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普小知识 简单的幼儿科普小知识(9篇)

幼儿科普小知识是指适合幼儿理解和接受的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通常涉及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知识旨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科学打下基础。科普小知识通常以生动、有趣、易懂的方式向幼儿介绍科学原理、现象、技术等,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以下是有关于幼儿科普小知识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科普小知识 简单的幼儿科普小知识(9篇)

幼儿科普小知识1

1、美味早餐开启一天活力

早餐对儿童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有规律和营养充足的早餐不仅能为儿童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有益于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体重管理。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不充足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认知能力和体能,还可能增加超重、肥胖等风险。因此,儿童应做到每天吃早餐,并保证早餐营养充足。

营养充足的早餐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类及以上食物,各类食物的量因人而宜。谷薯类:谷类及薯类食物,如馒头、花卷、面包、米饭、米线等;肉蛋类:鱼禽肉蛋等食物,如蛋、猪肉、牛肉、鸡肉等;奶豆类:奶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如牛奶、酸奶、豆浆、豆腐脑等;水果蔬菜:新鲜蔬菜水果,如菠菜、西红柿、黄瓜、苹果、梨、香蕉等。

早餐必须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所以儿童的早餐一定要吃主食(谷薯类)。

儿童早餐可参考以下搭配,比如中式早餐:杂粮粥、小花卷、煮鸡蛋、牛奶、炝拌菠菜;西式早餐:全麦面包、荷包蛋、午餐肉、酸奶、水果蔬菜沙拉。

2、健康零食补充额外营养

适度吃些零食可在一日三餐外补充一些营养素,有利于儿童的营养摄入,但经常过多摄入零食尤其不健康零食,如高盐、高油、高糖零食,可能导致儿童超重肥胖,从而增加慢病发病风险。因此科学吃零食,对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选健康的零食——市场上售卖的很多高盐、高糖、高脂食物不宜作为零食。那些没有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或无生产厂家信息的“三无”产品更不能让儿童选用。家长要注意为儿童选择卫生、营养丰富的食物作为零食,并尽量选择正餐不容易包含的一些食物,如坚果、新鲜水果、奶类、谷薯类、大豆制品等。

注意吃零食的量和时间——吃零食的量以不影响正餐为准,两餐之间可以吃些零食,但不能用零食代替正餐。在固定时间吃零食可以帮助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应选择在两餐之间吃零食,儿童在饭前、饭后30分钟内不应该吃零食,以免影响正餐的食欲。睡前30分钟内也不吃零食。注意不要在看电视或玩耍时吃零食,吃零食后要及时刷牙或漱口。

3、少吃快餐,多补菜,多运动

西式快餐主要由肉类、煎炸食品和含糖饮料组成,比如肯德基、麦当劳等,能量较高,但维生素、膳食纤维少。相对西式快餐,中式快餐的食物搭配较为合理,但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油盐也多于家庭制作食物。长期食用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快餐,是诱发超重肥胖的因素之一。

家长尽量自己在家给孩子做少油少盐少糖的食物,如要吃快餐,也要做好引导。尽量选择含蔬菜、水果相对比较丰富的食品,少吃煎炸食品和含糖饮料。如果某一餐吃了比较多的能量含量高的食品,如油炸食品,其他餐次应该适当减少主食和动物性食物的食用量,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同时适当增加身体活动量。

4、少喝饮料,白开水更健康

家里一直是儿童最常消费饮料的场所,其次是其他地方,最低的是学校。这可能是由于学校里禁止售卖饮料、上课期间禁止喝饮料等原因。

目前饮料市场中一半以上的饮料为含糖饮料。含糖饮料是指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单糖或双糖、含糖量在5%以上的饮料。

研究表明,经常喝含糖饮料危害儿童健康。例如,会增加龋齿、肥胖的发生风险。因此,应该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更不能以饮料代替水。

如果喝饮料,应该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不买“三无”产品。选择饮料时要看饮料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尽量选择“碳水化合物”或“糖”含量低的饮料。喝完饮料后要注意口腔卫生,用清水漱口。

5、节制饮食,不挑食快成长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现在有些父母总担心孩子吃得少,吃不饱,总想让孩子多吃一点儿。孩子吃多了,几天下来就容易形成食积便秘。因为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即大肠有病会影响到肺的功能。研究表明,大肠的粪食燥结,能够引起巨噬细胞死亡率增高,肺组织抵抗力下降,进而引起反复的肺及呼吸道感染。

根据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规律就餐,三餐合理,规律进餐,培养健康饮食行为。自主进食不挑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每天饮奶,足量饮水,正确选择零食。食物应合理烹调,易于消化,少调料、少油炸。参与食物选择与制作,增进对食物的认知与喜爱。经常户外活动,保证每天至少户外活动2小时,保障健康生长。

如何避免挑食偏食?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挑食不偏食,与儿童一起进食。家长良好的饮食行为对儿童有很大的影响。鼓励儿童选择多种食物,引导选择健康食物。家长不在进餐时训斥儿童,鼓励、引导儿童自主进餐,不强迫进食,吃多少由儿童自己决定。儿童不喜欢吃的食物,可以尝试变换烹调方法或盛放容器,比如不爱吃的蔬菜可以剁碎,做成饺子或者包子,或者每次尝试少量,鼓励多次尝试,并及时给予表扬,但切不可强迫喂食。增加儿童身体活动量,尤其是选择儿童喜欢的运动方式,增加能量消耗,增进食欲,提高进食量。不要以食物作为对儿童的奖励或惩罚的措施,避免儿童对食物产生错误的喜好。

强调“三不要”

1、不要在吃饭的时候批评孩子,除了不影响食物更好地消化吸收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让孩子单纯地享受食物的味道和营养,而不是因为一顿餐桌上的训斥而对食物产生不好的记忆。

2、不要用食物作为奖励,不要强迫孩子吃某种不爱吃的食物;允许孩子在合理范围内选择食物,调动其选择食物的积极性。

3、不要在用餐过程中看电视或做其他,不要边玩边吃。用心吃饭,享受食物。

幼儿科普小知识2

什么是极光?

极光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当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剧烈时,太阳发出大量强烈的带电粒子流,沿着地磁场的磁力线向南北两极移动,它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的上层,其能量相当于几万或几十万颗氢弹爆炸的威力。由于带电粒子速度很快,碰撞空气中的原子时,原子外层的电子便获得能量。当这些电子获得的能量释放出来,便会辐射出一种可见的光束,这种迷人的色彩就是极光。

地球的两极有两个大磁场,带电粒子流受地球磁场的影响,飞行路线就要向两极偏转,两极地区形成的粒子流较中纬度更多,在高纬度地区人们能观察到极光的机会更多些。出现在北极的叫北极光,出现在南极的叫南极光。

极光通常有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等多种形状。由于空气中含有氢、氧、氮、氦、氖、氩等气体,在带电粒子流的作用下,各种不同气体便发出不同的光。比如氖气发出红光,氩气发出蓝光,因此极光的颜色也是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极光往往突然出现,连续一段时间以后又突然消失。

在瑞典、挪威、前苏联和加拿大北部,一年可以看到100次左右的极光,出现的时间大多在春季和秋季。在加拿大北部的赫德森湾地区,每年见到的极光多达240次左右。我国最北部的黑龙江省漠河地区,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五彩斑斓北极光。

幼儿科普小知识3

海和洋的区分: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海洋,海洋。人们总是这样说,但好多人却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文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东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幼儿科普小知识4

远山为什么是蓝色的?

大千世界里,物体的颜色千差万别,将整个世界装点得五彩缤纷,但不知你是否留意过大山的颜色,大山有的是光秃秃的石头山、红土山,还有绿草成茵,树木成林的花果山。如果我们离大山很近,看见这些山各有各的颜色。当我们离大山很远(几十公里以外)。并且天气晴朗时,则不管是什么样的山都是蓝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里面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呢!首先要从空气对光的作用说起,地球上方的大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其中含有一些微小颗粒(如尘埃微粒),当阳光穿过大气时,要发生散射现象,即光照射到小颗粒上,又向四处散开,使我们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光。正是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才使得我们的生活空间充满色彩。

月球周围没有大气,登月宇航员看到的月球上空是黑暗的。如有一束光射进窗内,且室内有烟雾或尘埃,我们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这束光。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但是大气对不同颜色的光散射强度不同,散射蓝紫光最多,散射红光最少,散射出的的蓝紫光可达红光的10倍以上。由此看来;空气主要将阳光中的蓝光散射到四面八方,使你在晴朗的天气里仰望天空,是蔚蓝色的,这是空气中的蓝色散射击光射入你的眼睛,便使你产生了蓝色的视觉。

那么,远山的蓝色也是由空气中的蓝色散射光引起的吗?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大山本身的颜色哪里去了呢?原来,空气除了对光有散射作用外,还有吸引作用。由于远山和我们之间隔着厚厚的空气,远山的反射光会被空气不断吸引和散射,使其本身的颜色变得很弱,完全被空气中的蓝色散射光的颜色所掩盖。这样,当远山的反射光与空气申的蓝色散射光一同射入你的眼帘时,你便觉得所有的远山都是蓝色的。

幼儿科普小知识5

仙人掌为什么多肉多刺?

仙人掌的老家在南美和墨西哥,它的祖辈们面对严酷的干旱环境,与滚滚黄沙斗,与少雨缺水、冷热多变的气候斗,千千万万年过去了,它们终于在沙漠站稳脚跟,然而体态却了样:叶子不见了,茎干成为肉质多浆多刺了。

这种变化对仙人掌之类植物大有好处。大家知道,植物的喝水量很大,它喝的水大部分消耗于蒸腾作用,叶子是主要的蒸腾部位,大部分水分都要从这里跑掉。据统计,每吸收100克水,大约有99克通过蒸腾跑掉,只有1克保持在体内。在干旱的环境里,水分来之不易,哪里承受得起这样巨额支出呢?为对付酷旱,仙人掌的叶子退化了,有的甚至变成针状或刺状,这就从根本上减少蒸腾面,“紧缩水分开支”。仙人掌节水能力到底有多大?有人把株高差不多的苹果树和仙人掌种在一起,在夏季里观察它们一天消耗的水量,结果是苹果树消耗10千克-20千克,而仙人掌却只消耗20克,相差上千倍。这不是仙人掌的吝惜,而是生存的需要。把一株具有茂密叶片的苹果树栽在沙漠里,它肯定就活不了。

仙人掌的刺也有多种,有的变成白色茸毛,密披身上,它可以反射强烈的阳光,借以降低体表温度,也可以收到减少水分蒸腾的功效。

仙人掌一方面限度地减少水分蒸腾,一方面却大量贮水。如果不贮备水分,在雨水稀少的沙漠地带,就随时有干死的可能。仙人掌的茎干变成肉质多浆,根部也深入沙地里,就能够吸收贮存大量水分,因为这种肉质茎含有许多胶体物,吸水力很强,但水分要想逸散却很困难。仙人掌的贮水本领是惊人的,有的仙人掌肉质茎像水缸粗,高10多米,简直像个贮水桶,过路人口渴,用力一砍就可以喝到沙漠里的“饮料”。

仙人掌之类植物正是以它体态的这些变化来适应干旱气候的,这就是仙人掌多肉多刺的原因。

幼儿科普小知识6

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

蚂蚁经常外出,不管路途多远,都不会迷失方向,能顺利返回巢中。这是因为它们有两大利器:一是在它们外出觅食时,在走过的路上分泌一种“追踪激素”,回来时便沿此路线返回巢中。这种追踪激素是一种极微量的化学物质,既有通信作用,又有定向作用,人们通常称其为“化学语言”。

二是蚂蚁的复眼能感知波长500纳米左右的电磁波,这是人眼看不到的禁外线、X射线和丫射线,故它具有探测天空中偏振紫外光的本领,并以偏振紫外光作为定向器来导航。所谓偏振光,是指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当电磁波进入大气层,受到大气分子和尘埃的散射作用而成的光,这种光只在某一方向上振动,而不同于向各个方向均匀分布的自然光,所以称为偏振光。天空中任何一点偏振光的偏振方向,都同太阳、观察者和那一点组成的平面相垂直。根据太阳位置,人们可以确定整个天空的偏振光图像。反之,从天空中的偏振光图像,也可推断出太阳的位置。人眼察觉不出光的偏振现象,只能用偏振器来检查,但蚂蚁却可根据天空中偏振光来确定太阳位置。即使在乌云遮天或日落西山时,蚂蚁也能看到这种偏振光。天空中光的偏振紫外波段最稳定,利用偏振紫外光导航极为可靠,这就是蚂蚁之所以能准确回巢的奥秘。

幼儿科普小知识7

吃水果要不要吃水果皮?

夏天是不少水果成熟的季节,西瓜、桃子、荔枝、葡萄、樱桃等等,应有尽有。水果不仅味道好,还富含各种维生素,适当摄入对人体是有好处的,果肉那是肯定要吃的,那么,水果皮要不要吃呢?

很多人都不喜欢吃果皮,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自动削皮器、半自动削皮器纷纷出场,不过就算没有这些自动化的工具,牙齿你总是有的吧,不爱吃皮?啃掉吐了不就得了。然而,如今流行一个观点:“水果带着皮吃才有营养”,实际上是如此吗?

这个其实得分情况讨论,我们先讲一下大多数水果皮的作用——保护果实。对于果实来说,最害怕的莫过于两点,一是水分流失,不再水嫩嫩;二是外来者(动物、微生物)的侵害。所以一般果皮的细胞都紧凑地靠在一起形成比果肉要结实很多的致密组织,就这样还不放心,还要在果皮的外面涂上点可以减慢水分流失的蜡质还有多糖类物质。当然,为了对付那些在水果没成熟时就跃跃欲试偷吃的动物们,果皮会努力让自己尝着酸涩,尽管成熟后这种情况会改善很多,但是肯定没有甜甜的味道让人欢喜。

想象一下,这样带着敌意的果皮和里面的肉相比肯定是少了些滋味,说不上味同嚼蜡吧,也差不了太多,不受青睐是肯定的。那么,味道不好并不一定代表没有营养是吧?良药苦口利于病。接下来我们看看大家推崇果皮的原因:葡萄皮中含有花青素,具有抗氧化,保护心脑血管等功能,注意重点词——花青素。除了葡萄外,草莓、苹果、樱桃、蔓越莓等花青素的含量也较多。

花青素是一大类物质,听这个名字就是和色彩有关的,红色、紫色、蓝色等等颜色都是因它而显现出来的:粉红色的桃花、红色的月季花,都是花青素在发挥自身的作用。那么,花青素除了能让世界姹紫嫣红外,还能做什么呢?

对抗自由基!植物体因为光照会产生很多能量,能量被氧分子吸收形成自由基。这些携带高能的分子威胁着正常的细胞,而花青素就为了消除自由基,牺牲了自己,和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功能类似。花青素的这个特点被人类发现后就想着能用于人体,所以就开始鼓励大家多多吃含花青素的果皮,但是,这真的是需要大量摄取的。总共一个水果就那么些果皮,为了摄入花青素而吃皮吐果,不得不说是本末倒置。

而且,据统计,即使是正常使用杀虫剂,苹果皮上的农药残留也比果肉多出20%,其它水果也是类似,那么,为了花青素摄入了农药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尽可能享受果肉吧,如果实在是喜欢果皮的味道,洗干净适量吃也是可以的。

幼儿科普小知识8

带虫眼的蔬菜就是好蔬菜吗?

常常听人说,买菜的时候应该挑那种有虫眼的菜。洗菜时碰上虫也没关系,那才健康,说明这种蔬菜肯定没打过农药,虫子吃了都没事,我们吃起来自然也安全了。市场上很多的菜虽然看上去很新鲜,色泽又好,一片片的叶子又大又绿,而且还没有虫眼,肯定是因为打的农药太多了,连虫子都不吃了。这种蔬菜的农药残留肯定也很多,所以还是谨慎点别买了。

这样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菜上有虫眼并不能证明菜就没有喷施农药,相反,有虫眼的菜说明虫子很多,菜农在菜将要上市之前短时间内会喷施大量的农药来杀死害虫。

我们来看看一组数据:农药被喷施到农田、草原、森林和水域时,直接落到害虫上的农药不到施药量的1%,喷洒到植物上的约10%~20%,40%~60%落至土壤,5%~30%扩散于大气中。

简单而言:如果杀灭这些害虫需要1mg的农药,那么我们至少要喷施100mg的药量,那么10~20mg的都农药会落在菜上。这样的菜短时间就会被拉到市场上销售到客户手中,大量的农药来不及分解就被摆上餐桌,这样的菜农药残留反而是最多的,对人体危害也是的。

第二,像人体的皮肤是人体第一道保护屏障一样,蔬菜也有自己的天然保护屏障,那就是蔬菜叶子,但前提是叶子必须是完整的。

完整的叶子有一层天然的保护膜,可以阻止大部分的农药入侵到叶子内部,有虫眼的菜失去了天然的保护,使得农药更容易渗透到叶子的内部,因此会有更大的农药残留问题。另外,除了农药外其他空气中或雨水中的有害物质也会乘虚而入,进一步污染蔬菜,所以有虫眼的蔬菜更不靠谱。

第三,定期少量喷施农药的菜,可以使害虫无法生长,也能保持菜叶的完整性。

菜农也就没有必要短时间内大量喷施农药,而且完整的菜叶农药残留量也会进一步降低,相对有虫眼的菜更安全些。

温馨提示:买菜不要盲目相信有虫子的菜就天然无公害,没农药安全健康,恰恰相反叶面完整没有虫子的才是我们应该去选择的菜。

那么,既然不能盲目选择有虫眼带虫的菜,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安全健康的蔬菜呢?

一、买回来的叶菜不要立刻食用,可以在冰箱里放置几天,这样可以促进农残可以进一步分解,相对安全一些。

二、选择有特殊气味的蔬菜,如:洋葱、芹菜、韭菜、茼蒿等等,这类菜有特殊的气味,一般很少滋生害虫,所以喷洒的农药也较少,相对安全。而且这类蔬菜营养价值也很高。

三、选择生长周期较短的时令菜,例如豆芽、韭菜等。这类菜生长周期较短,农药用量也会少很多。

四、需要连续性、多次收获的蔬菜,农药也会连续性的喷洒。如:菜豆、韭菜花、小黄瓜等,减少购买次数。

五、选择根茎类的、可以去皮的蔬菜如:萝卜、土豆、冬瓜等,也能相对安全一些。

幼儿科普小知识9

土壤为什么有多种颜色?

原来土壤里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和矿物质组成的差异,会让土壤呈现不同的颜色。土壤腐殖质由动植物残体演变而成,一般粘附在土粒的表面,它的多少主要是调节土壤颜色的深浅。黑色的土壤一般是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因为腐殖质呈黑色和棕色;腐殖质含量少时,土壤则呈现灰色或灰白色,如新疆灰漠土。从灰到黑,颜色随腐殖质含量的升高呈梯度变化。

矿物质有更神奇的效果,是它让土壤有了除黑以外的其他颜色。比如,氧化铁就是土壤矿物质中的调色高手,当它在土壤中的含量高时,土色发红,或者呈棕红色。氧化铁又是一种善变的物质,在土壤里经常发生变化。当它与水作用时,能转变为黄色的水化氧化铁,低洼潮湿的环境是这一变化的适宜条件。因而在这种地方,土壤常显黄色。通风不良、氧气缺乏时,土壤中的氧化铁又变成了氧化亚铁。当土壤中的氧化亚铁较多时,土壤就呈现出灰蓝色。白色则常常与土壤里的盐分变化紧密相连。如碳酸钙、碳酸钠、氯化钠等盐类,以及高岭土、氢氧化铝等物质在土壤中呈粉末状存在时,都可能让土壤呈现偏白的颜色。

紫色土则是由紫色砂岩和页岩风化物发育形成,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多,富含钙、磷、钾等营养元素,其土色的决定因子主要为其中含有的结晶性氧化铁和锰化合物。

土壤颜色也是可以改变的。例如呈灰色、灰白色、暗棕色、红棕色等的土壤,原来大多是白土、红壤、黄壤,在人们长期耕作、施用有机肥作用下,土壤中腐殖质有所增加,土壤逐步向黑色过渡。

土壤的颜色可以反映土壤内在性质的变化,它是划分土壤层次、研究土壤性质的重要依据。根据土壤的颜色,不但可以判断出土壤大致肥瘦的情况,“因地制宜”种植相应合适的作物,还便于“对症下药”,对土壤进行改良。土壤的颜色不同也会影响土壤温度。土色深的,吸收阳光能力强,土温升高快,土色浅的,吸收阳光的能力弱,土温升高慢些。土壤的温度与种子发芽、根系生长、微生物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本内容由xiaojie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61493.html

(0)
xiaojiexiaojie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