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入门基础知识”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初学者想要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概念和原理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操作系统、文件管理、网络基本知识、办公软件的使用等。以下是有关于计算机入门基础知识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计算机入门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入门基础知识公开课 (4篇)](http://wimg.puchedu.cn/uploads/2024/05/20240522030913478.jpg)
计算机入门基础知识1
网络的基本概念
客户端:应用C/S(客户端/服务器)B/S(浏览器/服务器)
服务器:为客户端提供服务、数据、资源的机器
请求:客户端向服务器索取数据点击免费下载海量工程资料
响应:服务器对客户端请求作出反应,一般是返回给客户端数据
URL
UniformResource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符)
网络中每一个资源都对应唯一的地址——URL
IP、子网掩码、路由器、DNS
IP地址
IP地址是IP协议提供的一种统一的地址格式,它为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网络和每一台主机分配一个逻辑地址,以此来屏蔽物理地址(每个机器都有一个编码,如MAC上就有一个叫MAC地址的东西)的差异。是32位二进制数据,通常以十进制表示,并以“.”分隔。IP地址是一种逻辑地地址,用来标识网络中一个个主机,在本地局域网上是惟一的。
IP
IP(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它是能使连接到网上的所有计算机网络实现相互通信的一套规则,规定了计算机在因特网上进行通信时应当遵守的规则。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系统,只要遵守IP协议就可以与因特网互连互通。IP地址有唯一性,即每台机器的IP地址在全世界是唯一的。这里指的是网络上的真实IP它是通过本机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与”运算然后再通过各种处理算出来的(要遵守TCP协议还要加报文及端口什么的,我没有细追究,现在还用不上,反正暂时知道被处理过的就行了)
子网掩码
要想理解什么是子网掩码,就不能不了解IP地址的构成。互联网是由许多小型网络构成的,每个网络上都有许多主机,这样便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的结构。IP地址在设计时就考虑到地址分配的层次特点,将每个IP地址都分割成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以便于IP地址的寻址操作。
IP地址的网络号和主机号各是多少位呢?如果不指定,就不知道哪些位是网络号、哪些是主机号,这就需要通过子网掩码来实现。什么是子网掩码子网掩码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结合IP地址一起使用。子网掩码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将某个IP地址划分成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子网掩码的设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与IP地址相同,子网掩码的长度也是32位,左边是网络位,用二进制数字“1”表示;右边是主机位,用二进制数字“0”表示。假设IP地址为“192.168.1.1”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其中,“1”有24个,代表与此相对应的IP地址左边24位是网络号;“0”有8个,代表与此相对应的IP地址右边8位是主机号。这样,子网掩码就确定了一个IP地址的32位二进制数字中哪些是网络号、哪些是主机号。这对于采用TCP/IP协议的网络来说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子网掩码,才能表明一台主机所在的子网与其他子网的关系,使网络正常工作。
常用的子网掩码有数百种,这里只介绍最常用的两种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的网络:
最后面一个数字可以在0~255范围内任意变化,因此可以提供256个IP地址。但是实际可用的IP地址数量是256-2,即254个,因为主机号不能全是“0”或全是“1”。
点击免费下载海量工程资料
子网掩码是“255.255.0.0”的网络:
后面两个数字可以在0~255范围内任意变化,可以提供255²个IP地址。但是实际可用的IP地址数量是255²-2,即65023个。
IP地址的子网掩码设置不是任意的。如果将子网掩码设置过大,也就是说子网范围扩大,那么,根据子网寻径规则,很可能发往和本地主机不在同一子网内的目标主机的数据,会因为错误的判断而认为目标主机是在同一子网内,那么,数据包将在本子网内循环,直到超时并抛弃,使数据不能正确到达目标主机,导致网络传输错误;如果将子网掩码设置得过小,那么就会将本来属于同一子网内的机器之间的通信当做是跨子网传输,数据包都交给缺省网关处理,这样势必增加缺省网关(文章下方有解释)的负担,造成网络效率下降。因此,子网掩码应该根据网络的规模进行设置。如果一个网络的规模不超过254台电脑,采用“255.255.255.0”作为子网掩码就可以了,现在大多数局域网都不会超过这个数字,因此“255.255.255.0”是最常用的IP地址子网掩码;假如在一所大学具有1500多台电脑,这种规模的局域网可以使用“255.255.0.0”。
网关
网关实质上是一个网络通向其他网络的IP地址。比如有网络A和网络B,网络A的IP地址范围为“192.168.1.1~192.168.1.254”,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网络B的IP地址范围为“192.168.2.1~192.168.2.254”,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在没有路由器的情况下,两个网络之间是不能进行TCP/IP通信的,即使是两个网络连接在同一台交换机(或集线器)上,TCP/IP协议也会根据子网掩码(255.255.255.0)判定两个网络中的主机处在不同的网络里。而要实现这两个网络之间的通信,则必须通过网关。如果网络A中的主机发现数据包的目标主机不在本地网络中,就把数据包转发给它自己的网关,再由网关转发给网络B的网关,网络B的网关再转发给网络B的某个主机。网络B向网络A转发数据包的过程也是如此所以说,只有设置好网关的IP地址,TCP/IP协议才能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相互通信。那么这个IP地址是哪台机器的IP地址呢?网关的IP地址是具有路由功能的设备的IP地址,具有路由功能的设备有路由器、启用了路由协议的服务器(实质上相当于一台路由器)、代理服务器(也相当于一台路由器)。
路由器(Windows下叫默认网关,网关就是路由,路由就是网关不要蒙)
如果搞清了什么是网关,默认网关也就好理解了。就好像一个房间可以有多扇门一样,一台主机可以有多个网关。默认网关的意思是一台主机如果找不到可用的网关,就把数据包发给默认指定的网关,由这个网关来处理数据包。现在主机使用的网关,一般指的是默认网关。
如何设置默认网关一台电脑的默认网关是不可以随随便便指定的,必须正确地指定,否则一台电脑就会将数据包发给不是网关的电脑,从而无法与其他网络的电脑通信。默认网关的设定有手动设置和自动设置两种方式。
手动设置:手动设置适用于电脑数量比较少、TCP/IP参数基本不变的情况,比如只有几台到十几台电脑。因为这种方法需要在联入网络的每台电脑上设置“默认网关”,非常费劲,一旦因为迁移等原因导致必须修改默认网关的IP地址,就会给网管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不推荐使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默认网关必须是电脑自己所在的网段中的IP地址,而不能填写其他网段中的IP地址。
自动设置:自动设置就是利用DHCP服务器来自动给网络中的电脑分配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网络的默认网关发生了变化时,只要更改了DHCP服务器中默认网关的设置,那么网络中所有的电脑均获得了新的默认网关的IP地址。这种方法适用于网络规模较大、TCP/IP参数有可能变动的网络。另外一种自动获得网关的办法是通过安装代理服务器软件(如MSProxy)的客户端程序来自动获得,其原理和方法和DHCP有相似之处。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再详述了。
缺省网关
缺省网关(DefaultGateway)是计算机网络中一个如何将数据包转发到其他网络中的节点。在一个典型的TCP/IP网络,节点(如服务器、工作站和网络设备)都有一个定义的默认路由设置(指向默认网关)。可以在没有特定路由的情况下,明确出发送数据包的下一跳IP地址。
可以看出缺省网关就是默认网关,那么有人会说既然有一样为什么又凭空多出来一个缺省网关,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应该说默认网关是缺省网关的一个子集。缺省网关有一个定义的默认路由设置(指向默认网关),缺省网关就相当于一个代理服务器暂时管理发送的数据包,当发送到目标主机时先由目标主机的缺省网关接收再找到对应的默认网关,就相当于缺省网关是父类,默认网关是子类~~
DNS服务器
域名服务器(DomainNameServer)。在Internet上域名与IP地址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域名虽然便于人们记忆,但机器之间只能互相认识IP地址,它们之间的转换工作称为域名解析,域名解析需要由专门的域名解析服务器来完成,DNS就是进行域名解析的服务器。
DHCP服务器
DHCP指的是由服务器控制一段IP地址范围,客户机登录服务器时就可以自动获得服务器分配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提升地址的使用率。
MAC地址
MAC地址就如同我们身份证上的身份证号码,具有全球唯一性。(知道这个就行了,不用往下看了)
MAC(MediaAccess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地址
前24位叫做组织唯一标志符(OrganizationallyUniqueIdentifier,即OUI),是由IEEE的注册管理机构给不同厂家分配的代码,区分了不同的厂家。
后24位是由厂家自己分配的,称为扩展标识符。同一个厂家生产的网卡中MAC地址后24位是不同的。
网卡的物理地址通常是由网卡生产厂家烧入网卡的EPROM(一种闪存芯片,通常可以通过程序擦写),它存储的是传输数据时真正赖以标识发出数据的电脑和接收数据的主机的地址。点击免费下载海量工程资料
也就是说,在网络底层的物理传输过程中,是通过物理地址来识别主机的,它一定是全球唯一的。比如,著名的以太网卡,其物理地址是48bit(比特位)的整数,如:44-45-53-54-00-00,以机器可读的方式存入主机接口中。以太网地址管理机构(除了管这个外还管别的)(IEEE)(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将以太网地址,也就是48比特的不同组合,分为若干独立的连续地址组,生产以太网网卡的厂家就购买其中一组,具体生产时,逐个将唯一地址赋予以太网卡。
在一个稳定的网络中,IP地址和MAC地址是成对出现的。如果一台计算机要和网络中另一外计算机通信,那么要配置这两台计算机的IP地址,MAC地址是网卡出厂时设定的,这样配置的IP地址就和MAC地址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在数据通信时,IP地址负责表示计算机的网络层地址,网络层设备(如路由器)根据IP地址来进行操作;MAC地址负责表示计算机的数据链路层地址,数据链路层设备(如交换机)根据MAC地址来进行操作。IP和MAC地址这种映射关系由ARP(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协议完成。
服务器
服务器的分类
按照软件开发阶段来分,服务器可以大致分为2种
(1)远程服务器
别名:外网服务器、正式服务器
使用阶段:应用上线后使用的服务器
使用人群:供全体用户使用
速度:服务器的性能、用户的网速
(2)本地服务器
别名:内网服务器、测试服务器
使用阶段:应用处于开发、测试阶段使用的服务器
使用人群:仅供公司内部的开发人员、测试人员使用
速度:由于是局域网,所以速度飞快,有助于提高开发测试效率
本地服务器的选择
远程服务器就是本地内网服务器开放外网访问而已
如果处于学习、开发阶段,自己搭建一个本地服务器即可
端口号
端口包括物理端口和逻辑端口。物理端口是用于连接物理设备之间的接口,逻辑端口是逻辑上用于区分服务的端口。TCP/IP协议中的端口就是逻辑端口,通过不同的逻辑端口来区分不同的服务。
端口有什么用呢?我们知道,一台拥有IP地址的主机可以提供许多服务,比如Web服务、FTP服务、SMTP服务等,这些服务完全可以通过1个IP地址来实现。那么,主机是怎样区分不同的网络服务呢?显然不能只靠IP地址,因为IP地址与网络服务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实际上是通过“IP地址+端口号”来区分不同的服务的。
公认端口(Well-KnownPorts)
这类端口也常称之为”常用端口”。这类端口的端口号从0到1023,它们紧密绑定于一些特定的服务。通常这些端口的通信明确表明了某种服务的协议,这种端口是不可再重新定义它的作用对象。80端口实际上总是HTTP通信所使用的,而23号端口则是Telnet服务专用的。
注册端口(RegisteredPorts)
端口号从1025到49151。分配给用户进程或应用程序。这些进程主要是用户选择安装的一些应用程序,而不是分配好的公认端口的常用程序。
动态和/或私有端口(Dynamicand/orPrivatePorts)
之所以称为动态端口,因为它一般不固定分配某种服务,而是动态分配。
计算机入门基础知识2
一、网络分层
1.七层(接口):解耦,便于开发
应用层:
7.应用层:nginx,软件,浏览器,DNS
6.表示层
传输层:
5.会话层
4.传输层:lvs负载均衡
网络层:
3.网络层
链路层
2.链路层
1.物理层
2.四层:TCP/IP协议,OSI7L参考模型对7层的简化分层和实现
举例:GET/www.baidu.com/
1.应用层(应用层+表示层糅合):对数据与字符串的封装
http:字符串书写格式与两端方法的交互方式的定义
smtp
ssh
4.传输层(会话层+传输层糅合)(控制):[三次握手>>(传输数据)>>四次挥手]
连接的定义:非物理的连接,是逻辑连接,是一种状态的确认(对TCP来说,就是三次握手的状态确认)
tcp:面向连接(状态)的可靠传输协议
过程:客户端和服务端通信,客户端从65535个端口号中申请一个端口号和服务器固定端口进行通信(一般来说是80端口),三次握手成功后,客户端和服务端会各自开辟一个线程来进行通信。所以高并发问题会产生在线程数量和线程池方面。
udp:不是面向连接的,不可靠的
socket:IP:PORT-IP:PORT
-netstat-natp
5.网络层:192.168.9.11
ip.icmp
ROUTE:下一跳
-route-n
6.链路层(链路层+物理层糅合):
以太网:Ethernet:MAC
ARP:全F,两点通信,交换机学习
arp-a
nginx:负载5w台,处在应用层,需要在传输层建立三次握手后才能进行应用层数据解析和负载
lvs负载均衡:负载10w台,工作在传输层,在三次握手>>数据传输>>四次挥手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监视数据包的状态,来进行快速的负载均衡,但是由于lvs没有权限观看应用层数据,所以属于瞎子负载,不会根据数据包的真实业务需求来进行业务负载,可能导致将数据包发送到错误的服务器(不干这个业务的服务器),这时需要nginx和lvs负载搭配使用来可以达到百万级别负载能力。也就是流量先集中在lvs负载均衡服务器,然后这些lvs负载均衡服务器将这些数据发送给它后面的nginx服务器,再由nginx服务器做负载均衡,发送给后台的各种业务功能的tomcat服务器。
二、高并发与负载均衡的三种模型推导
1.名词补充
2.四层网络对应模型
知识补充:NAT(网络地址/IP转换)
S_NAT:数据源地址NAT转换
工作过程:
家里上网:假设在192.168.1.1的路由器网关下有192.168.1.88和192.168.1.66两个私有IP地址笔记本,他们要访问百度的公有ip123.123.123.88.他们的数据包会通过四层网络封装发送给广播地址192.168.1.255并由路由器的网关来接收并由路由器通过寻找下一跳的方式最终发送给百度服务器。由于在互联网中,第一点:不允许私有ip的存在,一旦发现源数据来自私有IP(192.168.1.88/66就是私有IP),则会丢弃掉该数据包,所以路由器会对私有IP进行转换,将私有IP转换为路由器内部由网络运营商分配给的公网IP也就是18.18.18.8。第二点:很有可能两个笔记本在建立连接开始申请的端口号都为21212,那么他们的完整端口号为192.168.1.88:21212和192.168.1.66.21212(图1)。那么在经过路由器的私有到公有IP的转换,两者的转换后的公有IP都为18.18.18.8:21212,那么到时候数据从百度回来后,路由器就不知道应该还给哪个笔记本了,所以路由器会在里面维护一个MAP,来对地址转换做记录(图2),路由器会申请两个不同的端口,例如123与212,分配给两个笔记本(图2).最终两个笔记本的公有IP和端口号为18.18.18.8:123与18.18.18.8:212。这样数据包从百度服务器送回的时候,就可以根据MAP中的数据来区分应该送回给哪个笔记本了。这样的地址转换过程,称之为S_NAT地址转换。
虚拟机上网:虚拟机如果想要访问百度,则虚拟机的宿主机先通过S_NAT将虚拟机的IP地址和端口号转换成宿主机的网卡IP地址,然后通过宿主机网卡再发送给路由器,路由器再经过S_NAT转换发送给百度服务器。
负载均衡器只做转发,不做三次握手,并保证三次握手>>数据传输>>四次挥手之间整体的过程完整统一,不被切分。
这里的四层负载均衡是一个简单实现,后台的Server是集群式部署而不是分布式部署,所以存储容量并没有提升。
具体实施
D_NAT:目标地址转换
工作原理:客户端CIP通过TCP/IP访问负载均衡服务器VIP(也就是负载均衡服务器),然后负载均衡服务器再将客户端的数据包发送给真实服务器Server(RIP),但是由于客户端的目标是VIP,而不是RIP,那么RIP在拿到CIP_VIP的数据包后,由于发现其本身RIP与数据包目标VIP不同,那么服务器会丢弃掉这个数据包。那么握手就不能够建立起来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负载均衡服务器会将客户端的CIP_VIP数据包监视并修改为CIP_RIP数据包(原理类似S_NAT),并自己内部维护一个MAP来记录修改前的地址与修改后的地址以便数据会回送给客户端(将CIP_RIP的ip对应关系改回CIP_VIP的对应关系,如果不这样做的话,CIP_RIP的数据包直接发送给客户端,那么客户端发现和自己建立的CIP_VIP连接的IP对应关系不对应,则会丢弃改数据包),之后将CIP_RIP数据包发送给RIP,这个修改目标IP的转换,称之为D_NAT。
不足:所有的数据都是通过网线发送的,我们假设客户端有10000个,负载均衡服务器一个,server两个分别负载5000,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网络的上行速度和下行速度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我们访问百度,只需要包装一个几百字节的数据包给服务器(上行),而服务器返回给我们html网页则是很大的,可能几个MB(下行),那么如果我们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网线带宽不够,能承受上行而不能承受如此高并发的下行(也就是说能经受访问,但是经受不了数据都从负载均衡服务器回送给客户端)。那么,速度还是很慢的,所以这时候我们想,下行这件事情不由负载均衡来干,由真实服务器RIP来做,来降低负载均衡服务器的下行压力,于是有了下面的模型。
改善后的具体实施:DR模型——直接路由模型
关键点:
1.IP冲突问题:为了能够让RIP向客户端发送数据,则Server(RIP)的IP应该为VIP,这样才会匹配客户端的CIP_VIP请求数据包。但是RealServer的IP已经是RIP了并且IP必须是唯一的,而且负载均衡服务器的IP也是VIP,那么就不符合IP唯一的规则。解决办法是在RealServer中配置一个隐含IP为VIP(图4中的*VIP),且该隐含IP只对自己可见,对外网公网不可见,那么就可以实现向客户端回送数据包VIP_CIP。,并且解决了IP冲突的问题。
2.数据包发送问题:在解决了IP冲突问题后,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数据包循环问题,当负载均衡服务器收到CIP_VIP的数据包后,它会根据自己的路由表进行负载均衡,但是发现自己本身就是VIP,所以会将这个数据包又直接发给自己,不会做负载均衡。解决这一问题是要干扰负载均衡器,将CIP_VIP数据包进行一个加工,将数据包的目标MAC地址,拼接成RealServer(RIP)的MAC地址:CIP_VIP+RIP-MAC。也就是说与D_NAT不同,D_NAT是更改IP地址将CIP_VIP变成CIP_RIP发送给RealServ-er,是IP层做的工作;而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是IP层的目标IP不做改动,将链路层的MAC地址由负载均衡的MAC地址修改成RealServer的MAC地址。
3.局域网局限性问题:在解决了1和2之后,还是有问题,就是负载均衡服务器和RealServer必须在同一网段,也就是在同一个局域网下。如果不在同一个局域网下的话,那么负载均衡和RealServer之间相当于是互联网了,那么数据包从负载均衡要走到RealServer的过程是要经过路由判定的,要经过多个跳跃寻找网关了。而路由判定是IP层的工作,那么在IP层,MAC地址是要被替代的,那么根据路由最近判定原则,在第二跳MAC地址又会被刷新覆盖为负载均衡服务器的IP地址,那么数据包又发不出去了,被送回到负载均衡服务器。
4.后端RealServer不能使用NAT模式:在解决了1,2,3后,CIP_VIP+RIP-MAC的数据包终于发送到了RealServer。RealServer在确认后将同样以Tcp/IP的方式发送给客户端,这时候不能使用NAT模式了,因为NAT模式会更改IP地址,将导致客户端因为IP地址不匹配同样不会接受数据包。所以RealServer不能以路由或者交换机的方式接入互联网,要直接接入互联网。所以RealServer的默认网关应该直接指向运营商(ISP),并有一个公网IP地址(PIP,也就是RealServer的下一跳)。
DR模型的再改善:TUN隧道模型——突破DR模型物理限制(LVS与RealServer必须在同一局域网下,也就是同一个区域下)
工作原理:就是在IP层封装两层,最好理解TUN隧道技术的就是,我们要访问VIP,那么客户端数据包通过路由转发到了负载均衡服务器,负载均衡服务器再在CIP_VIP外层包一层IP层信息DIP_RIP,则DIP与RIP之间通过配置好的隧道技术可以通信了。
计算机入门基础知识3
一、重命名文件或者文件夹的方法
1、选中–右键–重命名
2、选中–f2–重命名
二、新建文件夹的方法
选中合适的位置—右键—新建文件夹–输入名字–回车
三、鼠标的常用操作
移动拖拽双击单击滚动
四、启动记事本
1、程序–所有程序–附件–记事本
2、右键–新建–文本文档–回车
注:推荐使用第二种
记事本的作用
用于简单的文字编辑
光标:表示文字要输入的地方
五、切换输入法
输入法之间的切换:Ctrl+Shift中英文之间的切换:shift大小写之间的切换:CapsLock暂时切换大小写:按住shift+输入字母
六、输入符号
按住shift+符号对应的键盘
七、插入文字
把光标移动到对应的地方,直接输入文字八、删除1、退格键删除:删除光标前面的内容2、delete删除:删除光标后面的内容九、撤销操作Ctrl+Z十、打空格使用空格键十一、换行Enter键十二、选中文字按住鼠标左键、拖动鼠标到想要的位置
十三、保存文件
1、Ctrl+S
2、文件–保存
3、文件—另存为–选择合适的位置–确定
十四、退出记事本
1、文件–退出
2、点×关闭
十五、调节字体格式–字体–调节大小、形状、字体—确定
十六、复制
1、选中–右键–复制
2、选中–ctrl+c
十七、剪切
1、选中–右键–剪切
2、选中–ctrl+x
十八、粘贴
1、选中合适位置—右键–粘贴
2、选中合适位置—ctrl+v注:复制后原来的文件保留,剪切后原来文件没有
计算机入门基础知识4
1、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于1946年,是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是大规模集成电路;
2、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主要有:科学计算;信息管理;实时控制;办公、生产自动化;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电子商务;辅助设计(CAI);辅助设计(CAD);
3、计算机的信息表示形式为二进制,它采用了码。诺依曼的思想原理,即以0和1两个数字形式用于展现,“逢二进一”;它的基本信息单位为位,即一个二进制位。常用的换算单位有:1B===8bit;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1TB===1024GB;1个汉字===2B;
4、二进制换算法则:将十进制转化为二进制时除二取佘;二进制转化为八进制时以三位为一组,三位的权重等于八进进中的一位权重,二进制转化为十六进制时以四位为一组;
5、对于字符的编码,普遍采用的是ASCII码,中文含义为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采纳,作用通用信息交换标准。
6、计算机的系统的组成由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两部分组成;
7、硬件系统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控制器和运算器合成为中央处理器即CPU,存储器主要有内存和外内之分;内存又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断电内容丢失的是RAM,外存主要有硬盘(GB),软盘(3.5寸,1.44MB),光盘(650MB左右),移动存储器优盘(MB),MP3(MB)等;
8、软件指在硬件设备上运行的各种程序及其有关的资料。主要有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程序软件即实用程序(如WPS,OFFICE,PHOTOSHOP等)。
9、计算机性能的衡量指标有:CPU就看主频、外频、FSB、构架,内存看类型,速率,容量,主板看北桥蕊片,前端总线,几相供电,布局等。硬盘看容量传输速度
10、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是计算机语言;
11、显示器的分辩率是显示器一屏能显示的像素数目,是品价一台计算机显示器好坏的主要指标。常见的主要有尺寸有:640x480800x600,1024×768
12、打印机主要有针式打印机,喷墨式,激光打印机;
13、开机方式有:冷启动:加电,引导进入系统;热启动:CTRL+ALT+DEL,也可以用于结束任务;复位启动法:RESET键;
14、计算机病毒是指:一种人为编制的具有自我复制能力通过非授权入侵而隐藏在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中,影响和破坏计算机的安全的程序;复制性,破坏性,隐藏性,传染性;
15、常见的感染病毒特征:计算机启动比平时过慢,运行异常;有规律的发生异常信息;访问设备时长时间不响应或异常,如打印机不能联机,乱码等;磁盘空间突然变小,或不识别磁盘设备;程序及数据神秘丢失,文件名不能识别;显示莫名信息及异常显示;经常死机,重启,不能正常启动;可执行文件大小变化及不明来源的隐藏文件出现;
16、计算机病毒清除:手工方式(DEBEG)杀毒软件(瑞星杀毒。KV3000,诺盾)
17、上网必须的设备是调制解调器(MODEM),即将计算机识别的数字信号和电话线传输识别的模拟信号进行转化;
18、磁盘格式化命令(FORMAT),可将磁盘重写,将信息丢失;FDISK是分区命令,可以改变磁盘逻辑;
19、计算机网络是指利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的支持下,实现彼此之间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所以利用网络的最大目的是资源共享同时方便数据传输;
20、按地理位置不同一般将网络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按拓朴结构一般分为:星型,总线型,环型,混合型。
本内容由xiaojie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50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