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得教学活动更加系统、有序和高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仅供大家参考。

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优秀教案

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 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 点为“突破口”?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 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既然为插入反动派胸膛里的“匕首”、“投枪”,力 量从何而来呢?

二、学生朗读课文,体味深意

1、讽刺的力量:

⑴找出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 ,分析内涵是否相同?

⑵哪些人可称是“中国的脊梁”?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 梁”?他们在那里 ,为什么?

⑶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⑷“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逻辑的力量:

⑴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⑵这种在证明“敌论”指谬误时所采用的是哪种驳斥方法?说说这种方法的好处。

⑶文章正面立论的 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证明的?你还能举例吗?

总结:运用强有力的“归谬法”驳论证,再正面立论驳论点;这样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充满了无懈可击的逻辑论证的力量,将“ 敌论”置于死地,将正确的观点昭之于世。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2

1. 教学目标与学习活动

1.1 “逻辑的力量”单元在课程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位

温儒敏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国家级培训班的讲话中明确表示:“‘逻辑的力量’这个单元的设置,是从语言运用角度学习逻辑基本知识,落脚点主要在思维训练。”同时,温儒敏也谈到“逻辑的力量”这个单元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这一学习任务群,高中学生“对语言学习的规律应当有一些梳理、探究,多少获得一些理论的自觉”。

因此,本单元涵盖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两个学科核心素养,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涉及到的两个核心素养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20xx年修订)》中的内容是:

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逻辑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1.2 确定“逻辑的力量”单元学习目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表述,“逻辑的力量”单元设计了3个语言建构目标和2个思维发展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语言积累与建构

了解逻辑的基本知识,了解推理的若干形式;积累日常生活、自己与同学的作文中的逻辑错误;在高中学过的典型课文中,分析文本的逻辑链条。

(2)语言梳理与整合

通过梳理和整合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理解逻辑的基本规律;初步掌握推理的规则。

(3)语言表达与交流

能根据具体论点和话题,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隐含前提、间接论证、虚拟论题),建构和完善论证;能凭借对逻辑和推理基本规律的把握,进行简单的辩论;能围绕社会热点问题,针对不同观点写驳论文。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1)发展逻辑思维

能有理有据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则和逻辑规则,发现日常语言运用中潜藏的逻辑谬误。

(2)提升思维品质

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作文和口头表达中的逻辑错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1.3 “逻辑的力量”的内容特性与单元学习活动

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对“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教学提示,我们发现了这个任务群的一些特点。

第一,贯串性。课标明确要求:本任务群应贯串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与各个学习任务群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要为本任务群提供资料。

第二,过程性。语言学习材料零散的特点要求特别强调积累的过程。学生应该随时地、持续地记录点滴材料,有步骤地、有系统地对已有积累进行梳理。

第三,贯串性和过程性必然要求时间性。

因此,本任务群的课时不宜一次性用完。通过部分课时的集中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完成单元目标,养成积累、梳理的习惯。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分阶段穿插其他课时,帮助学生复习,对学生的积累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梳理这一阶段的积累。长此以往,才能不断夯实、扩展、深入集中学习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对逻辑力量的掌握在时间流中呈螺旋形上升。

为了实现本单元目标,综合本学习任务群的特性,我们设计了三种学习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其中包括短期集中学习和长期积累两种形式。

1. 阅读与鉴赏:

阅读《必修(上)》中《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阅读《必修(下)》中《齐桓晋文之事》、《烛之武退秦师》、《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谏逐客书》、《与妻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阅读《选择性必修(上)》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五石之瓠》、《兼爱》。分析以上17篇文本的逻辑链条,鉴赏作者逐步证明观点的过程。

阅读《必修(下)》中《鸿门宴》、《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阅读《选择性必修(上)》中《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复活(节选)》。分析以上7篇文本中事件发展的逻辑链条,鉴赏人物的性格逻辑。

观看《奇葩说》20xx-11-28期,分析正反双方的逻辑链条,寻找双方的逻辑漏洞。

辅助学习资源:

推荐阅读金岳霖的《形式逻辑》第二章第七节概念划分、第三章判断、第四章第四节三段论、第四章第六节复合判断的推理、第五章第五节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第六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第七章论证。初步了解逻辑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推理的若干形式。

推荐阅读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论辩的魂灵》;资中筠的《对大学生辩论竞赛质疑》。

推荐观看视频: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奇葩说》、《一虎一席谈》。

2. 梳理与探究:

梳理日常语言运用中的逻辑错误,可以在生活会话、常用网站、论坛发言中搜寻语言素材;探究自己和同学作文中的逻辑链条,修改逻辑错误,补全逻辑链条的漏洞。

在对语言材料进行逻辑梳理的同时,学习逻辑和推理的基本规则,梳理出常见的逻辑错误类型。

梳理逻辑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获得辨析逻辑的经验,养成逻辑思维习惯。

3. 表达与交流:

就课内阅读篇目的逻辑链条展开交流,形成最终结论;就日常生活中的逻辑错误展开交流,归纳常见的逻辑错误;就作文中的逻辑链条和逻辑错误展开交流,修改作文。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开展多组小型辩论赛,针对多个论题进行辩论。

在已辩论的论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驳论文。

2. 情境与学习任务

2.1 设置情境:创设逻辑病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20xx年修订)》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应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语文课程还应当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

基于课标的要求,日常教学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设计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打通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整合课堂学习和课下学习,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持续、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考虑到本任务群贯穿性、过程性和时间性的特点,单元教学分为集中学习和长期学习两部分,以“创设逻辑病院”这个情境作为线索把所有学习任务串联起来。

创设逻辑病院的情境表述:

王安忆说:“逻辑自有其形象感,就看你如何认识和呈现。”音乐家久石让也说过:“作曲需要的是符合逻辑的思考,以及乍然闪现的灵感。符合逻辑的思考,依据脑中所累积的知识、经验等等。曾经学过什么、体验过什么,才能逐渐构成创作的血肉,这些都存在于逻辑思考的根本之中。”

可见,艺术作品是感性的、形象的,但优秀的作品往往是通向文化和哲理的,哲学的思辨逻辑和小说的探求轨迹,常常可以殊途同归。成熟的读者要能够拨开艺术作品形象感的迷雾,探究其逻辑思考的内核,才能与作者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这逻辑思考的内核在论说文中表现为论证逻辑,在小说中则表现为人物的性格逻辑,漫不经心的读者就会浮光掠影地放过它们。

同时,无论是日常语言还是我们自己的作文中往往包含着大量的逻辑问题,我们也常常因为习惯和漫不经心而无视它们。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重视这个问题。为此,我们计划创设一个逻辑病院,收集优秀作品的逻辑内核作为范例,搜集日常语言和作文中的逻辑问题作为病例,学习逻辑和推理的规则,归纳出常见的逻辑问题及修改方法作为诊断手册,利用诊断手册来诊治逻辑病。

这次单元学习的目的就是初步建立范例、病历的档案、初步完成诊断手册的编写。在以后长期学习中,不断补充范例与病历的档案、不断完善诊断手册。让逻辑成为学生使用语言最犀利的武器。

2.2 学习任务关系图

“病症与病历:发现生活中的逻辑”以阅读学习为本,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与推理技能,这是以后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这部分,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二者并重。

“诊断:追寻逻辑链条”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负责引导与示范。学生首先进行个体活动,独立思考探究,形成初步想法。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进入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已经事先学习了相关知识,并独自进行了思考,由教师给定具体明确的讨论任务,以此三者为前提进行的讨论,和学生即兴发挥的讨论比起来,质量更高、层次更深。最后,学生带着讨论得到智慧成果对自己原有的结论进行反思修订,最终落实到学生个体的显性成果。

以上两个任务群共同构成了“学习-独立思考-讨论-反思-总结”的闭环,这样的学习过程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高效地指向学习生成。

第三个任务群是“会诊:让逻辑说话”,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学生将以辩论、归纳和写作的形式,结构化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把学到的逻辑技能应用到实践和学习中。这样的学习经历让学生把技能转化为稳定输出的能力。

最后一个任务群是横跨整个高中学段的长期任务:诊断手册与病理档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挑选合适的语言素材来完善自己的论证方法档案、逻辑病历档案和逻辑链条档案,全部收录在诊断手册中。班级每月定期举行一次病理研讨会,学生带着自己这段时间的补充与其他同学交流,同时教师提供反馈。这既是贯彻课标的要求:“本任务群应贯串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要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提出问题,提供资料,准备必要的条件。”同时,也是为本月学过的文本提供一次复习和归纳的机会,可以把语言逻辑学习和复习有机地融合起来。

在设计本单元学习任务时,我们考虑了以下维度:

立足文本,以语言为核心,坚守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

打通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

整合集中的课堂学习与持续的课下学习;

从学过的文本导向新文本、从文本阅读导向跨媒介阅读,既激活并梳理旧知识,又指向广阔的新知识领域;

从文本阅读到作文修改、从辩论到写驳论文,促进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通过“问题-独立思考-交流-总结-反思”的学习模式开展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活动,使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展示、交流学习体会与成果;

以学习素材为载体,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围绕逻辑病院的核心任务,任务群环环相扣,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 学习活动中的具体任务

学习活动中的具体任务围绕情境展开,目的是逐步解决情境中的主任务。每一个具体任务都是主任务的分化和具体化,学生被任务驱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学习经历,从而掌握逻辑推理的知识技能,并对语感、逻辑感等默会知识形成具体感知。

本单元所有具体学习活动都遵循以下组织原则:每个学习活动都要形成“学习-独立思考-讨论-反思-总结”的闭环,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高效地指向学习生成。任何小组讨论都要求教师提供具体、清晰、可行的任务;要求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已经对任务形成自己看法;讨论过后要求学生形成书面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高效地、有的放矢地讨论。

3.1 活动一病症与病理:发现生活中的逻辑

1. 分析下面的例子,找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以偏概全,偷换概念)

2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避重就轻)

3“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不合作)

4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自相矛盾)

5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强加解释)

6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含混其辞)

7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循环论证)

8《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强加因果)

9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非黑即白)

10我爱读外国文学,尤其爱读俄罗斯的、拉美的、古典的。(划分不当)

11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自相矛盾)

12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强加因果)

13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以偏概全)

2. 请再回顾一些你平时遇到过的存在逻辑错误的话语,分析其错误的原因。

3. 学习逻辑和推理的基本规则

推荐阅读金岳霖的《形式逻辑》第二章第七节概念划分、第三章判断、第四章第四节三段论、第四章第六节复合判断的推理、第五章第五节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第六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第七章论证。

4. 梳理常见的逻辑错误类型,试着用你所学的逻辑和推理的基本规则解释这些逻辑错误的原因。

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3

一、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新结论的过程。

是从一个或多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过程。

根据前提和结论的关系,将推理分成两大类型: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如物以稀为贵,白菜是物,所以白菜以稀为贵。

白菜以稀为贵,芦荟以稀为贵,所以物以稀为贵。

(一)演绎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关于演绎推理,还存在以下几种定义:

①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②它是前提蕴涵结论的推理;

③它是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推理。

④演绎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充分条件或充分必要条件联系的必然性推理。

演绎推理的形式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

(二)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的解释方法。在人们的解释思维中,归纳和演绎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

例如:在一个平面内,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所以,平面内的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不完全归纳推理则仅仅考察了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

(三)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亦称“类推”。推理的一种形式。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

【以练代讲】

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通过观察分析,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题型一(2007国考)阳光:紫外线

A.电脑:辐射B.海水:氯化钠C.混合物:单质D.微波炉:微波

明确根据阳光与紫外线、海水与氯化钠的关系都是整体与组成部分的关系,故选出答案为B。

题型二(2008陕西)考试:学生:成绩

A.往来:网民:电子邮件B.汽车:司机:驾驶执照

C.工作:职员:工资待遇D.饭菜:厨师:色鲜味美

明确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学生通过考试获得成绩”,因此类比可得“职工通过工作获得工资待遇”,进而得出正确答案C。

题型三(2009年国考)杂志对于()相当于()对于农民

A.报纸果农B.传媒农业

C.书刊农村D.编辑菠菜

明确通过代入我们发现“杂志对于编辑相当于菠菜对于农民”。两者间都是“产品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答案是D。

二、三段论

1.概念

三段论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含三个部分: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判断。

例如: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其中,结论中的主项叫做小项,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结论中的谓项叫做大项,用“P”表示,如上例中的“应该受到尊重”;两个前提中共有的项叫做中项,用“M”表示,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在三段论中,含有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含有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是知识分子”。三段论推理是根据两个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与大项P和小项S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项M的媒介作用,从而推导出确定小项S与大项P之间关系的结论。

2.三段论推理的逻辑意义

一类对象的全部,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这类对象中的部分,也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或者说,当肯定或否定全部时,也就肯定或否定了部分。

结构:三个命题、三个词项

中项:一个在前提中出现两次、不在结论中出现的项,用M表示

小项:结论的主项,用S表示;包含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

大项:结论的谓项,用P表示;包含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

3.三段论推理的规则

例题:

人都是会死的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人是离不开水的

鱼是离不开水的

所以,鱼是人

中项M:人

小项S:苏格拉

大项P:会死的

“鱼是人”的结论与事实一致吗?

结论:中项M的位置不一样,发现上边两组推理只是“大前提”的“大项”和“中项”的位置进行了对换,“小前提”和“结论”的表述完全一样,但推理形式却大相径庭。

规则

① 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项,否则就会犯“四词项错误”。

② 段论的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

③ 在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④ 两个否定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⑤ 前提有一个是否定的,其结论必是否定的;若结论是否定的,则前提必有一个是否定的。

⑥ 两个特称前提推不出结

⑦ 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结论必须也是特称的。

鲁迅《论辩的灵魂》一文中揭露顽固派的诡辩手法:“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

三、假言推理

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①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是0,那么这个数能被5整除;这个数的末位是0,所以这个数能被5整除;②如果一个图形是正方形,那么它的四边相等;这个图形四边不相等,所以,它不是正方形。

两个例子中的大前提都是一个假言判断,所以这种推理尽管与三段论有相似的地方,但它不是三段论。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①只有肥料足,菜才长得好。这块地的菜长得好,所以,这块地肥料足。②育种时,只有达到一定的温度,种子才能发芽。这次育种没有达到一定的温度,所以种子没有发芽。

四、选言推理

是以选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两种。

(1)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大前提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否定了其中一个(或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要肯定剩下的一个选言支。

例如:这个三段论的错误,或者是前提不正确,或者是推理不符合规则;这个三段论的前提是正确的,所以,这个三段论的错误是推理不符合规则。

(2)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大前提是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肯定其中的一个选言支,结论则否定其它选言支;小前提否定除其中一个以外的选言支,结论则肯定剩下的那个选言支。例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①一个词,要么是褒义的、要么是贬义的,要么是中性的。“结果”是个中性词,所以,“结果”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②一个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不是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所以,它是个钝角三角形。

二、小组合作探究

任务:合作探讨,探析推理形式,及其正确与否。

①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明确这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只有出使狗国,才会从狗门入;我是出使到楚国来(非出使狗国);所以,我不从狗门入。

②《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1段交代了:“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如果这段话语序无误的话,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

明确这是一个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石兽要么在上游,要么在原地,要么在下游;不在原地,也不在下游;所以,石兽在上游。

③《红楼梦》第64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明确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演绎推理,叫二难推理,它的推理形式如下:如果我去林妹妹处,足以致疾;如果我不去林妹妹处,足以致疾;我要么去,要么不去,总之,皆足以致疾。

④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明确这是个简单枚举的归纳推理:结论是“物以稀为贵”,前提是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就美其名曰“龙舌兰”。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明确这是一个不完全的类比推理:前提“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结论“皆以美于徐公”类比“王之蔽甚矣”。

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4

1.什么是推理?推理的种类有哪些?

推理,逻辑学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

推理按推理过程的思维方向划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每一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该种属性的结论。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部分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该种属性的结论。不完全归纳推理包括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形式,叫做类比推理,亦称“类推”。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可分为完全类推和不完全类推两种形式。完全类推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进行比较的方面完全相同时的类推;不完全类推是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进行比较的方面不完全相同时的类推。

2.什么是演绎推理?

(1)“三段论”直言推理

若是把上边两组推理不可替换的成分保留,可以替换的用大写字母M、S、P表示,再用横线把前提和结论隔开,就会得到如下的抽象形式:

①所有的M都是P

所有的S都是M

所有的S都是P

②所有的P都是M

所有的S都是M

所有的S都是P

我们发现,上述推理是由两个前提推出一个结论,我们把第一个前提称为“大前提”,把第二个前提称为“小前提”。把前提中重复的项叫“中项”(M),把其他两个分别称为“大项”(P)和“小项”(S),发现我们的推理中“大项”“中项”“小项”各出现两次,而且“中项”是“大项”和“小项”之间的桥梁,推理通过“中项”让“大项”和“小项”建立联系。

认真观察,这两组推理形式哪里不相同,细心的学生能够发现是中项M的位置不一样,发现上边两组推理只是“大前提”的“大项”和“中项”的位置进行了对换,“小前提”和“结论”的表述完全一样,但推理形式却大相径庭。第一组的推理形式是“三段论”的一种基本形式。要保证“三段论”推理形式有效,我们必须遵守它的推理规则。

①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项,否则就会犯“四词项错误”。

②三段论的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

中项作为联系大小前提的媒介,如果中项在前提中一次也没有周延,那么,中项在大小前提中将会出现部分外延与大项相联系,并且部分外延与小项相联系,这样大小项的关系就无法确定。

我们的第二组推理就是因为比喻和借代都只是修辞手法的一种,而“一种修辞手法”恰恰又是我们的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没有周延,所以得出的结论就是不正确的。

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如果前提中的大项或小项是不周延的,那么它们的大项或小项的外延就没有被全部断定,若结论中的大项或小项变为周延的,那么就等于断定了大项或小项的全部外延。这样,造成了前后不一致,所推出的结论当然是不可靠的,其结论也不是由前提必然推出的。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称为“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

④两个否定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如果两个前提都是否定的,那么中项同大小项发生排斥。这样,中项就无法起到联结大小前提的作用,小项同大项的关系也就无法确定,因而推不出结论。

⑤前提有一个是否定的,其结论必是否定的;若结论是否定的,则前提必有一个是否定的。

⑥两个特称前提推不出结论。

⑦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结论必须也是特称的。

3.什么是选言推理?

除了上述“三段论”推理,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做出选择来权衡利弊,那我们就要进行选言推理。根据选言前提各选言支之间的关系是否为相容关系,可分为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

比较下边两组推理:

①他是教师或律师,

他不是教师,

他是律师。

②他是教师或律师,

他是教师,

他不是律师。

让学生思考这两组推理是不是都有效,为什么?然后举手表决看思考的结果。第一组推理一定是有效的,因为它否定了一个选言支,那就只能是另一个选言支;但是第二组推理估计会有部分同学认为它也是有效的。

明确:这两组推理中,“教师”和“律师”就是相容的关系,也就是说他可以既是教师又是律师,那这种推理就是相容选言推理。相容选言推理的推理规则就是“否定肯定式”,也就是说只有第一组推理才能有效。

用p和q来表示就是

p或q

非p

q

p或q

非q

p

再看这样一组推理:

要么小李得冠军,要么小王得冠军

小李没有得冠军,

小王得冠军。

这组推理中“冠军”只有一个,所以“小李得冠军”和“小王得冠军”就是不相容选言推理,所以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推理规则是“否定肯定式”和“肯定否定式”,也就是说以下的推理也是有效的:

要么小李得冠军,要么小王得冠军

小李得了冠军,

小王没有得冠军。

用p和q来表示就是

要么p,要么q

非p

q

要么p,要么q

p

___________

非q

要么p,要么q

非q

p

要么p,要么q

q

___________

非p

选言推理的推理规则是十分简单的,最重要的就是要判断出它是相容的还是不相容的,在日常推理中一定要留心。

4.假言推理

假言推理是一种有条件的推理,可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三种。

我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把“只要…就…”和“只有…才…”这两组关联词用错,其实从逻辑的角度,他们就是不同的假言推理。我们来比较这样两组推理:

①只要努力学习,就能拥有好成绩。

②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拥有好成绩。

让学生互相讨论看这两组推理有什么区别。

明确:“只要…就…”结论的出现只有一个条件,推理1中“努力学习”是“拥有好成绩”的唯一条件,只要达到“努力学习”这一条件,就必然会产生结论,同样,如果没有“拥有好成绩”就必然没有“努力学习”。

“只有…才…”结论要出现就必然要有前提,没有前提就不会有结论。

这样,我们就会明白“只要…就…”和“只有…才…”的推理方向上是完全相反的。那我们就把有前提就必然有结论的这种推理叫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把有结论就必然有前提的这种推理叫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所以,“只要…就…”就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而“只有…才…”则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那么,我们就知道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两条规则:

规则1:“肯前必肯后”: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规则2:“否后必否前”: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根据规则,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两个正确的形式:

(1)肯定前件式

如果p,那么q

p

___________

所以,q

(2)否定后件式

如果p,那么q

非q

所以,非p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也有两条规则:

规则1:“否前必否后”: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

规则2:“肯后必肯前”: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根据规则,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两个正确的形式:

(1)否定前件式

只有p,才q

非p

___________

所以,非q

(2)肯定后件式

只有p,才q

q

__________

所以,p

当然,还有一种特殊的假言推理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就是前提和结论能够互推,都是有效的推理形式。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两条规则:

规则1: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规则2: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根据规则,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四个正确的形式:

(1)肯定前件式

p当且仅当q

p

___________

所以,q

(2)肯定后件式

p当且仅当q

q

___________

所以,p

(3)否定前件式

p当且仅当q

非p

___________

所以,非q

(4)否定后件式

p当且仅当q

非q

___________

所以,非p

以上的三种推理都是演绎推理,所谓的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一种推理,那如果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就自然是归纳推理了。

5.课本例题推理讨论

①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明确:这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

只有出使狗国,才会从狗门入;

我是出使到楚国来(非出使狗国);

所以,我不从狗门入。

②《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1段交代了:“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如果这段话语序无误的话,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

明确:这是一个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石兽要么在上游,要么在原地,要么在下游;

不在原地,也不在下游;

所以,石兽在上游。

④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明确:这是个简单枚举的归纳推理:

结论是“物以稀为贵”,

前提是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被尊为“胶菜”,

福建野生的芦荟就美其名曰“龙舌兰”。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明确:这是一个不完全的类比推理:

前提:“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结论“皆以美于徐公”类比“王之蔽甚矣”。

④由于前提中概括的事例过少,⑤根据两类事物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其他属性也相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6.讨论课本任务的③,哪里是前提,哪里是结论。

③《红楼梦》第64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明确: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演绎推理,叫二难推理,它的推理形式如下:

如果我去林妹妹处,足以致疾;

如果我不去林妹妹处,足以致疾;

我要么去,要么不去,

总之,皆足以致疾。

——这个推理是由两个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和一个选言推理得出一个两难的结论。贾宝玉去不去林妹妹那,林妹妹都足以致疾,这就让贾宝玉陷入到两难的境地。

总结破斥二难推理的方法,主要有:

指出二难推理的前提是虚假的(或指出其假言前提不是充分条件,或指出其选言支不穷尽,比如“拿竹竿进城”);

指出推理过程违反了逻辑规律或推理规则;

构建一个与之针锋相对的二难推理。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见这种两难的问题,你们又是如何处理呢?生活不如意处十之八九,“熊和鱼掌不可兼得”,要学会取舍,权衡轻重,不要患得患失,一旦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勇往直前。

7.逻辑推理新题预测

(1)“归谬法”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对这一论点加以引申、类比、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以驳倒对方论点。请阅读下列“示例”中用“归谬法”反驳相关观点的文段,仿照文段中划线的两句话,在“仿写”文段中的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反驳相关观点。(5分)

【示例】

观点:核电站有微量的放射性,所以核电站是不应该存在的。

归谬:如果说“核电站因为有微量放射性就不应该存在”是对的,那么大自然也有微量放射性,所以大自然也不应该存在。可是,大自然怎么能不存在呢?所以不能仅因为核电站有微量的放射性就说核电站不应该存在。

【仿写】

观点: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所以上大学是没用的。

归谬:如果说“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所以上大学是没用的”是对的,①。

②?所以不能仅因为许多人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就说上大学是没用的。

【参考答案】归谬:那么许多人生病就医后没能治好病,所以生病就医是没用的。(3分)可是,生病怎么能不就医呢?(2分)

(2)阅读下面的文段,按照后面的要求完成题目。(5分)

据《韩非子说林上》中记载,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领大军援助燕国攻打孤竹国。战争从春季开始,凯旋时已是冬天,山川草木都变了样,齐军不熟悉孤竹地形,途中迷失了方向。齐桓公十分着急。这时,上卿管仲献计说:老马是认识道路的,可以让我们军队里的老马为我们带路。齐桓公依计而行,齐军跟在老马后面,居然找到了出路,齐桓公大喜。

后来队伍行进到山中,几天都找不到水源,大家口渴难熬,齐桓公一筹莫展,连管仲也束手无策。这时,大臣隰朋建议说:我听说,蚂蚁冬天筑巢穴在山的南面,夏天筑巢穴于山的北面。不管在哪里,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我们找找看,是否能找到水源。齐桓公听了十分惊奇,命令士兵们挖掘,果然挖出了水。齐桓公十分赞叹隰朋的聪明才智。

文段中,管仲寻找道路,从逻辑上讲,用的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其推理过程是:老马是认识道路的,这几匹马是老马,所以这几匹马是能认识道路的。

文段中的隰朋找水也运用了同样的推理,请仿照管仲的推理过程,仿写出隰朋找水的逻辑推理过程:,,。

答案:蚂蚁窝下面有水源,这里是蚂蚁窝下面,所以这里有水源。(句式2分,内容每句1分共3分)

(3)某大学举行辩论赛,辩题为“网络匿名有助于/有害于公众议题讨论”,请你以反方队员的身份,针对正方发言拟写一段辩论词。要求:不得改换辩题,立场鲜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85字。(5分)

正方发言:网络匿名的作用在于保护发言人的隐私,在触及敏感话题时,因为这种保护的存在,人们会敢于站出来说话,不再麻木、冷漠。可见,网络匿名是我们打开民主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反方发言:

答案示例:网络匿名的危害在于给别有用心者提供了保护伞,因为这种保护的存在,网络暴力、不实之词会趁机兴起,危及社会文明的建设乃至国家安全。可见,网络匿名是我们社会建设千里大堤上的一个蚁穴。

(指出网络匿名的危害2分,围绕危害展开阐释1分,结尾扣题1分,修辞1分。)

(4)在一场“个性是否需要刻意追求”的辩论赛中,正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针对正方的论述,请你站在反方立场,加以论辩。要求:语言准确连贯;观点鲜明;不少于100字。(6分)

正方: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首先,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先天的个性都有缺陷,刻意去追求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就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有志青年的自觉行为;其次,人不是产品,不是机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难免让人产生厌烦,我就是我,与众不同才是每个人的个人魅力所在,但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唯有通过“习”才能“相远”,这个“习”就是刻意追求,这个“相远”就是个性的差异。所以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反方:

答案示例:我方认为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首先,个性是天生的,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后天的刻意追求很难改变一个人的个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性相近”并不代表“性相同”,说明还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就是个性,既然有了差异的个性了,你再去追求模仿别人的个性,最后就等于失去个性。所以,我方坚决认为个性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

(观点明确1分;能扣住正方论述来辩驳2分;能自圆其说、符合逻辑3分,共6分。)

(5)某一全国作文大赛上,一位女生以母亲突遇车祸失忆的亲身经历为题材创作的作文,深深打动了评审组所有人,荣获高中组一等奖。假如你是这位女生的同学,在获悉此事后,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请你把想说的内容拟写成一条不超过20字的微信。(5分)

答案示例:恭喜荣获写作大奖,愿你母亲早日康复!

(内容应涉及两方面,一是祝贺,二是慰问。表祝贺的内容2分,表慰问的内容2分,表达1分,共5分)

(6)仿照例文的类比方式,补足下文空缺部分的内容。不能再使用例文中的句子。(5分)

例文: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尽力解决交通拥堵现象。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怕发生交通拥堵就禁止汽车上路。就如同不能因为怕说错话就永远不说话一样。永远不说话自然不会说错话,但也同时压制了许多有益的话。

毫无疑问,未成年人吸烟应该加以禁止。但是,我们不能为了防止给未成年人吸烟以可乘之机,就明令禁止自动售烟机的使用。。,。

答案示例:就如同不能为了禁止无证驾车现象就在路上设置路障一样。(2分)路障自然禁止了无证驾车的人,但也同时禁止了有证驾车的绝大多数人(3分)。

(7)下面内容表明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一些不同看法,你的观点是怎样的呢?请用反问句的形式简洁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超过50字)(5分)

孔子说,父母死要守孝三年。《弟子规》:“丧三年,长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有的同学对传统中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说,守孝时间三年,耽误的时间太多了;不吃肉,缺营养,太迂了。

答案示例:若是身在守孝,心在忘恩,如何体现自己的孝心?只要谨记恩情,奉献社会,何愁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8)下面是记者采访法国某喜剧导演的部分内容,请根据该导演的回答,补写出记者的提问内容。(5分)

记者:(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0个字)

导演:我的想法一直以来都是一样的,就是要娱乐观众,让他们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让他们走出影院时能有个好心情。

记者:(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0个字)

导演: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我也不是每次都能做到。这很神奇,因为总是有意外。我发现有时一个“一般般”的笑点效果特别好,而有些我认为“非常搞笑”的笑点,观众却反响平平。所以,我完全同意中国导演所说的,观众能否对笑点产生共鸣,是个神秘的未知。

答案示例:

(1)导演先生,您拍摄喜剧的初衷是什么?(2分)

(2)一些中国导演常说,逗观众发笑是最难的,请问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3分)

以上是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0277.html

(0)
xiaoyanxiaoy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