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午睡管理制度内容 幼儿园午休期间管理制度

《幼儿园午睡管理制度》是保障幼儿身心健康、促进其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环节。科学、规范的午睡管理,不仅能确保幼儿获得充足的休息,恢复体力,更是维护其生命安全的重要防线。本制度旨在创设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午睡环境,培养幼儿独立的睡眠习惯。下文将从不同侧重点,呈现四篇详尽的《幼儿园午睡管理制度》范文,以供各幼儿园参考施行。

幼儿园午睡管理制度内容 幼儿园午休期间管理制度

篇一:《幼儿园午睡管理制度》

(综合规范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科学、规范、安全地组织全园幼儿的午睡活动,保证幼儿得到充分的休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及相关卫生保健制度,结合本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园所有在园幼儿及全体教职员工,包括但不限于各班教师、保育员、保健医生及行政管理人员。

第三条 幼儿园午睡管理的总体目标是:
(一)营造安全、安静、舒适、卫生的睡眠环境。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能独立、按时、安静地入睡。
(三)保障幼儿午睡期间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杜绝一切安全隐患。
(四)通过科学的午睡管理,促进幼儿体格、神经系统及心理的健康发育。

第二章 午睡前准备工作

第四条 环境准备
(一)寝室通风:午餐后、幼儿午睡前,保育员应提前开窗通风至少15-20分钟,确保室内空气流通、新鲜。幼儿进入寝室前10分钟关闭窗户,维持室温在适宜范围(夏季24-26摄氏度,冬季20-22摄氏度)。
(二)光线调节:使用遮光窗帘,保持寝室光线柔和、暗淡,有利于幼儿快速进入睡眠状态。
(三)噪音控制:午睡期间,全园应保持安静,避免大声喧哗、播放嘈杂音乐或进行施工等活动。寝室周围区域应设立“请保持安静”的提示牌。
(四)寝具准备:

  1. 床位固定:每名幼儿拥有自己固定的床位,床位上有明确的姓名或学号标识。床位之间保持不低于50厘米的间距,便于空气流通及教师巡视。
  2. 卧具卫生:实行“一人一巾一杯一卧具”制度。被褥、枕头等卧具每周由家长带回清洗、晾晒,并于周一交回。幼儿园定期对床垫、床架进行消毒处理。
  3. 安全检查:每日睡前,保育员需检查所有床位是否牢固、平整,无尖锐突起或松动部件。

第五条 幼儿准备
(一)情绪安抚:午餐后不立即组织午睡,应安排15-20分钟的安静活动,如听故事、看绘本、轻声交谈等,帮助幼儿平复饭后的兴奋情绪,为入睡做好心理准备。
(二)生理准备:教师应在睡前统一组织幼儿排便、洗手。提醒幼儿不要喝过多水,以免夜尿影响睡眠质量。
(三)衣物更换:根据季节和室温变化,指导和帮助幼儿脱去外衣、外裤和鞋袜,穿着宽松、舒适、透气的棉质睡衣或内衣入睡。脱下的衣物应整齐叠放于指定位置。
(四)特殊物品:允许幼儿携带自己熟悉、喜爱的安抚物(如小布偶、小毛巾)入睡,但教师需检查安抚物是否安全,无细小、易脱落部件。

第三章 午睡过程管理

第六条 入睡管理
(一)教师应以温柔的语言、亲切的态度引导幼儿有序地找到自己的床位,安静躺下。
(二)对于入睡困难的幼儿,教师应给予特别关注,可采用轻拍、抚摸、哼唱摇篮曲等方式进行安抚,切忌呵斥、强迫。允许入睡困难的幼儿安静地躺在床上,闭目养神。
(三)播放轻柔、舒缓的催眠曲,音量适中,待大部分幼儿入睡后可关闭。

第七条 巡视与监护
(一)值班教师与保育员共同负责午睡期间的监护工作,必须做到时刻在岗,不得擅自离岗、玩手机、阅读书报或闲聊。
(二)实行不间断巡视制度,每10-15分钟巡视一次,巡视范围覆盖所有幼儿。巡视时脚步要轻,动作要缓,避免惊扰熟睡的幼儿。
(三)巡视重点内容:

  1. 呼吸与面色:仔细观察每位幼儿的呼吸是否平稳、均匀,面色是否红润。如发现呼吸急促、暂停、面色苍白或发绀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保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2. 睡姿调整:及时纠正不正确的睡姿,特别是蒙头睡、俯卧(趴睡)等可能导致窒息的危险姿势。应帮助幼儿调整为右侧卧或仰卧。
  3. 体温与汗液:通过触摸幼儿后颈、背部等方式,感知其体温是否正常,是否出汗。对出汗较多的幼儿,要及时用干毛巾擦拭,并适当减少被褥。
  4. 被褥覆盖:根据幼儿的睡眠状态和室温变化,随时为其盖好被子,防止腹部、脚部受凉。
  5. 异常动态:注意幼儿是否有蹬被、啼哭、惊醒、梦呓、磨牙等情况,并及时处理。

第八条 记录与交接
(一)值班教师需认真填写《午睡值班记录表》,详细记录午睡的起止时间、幼儿的出勤情况、特殊幼儿的睡眠状况、巡视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结果。
(二)如有幼儿在午睡期间发生突发状况,应在记录表上重点注明,并在下午离园时与家长进行详细沟通。
(三)若值班教师需要临时交接,必须当面将所有幼儿的情况,特别是需要特殊关注的幼儿情况,清晰、完整地交代给接班人,确保监护无缝衔接。

第四章 午睡后管理

第九条 唤醒与起床
(一)在预定的起床时间前10-15分钟,可将窗帘拉开一小缝,让光线逐渐进入室内,并播放轻柔的唤醒音乐,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然、舒缓的苏醒过程。
(二)严禁突然、大声地叫醒幼儿或猛地拉开被子。应逐一走到床边,用轻柔的声音、温柔的触摸(如轻抚后背)唤醒幼儿。
(三)允许幼儿有几分钟的“起床气”或“赖床”时间,教师应耐心等待,给予安抚。
(四)对于提前醒来的幼儿,应引导其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可安排其在指定区域看书或进行安静的游戏。

第十条 整理与活动
(一)指导和帮助幼儿按顺序穿好衣物、鞋袜。培养幼儿自己动手的能力,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应给予更多帮助。
(二)引导幼儿学习整理自己的床铺,将小被子、小枕头叠放整齐。
(三)起床后,组织幼儿有序地去盥洗室洗脸、漱口、如厕。
(四)为幼儿准备温开水,补充午睡期间流失的水分。
(-)组织幼儿进行轻松的室内活动或户外散步,帮助其彻底清醒,恢复活力。

第五章 特殊情况处理预案

第十一条 幼儿突发疾病
(一)如发现幼儿在午睡中出现高热、呕吐、腹泻、抽搐、呼吸困难等紧急症状,值班教师应立即将幼儿抱至隔离观察室,并第一时间通知保健医生和园长。
(二2)保健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和紧急处理,同时,行政人员负责立即通知家长,说明情况,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送医。
(三)整个过程中,至少有一名教职工全程陪护幼儿,直至家长或医护人员赶到。

第十二条 意外伤害
(一)如发生幼儿坠床、磕碰等意外,应立即检查幼儿伤情,并由保健医生进行处理。
(二)如发现幼儿可能因异物或睡姿不当导致窒息,应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或清理呼吸道,并同时呼叫援助和拨打急救电话。
(三)事后需详细记录事件经过、处理措施,并及时与家长沟通。

第十三条 心理行为问题
对于长期入睡困难、夜惊、尿床等问题的幼儿,教师应与家长建立紧密的家园联系,共同分析原因,采取一致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安抚措施,切不可简单粗暴地对待。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园保健室和园务会定期对本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复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十五条 全体教职员工必须熟知并严格遵守本制度。因玩忽职守、违反制度规定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将按幼儿园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十六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篇二:《幼儿园午睡管理制度》

(人文关怀与个性化导向版)

引言:让每一次午睡都成为一次温暖的休憩

午睡,不应是幼儿园流程中冰冷的环节,而是孩子们在爱的包围下,享受宁静、补充能量的美好时光。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睡眠节律和情感需求。本制度的核心,是以儿童为本,尊重个性,营造一个充满安全感、温馨、和谐的午睡环境,让教师的关怀如春风化雨,滋润每一个孩子甜美的梦乡。

第一部分:营造如家般温馨的入睡氛围

我们的目标是,让寝室成为孩子们愿意亲近的“梦之小屋”。

  1. 感官环境的精心布置:
    • 视觉的柔和: 寝室的主色调采用低饱和度的暖色系,如米白、浅蓝、淡绿。窗帘选用厚实而温馨的棉麻材质,不仅能有效遮光,更能带来柔软的视觉感受。墙面可悬挂少量温馨的、与睡眠主题相关的布艺挂画。
    • 听觉的宁静: 我们将摒弃单调的电子催眠曲,转而播放经过精心挑选的古典乐慢板、自然白噪音(如雨声、溪流声)或由教师用温柔嗓音录制的摇篮曲和睡前故事。音乐是背景,是引导,而非强制。在孩子们逐渐安静后,音乐也将随之停止,回归最自然的宁静。
    • 嗅觉的舒适: 确保寝室空气清新,无任何异味。严禁使用任何形式的香氛产品。在天气晴好时,我们会将被褥拿到阳光下晾晒,让孩子们在充满“阳光味道”的被窝里安然入睡。
    • 触觉的安抚: 每个孩子的床铺上,都铺着他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印有熟悉卡通图案的纯棉床单。我们鼓励并允许孩子携带一个安全、洁净的“安抚物”,那可能是一个柔软的玩偶、一方小小的毛巾,或是带有妈妈味道的枕巾。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是连接家庭与幼儿园的温暖纽带。
  2. 充满仪式感的睡前时光:
    • “悄悄话”时间: 入睡前,教师会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用极低的声音分享今天上午发生的趣事,或是聊一聊晚上想做什么。这种亲密的交流能有效缓解部分孩子的分离焦虑,让他们在放松的状态下准备入睡。
    • “晚安”故事会: 教师会选择情节舒缓、语言优美的绘本故事,用最温柔的语调娓娓道来。故事不求曲折,但求温馨,为孩子们的梦境铺设一个美好的开端。
    • 爱的抱抱与祝福: 每一位孩子躺下后,教师都会逐一走到他们床边,为他们盖好被子,轻轻抚摸他们的额头或后背,并送上一句“宝贝,做个好梦”。这种充满爱意的身体接触和语言祝福,是给予孩子最大安全感的法宝。

第二部分:尊重并接纳每一个孩子的睡眠差异

我们承认并尊重,孩子们在睡眠需求、入睡速度和睡眠习惯上存在着天然的差异。我们的管理是弹性的,而非“一刀切”的。

  1. “睡眠观察档案”的建立:
    • 为每位孩子建立一份私密的“午睡观察档案”,记录他们的常规入睡时间、睡眠时长、典型睡姿、有无特殊习惯(如磨牙、说梦话)、是否需要安抚物等。
    • 这份档案将成为教师理解孩子、提供个性化照护的重要依据,并会通过家园联系册与家长共享,共同探讨最适合孩子的睡眠策略。
  2. 对待“晚睡者”的耐心与智慧:
    • 对于那些精力旺盛、难以入睡的孩子,我们绝不采用批评、指责或孤立的方式。教师会首先判断其是否因身体不适或情绪困扰。
    • 若无异常,教师会邀请他们“和老师一起安静地休息”,允许他们在床上安静地翻看布书,或只是闭着眼睛“听自己的心跳”。我们的目标是“安静地休息”,而非强制“睡着”。这种接纳的态度,反而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更容易自然入睡。
  3. 拥抱“早醒者”的宁静:
    • 对于比其他孩子提前醒来的“早起的鸟儿”,我们同样给予温柔的接纳。教师会用眼神和微小的手势示意他们保持安静。
    • 寝室里会设有一个“安静角落”,备有软垫、拼图、无声积木和绘本。早醒的孩子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悄悄地来到这里,进行不打扰他人的安静活动,直到集体起床时间。这既保护了其他孩子的睡眠,也满足了早醒者的活动需求。

第三部分:充满人文关怀的巡视与守护

巡视,不是机械的查岗,而是充满爱与责任的守护。

  1. “无声的对话”: 教师在巡视时,目光是柔和的,动作是轻缓的。每一次为孩子掖好被角,每一次轻轻拂去他额头的汗珠,都是一次无声的关爱表达。
  2. 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 经验丰富的教师能从孩子的睡姿、呼吸的节奏、面部的微表情中,读懂他们的睡眠状态。一个紧蹙的眉头可能意味着一个不安的梦,教师会轻轻地抚摸,给予安抚。
  3. 处理突发状况的同理心: 如果有孩子在睡梦中哭泣或惊醒,教师会第一时间将他轻轻抱起,带到寝室外稍作安抚,询问情况,给予拥抱和安慰,待其情绪稳定后再送回床上。如果是尿床,教师会迅速而平静地为其更换干净的衣裤和床单,整个过程会尽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避免让其他孩子知晓。

第四部分:艺术化的唤醒与愉悦的午后开启

唤醒,应如日出般自然,而非闹钟般突兀。

  1. “自然醒”的过渡: 我们通过光线和音乐的渐变,模拟清晨的自然环境。先是窗帘透进一丝微光,然后是若有若无的、由慢到快的轻音乐,让孩子的身体和大脑有一个缓慢的苏醒过程。
  2. 一对一的温柔唤醒: 教师会根据对每个孩子睡眠深度的判断,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和方式进行唤醒。对于睡得沉的孩子,会给予更多的时间,用更轻柔的方式,如在耳边轻声呼唤名字。
  3. 起床后的“缓冲地带”: 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匆忙地穿衣整理,而是给孩子们一个伸懒腰、发会儿呆的时间。教师会和刚刚醒来的孩子聊一聊“刚才做了什么美梦吗?”,帮助他们从梦境平稳过渡到现实。
  4. 家园共育的桥梁: 我们会定期通过家长会、午睡主题沙龙等形式,与家长分享我们的理念,倾听他们的建议。我们会鼓励家长在家中也营造类似的睡眠氛围,形成家园一致的育儿节奏,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睡眠。

结语

在我们的幼儿园里,午睡管理制度不是写在纸上的条条框框,而是融入到每一位教职工言行举止中的、对孩子深深的爱与尊重。我们致力于让每一个午后,都成为孩子们身心得以滋养、情感得以慰藉的幸福时光。

篇三:《幼儿园午睡管理制度》

(SOP标准化操作流程版)

文件编号:SOP-NSM-001
主题:午睡管理标准化操作规程
目的:确保全园午睡环节各岗位职责明确、操作规范、流程统一,最大限度提升午睡质量与安全保障。

一、 岗位职责界定

  1. 带班教师(主责): 全面负责本班幼儿午睡的组织、管理与监护。是午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职责包括睡前情绪引导、入睡安抚、过程巡视、异常情况初步判断与上报。
  2. 保育员(辅责): 协助带班教师完成午睡管理。主要职责包括寝室环境准备(通风、消毒、温湿度控制)、幼儿生理准备(如厕、更衣)、卧具整理、午睡期间的环境维护。
  3. 保健医生(支持与监督): 负责提供专业健康指导,处理午睡期间的幼儿突发健康问题,并定期对各班午睡管理执行情况进行巡查与评估。
  4. 园长/行政值班(总负责): 负责午睡期间全园的统筹管理与监督,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最高指挥。

二、 午睡前操作流程(12:30 – 13:00)

T-30分钟 (12:30) – 准备阶段

  • 保育员操作项:
    1. 环境清场与通风: 幼儿午餐后,立即进入寝室,开窗通风,确保空气对流。
    2. 温湿度检测: 检查温湿度计,确保室温符合标准(夏季24-26℃,冬季20-22℃),湿度在50%-60%之间。根据需要开启空调或暖气。
    3. 床位安全检查: 逐一检查每个床位,确保床板平稳、无损坏、无安全隐患。
    4. 卧具准备: 确认每个床位的卧具整洁、干燥。

T-15分钟 (12:45) – 过渡阶段

  • 带班教师操作项:
    1. 组织安静活动: 在活动室组织幼儿进行安静的餐后活动,如低声阅读、听舒缓故事。严禁进行跑、跳等剧烈活动。
    2. 情绪观察与疏导: 观察幼儿情绪状态,对有哭闹、烦躁情绪的幼儿进行一对一安抚。
  • 保育员操作项:
    1. 关闭窗户: 在幼儿进入寝室前,关闭所有窗户,保持室温稳定。
    2. 光线调节: 拉上遮光窗帘,仅保留少量自然光或开启一盏小夜灯。

T-5分钟 (12:55) – 入寝阶段

  • 带班教师与保育员协同操作:
    1. 组织如厕: 统一带领幼儿进入盥洗室小便。
    2. 指导更衣: 引导并协助幼儿脱下外衣、鞋袜,换上睡衣。将脱下的衣物指导幼儿自己折叠或由保育员统一收纳整齐。
    3. 有序入床: 引导幼儿安静、有序地走向自己的床位,躺下。教师负责维持秩序,保育员负责对需要帮助的幼儿进行协助。

三、 午睡中操作流程(13:00 – 15:00)

1. 入睡安抚流程(13:00 – 13:20)

  • 带班教师操作项:
    1. 播放音乐: 播放指定催眠曲,音量由弱渐强再渐弱,总时长不超过20分钟。
    2. 巡回安抚: 在寝室中轻声走动,对未入睡的幼儿进行轻拍、抚摸等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ый安抚。
    3. 处理特殊需求: 对需要安抚物的幼儿,确认其安抚物安全后方可使用。

2. 巡视监控流程(13:20 – 14:50)

  • 带班教师与保育员轮流/共同执行(必须保证寝室内时刻有人):
    • 巡视频率: 每10分钟进行一次全面巡视。
    • 巡视检查清单(SOP-NSM-Checklist-01):
      • [ ] 呼吸检查: 目视观察幼儿胸腹部起伏,耳听有无异常呼吸音。
      • [ ] 面色检查: 观察面色是否红润,有无苍白、发紫。
      • [ ] 睡姿检查: 重点检查有无蒙头睡、趴睡。发现后立即轻柔地调整为侧卧或仰卧。
      • [ ] 体温检查: 手背触摸幼儿后颈,感知有无过热或过冷,检查是否出汗。
      • [ ] 被褥检查: 检查被子是否盖好,特别是腹部。对蹬被子的幼儿及时盖好。
      • [ ] 环境检查: 确认寝室门保持关闭(但不上锁),无安全隐患。
    • 记录: 在《午睡值班记录本》上按时间点记录巡视情况,异常情况需详细描述。

3. 突发事件响应流程(SOP-NSM-Emergency-01)

  • 第一发现人(教师/保育员):
    1. 立即响应: 立即到达幼儿身边,进行初步判断(如,是发热还是惊厥)。
    2. 呼叫支援: 保持镇定,立即通过口头或对讲机呼叫另一位在岗人员及保健医生。切不可独自离开幼儿。
  • 保健医生/后援人员:
    1. 迅速到场: 接到通知后,携带急救箱迅速赶到现场。
    2. 专业处置: 进行紧急处理(如物理降温、清理呕吐物等)。
    3. 决策上报: 判断是否需要送医,并立即报告园长。
  • 行政值班:
    1. 启动预案: 负责联系家长、拨打急救电话、安排陪同人员等后续事宜。

四、 午睡后操作流程(15:00 – 15:30)

1. 唤醒流程(15:00)

  • 带班教师操作项:
    1. 环境准备: 提前5分钟,轻柔地拉开窗帘一角,播放舒缓的唤醒音乐。
    2. 逐一唤醒: 走到每个幼儿床边,轻声呼唤其名字或轻抚其身体。严禁高声叫喊或强制拉起。
    3. 处理早醒者: 对提前醒来的幼儿,用手势示意其保持安静,或引导其到指定区域看书。

2. 起床整理流程(15:05 – 15:20)

  • 带班教师与保育员协同操作:
    1. 协助穿衣: 指导并帮助幼儿穿好自己的衣物和鞋袜。
    2. 整理床铺: 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叠被子,教师和保育员给予示范和帮助。
    3. 盥洗活动: 有序组织幼儿排队洗脸、漱口。
    4. 补充水分: 保育员提前准备好温开水,分发给每个幼儿。

3. 状态观察与交接流程(15:20 – 15:30)

  • 带班教师操作项:
    1. 观察精神状态: 观察每个幼儿起床后的精神面貌,对于精神不佳的幼儿要特别关注。
    2. 整理记录: 完善《午睡值班记录本》。
    3. 准备交接: 对于午睡中有特殊情况的幼儿,准备好在离园时与家长进行详细沟通。

五、 附则

  1. 本SOP文件需张贴于寝室及教师办公室显眼处。
  2. 所有新入职教职工必须接受本SOP的专项培训并通过考核。
  3. 每学期末,由保健室牵头,组织相关岗位人员对本SOP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审和修订。

篇四:《幼儿园午睡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预案版)

第一章:风险识别与预防总则

第一条:最高安全原则
本制度的一切条款均以“幼儿生命安全至上”为唯一且不可动摇的最高原则。在任何情况下,当常规管理与安全保障发生冲突时,必须无条件优先执行安全保障措施。

第二条:风险源识别
幼儿园午睡期间的主要安全风险源定义为以下四大类:

  1. 环境与设施风险: 包括寝室建筑结构、床具、电器、通风、消防设施等存在的物理安全隐患。
  2. 幼儿个体健康风险: 包括幼儿因自身疾病(先天性、突发性)或生理状况(如过敏、发热)在睡眠中引发的健康危机。
  3. 监护失职风险: 包括因值班人员思想麻痹、擅离职守、操作不当、巡视疏漏等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
  4. 外部突发事件风险: 包括火灾、地震、极端天气、外来人员入侵等不可预见的外部冲击。

第三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本制度强调将安全风险管理的重心前移至“预防”环节。通过严格的日常排查、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持续的教职工安全意识培训,最大限度地消除或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章:环境与设施安全硬性标准

第四条:床位安全规范

  1. 床具材质: 必须使用符合国家环保与安全标准的实木或环保板材床具,表面涂层无毒无害,边缘及边角必须进行圆滑处理。
  2. 床具结构: 床体结构必须稳固,护栏高度不低于30厘米,护栏间距小于6厘米,防止幼儿头部伸入造成卡顿。
  3. 床位布局: 床位之间纵向、横向间距均不得小于50厘米,确保形成有效的巡视通道和应急疏散通道。床位不得紧贴窗户、暖气片或任何电源插座。
  4. 定期排查: 保育员每日睡前需对所有床位进行“一摸二摇”检查(触摸表面是否平滑、摇晃床体是否稳固)。安全主任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并填写《寝室设施安全排查表》。

第五条:寝室环境安全规范

  1. 用电安全: 寝室内所有电源插座必须安装安全护盖。除必要的空调、监控设备外,严禁使用任何移动插线板或非固定电器。电器线路需定期由专业电工检查。
  2. 消防安全: 寝室必须按规定配备足量、有效的干粉灭火器,并放置在显眼、易取的位置。消防通道、安全出口必须保持绝对畅通,严禁堆放任何杂物。安全出口标识和应急照明灯必须功能完好。
  3. 通风与门窗: 窗户必须安装限位器,开启角度不能过大,防止幼儿攀爬坠落。寝室门在午睡期间应关闭以隔音,但严禁上锁、反锁。

第三章:幼儿健康监测与监护责任

第六条:睡前健康问询与观察
入园及午睡前,教师必须主动询问家长或观察幼儿有无身体不适迹象(如精神萎靡、咳嗽、流涕、皮疹等)。对于有任何异常的幼儿,需报告保健医生进行评估,决定其是否适宜午睡或需特殊监护。

第七条:高危幼儿重点监护制度
对于有心脏病史、哮喘、癫痫、严重过敏史或近期刚出院的幼儿,需建立《特殊体质幼儿午睡监护档案》。值班教师必须熟知其档案内容,并在巡视中将其作为首要关注对象,缩短对其的巡视间隔(建议5-8分钟一次)。

第八条:巡视监护的“红线”规定

  1. “人在岗、心在位”: 值班期间,严禁从事任何与监护无关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手机娱乐、阅读、打瞌睡、长时间交谈。
  2. “零盲区”巡视: 巡视路线必须覆盖寝室内每一个角落,确保无任何监护盲区。
  3. “致命睡姿”零容忍: 对蒙头睡和俯卧(趴睡)姿势必须做到“发现即纠正”。这是预防“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风险的关键措施。纠正时动作必须轻柔,避免惊醒幼儿。
  4. 异常情况“首报”原则: 任何值班人员,一旦发现幼儿出现面色、呼吸、体温等任何无法自行判断的异常,第一反应必须是立即呼叫援助(保健医生或其他教师),而不是尝试独自处理或犹豫观望。

第四章: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第九条:幼儿窒息/噎食应急预案(一级响应)

  1. 识别症状: 幼儿突然无法哭泣、咳嗽,面色发紫,手抓喉咙。
  2. 立即施救:
    • 第一责任人(发现者): 立刻将幼儿抱起,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施救。同时高声呼喊“XX(幼儿名)噎住了,快来人!”
    • 第二责任人(响应者): 听到呼救后,一人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清晰说明地址、楼层、幼儿情况),另一人立即通知园长和保健医生。
  3. 持续施救: 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施救者不得放弃急救。
  4. 事后: 封存现场可能导致窒息的物品,配合调查。

第十条:幼儿突发高热/惊厥应急预案(一级响应)

  1. 识别症状: 身体滚烫、抽搐、牙关紧闭、双眼上翻。
  2. 立即处置:
    • 第一责任人: 将幼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清理口鼻分泌物,防止窒息。用软布包裹硬物(如压舌板)塞入臼齿间,防止咬伤舌头。严禁强行按压幼儿抽搐的肢体。
    • 第二责任人: 立即呼叫保健医生,并拨打120。同时通知园长。
  3. 物理降温: 在保健医生指导下,可用温水毛巾擦拭幼儿额头、颈部、腋下等部位。
  4. 全程陪护: 必须有专人全程陪护,直至移交给急救人员或家长。

第十一条:火灾/地震应急疏散预案(特级响应)

  1. 警报响应: 一旦听到火灾警报或感受到明显震感,值班教师立即停止一切活动,以最大音量、最镇定的语气发出指令:“全体起立,不要穿鞋,跟我走!”
  2. 疏散组织:
    • 一名教师在前开路,另一名教师/保育员在后断后,清点人数。
    • 引导幼儿用湿毛巾(如有条件)捂住口鼻,低姿弯腰,沿着预定的疏散路线快速、有序地撤离。
    • 优先疏散靠近门口的幼儿。对于行动不便或受惊吓的幼儿,由断后人员负责抱起或搀扶。
  3. 集结点名: 到达室外安全集结点后,立即清点人数,并向总指挥(园长)报告。
  4. 演练要求: 每学期必须组织至少一次包含午睡场景的消防/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确保所有教职工和幼儿熟练掌握流程。

第五章:责任追究

第十二条: 凡因未严格执行本制度,导致幼儿在午睡期间发生安全事故的,幼儿园将根据事故性质、后果严重程度以及当事人的责任大小,进行包括但不限于通报批评、扣除绩效、降职降级、直至解除劳动合同等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本内容由jinli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303486.html

(0)
jinlianjinli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