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范文 《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模板

《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通过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这首诗的背景、意境和审美价值,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下是《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范文和《春江花月夜》一等奖教学设计模板,可供参考。

《春江花月夜》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背并默写诗歌,了解张若虚的生平和诗歌特色,掌握诗歌的景、情、理如何融为一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和感悟,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鉴赏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美,体会诗歌韵脚和节奏的音乐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浓厚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加深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景、情、理如何融为一体。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描绘月夜美景,引出《春江花月夜》的诗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播放配乐朗诵,学生边听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介绍作者张若虚及其诗歌特色,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景物美

(1)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体会其特点。

(2)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个宁静、优美的意境。

鉴赏诗歌的情感美

(1)找出诗歌中表达情感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情感的表达深化诗歌的主题。

鉴赏诗歌的哲理美

(1)找出诗歌中蕴含的哲理,理解其含义。

(2)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哲理的阐述提升诗歌的思想深度。

四、深入探讨

分析诗歌中景、情、理如何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讨论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和欣赏诗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六、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春江花月夜》。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赏析,并撰写一篇赏析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春江花月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音乐美。同时,通过鉴赏诗歌的景物美、情感美和哲理美,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得到了提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春江花月夜》教案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

  【教学重点】

  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诗歌中景、理、情的融合。

  【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2、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引发了一串灵感,成就了他在诗坛上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初、盛唐时期的诗人张若虚,这首诗就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以“月”为典型意象。

  月的流动变化过程:月生——月悬——月斜(月落)。

  三、赏析诗歌

  (一)第一部分:月生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意象

  提问: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

  2、意境

  提问: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3、学生朗读。

  (二)第二部分:月悬

  原文: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提问:这样的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朗读。

  (三)第三部分:月落

  游子思妇情

  1、两地相思

  原文: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2、思妇怀远

  原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游子思归

  原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小结: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四、拓展

  回顾曾经读过的与“月”有关的诗歌。

  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五、作业

  课后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关于“月”“落花”“流水”等意象的诗歌,总结古典诗歌中这些意象的普遍含义。

《春江花月夜》教案3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认知目标: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学生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加深对乐曲各段的理解。

(二)能力发展目标: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三)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人音版教材中“中华民族音乐”“古代音乐”部分的必听曲目。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极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崇高声誉。它的主题曲调富于歌唱性,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运用民间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变奏法,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了音乐表现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全面提高审美素质,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

(2)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简单合奏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

2、难点: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经过训练能够做到自己识谱视唱。他们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很高,充满自信,但对中华民族音乐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音乐综合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2、通过直观教育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想象力,进而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创作。

3、在动中学、在乐中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的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创造精神。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声像呈示行为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取其容量大,手段新,刺激感官强度大等优点,灵活再现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视觉享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并将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引导到理性的分析,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体现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二)启发诱导式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对音乐“不完美的音响感知”的心理状态,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创设意境、展开联想,引导学生以主题因素的发展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各乐段的分析与描述,层层深入音乐的意境,整体把握作品的脉络。在此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音乐联想空间里得到熏陶与教育。

(三)交互合作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教师与学生都处于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主、自觉的角色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程序,教师与学生在一种自由空间里相互发展,相互创造,相互提高。课堂教学既是师生双边心理互动的过程,又是学生与周边环境(教材、教具、同学等)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内部的多种心理因素(认知、情感、意志)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再只是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在与学生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

(四)激励创新教学策略: 整堂课由“情境导入——熟悉主题——“画面”联想——合作演绎——创作升华”五环节构成,在教学中采用艺术融合为主要形式,将音乐、美术等直接诉诸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尝试将欣赏和创作活动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突出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通过课件的展示、教师言语的引导和激发,诱发学生的创作动机和创造灵感,促进学生的多向思维,鼓励和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对学生富有创意的创作过程和作品,予以肯定和褒扬,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媒体设计: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勃发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欲望。通过交互式的练习设计,创设艺术体验与实践的空间,突现学习的主体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件演示】

课前展示课件封面,播放《高山流水》背景音乐。

【一、情境导入】

1、情境导入在上一节课,我们系统地学习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华民族乐器的基本常识。今天,老师将要向大家推荐一首用中华民族乐器演奏的非常著名的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 【课件演示】

1、向学生展示配有背景音乐且具有古色古香风格、写有《春江花月夜》标题的页面。

2、简介乐曲:这是一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这首乐曲以动人的旋律,巧妙的构思与手法,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崇高声誉,曾多次在西方国家进行演奏,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可以和世界上一流的室内乐团媲美”的优秀曲目。 【课件演示】展示写有乐曲简介并附有与乐曲情境相关图片的多媒体页面。

【二、熟悉主题】

1、音频演绎,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在乐曲播放过程中适时地启发诱导学生围绕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欣赏。

【思考题】 ①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了哪些中华民族乐器?

②比较乐曲每段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

1、先展示写有思考题的页面,之后播放音乐及与乐曲意境相关的视频,伴随着画面的切换进行欣赏。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①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了琵琶、洞箫、古筝、二胡等中华民族乐器。

②乐曲的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每一段的结尾都是一样的,而前面却有 所变化。这就是中国传统乐曲中常用的“换头合尾”变奏法。它能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作用,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或主题。

【课件演示】

①展示四种有代表性的乐器的相关图片。

②简单介绍“换头合尾”变奏法。

3、揭示音乐主题。这首乐曲一般分为十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小标题。(出示乐曲结构图)

【三、画面联想】 运用画面联想法,分段欣赏乐曲,教师在此过程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讲解。

①江楼钟鼓

②月上东山

③凤回曲水

④花影层台

⑤水深云际

⑥渔歌唱晚

⑦回澜拍岸

⑧桡鸣远濑

⑨欸乃归舟

⑩尾声

【课件演示】

放各段音乐的同时,向学生演示包含各段基本内容及相应图片的页面。

【四、合作演绎】师生视唱乐曲主题,并用电子琴和打击乐器进行演奏。

【课件演示】展示标有各打击乐器演奏谱的页面。

【五、创作升华】

1、创作:

①欣赏由琵琶独奏的《春江花月夜》,要求学生根据音乐意境,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景和神韵,并根据音乐的意境在电脑上选择适合的图画。(请几名学生到电脑上进行操作,之后师生进行鉴赏。)

②欣赏一段以《春江花月夜》为题的古典舞,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意境自己绘画或写一首小诗。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创作过程中,启发和指导学生的创作。学生自主创作结束后,挑选学生富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展示,请学生阐述创作思路,之后进行评价。

【课件演示】

①a、展示有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包含有五十多幅风景图片的页面(课件中出现提示文字:“欢迎来到寻宝屋。请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景和神韵,并根据音乐的意境,寻找认为合适的图画,放到‘学生文件夹’中,希望这里的‘宝贝’能够满足您。请同学们试试看!”) b、在电脑上展示学生选择的图片。

②播放《春江花月夜》舞蹈视频文件。

③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作品。

2、升华:这一节课,我们通过欣赏、视唱和创作等环节,了解到乐曲通过变奏,不仅描绘了“傍晚”、“小舟”、“箫鼓”等江上秀丽的晚景,表现微波荡漾、温馨恬静的春江景色,而且借景抒情,激起人们对祖国山河无限赞美的深厚情感。它还使我们领略了中华民族管弦乐曲的神韵,充分展示了我们民族器乐的魅力,使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乐器在世界之林中永远是一株光彩夺目的奇葩。

《春江花月夜》教案4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领会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了解诗歌常见题型。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理解诗人的哲理思考

一、导语设计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家作品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整体感知(10′)

1、播放配乐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

2、 评点提示: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提问: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有两分法和三分法。

(一) ( 1-16 ) 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三分法为1—-8句,9—–16句,两层。)

(二) (17-36) 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讲解:整首诗的思路可以用我们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来概括,即触景生情。下面我们分别从“景”和“情”两方面来研究这首诗。

四、分节赏析诗歌(按照三分法)

(一) 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教师范读

2、提问:意象是融合了人类情感的物象,而这首诗又是整合哪些意象来展现怎样的诗的优美意境的呢?

明确: 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彩图。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表现的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景中含情

3、教师总结: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板书:月之色——春江花月(景)

(二)理:哲理思考

1、过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教师引导)

2、齐读

提问: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原文回答,齐答)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讲解: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这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一思想的?(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

如: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

讲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4、过渡:提问:简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修辞效果。(个答)

明确: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依然是过渡句。

5、教师总结:接下八句,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板书:月之问——宇宙人生(理)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1、提问:这一部分是总分结构,将其划分出来,并概括内容。(学生讨论,自主回答)

明确: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怀人。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写游子想家。

2、提问:“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白云”与“游子”有什么相同之处?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

明确:白云与游子都漂泊不定。这便自然由上面的写景过渡到游子,又由游子引出思妇。

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教师小结: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

板书:月之情——思妇游子(情)

五、总结

1、提问: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月。作用: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月下的追问,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2、《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对以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六、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第一部分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对景抒情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写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发人间常别。通过景与情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月圆人难圆的感叹。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这里,景与情相互烘染,离别之苦显得更加浓重。

2.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①、为了让诗句生动形象,诗中多处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写花林好像披上一层霰雪。这个比喻的妙处是,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

②、“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③、诗中有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④最后,衬托和铺垫手法的运用,也值得读者注意。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春的忧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情调进一步铺陈了感伤的气氛。春景的美好,宇宙的永恒,衬托出人生的短暂,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在这美好的春景中,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就更让人动容。

3.语言优美自然,韵律婉转。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首句入韵。对仗工整平仄相间,加上顶真与反复的运用,推动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了相互联系而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从而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春江花月夜》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

  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 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 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

  五、美读诗文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教师范读

  学生再自读揣摩

  六、课堂总结

  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春江花月夜》教案6

 这是一种朦胧的美,如梦如幻,悲凉而又轻盈;这是一种纯粹的美,超于象外,宁静而又清纯;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穿越与打动,一切世俗的丑陋与鄙俗都在诗意的的光泽中消融;这是一场无声的细雨,慢慢的浸润这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然后任情感汇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宇宙的那一端…….这就是《春江花月夜》,这就是一千年来给了无数人心灵滋养的大爱与大美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融进这片神奇的境界,去共同感受这份优雅与华美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欣赏朗诵视频,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课文的朗诵视频)

  2、欣赏完视频后,有什么感受?诗歌美、画面美、声音美。那你们也来有感情的读一读,怎么样?在读的时候,希望大家能沉浸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中,并尝试着把文字想象成一幅幅画面,来个自我陶醉式的朗读。

  3、由学生推荐两位同学朗读。

  4、分组齐读。

  5、这首诗是山水诗?哲理诗?还是爱情诗?

  明确:前八句写景,后八句阐发哲理,后二十句抒情,抒情部分前十句写思妇怀人,后八句写游子思乡。

  三、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分组讨论:按内容分为四组品味和赏析诗句,可以整体说,也可以选取其中一两句,或者就个别用词炼字来谈。

  明确要求:赏景要抓住意象,分析意境;析理要明确观点,谈谈自己见解,结合以往古诗文谈谈体会;明情要分析形象,弄清景和情之间关系。

  (一)、学生赏析诗歌的景物美

  1出示诗歌前八句(幻灯字幕)。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3我们请一位同学描绘一下他根据诗文所想象的画面吧。

  4、问:这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那些意象?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短语概括一下)

  讨论明确:春、江、花、月、夜。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他笔下的春江花月夜是如此的幽美恬静、澄澈空明。(板书)

  (二)、学生体会诗的哲理美

  1、导: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诗人想到了什么呢?(幻灯字幕)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2、问:本段引发出怎样的人生哲理问题?(学生展示想象作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诗人想到了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江水还是年年川流不息,苍天不老,然而生命短暂,作者似乎颇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触,感叹人生易老、感叹人生苦短。张若虚在此处别开生面,他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有限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而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作者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一种欣慰,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与达观。

  (三)学生赏析诗的情感美

  1,导:如此良宵,如此美景,人生能得几回逢?然而诗人的笔触由大自然景色又转到了人生图像,展示下半篇的(幻灯)字幕。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重点赏析“思妇怀远”片段。(幻灯)品味:“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里思妇的绵绵情思。它令我们想到••••••

  明确: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分析:卷不去,拂还来的动作动作细节,生动的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而鱼雁又无法传递情思,愁苦倍增。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_。

  4、最后八句写游子思归,通过什么来烘托的?

  明确: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5、赏析: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明确: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渲染了他的孤寂,加深了他的乡思。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四、小结:

  诗人把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渲染得空灵而又朦胧,把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情怀抒写得深挚而缠绵。对人生、宇宙奥秘的思索表达得深邃而邈远。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

  春江花月(景)

  幻灯展示春江花月夜宇宙人生(理)完美融合

  思妇游子(情)

  五、作业:

  全篇向我们展示了春的温情、江的奔放、花的娇美、月的朦胧、夜的静谧。其中“月”乃诗之魂。综观全文,从月生为起始,到明月高悬,再到月斜,最后以落月作结,“月”乃诗中情景兼容之物。古典诗词中,月似乎成了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照松间”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子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

  你知道的古典诗歌中关于“月”的意象的诗句有哪些?试找出一些来。并结合整首诗分析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并概括该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般情感寄寓。

  例:1、游子征夫思乡之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2、女子相思怀远之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3、离愁别绪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4、怀古伤今之情: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

  5、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

  六、在乐曲声中结束。

  板书春

  江赏景—–寂静幽美

  花析理—–哀而不伤

  月明情—–哀伤悲凉

  夜

《春江花月夜》教案7

课题:

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乐合奏

任课年级:

初 一

任课教师:

刘老师

教材分析:

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中学音乐教案。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学重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教具:

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像带、钢琴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中国古曲,这首作品我们每个同学都听过,音乐教案《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中学音乐教案》。有同学会问:“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地说呢?因为我们每天在上课间操时,都要做一套太极操,这套操使用的音乐就是今天我们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你们猜猜这首乐曲的曲名是什么?《春江花月夜》

二、《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8分钟)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传抄本,距今1999年,同学们算一下已流传了多少年?学生答:“1999-1875=124年”。原曲名为《夕阳箫鼓》,并列有一系列的小标题如: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乐家将这首曲子改编为丝竹合奏,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并组合若干段落,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打开书P14页,划下各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又在丝竹合奏曲的基础上,将此曲编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三、《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特点:(20分钟)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 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看P14页谱例: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 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四、欣赏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5分钟)

五、小结: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六、作业: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春江花月夜》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 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 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 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春江花月夜》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作者、背景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能力,包括对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古典诗歌的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灵活运用赏析方法分析诗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原文、作者介绍、背景资料、图片等。

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受,引出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二、新课讲解

作者介绍

介绍张若虚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歌背景

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特点、社会风貌等。

诗歌内容解读

逐句解读诗歌内容,分析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如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等。

赏析方法指导

介绍古典诗歌的赏析方法,如从意象、意境、情感、语言等方面入手。

引导学生运用赏析方法分析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课堂活动实践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某个意象或意境,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朗诵比赛

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朗诵技巧。

四、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表达。

强调古典诗歌的魅力和价值,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诗词。

五、布置作业

背诵《春江花月夜》全诗。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并写下赏析心得。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诵、讨论和赏析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春江花月夜》的内涵和价值。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精神,让他们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能够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和情感。

《春江花月夜》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江花月夜》,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对诗歌深层意蕴的体会和理解。

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诗人情感的把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设备、相关诗词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营造氛围。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

二、初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诵技巧。

学生跟读,逐渐掌握诗歌的朗诵节奏和感情基调。

三、赏析诗歌

逐句赏析诗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1)分析“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诗句,体会诗人对自然美的描绘。

(2)探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诗句,理解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哲理的探寻。

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等。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如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慨等。

四、拓展延伸

比较《春江花月夜》与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体会不同诗人对自然的感受和表达方式的异同。

引导学生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强调诗歌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珍惜生活、热爱自然。

六、布置作业

背诵《春江花月夜》,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意境。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准备下节课的分享和讨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诵、赏析、拓展等环节,使学生充分感受了《春江花月夜》的美妙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表达,让他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歌深层意蕴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启发。

本内容由qingf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195439.html

(0)
qingfanqingf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