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王翰教学设计优秀

在中华文化历史中,凉州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深的文化底蕴,深受广大读者和学者的喜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需要注重对凉州词的传承和教学。本篇凉州词教学设计旨在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传授凉州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优美的文学形式。

古诗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王翰教学设计优秀

凉州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背诵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些你所积累的古诗词吧。

指名学生背古诗。

师总结:只要大家持之以恒多积累,多背诵,一定能“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

1、介绍黄河的相关资料。(出示黄河图片)

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它的流程长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它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因此人们称它为“母亲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壮丽的诗篇来赞美它,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黄河,去聆听黄河岸边的故事。

2、引出课题。

有一位诗人,他对黄河情有独钟,留下来的诗篇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他就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解释题目。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在凉州传唱的一种乐曲名。这种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事情。

2、自读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读两遍,要读准字音,将古诗的句子读流畅。学生自读。

3、指名朗读。出示ppt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看着这幅画面,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二)品读诗句。

1、学习诗歌前两行。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特点,刚才大家所描绘的,便是这两行诗所表现出来的场景。(出示诗句)

(2)读一读这两行诗,谈谈你的理解。

(3)可见黄河的源头之远,流程之长,是令人惊叹的,读出你的感受(指名有感情朗读)

(4)对于这条养育了我们无数华夏儿女的母亲河,还有不少诗人也在咏叹它。

出示PPT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

“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唐.王昌龄《旅望》

“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唐.王维《榆林郡歌》

(5)在王之涣眼中,“黄河远上白云间”,接着诗人将目光从远处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呢?。用一个词语描述。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6)诗中的“一片城”相对于“万仞山”而言,它只能是苍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浩渺天空中一朵白云,诗人将它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什么?

城的孤单,(板书“孤”)

一个“片”字写出了这座城的单薄而渺小。

理解:“孤城”指哪座城?玉门关在古代是没有居民的,只有守卫边关的战士。古人作诗时,句句斟酌,字字推敲,因此才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长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样的名句。

(7)回读诗句: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远远的似乎与白云相接。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这是何等的凄凉。再读这两句诗。

过渡:“万仞山”之中的“玉门关”是孤独的,在这茫茫的戈壁滩,只有玉门关这座城是孤独的吗?还有谁?

士兵

2、品读后两行。

(1)是啊,在这人烟稀少的茫茫戈壁,他们又怎能不孤独呢?

(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一个“怨”字,表达了他们此刻的心情。这里的“怨”指的是什么?谁在埋怨?埋怨什么?

折柳枝送别本是唐朝的一种风俗习惯,有挽留的意思。春风迟迟不到,杨柳又怎么会发芽呢?

图片

羌笛指什么?想象此时此刻他们吹奏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曲调?杨柳在这里也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关于士兵边塞的生活情况,一代诗仙李白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

PPT出示: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唐.李白《塞下曲》

同学们用一个字说说边塞的气候特点,两个字,三个字,一句话。

(3)在这茫茫戈壁,孤独的战士们在等啊,盼啊,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的到来,除此之外,这些远离家乡的战士,还在盼望着什么?

(4)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你能明白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早日与亲人团聚呢?把这种埋怨的心情读出来。

②谴责和憎恨。渐渐地,这种埋怨已经变成了谴责与愤恨。读出你的愤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埋怨也好,愤恨也罢,但是这些通通都无济于事,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因此,这“春风”的另一层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拓展延伸。

1、回读全诗。

这首诗,诗人借助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抒发了战士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虽然朝廷没有派人来慰问他们,虽然他们回家遥遥无期,但他们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这是何等不易啊!再读。

2、两地话亲情。

师: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让常年守卫边疆的战士怆然泪下。

也许他上有老母,下有妻儿,远方还有情同手足的朋友,他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们又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五、总结升华。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伤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天下所有人的共同心愿。最后再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深情诵读《凉州词》。

板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2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昨天,我们已经学过了一首新的边塞诗——《出塞》,这首诗主要讲述了诗人王昌龄赴西域所作,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期盼。请同学来一起来有感情,并且有节奏地朗读《出塞》。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王翰的一首边塞诗——《凉州词》,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己来读一读,并想一想《凉州词》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解诗题,知作者

1.【解诗题】请同学们联系诗文和注释,想一想《凉州词》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教师提示:《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2.【知作者】人王翰和王昌龄一样,是唐朝时期闪写边塞诗的诗人,关于作者王翰,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三、明诗意、悟诗境

1.请同学边读边思考,读准字音试着给这首诗划分节奏。

2.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划分的节奏有感情地读一读,教师在旁边提示。

3.【明诗意】请同学们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帮助理解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学习提示:在概括诗意的时候,可以将注释带入诗中思考,书中注释如下:

【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

【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谈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

【沙场】战场。

例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诗意: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诗句,思考一下,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你从这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将士们举起酒杯,正要痛饮葡萄酒时,马上就听到了催人出发的琵琶声和战马的嘶鸣。)

(从“催”字感受到了战争的紧张。)

(2)指导朗读: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猎猎,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着读一读,把这种气氛读出来。(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3)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但是战士却想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又是为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指导)

诗意:将士们喝醉了躺在战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自古以来当兵打仗,有几个能从战场上平平安安地返回家乡?

(“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将士们豪放、开朗、旷达的感情。)

(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呈现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几人回”则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渲染了悲壮的氛围。)

4.【悟诗境】

(1)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两句诗描述了怎样的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了战士们怎样的情怀?(教师相机抓住“几人回”,体会情感。)

(欢快宴饮的场面,感受到了战士英勇豪迈和视死如归的心情)

(表达了战士们的爱国情怀。)

(2)请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一读《凉州词》这首诗。

四、课外扩展

(1)和《凉州词》一样曲调的边塞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看一看,读一读。

(2)这首诗和王翰的《凉州词》在情感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王翰的《凉州词》表达了是豪迈和视死如归的心情。而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

(3)请同学们带着这种被撞的心情,置身其境,来读一读王之涣的《凉州词》。

五、手写笔记

凉州词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凉州词又叫凉州歌,是唐朝时期的一种曲调名,主要用来描写边塞军旅战争生活。王翰的这首《凉州词》就是描写了戍守边关的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视死如归的情景,表现了唐朝将士们英勇豪迈的保家卫国的气概。

二、整体设计思路

让学生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借助课文注释等资料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疑难交流,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文义,主要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PPT视频音乐等手段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多次朗读,品悟掌握字词的意义,联系所学过的诗歌知识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的文义,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难点:品悟字词的意象,联系所学过诗歌知识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策略

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教学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对比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通过王之涣的《凉州词》,导入今天的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板书课题和作者, 引导破题。 

凉州词是什么意思?(是唐代曲名,起源于今天的凉州一带。)(出示思维导图)

2.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瀚《凉州词》的悲情世界

【设计意图】开头破题解题,为学生学习诗文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前充分的预习可以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作者王翰、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让大家说一说

 2.老师出示王翰和背景资料(课件出示)

3.学习生字(课件出示)

词、催、醉

指导规范书写生字:“词、催、醉”,他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词和催”都是左窄右宽;“醉”左右结构匀称。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理解字音字形,为学好这首诗,领会作者的情感打好基础。

(三)速读诗歌,理解诗意

1.PPT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让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字词读正确、诗句读流利。 

2. 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字音,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停顿的时候还要做到停气不停声,要读出诗的韵味来。老师示范读一遍,听一遍视频资料上的读音。

 3.古语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文读的遍数多了,意思也就会渐渐浮出水面。

接下来给学生讲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1)出示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 

了解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这里指极精致的杯子。

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交流:芳香醉人的葡萄酒、典雅精致的夜光杯,荧光闪闪,盛满了香甜的美酒。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催促声,多么热闹的场景!谁能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男生女生都来读读。

(2)出示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

将士们正在举杯畅饮,突然听到,有什么声音传来?那是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思考,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边疆,去保家卫国。

从“催”字里读出了什么?(课堂趣味分类活动)

a.快尽兴畅饮;b.快奔赴战场 c.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d.战事紧张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 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ppt出示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让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

交流:激越的琵琶声,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士们兴致飞扬,诸位老兄,我有点醉了,要告辞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该一醉方休。

展开想象:“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请诸位莫笑,引入下一句。

点名让一个学生读,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他们那份潇洒从容,小组读,醉了躺在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能从战场上能活着回来。

扩展两首诗: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结合这首诗,让同学们体会“几人回”,读出了将士的凄凉悲壮的心声,大家再好好读一读这一句,想一想你从几人回中读出了什么?小组讨论后让一个代表汇报。

自古以来边关烽火难息,战事不断,多少将士血洒疆场!多少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多少妻子望穿秋水。战争实在是太悲凉!太残酷!将士们奔赴沙场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没有几个人活着回来,还是要勇往直前,这里运用反问的句式说出将士们的心声,也是在控诉战争的残酷!

小组一起读。男女分读。

正是因为将士们有这样的豪迈的气度,才有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潇洒从容。全班齐读全诗。

小结:好一个“几人回”,同学们今天很会学习,通过反复品读,读出了几种不同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文义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象和意境,锻炼学生的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吟唱诗歌,体味感情 

1.总结全文

《凉州词》短短二十八个字,就把那盛大的场面描写出来,让我们不但闻到了芳香的美酒,还看到了将士们醉卧沙场,义无反顾的那份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把整首诗再一起读一读。(播放音乐,吟唱古诗)

2.指导背诵。(蒙层出示)

全班学生自由背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背诵中体会,是诗歌学习最好的方式。

(五)当堂检测字词和背诵情况,布置课后作业

背默《凉州词》

【设计意图】步步推进学习,逐层深入积累。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凉州词》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能用较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读诗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

2.体会诗的韵味,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采用多种方式诵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接力赛——对诗游戏

老师出上半句(带有表情和动作)

2.谈话:回忆学习过的唐诗,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位诗人,为什么?

3.复习边塞诗和边塞诗人,体会感情。

4.通过王之涣的《凉州词》引入王翰的《凉州词》。

学生对出下半句(模仿老师的表情和动作)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背诵边塞诗,谈感受。

齐背王之涣《凉州词》,谈体会。

二、初步感知

1.配乐范读。

2.出示《凉州词》。

3.指名朗读。

4.齐读古诗。

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借助拼音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认真倾听,扫除字音障碍。

指读古诗。

三、体会诗情,练习诵读

1.找出古诗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

2.汇报交流。

3.找出诗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战士勇敢的一个字。

4.学生交流。

5.练习诵读。

6.出示边塞风光。

7.配乐诵读。

8.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诵读古诗。

9.汇报诵读。

10.识记生字:葡、萄、场。

男生读,女生认真听,找出印象深刻的诗句。

女生读出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女生读,男生认真听,找出重点字。

男生找出重点字词,并说明理由。

同桌交流。

感受边塞的荒凉,体会边塞生活的艰*和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在古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诵读。

找自己的好朋友、老师一起表演读、齐读、轮读、接读。

自创动作表演读。愿意上台表演的到讲台上表演读。观众评比最佳演员。

认读、组词,合作学习。

四、拓展

1.无论现在还是古代的战士,都不怕牺牲,保卫国家,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什么?

2.王翰用《凉州词》表达了自己的对战士们的敬意,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

谈感想。

配乐诵读。

凉州词教学设计5

作业内容

《凉州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自古以来,长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成为很多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长江的诗句我们就学过不少,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宋代)念奴娇·赤壁怀古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唐代)忆江南·江南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唐代)望天门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唐代)登高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题目是——凉州词。(板书)

3、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知道学习古诗方法吗?谁知道?(出示课件)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大意

想画面,悟诗情

这节课,我们分成小组,利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合作学习,好不好?

二、新授

(一)第一环节解诗题,知作者

1、首先我们进入第一环节(出示课件)

小组开始合作完成第一环节。

2、分组汇报

3、师补充。解诗题(出示课件)

凉州词:是凉州歌唱词,不是诗题。它是盛唐时流行的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诗人都写有《凉州词》,如王之涣、王翰等。

4、知作者(出示课件)

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边塞诗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现仅存绝句六首。代表作有《黄鹳雀楼》、《凉州词》等。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4、了解了诗题和作者,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这首诗,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

(2)古诗讲究的是节奏、韵律,朗读时一定要注意。(出示课件)

5、同学们,谁愿意来读一读?

(1)指名两位学生读(生点评)

(2)分组来读(师点评)

(二)第二环节抓字眼,明大意

1、请每个小组完成第二环节。

2、分小组展示(出示课件)

(在同学们的合作下,我们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下面就请同学们继续完成第三个环节,等会老师以提问的形式检测你们的学习情况。时间为五分钟)

3、师补充

A.理解“黄河远上白云间”第一句里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抓住什么特点呢?

(1)黄河:雄伟壮观从“远上”“白云间”进行体会,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黄河的图片。(出示课件黄河图片)

a.欣赏完黄河图片后,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黄河呢?(气势磅礴、源源不断、波涛汹涌、川流不息、浩浩荡荡、万马奔腾,惊涛骇浪)

b.自己读第一句,想一想,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呢?(黄河从天边汹涌咆哮着奔流而下,黄河浩浩荡荡如万马奔腾)

c.那同学们,这一句我们应该怎样读呢?(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d.为了读出这句诗的气势,我们最好能站起来!好,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第一句。

(2)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回忆一下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出示课件)

万里月明同此夜,黄河东面海西头。

唐白居易《河阴夜泊忆微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唐刘禹锡《浪淘沙》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与“黄河入海流”有什么呢不同呢?(出示课件)

“黄河入海流”:黄河向下游一泻而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汹涌澎湃的黄河迤逦飞上云端,从下游往上游望去,上游地势更高,所以是远上。

总之,观察的角度不同,但是无论是上望还是向下望,黄河都是那么雄浑辽远,目之所及,河在流,云在动,广漠壮阔。

(4)最后,我们带上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这一句。

B.理解“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出示课件)

1.理解“万仞”:形容极高。

2、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感受最深?为什么?理解:“孤城”指哪座城?(一座孤零零的城,寂寞的城堡,玉门关)(出示课件)在我国荒凉的西北部。

3、哪一组同学来介绍有关玉门关的资料。(出示课件)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戈壁滩中。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板书)

4、想一想,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呢?

一片: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量词“一片”比“一座”更突出孤城之单薄。

师:的确,“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那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这句诗呢?(指名读,齐读)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示课件)

过渡: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如此冷漠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何以解忧?唯有羌笛····

1.齐读后两句。理解羌笛、何须。(出示课件)

(1)怨杨柳,怨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2)为什么没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就不会发芽。

(3)为什么将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

(一是:久处荒地,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师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下面我们一起了解有关征戍资料(出示课件)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边还者十无二、三”。(体会到长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限的痛苦)

师过渡:可见,将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埋怨朝廷)

(4)提问: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将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羌笛何须怨杨柳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

(5)他们盼望着春天的到来,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将士的存在。

师:同学们,在唐代边塞诗中,有许多描写战争的,老师摘录了一小部分,咋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a.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古从军行》

b.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

c.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耸。——唐·王昌龄《塞下曲》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师: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将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怎能不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呢?如果诗歌仅止如此,就没有多大特色。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知道是哪个词语?

(6)感悟“杨柳”(出示课件)

提到折柳风俗的诗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浪,汹涌而来。俗话说,举杯浇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

(7)带着体会朗读最后两句。

三.整体读古诗。

预设: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全诗(出示课件)

师:羌笛发出的凄凉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出示课件)

如果你是一名将士,你会说些什么?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思念着长年在外的将士,此刻她们又会说什么呢?请你任选一个角色,写下来。

师:的确,战士们是有怨的,他们思念家乡的亲人,盼望能早日回家,可是,他们也知道自己是一名驻守边防的战士,有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因此他们的这种悲伤的哀怨中还带着为国捐躯的壮烈,是悲而不失其壮。从而我们体会到将士们豁达的胸襟及作者豪迈的气概!(板书)

(5)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豪迈的、誓死保家卫国的将士们。面对这些,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写下了这首诗,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欣赏歌曲

最后我们来欣赏这首人们传唱的歌曲《凉州词》

五.背诵古诗

欣赏完歌曲后,请大家带上自己的体会来背诵这首古诗。

六.总结

同学们,《凉州词》一诗,作者通过对驻守在黄河上游、生活艰苦的孤城将士们听到羌笛吹奏《折柳曲》,不免产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的描写,体会到将士们豁达的胸襟及作者豪迈的气概。

七.作业

1.积累有关黄河的古诗。

2.背诵《凉州词》

凉州词教学设计6

王之涣的凉州词写了边塞的荒凉,情感深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名作。

教材分析: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采用“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诵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我们三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有关的诗?

(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王昌龄的《从*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出示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3、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

3、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

4、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来试试?

5、师生合作读古诗。

6、齐读古诗。

7、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8、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三、抓诗象,入诗境,悟诗情。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预设一:学生对“孤”的感悟

1、诗象:孤城、万仞山

(1)这座孤单单的城。指的是哪座城?引导学生从注释中获取玉门关相关知识,师补充介绍玉门关。(出示图片)

(2)为什么作者称之为“孤城”?

引导感受:a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城”。

b这样的一座城,不远处就是万仞高山,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孤单)——这就是诗句中说的“孤城”。

(3)了解“片”的用意。

师抛疑:”片”在这可以换成什么词?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一片”是唐诗习惯用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孤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像一片落叶,显得单薄。)

(4)指导朗读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和“万仞高山”对比读,读出戍边城堡的“孤”。

引导:孤城周围除了高山,还有什么?

2、诗象:黄河

(1)读读这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回顾“黄河入海流”的观察角度,了解本句诗的视角:逆着黄河流向,自下而上远眺黄河。

(3)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白云中流出来的黄河像(想象练说,引导学生用比喻句表达)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条黄河?

(5)指导朗读:让我们读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读出黄河奔腾万里的气势。

3、深化“孤城”的意境。

巍巍高山、滚滚黄河,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堡的“孤”!仅仅是城孤孤单单吗?(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

4、带着我们的感觉,自由读两句,读出古诗的意境。

预设二:学生对“怨”的感悟。

1、感悟“杨柳”的双关。

(1)理解“怨”,思考: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为什么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吹不到,杨柳自然不会发芽。战士们是多么盼望见到春风轻拂,杨柳吐绿啊?但在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埋怨杨柳有用吗?所以作者说——读后两句

(2)杨柳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战士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子。介绍古人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3)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课件出示: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让学生和老师轻声诵读。)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代——无名氏《送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当戍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悲凉的折杨曲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理解后两句的意思。

(5)指导读后两句。

2、感悟“春风”的深意。

春风,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风。它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戍边将士们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很多将士魂归关外。

3、拓展: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轻声地跟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4、激qing创境,配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以“情”为突破口,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大量的课外拓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

四、情感渲染,拓展运用

1、写话练习:羌笛发出的悲切之音,让将士黯然泪下。如果他家有年迈的父母,如果他已经有了妻儿,他会对父母妻儿说些什么?请你任选一种角*,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写好后交流)

2、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将士们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幽幽的羌笛声里,含泪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有感情背诵《凉州词》。

2、结课升华: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安宁!

4、课外拓展:自学王翰的《凉州词》。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赋予了古诗新意。】

凉州词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②、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法、 情境教学法、 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 、诵读法

教 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揭题导入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

(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出示课件¬¬¬¬¬——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3、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

3、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

4、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来试试?

5、师生合作读古诗。

6、齐读古诗。

7、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8、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重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读出感觉,读出情绪,然后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三、抓诗象,入诗境,悟诗情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预设一:学生对“孤”的感悟

1、诗象:孤城、万仞山

(1)这座孤单单的城。指的是哪座城?引导学生从注释中获取玉门关相关知识,师补充介绍玉门关。(出示图片 )

(2)为什么作者称之为“孤城”?

引导感受:a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城”。

b这样的一座城,不远处就是万仞高山,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孤单)——这就是诗句中说的“孤城”。

(3)了解“片”的用意。

师抛疑:”片”在这可以换成什么词?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一片”是唐诗习惯用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孤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像一片落叶,显得单薄。)

(4)指导朗读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 ”和“万仞高山”对比读,读出戍边城堡的“孤”。

引导:孤城周围除了高山,还有什么?

2、诗象:黄河

(1)读读这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回顾“黄河入海流”的观察角度,了解本句诗的视角:逆着黄河流向,自下而上远眺黄河。

(3)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白云中流出来的黄河像  。(想象练说,引导学生用比喻句表达)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条黄河?

(5)指导朗读:让我们读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读出黄河奔腾万里的气势。

3、深化“孤城”的意境。

巍巍高山、滚滚黄河,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堡的“孤”!仅仅是城孤孤单单吗?(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

4、带着我们的感觉,自由读两句,读出古诗的意境。

预设二:学生对“怨”的感悟。

1、感悟“杨柳”的双关。

(1)理解“怨”,思考: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为什么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吹不到,杨柳自然不会发芽。战士们是多么盼望见到春风轻拂,杨柳吐绿啊?但在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埋怨杨柳有用吗?所以作者说——读后两句

(2)杨柳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战士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子。介绍古人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3)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课件出示: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让学生和老师轻声诵读。)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代——无名氏《送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当戍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悲凉的折杨曲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理解后两句的意思。

(5)指导读后两句。

2、感悟“春风” 的深意。

春风,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风。它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戍边将士们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很多将士魂归关外。

3、拓展: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轻声地跟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4、 激情创境,配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以“情”为突破口,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以一首带动多首古诗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

四、情感渲染,拓展运用

1、写话练习:羌笛发出的悲切之音,让将士黯然泪下。如果他家有年迈的父母,如果他已经有了妻儿,他会对父母妻儿说些什么?请你任选一种角色,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写好后交流)

2、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将士们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幽幽的羌笛声里,含泪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有感情背诵《凉州词》。

3、结课升华: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安宁!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赋予了古诗新意。】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习惯的学习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凉州词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习惯的学习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 (板书“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ppt)(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习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 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1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近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

(六)作业: 把两首《凉州词》朗诵(也可以唱)给家长听。

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不超过300字)

一、尊重学生个体感悟: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读自悟自批,让学生用几个词来表达读完前两句诗的感觉,再引导学生静心轻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学生会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

二、紧扣诗眼,从带给学生感触最深的“孤”字入手,以质疑“片”,加深对意境的感受,再配乐朗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次接读,让学生在哀怨悲壮的音乐感染下,为情所动,随情而读!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

三、朗读指导有目标,分层次,讲实效:定了“三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读出感觉——读出意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

四、大量课外拓展,如课前题目的理解等,直至课后的拓展阅读王翰的《凉州词》。

凉州词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2、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指名背——齐背

2、师:这是一首边塞诗,说到边塞,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词语呢?生自由答

师补充介绍。【边塞,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正如同学们所说这里荒芜人烟,常常是黄沙漫天,主要指今天的甘肃、青海、内蒙古一带,也就是我国的西北边陲。(出示中国地图)在唐朝时期,曾与周边外族(出示唐朝地图)如吐蕃,突厥,契丹等先后发生过多次战争,我们的战士们为保家卫国,远离家乡,驻守在边关地区。许多诗人也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边塞诗因此在唐朝兴盛起来,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2、师: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师深情朗读)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唐 杜甫《兵车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 李颀《古从军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些诗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指名答

3、师总结: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板书:20、凉州词 唐 王翰

二、读题、解题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习,你对诗题“凉州词”和作者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答、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豪放壮丽,可惜很多已散失,现存仅有13首,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葡萄”的读音,“催”的写法)

3、师: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

四、理解诗意

1、师: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多读、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查工具书、结合注释等)

2、运用适合的方法,结合预习试着理解古诗,把不懂之处画上问号

3、质疑交流

五、品读感悟

1、一、二句。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那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答(出示:葡萄酒 夜光杯 琵琶声 战马 将士)——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指名描述(端起盛满葡萄酒的夜光杯刚要喝,耳边就想起了琵琶声,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板书:热烈)——把这种气氛读出来(指名读第一、二句)——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试?琵琶声越来越急促了,战士们举杯痛饮,准备上马出征……

2、三、四句。师: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引读后两句(板书:醉)——在说什么呢?指名答(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是啊,在你的想象中,战场是什么样的?(战鼓隆隆、呐喊声、战马嘶鸣,尸横遍野)——带着你的想象让我们一起去边关战场看一看(课件展示边关战斗场面)——这战场怎样?明确:残酷、惨烈(板书:残酷) ——这次酒宴之后,将士们就要奔赴这残酷的战场,等待他们的也许会是什么?死亡 ——而此时他们仍在高兴的喝酒,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引出:举杯消愁、视死如归、将生死置之度外等,带着自己的体会练读后两行——此刻,在战士们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也许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想举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将奔赴沙场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板书:豪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齐读后两行——引读后两句:是啊,这一醉,醉在这热烈的气氛,还有什么不能看开呢?;这一醉,醉在这残酷的现实,在潇洒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这一醉,醉在这豪迈的气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六、拓展延伸

1、师: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就这样壮怀激烈,共赴国难,精忠报国,魂归关外。豪放不羁的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曾亲历边关,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却又对战士们残酷、悲凉的军旅生活无可奈何!于是,诗人将这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壮丽的诗篇!齐读

2、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一位即将出征的将士,出征前你会对朝廷、自己的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谈

师:让我们把这殷殷的期盼,把所有的豪情壮志再次诵进古诗中,全体起立,齐诵全诗。

七、作业

课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边塞诗,请同学们细读品味,进一步体会边塞战士们在大漠风沙中磨练的坚定的报国之志。

因此,通过本篇凉州词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更好地探讨和传承凉州词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真领会,欣赏其中的美妙之处。通过对凉州词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学素养,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内容由学无止ji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38910.html

(0)
学无止jin的头像学无止ji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