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特制定《师德师风管理制度》。该制度是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根本保障,旨在明确师德规范,划清行为底线,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提供多篇内容详实、侧重各异的《师德师风管理制度》范文,以供参考与应用。

篇一:《师德师风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我校全体在职教职员工,包括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及其他各类聘用人员。
第三条 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价值导向与制度规范相结合;
(二)坚持严格管理与关心爱护相结合;
(三)坚持师德养成与行为督导相结合;
(四)坚持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五位一体”长效机制。
第四条 学校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主任,相关校领导任副主任,成员包括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工作部、工会、纪检监察等部门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党委教师工作部,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和督促全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第二章 师德规范与职业准则
第五条 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第六条 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第七条 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
第八条 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第九条 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歧视、侮辱、虐待、伤害学生,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
第十条 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面前或网络空间等场所有不当言行,损害教师形象。
第十一条 遵守学术规范。严谨治学,力戒浮躁,潜心问道,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不得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或在科研工作中违规使用科研经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信誉。
第十二条 恪守廉洁从教。坚守廉洁自律,抵制不正之风;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的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十三条 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不得在招生、考试、推优、保研、就业、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奖评优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第十四条 积极奉献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聪明才智,树立正确义利观;坚决抵制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第三章 考核与评价机制
第十五条 师德师风考核是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干部选任等工作的首要依据。
第十六条 师德考核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科学规范的原则,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一)个人自评:教职工对照师德规范进行自我总结与评价。
(二)学生测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学生对教师师德师风的评价意见。测评结果应以适当方式向教师本人反馈。
(三)同事互评:由所在系(部)、教研室或项目团队的同事进行评议。
(四)单位考评:各二级单位(院、部、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小组结合日常表现、教学督导、检查抽查等情况,对教职工的师德师风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初步考核等次。
第十七条 师德考核等次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一)优秀:模范遵守师德规范,事迹突出,在教书育人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受到师生广泛赞誉。优秀比例一般不超过本单位参加考核总人数的20%。
(二)合格:自觉遵守师德规范,能较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无师德失范行为。
(三)基本合格:在师德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经提醒教育能及时改正。
(四)不合格:存在较严重的师德问题或出现本制度第四章所列的师德失范行为。
第十八条 师德考核结果的运用:
(一)考核为“优秀”者,在评奖评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并作为“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评选的重要依据。
(二)考核为“合格”者,具备正常的评奖评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资格。
(三)考核为“基本合格”者,应由所在单位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限期改正,并取消其当年各类评奖评优、职称晋升资格,扣除部分绩效奖励。
(四)考核为“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当年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取消其在评奖评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工资晋级、干部选任、申报人才计划、申报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资格。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第四章 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
第十九条 本制度所称师德失范行为,是指教师违背师德规范和职业准则,并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行为。出现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
(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言行的;
(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
(三)通过课堂、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传播不当言论,造成恶劣影响的;
(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面临危险时,不顾学生安危,擅离职守,自行逃离的;
(五)歧视、侮辱、虐待、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的;
(六)与学生发生任何形式的不正当关系,包括但不限于恋爱关系、性关系等;
(七)对学生实施猥亵、性骚扰或者其他侵害行为的;
(八)索要、收受学生或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或要求、利用家长资源办私事的;
(nine)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的;
(十)抄袭、剽窃、篡改、侵占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或买卖、代写论文的;
(十一)在招生、考试、推优、评奖、科研等工作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
(十二)在工作中消极怠工,无故缺席教学、会议等活动,敷衍教学,不备课、不批改作业,或出现严重教学事故的;
(十三)其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行为。
第二十条 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包括:
(一)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
(二)情节较重,但尚未达到纪律处分程度的,给予取消年度评优资格、扣除绩效工资、暂停教学工作、调离教学岗位等处理。
(三)情节严重,构成违纪的,依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等处分。其中,警告期限为6个月,记过期限为12个月,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期限为24个月。
(四)行为涉嫌违法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 建立师德失范行为受理与调查机制。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受理对教职工师德失范行为的投诉和举报。接到举报后,应立即启动调查程序,由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核实情况,收集证据。调查过程应保护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二条 教师对处理决定有异议的,可以按照相关规定提出复核或申诉。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各二级单位(院、部、处)应根据本制度,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报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备案。
第二十四条 本制度由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往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篇二:《师德师风管理制度》
(以问答形式呈现的师德师风建设指导手册)
前言
为帮助我校全体教职工更深入、更直观地理解师德师风的核心要义与行为边界,我们将传统的制度条文转化为这份更具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的问答手册。本手册旨在解答教师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关于师德师风的困惑,明确“能做什么”、“应做什么”以及“禁做什么”,引导大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第一部分:核心理念与价值追求篇
问1:我们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师德师风”?它的核心是什么?
答:师德师风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教育的灵魂所在。我们反复强调它,是因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品德、品行、品味的塑造者和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师德师风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即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学生敬仰和爱戴的品德之师。
问2: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职业理想?
答:新时代的教师应树立高远的职业理想,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具体而言,应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 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 做学术发展的探索者: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和追求,严谨治学,勇于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以深厚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
- 做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上为全社会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和社会。
- 做教育改革的实践者:积极投身教育创新实践,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部分:具体行为规范与界限解读篇
问3:在日常教学中,如何体现对学生的“关爱”?批评学生时应注意什么?
答:对学生的关爱是多维度的,绝非简单的溺爱或纵容。
- 体现方式:
- 尊重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其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等而有所偏见或歧视。
- 关注成长: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身体素质和全面发展,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
- 倾听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乐于与学生交流,做他们信赖的朋友和导师。
- 保护隐私: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不随意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家庭情况。
- 批评注意事项:
- 对事不对人:批评应针对学生的具体错误行为,而非人格攻击。避免使用“你真笨”、“无可救药”等侮辱性词汇。
- 注意场合:尽量选择私下场合进行个别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公开批评需谨慎,且应以教育全体为目的。
- 讲究方法:批评要以教育和引导为目的,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指出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严禁任何形式的体罚或变相体罚。
- 允许申辩:给学生解释和申辩的机会,了解事情的全貌,避免主观臆断。
问4:如何正确处理与学生及家长的关系?收受礼品、礼金的“红线”在哪里?
答:处理与学生及家长的关系,核心原则是“亲清”二字,即亲近、关心,但要保持清白、廉洁。
- 与学生的关系:应是“亦师亦友”,但必须有明确的界限。严禁与学生发生任何形式的不正当关系,包括恋爱关系或超出正常师生交往范畴的亲密行为。线上交流应限于学习和成长指导,避免在非工作时间进行不必要的私聊,不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不适宜的言论或与学生进行过度娱乐化的互动。
- 与家长的关系:应是基于促进学生成长的“合作伙伴”关系。沟通应坦诚、专业,主要围绕学生的在校表现和教育问题。
- “红线”解读:关于礼品礼金的红线是明确且绝对的——坚决不能收。无论是现金、购物卡、有价证券,还是贵重物品,一律不得索要或收受。对于家长出于感谢而组织或支付费用的宴请、旅游、娱乐等活动,也应明确拒绝。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奖评优等,必须完全基于其自身表现,绝不能与任何形式的物质利益挂钩。婉拒时,可以真诚感谢家长的美意,并解释学校的纪律要求,强调自己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教育初心。
问5:学术诚信的具体要求有哪些?哪些行为属于学术不端?
答:学术诚信是教师的学术生命线。
- 具体要求:
- 求真务实:在科研活动中,必须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和报告研究数据与结果,反对弄虚作假。
- 尊重原创:在引用他人成果时,必须按照学术规范注明出处。凡是使用他人观点、数据、图像而未进行适当引用的,均可能构成抄袭。
- 规范署名:论文或成果的署名应基于对研究的实际贡献,不得随意增减作者,或进行“挂名”等交易。
- 恪守伦理:在涉及人类或动物的研究中,必须遵守相关的伦理规范。
- 学术不端行为:
- 剽窃:抄袭他人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作品。
- 伪造:编造不存在的数据、信息或研究结果。
- 篡改:修改、删除真实数据或研究过程,以使其符合预期。
- 不当署名: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署名,或将未作贡献者列为作者。
- 一稿多投:将同一篇论文或主要内容基本相同的论文同时投给多个期刊。
- 代写代投:委托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代写、代投论文。
第三部分:监督、处理与个人成长篇
问6:如果我发现同事有师德失范的嫌疑,我该怎么做?
答:作为教育共同体的一员,维护集体声誉和风清气正的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如果您发现同事有师德失范的嫌疑,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 审慎核实:首先要冷静、客观地判断情况的真实性。避免基于传闻或个人猜测做出结论。
- 私下提醒:如果情况较轻,且您与同事关系尚可,可以考虑以适当、委婉的方式私下提醒或劝诫,帮助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改正。
- 正式举报:如果情况严重,或私下提醒无效,您有责任和权利向所在单位的党组织、行政负责人或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实名或匿名举报。学校对举报人的信息会严格保密。举报时应尽量提供客观、具体的线索或证据。
问7:如果我被投诉或被认定为师德失范,我有哪些权利和申诉途径?
答:学校在处理师德失范问题时,会严格遵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正当、手续完备的原则。在此过程中,您享有以下权利:
- 知情权:有权了解被调查事件的具体内容、核查过程。
- 陈述和申辩权:在调查期间以及处理决定做出前,有权对所涉及的事实、情节进行陈述和申辩。调查组会认真听取并记录您的意见。
- 申请复核权:如果您对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规定期限内,向做出决定的机构或其上一级机构提出书面复核申请。
- 申诉权:如果您对复核结果仍不服,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人事管理部门提出申诉。
结语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修行。希望本手册能成为您职业生涯中的一份有益参考,帮助我们共同坚守教育初心,担当育人使命,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业务,赢得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尊重。
篇三:《师德师风管理制度》
(以案例分析与警示教育为核心)
前言
为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全体教职工深刻认识师德失范行为的危害性,明晰行为边界,筑牢思想防线,本制度将通过一系列典型案例的剖析,对师德师风的核心要求进行具象化、情景化阐释。每个案例都包含“案例情景”、“行为剖析”、“制度链接”与“警示反思”四个部分,旨在以案明纪、以案说法、以案促改。
第一章:廉洁从教,筑牢防线
【案例一:一杯“感恩茶”引发的处分】
- 案例情景:
教师王某,教学能力突出,深受学生喜爱。某学期末,其所带毕业班学生李某顺利获得保研资格。为表达感谢,李某家长多次邀请王某吃饭,均被婉拒。后家长以“孩子的一点心意,就当喝杯茶”为由,将一个内含数千元购物卡的茶叶礼盒送到王某办公室,王某推辞不过便收下了。此事后被其他学生知晓并举报至学校。 - 行为剖析:
王某的行为看似是“人之常情”下的被动接受,但实质上已经越过了廉洁从教的红线。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生的进步是其本职工作的结果。利用职务之便收受学生或家长的财物,无论金额大小、动机如何,都会玷污师生关系的纯洁性,可能引发不公平的猜疑,损害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王某未能坚守底线,最终收下礼盒,构成了违规收受礼物的行为。 - 制度链接:
本行为违反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的规定,以及本校《师德师风管理制度》中关于“恪守廉洁从教”的要求。 - 警示反思:
为人师者,当知“瓜田李下”之嫌。面对学生和家长的感谢,最好的回馈是更加尽心地教导。对于任何形式的物质馈赠,都应做到“零容忍”,果断而有礼貌地拒绝。一次小小的“通融”,可能就是滑向深渊的开始。全体教师必须从思想上根除“收点小礼没关系”的错误认识,将廉洁自律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
第二章:言行有度,为人师表
【案例二:网络空间里的“双面人”】
- 案例情景:
张某是一名青年教师,在课堂上风趣幽默,深受学生欢迎。但在其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他时常发表一些格调不高、言辞激烈的言论,评论社会热点事件时充满偏激和不当措辞,甚至与网友发生谩骂。虽然该账号是匿名的,但被部分学生发现并截图传播,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认为其“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 行为剖析: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师德的“真空区”。教师的身份具有公共属性,其言行举止在任何场域都受到职业道德的约束。张某在网络上的不当言论,与其作为教师应有的言行雅正、传播优秀文化的身份要求严重不符。这种“线上线下”的形象反差,严重损害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削弱了其教书育人的说服力。 - 制度链接:
本行为违反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不得通过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规定,以及本校《师德师风管理制度》中关于“坚持言行雅正”的要求。 - 警示反思:
教师应当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做到线上线下言行一致。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应更加审慎,自觉维护教师的良好形象,传播正能量。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网络文明的践行者和守护者,而非负面情绪的宣泄者或不当言论的传播者。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第三章:严守边界,关爱有道
【案例三:超越师生界限的“关心”】
- 案例情景:
教师赵某对班上一名性格内向、家庭困难的学生孙某格外关心。除了学业上的辅导,还经常在周末约孙某单独吃饭、看电影,并赠送衣物等。渐渐地,赵某在与孙某的微信聊天中,言语开始变得暧昧,甚至在深夜发一些包含情感暗示的信息。孙某感到困扰和恐惧,向辅导员求助。学校介入调查,核实了相关情况。 - 行为剖析:
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这种关心必须是有原则、有边界、有分寸的。赵某的行为从最初的正常关爱,逐渐演变为超越正常师生关系的过度交往,特别是私下与异性学生频繁单独接触、发送暧昧信息,已经严重偏离了师德轨道,构成了对学生的骚扰,对其造成了心理压力和伤害。这种行为模糊了师生间的伦理界限,是绝对禁止的。 - 制度链接:
本行为严重违反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的规定,以及本校《师德师风管理制度》中关于“关心爱护学生”但必须严守底线的要求。 - 警示反思: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高尚、无私、理性的“大爱”,而非夹杂个人情感的“私情”。在与学生交往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守身份边界。应坚持在公开、透明的场合与学生进行交流,避免与学生(尤其是异性学生)产生不必要的单独、非公开的接触。关心学生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通过学校的资助体系、心理辅导中心等正规渠道提供帮助,绝不能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
第四章:恪守诚信,严谨治学
【案例四:项目申请书里的“移花接木”】
- 案例情景:
刘某为申报一项重要的科研项目,在撰写项目申请书时,发现自己部分前期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为提高成功率,他从网络上下载了他人已发表但较为冷门的几篇论文,将其中的实验思路、数据图表稍作修改,便“嫁接”到自己的申请书中,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项目评审过程中,被一位熟悉该领域的专家发现,并向学校举报。 - 行为剖析:
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石,也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刘某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学术不端,即剽窃和伪造。他为了获取个人利益(项目经费和学术声誉),不惜侵占他人学术成果,伪造自己的研究基础,这不仅是对原作者知识产权的侵犯,更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 - 制度链接:
本行为严重违反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以及本校《师德师风管理制度》中关于“遵守学术规范,不得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的规定。 - 警示反思:
学术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任何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行为,即使一时得逞,也终将暴露,并付出沉重的代价,不仅会使个人声誉扫地,更会影响整个学校的学术声望。广大教师应从内心深处敬畏学术,尊重规则,坚持原创,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每一次科研活动。学术的殿堂,容不下一粒沙子。
总结
以上案例,皆为镜鉴。希望全体教职工能从中汲取深刻教训,引以为戒,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将师德师风的各项要求内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共同守护好教书育人这片净土。
本内容由jinli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303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