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出塞》教案范文精选(10篇)

《古诗三首 出塞》指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高适的《塞下曲》和王之涣的《凉州词》三首诗,它们都以边塞为题材,描写了边塞的壮阔景象、将士的英勇和思乡之情,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豪迈风格。那么,《古诗三首 出塞》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三首 出塞》教案范文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古诗三首 出塞》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提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大家有兴趣吗?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1) 同学们,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还”“将”“教”,再指名读】

  2) 诗是有节奏的,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 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5)从“万里”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这里的“人”指的是谁? “人未还”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回家?(板书:人未还)(他们还在戍守边关,还在打战,不能回家;他们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边关的战事接连不断,不能回家。)

  师:他们想回家吗?(想)

  6)补充资料。这些将士们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们真的能平安地回家吗。我们来看资料。(课件出示)

  读了这份资料,我们看一个“未”字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失望啊!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悲凉、凄凉)

  7)指名读。读出你的感受。

  8)齐读。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齐读——(一二行)

  8)此时,假如你是那些将士中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

  9)是啊,当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将士们,渴望回家的时候,在同一轮明月下,远在故乡的亲人同样也会思念他们。“人未还却心相系”,让我们感觉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从这里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板书:痛恨、同情)

  12)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这句。

  (二) 品读第三、四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李广将军的简介。

  3)理解“但”

  4)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句诗,谁来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板书:飞将在)

  5)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阴山也就安定了,那么边关也就会——(安宁了),边关安宁了,将士们也就不用万里征战了,他们——(就能回家乡),和家人团聚,那么国家——(也会更太平)。

  6)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良好的愿望呢?(期盼有良将,期盼和平)(板书:期盼)

  7)期盼有良将,难道朝廷真的没有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良将吗?(有)为什么他们不到前线杀敌呢?(有的不愿当将领,有的则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经有过辉煌与繁荣的时期,人们也过着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时期,皇帝昏庸无能,朝廷无能,将领们醉生梦死。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就写出这样的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课件出示)诗人写这两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朝廷用人的不当,将帅无能的不满。(板书:不满)

  9)指名读。谁能来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评读,再指名读。听录音。再读。

  10)引读:诗人王昌龄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在大声地呼吁,他希望——

  这不止是诗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三) 小结,并尝试练笔

  1)通过刚才的学习(师点板书),我们明白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戍守边关战士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恨,也有对和平生活的期盼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儿女……你想说些什么,请写出来。(课件出示)

  四、赏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是啊,你们说的这些都表达了将士们的亲人渴望早日结束战争,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然而战争结束了吗?(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有着浓浓爱国情怀的诗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愿望,再读读这首诗,试着背下来。

  2) 学生试背。

  3) 指名背、齐背(配乐)。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 出示介绍李广的诗。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飞将军,唐代的诗人卢纶也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颂飞将军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

  2) 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却反映了中国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让我们远离硝烟,远离战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希望我们的国家兵强将广!

  《出塞》原文欣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诗三首 出塞》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升华情境

  (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练习题

  (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古诗三首 出塞》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读课题“出塞”。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

  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大漠、烽烟、黄沙、荒草……)

  可见边塞自然环境恶劣,怪不得王维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写过“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这样的诗句。

  (将士、血战、兵戈……)

  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

  [评:人文性,不管怎样理解,说成是人类、文化、文明也罢,说成是人性、修养、情操也罢,总之,必须承认,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思想活动。它的物质基础仍然是语言。而且,语言本身就能给人以想象,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学生对古代战争的苦了解并不深刻,因此要结合一些资料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

  二、 新授

  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是怎样描写边塞生活的?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中“人”指的是――?(戍边的征人)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塞远,离家时间长)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条件艰苦,战争残酷,离家的征人只有什么相伴?让我们从上一句诗中找答案。(明月,边关)

  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你怎样理解呢?

  学生回答。

  为了理解这句诗,让我们先看一段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看来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一批又一批的征人依旧是万里长征久未还。

  假如你是征人,仰望明月心中会想些什么?

  是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征人们这一切一切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同来看一看,(出示)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眼泪;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泪水,稚嫩的心灵在呐喊;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评:通过想象,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征人的苦,以及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一种情感。让学生真正地走入到情境中去,感受到战争给广大的老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古代的边塞诗,也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让我们齐读。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后两句讲了什么?  

  “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汉朝李广将军)

  秦汉至唐,将军无数,诗人为什么单单提到汉朝的李广将军的?

  让我们看一段资料:汉朝李广将军以英勇善战闻名。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后,称其为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区。

  结合资料,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两句是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教师提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小结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一齐读全诗。

  [评:在这节课中学生深深地体味到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国家的爱,这一切都是对和平的渴望。在人文性体验上,给学生一个正确地认识,从小树立对和平的热爱]

  三、结课升华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古诗,更结合了大量资料,读出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和平的渴望,这些诗文深处的内容。我还有一些资料可作为这首诗的补充。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师: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唏嘘,这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可贵,我们呼唤和平。

《古诗三首 出塞》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及资料,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

  2,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搜集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

  教学重难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自古以来,边疆 的战争不断,不少诗人都曾经写过描述边塞军队生活的边塞诗,而边塞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压卷之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王昌龄的《出塞》.出示幻灯片1(板书课题)

  齐读题目,解题:”塞”指什么 (边关,关塞)

  ”出塞”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到边关去守卫边疆.这是唐代代诗人写边塞生活诗常用的题目)

  简介诗人王昌龄(出示幻灯片2)

  学习诗歌,理解诗意:

  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有板有眼;

  (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出示幻灯片3,4)

  小组讨论学习:再次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探讨不懂的字词,如:秦,汉,但使,不教等

  汇报,弄懂每句诗的意思: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意思是: 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出示幻灯片5)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是:只要有李广这样的大将守卫边关, 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和战马越过阴山南下入侵我们了.)((出示幻灯片6)

  过渡语:要理解诗局的意思并不难,但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何等的思想感情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第1,2句诗:

  (出示幻灯片7)齐读诗句,思考: 这句诗提到了哪些景物 你脑海里会浮现出怎 样一幅画面 (出示幻灯片8的图片)

  探讨:

  师: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

  大家想一想:诗人为何要提到”明月”,”边关”呢

  (小结:大概是守卫边关的将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夜深人静时,面对这苍凉的边关,举头望见那明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和亲人来.)

  这句诗有没有言外之意呢 将士们为何一直不能回到家乡

  (小结:这明亮的月光仍然像秦汉时期那样照着边关,边关的战争从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歇过,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迫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守卫边疆,一直不能回到家乡.有的老死边关,有的战死沙场,还有的葬身与沙漠戈壁上,没死的还要继续镇守边关……)

  残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啊!这句诗包含着诗人怎样一种感情呢

  (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们的同情.)

  指导有感情朗读1,2句.(悲壮,沉重的语调)

  学习第3,4句诗:

  站在这冷清的月色下,望着茫茫的黄沙,耳听着呼呼的风声,边关的诗人和将士们心中会涌起什么怎样的心情呢

  (引导学生答:恨敌人入侵,

  很想早日打败敌人,与家人团圆,

  怨朝廷腐败……)

  师:是啊,此时此刻,诗人和将士们最渴望的是——(出示幻灯片9)(齐读3,4句);

  探讨:为何诗人和将士们会有这样的渴望

  小结:因为只有像李广这样的大将在,才能使(让学生答:

  ——边关的敌人就不敢入侵

  ——就能早日平息战争,早日与家人团圆

  ——边关就会安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

  ……

  3,师:只所以会特别希望有李广这样的大将,是因为什么

  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小结:当时的将帅不爱护士兵,贪图享乐,贪生怕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这句诗包含着诗人怎样一种感情 表达了怎样一种愿望

  小结:诗人多么希望朝廷能早日任用像李广这样的良将;多么渴望早日平息战争,使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啊!”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们都有同感啊!

  指导有感情朗读3,4句.(激昂,感慨地)

  小结:全诗通过眼前看到的实景,用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了心中的愿望,抒发了强烈的感情,真不愧为七绝的压卷之作.让我们再次来美美地朗读一下这首佳作.

  进一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要求读得有声有色.(出示幻灯片10)

  (指名读——欣赏课件范读(点击幻灯片11)——自由练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1,谈话引入:王昌龄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写过不少的边塞诗.他写的《从军行》,也是千古传诵的佳作(出示幻灯片12,13);

  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你从诗中悟到了什么 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是哪一句诗

  (最后两句最能体现出英雄气概和爱国之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坚定,豪迈地)

  五,总结:

  1,学习了本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2,像王昌龄这样的边塞诗还有很多,你在课外还搜集到哪些呢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边塞诗)(出示幻灯片14)

  六,补充练习:

  1,填写边塞诗的诗句;(出示幻灯片15)

  1,羌笛何须怨杨柳, .

  (选自王之涣 的《凉州词》)

  2, 醉卧沙场君莫笑,

  (选自王翰的《凉州词》)

  3, 欲将轻骑逐, .

  2,填写王昌龄的诗句;(出示幻灯片16)

  (1),秦时明月汉时关, .

  选自王昌龄《出塞》

  (2),黄沙百战穿甲金, .

  选自王昌龄《从军行》

  (3),洛阳亲友如相问, .

  选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多音字组词练习.(出示幻灯片17)

  塞 sài ( )

  sāi ( )

  sè ( )

  教 jiào ( )

  jiāo ( )

  将 jiàng ( )

  jiāng ( )

  结束语:

  读诗能知史悟情,让我们今后多读古诗,一起了解我国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

  附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

  明月,关,人 (同情将士)

  但使,不教 (渴望国家安定)

《古诗三首 出塞》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

  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二、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师补充):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补充)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对朝庭的失望

  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指导读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课堂学习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

  本课时对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较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些古诗较为陌生,以后应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另外,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尽管一再体会诗句内涵,但离有感情朗读还有一定的差距。

《古诗三首 出塞》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2、反复朗读古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读悟结合,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古诗)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有的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反映战争的诗歌,题目叫做《出塞》。(板书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谁知道“塞”是什么意思?(军事要地,边塞、边关)

  2、介绍写作背景和边塞诗:

  我们在边塞和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常常由此入侵中原,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边塞征战生活就成为许多诗人的写作题材。到了唐代许多诗人都喜欢用“出塞”作为吟诗的题目。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3、今天学的这首诗作者就是唐代的诗人王昌龄。你对王昌龄了解多少?(生介绍王昌龄资料)

  4、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资料)

  王昌龄:(?—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开元进士,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尤其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那么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 设计意图:教学《出塞》这首诗,离不开边塞特殊的环境,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学生的直观感知,不是通过图片资料,而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去体会,以诗解诗,或许稍难,但是教育学生,想象是有依据的。]

  三、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3、指名读,生评议。

  4、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5、师:好!味道读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6、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

  [ 设计意图:古诗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在这一环节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地抑扬顿挫的诵读,从而读出古诗的独特美感。]

  四、明诗意,悟诗情。

  1、我们已经读通了这首诗,请同学们再读诗句,抓住重点词理解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一、二行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我们来看看诗的前两行,谁来读一读?你理解了哪些词?

  关:关隘、边关。     万里长征:到遥远的边塞作战。

  人:戍边征战的士兵。

  未还:没有回来。

  (2) 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呵仍未归还。)

  (3)诗的第一行描写了哪两种景物?(明月和关)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明月的诗句?(教师随机引读)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课件出示相关名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可见许多诗人都喜欢借用明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读《出塞》的前两行诗,看看你体会到什么?

  相机引导:从“万里长征”你体会到什么?(征战时间长)

  “人未还”(板书)(体会到战士思念亲人)(板书:思念亲人)

  (5)指导朗读:你现在就是一位出征在外多年没有回家的战士,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你都会遥望着明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我听出了你多么渴望回家呀!

  (6)还有谁对谁的思念?(母亲思念儿子、妻子思念丈夫、孩子思念父亲……)

  (7)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感情朗读。

  你现在就是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遥望着村口,思念自己的儿子;

  你就是那年幼的孩子,可能连父亲的模样都记不清了,多么希望父亲能带着你嬉戏玩耍呀;

  你就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在明月下思念自己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你就是那年过花甲的老父亲,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见上儿子一面;

  妻子多么希望家人团聚呀……

  (8)是呀,这明月寄托着多少人的思念呀!可又有多少战士能回家呢?

  课件出示: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从军征》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凉州词》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9)回归故土遥遥无期呀!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10)是呀,边关的战士、家中的亲人多么希望朝廷能重用贤才,早日结束战争,早日团聚呀!此时此刻他们都想到了汉代大将军(李广),关于李广你了解多少?(生先交流,课件出示资料,学生齐读)

  (11)卢纶的《塞下曲》就是赞颂李广将军的:

  课件出示: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2)这寥寥几个字就把汉代“飞将军”李广的英雄形象便展现在我们眼前,边关太需要这样的将领了,所以诗人王昌龄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诗句中的这些词你理解了吗?

  但使:只要。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

  度:越过。

  阴山:阴山山脉,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14)一起读一读,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句意: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15)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读一读?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生:希望唐王朝任用像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来抵御侵扰,保障边关的和平与安宁。)(板书:渴望贤才)

  你体会得真深刻,现在,你就是王昌龄,把你的情感表达出来。

  我听出了你的渴望,但还不够迫切,你听老师读(范读),你再读读。

  (16)这仅仅是王昌龄的愿望吗?谁还有这样的愿望?(家中的亲人,戍边的战士)指名再读。

  (17)我们两组两组地开火车读,看谁读出大家的心声。

  (18)是啊,这是多少戍边战士们的心声,也写出了家乡亲人们的愿望,他们都在呼唤——(齐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9)理解意思,一定能把古诗读得更有韵味,同学们自己先练一下?要注意前两行要读得慢一些,语气凝重些,读出对亲人的思念,后两行要读出对贤才的渴望。

  (20)我也来读读好吗?(配乐范读)

  (21)谁愿意来试一试,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

  [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链接相关诗词,创设情景,营造意境,感情诵读自然水到渠成。]

  五、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1、这首《出塞》短小精悍,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它堪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老师这里还有一首王昌龄写的边塞诗(课件出示),我一起来读一读。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请同学们看着注解用我们刚才学古诗的方法理解一下诗的意思。可以和同学讨论一下。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师:这首诗写出了边塞的荒凉艰苦,战争的持久惨烈,也写出了将士们誓死灭敌的决心,我们一起再读一读。

  5、(出示两首诗,“人未还”和“终不还”加点)同学们,这两首诗都是王昌龄写的,请同学们看看这加点的六个字,你发现了什么?(都有一个“还”字)是的,都表示回家的意思,但“人未还”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战士们的同情,而“终不还”写出了将士们誓死灭敌的决心。能读出不同的感受来吗?跟我再读读这两句诗。(师领读)

  6、(课件出示)边塞诗的代表诗人除了王昌龄还有高适和岑参,课后搜集一些他们的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出   塞

  (唐)王昌龄

  人 未 还    思 念 亲 人

  飞 将 在    渴 望 贤 才

《古诗三首 出塞》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学习难点:“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的写法。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中国现代国防知识。

  2.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每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先背诵,第二小组任意一位同学紧跟上,接不上算输。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出示视频范读)

  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它?

  三.按学生的意见,先交流预习中所思所疑。

  1.指名一学生读这首古诗,注意读音。

  2.自由读诗,小组中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理解的内容,向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小组中无法解决,便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3.交流中解决诗中重要的问题,如:飞将,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

  4.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

  猜测:作者是想说:

  1.在边塞看到了秦代的明月,汉代的边关。

  2.在边塞看到了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3.在这边塞上,明月还是那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那秦汉时的边关。

  四.在小组中边起来说说诗意,集体交流。

  五.进一步朗读、理解。

  1.读诗,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体现感情?

  2.再读后,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收获?

  3.思考:(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难度系数)

  一星级:从“万里长征人未还”感受到作者怎机关报感情?

  二星级:你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看出作者还想说什么?

  三星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作者的一种愿望,因为:

  又是作者的一种感慨,因为:

  六:背诵古诗。

  七:创情境说话。

  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看一段动画,组织语言,再次看的时候,当一名小小解说员。

  播放flash动画,使学生进入《出塞》这首诗的情境中。

  再播放动画,谁愿挑战这个任务?

  八.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

  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

  九.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诗人们写边塞诗,往往充满了忧愁和伤感。国力强能给人民安定和平的生活,国力衰弱,人民便会饱受战乱之苦,今天的中国,国防实力又如何呢?

  交流资料,教师补充资料(关于美国飞机在我领空与我战士王伟的飞机相撞的资料、中国最先进的武器图片,最好是能搜集到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的资料片)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我国军事实力如此强大,有什么感想?用你们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吧。

  十.模仿创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你们有没有信心写出一首关于现代国防的诗来?

  友情提示:

  1.可以改动诗句中的一些词。

  2.可以将几首诗中的句子改装合并。

  3.借古诗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4.别忘了至少要二、四句押韵。

  交流创作成果。

  再读《出塞》。

  十一.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喜欢的作业。

  1.默写《出塞》

  2.继续搜集和背诵边塞诗。

  3.继续搜集和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4.预习《草船借箭》,并到《三国演义》中了解本故事前后的内容。

《古诗三首 出塞》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古诗三首 出塞》教案篇9

  1.本节课是古诗教学,创设意象、营造意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开始就注意诗意氛围的营造,通过声情并茂的读,激发学生对诗的感觉、回味,将学生带入诗的王国,为下一环节的用诗诠释诗奠定了基础。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苍凉意境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利用品读字词,想象画面,音乐激情等方法,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领略。

  2.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有些学生悲伤忧郁,思量回家,而更多的学生想到的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教师随机引导:孩子们,仗要打赢,我们更希望我们的战士能平安回来,这是谁的心声?从而引出亲人的思念和深情呼唤,使全诗内涵更深,更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使后两句的学习水到渠成。

  3.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课前搜集关于明月关塞诗歌,以及表现壮志豪情的诗句,通过这些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学生在品悟诗句及想像画面和人物内心世界时的表现十分出色,使课堂呈现浓郁的诗的氛围,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课前安排的搜集军旅诗,以及对李广生平的了解,王昌龄做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都有全面详细的了解,而这些资料很好的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作用。

《古诗三首 出塞》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积累、传承古文化。

  2、 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诗词的内容。

  3、 在诵读基础上体会讲坛的意境,体验作者的感情。

  4、 运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展开联想与想象作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程设计

  一、 古诗引路,揭示课题

  1、 引导背诵宋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并指名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师吟唱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并介绍诗的大意。

  3、 出示王昌龄又一诗篇《出塞》,并简要交代诗的历史背景。(秦→汉→唐)

  二、 诵读诗句,了解内容

  1、 教师范读(放录音),学生标出节奏。

  2、 指导学生按节奏自由读诗。

  3、 师生齐读,男生女生轮流读,指名读,指名式背诵。

  4、 同桌合作,诗句、注释,插图三合一体会诗意。

  5、 请学生说说读书收获,交流诗之大意。

  三、 品读诗句,体验感情

  1、 教师领导填补式读诗句。

  2、 学生有感情地边齐诵诗篇,边思考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 引导学生品味“未还”、“在”与“度”的用词之精妙。

  4、 引导学生总结诗人抒发的感情。

  四、 赏读想象,依诗作画

  1、 学生边读诗句,边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 交流所画景物词:明月、关塞、飞将、胡马、阻山

  3、 激发想象,指名依文、物作画,或用图文说明。

  明月

  胡马

  阴山

  三唐 关塞 飞将

本内容由jiewei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94100.html

(0)
jieweijiewei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