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辽河老街导游词集锦 百年辽河老街优秀导游词

百年辽河老街导游词是导游在带领游客参观百年辽河老街时所使用的介绍辞。该导游词通常包括老街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名人故事等内容。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百年辽河老街导游词集锦,欢迎大家阅读!

百年辽河老街导游词集锦1

老一辈营口人习惯称辽河老街为西大街,它位于大辽河入海口东岸,营口的西市区,整条街呈东西走向,东起平安路(清未为老爷阁),西至得胜路(清为天后官),全长仅1.3公里。大辽河本是辽河干流南行并纳入浑河、太子河之后的入海河段,属于辽河干流的部分,但在1958年辽河干流改道从盘锦入海之后,大辽河单独作为浑河、太子河汇合之后的水道,并从营口出海,从此跟辽河干流失去了联系。

在清未的历史舞台上,这条叫做大辽河的河流,却是辽河航运中最繁华的河段。辽河航运和渤海海运的兴盛让营口在1861年成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开埠时间比大连还早近半个世纪,由于口岸贸易的繁荣被誉为中国的“东方贸易良港”和“关外上海”。

而西大街也由于背靠渡口的优势,商铺林立,外商云集,号称“关外第一街,北方不夜城”。营口的辽河河段上有3个月的结冰期,春季冰雪融化,东北粮食外运,秋季受降雨影响水量充沛,也是秋收季节,因此春秋二季是辽河航运最繁忙的时候,此时河面上木帆船和钢铁轮船在航道上并行不悖成为近代辽河的一大风景。

百年辽河老街导游词集锦2

营口辽河老街是营口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开始实施保护性开发建设,全力打造的一条以深厚历史文化为根基,以现代经济为发展主线的步行商业街。其位于辽宁省营口市辽河大街西段,全长1.3公里,整个街区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

辽河老街是营口市的发祥地,是我国北方港口文化和民族工商业的缩影,是探究营口城建史及城建特色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东北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百年商铺博物馆。自1858年开埠以来就以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个通商口岸,如今更是环渤海经济带上重要的一个节点。老街里的“瑞昌成”“东记银号”“兴茂福”等一座座标志性的古建筑是其历史的见证,是营口这座城市的符号,是这个城市的缩影、更能体现这个城市厚重的底蕴。

每当华灯初上,在营口市区西侧的辽河南岸,有一条格外明亮的路,多彩的灯光将富于变幻的百年老建筑群尽情地勾勒在天际线边,成为人们徜徉其中、流连忘返的好去处。这里便是辽河老街,是目前东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近代优秀建筑群。

辽河老街夜景

抢救老建筑

营口市档案史志管理中心主任韩晓东告诉记者,2006年,作为当地棚户区改造工程的一部分,营口市计划将辽河老街整体拆迁。

当时老街的拆迁有一定现实原因,主要是老街已经破败不堪,那些经历百余年风雨的老建筑已经拆去了门窗,建筑物里面的设施也在拆除当中。

改造前的西大街

韩晓东购买了数码相机,利用业余时间到老街调查,拍摄了大量的资料图片,此后抓紧时间完成了《关于保护、开发和利用营口西大街的建议》,并用“请阅件”的形式,由营口市社科联提交给营口市委、市政府。

在这份“请阅件”中,韩晓东用了5000多字,从保护、开发和利用辽河老街的重要意义,可行性和如何实施3个方面倾尽心力表达了保护西大街的想法。

改造前的西大街建筑

在营口市博物馆,记者见到了馆长阎海,他的文件筐里至今还收藏着那份建议文件原件。这份建议的落款时间为2005年3月21日。

但是,建议发出后,如同石沉大海。

阎海回忆说:“将辽河老街保护下来,还有一个历史机遇。”当时营口市正在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请到国家旅游局的有关专家前来考察论证。那位老专家现场发出感叹:这里有东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近代优秀建筑群,简直就是一座近代建筑博物馆。

事情突然发生转机是在2006年6月。营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批示,要求做好对营口西大街的历史文化和文物的保护工作。紧接着,营口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开发辽河大街西段等旅游资源的决定》。

营口辽河老街立即由拆迁转向保护、开发和利用,2008年,营口市投入2.45亿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那里的历史建筑和整个街区进行了改造,百年老街重新焕发出创立年代便已拥有的商贸活力。

阎海说:“还是有一些遗憾的,我们调查了解到,当时营口西大街、东大街上共有历史建筑100多座,如果这些建筑都保护下来呢?”

因港而兴的东北最早开放口岸

辽河老街位于营口市辽河大街西段,西起西大庙,东至平安路,紧靠辽河南岸,全长1.3公里,整个街区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老街两侧保留下来百余年历史的近代建筑31处。

1861年营口开埠后,国内富商咸集于此,各国商人纷至沓来,西大街成为客商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街市。

华灯初上,多彩的灯光将老街上的百年建筑轮廓勾勒得更为清晰、醒目,高低错落、形态各异,与白天的样貌相比又显出别样的风采:店铺林立,相声、戏曲等传统艺术赢来阵阵喝彩,手工艺人的绝活让人啧啧称奇。街上游人来来往往,街中的摊贩忙碌地展示各家的手艺。

考古调查表明,辽河老街一带受海潮侵袭影响,文化层堆积普遍较薄,多属清代以后遗存。此前,在营口市修建滨河路时发现大量青花瓷器,确认为明代民窑瓷器。这些遗存反映了早在明代,这里便已经是人们运送物资的港口。

清康熙年间,蒙古族巴尔虎人在此放牧。巴尔虎人的窝棚连接成片,远看就像军营一般,人们就称这一带为“营子”。又因此地落潮时沟壑干涸,涨潮时潮水淹没沟壑,营口最初“没沟营”的名字由此而来。

营口对外开埠后的西大街街景

描述这里港口景象的文字出现在清道光年间。1933年的《营口县志》中记有:“天后宫称西大庙,在埠内西大街,于前清雍正四年(1726年)创建正殿三楹……道光年间《重修天后宫碑记》,此碑现已遗失,原碑文中有‘舳舻云集,日以千计’之语。”也就是说,那时每天在港口往来的船只便有上千艘。

借助天然良港这一地理优势,当地经济发展很快,涌入了大批外来人口。据金毓黻等编撰的《奉天通志》记载“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盛京没沟营等海口有一千四百五十名福建人”。

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嘉庆三年(1798年)《关税档案清单》中记有“牛庄属没沟营、耿隆屯二海口,出入沙、鸟、卫船七百二十八只,征税银二万一千八百九十九两五钱八分八厘……”反映了当时的港口运输已经达到相当规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等列强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将位于海城的牛庄辟作对外通商口岸。当时,舰船顺辽河逆流而上去牛庄,需先经过处于辽河口的没沟营。

《筹办夷务始末补遗》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国领事密迪乐于四月十四日驶抵没沟营口”,来时乘“斯福因库斯号”军舰,同行“洋行六家、英商十数人……当即同赴牛庄看”,“(密迪乐)因见(牛庄)铺商较少距没沟营口亦远,不愿在彼设立领事官衙署,遂在没沟营东街外三义庙暂作领事官寓所”。

营口市档案史志管理中心主任韩晓东说:“当时英国领事要修改通商口岸地点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密迪乐请求英国政府利用强权对清政府反复施压,使清政府妥协。就这样,把地点由牛庄改为没沟营。这次改变地点也是后来很多地图甚至记述中,对于营口和牛庄二者关系混乱的重要原因。”

“营口”是早期清政府官文中所称“没沟营口岸”的简称。营口开港后,先后有11个国家在此设立了总领事馆,中外客商蜂拥而至,老街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引入国际元素,商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度成为近代东北地区最繁华的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

西方建筑风格与本土结合的典范

营口市博物馆馆长阎海告诉记者,当年老街上的商号为了醒目,在建筑设计和装修上不惜重金,用足了功夫,特别是临街的一面。一路走过去,几乎看不到传统的红楼与灰瓦,代之以石质或者水泥质的高大立柱和富于变化的各式雕花,被称为“洋门脸”,其实也糅合了中国文化的元素,是中西合璧的结晶。

从东口进入老街,第二座建筑原为永和祥油坊旧址。这座建筑采用条石基础,石质门框,举架高大,通体用红砖砌筑,是营口在上个世纪初开始大量使用红砖的实证。永和祥女儿墙采用纺锤柱状装饰,窗沿上下口以水泥造型,石质门框,门脸上砌有红砖壁柱,建筑造型和装饰上相对朴素,没有奢华和烦琐,反倒显得干净利索,落落大方。

由清末书法家华世奎题写的匾额

永和祥油坊旧址门口上方雕有“永和祥”牌匾,大字两旁还保有“辛酉夏”“华世奎”字样,这是清末著名书法家、天津书法八大家之一华世奎的手笔。

华世奎曾任清内阁阁丞,后隐居天津,拒绝跟随溥仪投靠日本人,其人品和民族气节为人所称道。华世奎书法作品传世较多,但是留存的书法匾额仅有两块,另一块就是“天津劝业场”。

研究人员根据辽河老街的建筑风格,对其进行了大体归类。

其一是巴洛克式建筑风格。辽河老街上,表现特别突出的便是协盛丰旧址。这座建筑一楼为中式方窗,但有圆柱门洞,构成巴洛克式造型;二层为西式圆弧窗,为哥特式的花式窗棂,附有二楼中式月台,与西洋建筑又不完全一样,代表着营口,乃至东北早期引进西方建筑风格的探索。

还有一种是折中主义建筑风格。辽河老街港口广场南侧的兴茂福旧址是其代表性建筑,整个建筑由红砖砌筑,条石基础,石质门框,二层砌有古希腊科林斯式立柱,造型颇为洋气,同时楼顶还建有望楼,可能当年用于监视和查看匪情。

永惠兴旧址

还有一种被称为“同光体”风格建筑。在辽河老街中部的路南,有一座永惠兴旧址便属于这种类型,檐头筑起高高的女儿墙,女儿墙顶上做出窗户装饰,那些逼真的窗户造型特别值得人们玩味,也有人称其为“中国巴洛克”。

韩晓东告诉记者:“辽河老街的建筑当年也是在传统的青砖灰瓦平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个建筑本身都传承着一个商号的奋斗故事,有的还和营口的城市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百年辽河老街导游词集锦3

该街背靠渡口的地理优势,使营口的口岸贸易首先在此兴起。清雍正四年(1726年)营口修建天后行宫时,辽河老街就是客商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街市。到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营口正式开港,作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国内富商咸集于此,西方各国商人纷至沓来,老街上华洋同处,中外并陈,商号林立,贸易聚兴,成为近代东北最繁华的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辽河老街两侧现存百余年的近代建筑31处,它们不仅形式、用途多样,更有中西合璧之美,更反映出中西文化的逐步融合。在一个区域内有这么多近代建筑能保留下来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辽河老街也因此受到国家、省、市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享有“近代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为进一步挖掘老城历史文化,为游客和市民提供新的旅游场所,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营口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充分依托古城的丰厚文化底蕴,复原老街的商业功能,再现老街原貌,给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好去处。营口旅游局局长孙智表示,辽河老街区当年人口密集,商号鳞次栉比,至今沿街仍保留一批古代和近代的庙宇、民居、办公和商业用房,是营口历史人文景观最多的街区,有省级文物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1861年开港后,营口凭借海河交汇的地理优势,成为当时东北贸易往来的枢纽,于是具有服务性质的“大屋子”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已经不是单一的商店或商号了。它是营口商业资本一种特殊的经营行业,与仓储运输公司相似,代理批发转运,兼办租车、租船、货物发送及交易中介、代管来往客商住宿饮食的业务。老爷阁东、西两条商业大街的两侧此类商号众多,还遗留有多处当时商贸活跃异常时兴建的“大屋子”建筑。

为将辽河老街将打造成一条反映营口历史、凝聚营口文化、突出营口特色、展示营口发展的集餐饮、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街,营口市启动辽河老街改造项目,整个街区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本着‘修旧如旧,新建如旧’的原则,保证新、旧两个时期的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协调统一,突出辽河老街街区绵长的历史触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到末,一期工程完成31处近现代优秀建筑的修缮和12处仿古工程的新建。

营口辽河老街被誉为中国北方“露天的百年商埠博物馆”,加入了中国步行商业街协会,与北京王府井、成都宽窄巷、上海新天地等全国知名商业街成为伙伴会员,跨入中国商业街的行列。同时,相关部门正在申报中国文化历史名街。

百年辽河老街导游词集锦4

欢迎大家参观游览营口百年辽河老街!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百年老街的概况。

一、老街概况

辽河老街,位于营口市辽河大街西段,东起平安路,西至得胜路,长约1.3公里,东西走向,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是营口的发祥地,也是营口政治、经济、文化和海运的中心。

这里是营口历史人文景观的街区,当年人口密集,商号鳞次节比,至今沿街仍保留31处建筑优美、样式别致的百年庙宇、民居、办公和商业用房。这些优美的近现代建筑,不仅风格富有特色,而且还蕴含着东北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兴衰荣辱,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二、商贸与建筑

1861年开港后,营口凭借海河交汇的地理优势,成为当时东北贸易往来的枢纽,于是,一批具有服务性质的“大屋子”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已不再是单一的商号,而是营口商业资本的一种特殊经营运作,与现在的仓储运输公司类似,主要代理批发转运、兼办租车、租船、货物发送及交易中介、代管来往客商的住宿饮食等业务。老爷阁东、西两条商业大街的两侧此类商号众多,现在还保存有多处当时兴建的“大屋子”。

营口近代繁荣的商贸活动,带来了金融界的兴旺,使营口的炉银业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据统计,1860年-1925年,营口炉银共有73家,到20世纪20年代,仅存6家,1933年虽然伪满财政部下令禁止炉银发行流通,但仍剩有4家,直到在日本人的强制干预下才最终消亡。经过对现存银号建筑的调查,永惠兴、公益、东记三家银号的旧址建筑依然保持原来的样子。

营口开港前皆以中医为人医病。开港后,外国人来此经商传教后,对营口的医药卫生等很少投资。1892年,营口流行霍乱,1899年、1911年流行鼠疫,其他各种传染病也时有发生。

营口近代建筑主要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我国传统建筑结构基础上,一些临街建筑建成“洋门脸”,式样多为砌出壁柱,檐头筑起高高的女儿墙等。其中有的在高起的女儿墙栏心上写字作为商业广告,有的则在女儿墙上进行繁杂的装饰,以至被误认为是一层建筑。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作“同光体”(同治光绪年间流行的时尚),也哟称其为“中国的巴洛克”,极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三、老街改造

为了还原辽河老街的历史风貌,展示城市的发展根脉、延续老街的商业发展,2008年营口市启动了辽河老街改造项目,主要从工程建设、招商引资、策划宣传和文物保护四个方面进行改造建设。

对老街的改造建设,本着“修旧如旧,新建如旧”的原则,保证新、旧两个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协调统一,突出辽河老街街区绵长的历史感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到2010年年末,一期工程对31处近现代优秀建筑的修缮和12处仿古工程的新建已经完成,并正式对游客开放,成为东北古街旅游的一朵奇葩。

四、老街影响

辽宁老街是我国北方港口文化和民族工商业的缩影,是反映营口历史,凝聚营口文化,突出营口特色发展的集餐饮、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街,被誉为东北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百年商铺博物馆。

现以加入中国步行商业街协会,与北京的王府井、成都宽窄巷、上海新天地等全国知名商业街成为伙伴会员。同时,有关部门正在申报红果历史文化名街。

如今,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营口这个中国近代史上东北地区唯一的通商口岸,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不断繁荣和进步,将焕发出更加瑰丽的色彩。

现在,我的讲解到此结束了,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

通过精心编写的导游词,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引导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欣赏百年辽河老街的魅力。

本内容由zhenzhe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126936.html

(0)
zhenzhenzhenzhe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