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日之下》观后感300字 白日之下的观后感(10篇)

《白日之下》是一部2023年上映的香港剧情片,由简君晋执导,姜大卫、余香凝及林保怡领衔主演,梁雍婷和龚慈恩主演。电影以2015年剑桥护老院虐待院友事件。今天小编就来分享电影《白日之下》观后感300字内容,一起看看吧!

电影《白日之下》观后感300字1

最近的港片都有些给人一种很新颖的感觉,白日之下这部电影就是其中之一,选材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热门话题—养老,背景是围绕着香港的养老问题以及养老问题折射出的一些黑暗的,违背社会公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确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且影片也是真的很敢拍,很真实地去还原了这些社会现象,选材立意都很有深度,确实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港片。

光天化日之下,居然还隐藏着如此黑暗的角落,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女主作为一名记者,致力于追求事实,挖掘真相,让一切的黑暗面都曝光在白日之下,但是事与愿违,世事的不公却一次次地把她给压到,导致她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纵使黑暗笼罩在大地之上,只能希望那颗白日能够再次冉冉升起。而这可能就是现实,在现今的社会制度上我们如何去做出改变,如何去解决我们的燃眉之急,这是仍需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最记得影片中的一句话“不要为了做一件对的事情而感到内疚”,如果觉得是对的那就大胆去做,哪怕改变不了什么又或者遭到世人的谩骂,相信总有一天白日终将会把乌云驱散,阳光会洒满整片天空。

电影《白日之下》观后感300字2

善行是有目的的,恶行是欲望的化身据了解,《白日之下》是第42届香港金像奖16项大奖提名领跑,改编自真实事件,以八九十年代的复古镜头表现出社会写实。书本和文字也许表述生动,但是镜头更有表现感,影片通过一位记者的视角揭开一宗隐藏在残疾院舍之了下的黑暗真相。

这就不得不谈及几个问题了,“何不食肉糜”“善恶观”“久病床前无孝子”。

为何谈到“何不食肉糜”,在电影中老人露天洗澡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我们以为他们没有了尊严,但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周一次难得的享受。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英雄主义,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只是我们认为正义的事,站在公义的角度审判这个世界,但是,都知道底层人苦,却不知道对于底层人来说,推他向地狱的究竟是现状还是我们的好心,究竟如何去做才是对的,未经历过的时候总是很难共情。

谈“善恶观”,善未必有善报,恶未必有恶报,究竟怎么样是善,恶又如何定义,有一个词是人性,人性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往往人性又经不起考验,在这个电影里,没有纯粹的善,也许本身也没有纯粹的恶,善有目的,恶是欲望。
这又不得不谈“久病床前无孝子”了,自己的家人尚且难以有耐心长久的照顾一位长期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福利院尚且还有很多脑瘫患儿,生来受苦受累不是他们的错,但也不是家人的错,他们来到这个世上好像来历劫,成功了比如克服自己的缺陷带来的痛苦,有自己生活的方式自己的成就,皆大欢喜幸幸福福,但是绝大多数残疾人都是孤单且困苦的,人们也总是怜悯着弱者又觉得弱者的存在拖累了这个社会。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学习和发人深思的电影,全程没有多余的镜头,很推荐观影。

电影《白日之下》观后感300字3

在《白日之下》中,凌晓琪所展现的勇气和决心令人钦佩。她不仅仅是一个新闻记者,更是一位义正言辞的社会正义使者。面对残疾院舍的虐待事件,她毫不畏惧地深入调查,即便冒着被揭露的风险,也要替那些受害者发声。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残疾院舍中的残酷真相是影片的重要主题之一。电影通过真实事件改编,生动展现了失能老人、残障人士在私立福利院舍中遭受的虐待和不公。这些院舍本应是他们的庇护所,但却成为了他们的噩梦。在影片中,观众看到了老人们被捆绑、被虐待的场景,这让人心痛不已。更令人愤慨的是,这样的事件并非个案,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影片不仅揭示了问题,更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公正和福利制度的深刻思考。社会福利机构资源的匮乏,导致了私立福利院舍的存在。而这些私立院舍往往收费较低,但管理却不善,对于老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香港,也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普遍问题。因此,《白日之下》的故事不仅仅是香港的故事,更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

电影《白日之下》观后感300字4

残疾院舍中的残酷真相

《白日之下》改编自2015年剑桥护老院虐待院友以及2016年康桥之家院长涉嫌性侵院友、大半年内六人离奇死亡等真实事件,用影像揭开在香港社会里,隐藏在新闻背后、鲜为人知的院舍真相。

“人老了是一个包袱。” 电影里至少两次,从不同角色口中传递出这句话。养老,失能老人、残障人士的生活如何保障,是《白日之下》想要探讨的问题,这并不单单是个体家庭需要面对的,更是整个社会的难题。

虽然社会有公立福利机构,监管透明,但资源严重不足,一般残障人士需要排队15年才能等到一个公立床位。而失能老人、残障人士并不会因为机构资源不足而减少数量。

僧多粥少的现实窘境下,香港政府也不得已将其转移给私立福利院舍,它们收费较低,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能负担的唯一选择。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私立机构中接近八十多个老人,仅仅有两人负责管理看护。它是违规出现的,但影片中的管理机构只能默许这种情况,因为排队的人太多,只好用社会的力量去推动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快速解决。

而当社会福利救助的地方变成一门生意的时候,它必然就会衍生出一些恶,老人们被绑住手脚,在天台用水管冲洗身体,不听话就被扇打耳光等等令人发指行为就发生了。

新闻媒体带来的社会正义

《白日之下》不仅揭示了残疾院舍虐待事件的真相,更通过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于社会公正和新闻真实的广泛思考

人们有时候不去追逐真相,除了事不关己外,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无法面对。电影中残疾院舍即使虐待失能或残障老人,却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庇护场所,如果这个院舍也不在了,那么他们连一块安睡之地都没有,只能风餐露宿睡大街。

影片中的女记者一心追求所坚持的正义,以自认为正确的方式说出真相,但最后的却是损害了院友们的切身利益,让他们陷入失去稳定生活的困境。

这一刻真相是否至关重要?也许这也是影片想要深入探讨以及表达的核心,比起黑暗,白日之下的阴影或许更会将人吞灭。媒体确实能带来一部分正义,但更可惜的是:排除万难地说出了真相,但却没人能负责。

对于新闻记者而言,是要完成自己的小我,还是成就更多的大我,有的时候会发现简单的愤怒特别容易,但是建设性推动它改变并且成就更多的人的受惠和普惠,其实是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的。

新闻题材电影的力量

相对于影片当中的撤诉的结局,现实中“康桥之家院长涉嫌性侵院友”这一案件则因为受害人家属坚持上诉,最终通过民事诉讼获得了法庭裁定胜诉,等到了正义的裁决。

也正是因为影片在香港上映时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让大家重新开始关注依然在坚持上诉的受害者家属,以及逍遥法外的康桥之家院长张健华,才能有如今的判决结果。也可以说,因为这样的电影存在,让处于底层的弱势群体得到了一个公正的结果。

正如电影《华盛顿邮报》当中所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长新闻,新闻是短历史,那么当我们用影像完成一段记录的时候,就是完成了一段历史的铭刻以及一段新闻的答案。

影片《白日之下》就是这样一部为弱势群体发声的现实题材电影。在无可奈何面前,我们该做些什么,或许从不漠视便是一个好的开端。朗朗乾坤下,如果人人都能做出自己的努力,从很长的时间的跨度上来讲,这每一步是有价值的,所以要相信向前一步的力量,愿白日之下再无伤害。

电影《白日之下》观后感300字5

影片中的女记者凌晓琪代表了媒体的力量,她不畏艰险,勇敢追求真相。然而,电影也反映了媒体报道中的一些问题。在追求新闻的过程中,有时候新闻记者会忽视个人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只为了抢占新闻头条。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因此,影片呼吁媒体在报道过程中要更加谨慎,要为社会稳定和个人安全着想,不能一味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

《白日之下》展现了新闻题材电影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通过电影的视角,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的问题,思考个人和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这样的电影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值得观众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白日之下》通过揭示残疾院舍的虐待事件,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公正和福利制度的思考。影片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这一问题,为改善失能老人和残障人士的生活条件做出努力。同时,影片也反映了新闻报道中的一些问题,提醒媒体要更加负责任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希望《白日之下》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关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电影《白日之下》观后感300字6

影片背景发生在2015年,报馆接获残疾人士院舍“彩桥之家”虐待院友的线报,侦查组记者凌晓琪(余香凝 饰)潜入院舍,亲身接触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通伯(姜大卫 饰),揭发内里的非人道生活,寻找日光之下的残酷真相。事实上,该剧参考了多件轰动香港的真实案件——包括2014年“康桥之家院长涉嫌与智障女非法性交案”、2015年“剑桥护老院长者遭脱光露天等洗澡”、2016年“国宝之家残疾院舍烧卖烚菜送饭事件”以及同年康桥之家的“8个月内6名院友离奇死亡”等。据悉,导演简君晋看到报道后被残酷真相震撼,又在与当事记者的聊天过程中,了解到他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新闻的真相和残疾院舍的内幕不应该被人们遗忘”。于是,简君晋决定用影像记录正在发生的事情,以记者的角度构思《白日之下》。“一些作恶的事情会在夜间发生,其实这些恶事都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尤其是在风和日丽的白天里。”导演这样阐释片名。

真实,是最大感受。观众能跟随影片中记者的目光,走进年久失修、破败凋零的“彩桥之家”内部,见识到面目狰狞的护士长如何“习惯性”地虐待老人,又如何恐吓智障青年,甚至做出反复鞭打、钉手臂等残忍之举。当看到老人们被绑住手脚,脱去衣裤,在天台被水管冲洗身体……整个影厅只剩下凝重的沉默和深深的叹息。真实,是小玲这一智障女孩被院长性侵时那满溢银幕的恐惧、无助与愤怒。在3月颁出的第17届亚洲电影大奖上,小玲的扮演者梁雍婷获得了最佳女配角大奖。她通过细腻准确的眼神,动作和极其有限的台词,让观众几乎能对她的疼痛感同身受。

余香凝在影片中呈现出自信、独立和正义感满满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林保怡以克制、精准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将虚伪恶人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理展现得富有层次。

真实,是通过记者抽丝剥茧的梳理,了解到香港社会即便有公立福利机构且监管透明,但是资源严重不足,一般残障人士需要排队15年才能等到一个公立床位。而有些私立机构中,80多个老人仅有两人负责管理看护。真实,是残疾院舍即使居住环境逼仄,即使虐待失能或残障老人,却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庇护场所,当记者一心追求所坚持的正义,以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拼尽全力说出真相,但最后却损害了院友们的切身利益,让他们陷入失去稳定生活的困境。

或许,这正是影片想要深入探讨以及表达的核心,比起黑暗,白日之下的阴影或许更会将人吞灭。排除万难地说出了真相,但却没人能真正负责到底、解决问题。也因此,导演在电影片尾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案,甚至没有试图告诉观众一切都会变好。
这份真实,让人走出影厅时带着压抑和疼痛,很难释怀。

电影《白日之下》观后感300字7

电影《白日之下》是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影片,其深度与真实感都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围绕一名记者潜入残疾院,企图揭露院内虐待院友及非人道生活的真实情况,这一题材不仅敏感且充满挑战,但导演却以冷静且细腻的手法,将这一切呈现在观众面前。

港片历来擅长处理现实题材,此次的《白日之下》也不例外。它巧妙地结合了传媒与老年关怀两大热门话题,使影片具有了极强的吸引力。影片的剧情虽然并不复杂,也没有过多的反转和高潮,但却以其紧凑合理的叙事结构,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导演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平实的叙述,让观众自己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悲哀与愤怒。影片的高潮部分,无疑是真相被揭发的那一刻。当画面直白地展示出那些残忍的真相时,观众无不感到震惊与心痛。

导演特别注重对小玲这一角色的情绪表现,通过她的眼神、动作和台词,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她的恐惧、无助与愤怒。这种情感的传递,无疑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残疾人士在院中所遭受的不公与痛苦。

影片的结局颇具开放性,导演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案,也没有试图告诉观众一切都会变好。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影片的现实感,也给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

我们或许无法立即改变现状,但至少可以通过这样的影片,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些问题,进而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行动。它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挑战那些我们不愿面对的问题。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不仅看到了残疾人士在院中的悲惨生活,更看到了社会的冷漠与无情。希望这部影片能够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改善这一现状的行动中来。

电影《白日之下》观后感300字8

所谓“白日之下”,即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但绝大多数的“我们”都选择了“视而不见”,于是,这成了一个“白日之下的隐秘角落”。

2014年,香港导演蔡敬文拍摄了一部名为《不是白痴》的电影,其题材与《白日之下》密切关联,讲述了一个贫病母亲和她的弱智儿子的故事。影片以笨拙而刻意的白描手法拍成,只能算是勉强及格的写实之作。影片的制作成本极低,以半数预算请来黄金绿叶陈丽云主演,但陈丽云的表现只是中规中矩,差强人意,远不如她在2008年《天水围的日与夜》中那般出彩。影片中的其他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演技比较生硬,或者是导演指导能力不足所致。但影片所彰显的社会现实与社会良心还是让我颇有触动。我因为这部影片才知道香港的公共福利机构的床位是如此难申请,轮候时间往往超过十年。影片中的弱智儿子若不是因为母亲患癌即将无人照料,根本无法提前入住公共福利机构。

而《白日之下》中的残疾院舍“彩虹之家”,是香港社会福利署外包出去的私人经营的残疾院舍。为什么要外包?当然是为了省钱省事。政府经营的公共福利机构,人员配备相对充足,管理、监督也比较到位,但运营成本也高。外包的残疾院舍,政府只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及一定的资金补贴,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创造更多的床位。花更少的钱,做更少的事,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一床‘位’难求”的困境,何乐而不为?

电影白日之下# 问题是,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这些私营残疾院舍还要盈利,除了极限压榨不幸的“舍友”们,这些私营残疾院舍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于是,“舍友”们只能吃过期的食品,遭受护工的打骂、凌辱,暴力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参加毫无尊严可言的集体淋浴,甚至,在长期的虐待中或意外或“正常”死亡。

他们为什么不说?首先,他们本来就是社会上最没有声量的边缘群体,大多数人甚至不具备正常的表达能力。其次,如果他们揭露、反抗,等待他们的往往不是搬入正规的残疾院舍,而是流落街头。他们的家属为什么不说?住在这种条件恶劣、护理欠缺的私营残疾院舍的“舍友”们,要么来自底层家庭,要么是家庭的嫌弃者或遗弃者,他们的家属要么无力发声,要么不想发声。

这个白日之下的隐秘角落,是他们的地狱,却也是他们的港湾。所以,当记者凌晓琪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开给公众看,并引来社会福利署的取缔的时候,一些“舍友”并不感恩戴德,甚至怨恨她把他们的“家”弄丢了。

“彩虹之家”的院长章剑华是性侵惯犯,却总能够洗脱罪名,因为他抓住了性侵对象难以有效控诉或不便作证的“命门”。凌晓琪试图以小铃被性侵事件对他发起致命一击,最终又因为同样的原因让他轻松逃过法律的制裁。

作为一部社会写实影片,它实在得让人深感无力乃至窒息。私营残疾院舍的脏、乱、差难以得到真正的治理,公营残疾院舍的床位紧缺依旧,甚至,坏人继续逍遥法外,法律的“有限的正义”得不到声张。

电影《白日之下》观后感300字9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白日之下》。同样是以记者为主角展开故事,反映某些社会问题,将真相揭开给大众看。让人自然联想到今年初才公映的电影《不止不休》。但与《白日之下》相比,《不止不休》温和得像一个童话故事。

养老、失能老人生活保障、残障人士生活保障,这些并不单是个体家庭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问题。公立福利院舍严重资源不足,残障人士需要排队等待十五年才能等到一个公立床位。但失能老人、残障人士并不会因为机构资源不足而减少数量。僧多粥少的现实窘境下,私立福利院舍顺势诞生,相关机构也借坡下驴将这一块职责直接踢给私立院舍。

“人老了是一个包袱。”电影里至少两次从不同角色口中传达出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公立院舍的监管更透明,但是公立资源就这么点,完全不够分。而私立院舍在住宿条件、饮食条件、护工素质等各方面都存在风险,甚至还会虐待入住者,但是大家只能咬碎牙齿和血吞。条件离开的早就离开了,剩下的,不过是没办法离开的。

女主角晓琪作为记者,卧底假扮为一位患病老人通伯的孙女,进入“彩桥之家”院舍开始调查。老人们每一餐吃的是过期烧麦配白饭。护工给老人们“洗澡”,直接将老人捆在轮椅上剥光在天台露天“冲澡”,老人们毫无尊严可言。自闭青年不听话,得到的是护工的殴打和订书钉钉进手臂。惯犯院长用食物和玩具诱骗低智少女,进而x侵少女……

x侵少女的院长被当庭释放,法官判曰:这是受害人和社会的不幸。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只可惜,现实中往往恰恰相反。为众人抱薪者,往往冻毙于风雪,往往孤军奋战,往往困顿于荆棘。

电影《白日之下》观后感300字10

小时候看影视剧,每当正派出场,总有一句针对反派的标志性台词:“光天化日之下,你岂敢作恶?!”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白天是安全的,只有黑夜才是滋生罪恶的时刻。现在长大了,才明白“太阳底下无新事”才是社会的常态,罪恶并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也没有因为朗朗乾坤而减少半分。

正如即将上映的港片《白日之下》(2023年)所昭示的,在天天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等口号挂在嘴边的法治社会,也并不意味着虐待老人、性侵有智力障碍的年轻女性的残酷事件就不会发生。而更重要的是,一旦恶劣事件发生,如影片中的社会福利署、法院、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是否能够积极作为,选择惩治加害者而不是选择将舆论压下去或者隐瞒下去。

那么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体制内的公众人物,要如何去惩罚一个作恶者呢?站在道德制高点引爆舆论就能保护受害者了吗?依法起诉但法律本身并不完美就能将加害者送进监牢了吗?很明显,答案并不唯一。或许这也是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里的以暴制暴让观众觉得爽的原因。因为太多人不想去思考,为什么这个世界并不总是善恶分明,为什么加害者并不认为自己是错的,为什么选择善良之路总是这么艰难。

好在港片还是继承了这种深度思考的传统,从《浊水漂流》《麦路人》《流水落花》到《白日之下》,他们努力将镜头转向了社会议题中的“少数人”,并坚持相信:努力的意义,就是无论什么职业和身份,如果能够持续关注并帮助弱势群体,始终保持愤怒和善良,那么阳光下的黑暗一角总有被撕开的一天,社会也总有进步的那一刻。

更值得庆贺的是电影还是照进了现实,让影片中的原型人物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在这种时候,我总是愿意相信,电影很有用。

本内容由yiyu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18690.html

(0)
yiyuanyiyu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