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是指对返乡创业先进事迹的描述和总结,通常用于表彰和宣传这些事迹的积极意义和影响力。这些事迹通常涉及到那些回到家乡,利用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开展创业活动,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这些事迹材料通常包括一些具体的事迹描述、成就和贡献的详细信息,以及一些对他们的评价和赞扬。这些事迹材料通常是为了激励更多的人回到家乡,开展创业活动,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以下是有关于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返乡创业的个人先进事迹 (6篇)](http://wimg.puchedu.cn/uploads/2024/04/20240426013122724.jpg)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1
鄂州市“90后”大学生xx,回到家乡汀祖镇,创办杨凤养殖场,带动解决周边65名农民与8贫困人员的就业问题。2021年5月,他本人还获得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鄂州选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据了解,xx,1991年8月出生,系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经管系学生,现为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杨凤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鄂州市山禾生态农业旅游股份公司总经理。
2012年06月返乡创业,创办鄂州市杨凤养殖场,创业之余,他积极钻研农业技术,合作社还为周边养殖户提供技术管理与市场渠道对接,同时带动解决65名农民与8贫困人员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并保障了其生活来源。
2014年10月,杨凤养殖场申报了湖北省现代农业人才项目,杨凤养殖场每年为市场提供商品猪2000头,优质种公猪精液3000份,年产值达300万元,为乡村振兴服务。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xx于2018年04月创办鄂州市山禾生态旅游有限公司,以推动完善合作社多元化经营,推进合作社一二三产融合高质量高效发展。同年8月xx成功申请鄂州市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工程培训对象,同时参与鄂州市汀祖镇杨王村关于鄂城区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十个一批”项目的申请工作。
在历时半年的市场调研及对本村历史文化、风土民俗的深挖,xx于2019年5月在鄂州市汀祖镇杨王村开创“白雉山鸡田园客厅”项目,同年12月参加鄂州市返乡创业大赛,荣获优秀奖。2020年7月获得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突发,在“封城”后的第一时间,xx线上组织发起了线上抗疫捐赠公益活动。抗疫捐赠工作期间,他共组织了鄂州市近4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位参与本次防疫捐赠活动,捐赠抗疫物资20多万元。
据悉,2021年5月,xx荣获得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鄂州选拔赛第二名;6月,他获得2021年度湖北大学创业扶持项目扶持政策;2021年12月经团市委推荐,xx还参加全省乡村振兴青年创业富民示范培训班学习。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2
xxx、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蔗香镇蔗香村计生协会会长、蔗香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每当火龙果开花挂果季节,蔗香公路低码头渡口,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沿路水泥桩上红、黄、白花相争艳,鳞形果球红沿线,这就是蔗香火龙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亩的火龙果是xxx于2011年2月份引进种植示范基地。据了解xxx1997年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街口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工厂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他寻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结束了打工生涯。两年后返乡,接着龙滩库区移民开始,家乡的拆迁有序地开展,几年后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乐业。他就开始寻思找发展致富路子,正当他寻思无路之时,恰逢省农科院到蔗香调研,并组织培训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xxx第一个踊先报名,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决定在码头路口处实施10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
培训结束,他就带着家人所有劳动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联系果苗,他坚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按老师教的种植技术程序逐一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00亩的火龙果示范基地现在人们的眼前。不知情的过路人,看到码头公路上下,栽有整齐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干啥?后经了解,才知道是蔗香xxx在栽火龙果。
俗话说“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确保示范成功,xxx在地头建一个临时工棚,在果园内认真抓好管理,种耕除草,浇水施肥。夜间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2013年6月火龙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龙果开始上市。在当地,他的举动传为佳话。
从那时起,他带动村里的几家农户栽起了火龙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好,罗甸县有人来蔗香投资种植火龙果,有人在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也有单户种植,他知道这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坚定:只要肯学、肯想、肯干,致富小康不会是梦。蔗香的火龙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初步形成了一项新的产业,奔赴同步小康致富路,他是群众“领头雁”。
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5家种植合作社,有13家单户种植共计2350亩,年总产值1133万元,镇政府也把火龙果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3
微风吹过,庄浪县层层叠叠的梯田地埂、沟坡塬峁,果树成行成带,果林繁盛茂密,如绿波起伏荡漾。
在卧龙镇苏山村的种苗培养室里,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正专心培育脱毒林果苗木。他,就是返乡创业的xxx。这位“90后”青年在家门口脱毒扩繁种苗,实现人生梦想的同时,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广袤田野蕴藏机遇
2012年从海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后,xxx曾在海南、浙江、山东等地从事种苗培育工作,特别是在山东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种苗培育经验。
“十年磨一剑”,返乡创业,不是xxx一时心血来潮。“这些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庄浪县重视人才返乡创业,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xxx说,果业发展西移是大势所趋,加之果苗供货商大都在新疆、河南等地,回甘肃发展种苗种植生产,物流成本等也可大大降低。
起初,xxx依靠家里的5亩地,建立了脱毒种苗工作基地。去年,他注册了甘肃佰益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果树种苗脱毒扩繁。
“你种的是啥菜?”“噢,是果树苗?”“苗子为啥放在房子里?”村里人路过xxx的大棚和实验室时,总是很好奇地问。
由于村民对于科技含量高的脱毒种苗培养知之甚少,以至于xxx一时难以招到工人。好在表弟支持,招来了几位工人。
虽然人手问题解决了,但有的工人认识不到全程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不按规定流程步骤操作,导致种苗污染而作废。于是,xxx在每一筐种苗上都注明了操作人员的姓名和日期,以便溯源查验,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正在超净工作台进行组培苗无菌化接种的柳云云说:“能每天在家门口上班,挺好的!”在这里上班的工人,都是和柳云云一样的家庭主妇,她们在照顾老人小孩之余,还能有份挣钱的工作。
今年7月,xxx新注册了庄浪佰益沃农业专业合作社,对周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吸纳并带动周边26名群众就业,发展壮大脱毒育苗项目。
庄浪县委县政府和卧龙镇党委政府给予返乡创业者大力支持,对xxx的生物技术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按照400元/平方米的标准补助,建设冬暖大棚项目,以保证冬季种苗供应的生产需求。
拓展产业大展才华
在庄浪县,马铃薯产业独树一帜,马铃薯脱毒种苗及种薯研发繁育已形成气候与特色。庄浪也是苹果产业大县,全县种植面积达65万亩,然而很少有人将脱毒技术运用到果树种植,近年来果树老龄化、品种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xxx深谙脱毒种苗对果树提质增产极具重要作用,在实验室内,他向记者展示了脱毒苗和被污染的组培苗的长势,透明容器里的脱毒苗枝叶翠绿,根系发达,长势旺盛,而被污染的组培苗叶片发黄,茎叶枯萎。
“脱毒苗木其实就是基于植物脱毒技术研究,在苗木的组织培养过程和整个生长周期都进行无病毒、无毒化处理,这样培育出来的苗木原种没有带病毒也没有遗传病毒。通过脱毒处理,也能大大提升苗木的繁殖能力。”xxx介绍。
xxx培育的脱毒苗木由苹果苗扩展到樱桃苗、草莓苗、桃子苗,涵盖了林果、药材、花卉等。据悉,脱毒樱桃苗与普通樱桃苗相比,产量高出约30%,樱桃苗在组培室内生长约一个月后,就能移植到温室大棚里,再生长35天便可销售。
勇于创新打造“芯片”
记者在脱毒苗木繁育大棚里看到,集约化育苗车间里,同一阶段生产的苗木整整齐齐,长势一致、标准一样。“这样便于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果园。”xxx说。
xxx不断探索创新,在脱毒苗木繁育中申请到5项国家发明专利。
“市面上95%的培养容器都是玻璃瓶,而玻璃瓶每次回收利用,都需清洗并且消毒,费时费工,成本较高。”xxx介绍,他尝试定制了适合苗木生长的耐高温耐高压塑料袋和塑料盒,只要把控好容器的透光性、耐高温程度等,就可替代组培室里的玻璃容器。仅培养容器改进这一项,就降低成本20%。
xxx每年培育出数十万棵脱毒种苗,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他十多年里积累了稳定客源,遍布新疆、河北、山东、云南等地,稳定的客源和不断增加的老顾客,也印证了他培育出的苗木品质。
“组培苗和脱毒苗从表面上看,没有多大区别,但在实际种植中,脱毒苗抗性强、生长快,果实品质高。”xxx说。创业一年,他的销售额就达到100万元,利润约20%,经济效益可观,市场前景看好。今年,他培育的种苗订单已被预订一空。
在“植物工厂”里,xxx经常钻研到深夜,进行科研攻关。他希望通过脱毒扩繁技术,对稀有种质资源进行保存,并建立植物种苗数据,打造种业“芯片”,改变家乡、造福乡亲。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4
“只要敢打敢拼,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返乡党员梁秋华在十多年打拼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一直以来所遵奉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种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外地的个体医生转型为家乡有名的茶场老板。
梁秋华,男,中共党员,中医执业医师,1969年8月出生在桑园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8年梁秋华县卫校毕业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携同妻子在福建石狮开办医疗诊所,先后从事个体医疗和医药销售。在此期间,关系网越拉越广,赚的钱也越来越多,但他始终无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到家的感觉,有一种感情让他无法真正快乐起来。甜是家乡水,亲是家乡人,2011年7月他怀揣在外创业的所有积蓄,准备开创自己新的事业。经过一番调研后,利用家乡丰厚的茶业资源优势,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投资120余万元兴办了占地面积10余亩、厂房15间的“桑园镇茶场”,并于2011年3月正式投产。
桑园镇茶场当年投产就实现了开门红,生产汉中仙毫1000公斤,炒青绿茶25吨,实现产值300万元,并在西乡县“赛茶节”上获得“汉中仙豪”银奖和“汉中炒青”银奖两项殊荣,其产品更是远销汉中、西安等地。初见成效的梁秋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要想寻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在科学管理上水平、做大产业创名牌上下功夫。他先后对承包购买的350亩茶园进行茶树改良,培育无性系茶苗补栽补种,注重绿色环保无公害化生产,保持茶叶的原汁原味。并多次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进场指导,严格按照茶叶加工环节各个流程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
浅尝辄止不是梁秋华的个性,追求更大的发展才是他的目标。梁秋华计划进一步投资添置新设备,分档次加工制作出适应各个消费层次的茶叶,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实现“茶厂四季产茶、茶农四季采茶、农户四季有收入”的目标,年底再承包200亩茶园,争取亩平均收入达到4000元,依托“西汉高速”和“十天高速”连接线地域优势,全力打造集茶园观光、茶叶加工、茶艺表演和品茶餐饮娱乐于一体的茶叶产业综合示范项目,同时,注册商标争取品牌认证,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技术管理,为早日打入全国市场作准备。目前,在他的带动下,周边5个村近千户茶农年增加收入约70多万元,他的茶场成为当地初具规模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他本人也成为县镇实用技术骨干人才和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5
在紫阳县高桥镇,李远权算是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能人。他从初中毕业就开始涉足商海,帮父亲在镇上经营商店、开旅馆。后来又带领乡亲们外出打工,从采矿到包矿,一度将队伍扩展到上千人。
紫阳有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李远权时常琢磨,如果在这块富硒宝地上建厂建园建社区,带领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尽快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岂不是一桩美事?用他的话说,就是想在家乡干一番事业。
2012年,李远权回到家乡,注册成立了公司。起初,他抓住国家扶持现代农业园区的机遇,在高桥镇建成了融农业生产、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紫阳县开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公司成立以来,李远权围绕“硒”字做文章,逐渐发展成为以开发富硒特色农产品、富硒食品,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生态种植养殖的龙头企业。
园区以农户种植玉米和本土黑猪养殖为载体,将原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其农业园区、产业联合社、订单农业,都成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依托。通过移民安置、土地流转、玉米种植、黑猪养殖、工厂上班、园区务工6种方式,带动高桥镇10个村的群众共奔小康。
这两年,李远权及团队通过调研和考察,经过技术攻关,还自主研发了“紫阳味道——深磨坊玉米营养餐”系列产品,目前可年产“黄金米”5000吨、“黄金米线”200吨、冲调饮品5000万杯,年产值达到两亿元。
目前,200余名农民成为公司员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同时,李远权还与60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玉米订单收购协议,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谈到今年的发展规划,李远权不紧不慢地说:“新增的两条玉米加工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中,投产后将与全县5万农户签订玉米生产订单协议,覆盖贫困户两万户。”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6
三台县灵兴镇丰收村二组的王慧玲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家人本来希望她留在城里找个轻闲工作,但她却毅然回到家乡创业,建起果园,种植柠檬。她深信,只要努力,在农村也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种柠檬好管理,不费工,结合生态立体种植、养殖,效益也很好。”近日,在王慧玲的果园,正在采摘柠檬的她对记者说。一个个柠檬像鹅蛋一样大,黄橙橙地挂满枝头,林下,一群土鸡正在争抢食物。
利用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王慧玲承包了村里的40亩山地,开办了种植、养殖场。通过对山林的改造和综合利用,在种植了30多亩核桃后,又试种了2亩柠檬。为了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发展林下经济,她又在林下养土鸡,实现了生态立体种植、养殖。林下养殖既能使家禽有了一个栖身之地,又能给果树提供农家肥,一举两得。
王慧玲先后前往安岳等地考察取经,引进栽种了200株柠檬树。今年就是柠檬的丰收期,预计产量可达1.4万斤。“已经卖了一部分,收入5万多元了。柠檬挂果季节长,到春节还可以采摘,预计还可以收入2万多元。”她说,由于上大学时学的是农业,她把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柠檬生长的技术。
王慧玲在村里种植柠檬成功,经济效益见好,这些村民都看在眼里。“我们从来没种过柠檬,现在种出的柠檬在市场上好销。还是大学生有眼光、有知识哦!明年,我也要种2亩柠檬。”村民李桂华羡慕地算起账,“市场上柠檬一斤卖5元,一棵柠檬能产70—80斤,2亩柠檬有约200棵,收入可达7万多元,这个效益好高!”
本内容由xiaojie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35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