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小道》观后感怎么写范文(10篇)

《邓小平小道》 是一部以中国共产党前领导人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的真实经历为背景的传记剧情片。那么,《邓小平小道》观后感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邓小平小道》观后感怎么写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邓小平小道》观后感篇1

这是一部让人重温改革开放初心,表达“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等理念的电影。但它首先是一部好电影,以情动人的电影。其细腻扎实的剧作、炉火纯青的表演、一气呵成的导演艺术,熔铸成这部感人肺腑、让人屡屡落泪的电影。

影片片头,在简洁地交代了事件起始——邓小平被下放江西监督劳动之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厂房、样板戏、红卫兵,游行、揪斗,绿军装和红袖标,极富年代感的元素、画面,一下子复原了那个并不遥远的年代。

在革命歌曲的嘹亮和闹哄哄的批斗中,传主却似乎姗姗来迟,电影惜墨如金,不断用镜头语言延宕着邓小平的正面“亮相”。终于我们看到,在车间,一个“小个子”,不为外面的喧闹和逼近的危险所动,认真地工作着,仿佛一切喧嚣都与他无关。

一开场,一个我们心目中的小平同志,那个隐忍而倔强、“永远打不垮”的“小个子”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片头也奠定了整部影片与传主性格几乎完全一致的基本美学风格:含蓄内敛,节制克制,细节为王,情动于中。

这就是王兴东历经15年创作编写,雷献禾执导,卢奇领衔主演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邓小平小道》。

“小道”作为创意核心和原型意象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作为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传记片,影片仅仅抓住传主的一个人生片段: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同志下放到江西南昌市郊劳动,进行精雕细琢、反复耕耘,以小见大。说小了,这就是3年4个月的光阴;说大了,这可是邓小平思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重要思想的萌芽地。也就是说,这条“小道”,贯通了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

“小道”是该片的主题词,也是影片紧紧扣牢的核心意象。“文革”期间,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在江西的这段时间里,他承受着政治、生活的高压,一边被监管劳动,一边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大儿子。他每天沿着小道从住地“将军楼”步行到工厂上班,风雨无阻,所以这条小道被后人称为“邓小平小道”。

“小道”是工人群众与党的干部的纽带。它本来就是同厂的工人为了让邓小平夫妇少绕冤枉路,不顾监看的解放军干事的推诿,推倒一堵围墙而建造的。电影中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对儿子邓朴方说,“要记住这条小路啊,它是工人和老百姓为我们修的。”

邓小平曾在路上摔了一身泥,但他坚强地坚持自己爬起来,他看到黄干事远远看着他,仿佛是要赌一口气——我能自己站起来。

《邓小平小道》观后感篇2

如果说《邓小平小道》在创意点上是“小道”、是“路”的话,那么在艺术表现上,电影紧紧扣牢的也有一个字——情。影片所有的人物关系都依“情”而立,亲情、民情、家国情、父子情、战友情,种种情愫细密交织,如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经种种矛盾冲突的解决、悲情高潮的爆发而臻于穿越隧道、迎来即将复出的光明,走上改革开放康庄大道的结局。

首先是一家人相濡以沫令人落泪的亲情。无论是伟人还是平民小人物,每逢国家不幸、人生事业的磨难冤屈,家庭亲情都是最温暖的心灵港湾。对一家人默默互相理解、扶持的表现,让我们心有戚戚。尤其是一家人齐心协力把轮椅中的邓朴方抬上台阶的镜头,透出倔强、自尊。影片着墨最多、最为动人的是父子情。三伏天,半夜里老父亲为儿子翻身搓背,鼓励儿子说,“只要有念想,就能站起来”,还交流经验,“忍,不是就认输了,是信仰、信念”。为了让北大物理系毕业的儿子有事干到处找坏掉的收音机,甚至把好的收音机故意弄坏给他修,种种生活细节让人唏嘘不已。

其次大书特书“民情”即共产党人与老百姓的那种鱼水情,如“二野”老部下、厂长罗朋和广大淳朴忠厚的工人同志的暗暗保护,推墙造路,一碗救命的红糖水,给邓朴方做翻身器械等,将一次次具体的视觉化行动,加以极为细腻的表达。

还有同志战友情。邓小平从红卫兵那里得知以前的老部下正在遭受冤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但又很无奈的表情,只能让老部下的儿子转告他要“忍耐”“想得开、挺得住”。回来以后,他开始洗冷水澡,一次又一次地用冷水浇灌,说“我从来不怕泼冷水”,对同志的担心、抱不平溢于言表。

影片的一个情感高潮是,一贯隐忍内敛的邓小平发了一次最大的脾气,是因为看到当地孩子吃不起粽子而哭泣。他坚持要黄干事把自己一家的粽子送去,说:“娃娃吃不上粽子才特别!我这个红军爷爷吃不下!”这既集中表现了他与群众的感情,也蕴含了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思考。在与群众的血肉相连中,他悟出了“说一千道一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根本”。

中外电影史上,优秀的传记片不少,但这部电影显然有其特色。影片着力于塑造邓小平的性格:倔强、不服输、隐忍、豁达、打不垮,重点展现邓小平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普通人一面,以及他作为大写的人的人格魅力。这一切,都点题了小平同志那一句著名的深情的自况——“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卢奇可以说是演邓小平的“专业户”,他曾60余次饰演不同时期的邓小平,但在这部电影中,可能是恰逢年龄阅历与传主最为接近的一次。加之经验的不断积累,还担纲联合导演,可谓渐臻炉火纯青之境,倾情奉献了他饰演邓小平以来最精彩的表演,细腻、精湛、饱满。这一次,他表现的不是作为军事家、革命家的邓小平,而是作为父亲、丈夫,甚至是普通老工人的邓小平,其表演风格内敛、情感表达克制而有张力,真正走进了邓小平的内心世界。

雷献禾的导演艺术同样出彩。电影亦如同传主邓小平的性格一样,内敛含蓄、细致细腻而传神。片头飞机上光线黯淡对“至暗时刻”的隐喻、出场的延宕和铺垫、结尾时汽车穿越隧道的象征,都很见导演功力。

印象特别深的还有邓朴方跳楼与邓小平似心有感应,突然梦中惊醒的两组镜头的交叉剪辑,从起跳到惊醒、到失落、到落地,跳楼的时间被拉得很长很长。父子间的那种血肉相连、同心相应的感情通过流畅完美的电影语言凸显出来,感人至深。

《邓小平小道》观后感篇3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望城岗,有一条连接新建县拖拉机配件修造厂和南昌步兵学校的田间小道。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邓小平小道》就讲述了在1969年10月到1973年2月期间,下放江西新建县的邓小平,在三年的劳动生活之余,时常踱步于这条长约1.5公里的小道,后来人们亲切地称它”小平小道”。这条不起眼的小道,却让小平同志在深入百姓生活后,萌发中国改革开放宏伟构想,从这个意义上,这是一条对中国发展产生重大转折的道路。该片以小中见大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独辟蹊径地通过一条小道,为观众再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于逆境中奋起的刚毅坚韧品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党无比忠诚的本色,以及其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领袖风采。

人格化的小道,在曲折泥泞的象征意义镜头语言下,一方面寓意了文革中“靠边站”的邓小平,在政治、工作上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一方面暗示在“政治动荡”年代,中国未来道路将何去何从的思考。三年的下放工厂工作生活经历,使得邓小平与工人和老百姓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这种接触不同于由上而下的调查研究,而是基于成为普通劳动群众一份子的切实切身感受。小道在这里既是体现小平同志在政治、工作、生活、情感上,犹如小道般崎岖不平、荆棘遍布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寓意小平坚韧的政治品格。无论风云如何变幻,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党的忠诚战士,在逆境中仍坚守信仰,心系人民,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趟出这条小道,走出小平的思想之道,说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最强音。小道见证了小平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小道深刻影响了他文革后作为国家领袖面对中国命运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小平小道”最终引领中国走上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

影片特别注重以情感人的人物塑造和叙事策略。对小平的这段经历,编导没有过多从政治的上层建筑去展开叙事,而是更多表现邓小平来自人民的革命本色和乐观主义精神。比如乌云散去他将要回到北京,但小平还是坚持去工厂上班完成当天的任务;比如对待监管他的黄干事和暗中保护他的二野老兵罗朋始终一视同仁。在林彪叛逃事件后,当他听到黄干事由平时的“老邓”变成“邓老”的称呼后,他依然豁达的让黄干事不要有心理压力和负担。片中最为感人的情感就是小平与邓朴方的父子之情。邓朴方没有出卖父亲,没有出卖信仰,在红卫兵威逼中跳楼摔断腿。当其来到江西,作为父亲的小平,不仅每隔两小时为他翻身、擦洗,更是从思想上鼓励儿子要有信念,哪怕不能站,坐也要直。为了改善生活,他和家人开菜园子,修厕所,小平幽默的台词,让人很难想象这曾经是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之一。

《邓小平小道》观后感篇4

《小平小道》是朱虹先生近日推出的一部力作。这本书与之前他写的《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不同,《小平小道》可以说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针对的读者群体也不完全一样。但是,这两本书也有相同之处,都是传播红色文化,内容都翔实易读。

我谈一谈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三个直接感受,就是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好读”,第二个是“感人”,第三个是“励志”。

一是好读。我在十几天前收到样书之后,一口气就读完了。我早就知道了这个选题,知道这个题材也也拍过电影,我很好奇以图书的形式来表现,会是什么样的呈现方式。我一直在想,朱虹先生会怎么写这本书,因为我感觉这本书并不好写。为什么不好写?因为小平同志的一生波澜壮阔,从四川出发,赴法留学,回国,经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议等各个时期。这本书描写的是他在江西“下放”的三年多期间,既不像战争年代有那么多的故事,也不像他复出之后有那么多的壮举,更多的是来自一些旁人的回忆;其次,小平同志一生严谨,不会把公家的事情向家人倾诉,而当时身在工厂车间,由于其身份特殊,也很少和工友们交往。但是,朱虹同志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时空穿插的写法,我认为这是这本书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地方。本书一开头就写周总理的电话,交代了为什么邓小平要去江西,然后再穿插原来邓小平革命战争年代就曾到过江西,包括他的第一次“起落”就是在江西。通过时空穿插的写法,就能够非常好地把在江西这三年零四个月的岁月饱满地呈现出来,所以说“好读”。我曾经也读过傅高义写的《邓小平时代》,虽然说翻译得也不错,但没有我们自己写出来的书内容流畅、好读。

二是感人。我在本书里更多地读到的是一位伟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感动的有两个地方,第一是邓小平给汪东兴、给中央写信,陈述家里工资没有照发,一下子从400多块钱减到了200多块钱。家庭虽然说不上陷于困顿,但是生活质量下降,他为此改掉了过去的一些习惯,比如不抽烟了,酒也改成了一般的本地米酒。这种历史细节是非常感人的。同时,他还为了自己孩子的治病问题,向中央写信寻求帮助。第二是在邓小平调研时候的一张用餐缴费收据,这个收据我认为是一张清廉收据,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三是励志。这本书对读者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读者读了之后一定会思考一个问题:当你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我觉得从这本书里,可以读到小平同志在人生的至暗时刻,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从中可以获得思想启迪和精神力量。

《邓小平小道》观后感篇5

2月19日,影片《邓小平小道》江西文艺评论家座谈会在南昌召开,这是继在北京召开专业影评人研讨会之后江西本土的一次集中观影观察,作为影片的发生地,非江西人不能体会其中一些生动的“在地”表达,及由此引发的更多情感共鸣。

南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邓涛认为,“这是近年来江西电影的代表作品,还原了一个特定的时代。”“很东方,表达言短意长。”作家阿袁如是说。

从评委变成观众,我省著名导演王玉锦用了“你们不知道我当时为它叫好到什么程度”来形容他对影片的肯定;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鲁则直接认为,“江西出品的电影应当有市场野心”,他建议红色题材创作应多以当代视野切入社会主义建设史及改革开放史这类题材,做出更多有意义的探索。

一条小道、一栋小楼、一处小院、一个小厂,一家人。

作为普通观众,记者在观影的过程中,也泪盈衣衫了好几回。

《邓小平小道》与其说是一个正能量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不如说它是一滴时代的眼泪,在大时代的长河浪花中,不仅是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邓小平,每一个普通人的际遇都有可能是一部曲折的年代之书。

沉下心来记录这些疾风骤雨的主创人员,尤为值得称赞。

因此我想首先致敬影片的制片人、编剧和导演,感谢他们选择了邓小平在江西的3年。这是邓小平不寻常的3年,他在这里的行走、沉思,忍耐,都有可能是蝴蝶扇起翅膀前的一次振动。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在这样的振动中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这是时代洪流的方向,也是智者的选择。

我还要致敬邓小平的扮演者卢奇。这是一个特型演员的转变。他摒弃了特型表演的模子与套路,在表达上为邓小平注入了更多的血肉和情感。他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向监控人员要安眠药助眠,每次服药后还要张嘴让其检查;他作为一个六旬老人,还要上楼下楼起夜护理瘫痪的儿子;他一个人,坐在楼梯的拐角处,昏黄的灯光照映着他孤独的身影……这些镜头是无声的,安静的,于细微处,节制地表达了一个从高处下来的国家前领导人的隐忍。

《邓小平小道》观后感篇6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我们感叹生活中坎坷太多时,是否考虑过怎样去战胜困难?

每个人都会遇到波折,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勇敢面对。

此时有一部电影,对于身处逆境的人们,也许会带来启迪。

由王兴东担任艺术监制和编剧,雷献禾执导、卢奇联合导演,卢奇、于慧主演的院线电影《邓小平小道》,将于4月22日正式登陆内地院线。

作为一部传记片,《邓小平小道》选取了邓小平人生中三年多的一段非凡经历。影片的片名来自于主人公在南昌的工厂劳动时,工人为方便邓小平上下班专门用炉灰渣铺的一条小道。风风雨雨的几年里,这条小道见证了这位伟人的崛起。

故事的时代背景在上世纪70年代。主人公在江西南昌三年多被监督劳动的经历,过去一直鲜为人知。那么他在这三年中,经历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影片会给出答案。

影片展现的是伟人的下放生活,这可以说是他人生最失意的三年。人们常说,看一个人,不要看他得意时的表现,而是要看他失意时的状态。

在《邓小平小道》中,影片主人公邓小平被下放江西,一夕之间从领导岗位变身普通工人,落差感不言而喻。在人生的低谷,邓小平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想得开,挺得住”。他依然乐观面对,积极工作,把每一个零件加工完成。还和工人们做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水准。

在南昌的每一天,他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尤其是照顾瘫痪的儿子,体力付出是一方面,还要积极提振儿子颓废的精神。在那样的生活重压之下,他依旧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多大的困难似乎都不在话下,任何问题他都在想办法解决。通过这部电影,观众可以看到他钢铁一般的意志。

最后是力道千钧。

这里说的是表演。卢奇作为特型演员,塑造了几十年的邓小平形象。这一次在《邓小平小道》中是一次集大成式的演出,以小见大,通过种种细节上的塑造,真实还原了我们心中的邓老,真的把邓小平演“活”了。

这段人生,几乎是首次在大银幕上演绎。处于低谷的主人公,所表现出的坚毅、积极、乐观,令人无比敬佩。片中有一场戏,他走过小道,不慎滑倒。但是他拒绝了妻子的搀扶,自己毅然站起。那一刻,他像是一位巨人,他相信自己能够再起,他将要去开创更好的未来。

《邓小平小道》观后感篇7

《邓小平小道》是一部传记电影,不要因为电影的题材和片名,就认定该片属于那种样板化的主旋律作品,这也是本片的导演雷献禾,以及编剧王兴东拍摄这部电影的原因。

电影打破观众对类型片的刻板认识,从生活与艺术的角度,精准把握时代背景,填补空白,还原真实,更是从角色塑造的角度入手,深刻的剖析人物,将立体生动的角色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新颖的类型片拍摄方式,更是非常适合年轻人观看。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邓小平同志谪居江西南昌城郊时期,在这段日子里,他在原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进行了为期三年零四个月劳动生活,期间不能称他为“同志”,只能用“老邓”替代,而且还有一位全程板着脸的黄干事形影不离的随行,既是保护他的安全,也对其日常生活进行监督,而“老邓”的所有行动,都要向这位干事汇报。

而这条“小道”,就是“老邓”每天上下班行走的寂寞小路。电影也交代了起因——原本是工厂后门的一个废弃小路,是工厂厂长和主任专门为“老邓”开辟的一条捷径,在那个动荡的时期,保护“老邓”安全,也方便其上下班。

这也是该片前20分钟的主线故事,用蒙太奇手法概括了背景和人物,一气呵成,让观众代入感极强。并从一场冲突中从侧面概括了“老邓”的胆识和气度,完成了角色的基本构型,也为后面的故事打下基础。

该片的故事线和人物塑造,也是全片最大的亮点。相比我国其他同类作品,比如很多描写领袖人物作品,为了把角色塑造得非常全面,所以其事迹要描述充分,人物关系要展示齐全。但本片并不是这样。正如在编剧课上老师说起的那样,“我们永远无法把他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拍成电影,但我们可以从一些重要事件中拍出一个人。浮光掠影,全而有限”。

这也是本片的特色——抓住了核心要素,没有面面俱到地展示“老邓”的社会关系以及他经历的大事件,而是从小事入手,以面概全,展示角色的人格魅力和信念。

《邓小平小道》观后感篇8

1969年,65岁的邓小平与夫人卓琳、继母夏伯根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生活。 

每天,邓小平、卓琳夫妇到工厂劳动,在家读书、看报、做家务。邓小平始终关注、思考着局势。 

从住所出发,经由一条小道,邓小平走二十多分钟,能到工厂。这条红土裸露、杂草丛生的小道,与中国改革开放宏图伟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鸡鸣三声,清晨的阳光照进了南昌陆军步兵学校“将军楼”。邓小平和夫人卓琳每天六点半起床,七点三十五分从家动身去工厂。

刚开始,两人从住所到工厂要绕一个大圈子,得走40多分钟,还经过一个长途汽车站,既费时又不安全。 

后来,厂里的工人为了方便他们上班,就在工厂后土墙上开了个小门,沿着荒坡和田埂铺铺整整,开辟出一条简单的小路——这便是著名的“小平小道”。 

这样,两位老人就可以少走一半的路程,只用20多分钟,就能走到厂里,在厂里,邓小平喜欢让工友们叫自己“老邓”。工友们跟两位和蔼的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老邓”最初负责在机修班用柴油洗零件。但是他上了年纪,干起来很吃力。车间主任陶端缙就安排邓小平去做钳工。很快,车间工人发现“老邓”活儿很地道。

陶端缙问:“你做这个事好像不是个外行。你是一个行家呀。” 邓小平笑着说:“我年轻的时候在法国勤工俭学,就是做这个。” 

邓小平在工厂劳动可不是“走过场”。这位“老钳工”干什么都一丝不苟。 

“真是好卖力的。”陶端缙回忆,“冬天,不管天气多冷,他都出一身汗。从后背到裤腰带,全是汗水。好卖力的。” 

邓小平下放江西后,工资取消,中央发给他一定的生活费。九口之家,生活比较紧张。 

《邓小平小道》观后感篇9

该片由雷献禾执导,讲述了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在江西南昌城郊的原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三年零四个月的劳动生活。当年小平同志家国情怀系于一身,坚强隐忍,忧国忧民,一边劳动,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但仍然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令人感慨。正如影片所揭示的那样,一条乡间小道伸出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这也是影片《邓小平小道》名字的由来。

编剧王兴东于2004年就开始了剧本创作,他深入江西陆军学院、新建拖拉机修配厂、邓小平起居室、邓小平同志故居将军楼等地实地采访,数易其稿,最终将这段历史搬上大银幕。著名演员卢奇饰演邓小平并担任联合导演。曾经60余次饰演邓小平的他,再次用自己的精湛演技,真真正正地走进了邓小平的内心世界,再现了这段难忘的历史。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认为,“影片有三好:编剧好,导演好,主演好。影片立起来了一个全新的邓小平的银幕形象,一个伟人的形象,卢奇更是奉献了他从影以来最好的表演。”

影片《邓小平小道》展现了小平同志亲切、真实、饱满的人物形象,给了我很多启发。”青山湖区直属机关工委书记钟颢表示,伟人坚韧不拔、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给他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他将以“自信、发奋、齐心”的精神状态,践行“脚上有土、心中有谱”的工作作风,争做有干劲、有思路、有办法、有活力的青年干部。

《邓小平小道》观后感篇10

《邓小平小道》讲述了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他一面积极参与劳动,一面照顾瘫痪在床的大儿子邓朴方,同时每天从居住地“将军楼”走路去工厂——这条小路,后来被世人誉为“邓小平小道”。一条小路曲曲又折折,也昭示而后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

《邓小平小道》是一部值得细品的佳作。片中同特型演员卢奇搭档,饰演邓小平夫人卓琳女士的正是于慧。

片中有场卓琳和邓朴方在滂沱大雨中的对手戏,尤其令人难忘。于慧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大雨中的那场戏,拍得非常艰苦。现场消防降雨确实降得太大了,但这不是演员能够控制得了的,水声也特别大,现场的对话声音都已经淹没了,但我们的表演完全是真实的,轮椅陷在泥泞里,我要去推,要去拉,脚陷在泥里,还要和儿子非常激烈的对话,可以说完全都是真实的动作。”

熟悉她的观众或许还记得,1990年首播的《围城》,作为国产文人电视剧的巅峰之作,豆瓣评分9.3不遑多让。在一纸网络流传的信笺上,抬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原著作者钱钟书写给该剧导演黄蜀芹的感谢信。钟书君一笔行草,竖体写道,“剪裁得法,表演传神。此出导演之力,总其大成,佩服佩服!”信中又言,“苏小姐、高校长、方鸿渐、孙小姐、汪太太等角色甚佳。”

汪太太的饰演者,便是彼时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当家花旦”于慧。以她在《围城》中的戏份而言,并不算多。能得到原著作者首肯,足见演员修长合度,表演惟妙惟肖,效果超出了钟书君的想象。

汪太太的自省与自主,特别是剧中摊牌那场戏,云淡风轻笑叱三个男人时的气定神闲——这是过往乃至之后,中国文学史上涉及类似桥段中从没有过的影像书写。那份痛快淋漓被于慧演得入木三分,早已印刻人心,让几代观众过目难忘。电视剧播出后,学界曾有人开玩笑说:每个中国男性知识分子心里都住着一位“汪太太”! 

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于慧笑着回忆了那段往事。原来1990年电视剧播出时,她已经毕业分配来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我记得非常清楚,就是在我们厂的演员宿舍,那天正好和黄蜀芹导演打了个照面。她拉着我说,钱钟书先生写信来了,特意表扬了你,说我(导演)找的这个演员,就是他当年写小说的时候想象的那个人物,就是他笔下的那个汪太太。从那天开始,我真正信了那句话:没有小角色,只有大演员。”

本内容由jiewei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87937.html

(0)
jieweijiewei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