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电影观后感 电影《九零后》的心得体会(10篇)

观后感是观看完影视作品、阅读完文学作品、或者参加完活动、展览等之后,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它是一种抒发情感、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文体。那么,《九零后》电影观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电影《九零后》的心得体会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篇1

  《九零后》是一部由徐蓓执导,杨振宁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它讲述了西南联大的学生,在抗日战争与新中国的过程中的成长,努力。对于西南联大西方媒体曾如此评论:世界上有三个教育中心-美国,英国,中国昆明。因为中国昆明,曾有一座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与传奇。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师生南迁昆明,合而为一,先后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纪录电影《九零后》,让纸上的故事变活了,从时间和人物上,展现西南联大这四个字背后灿烂的本貌,这所“中国最传奇大学”最鲜活、原本的.校园生活。

  我记得日军轰炸昆明时,一个学生回忆,在一个堡垒的后面全是尸骨,分离的肢体。杨振宁先生一开始就提到的查良铮,也就是笔名为穆旦的那位先生,在缅甸的丛林中消失了五个多月。在满是蚊虫的丛林,我无法想象查先生是如何度过野兽的嘶吼,毒虫的侵蚀。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在和平年代,不过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罢了。5月19日,《九零后》在清华大学举办特别放映,清华大礼堂的席位几近满座,全校的师生、家长带领的小朋友们、已退休的教授、90多岁的联大亲属等齐聚现场。一位联大后人在观影后百感交集,“听了这些曾经同是西南联大毕业、与父亲同龄的前辈们讲述的往事,让我顿时想起父亲曾经对母校的热爱及多次深情回忆。”

  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但每一位受访的先生们,都有属于自己青涩少年的动人故事。在现场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许多受访者回忆起当年恋爱、逃课的故事。百岁的许渊冲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学,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马识途先生,一位正在中央大学就读的学生,领命前往西南联大潜伏。改名后的他,谈到考西南联大,直接“凡尔赛”地说到:“西南联大,我一考就考上了”。

  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九零后》虽然呈现的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青春故事,但我相信,它与今天的“90后”“00后”观众,依然能够同频共振。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篇2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华诞,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革命历程,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学校选择在今天,6月中最为平凡的一天,组织我们去观看电影《九零后》。几位老人平实的语言,云淡风轻间,在我的内心掀起万丈波澜。

  艺术工作者们选择以纪录片的形式,用杨振宁、许渊冲、王希季等前辈们的讲述和先辈们书信日记中的描述,尽量还原历史,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但群星闪耀的年代。大气磅礴的画面,贴合情节的背景音乐,流畅细腻的分镜剪辑,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能体会到工作人员们的用心良苦。也正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用心,才让我们感受到众多“九零后”身处于战乱之中仍坚守那颗赤子之心的家国情怀。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炸毁,家园被占领。一群十八九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大。他们横跨半个中国,自诩为“湘黔滇步行团”,他们穿越过一座城市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如今谈起,有的老人热泪盈眶,难以自已;有的前辈淡淡微笑,平静面对。各位老人都早已不复青春,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当年身处于战乱之中,却仍能秉持那颗求知之心,虽各怀其志但都一心报国,虽缺衣少食但仍苦中作乐。所谓“西南联大”,正是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仍然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殿堂,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真是那群星的存在,才能有我们如今强盛的国家,才能有我们如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如今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代人都有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而我们要做的正是从痛苦中创作希望,并努力把希望变成事实。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篇3

  “九零后”,这个名字让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年轻人,可是看过影片才发现这指的基本都是上了90岁的老人,他们并不年轻。

  他们的故事须从“西南联大”说起。

  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有的学生刚一毕业,第二天就卢沟桥事变,南开大学没了。

  那时,他们还年轻。

  接着,西南联大建立起了。不少青年,进了联大校门。这里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学生一边就寝时与臭虫做斗争,一边埋头苦读。尽管读书时身处特殊时代,老人们仍有独属于自己的青涩的少年时光。百岁老人许渊冲还有着一种珍贵的孩子气,提起同学巫宁坤,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9分,他才七十几分……”多么熟悉的口吻……

  那时,他们还年轻。

  少年的心中,总是燃着一簇烈火。缪弘便是这样的少年,他与哥哥缪中先是隐瞒父亲的名字(其父缪斌为汉奸)考上西南联大,随后二人主动提出从军抗日,不幸缪弘被敌弹击中,就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悲壮而又悄然的陨落在荒野中,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祭奠了抗日的战火……

  那时,他们还年轻。

  我终于明白,“九零后”处于战乱年代中,却仍坚守赤子之心的爱国情怀。我终于明白,西南联大对于我们来说的尘封的历史,却是九零后们鲜活的青春回忆,他们不再青春,可青春还是青春,所以他们的回忆都与年轻人产生共鸣。

  如今,西南联大的学子变为了期颐之年的老人,此时的我们,就是“九零后”……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篇4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而联大的辉煌,注定是特殊时代所造就的,无可比拟,不可复制。

  影片中的“九零后”,饱含热泪,情绪高昂,平和地讲述着那个艰苦岁月的珍贵回忆,当然,老少年许渊冲先生依然不出所料的是气氛担当。观看影片后的九零后,进行着影后交流,认真讨论着要如何学以致用,要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影片的阵容堪称“豪华”: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可以透过读书找到答案。

  过去与现在,影片内外的两代九零后,互相交映,成就了一次特殊的观影…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篇5

  下午带班上的学生一起观看了记录电影《九零后》,并和导演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初看电影的名字,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是讲什么。再看海报上的细节,才知道是讲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被采访的联大毕业,年岁都在90以上,所以称其为“90后”。这是一个不太好驾驭的题材,尤其是作为一部在院线播放的电影。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作为纪录片,其故事感并不差,代入感也很强,是一部非常好的记录电影。下面谈谈对这部作品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三点:先贤的精神,时代的使命,以及永恒的美和知识。

  先说先贤的精神,简而言之,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电影叙述到,在联大读书时候,杨振宁、邓稼先两位先生时常一起背古诗,杨振宁的回忆邓稼先的文章中,也曾提过他们一起背诵唐代诗人李华的《吊古战场》文。电影引入这个段落,取意有二:一是家国沦丧、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二是改变这一切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我一直认为,家国情怀是中国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这种精神底色古已有之,从先秦诸子,再到宋明诸儒,皆是如此。从《大学》里的修、齐、治、平,到张载的“横渠四句”,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内在的情怀是一致的,联大学子亦是如此。杨振宁6岁时,其父杨武之刚刚从美国学成归来,任教于清华大学算学系,并开始着手孩子的教育问题。杨振宁曾回忆道:父亲想找一个人来教我,他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数学,也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物理,他去找历史学家雷海宗教授,他跟雷先生说,你可不可以找你的一个学生,来教振宁《孟子》。雷先生就介绍他的一位得意门生,叫做丁则良。我记得很清楚,每个礼拜五天,每天早上我到科学馆我父亲的办公室里,然后丁先生也来,教我一两个钟头的《孟子》,这样持续了一个暑假,跟第二年的半个暑假。一个半暑假里,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背出来。《孟子》里头有很多儒家的哲学,你可以了解整个中国的思想方式。现在回想起来,这对我这个人整个的思路,有非常大的影响。远比我父亲那个时候找一个人来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树人先立德,此之谓也。

  再谈“时代的使命”。时易世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电影里联大校友马识途说:“我最初读的是中央大学化学系,那会儿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学化学,造炸弹炸日本鬼子。”这让我想起钱伟长的故事,钱伟长和杨振宁一样,出身书香门第,以修齐治平作为学问的起点,钱伟长的叔叔,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历史满分,物理5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还没入学报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感叹学历史造不了飞机大炮,决心转投物理系,但叔父钱穆对此并不支持。于是钱伟长找到与叔叔过从甚密的顾颉刚从中斡旋,顾颉刚先生说:“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所以说,“工业救国”、“科技救国”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同样的,我们这一代人,亦有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有需要我们攀登的高峰,需要我们补齐的短板。

  最后,是永恒的美和知识。知识和美,大致是一回事。知识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用来造房子、造桥,亦在于其可以带来思想的愉悦,一种崇高的审美;无论文史哲,还是数理化,皆是如此。这种思维的愉悦,崇高的审美,可以穿越时代,具有永恒的意义。在观影后的交流环节,导演说,她对这些老先生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对知识本身充满热情,而不仅是“知识”所带来的某种具体的好处。有学生问导演,对联大诸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位,他的那句话打动了你?她回答说,是邓稼先先生的Pure(纯粹)。我也很喜欢“pure”,我理解的”pure’,就是“赤子之心”,对家国也好,对知识也好。如果对其本身没有热情,是难以有杰出的建树的。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喜欢的是知识带来的“分数”、“好工作”?还是对其本身充满热情,并且,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思想的愉悦。

  有时候,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让我们有不可避免的功利,并且让我们把孩子教的也变得功利起来。一位同事对我讲,高一上学期,一次她在课堂上谈了对世事现象的看法。学生下课后真诚的问:“老师,你讲这些,高考考不考?”,让老师哭笑不得。也有学生对我说过:“高考准备选物理,历史学的不好也没关系”,让我感到遗憾。如果看这样一部纪录片,能够让其有所感悟,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教育是一个概率游戏,只能努力为杰出的人创造某种可能性。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篇6

  一群九零后大学生组织了一场《九零后》的点映,影片中,烽火连天,硝烟充满,中国的西南一隅,斯文在兹,弥歌不绝。影片外,现世平稳,阳光明媚,影院的一厅,青春充满,出口成章。

  救国经世,尤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而学问分子会在山河破裂之际,在政治、军事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这种韧性,会让一种文化变得极度的强大。而茅屋草舍的联大,群贤毕至,共赴国难,使中国学问分子在精神层面没有溃散,又把三校的特色:“思想自由”、“通才教育”、“把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作为教育目标”所融合,异不害同,相得益彰,以此培育出一批独立思索 ,喜爱国家的人才。这,也是联大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赞誉的原因。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烁时,而联大的辉煌,注定是特别时代所造就的,无可比拟,不可复制。

  影片中的“九零后”,或饱含热泪,或心情昂扬,或平和地叙述着那个艰苦岁月的宝贵回忆,当然,老少年许渊冲先生依旧不出所料的是气氛担当。影片外的九零后,在一阵阵掌声中进行着影后交流,专心争论着要如何学以致用,要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最终在给一位当天生日的女孩唱的生日歌中开心的结束。

  过去与现在,影片内外的两代九零后,相互交映,成就了一次特别的观影体验。

  在感叹影片的同时,也惊异于当代大学生的优秀程度。所以,从来都没有“垮掉的一代”之说,每一代人都在属于自己的时代,用自己的方式专心热闹地成长着。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篇7

  初接触这个名称时,就存有疑惑,此90后,可是指的现在初成年的“90后”们,在看清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大师们:98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咆哮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

  顿感,“九零后”这个片名,有点取巧。取巧之外,也恰当。其一,影片中的人物接受采访的时候,基本上都过了90岁,他们是妥妥的“九零后”。其二,影片主要叙述他们在“中国曾经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求学的故事,那时候,他们风华正茂,一如当下的“九零后”。

  这应当是有史以来最强的一届“九零后”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等等。影片还呈现了他们可爱可亲的一面,“口无遮拦”的巫宁坤、“傲慢自大”的许渊冲、“孩子般pure”的邓稼先等等。遗憾的是,影片创作期间有3位拍摄对象已经离开人世,本片的“抢救式”拍摄也为他们留下了宝贵的绝笔影像。

  一所在战火中临时“联合”的大学;一所以简陋的砖瓦房为教室、以茅草房为宿舍的大学;一所师生时刻预备着“跑警报”的大学;一所仅仅维系了九年的大学;却大师云集,更培育了史上最强的一届“九零后”。

其中,“蒙太奇”式的两位大师回答,也是可爱到我们这些年轻一辈了。原来,西南联大的“文学课”,采取的教学法很特殊,吴宓、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大师每位讲两周,完全抛弃了常见的系统性的教学法。理科生杨振宁坦言:“这样完全没有系统性,不是很好。”下一秒,文科生许渊冲却感动地表示:“这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学课。”

  西南联大对一年级新生实行“通识教育”,学子们齐聚一堂,不分科。许渊冲、杨振宁、王希季分别属文科、理科、工科,却因为“通识教育”成为同学,其后,他们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而这样的“通识教育”,很可能是西南联大大师辈出的重要基石。

  活着的“九零后”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而邓稼先、穆旦、汪曾祺、缪弘等他们都是西南联大的“可爱的人”。穆旦、缪弘的人生际遇与其他人大不相同,穆旦命运坎坷,炼狱重生后,诗风、文风大为不同。缪弘也许是影片中唯一没有留下学号的联大学生,用生命在述说自我的救赎。

  曾经,我有对邓稼先先生的提问,为何如今诞生不出当年的那一批名垂青史的伟人,现在的我可能有了答案。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篇8

  下午带班上的学生一起观看了记录电影《九零后》,并和导演进行了简洁的交流。初看电影的名字,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是讲什么。再看海报上的细节,才知道是讲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被采访的联大毕业,年岁都在90以上,所以称其为“90后”。这是一个不太好驾驭的题材,尤其是作为一部在院线播放的电影。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作为纪录片,其故事感并不差,代入感也很强,是一部特别好的记录电影。下面谈谈对这部作品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三点:先贤的精神,时代的使命,以及永恒的美和学问。

  先说先贤的精神,简而言之,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电影叙述到,在联大读书时候,杨振宁、邓稼先两位先生时常一起背古诗,杨振宁的回忆邓稼先的文章中,也曾提过他们一起背诵唐代诗人李华的《吊古战场》文。电影引入这个段落,取意有二:

  一是家国沦丧、山河破裂、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二是转变这一切是学问分子的责任。我一直认为,家国情怀是中国杰出学问分子的精神底色。这种精神底色古已有之,从先秦诸子,再到宋明诸儒,皆是如此。从《大学》里的修、齐、治、平,到张载的“横渠四句”,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内在的情怀是全都的,联大学子亦是如此。杨振宁6岁时,其父杨武之刚刚从美国学成归来,任教于清华大学算学系,并开头着手孩子的教育问题。杨振宁曾回忆道:父亲想找一个人来教我,他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数学,也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物理,他去找历史学家雷海宗教授,他跟雷先生说,你可不可以找你的一个学生,来教振宁《孟子》。雷先生就介绍他的一位得意门生,叫做丁则良。我记得很清晰,每个礼拜五天,每天早上我到科学馆我父亲的办公室里,然后丁先生也来,教我一两个钟头的《孟子》,这样持续了一个暑假,跟第二年的半个暑假。一个半暑假里,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背出来。《孟子》里头有许多儒家的哲学,你可以了解整个中国的思想方式。现在回想起来,这对我这个人整个的思路,有特别大的影响。远比我父亲那个时候找一个人来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树人先立德,此之谓也。

  再谈“时代的使命”。时易世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电影里联大校友马识途说:“我最初读的是中央大学化学系,那会儿的想法很简洁,就是学化学,造炸弹炸日本鬼子。”这让我想起钱伟长的故事,钱伟长和杨振宁一样,出身书香门第,以修齐治平作为学问的起点,钱伟长的叔叔,是闻名的历史学家钱穆。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历史满分,物理5分的成果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还没入学报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感叹学历史造不了飞机大炮,决心转投物理系,但叔父钱穆对此并不支持。于是钱伟长找到与叔叔过从甚密的顾颉刚从中斡旋,顾颉刚先生说:“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侮,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当支持。”所以说,“工业救国”、“科技救国”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同样的,我们这一代人,亦有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有需要我们攀登的高峰,需要我们补齐的短板。

  最终,是永恒的美和学问。学问和美,大致是一回事。学问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用来造房子、造桥,亦在于其可以带来思想的愉悦,一种崇高的审美;无论文史哲,还是数理化,皆是如此。这种思维的愉悦,崇高的审美,可以穿越时代,具有永恒的意义。在观影后的交流环节,导演说,她对这些老先生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对学问本身布满热忱,而不仅是“学问”所带来的某种详细的好处。有学生问导演,对联大诸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位,他的那句话打动了你?她回答说,是邓稼先先生的Pure(纯粹)。我也很喜爱“pure”,我理解的”pure’,就是“赤子之心”,对家国也好,对学问也好。假如对其本身没有热忱,是难以有杰出的建树的。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喜爱的是学问带来的“分数”、“好工作”?还是对其本身布满热忱,并且,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思想的愉悦。

  有时候,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让我们有不可避免的功利,并且让我们把孩子教的也变得功利起来。一位同事对我讲,高一上学期,一次她在课堂上谈了对世事现象的看法。学生下课后真诚的问:“老师,你讲这些,高考考不考?”,让老师哭笑不得。也有学生对我说过:“高考预备选物理,历史学的不好也没关系”,让我感到遗憾。假如看这样一部纪录片,能够让其有所感悟,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篇9

  西南联大这段历史真的值得我们去了解,尤其是在当下这种流量至上消遣至死的年月,当时这种学子满怀赤诚想学以报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我有专心思考过怎样的纪录片才是优秀的纪录片呢,我想应当是有内容、画面美、配乐好。这部纪录片的内容主要有西南联大的九零后们的访谈和配音演员们配的那些过往历史及已逝先生们的文章话语,再配上赏心悦目的祖国大好河山画面、宝贵的历史影像记录、虽短却精良的美术动画,配乐也都来的恰到好处。

  最终说一下戳我的笑点与泪点吧。最好笑的确定是理工科与文科对于联大教学方式截然不同的态度那里。然后还有一个就是杨苡女士回忆她的丈夫赵瑞蕻的时候,那种幸福感是穿越时间还能被人感受到的浪漫。我的泪点可能是有些奇惊奇怪的,这部纪录片给人的感动不是很激烈的感情,而是莫名就让人红了眼眶。我的第一个点是大家兵分三路往昆明汇合成立西南联大,第二个是联大学子从军,第三个是朱光亚号召海外学子回国,第四个是两弹一星的画面那里。

  纪录片里有不少教科书上出现过的名字,也有好多我第一次接触到的名字,但他们都是特别值得我们去了解去记住的人,特殊是在这个国士们间续离开我们的月份。“他们如日月星辰一样伴随我们,却又与日月星辰不同,是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

《九零后》电影观后感篇10

  一群九零后大学生组织了一场《九零后》的点映,影片中,烽火连天,硝烟充满,中国的西南一隅,斯文在兹,弥歌不绝。影片外,现世平稳,阳光明媚,影院的一厅,青春充满,出口成章。

  救国经世,尤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而学问分子会在山河破裂之际,在政治、军事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这种韧性,会让一种文化变得极度的强大。而茅屋草舍的联大,群贤毕至,共赴国难,使中国学问分子在精神层面没有溃散,又把三校的特色:“思想自由”、“通才教育”、“把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作为教育目标”所融合,异不害同,相得益彰,以此培育出一批独立思索 ,喜爱国家的人才。这,也是联大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赞誉的原因。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烁时,而联大的辉煌,注定是特别时代所造就的,无可比拟,不可复制。

  影片中的“九零后”,或饱含热泪,或心情昂扬,或平和地叙述着那个艰苦岁月的宝贵回忆,当然,老少年许渊冲先生依旧不出所料的是气氛担当。影片外的九零后,在一阵阵掌声中进行着影后交流,专心争论着要如何学以致用,要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最终在给一位当天生日的女孩唱的生日歌中开心的结束。

  过去与现在,影片内外的两代九零后,相互交映,成就了一次特别的观影体验。

  在感叹影片的同时,也惊异于当代大学生的优秀程度。所以,从来都没有“垮掉的一代”之说,每一代人都在属于自己的时代,用自己的方式专心热闹地成长着。

本内容由jiewei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64645.html

(0)
jieweijiewei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