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是一份记录关于圆明园遭受破坏的讲座或课程的记录。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曾经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遗产。然而,在19世纪的战争中,圆明园遭到严重破坏和抢劫。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怎么写,欢迎大家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怎么写1
此次远程研修有幸学习了韩鹏鹏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韩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相信韩老师在课堂准备上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课堂教学中教学重点、难点突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安排合理,学习方法新颖,整节课都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落实了本单元训练重点,扎实地落实了学习目标,是一堂精彩的课。这节课的教学中,韩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重视生字词教学,夯实学生基础
在学习中,韩老师重视了生字词教学,通过开火车、齐读等形式认识生词。特别是生字,如“蓬”字,师讲解示范书写,学生书写落实。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守门游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落实了生字词教学,值得学习。
二、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学习第五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凡是、任意”等词语,提出问题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了解到侵略者的贪婪和野蛮。还有引导学生理解“不可估量”等词语的意思,更进一步感受到侵略者的可憎嘴脸。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韩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出了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课件教学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从而更大的提高教学效果。本课老师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播放圆明园的景观录像,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看文物录像,直观了解文物里的奇珍异宝。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圆明园的辉煌定格在学生心中。
通过这次观课活动,我觉得自己还需要努力:
1.评价语言要丰富:教师最好能根据学生的回答给每个学生以不同的评价,比如:“这节课你已经有了收获了”“你真会读书”“你读的真棒”等等。这些评价语可以事先预设,也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这方面还要多下功夫。
2.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在理解课文时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上一堂公开课,要付出很多的精力,不管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从中总能得到一些收获,得到一些启示,在开心或郁闷的同时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或教训,以此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
3.在教学中,要依据教材设计巧妙、高效的问题,才能更好的与学生学习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怎么写2
付红兵:《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不雅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残暴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曹金玲:导学设计细致到位.《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虽然不长,但内容丰厚,尤其是重点段昔日的辉煌,涉及内容很是多.因此,细致、指导性较强的自学导航,更有利于学生介入教学,学生自学起来也得心应手.本节课,学生们诵读感悟,资料弥补,想象体验尽情展示.尽管孩子们有些放不开,稍显生涩,但是可见老师平时的训练是到位的,只要孩子们是在不竭的成长,进步,超出,这就是生本最大的宗旨所在.
闫红云:学生展示丰厚多样.由于自学导航设计的细致清楚,要求明确,可操纵性强,学生第一环节的自学讨论交流还是比较充分的.学后的展示效果也很好,有有豪情地朗读,有对某些内容进行弥补,有按照文中的景物进行合理的想象……精彩的语言屡屡闪现.但是展示的还是不敷充分,但相信老师长期的坚持,大家都是有机会得到锻炼的.
柳健美:老师的豪情朗读指导稍显逊色.也许是课文的内容太多,也许是学生合作展示的形式晦气于情感的激发.老师在豪情朗读指导方面就略显单薄,尤其是重点段落处理的有些轻率.其实,无论是学生的自学,还是讨论交流都是片面的,这里老师就把学生的这些散落的珠子穿起来,这就是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那么在今后我们的生本教学中,我们高段的语文教学还是要在自学、讨论、展示等方面加强训练,让学生会学习会展示.另外老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勇于将与目标无关的,与重点无关的勇于舍弃,减少无效活动.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怎么写3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难点是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我的教学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在爱恨交织的情感下学完课文。大体思路是通过现实中的残壁断垣的圆明园导入课文第一段,接着以第一段为引子,即不可估量的损失说明圆明园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紧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高度评价圆明园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然后通过阅读二、三、四段找出人们给圆明园上述高度评价的原因,于是引出对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珍贵历史文物的研读。之后转入第五段“恨”的情感交流,最后让学生在爱恨交织的情感中有所思考: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给了我们哪些历史教训?
实际上完课后,发现存在以下几点优点和不足:
在圆明园美的研读中,学生能通过老师提供的文字图片资料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美,但似乎和圆明园联系的并不紧密,因为那些资料尤其是图片资料都是生拉硬搬来的,毕竟圆明园早已被毁,所以本身我自己就不曾真正感叹过圆明园的辉煌。那么此处将重点放在假设里或许更好一点,比如,想象自己是当时的咸丰皇帝在嫔妃的簇拥下漫步于能工巧匠创造出来的风光秀丽的田野风光,看着稻浪滚滚,听着潺潺流水,闻着稻花飘香……也许这样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也能引导他们更好感受圆明园的美而不是空空的辉煌。
在引导学生了解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时,孩子们的恨是老师强加的,老师故作深沉,课堂反应比较积极的学生也会配合老师,但课堂上不免有孩子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来扫视这一切,于是他们会在这时窃笑。
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随着老师的引导思考问题,回到问题,但教学设计仍然是按照老师的思路下来,对学生来说更多的是被牵着鼻子走,他们有时情感并未升华到老师设计的高度。所以,感觉环环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却未能做到环环相扣。
造成这些的原因一方面是我自己对圆明园知之甚少我的授课思路严重受到教参和名家的影响,没有将其具体化,只是照葫芦画瓢,在演课而已。另一方面是学生更多的是偏重理性思想,任何事物只有先有了正确认识,才能生发出真挚的情感,否则就是煽情。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怎么写4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后一段。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怎么写5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为的仇恨。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为基础,组织多元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和互联网提供的有效信息,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互助,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抽象的文字介绍变得生动、可感,为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农村小学的学生能够利用的资源太少,我在学生预习前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和互联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好奇心提前告知部分信息并要求所有的学生利用极少的资料书及向老师、家长、社会收集有关资料。
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扩大知识面,要根据需要来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课前布置了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在教学时,又创设了一个情景,以“最近有专家提出要重建圆明园,但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你觉得呢?”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根据学生掌握的资料就此问题展开长达8分钟的讨论,培养了学生获取、整理、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
这节课的作业就是针对上面的问题进一步收集资料,以书面形式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报告本小组讨论结果并详细阐述重建与否的根据。这不仅有效的延伸了课堂,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通过课件展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如今的颓败,结合课前提出的系列问题,将学生引入求知的高潮,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图片和教师对圆明园毁灭过程的渲染,把学生带向了另一个高潮,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进一步得到强化。
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没有仔细考虑学生接受的能力,没有周全考虑课堂新问题的生成和解决机动时间,整节课要完全按照设计意图上完需要超时10分钟,使这节课显得结构不完整。
二、课文中的“举世闻名”一词的意思,在备课时搞丢了,上课时学生说到该词语时也没有强调。对新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引导不够,主要是因为备课时考虑不周密引起的,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及时引导。
三、语言表述不够准确、精炼。
解决措施:
一、根据本学区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争取更大程度地备好学生、教材(校本教材、社会教材、校本教材),在学生注意有效时间范围内完成教学活动。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环节,以期延长学生的有效注意,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活动的效能。
二、多看名师教学课堂实录及点评,将其内化、整合为自身能力。注重平时收集资料,达到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而不是为上课而收集资料。
三、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多看新闻、演讲及规范的泛读等。
总之,需要加强自身文化、道德修养,与时俱进,重视现代远程教育提供的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密切把握“新课标”的方向,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环境,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怎么写6
林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是很成功的。我觉得它贴近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课堂上,老师常用“你的看法是怎样的?”“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如果在圆明园里漫步,你会是什么感觉?”“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等等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林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得非常巧妙、新颖,多媒体运用得也非常恰当。她并不是按以往先讲“辉煌”再说“毁灭”的教学程序来走,而是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阅读课外书籍,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使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真正价值。然后再以播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直面毁灭,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精神上的震撼,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悲痛、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接着在理解“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阶梯式”的提问:“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之长,再让学生想象: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烧掉一个建筑只用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三天三夜会烧掉多少东西?这个部分,老师用自己充满感情的语言以及配合播放的无声录像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深深的撞击。当时的课堂可以说是鸦雀无声,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学习完“毁灭”,然后学习“辉煌”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指导学生一次次地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得以升华。
在课堂总结的时候,面对出示才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的画面,教师叙述了雨果的诗歌片段,然后问学生:“金碧辉煌的殿堂——”学生回答:“没有了。”这时老师慢慢擦去了这部分的板书,接着随着老师的追问和学生的回答,一一把板书擦去,只留下一片空白。这样流动的板书,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更激起学生心中的愤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此时,再去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可谓是“水到渠自成”,把“语文”“人文”“训练”糅合得浑然一体。是一堂非常优秀的课!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怎么写7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象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赞颂的无比仇恨。根据课文的目标,结合学校“三a”教学模式的要求,我设计了教案,在学校上了一节“三a”研讨课。课后组里的老师又一起进行了评课。下面就老师的评课和自己授课的感受反思如下:
一、自学导航设计细致到位。《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虽然不长,但内容丰富,尤其是重点段昔日的辉煌,涉及内容非常多。因此,细致、指导性较强的自学导航,更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学生自学起来也得心应手。本节课,我把学生们分成三个组:诵读感悟组,材料补充组,想象体验组。第一组都都在相应的自学导航,如:诵读感悟组,抓住最能体现景物特点的词来读。如金壁辉煌的殿堂,加点的词重读,要读得舒缓、流畅,感悟圆明园昔日的美。材料补充组抓住某一点进行补充,语言要简洁准确……
二、展示丰富多样。由于自学导航设计的细致清楚,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强,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得充分。所以学后的展示效果也很好,有有感情地朗读,有对某些内容进行补充,有根据文中的景物进行合理的想象……精彩的语言屡屡闪现。
三、讲解未能画龙点睛。也许是课文的内容太多,也许是学生汇报得太尽兴了。老师在讲授方面就略显单薄,尤其是重点段落处理的有些草率。其实,无论是学生的自学,还是讨论交流都是片面的,这里老师就把学生的这些散落的珠子穿起来,这就是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四、启示
1、授课的内容应以学生的接受情况来定,而不是以听课老师的感受来安排。
2、自学、讨论、展示要在平时加强训练,让学生会学习。
3、处理教材时要敢于联欢会,与目标无关的,与重点无关的要勇于舍弃,减少无效活动。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怎么写8
在课堂教学中做的较好的地方:
一、讲课过程中有效利用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资源。
在授课中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又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适时补充了视频资料——电影片段,学生读文和看了视频后对英法联军的暴行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课后再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实现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
二.采用读悟结合和动笔多方面调动学生思维。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 “众星拱月”一词,老师在引导学生在读文看图片的基础上在画一画,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还对圆明园布局有了大致的了解,由部分到整体,由抽象到形象。在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让学生在读文感悟,同时带着感悟有感情地读一读,讲到毁灭这一环节让学生把体会到写一写,这些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写,读写结合更好地理解课文,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三、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取更多巧妙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读:范读,引读,齐读,默读,创设情境读、指名读等,更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生情,以情促读。,同时通过自己富有感染力的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强烈地感染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火花,激发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憎恨之情。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课堂教学也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生成问题后,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自主思考,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点评到位,少一些讲解。还应注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容量可以适当加大,拓展课外文章或小练笔。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怎么写9
薛玉华:本节课中电教手段,确实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幻灯片、录像、或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多种情景,为学生提供动画、图像、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得课文声情并茂,让学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赵爱美:《圆明园的毁灭》中教师利用图片、录像等手段即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个奇迹又让学生观看到圆明园的毁灭,从而更有利于学理解课文的内涵。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不需老师刻意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而然的就被调动起来。
赵建立: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电教手段的运用必需为这个目标服务,设计者和使用者必须吃透教材,认真推敲本课有无必要使用电教媒体,哪些环节需要,对课堂教学有多大益处。这些都值得思考?
辛德军:本节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了那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美轮美奂,当这一切被毁掉时,孩子们又是何等的惋惜,这些都与课件带来的感官刺激密不可分,确实把多媒体的作用落到实处,但是也要注意课件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想象。
王连峰: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己去搜集、处理信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教师只是将重点问题,稍适点拨学生就大有收获,设计的环节比较合理,而且教师不但在课上利用多媒体,课后还利用网络这个平台让孩子们思想共享,各抒己见,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怎么写10
今天,我聆听了陈xx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觉得陈老师将这节课发挥的淋漓尽致。
1、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陈老师主要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同时又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适时补充了雨果的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的暴行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陈老师讲解“众星拱月”一词,在课件中以图示词的手法展示,不仅理解了词语,还对圆明园布局有了大致的了解,由部分到整体,由抽象到形象。
2、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先抓住重点语句和词语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的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再让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痛恨侵略者的暴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从而化难为易,实现教学目标。
3、读中感悟,以写促读。陈老师在教学中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读:个读,引读,齐读,默读等,更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生情,以写促读。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可以记录相关专家学者对圆明园历史背景、毁灭原因和文化价值等方面的讲解,以帮助人们了解和记忆圆明园的历史。
本内容由zhenzhe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147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