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设计1
一、教学目标
⒈识记重点实词,翻译课文力争做到“雅”。
⒉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美感、自豪感和遗憾之情。
⒊解读课文,评说课文美点所在。
二、课型与课时
新授,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谈话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了解三个人物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佛道兼修)、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谢中书:“美丽风采,好学善文”。曾任“中书舍人”。
康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共同特点:文人雅士
㈡美译课文
⒈教师点拨:文言翻译“三字”要求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达:语言规范通顺流畅
雅:追求语言优美雅致
⒉点拨关键词
①答……书:回复……书信 ②五色: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③交辉:交相辉映。 ④歇:消散。
⑤颓:坠落。 ⑥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竞跃:竞相跳跃。 ⑧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⑨复:再。 ⑩与(yù):参与,欣赏领略。
⒊美译课文:一句三译,学生翻译一遍,教师给出两种翻译,比较,理解“雅”。
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的。
②高高的山峰直插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③河流两岸的石壁直立,各种颜色交相辉映。
河流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④青色的林木,绿色的竹子,四季都具备。
青葱的密林,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⑤清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乱叫的声音;
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⑥夕阳快要坠落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⑦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⑧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从谢灵运以后,就没有人懂得欣赏这般美丽的景色了。
㈢美读课文
⒈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的读书中获得启示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①读书要忘我;②读书要声情并茂。
⒉美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⑴读出层次。
⑵读好两个“之”。
⑶读好最后一句话。
㈣美说课文
⒈教师给出两个范例:用“中心句+诠释”说课文之“美点”。
①美在开篇总写。用“山川之美”概括所描写景物特点。用“古来共谈”表达欣赏美景的态度和情意。
②美在精于炼字。用一个“乱”字,写出猿鸟此起彼伏地争鸣声,为我们营造出一片勃勃生机的热闹景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⒉学生说课文美点。
⒊教师继续点拨。
③美在结构精巧。开篇总写,中间分分“静”“动”两个层次描述美景,最后在总括抒情。
④美在三次点明对景物感受。一是“美”。二是“仙”。三是“奇”。
⑤美在写景角度多样。写景有静景有动景,有静物、植物、动物,有视觉有听觉,有早有晚,有仰视有俯视有环视……
⑥美在表达方式丰富。有开篇概述现象,有中间的写景描述,有结尾美景评价,有首尾抒情感慨。
⑦美在情感丰富。一则融情于景,借美景表达“寄情山水,逍遥其中”的价值追求。二则将自己与谢灵运相比,与朋友分享欣赏山水之乐的自豪感。三则为不能“与其奇者”感到遗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㈤美写课文(根据教学时间决定这个环节是否进行)
美美地将课文写一遍。
要求:能够不看课本尽量不看课本。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设计2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步骤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以背诵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以回忆诗词导入可以巩固所学,也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入境。)
2.学生自己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
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把书写标题及解题的权利教给学生,教师从旁补充,意在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意识。)
二、反复诵读,师生探讨背诵的方法
1.指名读,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骈文的朗读节奏。
2.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3.教师提问:根据你们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如若要求大家很快将短文背下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总结: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 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
学生的回答大多是自己的经验之谈,可能概括性不强,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回答加以提升明确。
师:学无定法,关键是适合自己。今天咱们不妨用这些办法来学习这篇小品,看看最适合你的方法是什么?
(这一环节为全堂课的学习定下主调,以诵读作为学习的’主旋律,将文言文的背诵作为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克服畏惧文言背诵的心理,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与规律。)
三、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短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阳欲颓:坠落 四时俱备:都 能与其奇者:参与;杰出
3.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短文。
4.学生尝试背诵短文。(若不能背可以读文)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仍是落实文言字词的积累,为学生打好扎实的文言基本功打基础。)
四、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师:有的同学记性不错,已经背的八九不离十,有的同学还需努力。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2.合作学习,赏读语言,美读全文。
①分小组承接任务,小组合作共同描绘美景,赏析重点词语。
师:已经有更多的同学可以背诵短文了,可是我最大的遗憾是这样一篇漂亮的文章我们却还没有读出情味,让它焕发出生命。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描绘文中抒写的美景,让文字美起来。
②集体交流各小组讨论成果,创造意境,描摹美景。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人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人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绚丽动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③各自在音乐中尝试美诵全文。
(这一环节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理解文章所创造的意境。)
五、小组竞赛,美诵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小组接龙训练背诵短文,推出一名组员参加比赛。
2.小组间开展竞赛,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评价标准:字音准确,抑扬顿挫自然妥帖,感情充沛,能给人美的享受。
辅助手段:教师提供一些乐曲供学生自由选择。
3.在评点中自然总结出文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这一环节以多种形式的诵读来调动学生诵读的热情,同时启发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运用一定的诵读技巧将之表现出来。当短文在学生的诵读中焕发出生命的时候,文言的魅力就以最恰当的方式感染了学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短文
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 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37岁辞官隐居于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出示朗读节奏:(略)
2、 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3、 学生齐读课文。
4、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5、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1)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 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 理清文章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五、品味、探究作者是怎样描绘景物?
六、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2、学生齐读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副画面?请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设计4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找资料,了解作者。
2、把“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3、初读文章,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学习、研讨
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 )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勇与其奇者( )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3、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层 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 到 ,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第三层 ,感慨自然之美景。
三、深入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一句中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换成“齐”“共”等等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迁移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什么?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
3、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什么?
4、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什么?
5、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设计5
导入激趣
(幻灯片呈现“奇文共赏”四个字)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崇高而美丽的。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当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文。这些优秀的诗文不胜枚举。而今天,我们要走进一篇奇文,这篇奇文被称为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样的奇文呢?
环节一 读思结合,初识文意
(幻灯片呈现《答谢中书书》的白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同学们,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做“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做“读”。因此,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下面请同学们挑战一下:
这篇奇文如何断句读呢?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文章……
师:接下来,老师为同学们介绍几种古文中常用的断句方法:
(1)看结构。古文以主谓结构居多,因此找名词和所对应的动词很重要,有时省略了主语(名词),要求同学们整体把握文意,在翻译的时候添上主语。比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等都是主谓句,其中“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省略了主语“这里”。同学们能找到更多的主谓结构句吗?
(2)找句式。本文作者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当时流行的骈文的特点,多采用四字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兼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比如: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到“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都是四字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而“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是散句,如此骈散兼行,就将散文的疏宕流畅之美与骈文的整饬之美结合得非常好。
(3)据修辞。本文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比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些句子的前后句在相同位子的词语使用上一一对应,使得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也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四四成句的断句是正确的。
(幻灯片呈现以上内容)
师:(幻灯片出示有句读的文章)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跟随朗读音频,将这篇文章大声朗读一遍吧
(播放配乐朗读音频)
师:通过以上朗读,同学们一定读懂了一些句子,那么文章大意是什么呢?我们该如何翻译呢?
首先,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幻灯片呈现以上内容)
其次,本文多为四字短句,与《三峡》这篇课文在句式结构上十分相似,同学们可以回忆并借鉴《三峡》的翻译方法,解决本文在翻译上的疑难之处。
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介绍几种古文翻译中常用的方法:
1)要注意将文言中的单字词翻译为现代汉语的双字词汇,比如:“高峰”译为“巍峨的山峰”,“入云”译为“耸入云端”,“清流”译为“明净的溪流”,“青林翠竹”译为“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等等。
2)由于四字短句十分简略,同学们要注意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比如:“古来共谈”译为“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译为“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3)古文的翻译应注意“信达雅”三个境界,也就是说准确、通顺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应特别注重符合意境,蕴藉雅致这一要求,比如:“清流见底”在见底前加上“清澈”二字,译为“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就比较符合本文前后句字数相同,句式整齐,如诗如画的语言特色,“猿鸟乱鸣”中的“乱”译为“此起彼伏”,既能体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又不失雅致,与本文所呈现的山川景色的美好相映成趣。
(幻灯片呈现以上内容)
师:同学们,根据以上翻译古文的方法,你能将本文译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吗?
(幻灯片呈现文章翻译)
老师为同学们呈现了全文的翻译。
师:理解了意思,掌握了节奏划分,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注意读出文章的层次。
环节二 读辨结合,理清脉络
师:同学们细读文章,思考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的行文脉络是怎样的?
(2)这篇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什么?
师:文章先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与友人品赏山水,谈诗论文,是古人一大雅事。接下来的几句,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文章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天堂,应是最大的褒奖和赞美!因此,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所以,这篇文章的行文脉络是总领——写景——抒怀赞美
师: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一定都能找到总领全文的句子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一“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幻灯片呈现:总领——写景——抒怀赞美)
环节三 品读相促,细部揣摩
师: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文章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接下来,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领略这“山川之美”吧!
请同学们再次细读文章,说说你读出了哪些美景?作者又是如何将美景用文字呈现出来的?
明确:首先,“山川之美”美在白云、高山、流水这几样景物的搭配之中,作者用“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八个字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流畅。寥寥几笔,就从仰观和俯视的两种视角,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这三重风物,境界清新自然,不事雕琢。
(幻灯片显示以上内容)
其次,山川之美还体现在色彩的搭配之中,“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作者先以远眺的视角,描写五彩斑斓、交相辉映的山石,再将视线拉近,以平视的角度,描绘四季常绿的林竹。画卷中既有绚烂多彩的气象,又有清爽宜人、生机勃勃的朝气。这几句呈现的是一年四时之美。此外,同学们不妨在此基础上感受一下“交辉”和“俱备”这两个词,是否蕴含了一些言外之意呢?实际上,岩壁五色斑斓,着一“交”字,则有目眩神迷之意;竹树青翠欲滴,用一“俱”则现终年常绿之色。前者绚烂已极,然繁华易落;后者素朴已极,然终岁不改。自然之趣,万物之理,不正在此?
(幻灯片显示以上内容)
写了一年四时之美后,作者又用两组并列对偶句写一日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几句由上文的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而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这里作者采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呈现山川之美:“晓雾将歇”,天刚亮,花叶上露珠还未照上太阳时,山林就开始了欢唱,“猿鸟乱鸣”。这“乱”字有声繁悦耳,使人迷惑、动人心魄的意思。而到了“夕日欲颓”、金乌西栖之后,鱼儿避开了“鹰瞵鹗视”的威胁,此际竞跃腾欢,尽情享受空气中弥漫的芳馨。总之,从早到晚,山林中正是由于猿的柔声啼唤,鸟的恣意鸣啭和鱼的欢腾竞跃而显得格外静谧幽美,这就是所谓“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
(幻灯片显示以上内容)
师小结:通过以上品析,作者笔下的“山川之美”已经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有清新自然的白云、高山、流水,有色彩斑斓的山石,有清爽宜人的竹林,还有动静相宜的雾气、夕阳、猿鸟、鱼儿。作者写景,没有仅仅停留于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幻灯片显示以上内容)
环节四 读探相促,探究内涵
师:上一个环节,同学们从各个角度品析了“山水之美”,现在我们回到总领全文的另一个句子:“古来共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想要与谁共谈山水之美?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同学们不妨先回到本文的题目。
(幻灯片呈现文题)
文章题目是这个。请同学们尝试着断句。
同学们应该都能准确地得出答案了。断句是:
答/谢中书/书。答是回答,谢中书即谢征,第二个书是书信。
这是一封陶弘景写给谢征谢中书的书信,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作者陶弘景也有相同的遭遇,他曾做过小官,36岁后辞官归隐。所以,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幻灯片显示以上内容)
师:同学们来推想一下,作者想要通过这封书信,向谢中书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首先,“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文中指人间,而作者将山水之境比作“欲界之仙都”,也就是人间仙境,充分体现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感。
其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意思是自从康乐公以来,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山水的妙处了。
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下“康乐”其人,“康乐”也就是六朝时出身高门、可至高位而多次归隐田园、畅游山泽的谢灵运,他长于赋诗,将自然之景引入诗歌创作,堪称山水诗的宗匠,这一切都使他成为六朝文人心目中“雅好自然”的典范。因此,作者在文中称引谢灵运,有追慕前贤之意,更有自己也能得山水之妙的自矜意味。那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外之意有三点:
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二、自谢灵运之后,便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表达出作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幻灯片显示以上内容)
师:文中还有没有其他句子暗示很少有人领悟山水之美?
明确:我们看到,开篇的“共谈”,谈的人很多,但领悟的人少。由此,文章前后呼应,形成对比。既彰显古人的雅量深致,也感叹今人的粗陋无文,隐含作者自矜自得之意。。
师小结:文章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幻灯片显示以上内容)
环节五 延伸拓展
师:拥三五知己,诉毕生衷情,岂不快哉!让我们再一次展开想象,穿越时空,你认为陶弘景会将与谁作知己?老师这里提供了一些备选人物及其名篇,请以“陶弘景淡泊宁静 欲界也有仙都”作为上联对出下联。
备选人物及名篇有:陶渊明《饮酒》 周敦颐《爱莲说》
柳宗元《小石潭记》 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
(幻灯片显示上联及备选人物和名篇)
师:老师分别以陶渊明和苏轼为例,给出了两副对联,供同学们参考:
陶渊明结庐南山 人境亦具真意
苏东坡悠闲自在 月夜难得清闲
(幻灯片显示)
师:同学们,用心寻找,定遇知音!由这些诗文,我们可以依稀触摸到历史深处古代名士的心境——一种心灵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敞亮与澄澈。老师希望未来同学们也能在忙碌纷繁的生活中,保持一份自然宁静,让心灵自在而丰盈,让身心徜徉于青林翠竹,惊喜于沉鳞竞跃,不惶不惑,不惧不忧,像陶弘景那样,去追寻山川之美与自然宁静!
谢谢同学们的聆听!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设计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新课
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答 谢中书书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3、作者简介(课件4)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1、齐读课文。2、疏通文意。⑴请同学翻译课文。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3、齐读课文。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 静
具体描绘 (高) (低) (远) (近)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动
(听) (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1、背诵课文
㈤作业(课件10)“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设计7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重点)
3、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隐居集》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第二个书是指书信。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2)一词多义
欲:①夕日欲颓(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4)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全都)备
晓雾将(将要)歇猿鸟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沉鳞(鱼)竞跃实(的确,实在)是欲界之仙都
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
(5)重点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三、合作探究
(一)读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写了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2、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从“看”的角度说,作者写景采用了哪几种视角?
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3、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美。点明中心,统领全文。
4、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得意之情。
5、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
6、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师总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意境美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五、课外拓展
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
下联:
示例:绿水前新燕啄泥;翠柳上喜鹊登枝
以上是关于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合集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感谢您的阅读!
本内容由zhenzhe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117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