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西府游击队》主要讲述了1946年,中国内战时期,在陕西省西府地区,由一位名叫王志远的小人物带领的一支游击队与国民党军队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的故事。那么,电影《西府游击队》的观后感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西府游击队》观后感怎么写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西府游击队》观后感篇1
在中国电影呈现多元化与丰富化的浪潮下,11月8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电影局、西安市电影有限责任公司及西安盛典长安院线联合主办的电影《西府游击队》在西安电影制片厂成功首映。作为一部以抗战和革命为背景的影片,它不仅重现历史,更以其深刻的主题和动人的故事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电影《西府游击队》是改编自杨岩的获奖同名小说,讲述了1946年三五九旅北返延安途中与国民党部队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在当时极端严峻的环境下,宝鸡地下党在陕西党工委的领导下重新整编了西府游击队,抵抗敌军的围追堵截,截获了大量重要的军用物资,确保了三五九旅安全返回。
影片通过紧张刺激的情节与激烈的战斗场面,生动展现了游击队员们的英勇与牺牲,令观众深刻体会到在那个年代,信仰与理念如何驱动着一代人奋勇前行。影片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当代年轻人坚守理想与信念的一种激励。
首映式吸引了众多重量级嘉宾出席,其中包括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韩棚格,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黄献松,省妇联主席党洁等。可以看到,众多与会者在观看影片后,纷纷表达了对影片的支持与赞赏。其中,韩棚格表示:“这是对陕西历史的一次生动诠释,影片不仅是对抗战历史的重温,还是对年轻人精神的引领。”
此外,影片的导演陈展和编剧兼制片人杨耀峰也在首映式上发言。他们讲述了影片创作的艰辛历程,表达了对所有参与者的感谢。他们指出,这部电影不仅是岐山民间筹拍的第一部电影,更是成功展示了陕西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西府游击队》观后感篇2
一部反映宝鸡地下党革命斗争历史故事的影片《西府游击队》,于11月8日在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举行首映式,这也是第一次用电影的形式把宝鸡地下党革命斗争的历史故事搬上银幕。
这部电影根据本土作家杨岩获奖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讲述的是,1946年从中原突围后的八路军三五九旅返回延安时,沿途遭遇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西府地下党在陕西党工委的领导下成立西府游击队,截获了一批胡宗南的军用物资运往延安。途中,西府游击队与国民党地方武装力量展开了激烈的物资争夺战。最后,西府游击队做出巨大牺牲,终于把物资送到了延安,从侧面减轻了三五九旅被堵截的压力,策应了三五九旅北返,为中国革命和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该部电影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战斗场面紧张激烈,展现了西府游击队战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精神。
参加首映式的有: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棚格,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黄献松,省妇联主席党洁,陕西广播电视集团原常务副总经理杜金科,陕西省文艺评论协会原常务副主席、省文联《新大陆》杂志主编李博厚,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方鄂秦,陕西省广电融媒体集团总经理助理武亚静,陕西省广电融媒体集团经营管理部副部长李雪娣,陕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王冰峰,省公路局作家协会主席蒲力民,铜川市电影家协会主席孟娟,长安大学子校原副校长杨莲,长安大学教授王生昌,西安鸿星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理张奇,岐山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立仁,岐山县文化旅游局原局长杨慧敏,岐山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杨凯先,陕西三立商贸(集团)董事长程立庚,宝鸡科达特种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宗科,北星村党支部书记尤红祥,韩城禹水千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森,韩城慧谷酒店董事长高永义,岐山蔡家坡高级中学校长李文博等。陕西启明星品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影片导演陈展、编剧兼制片人杨耀峰、执行制片高影平、李申岐、摄影师杜斌,歌星李亚东先生以及媒体记者等120多人参加了首映活动。
《西府游击队》观后感篇3
《西府游击队》僵尸1947年5月下旬,为了加强对西府国民党统治区武装斗争的领导,配合陕甘宁边区的自卫战争,中共关中地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府游击总司令部(简称西府总队),赵伯经任总队司令员,吕剑人任西府工委书记兼总队政委,张占云、董策成任副司令员,高朗亭任副政委,高兆林任参谋长。西府总队的主要任务是沿麟游山区和泾河以外地区,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游击战争。
当年发展队员10多名。1947年7月25日,队长欧阳德被杀、邰云亭调走,西府工委任命:亢少平任队长、蒲光任指导员。1948年4月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出击西北、4月22日凤翔首次解放。西府地委将武工队扩成游击队,亢少平任队长、蒲光任政委。几日后国民党反扑,游击队转入北山与之周旋。西府游击总队决定,在韩家塬开会,宣布凤翔县游击队大队成立。李福祥任大队长、亢任副大队长、邰光瑞任政委、蒲光任政委、辖中队两个、四个秘密中队、不久中队发展四个。
封家山伏击战是1948年7月、游击大队下山逮捕敌乡长捣毁乡公所。敌县长闻迅带驻军一个营,一个中队追至于封家山。亢少平押敌乡长后撤,并诱敌深入。大队李福祥率主力后撤占领制高点、蒲光率一个分队插入敌后侧山头,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游击队发动猛攻,伤敌30多名、缴获步枪数十支,游击队无伤亡。
《西府游击队》观后感篇4
当根据自己的小说《西府游击队》改编的电影完成拍摄的那一刻,岐山作家杨耀峰终于松了一口气,就如二十多年前完成这部作品一般,有一种仿佛完成夙愿的轻松感。
从经典小说到电影剧本的华丽转身,这其中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小说《西府游击队》以1946年毛主席指示习仲勋成立西府游击队,策应中原部队北返陕甘宁边区为时代背景,以孙桂芳、柳汉周等人的爱情为主线,热情歌颂了西府地下党与游击队带领人民在白色恐怖中支援延安和解放区,保卫党中央,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夺取全国最后胜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作品主题鲜明,人物形象鲜活,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融谍战、枪战、爱情于一炉,颇具观赏性和感染力,被誉为宝鸡地区英雄人物的革命赞歌和人民战争的胜利颂歌。
谈及写作初衷,杨耀峰骄傲地说:“启蒙者是我那位忠厚老实、心地善良的岳父大人,他常常给我讲述当年活动在渚村寺附近的游击队的故事,讲述武装革命中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岳父讲的故事对他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不止一次,杨耀峰凝目远眺渚村寺北边高峻的千山山脉,深邃的目光越过十八岭的坡谷岗峦,在雾霭缭绕的涝川河谷和绿树成荫的磨子沟穿越,他对这些从未涉足的地方竟有一种亲切和熟悉感,似乎在遥远的岁月里曾经光顾过这儿。而曾经战斗在这儿的游击队员的命运更是令他魂牵梦萦、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在心里暗暗发誓,再艰难、再困苦,都要让烈士的英雄事迹公之于世。
采访和搜集创作素材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杨耀峰一次又一次地骑车去找寻尚在人世的政府工作人员、旧商人和当年的学生,去采集鲜活、生动的战斗场景和英雄事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风土人情。此外他还翻阅县党史办搜集整理的党史资料、县政协汇编的文史资料,以搜集更多有用的素材。
《西府游击队》观后感篇5
最近看了一部关于游击队的影片《西府游击队》,那可真叫一个带劲,现在就跟大家唠唠我的观后感。
首先啊,游击队就像一群超级英雄,但又不是那种穿着华丽披风、有着超能力的传统英雄。他们就像隐藏在暗处的猎豹,随时准备给敌人致命一击。这些游击队员们,一个个都有着顽强得像野草一样的生命力。他们没有精良的装备,可能就是几把破枪,甚至还有自制的武器,但他们的勇气和斗志那可一点都不缺。
你看他们在山林里穿梭,对周围的环境熟悉得就像自己家的后院一样。敌人呢,那些穿着整齐军装、扛着先进武器的家伙,在游击队面前就像没头的苍蝇。游击队利用地形的本事那可真是一绝,一会儿从这个山洞冒出来打一枪,一会儿又消失在茂密的树林里。这就像在玩一场超级刺激的捉迷藏,不过这可是生死攸关的捉迷藏。
而且啊,游击队里的每个人都像是一个传奇。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把侵略者或者压迫者赶出自己的家园。这种信念就像一团火,在他们心里熊熊燃烧,让他们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不管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冬,还是酷热难耐的夏日,他们都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也就是那片他们热爱的土地。
《西府游击队》观后感篇6
一部反映宝鸡地下党革命斗争历史故事的影片《西府游击队》。
我特别佩服他们的团结。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可能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小工匠,但在游击队这个大家庭里,他们就像亲兄弟一样。一个人有危险,其他人绝对不会袖手旁观。这种团结一心的力量,我觉得比任何武器都厉害。就像好多根小木棍,单根很容易折断,但是捆在一起,那就能变成坚不可摧的大棒。
还有啊,游击队的智慧也让人惊叹。他们会想出各种各样奇奇怪怪但又超级有效的战术。有时候假装成普通老百姓,等敌人放松警惕的时候,突然就变成勇猛的战士;有时候又会设置一些巧妙的陷阱,让敌人防不胜防。这就好比是在棋盘上下棋,游击队就是那个聪明的棋手,把敌人的棋子一步步引入绝境。
不过呢,在看的过程中我也有点小伤感。因为他们的生活真的很艰苦,吃不好、睡不好,还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抱怨过,这就让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我们不用在山林里风餐露宿,不用时刻担心敌人的袭击。我们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吃着美食,看着电视。
总之呢,游击队的故事就像一部热血的传奇,他们的勇敢、团结、智慧和坚定的信念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那些为了自由和和平付出巨大代价的英雄们。我想,我们也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像游击队一样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西府游击队》观后感篇7
在陕西的文化历史中,革命故事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最近首映的电影《西府游击队》则勇敢地探索了这一历史的一个鲜为人知却令人动容的片段。影片改编自杨岩的同名小说,通过描绘1946年三五九旅北返延安的艰难与勇敢,展现了那段乱世中人们的信仰与牺牲。
故事讲述了三五九旅在国民党部队围追堵截中的生死抉择,尤其聚焦于宝鸡地下党重新组建的游击队如何截获敌军物资,完成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这一过程不仅是物资的争夺,更是信仰与生存的较量。影片中充满了急促的战斗场面和紧张的情感张力,游击队员们无畏无惧的精神令人动容,故事的跌宕起伏使观众在紧张中感受到强烈的人性光辉。
对于角色的刻画,影片并没有单纯地渲染英雄主义的光芒,而是让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演员们在表演中传达了角色的复杂性。尤其是主演王江与阿蒂娅的表现,不仅让人印象深刻,也为剧中角色增添了层次。
这部影片不仅是电影艺术的一次成功尝试,更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一次生动重现。
《西府游击队》观后感篇8
影片的主题围绕着信仰的坚守与年轻人的责任感展开。西府游击队的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当代年轻人的启示。无畏的选择与理想的坚持,给予了这一代人深刻的思考空间。正如导演在首映时所言,这不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影片,也是对未来的寄望。
从影片的技术层面来看,导演陈展运用细腻的镜头语言,营造了浓厚的时代氛围。优美的摄影与动人的音乐相辅相成,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沉浸体验。剪辑的节奏把控也颇具匠心,情绪的起伏与战斗的紧张,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形成一种强烈的共鸣。
情感方面,影片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观众能与角色产生共鸣。观众在经历战斗的紧张后,往往又被那些亲情、友情与信仰的细节所打动。这样情感的双重体验,使得整部影片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总结来看,《西府游击队》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既对历史进行了忠实的再现,也在当下传递了深远的社会意义。无论是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意义,还是对广泛受众的情感影响,都使其在2024年的电影市场中独树一帜。我强烈推荐所有对历史、信仰与人性交织感兴趣的观众观看这部电影,让我们在银幕上重新经历那段不屈不挠的历史,思考我们的信仰与责任。
《西府游击队》观后感篇9
解放战争期间,陕西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吕剑人带领西府游击队,活跃于千阳县北部山区,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西府游击队》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1947年,我军在陕北战场取得三战三捷的伟大胜利,西北野战军扭转了困难局势,开始转入内线反攻。 5月 29日,中共关中地委改组原西府工委,组成以吕剑人为工委书记的西府游击总司令部(简称西府工委),并于 6月 17日在旬邑县土桥镇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府总队,吕剑人兼任总队政委,高朗亭任副政委,赵伯经任司令员,张占云、董策成任副司令员,高兆林任参谋长。
1948年春,宜瓦战役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东渡黄河,西北野战军转入外线反攻,挺进西府。为了配合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开展游击战,总队按地区划编为两组,千阳、凤翔、麟游为一组,由龙百渊、董策成负责,在三县活动,司令部设在千阳高崖雪白殿。
雪白殿位于千阳县北部山区,海拔 1476米,以明成化年间兴修的雪白寺而得名。据《千阳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七年( 1548年),雪白里(今高崖、普社一带)从麟游县划归千阳。这里是浅山与深山接合部,与麟游县接壤,周边有东庄、石塔寺河、庙湾、刘家山等村落,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吕剑人政委多次来这里,组织领导和指挥武装斗争。
《西府游击队》观后感篇10
《西府游击队》故事发生的地点在陕西。这里的东庄村,位置险要,千年古槐屹立村头,被当地人视作“神树”。站在树下,举目远望,群山逶迤,沟壑纵横,尽收眼底,实为兵家必争之地。西府游击队的战士们便利用这棵大树作掩护,开会研究敌情,宣传发动群众,风餐露宿,克服重重困难,站稳了脚跟。
离东庄不远,有一条河流,河南的刘家山下有一座不大的寺院,寺院外有座汉白玉塔,人们把这座寺院叫石塔寺,把山下这条河叫石塔寺河。这里地处关陇咽喉,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其成了南来北往的人流物流集散地。西府游击队立足这一商贸重镇,传播革命思想,培养积极分子,维护地方治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当地干部王青山担任中队长,率领 30多名队员,经常在这一带活动,与老百姓关系密切,也给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至 1948年夏末,游击队奉命北上陕甘宁边区。
千山含黛,雍山笼烟,乔山锁雾……西府游击队在千阳、凤翔、麟游地区的活动已载入史册,彪炳千秋。有人将其写成小说,有人将其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千阳县将其记入县志和党史,都是在弘扬这里的红色文化,让人们不忘历史、承继精神、开拓未来。如今,高崖镇雪白殿村也在打造红色旅游基地,以纪念西府游击队在千阳的历史功绩。
本内容由jiewei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96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