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草药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被称为中医药学的奠基之作。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记载中草药的药物学巨著,由古代医学家神农氏创作而成。该书共分三卷,收录了365种植物和116种动物的药用价值及用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神农本草经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1
科技节又来啦,那么我这个小小神医又要出现啦!小神医今日推荐大家读的是《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之本,而《神农本草经》则是药物的经典著作。
中草药知识其实很好玩,《神农本草经》是一本我特别喜欢的中草药书籍。全书共介绍了365种中草药,将药物按照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为方便我们查阅,又细分为植物、动物、矿物三部分,详细阐明各药性味、归类、配方及功效,并附有独一无二的小药方,方便我们对症应用。书中还汇集了许多医家名言以及中草药的传说与小故事,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药知识。
我每次读着读着就入迷了,当我读到桑叶也称神仙草,性寒,味苦,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等功效时,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桑叶不就是给蚕宝宝吃的食物吗?原来还有这样的妙用!难怪我一感冒,奶奶就会回乡下采桑叶给我煮汤喝!这可是科学秘方啊!书上还附有每一个症状的配方,我读得可仔细啦,细细品味每种草药的用处,说不定这些小药方在以后的生活中都用得着呢!
《神农本草经》这本书内容丰富,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中草药。看着简单明了,对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分作了详细说明,使我更全面、更形象地了解了植物、动物、矿物的各种药用价值,也让我更简单,更轻松地学到了相关的中医知识。
在科技节中,学校还邀请了一位专家来给我们讲解中医知识,专家从一个西瓜讲起,告诉我们西瓜的多种功效。我们不禁感叹:原来西瓜的用处这么多啊!专家还告诉我们,人体是显微镜,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大步骤诊病。我认真听了专家给我们的讲解,又对比了《神农本草经》上的知识,觉得我这个小神医又有进步了呢!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共同了解相关的中草药知识,人人争做小神医吧!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2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是东汉时期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大学第一次课上老师便介绍了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之本,而《神农本草经》则是药物的经典著作。
本经中记载了365种药物,以三品分类,分为上、中、下三品。另外,本经不仅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配伍理论,而且还奠定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理论,成为后世中药之法。本经还规定了药物剂型如丸剂、散剂、汤剂等,基本上现代都有在应用,现代又出现了新中药工艺颗粒剂、注射剂之类。
《内经》首先提出了“药有阴阳”理论,《本经》对这一理论予以践行。所谓“药有阴阳”,其含义甚广。比如若仅从植物药与矿物药分阴阳,矿物药质地沉重而主降,属性为阴,植物药质地轻清而属阳。若就植物药而言,凡药用其花、其叶、其枝者多属阳,若用其根、其干者多为阴。
《神农本草经·序录》认为: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这就是药物配伍理论中“七情和合”的源头,指药物配伍中的特殊关系。
但本经中的药物只有名字,并未阐释其来源,各地别称之类,容易使不同地方的人误认。药物的来源,炮制方法,都在疗效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药物尤其道地药材的考证和发掘很重要。
后世的《本草纲目》就已经图文并茂,且收录药材较全而权威,现世的药物图谱更是一目了然,但也有《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为法本。
如今市场上的中药材批量生产,在炮制与培植方面都倾向于利益化,使同样量的中药药效有所改变甚至下降,这是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3
《神农本草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战国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可谓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该书的行世,还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全书共收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大多是临床常用药物,概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据森立之所辑《神农本草经·序录》云:“上药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120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发,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倪海厦老师的神农本草经的解说,是在中医发展高度发达的当今,对于《神农本草》注释及提升。既讲解了本经原文,又讲解了每味药物在历史变迁中的应用、药理、炮制加工和使用注意事项,使我们有志学习中医的同学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增强了学习效果。老师收集历代各名家对本草所做之论述,再加上老师个人自临床经验中所获得的知识,增添许多经方的用药,并且已经包含所有将来研究伤寒与金匮所需的药性知识在内,因此如能熟读本书,将来研究经方时必然事半功倍,替研习经方者省去许多不必要的查询药物时间,将来一看到处方时,就可以心知肚明处方原因,剂量使用,用药原则等等
本书所引用的药物药性学,都来自历代的伤寒家,也就是经方家,如陶弘景编录之《名医别录》,雷公之《雷公炮制论》,唐之名医甄权对药性说明。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孟铣的《食疗本草》,元代王好古的《汤液本草》,清唐容川的《本草问答》,日本东洞吉益先生的《药征》,清徐灵胎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等等。其中涉及病症约一百七十多种,包括了内、外、妇、眼、耳、喉、齿等各科的疾病
对于有毒性的药物,强调必须以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免造成药物中毒的后果,其原则是“若用毒药疗病,先起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对于服药法也有规定,“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上古是先有药而后有医也,是故治病之道必先于用药,而用药之道必先于识药
药性总义
一、五味之义: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
二、五色之义: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
三、五味之用: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
四、阴阳之义:
寒热温凉是气也,酸苦甘辛咸是味也,气为阳味为阴,其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也
味厚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主发泄散表,厚则发热与温,味厚则泄降,薄则通窍,利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五、药之相从
凡药清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
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天,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
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
药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
质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
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
六、药色之入经脉
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
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
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
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
七、五脏补泻之义
肝苦急,急食甘而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
此是其义也
八、六淫主治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药性须明,而施用贵审也
九、五行相生
人之五藏应五行,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又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如
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
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
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
此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也
十、五行相克
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
因为酸主收敛,敛则筋缩,苦能泻气,辛能疏散肌理,咸能渗泄
十一、五病所禁
酸走筋,故筋病勿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急,收引益盛
苦走骨,故骨病勿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盛,令人重而难举
甘走肉,肉痛勿多食甘,肉病得甘则壅气,臃肿益甚
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
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
十二、五味所伤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消皮厚而唇开。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药之为物,各有其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有因性相从者,有因气相求者,有因质相同者,自然之理,可以以意得也
药有以形名者,人参狗脊之类是也,有以色名者,黄连黑参之类是也,有以气名者,稀签香薷之类是也,有以味名者,甘草苦参之类是也,有以质名者,石膏石脂归身归尾之类是也,有以时名者,夏枯款冬之类是也,有以能名者,何首乌骨碎补之类是也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4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是我国中医药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草经全书以植物为主,记载了很多植物的形态、生态、药性、剂量以及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对我国中草药的研究和开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这部古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祖先的睿智与勤劳。神农氏钻研医术,把药材的性味、功能、病症整理成书,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珍贵积淀。这也是我国中医药学诞生的一个缩影,它在中草药的研究与应用上,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草药在当今世界中依然赢得广泛的认可。许多中成药都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和改良而成的。例如,中药材人参、黄芪、当归等等在现代医学的实践中所起到的作用,都是由神农本草经得出的结论作为基础的。
而我深信,神农本草经中的智慧也可以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提供很多帮助。比如说,经常饮用绿茶能降低血脂、抗菌消炎、清热解毒;芹菜能解毒、利尿、补血等等。这些都是神农本草经中各种植物的功效所反映出来的。
看到神农本草经中对药材的记载和许多现代也采用的治疗方法,我不禁感慨现代药物医学的进步是脚踏实地在我们祖先的智慧与实践经验之上发展出来的。现代医学在继承传统医学瑰宝的同时,也必须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不断地研究和创新,解决现代人面临的健康问题。
总之,神农本草经不仅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我国中医药学传统的重要基石。它从不同的方面记录了宝贵的医学文化遗产,足以让后世医学爱好者和实践者汲取到深厚的营养,对于推动我国中药发展和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神农本草经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古籍,是中医药文化的瑰宝。在阅读这部经典之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以及母亲河流的源远流长。这部医学经典有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神农本草经全书有巨大的知识体系分布。权威的作者对数百种药材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描述了用这些药材制成的药物对人体健康的贡献。最重要的是,他们详尽地记录了药材的外观特征、生长环境、采摘季节、鉴定原则、贮藏方法和用药剂量、功效等信息,对后来的医学书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草药的价值和功效的描述,被认为是很多中草药研究和开发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的研究进一步扩大了中草药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神农本草经的研究不仅为中医药学的学科体系化奠定了基础,更是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中医药学的体系是丰富而独特的,而这部经典是中医药学的基础。
在神农本草经中,我们可以发现较高的科学性。神农本草经涵盖了众多药物的特征和治疗效果,以及关于安全使用的建议。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和论述,为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中药治疗体系提供了基础和概念。同时,神农本草经中的描述还显现出其高度客观的原则,如精雕细琢、贵重奇异、产地、药味、用量、配伍等,这种科学性至今仍然激发着现代医学的研究者对草药的深入研究。
神农本草经的经典地位浅显易见。作为一部具有民族特色的著作,它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贡献,它在我国传承发展医学文化和中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医学生,我深深感受到它的重要性,它将我国的中医药学文化历史推向了新的高度,使中草药这种中国传统健康标志物走向全球。神农本草经不仅对现代中医药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科学文化与国际交流,推广中国医学文化在全世界贡献了巨大的创新力。
神农本草经的经典地位不仅因为它在我国医学历史中的重要性,更因为它的深远的影响力。一方面,它为今天医学领域的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的专业性和原则性为现代药物医学提供了很强的信息和启示,它的传承和发展是推动中草药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神农本草经的价值要求我们重视文化传承、标识形象等层面对新药研发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精准医疗这一前沿领域具有更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而言之,神农本草经是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医学文化的珍宝。我深信它的深刻内涵会持续地为中医药学、草药学和传统医学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阅读它的古籍,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药药理,还提供了一个突破性的机会,能够推动我们的文化和医学的深度交流,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全球传播。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5
神农本草经,又称《神农本草大全》,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记载草药类知识的医学古典著作,被誉为中国药物学史上最重要的书。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可以让人了解古代中国对草药的研究和利用。
读了《神农本草经》,我深受感染。这本古典学术著作的观点深刻,理论兼具,针灸活血、草药知识渊博,令人敬佩。从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中医理论的历史精髓,对人体健康养生的认识远在当今之前。
一方面,《神农本草经》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它不仅描述了草药的种类、功能和用途,而且充分肯定了古代中国医学家们深厚的药理学知识。《神农本草经》在中医药学中的畅销之处,是因为它详实地记述了大量关于草药的分类以及药物的有效成份,弥补了古代的知识空白。
另一方面,《神农本草经》还指出了医生和患者在治疗上的关注点。除了草药的用法,它还强调了医患双方在治病上的协作精神,医患联动,加强关系。它告诫医生要认真治病,且不可过分骄傲;告诫病人要坚持治疗,要相信医生,要保持对医生的尊重。
最后,《神农本草经》赋予了医护人员更为深远的意义,即拥有一种医治伦理,就是以患者为中心,把病患的信任当作自己的任务去完成。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古老的文化和中医理论,并从中发现珍贵的智慧,以及如何以更全面的视角,更全面地看待疾病和医患关系。
《神农本草经》是一本古老的文化著作,它不仅涉及草药,还涉及更多。它教会我们,一切疾病及其医疗都离不开中西医在心理、社会、生理等方面的协调。它证明,只有当医护人员和患者一起投入,才能达到良性承认,更加有效地利用草药的知识,并让病人更快痊愈。《神农本草经》令我们重新认识到中医药的价值所在,还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6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第一部本草学专著,作者不可考,所称“神农”疑后人假托,约成书于秦汉。原书早佚,南朝陶弘景最早辑佚附入《本草经集注》,后内容辗转保存于历代本草著作中。现存本为辑录于《太平御览》、《证类本草》等辑本。
《神农本草经》汇集了远古至汉代以前的药物成就,共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称:“上药120种为君,主养命……无毒”;“中药120种为臣,主养性……无毒,有毒”;“下药125种为佐、使……多毒……不可久服。”书中确药物以寒、热、温、凉为四气,辛、甘、酸、苦、咸为五味,并概括药物的性能和作用。明确了“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创立方剂的君、臣、佐、使和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情和合等配伍方法,指出“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并阐述了药物的采集、时间、根、茎、花、籽的不同用途,服用注意事项等,对药物的炮制,贮藏方法和经验亦做了概括性的论述。清徐大椿称:“本草之始、昉于神农,药只365品……对症施治,其应若响……”对该书推崇备至。其疗效经现代科学方法得到证实。现存本主要有孙星衍、孙冯翼合辑本,顾观光辑本等。解放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7
神农本草经,又称《神农本草大全》,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记载草药类知识的医学古典著作,被誉为中国药物学史上最重要的书。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可以让人了解古代中国对草药的研究和利用。
读了《神农本草经》,我深受感染。这本古典学术著作的观点深刻,理论兼具,针灸活血、草药知识渊博,令人敬佩。从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中医理论的历史精髓,对人体健康养生的认识远在当今之前。
一方面,《神农本草经》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它不仅描述了草药的种类、功能和用途,而且充分肯定了古代中国医学家们深厚的药理学知识。《神农本草经》在中医药学中的畅销之处,是因为它详实地记述了大量关于草药的分类以及药物的有效成份,弥补了古代的知识空白。
另一方面,《神农本草经》还指出了医生和患者在治疗上的关注点。除了草药的用法,它还强调了医患双方在治病上的协作精神,医患联动,加强关系。它告诫医生要认真治病,且不可过分骄傲;告诫病人要坚持治疗,要相信医生,要保持对医生的尊重。
最后,《神农本草经》赋予了医护人员更为深远的意义,即拥有一种医治伦理,就是以患者为中心,把病患的信任当作自己的任务去完成。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古老的文化和中医理论,并从中发现珍贵的智慧,以及如何以更全面的视角,更全面地看待疾病和医患关系。
《神农本草经》是一本古老的文化著作,它不仅涉及草药,还涉及更多。它教会我们,一切疾病及其医疗都离不开中西医在心理、社会、生理等方面的协调。它证明,只有当医护人员和患者一起投入,才能达到良性承认,更加有效地利用草药的知识,并让病人更快痊愈。《神农本草经》令我们重新认识到中医药的价值所在,还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以上是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42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