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一壶月光下酒》读后感《温一壶月光下酒》心得体会

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作品的简单评价,更是一种与作品对话的过程,通过个人的理解与感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还能够激发读者对文学的兴趣,启迪思维,促使读者产生共鸣与思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温一壶月光下酒》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

《温一壶月光下酒》读后感《温一壶月光下酒》心得体会

《温一壶月光下酒》读后感1

点一盏岁月的暗香,让那些浅浅淡淡的过往在岁月中缓缓流淌,欣赏时光留给我们的风景。描一程山水,摹一念眷恋,任清韵漫步心间,在记忆中铺开。铺一张素笺,将零零散散的欢愉,细细描绘,于心之一隅,妥帖安放。寻一处清幽,品千回百转的念,随它去,随它流。

温一壶月光来下酒,听起来是件极风雅的事。若能将那澄澈的月光削下几分,用文火慢慢炖煮,使它与酒液在精巧的酒壶中共舞,使那月光的温柔,浸入酒液的醇香与火辣,也着实是好的。

《温一壶月光下酒》这本书,在由知识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林清玄。该书是一部锋芒初露的散文作品,作者的散文经过十年的历练,已从豪气如虹飞扬浪温向淳百沉思转变,字里行间透录出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柔弱生刚强的审美品味,以及气清神定的宽厚胸怀。

此书不同于其他,它是林清玄婚后所创作的第一本散文集。在此书中,林清玄所描写的大都是一些平常人平常事。又因为他三十二随后与佛法结缘,此集中也不禁涉猎了一些有关佛法的经纶典故。语言极其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生命的真谛。他用铅尘洗净浮华,将浮名换作浅酌低唱,将前尘往事化作一缕轻烟。徒留一抹温柔的灵魂,静静的观察着浮华的世间。

记忆总是会被忽然勾起,就如40来瓦的昏黄小灯,时灭时现,将前尘往事一并勾起。菜市场的惊鸿一瞥,贫贱的红目连勾起童年艰苦回忆,勾起部队的服役生活,恍惚之间,九条红目连已买定离手,嘴角勾起笑容。吃着吃着,竟勾起了乡愁;灯火微明的路边小摊中,品一杯米酒,啄几口平凡小菜,忆其中辛酸滋味,忆其中血脉情深,忆那年晚上,哥哥穿着卡其色制服理得光光的头颅在风中淋雨的凄冷身影;冬夜寒冷街心的偶遇,揭开一道横在两岸身上的血淋淋的伤疤,思乡怀归的老人烂醉如泥,而谁又知道,他想醉还是不想醉呢?

小人物也有大故事,再卑微的生命也有价值,这就是我们善待生命的理由。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共温一壶酒,共赏一片月光,共折一枝花。赏一片迷云,拈一朵落花。时光漫漫,岁月静好。

《温一壶月光下酒》读后感2

能走近林清玄,缘于多年前教材里的一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被其深深吸引,则源于林清玄于丹两位大师的一次午夜对话……向来语风犀利磅礴表达犹如灵动的虹桥能让哲理瞬间熠熠生辉的于丹老师,那晚,在我的眼中竟是“失了颜色”的。因为在不经意间能触动你心灵最温柔一角的,时时令你如沐清风的,是那个不修边幅的“老者”林清玄。

幸好,我们还有文字的世界。

幸好,在这个浮躁喧嚣的世界,我们还能读到“清风徐来,流水缓缓”的文字。

幸好,林清玄的文字,像轻盈的钥匙,30年中不断穿越海峡两岸,为我们不断开启智慧人生。

《温一壶月光下酒》,如一场空山新雨,洗去了浮世污秽,留下的,是天地澄净,万物通透。读他的文字,如草木清风在身旁轻轻穿过,或者有月光如水般的温润。

温润?哈哈,就是这个词!我实在想不出这世间还有哪个更贴切的词来形容这个长相有点“糟糕”的“老头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当然,这实际上也是他始终留在我们心底的感觉。无需旁征博引,不必言辞激烈,听他讲话或看他的文字,就犹如与一位“老者”促膝谈心,与一位“智者”围炉夜话……你的心在不知不觉间,就被浸润得“服服帖帖”。瞬间,你会有所顿悟,在他的身上分明闪现着“水”的智慧和光芒。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传说老子的老师常枞要过世的时候,老子去请教老师最后的教化。常枞唤老子近身,叫老子看自己的嘴巴,问说:

“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

“没有,牙齿都掉光了。”老子回答。

“那么,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还在,还鲜红如从前。”

常枞说:“这就是我要教给你的最后一课啊。在这世界上,柔软是最有力量的。我死了以后,你要以水为师,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天下最刚强的东西也不能抵挡水。”

说完,常枞就过世了。

这虽是传说,却也形象地阐明了老子思想的精华——以水为师,以柔克刚。但这种柔弱柔顺柔韧并非懦弱,而是“虚其心,强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现代人总以为,做人,要强势一点才好,一点亏都不能吃,殊不知,真正吃亏的,正是他们高傲的个性。民间广泛流传的俗语成语:“傻人有傻福”“扮猪吃老虎”“滴水穿石”不都阐明了这种“柔”的思想吗?

以水为师,不仅是要学习水“柔”的精神,更要学习水“明”的品质。

什么是“明”?在我看来,这便是林清玄所写的“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反观自我,主张自我”。

每个人的心就像水一般,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被炽烈的情绪灼烧时,就化成贪婪嗔恨愚痴的烟气,看不见自己的方向;我们被冷酷的情感冻结时,就凝成傲慢怀疑自怜的冰块,不能用来洗涤受伤的创口。

我很喜欢林清玄书中的一句话:“我似昔人,不是昔人。”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在尘世中过活,也许样貌一如从前,但内心早不似从前。读后感在这尘世中,我们不断地得到,失去,不断地遇见,错过,不断地成长。我们学会了忍耐,而不是激动地反抗;我们学会了沉默,而不是胡乱地宣泄;我们学会了坚强,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们得到了,却也失去了。

清代僧人八指头陀曾说过一首诗: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沾尘。

骂骂唯解笑,打亦不生嗔。

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

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茫茫红尘,束缚牵绊,多少人的心已被世俗腐蚀得锈迹斑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我们面对孩子们层出不穷的问题时,似乎忘却了冷静和深思,总是不自觉地摆出一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姿态。林清玄说:谦卑的心宛如野花小草的心,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讽。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同样行走在这尘世间,我们的一生虽无法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无法经历千奇百怪的事,但我们的每一天也仍然在不断变化着,唯不可变化的,便是最初那颗赤诚热忱的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林清玄说“心美,万象皆美;情深,万象皆深;境明,千里皆明”,没有消极避世,而是启发我们学会更“温柔”地入世,以一种美的智慧的慈悲的胸怀来拥抱这个世界。

“小丑由于认识自我,不畏人笑,故能悲喜常在;成功者由于回归自我,可以不怕受伤,反败为胜。”

所以,人生的喜乐我们要看清,生命的苦难我们要承受,多留一些自己给自己,千万不要千丝万缕地被别人所牵动。

我愿于每个夜晚,伴着淡淡的心香,以温柔的灵魂,品“你”千遍不厌倦。

《温一壶月光下酒》读后感3

你,林清玄,一个让人回味的名字。一直以为你应该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太多坎坷的人,或者出生在书香世家的人,直到翻开了这本书。

每个人都有童年,对多数人来说,童年都是很美好的存在。那个时候,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可以不管大人的礼节,可以调皮捣蛋,可以肆意挥霍时间。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一定有这样一段时光。你和我们一样是幸运儿,都拥有童年。但你又和我们不一样,你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是什么样的经历会磨砺出你这样的人呢?我们不得而知。

你的文字里是常人无法体会的禅意,一旦感动便无法释怀。你的文章与纳兰的《饮水词》李煜的词一样不可以用几流与好坏评判,文字的平实通俗里是常人领略不到的意境。我们之所以喜欢你的文章,就是因为读你的文章会带来刻骨铭心的感动。你会把一朵花的绽放一片叶的凋零一只蝉的鸣唱都写下,你会记得每一个感人的瞬间,你会如此真实地描绘你的童年。

最令我震撼的是你讲述的关于棋子的事。我的青梅,你的竹马,她和他的青梅竹马。分离是那样轻易。幼时我也曾有这样的伙伴的。姓名也有些模糊,只记得他的名字里有“少杰”两个字。他也确实与他的名字一样杰出,小小年纪就能背诵《唐诗三百首》,人也很好,是典型的热心肠。也正是因为他的杰出,使他只有7岁就离开了家乡,音讯渺茫。他的脸早已在记忆中模糊,甚至忘却。只有在收到他的信的时候,我才会相信记忆中的那个人的确存在。我毫不怀疑,当我到他所在的城市寻找他时,即使擦肩而过也完全不认识对方。如果能穿越时空回到儿时,恐怕我也认不出那时的他。

但我们还可以联系对方已经足够好了,有些人一别便是永恒,一辈子也不会见到。偶尔会回忆起他(她),会记得那个名字,已是莫大的幸运。童年的许多事都会淡忘,只余下最深刻的回忆。再记起,恍若前世。

儿时的我从没想过会有分离,天真地以为所有的人可以一直在一起。那些“狐朋狗友”会与我一起穿梭在大街小巷,一起去吃周婶的麻辣烫李婶的粉条陈叔的五花肉,会与我一起跑到后山玩上一整天。天是那样的蓝,花是那样的香,草是那样的软。一排排的老屋整齐地码着,没有高楼大厦,没有一排排的工厂。

长大以后才渐渐知道没有一群人会不分离,儿时的伙伴也分道扬镳,再见面也会彼此装作不认识地走过去。时间就那样分散了一群人,那么轻而易举。茫茫人海中,丢失彼此总比我们以为的要容易。

儿时的回忆最模糊,可记住的永远都是开心的回忆。时间赐予我们童年的无忧无虑,也必然会索取长大后的快乐。

儿时的回忆,永远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回忆。之于我,之于你,都一样。

《温一壶月光下酒》读后感4

温一壶月光来下酒,听起来是件极风雅的事。若能将那澄澈的月光削下几分,用文火慢慢炖煮,使它与酒液在精巧的酒壶中共舞,使那月光的温柔,浸入酒液的醇香与火辣,也着实是好的。

《温一壶月光下酒》这本书,在1999年由知识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林清玄。该书是一部锋芒初露的散文作品,作者的散文经过十年的历练,已从豪气如虹飞扬浪温向淳百沉思转变,字里行间透录出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柔弱生刚强的审美品味,以及气清神定的宽厚胸怀。

此书不同于其他,它是林清玄婚后所创作的第一本散文集。在此书中,林清玄所描写的大都是一些平常人平常事。又因为他三十二随后与佛法结缘,此集中也不禁涉猎了一些有关佛法的经纶典故。语言极其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生命的真谛。他用铅尘洗净浮华,将浮名换作浅酌低唱,将前尘往事化作一缕轻烟。徒留一抹温柔的灵魂,静静的观察着浮华的世间。

记忆总是会被忽然勾起,就如40来瓦的昏黄小灯,时灭时现,将前尘往事一并勾起。菜市场的惊鸿一瞥,贫贱的红目连勾起童年艰苦回忆,勾起部队的服役生活,恍惚之间,九条红目连已买定离手,嘴角勾起笑容。吃着吃着,竟勾起了乡愁;灯火微明的路边小摊中,品一杯米酒,啄几口平凡小菜,忆其中辛酸滋味,忆其中血脉情深,忆那年晚上,哥哥穿着卡其色制服理得光光的头颅在风中淋雨的凄冷身影;冬夜寒冷街心的偶遇,揭开一道横在两岸身上的血淋淋的伤疤,思乡怀归的老人烂醉如泥,而谁又知道,他想醉还是不想醉呢?

小人物也有大故事,再卑微的生命也有价值,这就是我们善待生命的理由。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共温一壶酒,共赏一片月光,共折一枝花。赏一片迷云,拈一朵落花。时光漫漫,岁月静好。

《温一壶月光下酒》读后感5

人即使生活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人也不应该活的如动物一般,失去人的友情从容温柔与尊严,这个道理是《家家有明月清风》这篇文章告诉我的,让我受益匪浅。

这篇散文讲得主要是作者林清玄老先生去台北郊区游玩时,发现了山道边和山顶之上分别有着“奉水”和“奉茶”两个钢桶,他们的边上分别有着一黄一蓝两个杯子,但不同的是,完全相同的桶,里面的茶水却一冷一热一茶一水,杯子都配的恰好,这让林清玄老先生感叹禅师的有情,而又联想到有情从容温柔尊严不可分离的事情。

我抱着激动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这篇文章,我的心情却久久不可平静。

当读到一位禅师与一位讲华严经座主的对话时,我感叹到:一个有情的人虽不能入无情者一般,用那么的多的时间来经营实力,可是一个人如果随着冷漠的环境,而使自己的心也沉滞,则绝对不是人生之福。

当读到“父亲”说,人活着,就要像个人的时候,这让我想到了当今社会的某些人,他们由于自己的好吃懒做,只会依赖父母,当父母去世的时候,他们依旧碌碌无为,只能去无人愿意理睬的街边进行乞讨,不顾自己的尊严,失去了原有的有情。而他们,原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去换来一个美好的生活,却往往不愿意!

总而言之,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告诉了我许许多多平时看不穿的道理,其中,我认为人最不应该失去有情从容温柔与尊严!否则,你将会成为一个冷血动物!

在这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总免不了一些磕磕碰碰,而遇到这些事的时候,我们应该以有情从容温柔但又不能失去尊严的态度去面对它,克服它,打败它,成就自己!

《温一壶月光下酒》读后感6

我喜欢在月光下温一壶酒,调和着淡淡的香气,心情放松,让人忘记烦恼,放眼望去,满天星斗闪烁,月影斜斜地洒下,犹如一抹画卷,美不胜收,如果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自由自在。

坐在月光下,慢慢品味着酒的滋味,一口一口的喝着,一杯杯的,一瓶瓶的,这是一种沉淀,一种放空,一种流连忘返,一种感悟,一种理解,一种自我慰藉,一种抒发,一种窥探未来,一种思考,一种观照,一种深沉。

读完一份书,在月光下品一壶酒,心中油然而生的不同感受,仿佛充满了诗意,记忆中一遍遍的重温,犹如梦里一段段的情节,经历过的,放弃过的,懂得的,忘记的,都在月光下重新拼接,重新组合,更新,更深,更深刻。

月光下的温一壶酒,清香四溢,月光中一颗颗星星,如一场梦,像一个故事,像一种情感,仿佛一抹月光,把所有的忧伤,把所有的无奈都洗去,给每个人一份温暖,一份安慰,一份放松。

月光下的温一壶酒,品完,只留下一份淡淡的回味,也许这时候,月光是最好的陪伴,也许月光也唤起了一份情怀,一份思念,一份温柔,一份深情。

《温一壶月光下酒》读后感7

幸好,我们还有文字的世界。

幸好,在这个浮躁喧嚣的世界,我们还能读到“清风徐来,流水缓缓”的文字。

幸好,林清玄的文字,像轻盈的钥匙,30年中不断穿越海峡两岸,为我们不断开启智慧人生。

《温一壶月光下酒》,如一场空山新雨,洗去了浮世污秽,留下的,是天地澄净,万物通透。读他的文字,如草木清风在身旁轻轻穿过,或者有月光如水般的温润。

温润?哈哈,就是这个词!我实在想不出这世间还有哪个更贴切的词来形容这个长相有点“糟糕”的“老头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当然,这实际上也是他始终留在我们心底的感觉。无需旁征博引,不必言辞激烈,听他讲话或看他的文字,就犹如与一位“老者”促膝谈心,与一位“智者”围炉夜话……你的心在不知不觉间,就被浸润得“服服帖帖”。瞬间,你会有所顿悟,在他的身上分明闪现着“水”的智慧和光芒。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传说老子的老师常枞要过世的时候,老子去请教老师最后的教化。常枞唤老子近身,叫老子看自己的嘴巴,问说:

“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

“没有,牙齿都掉光了。”老子回答。

“那么,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还在,还鲜红如从前。”

常枞说:“这就是我要教给你的最后一课啊。在这世界上,柔软是最有力量的。我死了以后,你要以水为师,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天下最刚强的东西也不能抵挡水。”

说完,常枞就过世了。

这虽是传说,却也形象地阐明了老子思想的精华——以水为师,以柔克刚。但这种柔弱柔顺柔韧并非懦弱,而是“虚其心,强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现代人总以为,做人,要强势一点才好,一点亏都不能吃,殊不知,真正吃亏的,正是他们高傲的个性。民间广泛流传的俗语成语:“傻人有傻福”“扮猪吃老虎”“滴水穿石”不都阐明了这种“柔”的思想吗?

以水为师,不仅是要学习水“柔”的精神,更要学习水“明”的品质。

什么是“明”?在我看来,这便是林清玄所写的“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反观自我,主张自我”。

每个人的心就像水一般,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被炽烈的情绪灼烧时,就化成贪婪嗔恨愚痴的烟气,看不见自己的方向;我们被冷酷的情感冻结时,就凝成傲慢怀疑自怜的冰块,不能用来洗涤受伤的创口。

我很喜欢林清玄书中的一句话:“我似昔人,不是昔人。”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在尘世中过活,也许样貌一如从前,但内心早不似从前。在这尘世中,我们不断地得到,失去,不断地遇见,错过,不断地成长。我们学会了忍耐,而不是激动地反抗;我们学会了沉默,而不是胡乱地宣泄;我们学会了坚强,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们得到了,却也失去了。

清代僧人八指头陀曾说过一首诗: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沾尘。

骂骂唯解笑,打亦不生嗔。

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

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茫茫红尘,束缚牵绊,多少人的心已被世俗腐蚀得锈迹斑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我们面对孩子们层出不穷的问题时,似乎忘却了冷静和深思,总是不自觉地摆出一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姿态。林清玄说:谦卑的心宛如野花小草的心,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讽。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同样行走在这尘世间,我们的一生虽无法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无法经历千奇百怪的事,但我们的每一天也仍然在不断变化着,唯不可变化的,便是最初那颗赤诚热忱的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林清玄说“心美,万象皆美;情深,万象皆深;境明,千里皆明”,没有消极避世,而是启发我们学会更“温柔”地入世,以一种美的智慧的慈悲的胸怀来拥抱这个世界。

“小丑由于认识自我,不畏人笑,故能悲喜常在;成功者由于回归自我,可以不怕受伤,反败为胜。”

所以,人生的喜乐我们要看清,生命的苦难我们要承受,多留一些自己给自己,千万不要千丝万缕地被别人所牵动。

《温一壶月光下酒》读后感8

《温一壶月光下酒》是林清玄一篇文章的篇名,也是他婚后的第一本散文集书名。我的心眼完全被“温一壶月光下酒”这几个有魅力的字所牵引,非常喜欢它所蕴含的境界。

书中的许多篇都是描写小人物,所感悟的平常事。如何面对生活?作者这样勉励我们:“连石头都可以撞出火来,其他的还有什麼可畏惧的呢?”是啊,我们坚信连冰冷的石块都能撞出火来,那麼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靠近,一定发散出人性中最纯真的灵性之火。佛前一炷燃烧的清香,作者却能觉照到“那一炷香冉冉地燃烧着,香头微细的火光和上升的香烟使我深深地震颤,我在那香里看见一股雄浑的力量,以及一颗单纯的中国人心灵绵长地燃烧著。”清香一炷,那是一种空间;罚你一跪,那是一种时间。空间与时间,皆从这一炷冉冉燃烧着清香升腾而起,在升腾而起的一炷清香里,作者深深体悟到这种空间和时间是东方的美学。试著用黑暗锻造出我们的一双黑明眸,来洞察我们的生活。

“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来喝酘酘”,第一次读到时完全是一种惊艳的感觉,山香云气是赛过酒气的。月光是温蕴的,酒是如火一样辣的。温一束月光来下酒,削去身上的愁和怨,和心灵的尖锋利芒,使自己溶入如月光一般温柔的人世温情中。他将浮名虚利换作浅酌低唱,时时不忘自己有一个温柔的灵魂。

再来举杯吧,让我们共用温一壶月光下的酒,共赏一片迷路的云,共忆烟气氤氲的鸳鸯香炉。

以上是《温一壶月光下酒》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9923.html

(0)
xiaoyanxiaoy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