越,主讲人是一位数学教授马库斯·杜·沙托,他亲身来到数学史上的各种成就发生的地方,然后一一介绍它们。
第一集讲述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巴比伦在数学上的成就。接近一个小时的剧集,我了解到数学的概念:space and quantity,并且知道了数学的发源地是在古埃及,自然界的规律——尼罗河泛滥的间隔天数就是数学规律的雏形,还有对金字塔需要的原料量以及金字塔的体积探讨。古巴比伦人主要是发明了60进制。片中令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阿基米德在海边专注圆的问题而被杀的小故事。
第二集马库斯介绍了中国和印度的成就。中国的数学核心是十进制位值体系,贡献主要是中国剩余定理和秦九韶如何获得三次方程的近似解。印度的重要成就是发明了数学0(0的典故可能是印度人从沙子上拿走小石头留下的圆坑)。我知道了月亮到地球的距离和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之比是1:400.
第三集主要介绍马德瓦哈关于无穷的概念,斐波那契数以及大数学家笛卡尔爱在床上冥想的小趣事。
第四集是近代的成就,以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为线索。介绍了康托对无穷的研究,庞加莱对三体问题的研究,拓扑学等等。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9
《数学的故事》是一部由BBC执导,Marcus du Sautoy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
从图形到数目,从几何论证到代数消解,从特殊求解到寻找通式,……你可能无法感受每一次飞跃带给发现者的惊喜,但想想你从Cantor那学来的对无穷的理解,那就是古人发现零时的心情。
透过三角学,几何被翻译成了代数;透过映射,我们在无穷间看出了大小;透过群,方程变得像某种对称结构般美妙……每每一把利剑撕开未知的阴霾,那片少有人知的黑白就被抹上了色彩。
虽然自求解高次方程之后我就变成了过客,可我知道了:数学真的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就好像n^2-(n+1)(n-1) = 1不是来自代数变换,而是源于某个染缸前的起舞。
.S. 我最自豪的就是上抽象代数课时发现中国剩余定理和Lagrange插值原来是一回事。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有机会说“唉,我就是生晚了点。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10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可以说人类的每一次重大进步背后都是数学在后面强有力的支撑。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发明了蒸汽机,没有数学又哪里会有现在先进的汽车自动化生产线。现在的信息化革命,没有数学,又哪里使信息可以如此快速的交换。数学是一种工具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往往数学上的突破,会带动很多其他学科的重大突破。 学数学的真正效果不是体现在应试教育上,而是将来自身的脑力思维上。数学好的人往往能在很多事情处理上思路清晰,逻辑连贯,主观能动上更胜人一筹。
很多人用笨办法解决的问题,他们往往能用自己的思维一针见血。,而且会各种反向思维,变换性思维。随着积累是有很大用处的。当你感觉数学很枯燥的时候,惟一的原因是你没有自己动过脑子、走过弯路,你体会不到它带来的“高效”,只有被剧透的麻木,越是在数学路上“浪费”时间多的人,往往越有着创造力与难以为常人理解的特殊直觉。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本来看起来与数学毫无关系,但是欧拉提炼了这看似简单的问题的本质开创了两门数学领域;除了好玩之外似乎没什么意义的数论是现代密码学的基础……这些与现代生活有着很密切联系的东西确实与食色性也的东西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如果你需要更有理性、更有规律的生活而不愿做被规划者的话,数学几乎是一条必走的路——不一定是数学课,而是无可替代的数学思想。 既然说起来了,那我可以告诉大家几个本人从数学中得来的、绝对可谓影响一生的信条: 脑洞大开是有意义的 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语重心长的告诉你不要多想,但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像生活一样经不起推敲。数学中最异想天开的想法得到的看似无实际用途的数学工具都在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生活中将事物关系进行抽象化分析的过程让我对生活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没有比数学更能培养的深入思考的习惯的学科了,它是最纯粹的思辨。请大家想想,同样是思考,为何会有“思想深度”一词呢?制造印刷电路版、设计飞机气动翼型表面并没有用到勾股定理,但是任何与人类相似的有机文明必然在逻辑思维上经历这一步才能发现更深刻的规律,根据历史经验,哪怕人类演进重来一万次,几乎可以断定勾股定理比阿波罗登月要早。
我从数学中明白了这样一句话:人类惧怕成功。深入的思考是那么那么的困难,你只要心存一点点疑虑、有着一点点胆怯,努力就彻底前功尽弃,而大胆地猜想与证明简直是反人类的习惯,要经过痛苦与孤独的试炼才可能养成。纵然我在数学方面是渣,但是我曾经体会过一道没人关心的题画了十七条辅助线用一周时间终于解答出来是那种极致的快感,那莫名的感动与孤独的体验每每回忆起来,就超越了我所有青春时代的悸动。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11
我观看了BBC纪录片《数学的故事》中的第一集,宇宙语言。
数学诞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弄清自然的模式。数学最基本的概念是空间和数量。动物们对数学的理解关乎他们的生死存亡,而人类最早发现数学的基本概念,以此为基础构建数学大厦。
几千年来埃及的命脉—尼罗河,是最早的数学发源地。早在公元六千年前,古埃及人在这里耕种,而尼罗河的泛滥,被记录下来,两次泛滥相隔的天数来记录季节的规律。为了测量计算土地的面积,预测粮食的收成,核对征收的赋税,人们需要计数和测量。
埃及人用身体作为测量的长度单位。这是最早的度量衡系统,测量面积、长度。为了测量不规则的土地,促成了最早的数学革新。埃及人通过十进制的计数方式,用竖线、跟骨、绳索、莲花分别代表1、10、100、1000。
莱茵德数学纸草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要的埃及数学文献,很好的了解埃及人会解决的数学问题,了解到乘除法在当时的运用。在运用中通过二进制记录。在其中如何将九个面包分给十个人,运用到了分数,开始了解到抽象数学的发展。最早的分数表示法来自神秘色彩的象形符号—荷鲁斯之眼,将每一部分分为上一部分的二分之一,总和无限接近于一,这是几何级数的雏形。
埃及人发现圆面积算法,首次给出圆周率π的准确值,与真实值只相差百分之二。埃及数学还有一个宏伟而威严的符号—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金字塔的比例—黄金比例,长边短边之比等于两边之和与长边之比,这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比例。
金字塔建造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智慧让人叹服,其中包括中国古代最著名定理之一的毕达哥拉斯定理雏形。为了使金字塔和建筑呈现完美的直角。莫斯科纸草书中,发现了削顶金字塔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工程中微积分的最早雏形,也是埃及数学高度发展的标志。
古巴比伦的大马士革,为了扩充疆域、管理土地,他们成了管理和使用数字的大师。他们不像古埃及人一样使用十进制,而是六十进制。六十的约数较多,成为了算术中绝妙的基数。
巴比伦人计数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可以区分位值,不需要发明新的符号表示越来越大的数字,而是用六十的倍数。巴比伦历法的依据是月亮的周期,完整的记录了月食的变化。
他们有一整套测量角度的体系。如一个圆被分为360度,一度分为60分,每一分再细分为60秒,他们这一套规范的度量衡体系和计数制完美契合,适用于观测和计算。
为了记录庞大的数字,发明了新的记号。他们为数学史上的伟大突破现奠定了基础,也就是0的诞生。巴比伦中很多数学问题,与土地测量息息
相关,我们能看到一元二次方程的首次运用,是古巴比伦数学最伟大的遗产之一。古巴比伦人痴迷于玩双陆棋,利用计算来赢得比赛。巴比伦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对称数学图形来制作骰子的文明之一。
古希腊人曾辉煌一时,他们对数学同样充满热情,最大的创新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萨莫斯,是希腊数学摇篮的代名词,这一切都是因为毕达哥拉斯的传奇故事,是他开启了数学从古老的计数工具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分析学科转变的大门。
毕达哥拉斯还是解释某一理论的代名词,是埃及人和巴比伦人都没有彻底理解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即毕氏定理。它阐述了希腊数学的主要特点,更钟爱漂亮的几何证明而不依赖于数字。
其中毕达哥拉斯的调和级数,它与音乐有关。他发现和声的音符彼此之间的间隔之比总是整数,以至于后来他断言“宇宙万物,皆因数而生”。
他的门生希伯索斯试图解出两直角边长度为一的直角三角形对角线的长度,根据毕氏定理,对角线的长度应是平方是2的数,毕达哥拉斯学派假定这个数为分数,后来意识到这样是错的。
根号二的值在巴比伦泥板上出现过,但巴比伦人并未发现这个数字的特性,希伯索斯发现了,它是个无理数。柏拉图为毕达哥拉斯的世界观着迷,并认为数学是一切知识的根基,他主张数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形式,且与现实息息相关。
在柏拉图所著的《蒂迈欧篇》中,柏拉图提出,几何是解密宇宙万事万物的关键。宇宙可被具象为五种规则的对称体,现在称之为“柏拉图立体”,是由正多边形构成的各面组装形成三维对称体。正四面体代表火;正二十面体,由二十个等边三角形构成,代表水;立方体代表土;正八面体代表气,而第五种柏拉图立体,是个正十二面体,由十二个正五边形构成,代表了柏拉图眼中宇宙的形状。
数学的盛世,通过古埃及和古希腊数学遗产的功劳,从古希腊帝国的边境悄然兴起。公元前三世纪,在托勒密王朝的统治下,亚历山大成为了顶尖学术中心,其图书馆收到统治者的重金资助,艺术、文化、科技、数学和文法可以显示统治者的威望。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12
只有喜欢数学、爱上数学、才能学好数学。——题记
第一次看《数学故事》时,那时候我被一些数学题难住,心烦意乱。看到《数学故事》时,不知为什么,我那颗浮躁的心便沉静下来,开始了在数学海洋里的遨游。
有的人说数学很难、很枯燥,我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可看完《数学故事》后,我发现,数学是多么有趣啊!这本书的故事精彩,语言通顺易懂,版式生动活泼,把一些理念设计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把一些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放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让原先对数学不怎么感冒的我,立马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数学是什么?——“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康托尔这样说道。数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让我们的’头脑变得更灵敏的学科,它不仅能让我们尝到知识,而且还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完美,所以我们应该喜欢数学。所以,我们更不应该把它当做敌人,而是要把它当做朋友,当成一门艺术,只有真正的喜欢数学,真正的爱上数学,我们才能把数学学好。
《数学故事》会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神奇的世界,它会让我们爱上数学,打开它,我们就会打开数学知识的大门。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13
《数学的故事》是BBC出品的纪录片,介绍了数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缘起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在观影过程中,本人获得了很多启发,具体内容见以下四点。
一、数学的作用
数学——特别是西方数学——起源于非常实际的目的,从土地测量到灌溉系统再到推理演绎体系,数学至少在四个方面满足了人类的需求:
1 认知——认识物质世界的构成;
2 测量——分配资源,制定各种标准;
3 记录——财富积累;
4 预测——改进生活条件。
二、数学的意义
对于西方世界而言,数学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它的作用对象是具体问题,因此其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即从笨拙、刻板、繁琐的计算开始,待到这些计算成为常识之后步入推理演绎阶段。
另一个意义是西方数学极强的社会性。只有社会生活才会涉及到用统一、通识的标准解决资源分配和物质交换问题,因此,数学是人类集体的智慧结晶,也是用之于集体的智慧,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寻求人类发展方向的工具和成果。
东方数学思想在意义上与西方大不相同。东方思想视数学为神秘的甚至是神圣的事物,数学本身就是目的和对象,而不是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所以,在东方数学中,会出现中国人推崇的吉祥“8”、归一“9”,也会出现印度人发明的“0”、“负数”这样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
东方数学的另一个意义是化繁为简。与西方数学发展起来的推理演绎不同,东方数学力求“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例如中国人轻巧的解方程方法。
三、用东方数学思考,用西方数学建构
东方数学长于灵活快速,弊在复杂计算上不够精确,西方数学严谨精确,因此难免迟缓繁琐。前者适合探索和突破,后者适合保持和积累。
以常见的三道数学题为例:
1小狗跑步问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距离是50千米。甲每小时走3千米,乙每小时走2千米,甲带着一只小狗,狗每小时跑5千米。这只小狗同时和甲一起出发,当它碰到乙后便回头跑向甲;碰到甲后又掉头跑向乙……如此下去,直到两人相遇。小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2 假钱交易问题(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成本 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 轻人掏出100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 人7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还了街坊 100元. )
3计算生日问题(用你的出生日,乘以12,得到数x,再用你的出生月乘以31,得到数y,只需要告诉我x与y的和,我就知道你的生日了。)
前两个问题用西方数学按部就班去解题比较费力,用东方数学变通的思想就会很容易解出来,而第三题,如果不亲自列个方程,是很难看清其中玄机的。这就是东西方数学思想的鲜明对比。
数据分析是一个强应用性领域,通常面临的都是悬而未决的探索性问题,尤其是数据分析应用于认知人类自身的心灵和特征时,往往具有更多的未知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需要更灵活的思想、更巧妙的方式和更多样的尝试,这是东方数学思想的长处。另一方面,复杂的变量关系也需要更严谨、精准的测量模型,这是西方数学思想的精髓。西方数学还有一项绝技,就是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转换,对于数据分析而言,这是数据可视化的基础,也是东方数学很难一蹴而就的。
所以最终还是要发挥两者的长处,将其结合起来运用,才能获得更丰富、更有趣也更准确的发现。
四、数学是真理吗
数学是一个由粗放向精细发展的认知工具,也是一种以量化为主的认知思想,它诞生以来指导了包括天文学、建筑工程甚至艺术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并形成了被广泛认可的基础学科。然而,但凡工具总有不完美之处,数学的抽象也决定了它在某些时刻注定“不切实际”。只有在使用中扬其长避其短,才能不辜负数学之闪光点,不迷离数学之混沌处。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14
只看了前三集
第一集
计算和测量,和土地分配、赋税、建筑有关
实际应用中,数学离不开图形、几何体,以图像形式表达,而不是数字形式,数字用象形文字表达
谈到度量衡、进位制、乘法的计算方法、圆形面积的计算、分数的应用(收入分配)、二次方程的计算、黄金分割的由来,数字0的缺失,无理数
数学发展的雏形:古埃及、巴比伦
定理证明的兴起:古希腊
柏拉图、欧氏几何、阿基米德(近似值和精确值、体积算法)
第二集
中国数学的辉煌历史,十进制、数列、原始数独、剩余数、方程、三次方程,应用于建筑、天文、历法等,九章算术
印度对现代数学的贡献:阿拉伯数字,数字0和负数的发明,方程的未知数,三角学(任意角度的正弦值),无穷级数
中世纪的伊斯兰帝国,巴格达智慧馆,代数学(数学运算法则),二次方程的原理和公式
意大利:数列、三、四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第三集 空间的边界
法国:笛卡尔——坐标(几何和代数的结合)、曲线的算法
费马——质数,一些数学运算规律
英国:牛顿——微积分(描述动态的事物,如瞬时速度)
德国:莱布尼茨——微积分、二进制的计算器
瑞士巴塞尔:伯努利家族——变分法(应用于商业、工程、设计等领域)
俄罗斯:欧拉——拓扑、解析、数学符号、无穷求和
德国哥廷根高斯、罗马尼亚鲍耶(虚拟几何)、黎曼(高维几何)
主持人经常强调一个观点,就是数学家要精准,不能只是近似。从中隐约捕捉到一些数学家的解题思维。可能是教授的缘故,再次领略英式英语精湛严谨的魅力。感觉研究数学纯粹是一种爱好,是混不到饭吃的。但他们究竟是怎样产生诸多这样那样的想法呢?这些想法从何而来?又竟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真的不可思议。如果能举出更多数学应用于商业的例子就好了。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15
看了《数学的故事》后,我有了一个直观的感觉 数学和解决生活问题息息相关,并因此世代长存。我想说的是数学的发展,你所思考得来的数学——倘若你有被载入史册的计划——就最好是和当下的技术息息相关的部分,不要想的过余远过于抽象以至于现实技术可以达到你的想法却要几百年之后,那么你在世时不会有名,只有等待几百年后某某说你的观点被证实了才把你从死人堆里拉出来。就这个观点来开,理论脱于实际不好,数学的推进太快于时代技术也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可偏偏总有人引以为幸。为把自己的名声放在几百年之后大放异彩而欢喜。
投身什么的人都是一样,数学家必须投身几十年才能掌握所应并有所发展,所以如果什么都得不到是很怀疑自己的价值的。而要使数学家这一部分人得到他们的价值,一是树立奖项,二是以发现公式或解开谜题为其名。
就像你不懂一个东西,拼了老命搞了几十年,终于得出了一个结果,你就满足了。这个时候你仅仅以自己的满足快乐,外在的声誉实在没什么用了。
宇宙之迷也是我很感兴趣的。数学如果是抽象的哲学,而这种哲学有利于理解世界,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数学的故事》观后感500字范文 的内容就收集整理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对有需要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大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参考以上范文,以此来帮助自己顺利展开书写工作。如果这期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也请大家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qingf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76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