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设计意图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必须编写的一份指导文档。它是教学活动的规划、组织和实施的重要工具。编写教案可以让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规划,能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仅供大家参考。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设计意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1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进一步把握消息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回顾历史,勿忘国耻,增强青少年对民族、国家、人类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消息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2.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日本右翼分子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发生在1982年、1986年及2001年的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事件,都充分说明了他们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篇消息,翻开这段历史,看看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二、看

1.观看南京大屠杀相关视频。

2.师小结: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82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74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同为炎黄子孙,我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

三、读

请大家翻开课本,认真阅读这一则消息。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一则消息来分析一下消息的结构。

分析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四、悟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这则消息有什么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交流点拨】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2周年,也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沉痛的日子里,让我们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深切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2.本文是如何体现消息的特点的?

【交流点拨】

本文具有消息的真实、准确、时效的特点,并且注重了文学性的写作,另外还具有政论性。

3.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南京大屠杀的照片。

【交流点拨】说明有很多照片是日本人自己拍的,这是实证,但是,日本当局却几次篡改教科书,企图抹去日本侵华的罪恶历史,歪曲历史,还诬告中国“虚构”南京大屠杀,日本的这种行为令人义愤填膺。

4.全班齐声朗读国际法庭查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所杀的中国人数,明确日军杀了多少中国人。

【交流点拨】被查证的就有34万人,还有许多无法查证和举证的,被焚尸和秘密活埋的人数是无法估计的,在中国大地上,又有多少人被杀害,却是无法统计的,可见日军的罪恶有多大。

5.请同学朗读消息的最后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些文段抒发了为祖国强盛而倍感欣慰、自豪之情。回顾历史,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文明和曾经的富强,也要记住祖国深重的灾难和民族的奇耻大辱,明白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五、结

1.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了消息的特点:新闻性和政论性,更清楚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怎样去走自己的路,我坚信大家会实践自己的诺言,会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首而努力学习和奋斗的!

2.拓展延伸

是啊,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是“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奇耻大辱,这样惨绝人寰的灾难也更要铭记于心。回顾历史看看现实,我们中学生该如何肩负使命才能新树民族尊严,新铸中华辉煌呢?

【交流点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所以我们不仅要记住我们引以为豪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更应该牢记惨绝人寰的灾难,牢记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因为它更能警醒我们如何走好今后的路。

【结束语】

不忘历史,矢志复兴。今天的中国,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正是对死难同胞和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

【板书设计】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以国家之名祭奠死难者

以尊崇之心珍视和平

以民族之力矢志复兴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2

一、导入设计

日本右翼分子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发生在1982年、1986年及2001年的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事件,都充分说明了他们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篇消息,翻开这段历史,看看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二、预习检测

1.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20xx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文题指出了国行公祭的初衷,也揭示了这篇评论的观点,警醒意义鲜明。

2.相关链接

(1)南京大屠杀(Nanjing Massacre),

南京大屠杀是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 )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2)介绍“国家公祭日”由来。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7月6日,“国家公祭网”正式上线。

(3)“钟声”

既是“中国之声”简称的谐音,又暗含“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创办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

4.文体介绍:通讯

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等进行说理,从而起到影响人们思想,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新闻体裁。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宝鼎(dǐng) 初衷(zhōng)杀戮(lù) 篡(cuàn)改

抵赖(dǐlài) 妄(wàng)图 辱(rǔ)没 呓(yì)语

遁(dùn)形 铭(míng)记 彰(zhāng)显 矢(shǐ)志

惨绝人寰(huán) 振聋发聩(kuì) 颠(diān)倒黑白 磅礴(pángbó)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1.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觞(shāng):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

2.惨绝人寰(huán):惨状几乎为世间所无,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侧重残暴程度之深,程度比“惨无人道”深)。

惨无人道:残酷到了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侧重形容人凶残)

3.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用于抽象)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用于具体)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是围绕什么事件展开评论的?

20xx年12月13日是我国第4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世界人民爱好和平,而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3.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举行第四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第2-4段):写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南京大屠杀的不同态度,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顽固态度。

第三部分(第5-6段):写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中国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4.多次阅读段落,归纳总结。

学生先独立思考,将答案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完成后请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在展台分享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倾听评价,老师倾听点拨引导。

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五、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章开头引用公家公祭鼎上的铭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中语句引出评论的话题,开篇显示出一种庄重的气氛,吸引读者的关注。

2.第②段综述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这段综述选择了世界上多个地区、不同阶层、多种形式的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纪念活动,多国度、多阶层、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说服力,强有力地证明了历史是没有被忘却的,令人信服。

3.第②、③段着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第②段正义之士四个不同的纪念活动与第③段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战争、扭曲历史的两个反面事例做对比,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辱没真相和良知的滑稽、丑陋嘴脸。

4.第⑤段间接引用弗雷德·阿门的话有何深意与作用?

80年,沧海桑田,南京由饱受二战战火摧残的“典型”,成为国际和平城市,昭示了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传统和坚定信念。弗雷德·阿门是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间接引述他的话,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5.这篇新闻评论是怎样针对实事展开评论的?

文章开始引述国家公祭鼎铭文的语句,引出话题,揭示我们举行国家公祭是为永远牢记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这一观点。然后又评述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组织的相关纪念活动,指出历史是不可能被忘却的。文章也注意到,当今时代,仍有日本右翼辱没历史真相的丑恶行径发生。文章通过引述国际社会对日本右翼的批判,分析指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接着文章通过南京由被战火摧残的“恐怖之城”发展为“和平之城”的事实,号召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照应话题,深化论证效果。

六、拓展延伸

是啊,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是“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奇耻大辱,这样惨绝人寰的灾难也更要铭记于心。回顾历史看看现实,我们中学生该如何肩负使命才能新树民族尊严,新铸中华辉煌呢?

【交流点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所以我们不仅要记住我们引以为豪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更应该牢记惨绝人寰的灾难,牢记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因为它更能警醒我们如何走好今后的路。

七、技法总结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各自的作用。

明确:第2、3段运用对比论证。将第2自然段中全世界的正义之士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纪念活动与第3自然段中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顽固态度进行了对比,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辱没真相和良知的滑稽、丑陋嘴脸。

第4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运用举例论证。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第5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运用道理论证。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2.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句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本文用语精当且不乏文采。如第三段中“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企图、丑态百出”等词语,既准确地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极端错误的思想,又写出了他们歪曲历史、不能正视现实的种种丑态。

七、学生再次朗读全文,明确写作目的

明确:本文报道了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事件,主要讲述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历史的否认,态度鲜明地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态度,表明了中国人民将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

八、课文总结

同学们,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82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74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同为炎黄子孙,我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我们不渴望复仇,却永远不能遗忘过去,设立国家公祭日就是要在我们心中竖起一面历史的回音壁,构筑民族的记忆,捍卫和平,不让历史再重蹈覆辙。身为学生的我们,要立志成才,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八、作业布置:

通过这篇新闻评论,相信同学们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对和平与正义有了更多的热爱。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关注新闻时事,养成思考的习惯,拥有正确的思想立场。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当前某一个时事新闻及相关评论进行分享交流,再说说你对该事件的看法。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课堂上用视频和图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那段悲惨的历史,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采用学生先自主概括,再小组合作,老师及时指导点拨的形式,教学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

这篇文章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时可以把朗读课文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读传达出捍卫世界和平的誓言、信念和力量。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特点,把握本文观点。

2.速读课文,培养快速、准确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不忘国耻,增强爱国责任感。

二、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特点,把握本文观点,培养爱国责任感。

2.速读课文,培养快速、准确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把握新闻评论的内容,理解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 批注法 合作探究法

第一单元解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围绕“新闻阅读”编排了 5 篇课文;任务二,新闻采访;任务三,新闻写作。通过学习,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学会撰写新闻作品。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的能力;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解析

人文主题:树立不忘国耻,奋发图强的意识。

语文要素:掌握新闻评论这一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理解其作用及价值。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历史导入

教师语言:同学们,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 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黑暗的一页。

而日本右翼分子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影响,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日本在 1982 年、1986 年及 2001 年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这充分说明他们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课件展示问题】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你知道多少?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叙述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罪行史实。

【课件播放】2002 年丹·史度曼执导的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片段。

教师语言:这部纪录片以西方人的视角记述了日军当年在南京的暴行。通过大量图片及文字史料,我们不仅可以看到 1937 年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后,德国商人拉贝及美国女教士沃特林等十几位欧美人士在南京建立国际安全区,保护 20 多万名当地市民免遭屠杀的事迹。更可以看到那些无法争议的血淋淋的事实。

不忘国耻。2014 年 2 月 27 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要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 12 月 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请大家翻开课本,阅读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通过音视频资料,快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比较阅读,体会不同

教师语言:与第一至第四课的几篇新闻相比较,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结构特点和写法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比较阅读第一至第五课,体会不同。

教师提示:新闻、消息等都有着清晰的倒金字塔结构,目的大多属于陈述事实。消息、通讯等在此基础上有描绘性语言,突出重点。本文则更多是表明观点和态度,没有倒金字塔结构。

明确:(课件展示)

新闻报道传播实时消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消息。

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

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消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

明确文章体裁特点

教师语言:是的,和之前的几篇新闻题材不同,《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新闻评论。

【课件展示】新闻评论是 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新闻评论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既反映作者认识问题、把握新闻的能力,也反映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有效率地表达观点的能力,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与其他评论一样, 新闻评论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 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一般来说,新闻评论的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 2008 年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和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通过对本单元几篇文章的比较,快速把握本文题材特点,为深入阅读做准备。

梳理内容、明晰观点、体会评议特点

教师语言:请大家根据新闻评论的特点,快速阅读文章,提取主要信息 。

学生活动:浏览文章,圈画重要信息,回答问题。

1. 日军罪行罄竹难书,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史实,我国举行国家公祭,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进行阐述。

明确:文章开篇简要揭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明确公祭的初衷是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2. 快速阅读第 2、3 自然段,分析这两段的内容和作用。

明确:第 2 段主要列举了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

第 3 段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一系列做法。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

第 2、3 段日本右翼分子和世界正义之士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为本文作者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批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 结合第 4 段内容,说说人们对日本顽固右翼分子的态度。

明确: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引发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人们不仅对其持强烈批判,还要求日本“正视历史”,用实际行动维护和平与正义。

4. 南京由“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这种变迁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这种变迁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也方便全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真诚态度和悠久历史,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5. 依据新闻评论的题材特点,解析题目含义,并小结本文内容。

明确:题目“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中的“为”字已经清晰地表达了我国举行南京大屠杀公祭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歪曲历史的行为和言论,这也是这篇文章中作者所持的观点。

本文观点鲜明、论证严谨,表明了中国对日本右翼分子强烈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维护人民和平生活及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言辞稳重,议论精当,蕴含磅礴的气势与力量,论据及论述具有针对性。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明晰作者态度、观点,体会新闻评议的结构特点。

延伸拓展,思考讨论

教师语言:通过这篇新闻评论,相信同学们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对和平与正义有了更多的热爱。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也关注新闻时事,养成思考的习惯,通过分析拥有正确的思想立场。下面,请大家阅读文章,完成两个问题的思考讨论。

以上是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19450.html

(0)
xiaoyanxiaoy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