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是为学生设计的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通过日常生活中计量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计量能力和实践意识。教案中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等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学生可以了解到生活中常见的计量单位、工具和方法,培养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技能。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1

知识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计量仪器。

2、了解计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技能目标:能够用计量仪器进行测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计量仪器,了解计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计量仪器进行准确测量。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及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计量不但和生活有关,而且和科学研究、实验、生产的劳动都极为密切。只有用准仪器,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才能有利于生活和生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课生活中常见的计量。

二、活动探究,学习新知

(一)认识这些常见的计量仪器

1、指名说出书中图片上是计量仪器的名称。

2、在生活中你还见到或知道哪些计量仪器?

(1)学生相互交流后进行全班汇报

(2)将交流的结果填入书中

(二)测量教室的体积

1、准备:卷尺或米尺、测绳、竹竿。自由组成小组3人为一组。

2、过程:

(1)小组中1人为记录员,2人为测量员。分别对教室的长、宽、高进行测量并且记录。

(2)对教室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教室的体积。

(3)按班级人数计算出每人占有的面积。

(4)查找资料或网上搜寻,找出小学教室的国家标准,每班人数标准。并且对照你的测量结果,看看你们班的教室和人均占有面积是否合乎国家标准。

(三)饮料瓶制作的秤

1、学生自学制作的过程与方法。

2、自由组成小组进行制作。

3、优秀作品展示及优秀经验交流。

三、活动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2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师:下面是小红的日记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

  20xx年2月29日星期一晴

  今天是20xx年2月29日,早上我从睡梦中醒来,一看表已经是19点钟了,我立刻爬起来马上穿衣,刷牙、洗脸才用了10小时时间。想起不能迟到,我赶紧吃了一个100千克的面包,想到今天要买本参考书,就从抽屉里拿了7分钱,背起书包,飞奔出门,经过20秒,我就高高兴兴到学校了。

  师问:你们笑什么?那小红的日记中都有哪些计量单位呢?

  师:同学们,你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么?请修改。

  师:修改完后请整理出单位的换算。

  2、填空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

  时间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教学调整

  1年有()个季度,每个季度()个月。

  上半年()天,下半年()天。

  人民币:元角分

  二、探究新知

  师:在我们的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接触到各种量,并且对各种量的计量中,进率的运用可不能马虎啊,今天我们一起来系统整理复习小学学习过的一些常见的量,板书:常见的量

  (1)复习质量单位。

  师:这里有1粒花生米,估计一下有多重?(1克)多少个这样的花生米重1千克?生活中的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千克?1吨呢?

  (2)整理时间单位时,让学生有顺序地说出学过的时间单位。

  你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吗?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怎样判断哪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今年是什么年?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整理后的计量单位。

  10001000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

  10012246060

  时间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1010

  人民币:元——→角——→分

  师:我们怎样才能又快又好于记住这些单位和它们之间的进率呢?

  4.复习单位换算

  师:在实际生活和计算是,有时需要把同一种量、不同计量单位之间进行改写。你还记得怎样改写吗?(先小组交流再汇报)

  总结:把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时,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时,要除以进率。

  三、当堂训练

  1.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

  (1)一只小鸟重40(),一头奶牛重250(),一头大象重4()。

  (2)一袋面粉重20(),50袋这样的面粉重1()。

  (3)小新从家到学校用了18(),一列火车从广州开到上海用了16()。

  2.5角8分=()元3.7元=()元()角

  4000千克=()吨1.05千克=()克

  20秒=()分0.45时=()分

  3/5时=()分1.02吨=()吨()千克

  3.(1)一年有()个季度,每个季度有()个月,其中()季度和第()季度都有92天。

  (2)14时是()午()时;晚上8时是()时;夜里12时是()时,也是第二天()时。

  4.

  5.“神州”九号航天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发射,经过18分钟进入预定轨道。你能算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的时间吗?(如果是18时54分发射呢?)

  6.王大伯家收获了200袋大豆,每袋重40—50千克。用一辆载重10吨的卡车,一次能全部用完吗?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主要复习什么知识?它们之间有什么的联系?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收获)

  五、巩固达标

  1.填一填。

  一个鸡蛋约重50()

  刘翔110米跨栏成绩训13()

  一头大象约重4()

  地球绕太阳转一圈要365()

  2、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2000年和2100年都是闰年。()

  (2)17时45分也就是下午5时45分。()

  (3)每年都有366天。()

  (4)1千克棉花比1千克铁重。()

  3、说一说

  (1)小明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明年他才过第三个生日。你知道他今年是几岁?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呢?(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4、开放题:()

  1、8()〉8()〉8()

  5()=500()=0.05()

  2、写数学日记(要求:想象着写出“小马虎”在超市买礼物的情景,使用尽可能多的计量单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3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

提问导入  :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学生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   质量   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一张课桌宽52(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

②l个鸡蛋约6.5( )

③1棵白菜约2.5( )

④1名六年级学生体重是40( )

(四)复习时间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名称

世纪年

日时

进率

( )年

( )月

31日(各月)

30日(各月)

29日( 年二月)

28日( 年二月)

( )时

( )分

(  )秒 

2.教师强调:

①时间单位间的进率不像前两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那么有规律,要记牢、用准.

②“小时”的单位名称按规定应记作“时”.

3.思考.

①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②21世纪从什么时间开始?

4.练习.

(1)一年有( )个月,分成( )个季度.

(2)一个月分成( )旬、( )旬和( )旬.一月的下旬是( )天,平年二月的下旬是(  )天.

(3)采用24时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  )时,夜里12时就是( )时,也就是第二天的( )时.

(五)名数的改写.

1.出示5米.(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名称)

2.单名数、复名数的复习,并举例.

3.填写例1.

(1)3时20分=( )分

(2) =( )吨(  )千克

(3)3080克=( )千克( )克

(4)5分40秒=(   )分

4.练习.

3千克50克=( )克  3千克50克=( )千克

3050米=(   )千米(   )米   3050米=(   )千米

2.4时=( )时( )分   2.4时=( )分

2时40分=(  )时 2元4分=( )分

三、全课小结.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了哪些知识?在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时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1)1米=( )厘米

(2)1公顷=( )平方米

(3)1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4)1升=( )毫升

(5)1吨=( )千克

(6)平年的第一季度天数是( )天.

2.判断.

(1)2000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 )

(2)1992年是闰年.( )

(3)数学课本长18分米,宽13分米.( )

(4)钟表上时针转动的速度是分针的 .( )

五、布置作业 .

1.测量两件家具,记录各边的长度,算出表面积和体积.

2.称出两件炊具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调查父母的出生年、月、日,算一算平年还是闰年?

4.记录自己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量的计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4

【教材简析】

《用水计量时间》是《计量时间》单元的第2课。《计量时间》让学生在观察、研究、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不断深入认识时间的过程,认识到自然界一些事物的周期性可帮助人们计时,并加深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亲身体验一项工程的基本过程。第一课《时间在流逝》,让学生了解了人们用太阳计时,用燃香钟计时;本课自然提出“古人还曾用什么来计时”的问题,便顺势引出“用水计量时间”的话题。教科书通过图文展示了实验研究的装置,引导学生从“观察水流的速度”“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两方面来研究水流的速度是否均匀。很显然,后部分的研究是重点。学生将测量从200毫升水中流出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并预测、实测流出100毫升、15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学生将从实验中获得数据,并通过分析交流把数据转化成证据,指引他们对“水流速度是否均匀”“水是否能计量时间”等核心问题进行思考、研讨,使学生最终认识到“相同水位的容器中流出一定量的水,时间是一定的”“水位不变,水流速度均匀”,从而为下一课设计制作《我们的水钟》奠定科学理论基础。

【学生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古人曾利用太阳计时,知道燃香在一定条件下匀速变短,可以大致用来计时,两种计时方法都有缺陷,从而产生探寻认识新的计时工具的愿望。对于“水流速度是否均匀”,大多数五年级学生并没有特别留心过,课堂上的测量活动将给他们增加新的直接经验和认知冲突(有孩子凭直觉会认为杯子中的水流出来的速度是均匀的)。而学生要认识到“水位变化,水流速度会变化”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只要在课堂上认真观测,合理分析,不难达成正确认知。相对而言,本课观测活动的操作对孩子是个不小的挑战。四人小组要分工合作,准确的操作、细致的观测、默契的配合,这些实验素养都需要在平时科学课上的有效训练和养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初始水位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水流的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2.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对古人的智慧创作产生敬佩之情。

2.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时能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社会的发展会带动计时工具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次观测、记录一定容器中流出一定量的水需要多少时间,并分析水流速度的变化。

难点:小组观测活动中各人默契配合,获得准确数据。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能容纳200毫升水的塑料瓶子、一个200毫升量筒(量杯)、一支记号笔、一个工字钉、一个透明水杯。

为教师准备: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和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聚焦:水能计时吗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古人曾用太阳钟、燃香钟计时,但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他们还有哪些计时方法呢?

教师出示古代水钟图片。

教师提问:水真的可以用来计时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用水计量时间》。

设计意图:简单回顾前一课的内容,出示水钟图片,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本课的核心问题——水真的可以计时吗?

二、实验探究:水如何能计时

1.组装装置,观察水流

教师出示简易水钟(漏杯中盛200毫升水,下面用量筒接水)。问:你能组装一个这样的简易水钟吗?组装好后请观察水流速度是否均匀。

学生小组活动,并简要交流。

设计意图:测量之前,先组装、熟悉装置并对水流进行观察,以积累直观经验,激发学生思考新的问题。

2.观测水流:水位保持不变,从一定容器中流出等量的水,时间相同。

教师提问:从杯子里的200ml水中流出50ml水,估计需要多长时间。四人小组商量,怎样配合进行测量?

小组讨论并请一组演示方法,交流后形成活动提示(课件出示)。

小组活动,重复两次或者三次测量200ml水流出50ml需要的时间。

学生汇报数据并交流。

设计意图:从相同水位流出相同的水所需的时间,学生凭直觉认为是相同的,通过实际测量会进一步确认这个认识。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熟悉实验操作方法的过程,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为后续研究打好基础。

3.观测水流:水位不同,水流速度变化了。

教师提问:同样的漏杯,水量是200ml,分别推测流出50ml、100ml、150ml(根据所需时间和学生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测量从100ml水中流出30ml水、60ml水、90ml水),各需要多少时间?

小组活动:重复测量从200ml水中流出50ml、100ml、150ml水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小组汇报数据并交流研讨:水流速度变了还是没变?为什么?

设计意图:水位不同,水流速度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学生凭直觉和观察很难确认,通过重复测量和分析数据,能进一步认识水流的特点。

4.保持水位不变,水流速度基本不变。

教师提问:我们怎样保持水位不变,让水流速度稳定呢?

学生实验:给漏杯不断加水,保持水位不变。测量从漏杯中连续流出2个50ml所需的时间。

学生汇报交流:水流速度是否改变。

设计意图:从前面的研究中,学生注意到水位变化,水流速度也会变化。那么水位保持不变,水流速度是不是不变了呢?再通过实验确认。实验方法相似,学生对水流特点的认识却进一步深化了。

三、拓展延伸:怎样制作水钟

教师提问:刚才这样用水来计时,方便吗?看看古人是如何做的(课件出示古代水钟)。

学生观察古代水钟,思考并交流它是如何准确计时的。

教师引导:如果你来设计制作水钟,你会怎样做?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

设计意图:观察实验获得的认识,要用于实际应用。让学生分析古代水钟计时的方法,可以检验学生对刚刚获得的认知是否真正理解,并加以迁移;还可以指导学生制作自己的水钟,为下一课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建立1°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教学难点: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三、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复习角的概念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角?

(2)故事引入

①谈话: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着,其中的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2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②提问: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

生: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③揭示课题: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测量。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探究新知

1.1°角的产生

(1)用三角尺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

①小组合作:选定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比较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你选的是三角尺上的哪个角,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预设:用30°角量,∠1=30°,∠2比30°角大,所以∠2大。

用45°角、60°角量,∠1比45°角、60°角小,∠2比45°角、60°角大,所以∠2大。用90°角量,∠1比90°角小得多,∠2比90°角小一些,所以,∠2大。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比出了它们的大小,但是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和∠2到底有多大,两个角的大小相差多少,怎么办?

生:测量出两个角的大小。

(2)介绍1°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角有多大。

设计意图:度量需要统一的标准,学生借助三角尺中的同一个角比较角的大小,渗透了度量时标准要统一,唤起了学生度量的经验。借助课件认识1°角,既有助于学生形成1°角的表象,了解角的单位及符号,又有助于学生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为认识量角器做准备。

2.认识量角器

(1)谈话:了解了1°角是如何确定的,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2)小组合作:先拿出自己的量角器看一看,再讨论一下这些量角器有什么共同点?

汇报交流:谁来介绍一下,你有什么发现?(配合课件演示)

学生: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到180°,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有两条0°刻度线等。

(3)*作活动:用两根牙签,在量角器上摆角

①摆一个直角。

学生试摆后交流方法。(摆角时,一条边对准0°刻度线,另一条边对准90°刻度线,顶点与中心点重合。)

②摆一个60°的角

学生试摆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是1°,60份所对的角就是60度。

③摆一个120°的角

呈现错例,比较辨析。

设计意图: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通过动手摆角,初步感悟量角器是角的*以及用量角器度度量角的一般方法。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

(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2)学生*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学生展示量角的过程

(4)尝试归纳量角的一般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一条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反馈:照样子,量出∠2的度数。

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5.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量角步骤的归纳与提炼,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辨析中学习新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倾听的习惯。

三、巩固深化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

学生*度量后交流方法。

(2)猜猜看

看角的一条边在量角器上的位置,猜角的度数。

(3)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学生*完成,交流量角的方法。

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设计意图:注重量角的技能训练和个别指导,使学生在量不同方向的角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估一估,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再量一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6

学习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课前准备:

  量角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

  3、自学课文,并动手做一做:剪出∠1,用∠1分别度量

  ∠A∠B的大小。

  4、想一想

  认识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角的’单位“度”,用“。”表示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一认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如:度,中心,零刻度线)

  (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

  (4)说说

  1、和平角、

  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

  (1)自学试一试,说说∠A∠B各是几度,是怎么量的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2)量一量练一练的第二题的∠1∠2:

  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看的,再指名演示

  三、练一练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谁说得正确?(练一练1)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可先估计是锐角(小于90度)还是钝角(大于90度)

  3、量一量练一练2的∠3∠4

  4、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5、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得出度量的方法:点对点,边对边,读准度数。

  四、数学游戏、

  1、读懂游戏规

  2、同桌比赛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7

一、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0-4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知识向动态的学生探索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基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因此在认识量角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起点,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本节课我力图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简易量角器”测量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取角的度量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度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构成,以及一度角的由来,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会使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2.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知道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 量角器

  顶点 重合 中心点

  一条边 重合 0度刻度线

  另一条边读 指向的刻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隐藏内容

  (1)视频引入

  ①播放《愤怒的小鸟》视频

  ②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吗?喜欢玩吗?

  ③出示3张弹弓图片,哪个弹弓更好玩呢?为什么?

  (2)复习角的知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如果要制作一个2号弹弓,我们需要知道角的什么信息?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师:看到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角怎么度量,用什么量呢?

  (3)复习长度的测量

  播放微课视频

  长度的测量是由直尺上的小线段去量长的的线段,那我们可不可以用小角去量大角呢?

  (二)探究新知隐藏内容

  1.活动一:弹弓2角的大小

  (1)用老师给的小角量一量、比一比,老师给的小角是10度

  ①小组合作:用给定的小角量大角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用小角量大角,当角度不够时怎么办?进一步把角细化成1度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也不能准确地知道角2到底有多大,怎么办?

  生:测量出角的.大小,角2有5个小角那么大,及时上传学生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对于正确和错误的进行点评,用班级授课大师分组给学生加分。

  (2)介绍1度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半圆平均分成18份,每份是10度,是一个小角,再将小角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度。

  ③直观感受1度角有多大。

  2.创作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度到180度;,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度,有两条0度刻度线等。

  (2)指名读给定角的度数,学生辨析。

  (3)猜一猜,让学生猜出给定角的度数,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

  (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教师展示学生量角的过程,学生辨析。(用101教育PPT拍视频展示在屏幕上)

  (4)小组长汇报量角的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小结量角的方法

  (三)巩固深化

  完成活动三,量出给定角的度数,教师巡视拍照,将图片和量角视频传到屏幕上。

  (1)学生独立完成(3分钟)

  (2)教师评价量角的方法。

  (3)教师揭晓:为什么2号角最适合做弹弓。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个角熟悉吗?在哪里见过啊?弹弓2的角的度数是50度,教师向学生讲解弹弓原理。

  (四)总结与课后拓展

  (1)出示拓展题,让孩子上台操作量角器量角,布置课后拓展作业,画一个五角星。

  (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小组评价: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进而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使学生经历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使学生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度”,知道1°角的大小,能正确读、写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其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运用量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每个角相应的度数。

  课前准备:量角器、课件

  课前活动:打炮游戏

  介绍游戏规则,学生游戏。

  思考:要准确击中目标,什么最重要?(角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课件出示一个角。看大屏幕,这是一个(角)。

  (1)、仔细观察,角怎么样了?(从中变小,然后在变大。)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和两边叉开的角度有关系)

  引入课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关于角的一些知识,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继续研究角,好吗?

  2.直观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直角、钝角、锐角4个角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量角器

  这就是我们测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1)、请同学们独立仔细观察,看看一量角器上有什么?我们看谁观察的最仔细,观察完后,把你观察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汇报交流。找1~2名同学介绍

  (3)、了解量角器的构造,揭示名称。

  课件出示:1度角的由来。

  请看大屏幕,最初的量角器是由18个小角组成的半圆图形,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也是这18个小角共同的顶点,后来人们为了更精确的量出每个角的大小,又把半圆里的每一个小角平均分成了10份,变成了10小小角,整个半圆就被平均分成了180个小小角。看上去怎么样啊?密密麻麻的,突出显示,这样的一个小角就是1度,显示两个。在后来人们为了使它简洁和美观,又进行改造,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课件出示量角器图)。

  (6)、加深认识。拿着量角器和你同桌说说吧,量角器上都有什么?

  (二)、量角器量角

  1.尝试量角

  师小结:在角的大小比较接近时,用量角器量一量才能精确的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2、教师演示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2个角的测量方式,观察一下这两个角测量时有什么不一样啊?

  说明:测量时角的一边,如果和内圈0刻度重合,我们读刻度时就要从内圈数起,如果和外圈0刻度重合,我们就要从外圈0刻度数起。

  3、总结方法

  同学们真的会量角了吗?

  课件出示: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看谁量的又准又快!

  (1)、独立测量。

  (2)、集体订正

  2、坡度练习

  课件出示:例1的两个角。

  (1)、请你估计一下,这两个角一样吗?

  (2)、量一量。请你量一下38页上面的两个角。

  结论:角的大小和这两条边没有关系,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因为角的两边是射线组成的,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的。

  设计意图:训练设计的量不在多,而在精。重复、机械的量角活动是不可取的。所以在这一环节设计中,安排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注意误差知识的介绍)学生通过活动可以加深对量角方法的理解,提高量角的技能,提升学习的认识。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学习了角的什么知识?(补充课题:角的度量)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

  课下延伸:这是一副三角板,请课后量出每块三角板的每个角的读数,然后加起来,看看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9

课题: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105°120°135°150°180°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p40、5、7。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10

教学内容:复习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和进率(教材P88~89)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2、 进一步体会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加深理解各种量相邻计量单位之间进率的大小。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能正确地进行名数之间的改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袋食用盐,一个鸡蛋,一袋味精。

学具准备:自带一些实物(盒子,小石块,袋装食品,每组2张1/2 A4纸……)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 师:请同学们看小马虎同学曾经写过的一篇数学日记

小马虎日记:早上18:40,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迅速到梳洗间,拿起200千克的牙膏和10米长的牙刷刷了牙,又用16平方米的毛巾洗了脸,接着用10小时吃完了早餐,背起了2吨重的书包向80平方米外的学校走去。

2、 有何感受?笑什么?(找几生说说,点击计量单位闪动)你觉得小马虎同学的问题出在哪呢?我们班的同学以前出现过类似的错误吗?能帮帮他吗?(多媒体依次出示)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对这几个计量单位的大小都有了把握。还知道其他的计量单位吗?(请几生说说)。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进行各种量的计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量的计量)。

二、展开:

(一)、分类:刚才几位同学说了那么多的计量单位,你们觉得是否有点凌乱?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小组商讨一下。(汇报时根据学生回答有序板书)

(二)、组内合作整理:这下我们说的计量单位都有家可归了,比如(举几例)

1、你们能把这五种量的计量单位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来吗?不过这次为了完成的更快更好,老师请你们小组合作完成,请看合作要求:①、选择这五种量中比较拿手的两种来研究。②、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每种量的计量单位。③、标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④特别的地方可来个友情提示。⑤、请每组安排1人执笔,1人准备汇报。

2、汇报交流(有序进行,可重复一二,并板贴,重要的友情提示可板书,汇报时组内有优先补充权。)

(三)、辅以相应的练习

长度、面积、体积:

1、用手势表示1分米,1平方分米,1立方分米的大小

2、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的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一张课桌宽52(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六①班教室的面积约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3、 猜一猜:

①、 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②、 用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排成一行,有多长?

质量: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称哪些物体重量一般要用“克”?请你观察,老师手里的一袋食盐大约重多少?一袋味精呢?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吨吗?(象我们平时盖房子用的一袋水泥是50千克,那么20袋就是1吨,或者问学生体重,估老师体重)

时间:

想一想:1、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2、怎样判断某一个是平年还是闰年?(1992年、2008年、2000年、2010年)

3、小明今年五年级啦,可他今年刚过了第3个生日,你知道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他今年几岁?

4、采用24时记时法,下午1时就是(     )时,夜里12时就是(     )时,也就是第二天的(     )时。

(四)、名数的改写

1、课前啦,老师测量出黑板面的有关数据,你估测一下。

课件出示:长4米,宽2米15厘米,面积8平方米60平方分米,合8.6平方米

(知道这儿的4米、2米15厘米……叫什么数吗?指出名数、单名数、复名数以及名数在实际运用中经常需要改写)

2、谁能说说相互改写的方法吗?

3、及时练习:P90、1、2、3

4、有什么小窍门说出来跟大家分享?

三、目标检测

(一)游戏练习:在老师的材料袋里摸一张纸条,然后考考你的同学(自己先判断对错,然后全班评判,用英语单词表达。)

1、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8平方分米。(      )

2、2008年的二月有29天。          (     )

3、小明的身高约是1.56米,体重约是39克。   (      )

4、一个油桶的容积是20平方分米。   (     )

5、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           (     )

6、2.25时=2小时25分。             (     )

(二)、出示开始的小马虎日记,进行完善修改。

(三)、介绍实物:请你拿出自己带的实物,观察一下,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获得的信息。好吗?

四、全课总结

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深刻的体会?还有什么问题吗?(斤,公斤,单位为什么要统一,光年是时间单位吗?为什么四年一闰……,可上网查找)

五、渗透数学文化教育,向课外延伸。

你知道吗?

● 闰年是怎么回事?

地球绕太阳一周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样每年都要多一点,每四年就多了二十四小时,所以规定每四年一闰;但人们发现,这样规定的话闰年又多了一些,所以又规定整百数年要能被四百整除才是闰年。所以就有了每四百年九十七个闰年。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中国早在公元前两百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就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而南北朝时期,各国的度量衡的标准不一,全国度量衡的不一致,给工商业发展带来很大不便,于是隋文帝对度量衡作了统一的规定,并下令在全国推行。度量衡的统一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以后各朝,虽稍有变动,但基本仍以此为准。而欧洲法、德等国直到十八世纪才逐渐统一了度量衡,比中国晚了近百年。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用数量来表达物体的长度。

  2.认识米(m)和厘米(cm),能用米和厘米去正确测量实物。

  3.发展学生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愉悦与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测量的过程。

  教学难点:

  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米尺等。

  学具:统计纸、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操作多媒体课件(主题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四人讨论,及时交流,反馈意见。

  2.师:小胖在用脚步测量教室的长与宽,小巧在用脚底测量讲台的长,小丁丁和小亚在用手测量课桌的长与宽。

  介绍:打开大拇指和食指,我们把这段距离用“拃”来表示,念作zhá。

  3.原来我们身上的许多器官都可以帮助我们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度量。(出示课题)

  二、实践感知

  1.下面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去量一量吧!自主选择完成若干小统计:

  (1)用脚步量:教室的长与宽、走廊的长。

  (2)用脚底量:门宽、橱宽、走廊宽。

  (3)用拃量:课桌、窗台、黑板。 把“课桌的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请学生汇报,写于黑板上。

  2.质疑:同样长的一个课桌,为什么用拃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3.聪明的人类发明了一种公正的度量长度的工具,方便人们用统一的标准去测 量。它就是“尺”。小朋友已经和尺交上了好朋友,说说尺的用途是什么? 今天我们请米尺来帮助我们测量,它很柔软便于携带和度量。

  4.介绍测量有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演示1米的长度,请学生感知体验1米的长度。(大概两手张开的距离) 演示1厘米的长度,请学生感知体验1厘米的长度。

  (大概1个手指宽的距离) 米和厘米是一对好朋友:1米=100厘米,也可以表示:1m=100cm(齐读)

  5.讨论:半米=( )厘米 2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600厘米=( )米

  6.教师演示: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用米尺的起点0对准课桌的左端,再看右端对准数字几就表示几厘米。 请学生动手用米尺测量自己的课桌,汇报测量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结果。

  三、练习巩固

  1.每人都用自己的米尺测量自己的指宽、拃、脚步各是多少厘米?记录在书本P47的练习上。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度量小实验

  (1)用指宽和米尺分别去测量橡皮的长度,说说你的体会。

  (2)用拃和米尺分别去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谈谈你的感想。

  3.教师小结:我们身上的“尺”可以帮助我们对长度进行估测,使用简单方便,但是不够精确。如果要得到精确的度量结果,我们就必须用尺进行度量。

  4.自由活动:用你身上的“尺”或米尺去度量自己喜欢的物体。

  四、全课总结

  谈谈自己的收获与疑问。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12

教学目标:

  1. 会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度量物体的长度,并初步认识度量工具尺。

  2. 初步认识米尺,知道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建立1毫米、1厘米、1米长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3. 会用直尺去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1. 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的认识。

  2. 知道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3. 会用直尺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毫米、1厘米和1米长的表象。

  教学准备:

  工具尺、米尺等各种不同的尺、多媒体和度量的工作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师:我们学校正在改建,要请木工叔叔为大家定做一些桌子,可工人叔叔不知道桌子的长度,你们能帮助叔叔吗? 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知道桌子的长度? (从一个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尝试去解决发生在身边的事,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习用拃、脚底、脚步等方法来度量

  1. 初步了解用各种不同的度量方法

  师:(媒体出示)看!小丁丁、小巧他们是用什么方法量的?

  ①生:小丁、小亚是用大拇指和食指张开来量桌子的长。 辨错

  (媒体出示小丁的正确量法和小巧的错误量法)

  ②生:小胖用脚步量黑板的长,小巧用脚底来度量橱的长度。

  (说明:本节课已经进入了长度的定量比较,也就是通过两数来表达长度。每个人身上都有相对不变的器官延伸,如:拃。脚底、步子等都可充当计量单位。但由于并不精确,只可作为估测工具。)

  2. 与生活联系

  师:观察四周,哪些物体的长度用脚步/脚底/拃来量比较好?

  3. 小组活动:用不同的方法度量

  ①师:每组选一种喜欢的方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并到老师这儿领表格记录量的结果。 (小组活动) 汇报:我们是用xx方法量的,量出的结果是。

  问:都是量桌子的长,为什么大家量出的结果不一样?

  (让学生亲身实践,用喜欢的方法去两课桌的长度。由于选用的方法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如果用一样的方法去测量结果会如何。)

  ②师:我们一起用“拃”来量桌子的长。 量出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师:“拃”不是标准的度量工具。 用什么工具度量,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4. 出示课题:尺是标准的度量工具,它能帮助我们准确的度量。

  (学生的手的大小差异不大,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用拃充当计量单位去测量。通过实践学生会发现用拃测量并不精确,因为每个人的手大小不同,量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因此拃只可作为估测工具。而能准确度量的工具是尺。)

  三、认识工具尺

  (多媒体):观察,尺上有什么? (刻度、刻度线、厘米的英文表) 问: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在尺上找一找。 师:尺上的每2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找一找身边哪些东西的长度是一厘米的? (多媒体)一个手指的宽度、铅笔的宽度、橡皮的厚度等都大约有1厘米。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会更深刻更有意义。)

  四、用尺度量

  1. 用尺尝试度量

  师:桌上的信封里有一根小棒,请你动手量一量。 老师看到有几种不同的量法。

  辨错:(多媒体出示①斜着量②正确③没有对准0)

  测量物体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另一端到几就是几厘米。

  2. 看图直接说出物体的长度

  3. 实践操作

  ①量一量铅笔盒中的学习用具的长度。

  ②刚才各组用脚步/脚底/拃来量桌长,那你们的1拃/一步/一个脚大约有多少厘米?

  ③知道你们1拃/一步/一个脚的大约长度,那你知道桌子大约有多少厘米吗? 生汇报结果:桌子的长大约是xx厘米。

  (让学生量出自己1拃/一步/一个脚的大约长度,这样就等于身上有把尺了,可以随时对所要测量的物体长度进行测量。)

  五、小结

  师:小朋友帮工人叔叔量出了桌子的长,老师代表工人叔叔谢谢你们。

  问: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还想解决什么问题吗? 如果老师想量操场的长度,你们说该用什么工具来量?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有了成功的体验,他们对学习数学的热情会更高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13

一、创设情境,体现课的综合性:

师:指名学生读唐诗及成语:飞流直下三千尺,百发三千丈,咫尺天涯等;

师质疑:在这些数字后面都用到了哪些单位?这些计量单位都属于哪类?

生:面积、体积、时间等

师:像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等都叫做量,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

(评议:通过整合语文知识,通过回忆、学习、交流,掌握知识,体现了课的综合性。开头这样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是为有效唤醒学生的思维作了铺垫)

板书:量与计量的复习

师:为什么这些计量单位都不常见到和用到呢?

播放:让我们来一起来了解。(播放FLASH)

师:通过了解你知道量是如何产生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生活、生产、产生

师:为什么有计量单位消失?有的计量单位要统一?

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让我们一起来整理我们所学过的计量单位?

二、小组交流,整理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整理我们学过的计量单位。

四人小组,选定组长。由组长执笔把组员讨论的结果填在纸上;

讨论好后由组长指定人员发言,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

大约七分钟。

2.以小组为单位为汇报,用投影汇报整理成果

生组一:我们组是这样整理的: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

生组二:

我们补充上组的意见:还可能加上时间单位:

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分———秒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升)——–立方厘米(毫升)

生组三:我们认同上面的意见,我们组也有补充:

我们再补充

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生组四:我们来评一下他们几个组的说法:我们组觉得他们都按从高到低的单位来整理我们学过的单位,但是我们觉得他们要是有进率有好了,所以我们组在每条虚线上都加了进率。

3.自由发言:

生1:时间单位还应该补充季度、世纪、周等。

生2:我觉得整理时就要按一定的顺序,要把相关的一些单位放在一起更好,比如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放在一起会更好。

师:我也整理了一下,你们看我的整理结果,你能给老师一个评价吗?

生:老师把时间单位表达得很清楚,我们想不到;

生:用字母来表示简洁,但有时会弄错,记不清;

生:体积单位要是放在面积单位后就好了。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整理、复习,让位于学生,无论是整理计量单位,还是复习单位的进率,都是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交流完成的,老师在其中只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设计好问题,把课串起来。如果把学生比作一颗颗的珍珠,那么老师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丝线。另外让学生评价学生,也体现了教学中的,师生是平等的,学生有权评价老师,在评价中也让学生获得了自己的学习方法。)

4.加强识记,体会单位的应用

师:谢谢同学们的评价,你能用手比划比划1厘米、1平方厘米等的大小吗?

师质疑:如何记住这些计量单位?

生:归类,相邻进率是10的有长度单位和人民币单位;相邻进率是100的是面积单位;相邻进率是1000的有体积单位和质量单位;

生:平时运用的时候多些联系,把这些单位与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身高一般用厘米等;

师:你认为难以记住的是什么?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同学?

生:我认为时间很难住,因为时间单位太多了,太杂了。

生:我来帮助他。时间单位确实很多,但是你要从大的方面想,1世纪就是100年,年下面就是年、月、日,年有平年和闰年之分,那么一年就有365天和366天之分。而一年还可以进一步分成四个季度,我认为这个不需要怎样记忆,因为每个季度都是三个月,12除以3就可以了。而每个月的大小月的情况可以根据拳头来记住。(展示记月法)

至于时分秒就更好记了,他们的进率都是60,我们每天都在用。

师:这位同学你记住了吗?也谢谢你给出这么好的建议。

师:你们认为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记忆有困难吗?谁能用手比划一下一米和一分米的长度?谁能比划出一平方米和一平方分米的大小。

(这里学生没有提出困惑时,老师利用自己的经验,看似随意的一问,再次把争论留给学生,重视学生单位大小实际意义的建构,在整理单位时,让学生举实例说明相关单位的大小,有效地形成单位大小的表象,而不仅仅是只记住单位而已。)

生:平方千米和公顷及平方米的进率很容易记错,不好记。

师: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根据定义来记忆,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那么公顷是这样定义的,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100×100=10000平方米=1公顷;同样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师:你能借助这个图来进一步说明吗?(师为学生准备一个正方形的图)

生:比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用1千米表示,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1千米也是1000米,所以同样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00×1000=1000000平方米。

师:真好,能用已有知识通过联想、推理来记忆,其实公顷和平方米之间还一个面积的计量单位,只是现在废除不用了,那就诗亩。

质疑:老师想问还有哪些困难吗?

小结:刚才大家都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整理了我们所学过的所有的计量单位,并且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运用集体智慧记住了各个单位的进率。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由学生自己帮助解决这些困惑,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一个相同的水平维度,使得学困生更容易理解自己的困惑;另外教者貌似不为,实际是在为,因为学生的困惑往往体现在对面积单位的公顷和平方米的理解上有困难,当学生没有体现出对这部分的疑问时,老师适时抛出了问题,又一次引发了学生的讨论。)

老师想问:除去我们学过的这些计量单位,我们还知道有哪些新的计量单位?

板书:发展

生:纳米、光年、微米

生:计算机中的MB、GB、KB

师:这些新的计量单位都与我铭家有关吗?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我们的国家落后了,所以我们要加倍努力学习,要创造出我们自己的计量单位。

(对学生的思想水到渠成)

三、感受量与计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就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努力,把我们的知识掌握好,将来不断创造出我们自己的计量单位。现在我们来运用这些计量单位知识对相关学习进行检验。

出示:一篇日记,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篇信件,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来修改?

生:时间运用不当,早上不能说早上18:30,而要说成6:30,这说明小明对24时记时法理解不到位。

生:教室面积不是50平方分米,而是50平方米,说明小明对两个单位的大小不是很理解。

生:小明对闰年和平年的知识也不是很理解。

师:看样子如果不能很好得掌握计量单位大小,在我们的生活中就会闹出笑话。

(以日记的形式把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在笑声中体会到错误的谬处,也使学生有更好的纠正意识。这里巧妙的利用了错误资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在练习中,又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巩固对单位意义的建构,充分发挥了数学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出示奇怪地等式,让学生填写。

1()=10()1()=100()1()=1000()1()=4()

1()=10000()1()=12()1()=7()1()=3()

生:1米-=10分米

生:1分米=10厘米

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出第一空的填法吗?

生:凡是相邻进率是10的都可以填写。比如长度单位,人民币单位等

师:你会造出这样的等式吗?

生自己写出的等式:

1()=12()1()=7()1()=365()

1()=4()1()=3()

师:看样子同学们对单位进率掌握得不错。现在我们来进行单位换算的练习。

练习:

5吨=()千克

5.5分=()秒

72小时(猜一个字)

1周=()小时

40000平方厘米=()平方米

0.67公顷=()平方米

4世纪=()年

3600000平方米=()平方千米

7吨80千克=()吨(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师:说说是怎样想的。

(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展示过程中相互启发,澄清错误认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让学生自己比较评析,获得正确合理的方法。猜谜语巧地借用了语文的教学方法,也体现了课的综合性)

四、互评互促,实现反馈

师:课上到这儿,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师:我们学习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这是德国数学家阿尔伯特在上世纪初拟定的23个问题(课件展示),大部分已获解决,但是也有许多未有解决的。我们期待着同学们去奋斗,老师也相信你们会在人生的奋斗中取得成功。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展示未知领域,给学生了无限向往)

总评:这是一节课,教师较好地把握了复习课的要求及复习课的本质,重在整理—-梳理→沟通联系→建立网络→,做到复习→再现→识记→应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主,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1.课的引入体现综合,巧妙、自然。

首先从成语和古诗入手,体现出了数学中人文的亲切的一面,让学生唤起对各种计量单位的再现。

2.让学生自己去整理,通过小组合作体验、感受和比较,将思想教育融入教学之中。特别是课的结尾也体现出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的激发。

3.对学生的评价到位,通过互评,他评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4.课的综合性体现较好。

需要探讨的是:

本节课是对六年来所学的知识的回顾与整理,量偏大,怎样突出知识的系统性与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一个比较弱的环节。对中差生的关注要进一步加强。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14

1、教学内容:

  沿海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3—124页,温习已学过的各种计量单位,完成实习2十相干的实习。

  2、教学目标:

  一)通过收拾温习使门生体系的掌握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候等各种量及其计量单位,对相邻两个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更明白,增强确立各种计量单位的表象,从而学会天真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让门生学会分类归纳,有序收拾,体系温习的学习方法,进步学习的本领,

  三)让门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学习风俗,施展小我与小组合作商讨的作用,表现协作精神、立异意识。

  四)可以或许较闇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和换算。

  3、教学重点:对量的计量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收拾,使其知识系统化。

  4、教学难点:对量的计量知识有序收拾及其各种计量单位间的特别进率。

  5、教学准备:什物投影仪,米尺、单位体积、重量的什物等。

  6、教学进程

  (1)、情形导入

  你们你晓得姚明吗?出示有关资料:

  出生日期:1980年九月十二日、身高:2.26米、体重:134.3千克、出身所在:上海 效率球队:上海东方、休斯顿火箭

  师:在姚明的个人资料中,他的出身年代、身高、体重所用到的量的计量,恰是数学上的知识(引出课题),申明生存中处处有数学。

  (2)分类收拾计量单位

  一、门生反思:量与计量的有关知识

  师:请人人回想一下,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哪几种量?门生商讨,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长度、面积、体积(容积)、重量、时候

  师:每种量都有各人的计量单位,咱们学过哪些经常使用的计量单位?

  二、集体美满小我的收拾方案

  师:人人说了那么多的计量单位,要是咱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全搁在一块,想想会有甚么感觉?(零乱、无序、未便记忆)特别很是正确,那咱们该怎么办呢?(分类、有序、体系地进行收拾)对了,要是咱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分类,并有序地进行收拾,使它们系统化,那就便于咱们记忆和应用了。你们预习的时刻是否是依照自己的设法进行了收拾呢?(是)如今请你拿出预习时做的收拾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商讨,相互补充、美满,等一会儿派代表展现你们组的作品。

  三.小组成员相互交换,商讨各成员的收拾法子是不是有序、体系,舍短取长,美满自己的`收拾方案,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四.小组代表汇报收拾效果。

  五.老师出示、解说、引伸收拾效果。

  一)出示收拾效果

  师:同砚们收拾得都很好,也很全面,其它的作品,课后咱们再来交换,如今请看教师的收拾。(计算机表现)

  二)解说申明,总结规律。

  长度:除一公里=1000米之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面积:除一公顷=10000平方米之外,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体积(容积):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体积与容积有甚么区分?(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而容积是指箱子、油箱、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重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时候:除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之外,其它都很特别。

  怎么样果断某一年是闰年仍是平年?(公历年份能被四整除的一样平常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需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三)填写123、124页,巩固、美满认知结构。

  门生填写,教师巡示。

  六.完成教材实习2十的第一、二题

  (3)、计量单位的化聚和换算。

  例 (一)2.6吨=( )公斤 400公斤=( )吨

  (二)二时18分=( )分 四时40分=( )时

  (三)315分=( )时( )分

  门生自学课本,然后独立完成,末了汇报交换。

  (4)反思与实习

  一、教材实习2十的第三题(独立完成,集体校阅)

  二、教材实习2十的第五题

  三、补充实习

  (5)、课末反思(发展门生的综合、概括本领,让门生学会反思)

  说说这节课对哪些知识进行了收拾温习,你有甚么劳绩?对于哪些内容咱们要分外注重?依据门生的回答,老师再次理一理整节课的知识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常用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建构起知识网络。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整理知识框架,注重整理方法指导,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选择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兴趣,拓宽数学视野,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整理,再小组交流,对计量单位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知识系统化。

  教学难点:建立计量单位的正确表象,及其各种计量单位间的特殊进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个了不起的人物,请看。(课件出示2004年奥运110米跨栏冠军刘翔的照片)

  师:他为我们中国争光,是我们的骄傲!看,我还收集了刘翔的个人资料,(课件出示)这里边有哪些我们学过的计量单位?

  师:除了这几个,还学过哪些计量单位?

  师:这么多计量单位这样摆放,你们觉得怎样?(乱、没顺序。)

  师:那我们该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复习计量单位。

  二、展示评价,总结方法。

  1、展示评价。

  师:今天早上,老师收了同学们的预习作业,我挑了几本,(挑选2-3人)请看。

  师:你认为这同学整理得怎样?评一评,可以说说他的优点与不足。(多让几个学生评价优点和不足之处,让其中一位同学详细讲自己是怎样整理的.)

  2、总结方法。

  师:刚才我们看了几位同学的整理方案,我们应该怎样整理计量单位?同桌俩讨论一下。(贴出板书)

  三、完善方案,深化理解。

  师:老师按照刚才的整理方法整理了计量单位,请看,和刚才同学一样吗?

  课件出示整理结果:

  1000101010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单位:10010000100100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体积单位:10001000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升毫升

  重量单位:10001000

  吨-千克-克

  时间单位:1001231、306060

  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29、28

  2、教师强调注意地方。

  师:请观察各种计量单位中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有没有规律?(贴板书。)

  学生可能说出:(师板书:10、100、1000。)

  (1)除1千米=1000米以外,长度单位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除1公顷=10000平方米以外,面积单位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3)体积单位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4)质量单位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师:有哪些地方要提醒同学们特别注意的?(生边讲,师边点击课件)

  (1)生:1千米=1000米;1公顷=10000平方米;

  (2)生:时间进率特别要注意,平年二月有28日,全年有365天;闰年二月有29天,全年有366天。一天有24小时。

  师:哪些月份是有31日,哪些月份有30日?区分大小月。用什么方法记忆?

  生:可以用自己的拳头进行记忆。

  师: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3)(老师补充问:1、如果不相邻又怎么记住呢?例如1米等于多少厘米?它们之间进率是多少?

  2、立方分米和升有什么区别?

  3、不同的计量单位有不同的用途,计量长度应该用长度单位,计量面积应用面积单位,计量体积用体积单位。

  4、在用计量单位时不要闹出笑话,要清楚每个计量单位的大小,老师给你们带来几个你们可能不太熟悉的计量单位,请看(课件)

  其余的计量单位,请你们小组内互相比划、或用身边事物描述举例它们的实际大小。

  3、师:在应用这些单位的时候,你又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同学要注意的呢?

  四、质疑问难。

  师:我们复习的`内容是书本P123-124上部分的内容,大家填填书,有不明白之处提出来大家讨论。

  五、综合运用,拓展提高。

  1、师:计量单位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数学智慧宫,解决生活问题。请看书本P125页第一题,填在书本上。

  2、同学们掌握的不错,我们可以去闯关了,请看第一关。

  第一关。

  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断。书本P125,2

  (1)一只大象重3千克。()

  (2)2100年有365天。()

  (3)1立方米大于1平方米。()

  (4)人民公园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千米。()

  第二关。

  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小强100米短跑成绩是14()。

  A、小时B、分C、秒D、日

  2、一瓶可口可乐的容量是1.25()。

  A、立方厘米B、毫升C、立方米D、升

  3、我们从莞城中心小学走到百佳商场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

  A、千米B、米C、平方米D、公顷

  4、我国领土面积是960万()。

  A、平方米B、平方千米C、公顷

  第三关。

  改病句:同学们,四(1)班有个同学写了这样一篇数学日记(请一生朗读日记),请你帮忙改改:

  (课件出示)今天是2006年2月29日。早上7点,我被闹钟急促的铃声惊醒,便从长2厘米、宽15厘米的床上爬了起来。我穿好衣服,洗脸、刷牙,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20小时。该吃餐了,我吃了200千克面包,喝了一杯250升的牛奶。吃过早餐,我拿出一些零花钱急忙走出家门,因为今天要为妈妈买生日礼物呢!

  第四关:

  考考你:在括号里可以填什么计量单位?

  8()8()8()

  3、联系生活:

  师:恭喜你们勇闯了三关。我这里还有一道蛮难的题目,想挑战一下吗?

  1、杨利伟大家知道吗?这位航天英雄于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乘坐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机升入太空,于10月16日清晨7时许降落在内蒙古中部一牧场,他在太空一共遨游了()小时。

  2、费俊龙、聂海胜又于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乘坐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机升入太空,于10月17日下午4时许降落,他在太空一共遨游了()小时。

  师:前后间隔的时间只有2年,但是在太空停留的时间却很长,说明我国的科技正在迅猛地发展。

  六、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我们是怎样复习这些计量单位的?这种方法可以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也可以用到其它学科上。

  七、延伸拓展。

  师:今天我们复习了学过的计量单位,你们还听说过其它的计量单位吗?老师也了解了一下,请看:(课件出示)

  *什么是微米?

  微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微米相当于1毫米的千分之一。

  *什么是纳米?

  纳米也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

  *什么是光年?

  光年是计算星体间距离的单位。光的速度每秒约三十万千米,光一年内所走的距离叫做一光年,约等于十万亿千米。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网上详细了解。

  板书设计:

  量的计量

  种类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体积单位

  (容积)

  质量单位

  时间单位

以上是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生活中常见的计量教案设计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感谢您的阅读!

本内容由zhenzhe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43770.html

(0)
zhenzhenzhenzhe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