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教案设计一等奖 《老子四章》公开课教案部编版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指导书,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编写教案可以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加系统地规划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有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子四章》教案,仅供大家参考。

《老子四章》教案设计一等奖 《老子四章》公开课教案部编版

《老子四章》教案1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探究道家哲学思想的思辨性,分析老庄的哲学之道对当今社会所起到的积极意义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名言:

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④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这些名言涉及到了哪两位古代文化名人?依据是什么?

明确:老子和庄子

二、走进老子和庄子

要求:速读材料,标画人物和人物思想的关键点

老庄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他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末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主张“天人合一” 和“清静无为”。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于他提出的“逍遥处世”之说,庄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飘逸灵新的一种洒脱。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三、走进文本: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整理文言现象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强行者( ) 呺然( ) 掊之( ) 洴澼絖( )

鬻技( ) 龟手( )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 强行者有志( )我树之成( )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

3、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3)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明确:(1)所以,“有”给人便利,正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

(2)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自然不加以干涉。

(3)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

学习活动二:解读文本,探究老庄思想

1、 再读《五石之瓠》,概括故事内容,分析庄子所阐述的思想。

明确:“大用”“小用”会相互转化,对待事物,人们要更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眼界开阔,见识通达的才能不拘于一时一地的有限之用,才能达到逍遥之境。

2、 找出《老子》四章中第十一章与《五石之瓠》观点相近的句子,并探究第十一章所表达的思想。

明确:事物由有与无两部分组成,其“有”的部分只有借助“无”的部分才能产生实用价值。表达了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同时辩证地看待问题。

3、 比较一下《五石之瓠》和第十一章在艺术特色方面有哪些不同?

明确:

4、 分组讨论,深入探究其他三章体现了老子的哪些思想?

明确:第二十四章:“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行为令人厌恶,为有道之人所不齿,有道之人不会彰显自我。

第三十三章:一个人能“自知”“自胜”“知足”“强行”,才能延续他的精神生命,虽然身体消亡了,但是精神不朽,因此要加强自我修养。

第六十四章: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的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5、 学习活动三:继承发扬,让思想与思想碰撞火花。

学以致用,走入生活 :列举日常生活中能够体现老庄思想的事例。

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语言运用,升华情感 :道家思想给了你哪些启示,用下面的形式去解读老庄思想,提升精神境界。

示例: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想到了“自 知者英,自胜者雄”,了解别人,战胜别人容易,认识自己,战胜自己却很难 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突破性地战胜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课堂总结: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生存的通行证,那么道家思想便是清心的良药方。老庄思想教会我们怎样看待这个世界,教会我们如何审视自己的内心。学会用思辨的思维解读万物,顺应自然规律,进而找到属于自己安身立命于世间的正确方式。 不悲观,不畏缩,不盲目,不卑微,即使生活千疮百孔,遍地枯枝败叶,也能够从中汲取濡养内心的养分,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智哉,老庄 !课后作业:

1、背诵《老子》四章。

2、阅读姚淦铭的《老子智慧》 刘厚琴的《庄子品读》

要求:写一篇老庄思想的感悟。

《老子四章》教案2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文中道家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老子〉四章》。

教学过程:

一、引疑设问明老子

1.导入

白岩松说:“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老子〉四章》,了解老子是如何论述“有”与“无”的。

2.作者介绍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的著作之一。

老子名言: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⑤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题目解说

《〈老子〉四章》即从《老子》中选出来的四段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文字。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誊为“万经”。

《道德经》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该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4.写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 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二、字正腔圆诵文本

1.自由诵读,每人读两遍。

2.正音。

3.男女同学对读。

文章句式整齐,大致押韵,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对读前,保持仪容整洁,端身正坐,收摄身心,心存恭敬。

男同学读第一、三章,女同学读第二、四章。

三、字斟句酌解文意

1.示范解读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关键字词:

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户牖:门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解读: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

2.合作探究其他三章。

按照第十一章的学习方法,学生自由组合,每四人为一组,每组探究一章。

要求:小组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读,一人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译,一人分析解读。

3.展示探究成果。

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关键字词:

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翻译: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解读: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四、探骊得珠赏技法

本文的说理方法:以喻说理,富有哲理。

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应的双方来说理。

如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

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警言,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五、你言我语谈收获

1.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

亚当·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 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 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

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

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结论不同。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老子>四章》知识点

一、车后部

(1)轴,是一根大圆木,负责承担车载的重量,两头穿车轮。轴中间粗,两头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轮转动,车轴则不转动,而是跟车体固定在一起。

(2)轮,圆形,安在车轴上可以转动使车行进。通常用火烤木料后輮成弧形拼接而成。车轮的边框,叫辋(wǎnɡ)。

(3)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呈纺锤型,中有圆孔,使轴可以穿过,表面有一圈榫眼,用来插辐条。为了保持行车平稳,防止转弯时车辆侧翻,毂一般会做的很长,来提供足够的支撑面,有时还会在外面套一个金属套。

(4)辐,连接辋和毂的是辐,也称辐条,即车轮中一根根的木条,可支撑轮圈。车轮的辐条有多有少,一般为30根。

(5)舆,车厢,通常为长方形,人所立之处。“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輢。

(6)軎(wèi),车轴两头的圆形金属套。车轴的两端露出毂外,末端套有青铜或铁制的轴头,防止轮子在转动时飞出。

(7)辖,车轴两头垂直穿入軎的金属条,防止軎脱落。辖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呈扁平长方形,长约三四寸,俗称销子。

(8)轸,舆的底座和架子,由四根方木组成,有点类似现在的床架。古人会用皮条等编织成网状绷在轸上,仿佛绷床,上面再放置垫子,褥子一类。不但舒适,还能缓震,减轻车载疾驶或磕碰时造成的颠簸。

(9)轼,车厢前部的一根横杆,便于人驾车中倚靠或扶握,以保持平衡。

二、车前部

(1)辕,车厢前架牲畜的木杆,另一端与轴相连接。辕亦被成为辀,“马车称辀,牛车称辕;单根称辀,两根虽装在马车上,亦多称辕”(《中国古独辀马车的结构》孙机),可曲可直。

(2)衡,车辕前端的横木,便于使拉车的牲畜始终在一个水平线上前行。

(3)轭,驾车时正好卡在牲口脖子上的部件,双轭装在衡上,以衡与辕的交叉点为中心,分别固定在左右两段的中间。轭一般为人字形,底部两端向外卷曲,方便固定在马颈处。

三、车附件

(1)銮,纯粹的青铜装饰,也称銮铃。内部的铜丸会在马车行进中发出响声,《诗·大雅·韩奕》中就有“百两彭彭,八銮锵锵”(百辆车队闹攘攘,串串銮铃响叮当)的记载。

(2)轫,它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行车时必须先将轫木拿开,车子方能转动。所以启程又叫发轫。

另外,古代车舆上可以有盖子,用一根木棍支撑,形似大伞。盖为车所专用,舆中可以铺席,车席叫茵,后来也泛指一般的席垫。据说古时妇人之车,往往在舆的四周加上帷。后来车盖被取消,在帷上加了顶(类似现代的车篷),叫作幔,又叫幰(xiǎn)。

四、《<老子>四章》的说理方法具有怎样的特点?

(1)形象化的说理。老子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可感知的有形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应的双方来说理。如老子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3)行文简洁凝练,句句警言。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老子四章》教案3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字音、字形、文言知识;

2.[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体会老子的哲学思想。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老子的思想精髓: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势。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但认为“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道”可以解释为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一、导入

以动画《老子说》导入,体会老子的思想。

二、阅读

毂(ɡū)( )埏(shān)埴(zhí)( )凿(záo)( )户牖(yǒu)( )赘(zhuì)行( )泮(pàn)( )

三、反馈

四、讨论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日余食赘行、其脆易泮、起于累土 古今异义:跨者不行、埏埴以为器、自见者不明、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词类活用:自是者不彰、其未兆易谋、常于几成而败之、是以圣人欲不欲、学不学、慎终如始 特殊句式:宾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状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莫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用一句话概括每一章的内容。

(“有”之为利,“无”之为用;自矜自伐,道者不处;自知自胜,竭力实行;为与未有,慎终如始)

3.本文在语言表达与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①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排比和对偶,像诗,也像歌谣,语言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是格言。②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第十一章以“车”“器”“室”设喻,形象阐明了对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处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五、展示

六、精讲

1.翻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补全文言知识。

2.其中体现的老子的思想及其当今的价值。

七、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1.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3.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八、作业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老子第三章》)

(1)孔子和老子的治民主张有什么不同?

孔子主张先让百姓富裕起来再教育他们,而老子则主张让百姓无知无欲。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孔子和老子的治民主张”,在选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如“富之”“教之”“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等,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二者的不同即可。

(2)你赞成谁的主张?请简述理由。

我赞成孔子的主张。孔子把教育问题放在了民生问题之后,突出教化的重要作用是让百姓各安其分,社会和谐有序。

我赞成老子的主张。“无知无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虚其心”“弱其志”,就是使百姓没有伪诈之心,没有争强之志;“实其腹”“强其骨”,就是使百姓生活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没有过多的欲求。这样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

《老子四章》教案4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文中道家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老子〉四章》。

教学过程:

一、引疑设问明老子

1、导入

白岩松说:“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老子四章》,了解老子是如何论述“有”与“无”的。

2、作者介绍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的著作之一。

老子名言: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⑤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题目解说

《〈老子〉四章》即从《老子》中选出来的四段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文字。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誊为“万经”。

《道德经》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该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4、写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二、字正腔圆诵文本

1、自由诵读,每人读两遍。

2、正音。

3、男女同学对读。

文章句式整齐,大致押韵,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对读前,保持仪容整洁,端身正坐,收摄身心,心存恭敬。

男同学读第一、三章,女同学读第二、四章。

三、字斟句酌解文意

1、示范解读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关键字词:

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户牖:门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解读: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

2、合作探究其他三章。

按照第十一章的学习方法,学生自由组合,每四人为一组,每组探究一章。

要求:小组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读,一人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译,一人分析解读。

3、展示探究成果。

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关键字词:

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翻译: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解读: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四、探骊得珠赏技法

本文的说理方法:以喻说理,富有哲理。

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应的双方来说理。

如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

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警言,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五、你言我语谈收获

1、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

亚当·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

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

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结论不同。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老子四章》教案5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难点:把握《老子》中的辩证思想。

三、学习过程;

(一) 导入

(二)、知识链接

1.老子其人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2. 《道德经》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共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请著《道德经》。

3.背景(见系统集成43页)

(三)初读11章:明确字音、规范书写

1、明确字音

毂( ) 埏( )埴( )牖( )

2、规范书写

(四)再读文章:疏通语句、落实基础

1、自主阅读——参照注释,翻译11章

2、 落实基础

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2),有车之用(3)。埏埴以为器(4),当其无(5),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6),当其无,有室之用(7)。故有之以为利(8),无之以为用(9)。

(1) 辐: 毂(ɡǔ): 共:

(2) 当 其: 无:

(3) 车: 之: 用:

(4) 埏埴: 以为: 器:

(5) 当: 其: 无:

(6)凿: 以为: 户牖(yǒu) :

(7) 无: 室: 之:

(8)有之: 以为: 利:

(9)无之: 以为 : 用:

(四)三读文章:品“文章内容”、悟“写作特色”

合作探究:1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十一章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六)、、四读文章:辩证思维、拓展迁移

《〈老子〉四章》体现了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第十一章通过具体形象的分析说明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重在“论道”,指出“无”的作用。

对于这一观点你认同吗?试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

(七)、知识归纳、课堂小结

《老子四章》教案6

一、导入

以动画《老子说》导入,体会老子的思想。

二、阅读

毂(ɡū)()埏(shān)埴(zhí)()凿(záo)()户牖(yǒu)()赘(zhuì)行()泮(pàn)()

三、反馈

四、讨论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日余食赘行、其脆易泮、起于累土古今异义:跨者不行、埏埴以为器、自见者不明、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词类活用:自是者不彰、其未兆易谋、常于几成而败之、是以圣人欲不欲、学不学、慎终如始特殊句式:宾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状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莫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用一句话概括每一章的内容。(“有”之为利,“无”之为用;自矜自伐,道者不处;自知自胜,竭力实行;为与未有,慎终如始)

3、本文在语言表达与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①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排比和对偶,像诗,也像歌谣,语言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是格言。②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第十一章以“车”“器”“室”设喻,形象阐明了对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处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五、展示

六、精讲

1、翻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补全文言知识。

2、其中体现的老子的思想及其当今的价值。

七、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1、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3、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八、作业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老子第三章》)

《老子四章》教案7

一、导入

以动画《老子说》导入,体会老子的思想。

二、阅读

毂(ɡū)()埏(shān)埴(zhí)()凿(záo)()户牖(yǒu)()赘(zhuì)行()泮(pàn)()

三、反馈

四、讨论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日余食赘行、其脆易泮、起于累土古今异义:跨者不行、埏埴以为器、自见者不明、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词类活用:自是者不彰、其未兆易谋、常于几成而败之、是以圣人欲不欲、学不学、慎终如始特殊句式:宾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状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莫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用一句话概括每一章的内容。(“有”之为利,“无”之为用;自矜自伐,道者不处;自知自胜,竭力实行;为与未有,慎终如始)

3、本文在语言表达与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①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排比和对偶,像诗,也像歌谣,语言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是格言。②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第十一章以“车”“器”“室”设喻,形象阐明了对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处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五、展示

六、精讲

1、翻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补全文言知识。

2、其中体现的老子的思想及其当今的价值。

七、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1、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3、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八、作业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老子第三章》)

(1)孔子和老子的治民主张有什么不同?孔子主张先让百姓富裕起来再教育他们,而老子则主张让百姓无知无欲。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孔子和老子的治民主张”,在选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如“富之”“教之”“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等,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二者的不同即可。

(2)你赞成谁的主张?请简述理由。

我赞成孔子的主张。孔子把教育问题放在了民生问题之后,突出教化的重要作用是让百姓各安其分,社会和谐有序。

我赞成老子的主张。“无知无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虚其心”“弱其志”,就是使百姓没有伪诈之心,没有争强之志;“实其腹”“强其骨”,就是使百姓生活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没有过多的欲求。这样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

《老子四章》教案8

【教材定位】

《<老子>四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篇文章。本篇课文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从“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

的方面探究“对待”的关系。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偏执于一方面,如“有”“知人”“胜人”,可是《老子》却总是提醒世人要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老子》的相关知识及老子的思想主张,体会其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同时,还要把文章中包含的哲理提炼出来,结合生活经验,看看是否有道理。

【素养目标】

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理解老子“专说对待之理”的辩证哲学。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中国的神仙里,有一大派,他们受玉皇大帝的掌管,呼风唤雨,各显神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世界—道家学说。“道”无形亦无象,但却可以孕育天地万物,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走近道家世界,一起学习《<老子>四章》。

二、文化常识

1.了解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人物轶事

老子降生

老子的父亲老佐是宋国的司马。楚国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战时被楚君鱼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数名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敌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和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老夫人与家将侍女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她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3.了解老子思想

61548; 政治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61548; 哲学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4.了解《老子》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三、诵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毂(gǔ)埏埴(shānzhí) 户牖(yǒu)

矜(jīn)赘(zhuì)强行者(qiǎng)

泮(pàn)累土(léi)几成而败之(jī)

(二)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毂: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②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③埏植: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植,黏土。

④户牖:门窗。

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释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2.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明确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等生活实例,直接论说道理。使用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

【思考2】研读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见:同“现”④彰:彰显⑤自伐:和“自矜”一个意思,自我夸耀。

⑥长:长久⑦其: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

⑧行:同“形”⑨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⑩处:为,做

释义: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

2.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将自以为是的做法比作是“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思考3】研读第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强行者:勤勉而行的人

②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③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释义: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明确运用偶句和排比,增强气势,层层递进。

【思考4】研读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③泮:同“判”,分离

④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⑤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

⑥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⑦无为: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

⑧欲不欲:想望人所不想望的。

⑨学不学:学习人所不学习的。

⑩复:弥补、补救。

释义: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

明确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明确运用排比造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

【思考5】拓展阅读

原文: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遊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菜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思考: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明确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②见周之衰,乃遂去。③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五、艺术感悟—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技法指导】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分析】

①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

②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③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④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

六、随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自是者不彰彰:明辨是非

B.常于几成而败之几:接近

C.复众人之所过复:重复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击破

【答案】C

【解析】C项,“复”是动词,弥补、补救;句子译为:补救众人犯下的过失。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自伐者无功

A.此五霸之伐也 B.十年春,齐师伐我C.坎坎伐檀兮D.平伐其功

【答案】D

【解析】例句中的“伐”是动词,夸耀。

A项,“伐”是名词,功劳,功业。句意: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B项,“伐”是动词,讨伐,攻打。句意: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C项,“伐”是动词,砍伐。句意:砍伐檀树声坎坎啊。

D项,“伐”是动词,夸耀。句意: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故选D。

二、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

(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4)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七、老子名言

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八、阅读与思考

①老子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哲学现象。

②老子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悖论的问题,一个具有二重性的矛盾体。一方面,老子是“礼”家,据载孔子就曾向其问过“礼”,但是他晚年又对“礼”加以尖锐的抨击,然而,在《老子》一书中,他又大谈慈、俭、孝、祭祀等有关“礼”的问题:老子强调“道”的本源性和宇宙的生成性,但又认为其不可说,把“道”神秘化、虚无化地遮盖起来,从而在语言与“道”的关系上构成一对矛盾体;作为隐者,作为“不言”“贵言”“希言”的倡导者,他不著述不收徒,但偏偏在出关的时候,写下了洋洋五千言的“思者自道”,这种发愤著书与他所倡导的清静无为确乎是一种矛盾;他的著述被有的人认为是“阴谋家的治世之术”和“君人南面之术”,但他在书中却又明明白白地反对专制独裁统治,反对战争,反对社会的一切不平等。这诸种矛盾,无疑构成了老子的神秘面孔和《老子》一书的神秘色彩。

③老子那种退回源头,主张无知、弃智的做法,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他那种清静无为,也被看成不思进取的表现:至于“小国寡民”,更被人看成是一种退回到原始社会的消极思想。也许这些都是可以批评或值得商榷之处。但是,无论如何,老子对中国哲学思想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通过“道”反对了神、上帝这种“有神论”的哲学源头,同时,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建立了哲学的概念、范畴和体系,中国哲学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和范式的建立,都与他相关。同样重要的是,他的“哲学诗”或“诗性哲学”,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的思维和诗学品格。老子的贡献是抹杀不了的。

④老子的思想智慧,不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外儒内道”“刚柔相济”的观念,制约着中国文人的心理张力结构,规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自身的完善。他的思想不仅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诗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教育、法律、经济、逻辑学、心理学和宗教方面,同样具有不可忽略的思想意义。

⑤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汉代以后逐渐被神化和宗教化,成为道教的教主,被称为“太上老君”。他的思想与道教的主张有联系,但两者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老子的思想对后世道家的派别有很大的影响,从先秦到明清,受老子影响的道家学派很多,如以庄子为代表的逍遥派,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以养生为中心的养生派,以汉代的扬雄为代表的强调“玄之又玄”的玄学派,以汉代的刘德为代表的知足派,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贵无派,以及在“道隐无名”宗旨影响下的隐逸派等。可以说,两千多年来,老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思想的重要经纬。

⑥老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日本、对西方也产生过不可忽略的影响。最晚在隋代,《老子》一书就传到了日本。而平安朝初期,大批注释《老子》的书籍,如河上公、王弼、梁武帝、唐玄宗、成玄英等人的注释本相继传到了日本。到了德川时代,日本形成了自己的老子学派。20世纪的日本学者对老子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出版的译注本和研究著作有300余部。

九、作业

谈谈你对老子“对待”哲学的理解,不少于300字。

《老子四章》教案9

教学目标《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1.了解老子这个存在争议的名人。

2.理解“道”这一核心概念。

3.初步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生活和工作。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节选内容运用辩证法思维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老子》五章

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以及《道德经》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

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三、学习第一章

1、学生自读(默读+朗读)。

2、学生讨论(难词难句理解)。

3、师生互动(难句疏通)。

4、老师引导师生明确:(出示幻灯一)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

(1)构成世界的实体。

(2)创造宇宙的动力。

(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

5、段落小结:(出示幻灯二)

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

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个形容词而已。

四、学习第二章

1、学生自读(默读+朗读)。

2、学生讨论(难词难句理解)。

3、师生互动(难句疏通)。

4、老师引导师生明确:(出示幻灯三)

(1)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

(2)“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创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二章

1、组织思考: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2、学生讨论。

3、学生代表发言。

4、老师引导师生明确:(出示幻灯四)

(1)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

(2)、无为悖乎人类生活之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步之主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责。

(3)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

二、学习第十九章

1、学生自读(默读+朗读)。

2、学生讨论(难词难句理解)。

3、师生互动(难句疏通)。

4、老师引导师生明确:(出示幻灯五)

(1)具体论述治国主张反而论述该去除哪些东西。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四章》教案10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难点:理解《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总课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子是有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他观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万物变化的情状,他观察了社会方面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古与今相互间的关系与因果,他发现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一个古代哲学家更广泛更深刻。他把这种矛盾性称为道与德。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二、研习文本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注释]

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当: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注释]

埏:shān,揉和。埴:zhí,黏土。

[译文]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陶器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注释]

户牖:门窗。

[译文]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门窗中空的部分,才具备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之:助词,取独。

[译文]

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注释]

企者:踮起脚的人。

跨者:跨大步的人。

见,同“现”。

长:有两种读法,cháng,长久;zhǎng,得到敬重。

[译文]

踮[diǎn]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会长久(或“不被人们敬重”)。

会意字,表示用戈砍人头。意思有:击刺,砍杀;砍伐;攻打,征伐;功劳;夸耀。

形声字,本义是矛柄。夸耀,如自矜攻伐;拘谨,持重,如矜持。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其:它们。行:同“形”。物:众人、世人。或:有。处:为、做。

物或恶之:人们对它有厌恶之情。

[译文]

用道的观点来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以上是《老子四章》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0098.html

(0)
xiaoyanxiaoy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