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案怎么写范文(10篇)

《望天门山》课程主要围绕学习和理解李白的经典诗歌《望天门山》展开,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那么,《望天门山》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望天门山》教案怎么写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望天门山》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一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点:

  能熟读诗句,理解诗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吟唱诗歌、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曾经了解过这个人吗?板书:李白[唐]。你对他了解多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

  出示小黑板: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气势磅礴、情感奔放,想象丰富,大胆夸张.因此被称为诗仙。今天,我带来一首他写的诗,不过,我要把它唱出来,你们想听吗?(想听)听了之后,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境界当中。

  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

  (一)整体感悟

  1、学古诗,要先学会怎样去读.老师先读,请拿出笔画出这首诗的节奏.

  2、根据你画的节奏读一读3、谁来读给大家听。

  自学诗意:真好,我们都能读通、读顺了。读完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呢?现在就请你拿出笔,划一划你读懂的字、词、句。

  探究诗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你们来汇报诗意,老师来作画好吗?谁先来。

  汇报A:我读懂了“天门”就是天门山。“楚江”就是长江。天门山断开了是被长江冲开的.

  师:这里的”断”字是什么意思?看看图说明这山怎样?怎样能读出这种险的感觉来?(生:断字要重读。)学生自读。“开”字又是何意?是说明这江水怎样?怎么能读好这句.(生:断和开都要重读。)

  汇报B:我读懂了“碧水”就是指“碧绿的江水”“碧水东流至此回”就是碧绿的江水向东流至这就回旋了。师:这里的“回”字当什么讲?边打手势边读诗。问:长江东去不复返,为什么到这就回旋呢?怎样能读好它。师相机板画。

  汇报C: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绿绿的山相对着耸出来.师:指导书写”岸”.这里的“出”字当什么讲?你认为这山有什么特点?怎样去读这句?这山真绿啊!读。这山真高啊,再读。这山真险啊!大声地读。师相机板画。

  汇报D: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单的一只船从天边漂过来。师;这是谁的船呢?李白乘船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般景色,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怎样能读出这种心情来。师相机板画。

  总结:孩子们,我们随着诗句浏览了天门山的景色.一首诗一幅画.你们看这景色美吗?老师再来吟诵这首诗。让你闭上眼睛,用心地想想这番美景吧!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李白不愧为“诗仙”啊,你们认为这首诗写得怎样?好在哪?想不想看看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出示评价:(一起来读.)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汹涌奔腾,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气势.问: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从“天门中断楚江开”这句诗中,我感受到了汹涌奔腾的气势。师: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这水真。谁能读出这种气势来。这种力量真。加强语气,谁再来读.

  B:我从“碧水东流至此回”能感受到急流回荡的气势,师引:同学们,我们再来听听水回旋时的.声音。听完之后,你能感受到什么?师:汹涌的江水声,震耳欲聋,让我们大声地读出来。浩浩荡荡的楚江又在天门山下,流转盘旋。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再读。

  C:我从“两岸青山相对出”感受到了雄山对峙的气势。师:天门山夹江对峙,高大雄伟。去匆匆这山的形势又是多么险要啊。能读出来吗?

  D:我从“孤帆一片日边来”感到了江水天来的气势.师:浩浩荡荡的江水载着李白的船一同向天山赶来,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多么地激动,多么地愉悦。怎样能读出来?

  总结:是啊,这是一番壮观的景象,这更是一种宏大的气势。不光是李白,谁能不对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感叹呢?现在,就请你用声音来抒发这种情感吧,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四:拓展练习、总结学法:孩子们,正因为天门山的美景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谁来读,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天门山 李白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总结:孩子们,学完了本课,我们不仅懂得了诗意,更应该学会怎样去学古诗。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诗的?最后让我们齐读古诗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望天门山》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悟理解古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古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古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古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古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古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古诗文,初悟古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古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古诗,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古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古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古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古诗、读懂古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古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古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古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古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古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古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古诗人和他们的古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四、诵吟古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古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古诗、背古诗,他们是吟古诗,吟唱古诗歌,也就是把古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古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古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古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古诗人,背后人誉为“古诗仙”,现存古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古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

  明确: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2)“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写了水的清秀。

  (3)“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写出了山的秀美与雄伟。

  (4)“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写出了天门上景色的清幽。

  画一画天门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背诵诗歌,读一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五、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歌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望天门山的情景,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又写出了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在教学中虽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天门山景色的壮阔,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天门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拓展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

《望天门山》教案篇4

  学习目标:

  一、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技能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诗)。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想像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祖国山川景色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收集李白的资料,侧重于写景方面的。

  教学方法:

  读读画画,读读讲讲。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最近,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以怎样来学习?教师引导归纳学法:

  (1)说作者

  (2)读诗文

  (3)讲诗意

  (4)画风景

  (5)评意境

  (6)背课文

  (7)赏类文

  二、学习古诗《望天门山》

  1、说一说作者:李白。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谈自己对李白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李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存诗约700余首,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其诗作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大。这首诗是作者遇赦返乡途经天门山时,看见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壮丽的景色后写下的一首诗。

  2、读一读。

  ①师范读;②自己读、小组合作读,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插图自学古诗,读通,试着说意思。③抓住重点词语读。(断、开、回、出)④集体读。(注意音调和诗的平仄)。

  3、说一说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a、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结合画面说)

  b、师相机提问补充:

  “天门”指天门山,天门山怎么了?从中间断开了,一个“断”字,让人觉得奇,为什么断了?是楚江水冲断了,能把山冲断的江水,是怎样的浩大和汹涌?楚江水使天门山从中间断开,冲开了(板书:出)一条顺畅的通道,可以想象出天门山地势的险要。

  “碧水”指楚江水,“碧”写出了江水的颜色,“东流”,向东流去。“至此回”,原文说是“直北回”,回的意思是到这里拐弯,(板书:回),楚江在这里因山势而转,形成回旋北流的气势。从前两行诗,我们可想象出山之险,水之大。(感情读一读)。

  “青”,绿色,写出了山的颜色,青山隔江对峙,相对而出,(板书:出)“出”,冒出来,体现了山之高。“孤帆”,孤是单一的意思,孤帆是江里只有一只小船。由于山势险要,江水奔流气势非凡,帆船在长江里显得很小。由于作者是远望,所以感觉到小舟仿佛来自水天相接的地方,仿佛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板书:来)作者赦免返乡,坐船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这也是作者行船的感受。给人以辽阔、浩瀚之感。

  c、看板书的四个动词,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d、同桌互相讲一讲。

  4、画一画。

  学生在准备好的画纸上画一画,指名到台上说一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5、评一评

  (1)李白的这首诗,写得很优美,特别是动词的运用,如“断”“开”“回”“出”,生动形象,给全诗带来活力。(运用动词带活力)

  (2)李白把天门山这么美丽的画展现在大家眼前,从色彩上看,楚江水(碧)绿,天门山(青)绿,日(红),色彩明丽。画中的山是静态的、水、孤帆是动态的,行船的感受中,山也动起来了“出”,组成了一幅有动有静的画,景物色彩明丽,动静结合。

  (3)短短的四行,描绘了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景色,真可谓是雄奇,壮丽的景色,还写了作者的感受。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即为诗。

  6、背一背

  齐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美,音韵美,思想美,这首诗赞扬了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指名读,分组读,背古诗。

  7、赏一赏

  欣赏大家收集整理李白的其它的描写景物的诗。

  (课件出示)师生诵读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用语言描写《望天门山》,写成一段话,完成图画填色。

《望天门山》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断、楚、孤、帆”四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诗句的意思;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中重点词“断、开、流、回”,背诵古诗。

  难点:能想象并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在朗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首李白写的诗了,谁来背几首给大家听。

  生可能会背(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

  师:看来,同学们会背的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师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大声的读,干脆的读)

  (二)分析题意

  师:“望”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师PPT出示“望”在字典里的解释,那“望”在这里是第几个解释?

  生:看,在远处看。

  师:根据你对”望”的理解,你能说一说望天门山的意思吗?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师:天门山你们了解吗?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天门山?生汇报!

  师: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生:注释!

  师:你真会学习!注释能够帮助我们读懂古诗,是理解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这就是天门山(出示天门山图片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三)初读古诗,感悟意境

  PPT出示整首古诗!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走进天门山,去欣赏它的雄伟与秀丽吧!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速度和语调自由地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古诗

  师:这首诗里藏着几个有趣的词语,只有读懂了这几个词语我们才能读懂古诗,老师给他们涂了颜色,谁来读一读?(指名读2学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通过注释了解了天门山,那楚江呢?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楚江?请看书中注释!

  师出示图片,补充讲解:这里的楚江指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于楚国,所以叫楚江!

  “楚”是我们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师:字词都过关了,再读古诗我们会更加顺畅的,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读2学生)

  师:我们把字音读准了,能否读出诗的节奏呢?谁来读?(指名读)

  师:请按照老师划分的这个节奏来读。

  生读;

  师评价:读得不错,奖励你一个任务,听好了,请你推介一位同学,推介的理由只有一个:他的朗读水平很高,可能超过你!

  师:你为什么推介他?生说明推荐的理由。

  师:多么谦虚的一个孩子!同学,请你不要辜负你同学对你的期望!来,请你读一读!

  师:孩子,首先得感谢你,因为你的眼力很准,你为我们推荐了一位朗读的老江湖!

  师: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诗人笔下的这首望天门山更是一幅精彩绝伦的画,现在请大家默读古诗,找一找看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笔圈出来。

  (指名回答)

  生可能回答: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相互补充)

  师:把你们的回答串联了起来,就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的山水画了(出示PPT图片)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李白一起乘坐小船去感受天门山的雄伟与壮阔吧!

  (四)指导想象,感悟诗境

  师(出示第一句诗):读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生读

  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阻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师:这一句中有两个字特别形象地给我们写出了天门山的雄伟和楚江水的气势你找到了吗?

  生:断,开

  师:PPT出示断字小篆体)这是断字的小篆写法,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完全剪短,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子,就这个断字,你能想象到天门山是怎样分开的吗?

  生可能回答:被江水的气势给冲断了,是被江水像刀子,像斧子的波涛给冲断了。

  师:哦,江水的这种气势你感受到了,用一个词来形容江水的这种气势?

  生可能回答:波涛汹涌、封号怒吼等

  师:让我们聚焦这个开字,(板书“开”)

  师:波涛汹涌的长江竟然把天门山给劈开了,现在请你再把这两个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说一说吗?)

  我仿佛看到:天门山被长江水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

  师(出示PPT):高高的天门山被浩荡的长江水从中间劈开了,形成了水冲山断的画面,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生读

  师指导

  全班读

  师:那又是谁有如此的能耐让不可阻挡的楚江至此回呢?(出示第二句诗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图片展示);这是天门山,滚滚东流的江水经过两山夹道处时水面变窄,碰到山壁时激起回旋,在这里翻滚咆哮,遇到山时,只能绕山而流,这样回旋徘徊,天门山能够把浩荡的长江水给调转方向,

  生汇报:山

  师:是呀,湍急的河水流到那里又受到了山的阻碍,你是从哪个字感受到了那份气势?

  生:回(板书“回”)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回字,这个回字很有意思,是个象形字,本身就像旋转的漩涡,老师这里有回字的两种解释(出示PPT)诗句中的“回”字是哪一种意思,谁来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第二种(说出自己的理由)

  此时此刻,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高大、坚固、坚不可摧

  师:是啊,天门山真坚固啊,现在的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思考汇报

  生:碧绿的江水流到两山夹道处时激起回旋

  师(出示意思):形成了一幅山阻水回的.画面(板书—回)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读出山阻水回的气势。楚江水撞击(或是板书勾画楚江水撞击天门山构成巨大回旋的简笔画)

  师: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形成这样的壮举,让我们合着来读一读

  生读

  师:在波涛中,李白的小船继续前行着,终于近了,李白又看到了(出示PPT—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读

  师:你认为在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为什么?

  生汇报:“出”(化静态为动态)(板书:出)

  好一个“出”字啊,这两岸的山好像是面对面的在比高矮呢!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明白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双臂在迎接他。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当小船在青山间穿行的时候,李白抬头向远处看,他的眼前一片开阔,进入他眼帘的是(出示PPT—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读

  师:此时此刻,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可能回答:一只小船从日边漂来、一只小船沐浴着阳光从远处漂来……

  (板书:来)

  师:青山出迎、帆来日出,李白陶醉在山水中,让我们把这两句读一读。

  那诗人当时途径天门山挥毫写下这千古绝唱时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播放视频)

  原来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呀!所以面对

  (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原来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呀!所以面对眼前这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男生读)

  2、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到天门山,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李白!想到李白,你就一定会想到今天学的这首诗《望天门山》,你一定也会像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天门中断楚江开……”全班一起朗诵。(配乐)

  总结: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愿同学们能熟读经典,成为传承文化的使者。

  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一首《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心里的地位是很高的。

  (六)总结拓展,积累运用

  (方法一)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一首《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心里的地位是很高的。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他的另一首是《天门山》ppt出示

  (方法二)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很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除了今天学得这首望天门山,还有他的《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都抒发了这种感情。

  总结:同学们,我们祖国江山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看谁背得多!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七)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开借注释

  回看插图

  出想画面

《望天门山》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 配乐背诵

  2、 默写古诗

  3、 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

  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爱国 帆来日出

《望天门山》教案篇8

  一、课前:

  读有关长江的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二、开课:

  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

  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

  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1、师生同默;

  2、简介李白;

  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

  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评读

  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五、品读

  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

  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

  六、拓读

  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

《望天门山》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了解<<望天门山>>的大概内容及本诗所表达的情感.

  2.想象<<望天门山>所描绘的景色.

  3.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1.2.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生交流由回顾唐朝的两个大诗人导入新课。

  2.了解作者李白.

  学生借助工具书介绍,师补充。

  3.了解诗意.

  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诗意。

  小组交流并选代表汇报,师生评价。

  师反馈纠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划分节奏。

  抽读、师范读、自读体会节奏,师反馈。

  5、感悟诗情。

  师点拨提问,师生探讨做结。

  5.想象画面.

  师生齐读诗,然后师畅谈本人对诗的理解帮助学生再次感悟诗意。

  5.小结.

  学生班内自由交流谈心得。

  师整体评价总结本诗。

  6.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本诗。

  用自己的话翻译本诗。

  7.板书设计.(略)

《望天门山》教案篇10

  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

  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

  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 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本内容由jiewei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93913.html

(0)
jieweijiewei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