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君子是指有道德品质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品质,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一个人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有所成就。如果一个人没有感悟,就不会有智慧。以下是有关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君子不重则不威心得体会的相关内容。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 君子不重则不威心得体会](https://wimg.puchedu.cn/uploads/2023/08/image-52.png)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1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怎样才称得上是君子呢?
成为古文中的“君子”,几乎是所有男人都向往的,他们有着优雅的言谈举止和正直的道德作风,也就是现代的“绅士”,但不同于现在的是,绅士关乎名利、金钱、地位,而君子只是以他们的思想品德与习惯作风征服别人。
君子如果没有庄重的态度就没有威严,就不能使别人屈服。所以说,即使不庄重的人学习,所学也是不牢固的,因为这种人不会正视所做事情,而且做事非常浮躁,一心想速战速决,不想“慢工出细活”,这种态度的人是没有表率作用的,也就不可能成为稳重的“君子”。应改变自己的观念,以忠实诚恳为做人之本,修炼自己的诚信意识,说话要算话,要负责任,这样才不会失去大家的信任,才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戴。其次,要“择其善者而从之”,不要和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要向前看齐,奋力追比自己强的人,学习他(她)的长处,补充自己的短处,自己才会不断从别人那里汲取养分,不断进步。如果犯了错,不要害怕改正,应该努力地改掉这个陋习,“知错就改不算错,知错不改错中错”,不改正这个错误,不吸取这个教训,也许这个漏洞就会慢慢扩张,一错再错,反复地犯错,改正这个错误的机会就越来越渺茫,甚至会误了自己的前程,这绝不是夸张。如果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更要迎难而上,因为世界上所有的错误都不是本性,而是自己一不小心养成了一个陋习,如果纵容它的话,日久天长,会真的变成“本性”,那时想改也不大可能 言谈举止也是很有讲究的。说经得起检验话的人,对别人一定很讲信用,很讲义气,因为世界上能让人得到大家尊敬喜欢的“宝贝”,就是“诚信”这种品质,说话不算话,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的人,只会像《狼来了》中的孩子一样,把自己给害了。不会受到侮辱的人,一定对别人很尊重、恭敬、礼貌,这种人说话就像是给耳朵按摩,怎么听都舒服,这种人也是很受人尊重的;当然,关键时刻还得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一定会尽自己所能帮助自己的朋友。一个懂礼貌,讲信义的朋友都不愿意帮助自己的朋友,他(她)品质再怎么好又有何用?
这三者缺一不可。
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君子,但是我们也要尽量改正自己所能看到的缺点,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让别人看到一个优秀的、几乎找不到缺点的自己。其实,这样就足够了。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2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是自重,现在来讲是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 2.……人都天生有傲慢,但有时候,对事情的处理,一点自信都没有,这是心理的问题,也是大众的心理。比如交代一个任务给诸位中间任何一人,所谓“见危授命”,你有时候会丧失了这个信念,心理非常空虚,在这地方,就须要真正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在书本上,这就是自重。所以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 3.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聪明智慧大约相差不多,反应快叫聪明,反应慢就叫笨。你骗了聪明的人,他马上会知道,你骗了笨人,尽管过了几十年之久,他到死终会清楚的。难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骗死了都不知道的,这个道理要注意。 4.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3
一代智者万代师,被称为”至圣“的孔圣人孔丘,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在腐朽的世界上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他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使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学习方式,他贯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一句句论语,倾诉着他的心声,那一句句论语,凝聚着他的智慧。哪怕相隔几千年,我们依旧聆听着他的教诲,我们懂得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心,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中孔子的告诫,我们明白了”礼之用,和为贵,贤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他的教导。而那一条条论语中,最令我触动的,还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孔子的眼中,有智慧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迷惑,这样的人,早已看破了世间红尘。经历了太多,在谜题中徘徊,最终拥有了现在的成就,因为见过太多,所以自信,也不会被事情迷惑;而有仁德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忧愁,因为仁德,所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担忧,见识过了风风浪浪,经历过了大风大雨,才有了如今的平静。这样的人,哪怕天塌了下来,也只会安安静静的去补救;而那些有勇气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畏惧,有了勇气,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困难再大,风浪再急,就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是因为勇气,有了支撑下去的信念,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危险,也会慢慢在他们心中的勇气下慢慢灰飞烟灭。
从古至今,成为圣人的人太少太少,只是因为心中的杂念,唯有孔丘,不仅见多识广,待人宽厚,更是无所畏惧。或许我无法真正理解孔子,解析论语,但是,我知道,唯有孔子,能在乱世中,依旧驰聘神思妙想。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4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心得体会:
“重”应为持重、稳重。世间万物都是复杂的,对事理的认识是逐步深化和慢慢扩展的,因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都不会忽略或轻视每一件事情,而是持有一分敬重,只有如此深植于心的理念,才会学问稳固不轻浮。
“忠”是不自欺,“信”是不欺人。“无友不如己者”我认为是一种谦虚的相处之道,人人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一种理解,认为是择友之道,不滥交友。
“过,则无惮改”,只要去做事,人人都会失败,都会有过错,这是自然规律。只有不遮盖缺点,暴露缺点,正视问题,才是进步的生长点,才会慢慢地少一点错误,多一点正确的做法。
总揽全篇,孔夫子从人生的态度、原则、交友、做事,简短有力地讲述了基本要点,值得细细品味。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5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则的大致意思是说: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而所学的东西也不会牢固。为人应该以忠厚诚信为主,不与忠信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勇于改正不能畏怯。”
在这一则里,孔子再次对君子的品行提出了要求:自重,忠信,改过。
“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里提到了自重的重要性。这里的所谓自重是指言行要庄重大方,这样才能够有威严,这样学到的东西才会牢固。
我们接触一个人,了解一个人,往往会从他的外貌先开始。举止得当,言行有礼,自然会令人感觉稳重可靠,从而给予他信任,反之,言行轻浮,举止散漫,仪表不修,自然不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
一个人自重了,自然会注意自己的仪表,会约束自己的言行,会在乎给他人的印象。这样的人,与人交往时,别人也会看重几分。你只有自重了,别人才会尊重你。你对待自己都随意轻慢,别人自然也可以随意地对待你。
通过一个人的外貌,我们可以窥见一个人的内心。所以,要想给别人一个好印象,我们就要自重,就要注重仪表,就要约束行为,只有这样别人才能重视你。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既强调了个人修养,也强调了交友准则。君子为人,应该做到忠厚诚信,在交友的时候,也要遵循这一条原则,选择忠信之人为友,不与那些道德方面有瑕疵的人往来。
这里也存了要向朋友学习的意思。我们交友,要选择比自己强的人来结交,这样的朋友才是有益的朋友,我们才能从他们身上获得成长的能量。
我们可以向朋友来学习他们的优点,也可以受到朋友良好的影响,或者获得他们一定的指点。这样的朋友就像进步的阶梯。反之,不良的朋友也会带给我们负面的影响,负面的情绪,消极的态度,错误的观念,都会侵蚀我们,把我们逐渐拉进深渊。
“过则勿惮改”不仅强调了改错,还强调了要大大方方,坦坦荡荡地去改错,强调了我们面对错误的态度。
这一句的关键,个人认为应该在一个“惮”字上。
所谓“惮”,就是害怕,畏惧。
犯了错误,不要害怕被别人发现,不要畏惧惩罚和后果。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正面面对,要把犯错误当成一个很正常,很常见的事情来对待。人生一世,谁都难免犯错,哪怕是圣人也不能这样说。所以,犯了错误,不要伪饰,不要推脱,不要狡辩,大大方方承认。有了这样敢于认错,直面错误的态度,我们才能改错,才能避免再次犯错。
所以,总结起来,君子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与仪表,要稳重可靠,慎重交友,勇于认错。只有具备这样的品质的人,才能被称作是君子。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6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是孔子说的。
君子不重则不威
重,稳重,厚重。言行举止不轻浮。
威,威仪、威严,不怒自威,让人敬畏。非指在人前耍威风。(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第十九》)
人不厚重,便容易轻浮,失去威严,则不被人所尊敬。
学则不固
固,指固陋。即见识不广,容易以少为足、自以为是。
人能好学,因此才会不固陋,腹有诗书气自华。
主忠信
为人处事以忠信为主。(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第七》)
无友不如己者
友,非名词,乃动词。不主动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第七》),更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第一》)
如同下象棋,当找比自己厉害的人去切磋琢磨,这样才可以进步。人一辈子短短几十年,进德修业,下学而上达,当然要主动去亲师取友,找比自己高明的人去虚心请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第四》)
但别人有问题问于我,切不可自命不凡,亦须给以恰当的应对进退。(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第八》)
不主动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并不是看不起人家,而是告诫自己,不可和侏儒比身高、侍才自傲、卖弄于人前,从而陷入自我陶醉之境地,此即是固陋,乃学之大忌。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第十六》
过则勿惮改
过,指过错、过失。
惮,害怕、畏惧。
犯了错误,不要害怕,要小心地改正自己的错误,不可文饰是非。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第十九》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第十九》
凡是会抱怨的人,都是弱者。
我常说,能够解决的事情,自己是不会抱怨的;抱怨的,都是解决不了的事情,同时还有许多的无可奈何。但是有许多人有抱怨的习惯,还没开始尝试去解决事情就先抱怨,于是一开始,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定为成一个弱者、就暗示自己是一个解决不了事情的人,这多冤枉?多无助?多傻?又多可怜?
绝对不要抱怨。要让自己彻头彻尾做一个强者,从显意识到潜意识都是个强者。
凡是批评别人的人,也都是弱者。我也常说,一旦批评别人,不知不觉自己就已经把自己划在状况之外。
自己置身事外,从外面看事情,似乎这都是别人做得不对,别人做得不好,跟自己无关,或者,自己就是无辜的受害者。这不是弱者,是什么?
凡是有问题,自己要设法解决问题。每个人都想作为领袖。什么是领袖?领袖就是有担当、有肩膀,能替别人担事情,能解决事情。一旦,把发生的事情看成自己也有责任,把自己作为负责人来看事情,怎么批评的起来?不但批评不起来,还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有担当的强者的地位,这不是每个年轻人应该期待自己,看待自己和造就自己的吗?
抱怨、批评有许多面具。很多时候,自己抱怨、批评会认为是对对方好;有的时候,是认为这样才是诚实;有的时候,是认为这是自己责任的一部分,需要跟老板反映部门中的不对的人、事、物;有的时候,是认为这是正直的表现,认为是面对事情。有的时候,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聊聊天、开开玩笑而已。
总之,凡是弱者,理由都是一套、一套的。这就得要自己好好看自己的心,细细地问自己,是自己的私心作祟,还是真正在解决问题?
问问自己,自己是否有担当,能有这个度量让别人误会自己吗?
我认为,宁可被误解,也别抱怨,别批评。我说了,让自己彻头彻尾做个强者!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7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中的难点主要在“重”,“无友不如己者”这两个问题。
在中国人的认识中,学问是要知行合一的,圣人的话又一定是正确的,所以,君子一定要“重”而“威”。怎么样才是“重”而“威”呢?朱熹解释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于是作为君子,就要时时刻刻保持庄重,可是这个庄重也不好把握,于是就学起寺庙中的雕像,一个个不苟言笑,阴沉着脸,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这个样子让我一下就想到了《红楼梦》中的贾政,尤其是描写大观园初成,带众人和贾宝玉游园的那一段,有时候宝玉回答的不错,贾政内心高兴,也要批评宝玉几句。遇到这样的父亲,宝玉唯恐避之不及,遇到这样的上司,这样的人,我们恐怕也要避之不及吧。《中庸》中说: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如果时刻保持一副阴沉如水的面孔,一般人见了都感到不适,又怎么可能与人相近呢?
“君子不重则不威”,在实践中,我们中国人往往是“威”,却失了背后的“重”。当人们发现这层“威”只是一层老虎屏风,后面空空如也,就更加肆无忌惮起来了。大概受这句话影响,中国人做了父亲,在家里也要时刻保持威严,往往不苟言笑,孩子、家人怕不怕他不一定,但是交流的障碍一定是有的。
孔子的学问,一定是由内而外的,有了内在的干,才有外在的枝,孔子所强调的是,干要长的端正,枝要有所修剪。不能是现在的塑料插花,没有根茎。所以只要做好了这个“重”,“威”就自然的显现出来。说到“重”我们又要搬出“易理”来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易经》中说,“贞者,事之干也”。在“易学”观念中,事物的发展像一颗树,树干粗壮,健康,树枝,树叶才会繁盛茂密。“重”与此相似,古人观察到,重的事物会下沉,轻者上浮,所以把“重”物比作事物的根本,“轻”为其皮毛。
在孔子这里,具体什么是“重”呢?应该说这里有两个部分,但又合二为一。在学问上,是对“道”的坚定。《大学》中说:“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这里的“格物致知”并非如同王阳明早年一般,格竹悟道,而是学习《易经 系辞》中描绘的圣人之道,“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跟随圣人的脚步,加强对道的理解,从而坚定对“道”的追求。阳明先生没有从“易学”体系中获得圣人的指点,就只能通过自明诚的道路,苦苦感受,思索,找到了“重”的另一个部分“仁”也就是“良知”之学。
我们在前文中不断强调,孔夫子的学问,并不是如同西方批判的那样是经验的堆砌。而是通过对“易学”模型的钻研,感悟,来探索天道人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伦理体系。追寻道法自然不是“道家”的专利,儒家,同样在寻求以事物自性为基础,万物共存的发展之道,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的发展,是动机,行为,认知的整合,这其中,动机为根本,行为,认识会围绕着动机发展,减损。我们的行为会越来越高效,认识会越来越敏锐。同时,我们所关注的面也会狭窄,再也不会如幼年时期,保持对所有事物的好奇,常年不用的技能,也会越来越退化。所以,在儒家看来,“人”的发展,动机为重中之重,而“仁”又为动机中的重中之重。这就如同中药中的君、臣、佐药,并不是其他动机不重要,在儒家看来,人类的各种动机应该放在合理的位置上,在合适的时机表达,“仁”为所有动机的君药一般。“仁”为什么会被孔子如此看重,因为“仁”作为根基,与“道”相合,能够容纳和合理的安排人的其他“动机”,并且有助于发展各种技能和认识能力。
所以,孔子所说的“重”,是对“仁”和“道”的坚定不移,通过长久探索,实践积累起的气质。
“重”为什么能威呢?前几年成功学风靡一时,各种成功学导师,在给学员讲课的时候,首先不是教他们如何成功,而是唤起他们对当下状态的恐惧,对地位,金钱,权力等强烈的追求。我们现在批判这些成功学,是由于其所宣扬的价值观大都有问题,强化动机的方式简单粗暴,不接地气。但是他们确实抓住了人的心理规律,只有强烈的动机,才能够形成自我约束,推动我们去学习、实践。“威”就是一种约束力,朱熹在解释为“威严”的时候,将“威”看做了对他人的一种状态。其实“威”首先是针对自我,是一种自我约束,由于对“仁”的坚定,对“道”的敬畏,我们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后果,才能在做出决定之前就思考事物变化的方向,顺应大道,而不违“义”。如同我们知道了横穿马路的危险,就会绕路去人行横道等红灯。当然,这要基于我们是想好好的活着,经过马路只是人生的一个短暂历程,而不是打算去碰瓷,或者自杀。“仁”就是一个正确的动机,明白马路的危险和绕路就是道所提供的对生活的判断和一般方法。
坚定了以“仁”为核心来整合我们的动机,又有“道”来指引发展的方向,指明悖“道”的危害。我们在发展的历程中就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不为者,就是“威”,是自我的约束。所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短期的坚持成为习惯,长期的坚持成为性格。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无他,就是对方向的把握和方法的正确,除此就是长久积累。不断的坚持自我修养,以“忠”之法处理问题,时间长了,人们自然了解,也就有了“信”,“主忠信”。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仁心”、“道行”本来就根植于人性之中,“仁”心包容万物而有“义”,道识让我们见天下之赜。故《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小人见君子,“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又何尝不是由于君子之“威”。所以说,君子之“威”,并非由其仪态而生,根植于君子之心,君子之道。通过长久积累,有“忠”行,有“信”,其威自成。
那么“学则不固”就很好理解了,重有两层含义,坚定的动机“仁”,坚定的认识“道”。以此两者,一方面“好学”,一方面有正确的指引,自然“固”。只有坚定的心,没有方法就会混乱;只有方法没有动机,难免轻浮,都不能“固”。
“无友不如己者”也是争议比较大的。按照字面的解释,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但是如果这样解释,明显与常理不符。如苏东坡说:“如必胜己而后交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于是,就有了其他解释,例如:不要觉得朋友不如自己。
在孔子看来,交友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通。排除唯利是图,酒肉朋友,我们真正的交友,都是建立在互相欣赏,心灵共鸣的基础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善于观察,发现别人的优点,与人交友,就容易与人认同,互相尊重,互相交流,共同增益。但是如果我们真的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呢?如果我们内心中真的没法认同一个人,和人相交,会付出真心吗?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如果我们内心中没有真正的认同他人,相互交友会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吗?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如果我们无法认同他人,又何必强求与他人为友。即使相交,又如何付出真心,恐怕只有心怀不轨,另有所图,才会以友居之。
所以,“无友不如己者”,首先当然不能自以为是,固步自封。如果真的不认可某人,做到“忠信”相交就可以了,非要以朋友相交反而虚伪。人只有认可,才有尊重,只有尊重,才有交流,生出“择其善者而从”的心。
“过,则勿惮改。”这句话理解不难,做起来很难。老子说:“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人对于财富,地位,权力,得到就唯恐失去,怕失去,就想要掩盖过错。很多家庭对孩子的过错零容忍,有了过错,辱骂惩罚,孩子很小就恐惧任何过错、失败。“易理”中,事物的发展更符合概率,并不是通过严格的计算,精密的控制来实现,而是通过在大的方向上不偏移,发展过程中一次次有保留的试错,重构来实现的。要发展,就必然有进有退,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事前谨而信,事后总结得失,有过则改,无二过,也就很不错了。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我们先讲重,何为重?庄重自持称为重,如果一个君子不是庄重自持的就没有威严。庄重从四个方面来体现:言、行、貌、好。一个庄重的人,从他的言语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讲话是不浮夸的,是非常庄重自持的,他的行为是稳重的,而心性浮夸的人动作都是很夸张的,让别人看着就没有安全感;你去看一个人的外貌,他的穿着打扮,他所用的饰物,都可以看到一个人是否是庄重的,庄重的人没有穿的太过于花哨的,没有把自己打扮得很另类的;你看一个人的喜好也知道他是否是庄重之人。从言、行、貌、好足以看清一个人的品性,看到一个人是不是庄重自持的。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个人只有是庄重的他才有威严,有威严别人才会产生信心。所以我们要自我修行,让自己的言、行、貌、好都是庄重的,当我们自修自重的时候,威严自然也就体现出来了,别人也就会信任我们。我们学习圣贤文化必须要有自修自证的过程,要自己去习才会变成自己的,学业才会坚固。
“主忠信”,就是我们内心修持的方向,是以忠和信为主。这句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常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把主忠信放在第一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我们内心是主忠信的自然就会自修、自重,我们的威严自然就可以得到体现,我们的所学也就会变得坚固。第二种解释“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首先我们说君子要想自修自重,要想学业坚固,我们内心是以忠信为主的,当我们自己有了忠信,我们不会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我们只会选择和自己同频同类的人交友。我们再来讲第二层意思,当我们自己内心是主忠信的,我们不会认为有哪些朋友是不如我们自己的,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分别,随着自己的仁爱之心变得越来越大,我们自己庄重自持之时要想着帮助更多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把忠信这个事情去掉我们再去看其他人的优点,比如说这个人的学识不如我,但是可能他比我更有力气;这个人技能不如我,可能他做饭做得比我更好;这个人管理能力不如我,可能他财务方面做得更好,所以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我们有过错千万不要害怕去改变。人的这一生都是不停地在改过,不停地在修正自己,让自己走向圣贤之路。
整个这一句在告诉我们自修自重自然就有了威仪,别人自然就对我们产生了信心和信任。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去泛爱众,否则我们不懂得自修自重,没有威仪,别人不相信我们,即使我们想要帮助别人,也没有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因为人家看到我们的行为,就知道了我们修得如何。你看在生活当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情,有的人就会讲说其实我很想帮他,可是他就是不听我的,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学得不坚固,没有行没有习,我们自己威严没有出来,又让别人如何相信呢?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9
《论语》: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今天学了《论语》以上的这段话有感
字面意思就不解释了,说说自己的感悟,不一定对,只是个人观点,和大家分享
首先,链接一下《论语》整篇的主旨,探讨什么叫学问,学问不是知识,而是做人做事,再深入解读就是:
用我们学到的东西(广义的知识)能解决我们遇到的具体问题这个叫做学问
那要高效的达到这个目的
前提是什么
需要辩证的看自己和别人
是否能解决具体问题不能用人来分辨,比如,我不能解决问题,或我能解决问题
当你觉得自己不能解决问题时,就会盲目否定自己,从而失去自己的判断
也不能盲目否定别人,当你否定别人的时候,就没办法看到自己的短处
最好的办法是,辩证的去看,不管以前如何,只看现在的解决方法,尽量多的收集自己和别人的方案
然后关键的就是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选择出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样,你能海纳百川,具备了条件一,更多的方法,条件二,能有分别好方法的能力,就达到了高效掌握学问的方法
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是谁的方法,只要能解决关键问题,都是好方法。
总结:我们不断学习知识,不但是为了知道更多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建立我们的决策机制和洞察能力。现在的世界不怕没有方法,怕的是找不到合适的。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10
每次读这句话时,就出现在自己眼前一副画面:一位老师要进教室前,把自己的脸一拉,不让自己现出笑容来,以便树立出在孩子们面前的威力。认为这句话是在描述一个状态,一种表现出来的状态,把自己的威力显现出来。直到前几天听课,听到对“稳重”的解释,突然如一股清流,醍醐灌顶,明白了“君子不重则不威”的深切含义。
原来是这样!这里的“重”,并不是我们脸一拉,就能做出来的“重”——君子行不言之教,靠的就是自己这个“重”,就是自身的那份威力。就如《大学》中所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这个重不是我们自己故意的一种姿态,若是一个人德行足够的话,他只要往那里一站,那份量就在那里,不用拉脸,也不用摆姿态,那份“稳重”是自里而外透出来的,是自己的平时德行的积累,是靠自己“学而时习之”;靠“言而有信”;靠自己“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等等一点一点累积起来。那份往那一站的威力,是我们多么羡慕的一种状态。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11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何为重,信也。对内知行合一是为重,心口不一是为轻,对外一言九鼎是为重,巧言令色是为轻。做学问不能身体力行,只知道讲大道理,甚至说的东西自己都不信,这样的学问是不牢固的,无信之人,只会花言巧语,别人又如何信服,更何谈传道。但这个信,要以义为依托,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前一句,讲的是做学问要求真。后一句,无友不如己,讲的是不要刚愎自负,有人是做到了说一是一,真性情,但不能承认自身的错误与缺点,一路走到黑也是不行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学之,思之,行之,改之,这才叫做学问。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12
之所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就是因为地球“重”于月亮,地球之所以围绕太阳转,也是因为太阳“重”于地球,太阳系之所以绕着银河系转,更是因为银河系“重”于太阳系,所以我现在过着微尘般的生活,不是别的,正是我们自己的德行不够,不要说我要在众人面前要有“威”,就连我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威力都不够,这并不是因为自己是个慈母,所以不威,而是自己的德行不够,不够“重”,所以没有足够的威严。学习了这句,我深深的感到惭愧,我还需要好好努力培育自己的德土,把自己的人给做好。
“学则不固”,并不是我理解的,学习了,就不固执了。我真的很惭愧,读了这么久,要写感想了,再次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才知道是“学则不固”的真实含义是,君子不重的话,不仅不威,学的东西也就不稳固了,就像海市蜃楼;就像言而无信一样;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一样。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13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牢固。做人以忠信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孔子对君子的要求:举止庄重、诚实守信、善于学习、知错就改、结交益友,诚然,举止轻浮,花天酒下,只知寻欢作乐,自然威信全无,见贤思齐,结交的朋友,要比自己能力强,这样才能有所进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无道理。
人不要害怕犯错误,知道错了马上改正,依然是君子。在学习上、生活中均如此,知错不改,那么下次又会掉进同一个坑里。错题依然还是做错,学习上自然没有进步,事业上也是如此。
读《论语》,与圣人对话,一同品味人生。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14
写了一周的毛笔字,突然发现自己爱上了写字。因为刘老师的方法,不拘束,不束缚,怎么顺畅怎么写,写着写着发现自己会默写《学而》篇了,不仅仅写的时候脑海里是学而篇,甚至睡觉时,平时,学而篇就一直飘逸在自己的脑海里。心里暗喜,若是这样,我写什么,脑海里就飘逸什么,那我以后《心经》《黄帝内经》《伤寒论》《论语》等等不就都会渐渐默写了吗?不由得我笑了起来。
另外三和书院,还有那么多比自己优秀的同学陪伴,在这里我看到了那么多闪闪发亮的朋友,真是应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后面那句话,“无友不如己者”(没有一个朋友不如我自己的),也就是说,大家都是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特别是听了周爱娥姐的那堂微课分享,他们浙江组里的同学个个那么精进,我还需要好好向他们学习!
所以综上所述,学而篇里最近最打动我的一句话,就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无友不如己者”。也是我在三和书院里最近的感受。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15
孔子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句话,把前面道德修养和学问的先后次序,以及人生的取向,做了一个高度的总结,作为一个有修养的君子,首先要能够自重,厚重,这份厚重源自涵养,而人生的威严也来自逐渐的修养。若取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学问的根本是涵养内心,修正自己。要把这个根深埋,加固,经过什么样的磨砺和波折,都不能动摇,一生都要坚持。
“无友不如己者”古人注解是: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如此,人人皆分出高下,能有朋友乎?
在孔子看来,友并不是同道,不要过多地与不如己者交往,是君子的修身之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和无友不如己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就修身求道而言,不必讲平等博爱,这正如读书一定要读好书,而好书可能是从垃圾文中慢慢筛出来的,我们不必先找垃圾文读了才算尊重作者。
无友不如己者:此句亦有多种解释,说来说去都有点看不懂。不过是在提醒我们“交友要慎重”而已!
如果一个人没有感悟和思考,就无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因此,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感悟,是一个告诫人们要注重自身修养,学习不止,思考感悟的名言。
本内容由学无止ji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45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