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许多人都喜欢看电影,相信《癫佬正传》这部经典电影大家都不陌生,而一篇好的观后感同样能让我们收获颇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癫佬正传》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癫佬正传》观后感1
所见为冰冷之至,所获是温暖无限。
关于《癫佬正传》这部影片,我想说,这世上其实很多事情都无法用对与错来衡量,从来就不存在谁对谁错,所有人都只是在做着自认为正确的事,无可厚非,却着实令人心寒。只是一念之间,不同的抉择便带来的不同的结局。只能说“种如是因,收如是果”。
就拿那段阿全再次发病癫狂的高潮部分来说:女记者将阿全的病情刊登于报,结果给阿全的街坊邻居带来恐慌,酿成悲剧。然而,她做错了吗?不,她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帮助那无助的人,她也只是想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样无助的存在并给予援手;邻居们在未弄清楚事情来龙去脉的情况下,便群起而攻之,酿成悲剧。他们又有错吗?不,他们也为身边拥有如此危险的存在而提心吊胆,他们也有想保护的人,他们也只是渴望平静生活的普通人。
但即便如此,若是女记者在写报道之前能再多考虑一下后果,再询问一下专业社工人员的意见;若是街坊邻居们看到报道后,能理智分析,用冷静的头脑思考问题……那么之后悲惨的血案,是否可以就此避免了呢?
而阿全,他拿起砍刀,疯狂的向人群挥舞,酿成悲剧。他又真的是罪人吗?不,虽然他疯癫成疾,但也确是被逼无奈、走投无路了。他原本也不愿伤害任何人,只是被逼到绝路了,退一步便是无尽深渊了。没人乐意被视为怪物,没人能接受毫无来由的攻击,他也会恐惧,他也会害怕。
在阿全被围攻的时候,他的母亲全嫂为了保护儿子也不幸被误伤了。阿全绝望地推搡着昏迷倒地的母亲,哭丧着喊到“妈妈,你快起来啊你别睡了!”。彼时彼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惊骇而无援。
你说,既然生命中唯一能看见的那束光被熄灭了,当整个世界陷入混沌黑暗时,双眼是盲是明,又有什么所谓呢?
癫佬”在粤语中的意思是疯子,而这些被人嗤笑为神经病、怪物的疯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正蜷缩在在世界的边缘,他们的亲人同样也在世界的边缘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若没人拉他们一把,他们的结局,只能是被人遗忘。
希望电影中不断展现的冰冷和残忍,能对观影之人有所启发。帮扶弱者不只是社会工作者的责任,每个普通人都能给他人带来哪怕一丝的温情。不是说一定要有无疆大爱,要掏心掏肺为帮扶弱者而活,也不是说一定要为帮扶弱者而奉献自己的青春、财富甚至像徐先生一样献出生命。但至少,从今往后,希望人们能用一颗充满善意的心去温暖对待这世间上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毕竟,我始终坚信,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依然美好温暖。
《癫佬正传》观后感2
在酷暑的时候裹着厚厚的破烂不堪的棉袄,憨憨的笑着扑向过往的路人,蓬头垢面的走在马路中央,这些,是我记忆中见到过的关于疯癫的形象。我不知道自己是以什么心态在面对他们,没有像对乞讨者的那种同情,没有好奇,没有厌恶和歧视,似乎什么都没有,只是漠然的旁观吗?抑或,连旁观都没有,只是路过?从他们身旁走过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加快步伐,躲闪着走开。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经历过什么,是什么让他们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他们怎么生活。在我生活的城市有一个叫戴庄的地方,唯一一家精神病院坐落在那里,那个地方对于我们来说带着些许神秘色彩,似乎是一个恐怖的代名词。
看过尔冬升的《癫佬正传》后,有些思考,可能散乱无章,只是一些感触。 有没有想过为精神病患者拍一部电影?又有没有想过,他们,做为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处境,谁来帮助他们,谁来为他们负责?
《癫佬正传》,以一名精神病劝慰社工徐SIR的工作为线索,向我们呈现了他们的故事。 影片没有过多的艺术渲染和道德评判,只是罗列了一个个精神病人的故事,近乎恐怖片的表现方式,把一出一出的悲剧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了我们重重的一击。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看待这些精神病患的眼光是不公正的,在我们眼中,他们是不正常的。事实是,什么是正常?或者,在他们眼中,我们这些人才是不折不扣的“不正常”,所以他们才总是以一种嘲弄的笑容面对我们。他们不愿意住进我们提供的住所,不愿意接受我们提供的帮助,甚至看到一些诸如社工的人,转身就跑。阿泉,接受治疗后病情好转,却因为前妻不同意自己见儿子,加上邻居因得知其精神不正常的暴力相向最终使其完全丧失理智,酿成了一桩幼儿园杀人血案,被警方击毙,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无法用简单的道德鞭伐来评判谁是谁非。
可是,这悲剧的悲哀却是值得思考的。专栏作家张小姐,本以为可以借着媒体的力量帮阿泉解决一些问题,却没有想到邻居们得知后担心这样一个每天在家里杀鸡的精神病患者会带来安全隐患,冲到阿泉家要求其搬走。看到母亲泉婶与众人解释哭喊的画面,阿泉拿着刀冲出去砍伤了人。在媒体网络发达的今天,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不管媒体的初衷是什么,我们必须承认,有些时候,大肆的报道宣传往往起了反作用。作为一个外行,我并没有任何批评媒体的意思,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果,媒体和炒作挂上钩,这恐怕不是媒体出现之初的本意。
在我看来,尔冬升的这部《癫佬正传》正是通过一个社工的无力和无奈来呼唤,呼唤更多的人关注精神病患这一群体,给他们更多的公平和关怀。 我想我并没有悲观,正像导演对影片结尾的处理,被徐SIR感动的张小姐继续做着徐SIR生前的工作,幻想中徐SIR的召唤,让这个曾经并不了解这个行业的专栏作家,坚定了走下去的步伐。
我们需要,看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些需要我们关注的人。
《癫佬正传》观后感3
周末晚上,百无聊赖之际。百度搜索社工电影,《癫佬正传》是排名第一位的社工电影,想着打发时间便打开电脑试看一下,怎料却如此触动自己的心灵。这个电影虽然于1986年上映,但也照样反射了如今社工行业的种种阻碍,作为一名刚入职不到半年的社会工作者,这部电影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下面不妨跟大家说说我的感受。
影片讲述了阿狗、阿松与阿全三位精神病患者的故事,篇幅有限。在这里先讲一下阿狗的故事吧,阿狗在菜市场与人们产生了冲突,菜市场的人害怕拿刀的阿狗伤害到自己,叫来警察,这时社工出现,用玩偶吸引阿狗的注意力,让阿狗镇静下来,这才平息了一场混乱的场面。与其说是精神病的阿狗制造了这种情况,不如说是众人的不理解与内心的恐惧,菜市场的人因为知道其有精神问题,对其唯恐避之不及,更何谈平心静气与他沟通。也许这样说会给人一种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感觉,毕竟大部分人面对一个手持道具的.精神病患者是不可能保持镇静的。但作为一个社工,要遵守的首要价值观就是要尊重服务对象,如果社工自身不能尊重案主,更何谈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
勒麦特和贝克的标签理论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是由于其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得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
电影中的记者问社工:“为什么不把这些精神病患者抓起来?”社工回答:“为什么要把他们抓起来?”记者回答:“因为他们影响市容。”社工说到:“如果我说你也影响市容,要把你抓起来你怎么想。”记者听了不做声,“那如果他们杀人怎么办?”社工答到:“要是你杀人怎么办?”记者沉默。
面对精神病患者,作为社工不应该将其视为特定群体,而应该将其正常化,把他们当做一个正常的人,他们照样拥有不同层次的需要,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不是社会的另类。
确实,生活中许多人对精神病患者有着偏见,认为他们怎么怎么样,不符合社会的秩序,其实这大都是建立在污名化之上的,偏见先入为主,自然不会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被自己认为不正常的人和事物。社工在面对精神病患者时首先要去标签化,秉持尊重,接纳的价值观如此才能与服务对象建立平等的专业关系,运用沟通技巧,为服务对象链接心理资源与医疗资源,让他们能够得到及时的照顾,病情得到控制,是社工在为这类人群服务时需要注重的地方。
诚然,作为一名社工,深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的不易,实际生活中的种种因素都是我们在开展工作时的阻碍,但好在我们都在这条社工路上,不是吗?
《癫佬正传》观后感4
今天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癫佬正传》,这是一部讲述社工(精神病患者救助方向)的电影。看好之后,老实说,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最终还是克制住了,只是让泪水默默地在眼中打转。
这部电影和去年专业课上老师放的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飞跃疯人院》感觉很相似,看好后一样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也一样有很多反思。剧情围绕一个忠实于精神病患者救助事业的社会工作者推展,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与街头流浪汉打交道,旨在引导他们走向康复。但他的行为除了一个女作家给予支持外,得不到人们的响应,直至一精神病患者持刀闯入幼儿园酿成血案,社会工作者也重伤身亡。我在想,社工的死——是一种悲壮而又脆弱的结合——但是,他的死换来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的社会对精神病患者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排斥,可以说是一种近乎于病态的排斥!生活中的例子屡见不鲜,我就不在此赘述了。我想说的是,虽然,我们一边在大力宣扬要关爱弱势群体;然而,人们的行为却有硬生生地对他们报着一种歧视的态度——是,这是矛盾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去指责他们些什么,毕竟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这一现象的相关知识了解地太少,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社会怎样去引导民众。如果说一个人的态度是错的,那一定程度上是源于他的认知,而这种态度又将直接导致一个错误的行为,所以,改变人们的认识是解决一系列矛盾的钥匙!可是,这又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我们现在的社会就像影片中反映的那样,也许在进行战斗的只是那么几个人,也许他们的结局就是那么的“悲壮”,也许……
而且,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名社工在经历了诸多艰辛之后选择了辞职,后来,连男主角(即那名献身的社工)也在犹豫是不是要继续干下去……我在想,如果连战士都放弃了作战,还有谁会继续为遥遥无期的胜利而奋斗呢?可能这也是导演想传达的意思:不仅仅反思我们对弱势群体的态度,而且还有对待社工群体的态度,当然也有社工本身对待自己职业的态度。很多东西不是光有满腔热情就可以解决的,可能很多从业人员一开始是满心期待的,但是它可以维持多久呢?
不禁联想到了自己,如果以后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也面临了影片中那个社工同样的困境,我会怎么办?可能我是热爱我的职业的,但是怎样排遣我工作中产生的诸多压力呢?……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但是,我觉得我还是应该相信一切都将是美好的,至少有了这份信念我还会坚持走下去的……
《癫佬正传》观后感5
我试图在很多文章中都将自己的城市描绘成理想中的样子,安逸而悠闲,一年四季都有足够的雨水和阳光。马路上总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不管什么时候置身于繁华之中,都能感觉到丰满的幸福。在城市不远的郊区,有大片大片的田地和树林,人们在田地劳作,在树林休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美中不足的是,有一个女人,总是呐呐自语,一年四季都穿着相同的衣服,身上有一股酸腐的味道,远远都能闻见。人们说,这个女人是个疯子。她行为乖张,偶尔引吭高歌,偶尔低声谩骂,偶尔驻足观望,偶尔步履匆匆。没有人知道她从哪里来,更没有人知道她要去哪里。她是疯子,只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
犀利与尖锐。《癫佬正传》是尔冬升的第一部作品,如果不是机缘巧合,我可能很久都不会看这部电影,更不会知道尔冬升也曾是个锋芒毕露的少年。影片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种冰冷的绝望和悲凉,尔冬升用非常细腻的方式将一个特殊的群体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样的电影虽然不是第一次欣赏,但是,出自尔冬升之手,难免会觉得有些特别。记忆中的第一部尔冬升的电影是《枪王之王》,不过,当时完全是冲着演员去的。《枪王之王》中的张国荣的确是让人惊艳了一次,那种演绎而复杂的性格在尔冬升的镜头中表演的近乎完美。之后,接二连三的看了很多他的电影,尔冬升喜欢关注社会的边缘人物,喜欢站在灰色地带来审视周遭的生活,他喜欢讲故事,他喜欢讲述一些看似不起眼,实则无奈无解的故事。
尔冬升的很多作品都带着浓郁的文艺气息,但是,他绝不是文艺片导演,而是中规中矩的商业片导演。然而,他并没有像很多导演那样专注明星效应和票房,他游走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让影像的表达和现实的意义集合起来,让电影的镜头走进香港的大街小巷,让人们在熟悉的香港生活中,进行思考和审视。在《癫佬正传》这部影片中,尔冬升并没有给出对或者错的结论,而是用冷静客观的镜头来展现“癫佬”的生活,通过社工和癫佬之间的关系来展现一个特殊群体的真实生活。他将社会中最尖锐的问题抛给观众,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冷峻的力量。
挣扎与纠结。技术娴熟的导演总是懂得如何来讲述一个普通的故事,在尔冬升的电影里,不管是令人血脉喷张的商业电影,还是细腻温婉的文艺片,他总是能够将一幅人间画卷展示出来。很多角色都是我们身边存在着的角色,比如《癫佬正传》中的阿全,《忘不了》里面的小巴司机等等,尔冬升用非常微妙的表现方式,让这些生活中的小人物,成为镜头中的主角,通过客观的讲述,让人间的悲欢离合毫无保留的定格。
虽然尔冬升的很多电影讲述的都是非常平实的故事,但是丝毫没有烦闷的感觉。他毫不避讳现实的黑暗和残酷,将命运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身边的很多朋友都说,尔冬升的电影太消极了,看完之后总觉得胸口像堵了一块儿大石头,怎么样都不舒服。其实,现实又何尝不是这样。
癫佬正传,这是一部有争议的电影,其争议并不是因为其中角色的行为,而是个人在整个社会中的价值以及能够做的事。我很少去关注,去了解“癫佬”的生活,因为他们和我们有太大的不同。每次都在街上,看见一些惹的路人大呼小叫,而自己嘻嘻哈哈的疯人,我总觉得那也是一种生活,对他们来说,这样的疯似乎更加自由,更加随性,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否知道自由的意义。
《癫佬正传》观后感6
上午把《癫佬正传》这部电影看完了,里面有许多的场景和人物都历历在目。刚开始被社工(男主角)的工作技巧给吸引住了,觉得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也需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内容。中间有一个案主,他扮演的是一个已经康复的精神病患者,对于社工来说,这是他多年工作以来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但是最后这个案主死在了社工的枪口之下,因为案主在疯狂乱砍死和砍伤多人之后,面对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被残忍地摧毁,社工拨动了枪杆。生活中就是有这么的巧合,如果案主的前妻能配合,如果记者的文章并没有登载报纸上,如果那些邻居并没有看到这篇报道,如果那些人们不那么对他穷追不舍,如果那些人能给他退路…..“如果”,一切都是假设。但其实那些悲剧明明就可以避免,但是现实总会让人出其不意。“精神病”这三个字对于社会中的人们而言,带有可怕、恐惧的味道,人们也难免会有歧视,但是对于他们,我们难道不能抱有一点同情心吗?看着那些人的面孔,对社会不信任的面孔,我哭了……看着那些群众拿着铁楸、棍棒不断地追赶着案主的时候,我的心被深深地割痛了。人的宽容心到底能容纳多少,或许人太过在意自己,而忽视了别人,忽视了特殊人的需求,他们也需要安全、需要关心、需要被接纳。
剧中的另外一个是周润发扮演的案主(阿松),中间涉及到了案主自决,阿松是一位精神病患者,被多次送进青山医院,但总是能逃走,他和一位患痴呆的女孩结婚了,社工阿明劝他别结婚了,毕竟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照应,怎么会有足够的能力照顾好妻子,然而,婚还是结了,并生了一男一女。阿明照顾了他们十几年,而在阿明辞工后的半年,另外一个社工发现了阿松有异常情况,于是追寻他到了居住的地方,发现了患病了小女孩,而最终从阿松的口中挖掘出了另一个男孩的信息,最后警察和社工以及记者在阿松的带领下,找到了男孩,让人痛心的是,孩子被阿松埋藏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而阿松根本不知道孩子已经死了。
影片的开头是从一位精神病患者在市场引起混乱场面开始,结尾是他要自杀,因为他妈妈说要他去死,就是因为那位记者的闪光灯,引起了患者的不安,拿着捣乱挥舞,最后刀子在社工的脖子上留下了,看着倒在血泊里的他,我的眼睛又一次地模糊了……
看了这部影片,让我感受到了另外一群人的生活,或许我们不知道我们终究在坚持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执著地坚持下去,但至少有那么一群人需要我们。加油吧,社工!可爱的社工!
本内容由jiewei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187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