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在即,很多同学应该正在为写论文而头疼,开题报告是一份介绍课题研究计划的重要文件,开题报告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如何撰写有效的开题报告?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和参考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1
[关键词]报业数字化;盈利模式;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xx)06-0354-01
1、引言
在不断发展兴起的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报业由于其自身运营体制障碍、单一的盈利模式、失衡的市场结构等影响,过去几年中不断走下坡路且危机四伏,2005年也即报业的拐点之年,更是日益凸显了传统报业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报业开始步入晚年,这一年也是“数字报业”概念提出的一年。随着计算机技术产业的发展,新媒体受众的不断看涨,传统报业的下跌,使得多样化、人性化、丰富传播渠道的报业数字化成为了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在报业数字化的全面开展和纵深发展下,开始朝着“第五媒体”进发和一些其他项目的探索发展。但目前报业数字化的盈利模式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盈利模式――广告,成为了单一盈利模式,不利于报业数字化发展。下文对报业数字化的盈利模式进行探讨,以促进报业行业的稳定发展。
2、运用计算机的报业数字化的盈利模式
数字报业作为新传媒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切实有效的盈利模式是推进报业发展的关键。盈利模式的核心是利润,具有利润点、利润源、利润对象、利润屏障和利润杠杆这些基本组成要素。对其盈利模式的探讨首先要了解数字媒体的形态、内容、产品、销售能力等,才能制定出合适的盈利方案。
2.1 运用计算机的广告营销
(1)报业数字化的盈利模式中最常见的是广告营销模式,也是最成熟的商业模式,实现了精准化的广告投放。有的运用计算机在网络上建立报业数字化网站,采取联合经营印刷版广告和报纸网络广告模式,给购买印刷版广告的客户在计算机网站上广告而给予一定折扣;有的报业计算机网站采取组合套餐服务,不仅给客户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广告效果的精准量度,而且提高广告投放效率,给客户展示了物有所值的广告投入回报。转变广告投入模式,丰富运用计算机的报纸网站表现形式,增加了报业盈利收入。
(2)一些小额广告和分类广告的出现,使得广告范围扩大、内容增多、种类齐全。如《华盛顿邮报》网站,运用计算机建立分类广告网页,通过各类网站导航标识,捆绑许多分类广告标识,而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运用计算机建立供人们使用的可查阅任何商品的途径。运用计算机的网络分类广告发的展,给更多的客户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提供了更详细的信息,并衍生出更多的价值,更有发展潜力。
(3)互动式广告的出现是对现代人类特征的一个体现,避免很多现代人不喜欢被动接收广告,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体验式媒体广告,实现广告和娱乐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市场营销和媒体的结合发展。
2.2 运用计算机的内容营销
报业数字化经营,离不开内容产业道路,需要进行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通过不断开发、挖掘和使用内容产品,使用不同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满足受众需求的多层次和多形式化,促进传媒行业经济增长。传统报业依靠的是内容,拥有广阔的采访资源和高素质的采集和编写新闻队伍,具有高品质的信息内容优势,积累了深厚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有利于内容产业发展。运用计算机建立的报业数字化网站与商业网站不同的也正是其所具有的精神价值。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同,报业数字化发展更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手机等帮助下进行内容充实,还要对受众进行划分来合理提供信息定制服务,增加盈利。越来越多的传统报纸从提供报纸转变为提供信息,弥补了报纸存在的局限性,实现了新闻的实时性,改变了读者和报纸之间的沟通方式。
我国报业数字化主要的内容盈利模式有:(1)打包新闻和信息内容通过计算机技术销售给其他网站或媒体。(2)采取付费方式,让用户在计算机上浏览网站。如人民网对《人民日报》的数字信息采取收费形式,展示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3)数据库模式,用户运用计算机付费查询数据库信息。如《日本经济新闻》建立了数据库营销,对新闻内容进行了数据库保护,非当天的所有新闻只有进入数据库才能查看或看纸质报纸。还有一些财经资讯系统、外汇交易管理系统等数据库为中国提供信息产品。
2.3 计算机电子商务营销
电子商务营销即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等的电子工具进行商务活动的一种模式,改变了传动商务,使其具有数字化和电子化,且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特点,让电子商务具有更广阔的前景。运用计算机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开展要基于稳定的数字报业网站的高访问量形态,且必须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购物、电子银行等应用的流行,带动了报业数字化的电子商务营销发展,通过计算机建立了各种电子商务网站。但电子商务具有高风险问题,而报业数字化网站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弱化了电子商务的缺点,具有其他网站没有的优势。
国内的《广州日报》电子网站――大洋网,建立了第一个具有明显电子商务性质的新闻媒体网站,形成了商城板块且其规模不断扩大。如“大洋书城”的出现,实现了计算机网上接单,随着发货配送队伍的出现,计算机网上支付系统的完善,在2001年实现了近千万的销售额,兴起了网上团购风潮。
2.4 手机报营销
手机报依托于手机和其他媒介,联合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共同建立的一个信息传播平台。手机用户可以在手机报上浏览当天的一些新闻内容,实现了传统媒体与电信增值业务的结合。手机报的模式有:(1)彩信手机报;(2)WAP网站浏览。目前普及使用的是彩信手机报,初期实行免费试用活动,后续可以通过彩信定制向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WAP网站浏览则是按照浏览时间进行收费,赚取盈利。
3、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3G、4G网络等技术的进步,报业数字化必定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变革盈利模式还需要继续探讨。更多的改变其盈利模式依靠计算机技术等,更多的发展报业的原创性,结合自身媒体特点去合理的进行受众定位,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且脱离单一的盈利模式,打造更加多样化的服务形式,带动报业数字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2
题目:盈利能力分析研究
学号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开题报告内容:
一、选题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经济正在逐步融入世界范围的经济大潮,对企业而言,所处的经营
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战略眼光和长远奋斗目标。就必须形成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而企业盈利能力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基础,保持企业持续盈利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保证,这样就使企业处在一个良性的循环当中不断发展壮大。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大小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利润相对于一定的资源投入、一定的收入而言。利润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利润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差。企业经营的最终评价是盈利的多少,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利润是企业内外有关各方都关心的中心问题,也就是企业的效益问题。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率的集中体现,也是职工福利的保障。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莫迪里亚尼和米勒提出了MM资本结构理论,首次以严格、科学的方法研究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1950年杰克逊·马丁德尔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贡献、组织结构、收益的健康状况、对股东的服务、研究与发展、董事会业绩分析、公司财务政策、公司生产效率、销售组织、对经理人的评价等。其中对收益的健康状况就是对收益质量的关注,马丁德尔的评价方法也是采用访谈的形式,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并将本公司的评价分数与该公司历史业绩和行业标准进行对比,判断公司的管理绩效。同期美国着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通过实证研究后提出企业绩效评价八项指标,即市场地位、革新生产率、实物资源和财物资源、获利能力、管理者的业绩与发展、员工的业绩与态度、社会责任,这其中对获利能力的评价就是指标之一。1971年M e l n n e s分析了美国30家跨国公司,发现最常用的盈利能力指标是投资报酬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绩效评价的具体内容基本上包括了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并以此评价结果与经理人或雇员的报酬挂钩。进入80年代后,美国管理会计委员会从财务效益的角度发布了“计量企业绩效说明书”,提出了净收益、每股盈余、现金流量、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市场价值、经济收益、调整通货膨胀后的业绩等8项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其中净收益、每股盈余、投资报酬率、市场价值、经济收益等都是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综合性的盈利能力评价。我国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以后,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更加强化效益指标。1992年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和国家统计局提出了6项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产品销售率、资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净产值率,主要是从企业各项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角度来设计企业盈利能力指标体系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家逐渐改变了对国有企业监管方式。1995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开始实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成情况与企业提出新增效益工资挂钩。同年财政部根据国有企业监管的要求、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和新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公布了一套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指
标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
三、论文研究提纲
一、引言(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主要研究方法)
二、盈利能力分析概述
(一) 盈利能力的定义
(二) 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
(三)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
三、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
(一)盈利稳定性的分析
(二)盈利持久性的分析
(三)盈利水平分析的几个指标
四、盈利能力分析的相关因素
(一)流动性、风险性与盈利性的统一
(二)流动性、风险性、盈利性之间的协调
五、盈利能力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不能仅从销售情况看企业盈利能力
(二)关注税收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三)重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四)关注资本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五)注意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六)对企业盈利模式因素的考虑
(七)重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
(八)不仅要看利润多少, 还要关心利润质量
(九)不能仅以历史资料评价盈利能力
六、企业盈利的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财务因素分析
(二)质量因素分析
(三)非财务因素分析
七、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
(一)企业盈利能力一般分析
(二)股份公司税后利润分析
八、结束语
五、参考文献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指导
教师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批阅
意见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3
关键词: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 盈利水平 盈利质量
一、问题提出及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会影响上市公司对财务报告披露时间的选择,年报业绩好的上市公司倾向于及时披露财务报告,而年报业绩差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推迟披露财务报告,即上市公司倾向于及时披露好消息,推迟披露坏消息,Gilvoly和Palmon(1982)的研究最早证实了这一现象,上市公司对财务报告披露时间的选择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并且具有较强的经济后果(Stephen zeff,1978)。从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的时间选择反过来看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研究其相关性。如果发现财务报告披露时间选择异常的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特别是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上与其他上市公司有着显著的差异,那么应该关注这一类财务报告披露时间异常的上市公司,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该类公司的监管,注册会计师应该关注这类公司的审计风险,投资者应该谨慎投资该类公司,债权人应该考虑其违约风险。中国证监会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规定:年度报告应
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中期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季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第3个月、第9个月结束后的1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同时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统一采用公历1月1日到12月31日作为一个会计年度。这一规定使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与第一季报在披露时间上存在一个特殊性,即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底线同为4月30号,从而使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间隔呈现出一个特殊现象:有的上市公司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间隔极短,本文将这类上市公司与其他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发现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在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本文研究的是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与其他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与盈利质量的差异。前提建立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规定的特殊性上,即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底线同为4月30日,国外没有类似的研究。本文研究的问题是财务报告披露的及时性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关系及其存在这种关系的原因,国外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有益的研究成果。国外研究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及时性问题的相关文献颇为丰富,Gilvoly和Palmon(1982)认为,年报披露的及时性是影响其有用性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960年至1974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坏消息的年报容易推迟披露。Kross和Sehroeder(1984)以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季度盈余宣布及时性(早或晚)与所披露消息类型(好或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股票回报与盈余宣布及时性的关系。他们将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研究扩展到了中期报告,结果支持了好消息提前披露,而坏消息推迟披露的假设。Watts和
Zimmerraan(1990)认为,在强制披露制度下,由于管理者无法对应披露的信息隐瞒不报,管理者有延迟披露“利坏”消息的动机。Begley和Fisher(1998)的研究也发现,与提前披露的年报相比,延迟披露的年报传递的往往是“坏消息”。我国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同样存在“及时披露好消息,延迟披露坏消息”的倾向,陈汉文和邓顺永(2004)对上市公司2000年至2002年间的盈余公告及时性与业绩状况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证明中国市场存在“好消息早,坏消息晚”披露的规律。巫升柱、王建玲和乔旭东(2006)的研究也证明,当公司有“好消息”时,公司倾向于及时披露其年度报告,相反,当公司有“坏消息”时,公司则倾向于延迟披露。其中盈利(好消息)公司比亏损(坏消息)公司的年度报告披露更及时;而“标准”意见(好消息)公司比“非标”意见(坏消息)公司的年报披露更及时。唐跃军、谢仍明(2006),唐跃军、唐吟波(2006),唐跃军、邵燕(2008)对公司业绩组合、信息操作与中报的及时性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公司业绩组合和信息操作对中报披露和预约披露的及时性有着显著的影响,也发现了“早披露好消息,晚披露坏消息”的倾向。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证明了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会选择推迟披露财务报告。管理层通过延迟披露策略使坏消息缓慢的反映到股价中去,年报、中报和季报都存在着推迟披露坏消息的现象,而本文研究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极短的现象,一方面是年报推迟披露的问题,这与已经存在的研究成果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是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与盈利状况的关系问题,笔者尚未发现这发面的研究成果。导致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极短的原因可能有:管理层故意操纵披露时间间隔,降低市场对坏消息的反应强度和消息披露后的反应持续时间;管理层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减少召开会议的次数,在同一天讨论有关年报和第一季报的议案,从而导致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极短;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极短只是一种偶然现象,不存在人为操纵问题。本文关注的是第一个原因,研究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在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探讨管理层是否有故意操纵的动机,并对这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与投资者权益的维护策略提出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本文选取了2004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连续存在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由于数据库中有些上市公司的某些指标部分年度的数据为空白,本文剔除了这类公司,2004年至2008第一季度连续存在并能够取得研究所需全部数据的上市公司有1366家,为了避免各指标异常大或异常小的样本导致最终计算的均值不具有代表性,本文剔除了各个指标中最大和最小的10家公司,一共删除了124家,最终确定的样本数为12.42家。本文所有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中将用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相距的天数来度量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间隔,把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相距天数在一周之内的视为披露时间间隔异常。在所选取的1242家上市公司中,2004年到2008年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之内的家数分别为:300家、379家、372家、337家;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之外的家数分别为:942家、863家、870家、905家。为了发现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在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上与其他上市公司是否有显著的差异,本文需要选择一
些指标度量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选择用于度量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相关指标时,笔者参考了陈小悦,徐晓东(2001)、张俊瑞、赵进文、张建(2003)、于东智、池国华(2004)等作者的文献,最终确定的衡量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财务指标为:每股收益(净利润/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用于反映每股创造的税后利润);营业收入净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用于反映营业收入创造净利润的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用于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总资产收益率(EBIT/总资产,总资产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相比,把举债经营的效率纳入了考虑范围,从而反映所有资产的盈利能力,所以分子应为EBIT)。
在参考储一昀、王安武(2000),秦志敏(2003)等研究盈利质量的文献后,笔者选取的用于度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财务指标为:每股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数,用于反映每股创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能力);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主营业务收入,用于反映主营业务收入获得现金的能力,评价主营业务收入质量);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净现金流量/净利润,该指标用来反应企业净现金流与会计利润的比例关系,评价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及其企业的盈利质量)。由于该指标中净利润是负数时,就没有比较意义,所以在研究这一指标时从样本中剔除了净利润是负数的上市公司,2004年到2007年各年剔除的家数分别为:139家、225家、149家、103家。
三、实证分析
(一)盈利水平指标分析 每股收益、营业收入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这四个指标的数值越大,公司的盈利水平越高,反映不同披露时间间隔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的财务指标的均值和中位数如(表1)所示。通过C表1)中的指标值可以看出,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内的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指标的均值和中位数连续四年无一例外地显著低于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外的上市公司,也就是说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显著差于其他上市公司。
(二)盈利质量指标分析 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比率、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等指标的数值越大,说明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越好,反映不同披露时间间隔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财务指标的均值和中位数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内的上市公司与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外的上市公司相比,评价盈利质量的三个指标的均值和中位数都要小,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内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要显著差于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外的上市公司。
(三)总结分析 从盈利水平指标看: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内的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要显著比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外的上市公司差,盈利水平差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因为业绩不好面临着更大压力,这些压力包括业绩不好对股价形成的冲击,债务契约的相关限制影响融资能力,业绩较差对管理层薪酬产生影响等,这些压力迫使管理层采取一些牺牲盈利质量的措施来改善“形式业绩”。所以,业绩不好、盈利水平差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操纵年报和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而这类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同时又因为业绩的压力采取了牺牲盈利质量的措施,导致了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内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也显著差于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之外的上市公司。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异常可能由两个因素促成:一是年报的推迟披露。年报的资产负债表日为12月31日,产生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披露年报的时间整体上偏晚,都在下年度4月份,由实证数据可以看出,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普遍偏低,年报一般表现为“坏消息”,上市公司管理层不得不考虑坏消息对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一压力会促使管理层操纵披露年报的时间,故意推迟年报披露,使投资者自行消化一部分坏消息,让坏消息能够较缓慢地提前反映到股价之中。二是缩短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时间间隔。在年报表现为坏消息,第一季报表现为好消息时,管理层操纵年报和第一季报披露时间,推迟年报披露的时间的同时尽可能安排第一季报靠近年报披露,缩短年报与第一季报披露的时间差,年报坏消息的影响会因为第一季报好消息的披露而得到削弱,让市场迅速关注到该公司季报已经是好消息的事实,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公司的年报与下年度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甚至是同一天。本文对样本(1242家上市公司)中扭亏为盈的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6年分别为:57家、92家、55家)进行了单独分析,见(表3),由于2008年第一季度数据暂时不能取到,本文没有对2007年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数据发现,60%左右的扭亏为盈的上市公司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间隔在一周以内,40%以上的扭亏为盈的上市公司在同一天披露年报与下年度第一季报。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上面的实证数据说明年报与第一季报的披露时间间隔异常的上市公司在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上与其他上市公司有着显著的差别,该类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显著差于其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经济后果的存在是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经济后果学说认为财务报告影响管理者和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决策及其经济利益:一是财务报告影响管理者的决策。薪酬契约往往以报告净收益或者是股价为依据决定管理层的薪酬,财务报告直接披露净收益数据并能对股价产生重大影响,财务报告业绩表现的好坏会通过薪酬契约影响管理层的实际经济利益;同时债务契约的很多限制性条款中的财务指标也是以财务报告数据为依据计算出来的,这些指标达不到要求会给企业招致更大的债务契约成本,管理层还要考虑业绩表现对债务契约执行的影响。所以管理层有动机选择能够美化财务报告的会计政策和披露时机。二是财务报告影响投资者决策。财务报告是投资者获取关于公司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的重要信息来源,财务报告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从而预测未来收益,财务报告业绩表现的好坏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和公司价值的预期,投资者会根据财务报告的业绩表现选择追加投资还是减持甚至是放弃投资。所以为了避免业绩不好对投资者决策的负面影响,管理层也会选择能够美化财务报告的会计政策和披露时机。三是财务报告影响债权人的决策。财务报告是债权人获取公司信息的重要来源,债权人通过财务报告判断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以及经营状况,判断公司的偿债能力以及公司违背债务契约的可能性,判断公司有没有违背债务契约的限制性规定,从而决定是否要求负债公司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保障偿债能力。为了避免业绩不好带来更大的债务契约成本,管理层一样会选择能够美化财务报告的会计政策和披露时机。
综上所述,财务报告会影响投资者和债务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和经济利益,年报业绩表现不好的上市公司管理层面对着年报经济后果形成的压力:业绩不好会导致自身薪酬的降低甚至会影响管理层的去留问题;业绩不好会影响投资者信心,影响股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4
摘要:从05 年至今,红十字会等非盈利组织机构发生的频率极高财务丑闻,使得很多热衷于非盈利组织的捐款者对国内组织资金使用质疑不断。非盈利组织(NPO)自1980 年左右在全世界兴起以来,始终为维持社会稳定所努力着,然而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系统建设却非常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也非常不健全,无论是内审以及外审均没有严格的体系规范,这样的财务环境和财务监管环境限制非盈利组织的发展,因此加强NPO 的财务系统建设,以及大环境对非盈利组织的审计监管力度特别关键。本文集中阐释了对中国的非盈利组织财务的大体情况,分析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监管问题,并以壹基金为例对于财务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围绕非盈利财务监管,讨论了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监管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非盈利组织;财务监管;审计
一、非盈利组织财务监管的基本理论
(一)非盈利组织的涵义与特征
1.非盈利组织的涵义
非盈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慈善等社会公益性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非盈利组织顾名思义是不以获得利益,或者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这点是非盈利组织区别于商业组织最本质的特征。但是一些专业人士认为非盈利组织与盈利组织最本质的区别是:非盈利组织的利润是有分配限制的,不能分配给股东和其他投资者。
非盈利组织有时也被专业人士称为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通常被称作第一部门,企业部门通常被称作第三部门。这三个部门是改造社会的三大主力。当然非盈利组织必须要有收入,来平衡成本支出。但特殊的点在于,非盈利组织的收入与支出是受限的。非盈利组织获得的经费中国税法规定是有税收优惠的。个人对非盈利组织的捐款部分也扣税。
2.非盈利组织的特征
(1)运营组织的目标不是盈利;
(2)所有的出资者(组织或者个人)不能够因为出资获得非盈利组织的所有权,利润不能够分配给出资者;
(3)非营利组织倘若进行破产清算,那么清算后的价值应当分配给公益事业,不能够挪作他用。
(二)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监管
1.非盈利组织财务的特征
(1)收入的主要来源不是客户。非盈利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不是来源于为客户提供服务,而是依赖大众的捐赠和支持。非盈利组织为实现公共利益而提供服务,收费非常低,有的甚至是免费的,非盈利组织的运营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2)没有利润指标。非盈利组织非的目标是服务社会大众,而不是像其他商业企业为了获取利润。非盈利组织的财务报告中没有利润这一指标,只有收入支出,所以在管理系统的建设上与商业企业而还有很大的区别,这样的区别一定程度也造成管理目标的不明确。
(3)权力和责任不够明确。由于非盈利组织不存在利润指标这一单一的管理目标,所以导致部门员工的绩效考核比较困难。并且不同部门之间的权力责任划分也不明确。
(4)所有权形式特殊。根据有关法律,非盈利组织对资产权益的处置有严格的限制。处置程序以及方案必须通过资产提供者的允许,当然处置资产最后获得的收益也要全部供给社会,不能挪为己用。
2.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功能
(1)体现组织宗旨。我们通常可以通过分析一个组织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性质和内容,来判定组织是否是非盈利组织。在美国,审计部门主要通过这一标志来评判一家组织是否具有免税资格。
(2)对基金进行有效使用。由于非营利组织资金的获得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要有完善的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系统,这样才能实现资金的有效使用。
(3)防止腐败。较为严格的财务管理能够使财务信息以及非盈利组织的信息最大程度透明,从而能够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4)有效监督组织的运作。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能有效监督组织的运作。公众阅读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以及审计报告,间接地监督其组织活动的非营利性及合法性。
(5)争取减免税。非营利性组织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可以得到国家税收方面的支持,享受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国家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对非盈利组织的免税政策以及对捐赠人的免税政策,可以促进非盈利组织的有效运行。
二、非盈利组织财务监管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对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监管尚未成熟, 对公益组织一般出具的是审计监测报告,而在国际上一般出具的是审计报告。在外部尚未形成“他律”约束的环境下,一些先成长、已经正规化的组织已经开始主动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律,包括建立理事会,对外公布财务信息,员工参与财务决策等,但对于更多的小的民间组织来说,目前所能做到的公开透明,只是及时在网络上公示受益对象上具体到某个村某个人。
1.壹基金财务监管案例浅析
(1)壹基金简介。2007 年,李连杰先生建立了壹基金。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2010年在深圳注册,是国内第一家公募基金会,壹基金的关注灾害救助、儿童关怀、公益人才培养等民生领域。
(2)壹基金财务监管状况的现状与问题。信息透明是非盈利组织本身应该具有的特质,也是非盈利组织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壹基金不断在倡导非盈利组织财务透明,一方面,壹基金积极的进行财务透明行动,比如在官网上披露捐赠方式以及捐赠名单,在官网上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的年度审计报告,交给大众监督, 且审计报告将基金会的收入以及成本的详细信息进行披露。另一方面壹基金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大力推行非盈利组织财务透明,所以一直是公益界的典范。
壹基金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向大众公开自己的财务报告,并由知名审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公布捐款人名单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财务腐败。
2.中国红十字会财务监管案例浅析
(1)中国红十字会简介。中国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会组织的一员。红十字会组织的使命是向全世界提供人道主义救助。中国红十字会的理念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为世界和平而不断努力奋斗。
(2)中国红十字会财务监管状况的现状与问题。2011年引发中国红十字会风波的“郭美美”事件充分说明了中国红十字会组织内部财务管理和控制活动的混乱。中国红十字会的财务是不透明的,包括资金的来源与资金的用途,现今在中国的红十字会官网上没有任何关于财务的披露信息,但事实上每年红字会的资金是非常庞大的。
国外的红十字会,尤其在美国,英国等地都有较为完善的财务透明体系以及很好的运作方式。并且国外还有好多的非盈利组织专门去监督红十字会以及其他的非盈利组织的财务是否透明,以及相关的行动是否需要再加强。
3.免费午餐财务监管案例浅析
(1)免费午餐简介。2011 年4 月邓飞等几百名记者以及国内数十家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共同发起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倡导大家每天捐款,由免费午餐聚集所有善款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午餐。
(2)免费午餐财务监管状况的现状与问题。虽然免费午餐项目是民间发起,但是因为挂靠单位是中国福基金,根据法律要求要单独出具项目的财务报告,以及让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其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同于其他非盈利组织的运作模式以及行为规范,免费午餐倡导以身作则,通过完善自己,通过真正的做到公开透明来恢复中国的慈善界、公益界、非盈利组织的公信力。
为了体现信息公开透明,免费午餐项目开始晒自己的财务信息,更为特别的是免费午餐成立了自己的监督委员会,也是来监督免费午餐的项目运行,让捐款都能用到该用的地方。
从免费午餐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组织不仅通过晒财务报告来达到一定程度上的信息透明,还通过新媒体晒捐款来源以及捐款用途接受大众的监督。
三、如何改进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监管
1.实现非盈利组织的财务透明
财务透明指非盈利组织必须要向大众披露完整、规范、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非营利组织还必须向捐赠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报告,接受监督。此外,还应该向公众全面公布组织中各级工作人员的薪水。借助服务成效和职员的报酬的资料具有透明性这一方式,人们就能够评价一个组织是否在完成他的目标,并能够对同类组织的成就和费用做出理性的比较。只有先做到财务透明,才能提供非盈利组织的公信力,解除大众的质疑。
2.加强非盈利组织的内部控制以及外部审计
要加强非盈利组织的内部控制以及外部审计,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国际上红十字会以及慈善组织的做法进行展示说明。
首先,要进行审查。在国际上,所有的非盈利项目以及组织的财务报告都是要经过专业的审计师详细审查的。像非常大型的慈善组织的财务报告都要经过国际四大出具非常专业的审计报告。
其次就是要让公众看到这份审计报告。很多非盈利组织不对自己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更别说公开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至少要放到官网上接受大众的监督,有的非盈利组织不在官网上说明任何关于财务的信息,却在公开场合倡导财务信息透明,这是典型的假大空做法。
再次就是,非盈利组织应该向捐款者提供有关捐款用途的信息。例如香港红十字会会定期向大额捐款者报告财务报告,是非常详尽的财务信息,也要定期访问小额的捐款者,向其说明捐款的用途。
最后就是要加强对非盈利组织的管理。比如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凡是发现不正当利用善款的组织都要被立即吊销执照,甚至要承担更为巨大的法律责任。但是在我国家监管力度还非常不够。
3.建立健全非盈利组织的财务会计系统
建立相对比较健全的审查制度以及内部牵制制度。实现所谓的财务信息透明,重点是让涉及到相关利益者的各种利益要实现平衡,要实现各方利益的有效制衡。也就是说财务会计体系的制定要实现多方利益都能兼顾的到,并且能实现利益间的制衡。
非盈利组织内部要有合理的内部审计制度,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并且与财务部门实现有效的分离。比如在免费午餐这一公益项目执行过程中,成立了监督委员会。在我们国家,即使在商业界内部审计制度也没有很好的推行,在非盈利组织界,这依然是一个比较难实现的愿景。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非盈利组织有潜力去改变世界,但是由于非盈利组织资金来源,成本收入的特殊性,所以非盈利组织的财务应该接受大众的监督,实施财务信息透明。在国内外财务透明执行方面,每年都有进步,在中国,伴随着舆论对非盈利组织的财务丑闻的痛斥,各大组织都在不同程度的公开财务信息,渠道有公开财务报告,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并通过新媒体等方式接受大众监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人民出版社,2005:10-30.
[2]刘海英.民间组织的财务透明与监管.中国发展简报网,2008:1-2.
[3]恩友财务.广东省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北京恩友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官网,2011:1-5.
[4]马秀兰.浅议草根非盈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管理纵横,2012:1-2.
[5]杜英.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改进. 西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2.
[6]Kamal Gupra.Contemporary Auditing. Tata McGraw-HillPublish Company Ltd.1999:1-2.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5
盈余信息含量是实证会计研究最基本的问题。盈余信息含量可以通过股价报酬率与盈余之间的相关性评价来反映。鲍尔和布朗(1968)认为“伴随着收益报告公布的可观察的股价变动证明反映在收益数字中的信息是有用的”,证券市场上财务报告的公布是重要的信息,投资者往往根据财务报告更新对股票的价值评估,进而做出交易、刺激股价变化。因此研究盈余的信息含量是最基础的实证会计研究。
如果股价的变动证明了盈余信息是有影响的,那么比较大的股价变动是否意味着盈余信息就具有较大的影响,相反较小的股价变动意味着盈余信息有用性较小。我们通过观察股价报酬率(股价变动)与盈余之间的相关性来评价盈余的有用性。也就是说如果盈余只有用的,那么盈余将对盈余公告日附近的股价变动具有相当大的解释力。
从股票市场交易中可以发现大量会计盈余信息披露影响股价的事例。2012年2月24日,证券时报记者罗力曾以“上市公司业绩是王道质量问题对股价影响有限”为题报道“有产品质量问题的三家公司苏泊尔、万科A、爱尔眼科的股价表现不一:其中,爱尔眼科表现较差,但出现负面报道以来的6个交易日中,整体跌幅不到6%;苏泊尔仅在本周一复牌当天下跌2.42%,以后3天连续上涨,完全收复失地;万科A更为强势,还在行业政策回暖的刺激下创出了今年新高。”由此可见公司业绩和财务信息的重要,如果公司业绩被未来预期看好,即使有可能形成灭顶之灾的质量问题也挡不住股价的反应。A股比亚迪(002594)2011年6月30日才登陆中小板,紧接着于7月13日即了2011年上半年业绩预告,2011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12106万元-36318万元,而2010年上半年净利润为242118万元,2011年上半年净利润较2010年上半年下降85%-95%。从业绩预告公布前一个交易日至业绩预告公布后的两个交易日,公司股价从31.51元下跌至29.81元。直到50多个交易日后的17.99元。
二、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对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即股票价格对会计盈余信息反应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简称EMH)是由芝家哥大学教授Eugene Fama于1970年提出的,并成为理财学中的著名假说。根据Eugene Fama的理论,证券市场机制的运作效率在不同的信息环境下有三种“有效”形式,即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强式有效三种。但这只是一种最理想的市场环境,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证明这种市场的存在。其逻辑是,在有效市场下,如果会计信息是具有信息含量的,股票价格将会在信息公布时迅速做出调整,为此,只要检验特定信息前后的超额收益(非正常或称非预期收益)即可。
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和会计准则的制定经过了漫长的过程,财务信息在所有信息中的作用最为突出 ,盈余预期和兑现对股价的影响也是显著的,企业是否能向投资者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和会计信息的管理者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的制定,关系着投资者的利益,但这些原则是否得到了遵守并让投资者工、获得了有用的信息,则决定着会计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深入 ,我国学者对会计数字的有用性研究也不断深入。
吴世农、黄志功(1997)以上交所1995年公布年度报告的3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累计平均超额报酬率分析法,对会计盈余与股价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年度盈余信息公布前的一段时间里,亏损企业的累计超额报酬率普遍呈下降趋势,而盈利企业的累计超额报酬率普遍呈上升趋势。
陈晓、陈小悦等人(1999)对盈余公布的成交量变化进行了研究。他们以沪深两市1994年以前上市的256家上市公司的764个公告数据为样本,通过观察盈余公告日前后日交易量的变化,来考察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发现在股票盈余公告日附近确实有新的信息抵达市场,并导致交易量发生变动,我国证券市场的盈余数字具有信息含量。
孟卫东、陆静(2000)利用Return Model,采用大样本和多种统计检验方法,得出了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比较有效地传递了有关公司盈余状况的信息,机构投资者有利用内幕信息操纵市场的迹象,年报披露前后盈余反应系数的符号表明市场存在浓厚的投机成分。
其他学者也应用盈余反应系数分析法等方法来检验会计盈余的信息的含量,证明中国股市的信息含量显著,股票收益与会计盈余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
三、盈余信息含量的检验:以2011年第三季度报告为例
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2011年第三季度数据研究盈余宣告的市场反应。由于针对盈余信息含量的研究已经有比较丰富和一致的研究结论,故只选择一期的财务报告数据也能说明问题,故没有选择多期盈余数据。之所以选择第三季度报告,是因为其包含的其他事件较少。年报中往往包含了股利分配信息,并且年报中还包含管理层讨论分析。另外讨论年报的那次董事会一般是较为重要的董事会,公司往往会把一些重大发展规划事项在该次董事会上讨论表决,因此伴随着年报公布的往往还有较为重要的事项,如再融资、资产注入等。一季报公布的时间和年报公布的时间比较接近,很多公司将年报和第一季报同时公布,难以将不同时期盈余的信息含量进行区隔。一些公司中期将分配股利,这也将包含在中期财务报告中。另外从时间点看,中期财务报告最后披露截止日是8月31日,第三季度季报的披露时间从10月1日开始至10月31日截止,中期报告和第三季度报告之间间隔了较长时间,这也使得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是一个较为“干净”的事件,最大程度的避免其他事件的影响。
对于盈余宣告需要区分好消息和坏消息,即如果报告盈余高于预期盈余则是好消息,如果报告盈余低于预期盈余则是坏消息。可以用时间序列模型、随机游走模型和分析师预测数据作为预期盈余的变量。但用时间序列模型需要较长时间的数据才能较好的估计参数,而我国上市公司是从2002年才开始公布季度财务报告的,只有10个第三季度的盈利数据,并且很多公司中间经历过资产重组、换壳上市,前后并非同一家公司,故用时间序列模型并不能较为精确地反映预期盈余。分析师并不会针对每家公司作出盈余预测,而且分析师一般倾向于预测年度盈余而非前三个季度盈余,所以也不用分析师盈余预测衡量预期盈余。故用随机游走模型衡量预期盈余,即用上一年度第三季度盈余作为预期盈余。本文中未预期盈余计算公式为:
公司i未预期盈余=2011年前三季度公司i利润-2010年前三季度公司i利润
以净利润(净利润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衡量。未预期盈余为正的公司作为好消息组公司,未预期盈余为负的公司作为坏消息组公司,比较两组公司盈余宣告时的市场反应。用第三季报宣告时的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衡量市场反应。其中超额收益率根据市场调整法计算,即将个股收益率减同期市场组合收益率作为超额收益率AR,将各交易日超额收益率累加作为累计超额收益率CAR。收益率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其中公司收益率取考虑现金股利再投资的收益率,市场组合收益率取考虑现金股利再投资的按流通市值加权的收益率。单个公司i超额收益率AR和累计超额收益率CAR计算如下:
ARi,t=Ri,t-Rm,t
CARi[t1,t2]=ΣARi,t ,其中t1
考察第三季度报告披露日及之后的市场反应。以第三季度报告披露日为第0天,如果当天不是交易日则取其后第一个交易日为第0天。考察较短时间窗口的累计
根据未预期净利润分组,有1238家公司属于好消息组(未预期净利润为正),有722家公司属于坏消息组(未预期净利润为负)。表三报告了分组公司第三季度盈余宣告后各天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均值和中值(括号内的为中值)。从表二可见在好消息组公司(未预期营业利润为正)盈余宣告当天的市场反应为正,而坏消息组公司(未预期营业利润为负)盈余宣告当天市场反应为负。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表明两组公司之间CAR的差异在1%水平(双尾)显著。由于第0天的CAR即为当天的AR,所以这表明盈余宣告时市场对好消息组公司的反应与对坏消息组公司的反应不同。
根据净利润变化区分好消息和坏消息CAR均值和中值:
好消息:未预期净利润为正坏消息:未预期净利润为负差异检验
第0天CAR 0.0007508140.000125 -0.0032384-0.0026970 T=3.55***Wilcoxon Z=-3.893***Median Z=-3.246***
第1天CAR 0.00262430.000569 -0.0010594-0.0031170 T=2.36**Wilcoxon Z=-3.4***Median Z=-3.68***
第2天CAR 0.00508110.001291 0.000928426-0.001476 T=2.32**Wilcoxon Z=-2.75***Median Z=-2.037**
第3天CAR 0.00805650.0028605 0.00308420.000431 T=2.47**Wilcoxon Z=-2.813***Median Z=-1.843*
第4天CAR 0.00982270.0039535 0.00541420.0016440 T=2**Wilcoxon Z=-1.951*Median Z=-1.652*
第5天CAR 0.01238540.006793 0.00925840.0055155 T=1.33Wilcoxon Z=-0.925Median Z=-0.841
上图报告了按照净利润变化区分好消息和坏消息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变化。从图可见好消息组的公司收益率一直高于坏消息组的公司,说明市场对于不同盈余报告的信息作出了区别的对待。
上图累计超额收益率在好消息和坏消息公司间的对比,按净利润变化区分好消息和坏消息
从表和图可知,投资者对好消息反应不足,所以在后续的交易日好消息组公司股价持续上涨CAR值上升。投资者对坏消息反应过度,所以在后续的交易日坏消息组公司股价也出现上涨。这可能是投资者过度谨慎所致,即面对好消息时低估好消息的程度而面对坏消息时高估坏消息的程度。市场对好消息和坏消息公司做出了区别对待,但好消息组公司市场表现一直好于坏消息组公司。
第0天好消息公司和坏消息公司市场反应有显著差异,说明盈余信息具有信息含量。但后续的市场反应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可能尚未达到半强势有效,因为投资者针对好消息反应不足而针对坏消息反应过度。另外当公司预计业绩大幅变化时会提前业绩预告,但业绩预告只是一个预计的数字,定期财务报告宣告时的市场反应说明财务报告相对于业绩预告提供了增量信息。
四、结论与研究展望
本文研究了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问题。首先对会计盈余信息含量进行理论分析,阐述了盈余信息含量研究的理论基础。接下来回顾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比较了累计平均超额报酬率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和盈余反应系数分析法三种方法,并按照这三种方法为线索,概括了每条线索上相关研究文献。在实证研究部分,论文选择2011年第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别按照营业利润的变化和净利润的变化区分好消息公司和坏消息公司,以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公布为事件日,分析了股价对于好消息公布和坏消息公布的不同市场反应。不论是以营业利润变化区分好消息公司和坏消息公司,还是以净利润变化区分好消息和坏消息公司,均发现披露好消息的公司在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披露日市场反应显著好于披露坏消息的公司。这说明投资者根据盈余信息重新评估了股票价值并做出了相关决策,即盈余信息是具有信息含量的。但投资者对盈余信息的反应较为保守,这表现在投资者对公布好消息的公司反应不足,即在好消息公布后的几个交易日,股价依然有正面的反应;而对于公布坏消息的公司在公布日反应过度,在后几个交易日股价对当时的负面反应做出了修正。这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可能尚未达到半强势有效。
文章仅使用2011年第三季度一期的财务报告数据,所以得到的关于股票市场未达到半强势有效的结论可能不够稳健。另外按照营业利润(净利润)变化区分好消息和坏消息,只考察了消息的性质,而未考虑程度即变化的程度,这可能使得研究结果不够精准。这些也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世农,黄志功.上市公司盈利信息报告、股价变动与股市效率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7(4):12-17.
[2]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1998:41-49.
[3]赵宇龙,王志台.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4]陈晓,陈小悦,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来自上海、深圳股市的实证证据[J].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5]赵宇龙.会计盈余与股价行为[D].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
[6]陆静,孟卫东,廖刚.上市公司会计盈利、现金流量与股票价格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3(5)
[7]孙爱军,陈小悦.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的研究――兼论中国股市的利润驱动特性[N].北京大学学报,2002(1):15-27
[8]Ball,R J and Brown.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8,Autumn:159-178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6
[关键词] 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会计制度
在我国,为了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2000年以来,各大保险公司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分红保险产品,受到广大保户的青睐,在保险公司的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高。在一些寿险公司中,分红保险业务收入占到全部业务收入的 50%以上,个别公司更是高达90%。由于分红保险不仅涉及分红保险保单持有人的保险保障利益,而且红利的分配涉及到分红保险保单持有人获取红利的利益,所以保险监管机构非常重视对分红保险的监管。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是保险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和作用
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是保监会出于监管目的而要求的。2000年保监会颁发的《分红保险管理暂行办法》第 1条明确该规定的目的为“为规范分红保险业务,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根据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2001年12月保监会颁发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该规定的目的为“促进人身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规范市场行为,保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上述规定仅说明对分红保险管理的目的,没有明确指出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和作用。因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对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认识上存在分歧。
从对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现行要求,可以理解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和作用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报送对象来看,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只向保监会报送,保单持有人看不到这份报告,而向保单持有人报告的文件是分红业绩报告,包括分红保险经营状况及公司分红政策、费用支出及费用分摊方法 (采用固定费用率方式的除外)、本年度盈余和可分配盈余、保单持有人应获红利、红利计算基础和计算方法。保单持有人看到的内容和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内容是否一致没有要求必须经过鉴证。所以,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用于保监会的监管。
第二,从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要求的内容来看,保监会通过这份报告能够监督管理保险公司的一些违规行为,也可以考察各个保险公司分红保险的经营业绩。
第三,从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会计主体和范围来看,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站在保险公司的立场只反映保险公司全部业务中分红业务的经营情况和盈余分配情况,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资产负债表是从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人为切割出来的一部分,收入分配和费用分摊报告是对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及资产负债表的补充。因此,通过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可以了解分红保险这类特定的业务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第四,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相关规定中没有特别指出对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基本信息特征的要求。一方面,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要求和一般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要求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其与一般财务报告也有许多不同。如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仅仅是对保险公司某类业务的反映,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对资产和费用的人为分割。因此,特殊的会计主体的确定、核算范围的划分、信息的客观性和资产及费用分割的合理性等质量要求应该更加突出,否则会直接影响到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
至今为止,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行体制下,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没有和向保单持有人报告的分红业绩报告相衔接,不能作为保单持有人权利索求的证明,因此在保单持有人和保险公司关于分红发生纠纷时,专题报告在司法判决中所起的作用是不明确的。建议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和分红业绩报告之间建立起桥梁,使二者的内容相互衔接,并要求分红业绩报告必须符合经过审计后的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内容。
二、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和利源分析表不衔接
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包含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和利源分析表。理论上讲,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是从会计的角度核算收入费用来计算业务盈余的,而利源分析表是从精算的角度区分利差、死差和费差来计算业务盈余的。这两个盈余是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理念对同一事物的计算和分析,但数字应该一致。在现行的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这两个内容没有衔接起来,容易给报告的阅读者造成误解。实际上,在所有盈余都考虑到的情况下,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上业务盈余应该等于利源分析表上的所有因素的利源的合计数。事实上,利源分析表上的其他因素一行就是根据业务盈余和有限差利源数挤出来的。现行的利源分析表给人的印象是:死差利源 利差利源 费差利源 其他因素利源二利源合计,而实际上的计算公式却是:业务盈余—死差利源—利差利源—费差利源二其他因素利源。现有的两张表割裂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容易让人误解业务盈余和利源合计这两个指标的计算方法不同、经济含义不同、数字也不同。
(二)不分费差的情况下费用的处理容易让人误解
在不分费差的情况下,在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计算业务盈余应进行费用的扣除,现行的做法是所扣除的费用要求采用在险种设计时的评估附加费用。这样做的本意是想在业务盈余的计算过程中剔除实际费用和评估费用不同所带来的差异,从而使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计算得出的业务盈余等于本年实现的、用于分配的盈余。但是由于在死差、利差、费差之外,总会有其他的因素对业务盈余发生影响,所以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计算出的业务盈余必须调整其他因素对盈余的影响后才等于当年实现的、用于分配的盈余。所以,在不分费差的情况下,以预定费用代替实际费用的处理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分配过程没有明确体现
在现行的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从业务盈余栏至所有者权益损失栏主要体现当年盈余的分配过程,这部分的分配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1.如前两个问题所述,业务盈余并不一定是本年实现的应该分配的盈余。
2.分红保险特别储备采用提转差的表达模式也难以反映期初分红保险特别储备、本年实现的用于分配的业务盈余数及期末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之间的关系。
3.没有体现出盈余分配的过程,不能有效衔接资产负债表和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使两张表中的勾稽关系没有体现。
(四)费用分摊中存在的问题
分红保险业务的盈余只是公司整体业务利润中的一部分,存在共同费用的合理分摊问题。在不同的费用分摊方法下,即使同一公司计算得出的业务盈余差别也非常大。由于合理分摊费用是保证专题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的前提,现行制度中对这一内容没有规定是不合理的。
(五)对增额红利分配方式下的分配没有特别考虑
现行的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表格格式没有对一些特殊的分红保险业务进行考虑,如采用英式分红的保险公司,由于采用的是增额红利的分红方式,所以在红利分配时随着保额的增加同时增提了相应的准备金,这部分准备金本来应该是在计算当期的业务盈余之后、在分配的环节产生的,但是在编制分红保险业务盈余与计算表时,却会将这部分准备金包含在业务盈余计算过程中的准备金提转差中,这样使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不能合理地反映保险公司经营分红保险业务的实际盈余情况。
(六)应付公司红利项目的表达存在歧义
在分红保险专项财务报告中“应付公司红利”的项目名称也不恰当,在获取盈余方面公司的名义是不明确的,因为公司的利益最终会归属于公司的投资者。同时,“应付”的说法也容易使人认为这部分内容是公司的负债,是公司投资者和保单持有人一样能够直接拿走的部分,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仅是保险公司整体经营利润的一部分,所有者是否能够获得还要看其他业务是否亏损、决议是否进行利润分配等因素。因此,它不是保险公司真正的负债,以负债项目列示是不合理的。
(七)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性质不明确
目前对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是认为这部分金额应该是公司所有者权益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其应该作为负债项目列示。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分红保险特别储备是一种平滑机制,起平滑各年度损益的作用,某一时点的特别储备并不一定以后一定会分配给保户,如果将其作为负债处理,会增力n保险公司的负债,对计算偿付能力会有影响。持第二种观点的人的理论依据是精算规定中“保险公司应对分红保险账户提取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规定。按照保险精算的规定,公司早晚必须要把在盈利年度提留的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中的70%分给保户,那么这部分特别储备必须作为负债处理。在公司的实务操作中,有些公司把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作为准备金负债处理,有些公司将其作为普通负债处理,有些有些公司干脆包含在所有者权益中,从而在报表上不体现。不同理解下的报告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有关规定应该健全分红保险的规范,以保证会计处理上的一致性。
三、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改进建议
(一)对表式进行调整
针对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和利源分析表不衔接的问题,应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设计业务盈余计算表和分配表两张表。其中,在业务盈余计算表中反映业务盈余的形成过程,按照实际收入和费用支出数字填列。在计算得出的实际业务盈余项下,区分死差损益、利差损益、费差损益、其他差损益,将业务盈余的会计计算和利源分析衔接起来。另外,由于这部分计算得出的数字和利润中分红业务的利润一致,所以没有必要用盈余的说法,可以直接采用“当年分红业务利润”的说法。业务盈余计算表也应改为“分红业务利润计算表”。该表式简要内容如下:
(二)取消预定费用的处理方式
在分红业务利润计算表中应反映业务利润的形成过程,并在计算得出的分红实际业务利润项下区分死差损益、利差损益、费差损益、其他差损益,就完全可以解决在不分费差的情况下实际费用和预定费用不同对利润计算过程的影响。所以,不论保险合同条款约定分所有差还是有限差,在分红业务利润计算过程中都必须以实际费用进行列示并计算。
(三)合理表达分配过程
针对现行报告中对分配过程没有明确体现的问题,分配过程的合理表达需要通过设计独立的分红保险业务利润分配表进行,在设计该表时应注意对分配保单红利过程的体现,不仅要反映本期分配方案,而且应反映上期分配结果对本期的影响。该表的基本格式如下:
(四)统一费用分配原则
针对在报告中费用分摊存在的问题,建议有关文件应统一费用的分配方法,或提出费用分配的基本原则,以保证盈余的计算结果合理,使各公司的费用分摊结果和计算的利润之间可比,同时为保证公司对费用分摊遵循既定的原则,应该在相关规定中要求审计人员对此严格进行审计。
(五)明确增额红利分配的处理方法
对不同红利分配方式下的分配过程的体现,应考虑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如果保险公司采用增额红利方式,分配的过程应该在分配表中反映,然后在报告的附注中说明是增额红利分配方式,同时说明由于保额增加所增提的准备金数字。如果保险公司采用现金红利方式,应在报告附注中说明本年末应付保户红利中应用现金支付、留存累计生息、用以抵缴保费、缴清增额红利的金额,以反映不同红利支付方式对现金流出的影响。
(六)取消应付公司红利项目
如前所述,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应付公司红利”的项目名称不恰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应调整到所有者权益项下,在分配表中也应表明这部分内容划归所有者权益。
(七)规范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处理
对于累计可分配盈余到底先确定本期分配的部分还是先确定期末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问题,公司是在考虑本年赢利的高低、市场对分红的预期、对以后年度盈利的预期等因素的基础上来决定,事实上不存在分配的先后顺序。考虑到会计上通常的分配顺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由于该部分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以后是否向保单持有人分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所以,将其包含在所有者权益中更加妥当。
(八)统一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设计统一的披露格式和内容是保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可比性的前提,应该要求公司报告包括审计报告、业务情况说明、主表、附表和附注说明等内容。对有些需要文字说明的内容应该要求至少应说明的内容,如业务情况说明应至少包括开办的险种、时间、范围、定价利率、红利来源、资金是否单独运用等;报表附注的内容应至少包括业务基本情况、编制基准、主要会计政策、重要报表项目明细等。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7
【关键词】盈余管理 经济收益观 信息观 契约磨擦 沟通磨擦 实证研究
在学术界,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一个有20年历史的研究话题。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和动机有哪些?盈余管理研究包括哪些内容?盈余管理研究的方法有什么特点?盈余管理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哪儿?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盈余管理时必须弄清楚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
在会计学术界,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对于这个定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
1.把盈余管理限定在对外报告领域,而把管理会计报告以及那些意在影响或改变公认会计原则的活动(如游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排除在其讨论之外。这样考虑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便于讨论。如果将盈余管理仅限于对外报告领域,在现行的公认会计原则和应计制下讨论“干预”问题,则可以把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简化许多。二是在1990年以前,会计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以对外财务报告为主。尽管当时人们就注意到报酬方案(compensation schemes)和部门经理的私人信息是激励对内部管理会计报告进行操纵的潜在因素,但很可能是由于资料难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那一阶段比较多见的研究成果是盈余管理的技术,应计制下的会计政策、会计选择与股票回报的关系等。难怪戴维森等人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专辟一节讨论“会计戏法”(accounting magic)问题,并给盈余管理下了一个更加具体而狭义的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
2.在这个定义中,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某些私人利益(private gain)。这里所说的获取某些私人利益是与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性运作(neutral operation)相对立的。因为,现代财务报告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中立性原则以及由此而来的财务报告的不偏不倚。盈余管理实质上是背离了中立性原则,由此造成对外财务报告有所偏重、有所倚靠。盈余管理的出发点在局部利益、部分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它无疑会损害公众利益。
3.在定义盈余管理时,并没有倚赖某一特定的盈利概念,而是基于会计数据作为是信息的观点进行讨论的。在这个定义中,盈余管理在会计系统内,经理可以透过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和将某些给定的方法用特别的方式加以运用(如改变折旧资产的服务年限)来控制盈利。但事实上,盈余管理可以存在于对外披露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融资决策、投资或生产决策(如研发费和广告费投放百分比的确定、生产线的增减、收购另一家公司)等都会影响企业某一期间的盈利。这些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可看成是“实际的”盈余管理。
传统上,人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与经济收益(有时也叫真实收益)有关的一个概念。在经济收益观(economic income perspective)下,有一些数据(譬如经济收益)被盈余管理故意地歪曲了。经济收益之所以会被歪曲而成为会计的报告收益,除了盈余管理外,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也将导致会计数据与真实收益有偏差。当然,经济收益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意义地加以定义,在现实的报告系统中是见不到的。一般说来,经济收益是看不见的。即使如此,在经济收益观下,人们还是要把看不见的真实收益作为衡量偏差的基准。
我们认为以信息观(information perspective)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在信息观下,盈利仅仅是许多用作决策和判断的信号中的一个。信息观意味着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information content)这一统计特性。盈余管理的信息观还假定公司经理拥有私人信息。在一套既定的委托契约下,公司经理不仅可以就会计程序作出选择,而且还可以据此程序作出不同的估计。但在信息观下,人们并不需要作为真实价值的盈利概念,与真实收益基准有关的计量偏差问题也不复存在。数据的真实价值在经济收益观下至关重要,但在信息现下则不再是第一位的属性了。
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认识和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同时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应当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概念。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对盈余管理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把握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和框架。根据前面的讨论,盈余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
1.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2.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这里所说的经济收益与上段提到的企业实际盈利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尽管人们并不知道企业究竟有多大的经济收益,但盈余管理最终还是离不开经济收益这一基准。更何况在盈余管理研究中,人们已开始寻找某些指标如现金流量等并试图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来反映经济收益。应当注意到,无论是盈余管理在企业的实践还是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都非常关心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盈余管理所瞄准的方向正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关于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人们考虑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就会多一些,其“信息观”的重要地位也更加明显些;相反,欠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人们则容易拘泥于会计报告收益与经济收益或其它法规决定的收益之间的偏差,其“经济收益观”的地位相应地更为突出。
3.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不难发现,在盈余管理的每一幕“戏剧”中唱主角的无非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无论是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还是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当然会计人员也加入其中,但应看作是配角。在这里,可以明确企业管理当局对盈余管理应当承担的责任。
4.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此外,时间特别是时点的选择也是盈余管理的对象之一。在研究盈余管理时,我们必须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人们所说的盈余管理,最终也就是在会计数据上作文章。
5.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非常复杂。所谓明确是指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这点是可以充分加以肯定的。盈余管理是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相矛盾的。我们也应注意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又非常复杂。
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里的情况比较复杂。上面提到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照顾的私人利益较多的情形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股权以及晋升机会等。在许多新闻报道和研究文献中,我们常常看到的盈余管理的受害者一般都是股东、低层的雇员,甚至包括政府。例如,丹斯基(J.Demski)的研究表明人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传达其拥有的高超管理技能,而实际上这些人可能并不具备会计报告盈利中所代表的管理技能。阿亚等人(Arya,A.,Glover,J.,S.Sunder)则发现盈余管理限制了委托人解雇人的倾向,还可以减少委托人对于人正常工作的干预。即使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对每一个盈余管理的参与者来说也不是利益均沾的。当然,盈余管理有时也照顾某些股东的利益。
盈余管理的利益表现形式也十分复杂。有的是直接的经济利益如经理人员分红的增加,有的是间接的利益如职位晋升、股价飙升,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也常常表现在这里。有的是立竿见影的,有的则要潜伏很长的时期。
正是由于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非常复杂,因此大众传播媒介普遍认为,盈余管理是件坏事,它们还比较喜欢采用盈利操纵(earnings manipulation)的概念;而机会主义的管理者则认为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会计学术界的许多研究也持这种观点。
三、“契约磨擦”与“沟通磨擦”
在现实社会里,可以见到许多盈余管理的激励因素,有的属管理激励,有的是政治成本激励或其它激励。在管理激励中,既有分红和晋升的诱惑,又有被解除职位的压力。在政治成本激励中,有许多针对政府管制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此外,盈余管理还可被用作是资劳双方讨价还价的工具。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盈余管理也很有吸引力。正因为如此,才有所谓以股利为基础的盈余管理、以节税为目的的盈余管理、困境企业的盈余管理、运用盈余管理进行风险管理、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时的盈余管理等等。盈余管理也有许多阻碍的因素。注册会计师审计、证券交易监管机构的监管、税务稽查和股东大会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盈余管理的泛滥。但上述限制因素往往也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因此从整体而言,盈余管理的激励因素要比阻碍因素强势得多。在世界各国,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公司上调或调低盈利,虚报营业收益的故事。例如,美国在线公司为开发潜在客户群,免费给客户赠送磁碟,之后将所有发生的费用资本化;而微软公司则被指控通过递延确认实际所得收入来下调盈利。在这方面,我国也有数不尽的例子,会计“打假”始终效果不明显,说明大家还是不怕,盈余管理还是有很多激励因素的。
在现代会计报告系统中,留有许多盈余管理的机会。公认会计原则还存在不少局限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雷维特(A.Levitt)1998年就曾在纽约大学法律与商学中心发表过题为“数字游戏”(number games)的演讲,猛烈批评某些低质量的会计准则。应计制会计中的预计、摊销等都很容易被利用作盈余管理。同时,不确定的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也越来越多,对这些不确定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的正确判断也越来越困难。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也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些条件。例如,现行的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契约,股东会、董事长与经理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规范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盈余管理乘虚而入也就见怪不怪了。
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一些会计学家进一步得出了盈余管理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契约磨擦(contracting frictions);另一个是沟通磨擦(communication frictions)。如果委托人与人之间没有契约磨擦,他们之间的沟通也完全透明的,委托人可以掌握并使用充分信息,盈余管理也就不可能发生。
在委托关系的模型中,人们常常事先设定一套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事实上,无论是管理契约还是报告规则都面临随着经济和企业情况变化而变化的压力。但是,由于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通常被看作是固定的、僵化的(即使有变化也还是跟不上经济和企业情况变化的步伐),会与现实的需要产生矛盾,因此盈余管理便应运而生。在这里,盈余管理常被用来解决由于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与现实情形发生磨擦所引起的问题,而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就成为盈余管理问题存在的内生变量。
仅仅用契约磨擦是无法完全解释盈余管理的产生与存在的。人们之所以无法消除盈余管理,是因为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最典型的是经理知道的东西,包括股东在内的其他人并不一定知道。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信息交流和沟通,经理也就不可能把他所掌握的全部私人信息传递出去。当然,有一些信息传播是被法律禁止的。正是有了沟通磨擦,企业管理当局才会在盈余管理中大有作为。
需要说明,契约安排的修正并不能完全消除沟通磨擦。但是,如果经理把所有的私人信息都传递出去,并且又不会增加成本,可以预期,契约的安排将朝着有利于鼓励真实地披露信息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沟通磨擦比契约磨擦对于理解盈余管理生存的条件还更有意义。
通过分析和研究以上解释盈余管理生存的两个基本条件,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盈余管理本身并不完全是一个会计问题。无论从其生存条件还是从其主体看,盈余管理涉及一系列的管理,甚至经济问题。委托人与人契约的确立、修正和实施,信息不对称都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经济管理面临的棘手问题。
2.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可以预见人们不可能完全解决契约磨擦和沟通磨擦的问题。尤其是在信息交流方面,人永远都会拥有一部分私人信息,这些信息永远都不可能被委托人或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完全知晓。因为,法律不允许这样做,成本效益原则也不赞成这样做,技术上也还存在问题。因此,盈余管理将会继续存在下去,透过法律、规则和人力是不可能把它完全消除的,除非市场经济也不再存在了。
3.既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无法透过法律、规则和人力去消除盈余管理问题,那么我们就应当对盈余管理的客观存在有一个科学的观念和正确的认识,用平静的心态对待它。既不能让它放任自流,也不可能完全杜绝。社会要达成这种共识,投资者等委托人以及会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也要有这种认识。从社会的角度讲,政府和有关社会团体有责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特别是有效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制定和完善规范会计报告的相关法律、制度和公认会计原则,加强外部监管。从企业的角度看,有关方面(如投资者、经营管理者等)要尽可能签订完善的契约、合同,人要树立正确的商业伦理道德,依法经营、道德管理。此外,委托人以及会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还有必要掌握识别盈余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能根据其特定的决策需要对会计数据或报告盈利作出适当的调整。
四、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及其深远影响
在盈余管理研究的大量文献中,可以将它们粗略地分成三大类。一是收益平滑。对收益平滑的研究着重于降低不同时期盈利的起伏,主要目的是方便未来盈利的预测并减小市场风险。二是基于契约观点(contracting view)的盈余管理。研究发现,有的契约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而另外一些则与会计信息有着隐含的联系。其中,前者即显现契约(explicit contracts),有管理报酬计划、债务协议、税收和管制等。在研究中,一般都发现了上述契约影响盈余管理的支持证据。与会计数据间接有关的契约还包括劳资合同、人竞争和主管的变动、审计合约、对外募股、公司治理制度等。与第一类契约相比,这些契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则要复杂得多。三是计量方法问题。
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大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将盈利区分为操纵过的和没有操纵过的部分。一般说来,公司的报告盈利由现金流量和对现金流量的会计调整两部分组成,后者称之为应计部分(accruals)。总体应计部分可进一步拆分为非主观应计部分(nondiscretionary accruals)和主观应计部分(discretionary accruals)。在这里要说明一下非主观应计部分和主观应计部分两个概念。其中,非主观应计部分秉承了创造应计会计的原本目的,即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之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在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和特定时期的财务成果。因此,非主观应计部分是在尊重客观经济现实的前提下,对由于现金收付时点与交易事项发生时点不一致这一时差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是相对客观的,强调的是尊重客观经济现实,是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内完成的。与非主观应计部分相对应,主观应计部分则是企业基于特定私人利益目的,在某一或某些特定时期通过对经济交易的刻意安排和财务报告的刻意调整创造出符合其需要的报告盈利。这种调整可以利用公认会计原则的弹性在公认会计原则约束范围内完成,但也可能超出公认会计原则的框架。在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有四种主要模型以及以它们为基础的改进或衍生模型被较为广泛的采用以度量主观应计部分。这四种模型分别是希利模型(Healy model)、迪安龙模型(DeAngelo model)、琼斯模型(Jones model)和行业模型(industry model)。这四种模型的核心均在于对非主观应计部分的假设或处理上。在希利模型和迪安戈模型中,非主观应计部分从总体上看被假定为在各个考察期间保持不变,进而借由对比总体应计部分来判断样本在特定期间是否存在主观应计部分。琼斯模型和行业模型则释放了非主观应计部分在各个考察期间保持不变的假定,借助较长的时间序列或大容量的行业配对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工具计量非主观应计部分,是较为复杂但更精确的计量模型。
另一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种种情形进行解释。例如,有的被解释为管理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在管理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中,又有多种具体的解释,如报酬契约、人竞争和债务契约等。有的被解释为政治成本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在政治成本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中,也存在多种多样的具体情况,如院外游说、政府管制,甚至劳资谈判。此外,还有其它一些特殊的解释,如以股利为基础的盈余管理。以节税为目的的盈余管理、困境企业的盈余管理、运用盈余管理进行风险管理、IPO过程的盈余管理等等。
在过去的20年间,有一大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成果发表。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不仅对会计实务和公认会计原则的制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其意义主要有:
1.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应计制会计的认识,对现金流量表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现金为王”(cash is king)的观念在工商管理界非常普遍。现金流量表和“现金为王”的观念为什么会在80年代末期开始流行开来,自然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但也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密切相关。因为,通过研究发现了大量的人为地操纵盈利的行为,会计数据成为数字游戏。通过研究还发现了操纵盈利的行为主要是来自企业管理当局对应计制会计的局限性的过分利用,钻了很多应计制会计的空子。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将现金收付制发展成现金流量基础(cash basis)。
2.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加速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完善和发展,尤其是表现在增加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方面。前面谈到,沟通磨擦是盈余管理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什么会有沟通磨擦,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人知道的很多信息,委托人可能知之甚少。要改善这个问题,增加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各国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新准则的立项和制订都是朝着这一方向发展的。
3.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不仅自身成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大大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据《会计与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年所做的一项统计,发表在该杂志上有关“契约”话题的论文1979-1986、1987-1991、1992-1996年间总共分别为28、25和49篇,占该杂志同期总数的35%、29%和48%。在这些有关契约话题的论文中,直接采用实证方法研究管理报酬(management compensation)契约的就分别有11、4和12篇。由此可见,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本身就在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也促进了会计与资本市场、审计、盈利预测、行为会计以及所得税会计等领域的研究。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还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组织行为与控制、绩效评估与报酬计划、证券市场监管等一系列理论与实务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会计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结果迄今还有非常大的差别。主要原因有: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采用了不够严密的方法将盈利划分为操纵过的和没有操纵的部分;对盈余管理的大多数实证研究都只限于某一时期或某一项目;对盈余管理的解释太狭义;人隐瞒其操纵盈利的手法,不利于收集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所需的数据;委托人自愿让人隐瞒信息;盈余管理很可能是由两个或多个因素导致的,目前大多数的实证研究只着重于一个因素,研究结果当然不够理想。可以预期,未来的盈余管理研究不仅要进一步解决以上问题,而且还要特别注意研究盈余管理对股价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 Arya,A.,Glover,J.,S.Sunder.Earnings management and revelation principle.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1998
2 DeAngelo,L.E..Accounting numbers as market valuation substitutes:A study of
management buyouts of public shareholders.The Accounting Review,July,1986
3 Dechow,P.Sloan,R.,Sweeney,A..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The Accounting Review 70,1995
4 Katherine Schipper.Commentary on earning management,Accounting Horizons 1989
Dec.Jones,J..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9,1991
5 Paul M.Healy,James M.Wahlen.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st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s setting Accouning Horizons.Dec,1999
6 Siew Hong Teoh,Ivo Welch,T.J.Wong.Earnings management and long-run performanc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The Journal of Finance,Dec,1998
7 Sudipta Basu.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4,1997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8
产品概述
盈利分析是以经济增加值(EVA)和经风险调整后的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结合财务统计基础及同业管理会计经验,建立起覆盖多维度统计要素的模型。通过盈利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与目标的偏差,采取矫正措施,来不断改进绩效。
主要功能
略
应用价值
综合经营分析:通过本年实际与年度预算、上年同期进行对比,结合市场环境、产品服务以及内部管理等,对影响业务发展的各方面进行逐一分析;
多维度盈利分析,提供丰富、实用的决策支持信息:帮助企业从产品、客户、机构、客户经理、条线、渠道等角度,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支持发展战略;
完整的EVA/RAROC分析模型,整合风险与绩效:风险与绩效结合的企业盈利分析,核算每个账户收益,真正实现经风险调节的盈利指标EVA/RAROC的计算;
提供智能报告:生成管理业绩报告、事业部报告、产品盈利报告、账户盈利报告、预算和预测报告等,以APP、BI等形式进行展现。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9
1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概述
1.1 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或收购的统称,是并购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
1.2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并购活动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发生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可能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际严重负偏离而导致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在某种意义上,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一种价值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贯穿企业并购全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2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类
2.1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所谓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是指在并购过程中,由于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而导致并购企业财务状况出现损失的可能性。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并购交易的精髓,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预期。
导致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财务报表风险。财务报表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依据,如果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本身不够真实或者经过粉饰美化,那么计算出来的目标企业的价值就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第二企业管理论文,利润预测风险。目标企业以前年度的财务数据对了解该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并购企业真正关注的是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力,并以此为主来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
第三,贴现系数风险。通过预测企业未来价值增值的方法来评估企业价值,贴现率的估计就是一个关键问题,而这种估计由于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往往会造成结果的不正确。
2.2 流动性风险
并购占用并购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将导致并购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并购后,并购企业可能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当并购企业采取现金收购时,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越强,并购企业越能顺利、迅速地获取收购资金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这同时也说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并购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2.3 融资风险
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金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并购对资金的需要决定了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渠道。
如果企业进行并购只是暂时持有,待适当改造后重新出售,这就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短期资金才能达到此目的。这时可以选择资本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但还本付息的负担较重,可能会陷入财务危机。如果买方是为了长期持有目标公司,就要根据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持续经营的资金需求,来确定收购资金的具体筹集方式。并购企业应针对目标企业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维持正常的营运资金,使投资回收期与借款种类相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2.4 整合风险
在整合期间,财务风险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
第一,企业财务组织机制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相关的企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职能、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组织更新、财务协力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使并购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第二,资本运营风险。并购完成后企业在进行资产经营过程中,要对企业的资产、成本、财务运作、负债、盈利等财务职能按照协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实施财务整合和科学监控,以实现企业的并购目的。但由于宏观环境和具体环境的不可确定性,以及企业内部财务行为的管理失误企业管理论文,而使企业并购后未能实现预期的并购目的,会导致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第三,盈利能力风险。实施并购后企业资本是否能实现保值增值、能否带来预期的投资回报是并购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企业并购后的盈利能力风险,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持续生存问题,同时也关系到管理者和其他股东的未来收益与债权人长期债权的风险程度。
3 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3.1 尽量获取目标企业全面准确的信息,降低企业估价风险
中小企业对并购前财务风险的防范,应采取以下对策:
3.1.1 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
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并购过程中首要信息来源与重要价值评估依据。其数据的真实性对评估结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防范价值评估风险,首先就要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审查。对目标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进行清理。评价目标企业的会计计量和确认及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相关准则和规定,财务状况、财务比率是否恰当,是否有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
3.1.2 采用恰当的估价方法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目标企业的估值定价是非常复杂的.一般需要各种估价方法进行综合运用,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并购企业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企业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清算价值法、市场价值法、现金流量法。总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应当根据并购的特点,选择较为恰当的并
购估价模型。
3.2 合理确定融资结构
在企业并购中,合理确定融资结构,应当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然后考虑成本最小化。因为一旦融资失败,将会导致企业并购的财务危机,这样成本最小化也就失去了意义。并购融资结构中的自有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但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考虑择优顺序。
具体而言:(1)测算企业可利用自有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准确预测企业可以利用的自有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对于合理使用自有资金,优化企业并购融资结构至关重要。(2)推算企业偿债的能力和负债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准确测算企业的偿债能力,并根据偿债能力确定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对于合理确定负债融资规模和避免财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3)确定并购的股权融资规模。
3.3 增强杠杆收购中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杠杆
收购的特征决定了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整合后目标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首先,目标企业必须是经营风险小,产品有较为稳固的需求和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才能保证收购以后有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其次,收购前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长期债务都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保证预期较稳定的现金流量能够支付经常性的利息支出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最后,并购企业最好在日常经营中能提取一定的现金作为偿债基金以应付债务高峰的现金需要,避免出现技术性破产而导致杠杆收购的失败。
3.4.整合期财务风险的防范
企业实施并购后,财务必须实施一体化管理。目标企业必须按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整合。中小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财务整合的必要性来自于财务管理在公司运营中的重要作用。任何企业如果没有一套健全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就不可能健康成长。许多中小企业之所以被并购,正是由于财务管理不善企业管理论文,成本费用居高不下,资产结构不合理,反映到产品成本上便是无竞争优势。
其次,财务整合是发挥企业并购所具有的财务协同效应保证。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是指并购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的各种效益。一般表现在:通过并购实现合理避税,预期效应对并购的巨大刺激作用。这些都需要在财务整合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最后,财务整合是实现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有效控制的途径,更是实现并购战略的重要保障。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实施有效控制,并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重要的前提是具有充分的信息。一般而言,并购双方的会计核算体系、定额体系、考核体系、财务制度等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并购企业客观要求统一会计口径,才能实施有效控制。
4 结论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10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动机;防范对策
0 引言
财务报告粉饰一直是证券市场的”痼疾”,极大危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以及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因而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各国政府、学界均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以往的研究侧重于证实这一问题的存在,分析其表现形式,普遍将财务报告粉饰视为机会主义行为,近期的研究发现了财务报告粉饰的其他一些动机,比较典型的有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获得比较业绩优势的动机以及对市场预期做出理性反应的动机等,这些研究发现为我们防范财务报告粉饰行为提供了基础。本文在概述财务报告粉饰动机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的对策。
1 机会主义动机
机会主义动机是指管理当局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会采取各种手段,有目的、有策略地对信息加以筛选和歪曲,不惜损害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根据财务报告粉饰机会主义动机具体目的的不同又可以进一步细分。
1.1 以误导资本市场为目的的机会主义动机
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仅靠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使不够的,还需要从银行获取贷款或取得往来单位的商业信用;而债权人从风险的角度考虑,不会对资信状况不好、偿债能力较差、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贷款。因此,处于这种状况又急需贷款的公司,不得不对其财务报告进行粉饰,应付这些金融机构,自然会产生操纵会计信息、粉饰财务报告从而欺骗投资者的动机。此外,为了在资本市场上募集更多的资金,公司也存在虚拟利润,炒作股票,人为抬高每股收益的倾向。我国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10%(且每年不低于6%)是取得配股资格的主要条件,因而,为了取得配股资格,在二级市场上获取低成本资金,上司公司想尽各种办法,力争达到配股“资格线”。
1.2 获取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经营业绩的机会主义动机
现代企业可以被视为其利益相关者(如股东、经理、债权人、雇员以及政府机构等)之间的一组复杂契约关系的连接点[1]。企业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明白,他们的自身利益有赖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是他们之间又存在利害冲突,他们为了牟取私利又有采取减少企业价值的行为与动机,试图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占为己有。在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经营管理人员业绩评价都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每股收益、投资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这些指标的计算均离不开财务报告。同时委托人在评价人经营业绩时,常常与经营者的续聘、晋升、工资及福利挂钩。财务报告在经理人的业绩评价中的作用以及委托人的监督成本较高会诱使经理人员运用财务报告粉饰牟取私利,从而使得财务报告粉饰行为不可避免。国内已有大量的文献检验了基于业绩评价的财务报告粉饰,这些研究表明,基于财务报告的业绩评价至少是一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的诱因。
1.3 以逃避监管为目的的机会主义动机
根据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上市规则。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出现亏损或者有一年的股东权益低于注册资本,公司将被视为财务状况异常而被处以特别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出现亏损,公司将暂停股票上市,若在规定期限内仍无法扭亏为盈,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将终止上市。这使得上市公司为避免特别处理与摘牌采取财务报告粉饰行为提供了动机。我国有些公用事业单位,其收费水平高,但其财务报表上的盈利并不突出,这也说明可能采取了类似的财务报告粉饰行为。
2 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
Burgstahle与Dichev发现上市公司存在将盈余微降操纵为微升或者将微亏操纵为微利的现象,他们认为上市公司这类进行财务报告粉饰的动机是为了降低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易成本[1]。上市公司是盈利还是亏损以及盈利是上升还是下降,的确对利益相关者的心理会产生质的影响,从而影响与上市公司的交易成本。例如,顾客愿意为盈余高的公司的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公司更可能履行其所承诺的质量担保与服务义务;公司的供应商将为盈余高的公司提供更优惠的条件,不仅因为盈余高的公司更有可能为当期的采购支付货款,还因为该公司将来可能进行更大数额的采购;银行愿意为盈余高的公司提供更优惠的条件,因为盈余高的公司违约与延期偿还贷款的可能性更小;高盈余公司的优秀雇员既不太可能辞职,也不太可能为了留下来而要求更高的薪水。因此,这些公司有避免盈余下降或亏损从而降低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交易成本而进行财务报告粉饰的强烈的动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微利现象”与“10%现象”[2]。盈利公司的交易成本可能比亏损公司低,这至少可以对“微利现象”做出部分解释。因此是否达到“10%”的净资产收益率不仅是对证监会配股政策的反应,而且可能是基于交易成本的反应。
3 对市场预期做出理性反应的动机
近期一些研究表明,公司管理当局的财务报告粉饰行为可以由管理当局对投资者反应的理性反应得到解释。Erickon 与 Wang调查了换股式兼并时的盈余管理,表明收购公司在兼并之前会高报盈余,其原因是目标公司会预料到这一情况,并在就收购价格进行谈判时根据预期的财务报告粉饰作调整[3]。Shivakumar研究了稀释权益发行(Second Equity Offering)的情形,认为权益发行前的财务报告粉饰不是为了误导投资者,相反却是发行公司对发行公告时预期的市场行为的理性反应[3]。由于在现实中存在信息成本,投资者不能完整地观察到财务报告粉饰的金额,可能会刺激发行公司通过高报盈余以抬高股票的发行价格;投资者如果考虑到发行公司的这一诱因,会假设所有发行公告的公司在公告前会高报盈余,并因此会对发行公司的股票打折扣;由于发行公司不能令人信服地传递其不存在财务报告粉饰的信息,因而发行公司会理性地高报公告前盈余(至少达到市场所期望的程度)。
4 获得比较业绩优势的动机
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告粉饰可能是为了获得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比较业绩优势,其原因主要是,当投资者和债权人在进行投资或信贷决策时,常常将相互竞争的公司的财务业绩进行比较。既然同一行业的公司是相互比较的公司,某一公司财务报告粉饰的选择取决于它的竞争对手的财务报告粉饰的选择。此前的文献普遍认为由于机会主义而产生了财务报告粉饰。上述研究为考察财务报告粉饰的动机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们认为财务报告粉饰产生于获得比较业绩优势的动机,而不仅是机会主义;或者说,如果存在机会主义的财务报告粉饰动机,将会加剧财务报告粉饰。然而,在不存在机会主义问题的情况下,如果公司进行财务报告粉饰,那么在不考虑财务报告粉饰成本的条件下,股东的状况实际上被改善了。这至少对我国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之间的不公正关联交易行为作了部分解释,尤其是在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或面临无法达到配股及格线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往往通过关联交易“借”一部分利润给上市公司,而控股股东实际上是为了将来从上市公司的比较业绩中获得回报。
5 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行为的对策
上文分别讨论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行为的机会主义动机、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获得比较业绩优势的动机以及对市场预期做出理性反应的动机等,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粉饰为往往是几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上述动机的财务报告粉饰行为一般都与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人员行为不规范、业绩评价方法不当、监督和处罚不力、监管方式不完善等密切相关。因此,需要采取措施综合防范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粉饰行为。
5.1加强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
加强信息披露,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管理当局各种财务报告粉饰动机的了解,并据此估计公司财务报告粉饰的方向及金额大小,以便剔除财务报告粉饰的影响。增加对经营管理目标、管理当局的激励报酬计划、继任规划等的披露;披露易于被用来操纵的报表项目(例如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补贴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等)的主要构成和计算方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及过程,如加强上市公司对资产重组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资产出售前经营情况的披露,这些披露可以提高市场对有关公司管理当局财务报告粉饰动机的了解。此外,我国还可以开通公司与市场信息使用者的热线,建立社会检举制度,增加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了解。
5.2规范公司高管人员的行为,改善业绩评价方法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11
摘要: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一些上市公司舞弊案的不断暴光,人们对会计的诚信问题给予了极大的不信任。但同时,让人们更为震惊的不是造假,而是那些合法的利用盈余管理对利润的调节。也有人认为,盈余管理是必要的,对公司的发展有好处。那我们到底如何来理解盈余管理及其性质?本文试着作一简单探讨。
关键词:盈余管理财务报告职业判断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近几年来关于盈余管理的话题越来越多,随着话题的增多同时也存在颇多争议。那么,什么是盈余管理呢?一个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是好(利大于弊)还是坏(弊大于利),亦或好坏参半?诸如此类问题,在会计界引起了广泛争论,目前仍未达成共识。俗话说理越辩越明,从长远来看争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会让我们的看法一点点更趋近真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笔者也将就盈余管理谈一点自己的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谈到盈余管理的概念,目前有三种比较权威还算比较广泛认可的定义。其一是美国的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他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中这样写道:“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表现。”其二是美国的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还有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Hedyt和Wahlen于1999年提出的,他们这样解释盈余管理:当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利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盈余管理就此产生了。
虽然不同学者对盈余管理的认识有所不同,但还是存在一些共性。如,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管理层(经理、董事会或控股股东);第二,盈余管理是一种蓄意的、有目的的行为;第三,这种行为会误导投资者、债权人或一些相关利益者;第四,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私人利益(也许在获取自己利益的同时还会给其他人带来利益,但这不是他们的初衷只是副带结果而已)。
我们对盈余管理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之后,下面再来探讨一下盈余管理是好是坏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应否在企业提倡盈余管理的问题。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立场,你是站在哪个角度来对其评价。如果不先解决这个问题也许会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我们把立场分为这么几个方面:1、站在国家立场(确保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2、站在管理者角度(得到最大的报酬);3、站在投资者角度(能得到对决策有用的信息);4、站在政府加强税收的角度;5、站在债权人及其他相关利益人的角度。我们本文对盈余管理的探讨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通过对盈余管理概念的理解,我们知道,进行盈余管理最终的结果是影响了财务报告(主要是财务报表),而这些财务报告是提供给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那盈余管理的好坏问题就变成了,进行盈余管理和不进行盈余管理提供的财务报告哪种更有利于投资者决策的问题。美国FASB在SAFC中写道: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与我们研究盈余管理所站在立场是吻合的。
现在我们可以探讨盈余管理好坏的问题了。财务会计有四个基本程序: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我们以确认为例来作一下描述。第一步确认为最终提供出有用的财务报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确认保证了有用的信息能够进入会计核算系统,最后反映到财务报告中去。如果对重大的、有用的财务信息没有确认,那这些信息就进入不了会计系统,最后也就反映不到财务报告中去,这样就会使财务报告的有用性大打折扣。同样,一些无用的财务信息甚至虚假的财务信息我们就不要确认,否则在财务报告中反映一些无用的信息会分散投资者的注意力,也会使财务报告的有用性大打折扣。由此看来,确认如此重要我们就不能任意进行确认,那我们的依据是什么呢?确认有四项基本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虽然确认不能随意,但我们从这些确认的基本标准中也可以看出,这些标准是一些定性的标准,仍旧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确认不确认,什么时候确认,确认多少?这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也正是这一点给了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这更增大了确认的难度,同时也增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会计活动离开不开职业判断,它贯穿于会计活动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带有主观性的职业判断就是为了给投资者提供更有用的决策信息。也就是说会计职业判断的目的是为投资者提供更有用的信息,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会计人员以具体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实质、特点为依据,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来判断,不能考虑任何私人利益。很明显盈余管理是有悖于这一点的,他在判断方面站在了管理者一方,考虑的是管理者的利益,而不是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因此,从本质上讲,盈余管理是有害的,也就是我们不应在企业提倡盈余管理,我们应尽可能减少盈余管理行为(因为盈余管理是杜绝不了的)。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很多,对这些原因的分类方式也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都可以进行一种分类。在这里,笔者从盈余管理为什么会产生及盈余管理为什么能产生两方面入手来简单分析一下。
(一)为什么会产生盈余管理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答案是很明显的,就是两个字—利益。谁的利益?当然是管理者的私人利益。
随着公司制的发展,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所有者和经营者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利益的群体。当然有时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我们说他们的利益一致总是相对的,而利益的不一致是绝对的。根据公司的理论,经营者与所有者双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经营者总是比所有者掌握更多的公司信息,经营者就会利用此优势来谋取自己的利益。
举个例子:根据合约,当企业下年利润达到1000万时,经理就能拿到100万元奖金。那么,在下年的经营过程经理就会根据实际的经营情况做出估计,如果经理预计:
1、在正常情况下利润达不到1000万,但相差不多,这时他就很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来调增利润以达到目标。如,利用冲回资产减值的方法。
2、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目标时,他又极可能尽可能在本期多确认费用、少确认收入来个bigbath为下年盈利做好准备。
3、利润将会远远超过目标,那经理又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隐藏一部分利润以备后面年份使用。因为,超额部分没有奖金,达到目标就可以了。
在管理者谋取私人利益同时可能会有如下情况:
1.管理管理者谋取私人利益同时,损害或降低了提供报表的有用性。
2.管理者谋取私人利益同时,没有降低甚至提高了财务报表的有用性。在这里我们需要说明一下,情况1是我们所讨论的典型盈余管理行为所致。至于情况2不再我们所说的盈余管理范畴。因为,根据我们前面的论述盈余管理的结果就是会损害财务报告的有用性,那我们如何来理解管理层获得的私利呢?正如前面所说,所有者和经营者有相对的利益一致的地方,这里管理者获得私利而同时所有者也同时获得了利益——报表有用。这是一种双赢的结局。这也是我们公司制企业希望看到的一种局面。其实理论中的激励成本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可见,关键不在于管理者是否获得了私利,能否提供有用的财务报告才是关键。而盈余管理会影响财务报告的有用性继而给管理者带来私利,也就是说利益是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根本动因。
(二)为什么能产生盈余管理
在谈为什么会产生盈余管理时,我们提到了一个理论,其中有一点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信息不对称,这一点其实也是盈余管理为什么能够产生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信息的不对称为盈余管理产生提供了先天土壤。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制度方面。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对许多业务的核算都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方法。企业的数量成千上万,性质又各有不同特点也各不一样。我们总应该相信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从众多方法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这个层面考虑,在核算上搞一刀切是没道理的,但也正是这一点让一些怀有私心的管理者钻了空子。
那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能不能为了堵这个空子而把所有的业务处理方法都限定为一种呢?显然这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英国会计准则在序言中指出:“会计准则并非僵硬不变的条文的汇总,它不能取代根据各种信息做出判断和活动。”FASB在SFACNO1.中提到:“尽管在整体上财务呈报笼罩着一层精确的光环,但具体到财务报告,只有极少数计量不是估计。”美国会计学家佩顿也指出:“现代会计需要在许多场合运用估计和判断。”可以看出,会计判断始终贯穿于整个核算程序中,而存在判断,那有意图的人就可利用这一点进行盈余管理,既然不可避免是否我们就应听之任之呢?当然是否。因为,盈余管理损害报表有用性,虽然不能避免但我们可以改进我们的相关准则、制度,完善我们的会计准则、制度,尽可能堵住进行盈余管理的漏洞,以提高财务报告的有用性。
除了准则、制度的灵活性为盈余管理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外,其滞后性是另一原因。随着科技的发展,业务是越来越复杂,出现了许多以前不曾有的业务、工具,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就是最好的说明。由于新出现的事物在已有的准则和制度中并无明确规定,这也为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三、减少盈余管理的措施
如何尽可能减少盈余管理行为?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使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利益最大程度上一致起来。也就是说你为我谋了利那你自己也会获益,假如你损害了我的利益那你也将受到损失。像我们文中举的一个例子,如果企业只用实现利润这么一个指标来决定对管理者的奖惩显然是行不通的,这样会使管理者采取一种行为利了自己而损了投资者。
(二)证监会相关政策的制定(针对上市公司)。比如,对公司的上市、配股等问题,要规定一系列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指标。如果管理者想通过盈余管理达到某些条件必然有损另外的规定条件,让他顾此失彼。让那些真正是有潜力、经营能力强的公司才能满足这些条件。当然关于限定条件的指标体系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还有待相关学者进一步研究。
(三)会计准则等相关法规的制定。对于准则的灵活性,我们应尽可能减少公司的一些可选择性,以弥补一些漏洞。如新准则规定对于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不准再冲回就是很好的措施。对于滞后性,相关部门应成立专家组密切关注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事物,及时采取措施以对其进行规范。可先颁布一些临时性指导法规,待成熟后再正式颁布行成正规制度。
(四)完善的信息披露。盈余管理不违法,没有违背相关准则和制度,也就是说通过盈余管理反映出来的报表不是错的,只是不合理,不能直接的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如果信息使用者具有足够的专业水平,只要披露是完善的,那不管企业如何进行了盈余管理,他们都能够识别不同的质量盈余数字,从而对企业的价值做出无偏估计。然而对于使用报表的投资者来说一部分是有专业水准的,一部分是不太专业的。对于不太专业的投资者来讲,他们没有足够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他们仅仅关注几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如,利润),然而管理者往往就是做这些指标的手脚。对于不太专业的人士来讲,这几个被做过手脚的指标就会误导他们的决策。对于专业人士来讲呢,他们会从这几个关键指标出发,结合披露的一些相关信息还原企业的真实面目。然而当披露不完善,一些重要信息没披露出来时,那专业人士还原后的还不是企业真实面目,近而也误导这部分投资者。但披露完善的话这部分投资者就能把报告还原成对自己决策最有用的信息。披露完善也不意味着披露越多越好,披露的多相应的披露成本也会增加,另外还可能分散使用者的注意力,那就得不偿失了。关于披露的内容也是值得学者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五)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说注册会计师是企业提供报表有用性的最后一道保障一点不为过。如果说使用报表的人有专业和不太专业之分,那注册会计师应当说是专业人士中的专业人士。他们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假如前面所说的种种限制均被企业逃过,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是有识破的专业能力的,他们应把握住最后这一关,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以帮助投资者作出合理的决策。
参考文献:
[1]刘杰: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2]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
[3]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
[4]蒋义宏:上市公司利润操纵之实证研究—EPS和ROE临界点分析[J],上市公司研究论从,1998。
[5]赵宇龙:会计盈余与股价行为[M],三联书店,2000。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12
【关键词】报业联合网 数字报纸 广告 平台 销售
报纸因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成为了世人眼中的“夕阳产业”,传统纸媒能否与数字化的今天接轨成为了其是否尚具生命力的标志。根据《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0年,报网融合态势进一步加强,很多报纸开始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与汉王合作力推数字阅读;《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中国日报》等报纸针对苹果公司的IPAD平板电脑开发了客户端阅读软件。①在报纸“试水”网络的各种手段中,“数字报纸”成为各家纸媒与网络“联姻”的必然选择。
“数字报纸”是报纸将内容进行网络化传播最直接的手段,然而又是“鸡肋味”最浓的手段。绝大多数报纸只是将新媒体作为渠道而不是盈利渠道,虽然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推出了全国首份付费的数字报纸,但对报纸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的盈利模式依旧是“水月镜花”,尚未成熟。因此,“报人的热情与数字报业发展的尴尬境地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多数数字报纸仍处于‘赔本赚吆喝’的境地”。②
本文以数字报纸的盈利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从广告盈利、平台盈利、销售盈利这三个维度探讨“报业联合网”如何通过搭建“新闻超市”而形成数字报纸的“合围”之势,以此对数字报纸的现实处境进行商业化“突围”。
一、数字报纸的盈利环境
数字报纸的盈利环境始终迎不来“春天”,难以形成付费阅读机制是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个问题许多学者和业界人士都关注过。尹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大众化报纸没有差异性等问题使中国的数字报纸收费机制没有市场。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营运总监李宇西认为新闻同质化、网民不习惯二次付费以及受众的阅读习惯是报纸电子版付费阅读暂行不通的三个因由。④总体说来,受制于网络环境、新闻同质化、受众习惯这“三座大山”压制的数字报纸产业很难效仿诸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报纸,以付费阅读作为自己的主要收入来源。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数字报纸就没有出路呢?数字报纸是内容提供商,“售卖内容”以及受众的“二次注意力”是传统报业的盈利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内容”与“受众的注意力”依旧是报纸盈利的本钱,只不过当“报纸”成为“数字报纸”后,寻找到更加符合互联网价值规律的售卖手段成为数字报纸盈利模式形成的关键。例如,“售卖内容”是传统的B2C模式,报纸如何通过搭建平台使其成为B2B――B2C模式,从而在B2B的过程中分一杯羹;数字报纸如何通过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从而扩大产业链等问题都值得思考。
本文提出的“报业联合网”模式摆脱了“付费阅读”的路径,以“免费的新闻超市”作为基点,从平台、广告以及销售三个维度探讨数字报纸的盈利模式问题。
二、“报业联合网”模式解析
《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出的新书《免费:商业的未来》里面提到一个观点:“由于信息的充裕和商品化,信息的免费将是必然的。”⑤尤其是对于报纸这种大众化的信息载体,“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悄然被“渠道为王”所代替。笔者认为,对于数字报纸盈利模式的思考应该跳出“售卖内容”的框架,而是以“内容”为依托,搭建一个多渠道的售卖受众“二次注意力”的平台,同时,通过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来扩大自身的产业链。笔者将“报业联合网”模式绘制如图1所示。
对用户来说,“报业联合网”是一个免费信息平台,它尽可能多地包罗全国各地的数字报纸,发挥“集群效应”,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受众注册成为“报业联合网”的用户后,读者即可享受“我的报纸”这一个性化服务。“我的报纸”是一个由“宏内容”转换成“微内容”的过程,完全由受众自主操作。例如一位武汉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免费订阅《人民日报》的时政版、《南方周末》的评论版、《楚天都市报》的本埠新闻和《上海壹周》的娱乐新闻构成一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报纸。正是基于此,笔者将这一平台定义为“新闻超市”。依托互联网技术,琳琅满目的信息跨域地域疆界的限制集于“报业联合网”这一平台,在这个“新闻超市”里,人人都是“主编”,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品位来自主操控这一免费的信息平台。
当“新闻超市”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形成后,“报业联合网”就可以通广告、平台与销售这三种渠道售卖受众的“二次注意力”。从横向来看,在“报业联合网”搭建的平台上投放广告是较为传统的盈利方式,除此以外,“报业联合网”可以通过利用数字报纸集群形成的强大支持与门户网站竞争,成为搜索引擎的内容提供商,也可以和社交网站(SNS)、微博等合作扩大自己的B2B渠道。从纵向来看,将“我的报纸”这一个性化服务以第三方应用程序(APP)的形式售卖给手机用户,使其成为付费的手机应用程序也是报纸延伸其产业链的有效手段。总之,围绕“新闻超市”这一平台,基于免费的内容提供,“报业联合网”可以从横纵两个方向以广告、平台、销售作为自身的三大支撑,达到盈利的目的。
三“三驾马车”拉动“报业联合网”的“破冰之旅”
根据CTR的2010年第四季度媒介受众调研报告,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相当多元化(见表1)。其中涉及到报纸的三种组合中,连带PC网与报纸的人数比例为10.6%,已经超过单纯的电视+报纸模式。而通过使用移动网即手机用户获取信息的人数比例为6.1%,“报业联合网”将报纸、PC网与手机用户“三位一体”地连接到一起,可以为传统报纸争取到额外16.省略/jingji/yaowen/201103/
t20110328_507833331.省略/jingji/yaowen/201103/
t20110328_507833331.html
⑦Jennifer D. Greer:New ways of connecting with readers: How community newspapers are using Facebook, Twitter and other tools to deliver the news,grassroots editor,2010
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13
盈余质量是目前国内外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因为盈余质量的研究既为投资决策提供更好的分析手段,又可以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还能为经营者提供更有效的管理信息。而契约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的契约不完全的根源,当事人如何设计一种契约,以及如何规避当事人的行为问题。本文旨在利用契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盈余质量及其在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上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盈余管理与资本市场契约
现代契约理论中的逆向选择模型在资本市场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如何降低投资者对盈余信息的获取成本,及提高盈余信息在企业或金融资产价值评估与预测中的作用问题上。然而投资者所能获得的是管理当局报告的盈余,而公司的真正赢利能力或盈余质量却是管理当局的私人信息。这种盈余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低盈余质量证券将高盈余质量证券驱逐出资本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现以资本市场的证券发行为例。假定市场根据公司的报告盈余确定该证券的发行价格,公司经营期限为单一期间,不考虑风险因素,即发行价格等于盈余与无风险利率的贴现值。假定有A、B两只证券准备发行,它们的报告盈余相等,但盈余质量存在差别,股票A的盈余质量高,股票B的盈余质量低。它们的报告盈余分别为2个单位与1个单位,无风险必要收益率均为10%。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由于股票A发行定价为2/10%=20;股票B发行定价为1/10%=10,股票A和B顺利发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仅仅根据管理当局的报告盈余确定发行价格。但在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形下,有可能出低质量的证券模仿高质量的,使得证券A和B的报告盈余都是1.5个单位,发行价格均为1.5/10%=15。对于发行价格本应为20的证券A,由于发行价格只有15,所以公司A将寻找其他的融资渠道,从证券发行市场退出。而对于发行价格本应为20的证券B,能够以价格15发行,证券B愿意留在证券发行市场上发行。这样,虽然是相同的报告盈余,但留在证券发行市场上的是盈余质量差的证券。再假定投资者因知道上述情形,而不愿按照报告盈余确定的发行价格购买证券。因此,15不可能是股票发行的均衡价格,唯一的均衡发行价格是10。只有盈余质量低的证券发行,盈余质量高的证券则退出市场。
上述分析表明,市场上将充满盈余质量低的公司证券,将动摇投资者的信心,甚至导致市场的崩溃。但实际上这种情形并未发生,因为一方面,盈余质量高的证券通过某种形式传递其质量高的信息,减少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人们考虑了这种逆向选择的情况,所以在进行市场设计时采取了一些缓解逆向选择的机制设计。比如信息中介机构,资本市场中有两类信息中介机构:一类是金融中介机构。另一类是信息中介机构。这些信息中介机构凭着自身的声誉向投资者提供公司盈余质量的保证,从而减少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并且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管理当局也在资本市场上存在下列盈余管理动机:一是首次公开发行证券。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盈余管理现象,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之前的财务预包装过程中,资产收益率的中位数在IPO当年达到顶峰,随后下降;资产收益率的中位数下降在不受保护行业统计上显著,而在受保护行业统计上不显著。研究表明一个即将上市的企业,其经营者很可能对募股说明书中报告盈余进行操纵,以使公司股票有一个理想的价位。二是避免违反债务契约。Defond & Jiambalvo对实际上已经违反契约的样本公司进行检验后发现,样本公司在违反契约的前一年提高了盈余,他们将此解释为接近违反债务契约条件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三是减少证券的监管成本。从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来看会计方法的选择和盈余管理没有直接影响企业经济盈余,只会改变企业经济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概率分布。盈余管理对报告盈余的影响一般是短期,而不是长期的。因而,盈余管理对报告盈余质量的影响也是短期的,并且从长期来看这种影响是逐渐减弱的。
二、盈余质量与劳动力市场契约
股东可以通过直接监督或设计有效的管理者薪酬契约降低成本,而在监督和评价管理者绩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价值的变化,因此,质量高的会计信息会提高经理人员薪酬对它的依赖程度是一个内生性的问题。
(一)会计盈余报酬契约有用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盈余可靠性上主要体现了不利的方面。在董事会监督管理者效率不佳的情况下,若CEO 的薪酬与会计绩效的敏感性较高, 将助长经理人员的盈余管理行为。Balsam的研究结果支持无论分红计划是否存在, 当薪酬与会计盈余的相关程度较高时, 总经理越有可能采用提高盈余的会计选择, 导致操控性应计项目的数值增大。实证会计理论下的企业的报酬契约的存在认为管理者会采取增加收益的会计选择行为, 若机械化地将会计盈余用于薪酬决定时, 可能引发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盈余质量对会计盈余报酬契约有用性的影响
董事会应该依据财务报表数字背后的经济活动来决定经理人薪酬, 在决定经理人薪酬时对所有不影响公司价值的会计选择有所调整。一些研究致力于探讨董事会是否可以洞悉盈余数字本质与产出背景, 进而调整决定薪酬的盈余数字。由于企业当前已实现的成长应当是企业前期投资计划实施的结果, 而企业已实现的成长可以通过诸如资产账面价值、销售收入、净利润等指标的变动直接观测到。因此, 在下一步的研究中, 可以考虑通过分析投资机会集的各个变量与企业各方面成长指标的相关程度来辨析各投资机会集变量的优劣。
以上是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参考价值,本站有更多盈利能力分析相关内容,欢迎关注。
本内容由yuying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18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