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汇总 《大禹治水》优秀教案合集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可以了解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和经历,掌握大禹治水的策略和方法,理解大禹治水的意义和价值。以下是《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汇总,和《大禹治水》优秀教案合集,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汇总 《大禹治水》优秀教案合集

《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1

1.巩固“洪、毒”等15个生字,了解“疏导、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

2.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根据提示,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2.能根据提示,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1.检查词语认读。

(1)洪水 伤害 灾难 痛苦极了

(2)教训 驱赶 恢复 安居乐业

2.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很久很久以前,( )经常泛滥,人们的生活十分( ),鲧没有治好水。他的儿子禹吸取了( ),治好了水,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过渡:那么,当年大禹治理的是怎样的一场洪水?他又是怎样制服这洪水的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隧道,一起去四千多年前看看吧。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放录像)

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刚才,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洪水怎么样?洪水来势是多么凶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看到这滔滔的洪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老百姓遭到伤害,你的心情怎样?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

(1)指名读。(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二)学习第2—4自然段。

(阅读提示)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洪水过后谁在处理水患?结果如何?用“——”画出你获得的消息。(重点让学生说清人物、治水方法、时间、结果,为后面的“讲故事”做好准备。)

学生自读勾画,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

1.大禹的父亲鲧用什么办法治水的?

“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鲧使用的是什么方法?什么是“筑坝挡水”?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堵)

2.大禹又是用什么方法制服洪水的?

(1)“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

什么是“疏导”的办法呢?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疏)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吗?

(课件出示)“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过渡:做事情找准方法很重要,这样,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还要靠辛苦地努力、坚定的’决心及无私的奉献精神。

(2)哪些地方看出大禹治水决心很大?

(课件出示)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都没进去看一看。十三年啊,四千多个日日夜夜,难道他就不想回家么?想象一下禹三次经过家门时的情景:(课件出示)

a. 他的妻子刚生了他们的儿子,禹在门口听见婴儿哇哇的哭声,他多想 可是,禹想了又想,认为 ,还是狠狠心,走了……

b.他的孩子已经会叫爹了。这一天,他的妻子抱着他们的孩子,站在家门口。孩子挥着小手叫:“爹,爹。”禹的眼眶红了,他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对她的妻子说 ,说完,又走了……

《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所有生字并正确美观的书写“治、洪、姓、理、形”五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把课文的字音都读准了,并且认识生字、写好本课要求的生字。

难点:读好课文中的长句。

对策:让学生来自主朗读。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简介大禹。

3、请小朋友仔细听一个关于大禹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小朋友是否也想来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检查字读情况。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朗读全文。

4、汇报交流并检查字音。

5、范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

6、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治、洪、姓、理、形,指名读。

2、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理、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3、老师范写这些生字。

4、学生在书上描红。

四、作业: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15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细读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

  板书课题,指名读”大禹”。

  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有些句子比较长,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

  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很凶猛?”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2、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

  指名试读。

  学生自由练读。

  集体齐读。

  四、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

  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淳朴、勇敢、坚强的性格特征。

  2、能积极参加交流、讨论,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产生进一步了解民间神话故事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连环画图片、实物投影仪。

  2、看过壁画故事《大禹治水》。

  3、幼儿进行过“治理洪水”的调查收集工作。

  4、活动区域提供“抗洪治水”的图书及录像带等。

  活动过程: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指导语:

  ①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

  ②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

  指导语: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指导语:

  ①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②听了故事后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3、交流调查情况,了解科学防洪的方法。

  (1)交流调查情况。

  指导语:现在有些地方也会发生洪水,人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介绍一下你调查的方法?

  (2)整理归纳调查经验。

  指导语:通过调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延伸活动:

  观看壁画并讲述故事。

  附故事:大禹治水

  禹是一位神仙,他来到人间和阿娇姑娘结了婚,住在山洞里。有一年洪水泛滥,禹告别新婚的妻子,号召人和天神们团结起来到会稽山集合,商量治理洪水的办法。

  禹在去会稽山的路上遇到乡亲,乡亲告诉他阿娇怀孕了。禹听了很高兴,但是约定的时间快到了,他只好托乡亲转达他对妻子的问候。人和神都按时赶到了会稽山。禹说:“我想应该用疏导的方法,让洪水顺着河道流到大海里去。”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于是,禹带领众人动手开凿河道,挖出的’泥土用来填平洪水冲成的大坑。

  大家不停地工作,修了一条又一条河道。又是一天,禹带领人们经过自己的家乡。一位乡亲告诉他阿娇生病了,希望他回家去看看。禹非常想念妻子,可是他想了想说:“治水是大家的事,不能因为我而耽搁了大家。”他托乡亲把草药带给阿娇,又和大家一起上路了。禹去疏导另一条河道时,又经过自己的家乡。一位乡亲对他说:“阿娇快生孩子了,你快去看看她吧!”禹叹了口气说:“不,我回家一天,就耽误一天治水的工作。”禹三次路过自已的家门都没有回家,乡亲们听了这件事十分感动,干起活来更加努力。

  禹非常想念妻子,阿娇也非常想念禹。阿娇天天站在山上等禹胜利归来,渐渐地化成了一块岩石。当禹把洪水完全治理好,回到家乡之后发现妻子已经化成了石头。禹悲痛万分,伤心哭泣,这时石人进裂,跳出了一个小孩。为了纪念孩子的母亲,禹为孩子起名为启。禹被人们拥戴为领袖,称为“大禹王”。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大禹是怎样治水的,激励学生学习大禹一心一意为人民做事、不怕辛苦的精神。

  3、正确认读本课18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本课18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教学难点:知道大禹是怎样治水的,激励学生学习大禹一心一意为人民做事、不怕辛苦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贴有生字的大转盘、印有“识字小博士”字样的小奖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次发大水,洪水滚滚,淹没了大地,冲倒了房屋,人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到处流浪。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鲧,他带领百姓修坝堵水,但是都失败了。鲧的儿子禹看到这种情景,就整天想办法要为人民制伏洪水,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传说故事——《大禹治水》。

  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1、请学生自己先试着读课文,要求:(1)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2)遇到不认识的字先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2、同桌之间交流互读。(1)两人一起读读课文;(2)向同学读读你圈出的字。

  3、学生在小组里分自然段读文,要求:(1)认真听,帮同学指出没有读准的字音;(2)评选出小组的“朗读小状元”。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评议字音是否读准。

  5、交流识字情况。(1)认读词语卡片。

  洪水淹没农田冲倒百姓父亲带领

  修筑才能制伏挖洞水势辛苦入学a、小组合作认读。b、开火车检查。(2)做“大转盘”游戏认读生字。

  〈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很多,在引导学生读文时,教师巡视可发现:有一些字是学生普遍认读困难的,如:“势、淹、伏、制、领”等。因此可以把这些字写在卡片上,贴在课前准备的转盘上。〉

  三、指导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1、用心读课文,想一想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不分日夜、走遍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等词语的意思。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练习把故事讲下来。(1)自己练习讲故事。(2)小组内互相讲述。

  (3)指名讲故事,其他同学仔细听,评议。

  3、大禹为人们制伏了洪水,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同学们,你认为大禹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总结。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

  三、识记字形。

  1、请大家观察生字,想一想怎么记住字形,然后和小伙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一会儿我们来个“识字擂台赛”,看谁的办法最好,记住的生字最多,能成为今天的“识字小博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生字。〉

  2、同学们积极动脑,讨论得很热烈,一定想出了不少好办法,我们的“识字擂台赛”现在开始!〈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老师适时补充、鼓励、总结识字方法。〉

  3、学生试着书写生字,注意要写得美观大方。

  四、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1、阅读〈童年书架〉有关文章。

  2、课下作业:

  回家搜集传说故事,准备召开“民间传说故事擂台赛”。

《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神话故事,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积累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学常识。

  2. 通过朗读课文,分析神话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在探究、质疑‘解疑中培养正确阅读神话作品的良好习惯。

  3. 体会神话寄寓的我们祖先改造自然的愿望和顽强意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重点:

  把握神话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

  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前一阶段,老师看见这样一则新闻:

  2011年8月13日 ,发布:因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给云南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灾害造成云南省11个州市125.3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0人,失踪6人,紧急转移安置16000多人;房屋倒塌1万多间、损坏18000多间;农作物受灾10.7万公顷,绝收1.1万公顷;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

  2.听了这则消息,你想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导入: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代时,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1)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2)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为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3)治水:治理洪水,为人类造福。

  二.通读课文,自学课文。

  1.提出要求。

  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

  3.检测朗读情况。

  检查字音,字义。

  补充解释“息壤”

  4.师生合作了解大意。

  结合书下注释及参考资料了解大意,老师引导,解答难理解的句子。

  5分析鲧治水的原因、方法与结果。

  (1) 原因 :洪水滔天

  (2) 方法: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补充故事:猫头鹰和神鬼告诉鲧可以偷息壤治洪水。

  小结过渡。

  (3)结果: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明确禹的降生。掌握“复”通“腹”

  (4) 你是怎样理解禹降生这个神奇的情节的?

  6.禹治水的方法和结果。

  (1) 为什么要交代禹娶涂山氏女,婚后四日复往治水?是否多余?

  (2)见禹方作熊,为什么惭而去?

  (3)想象禹治水过程的艰辛。

  (4)结果:生猜测,师补充说明。

  三.比较两种治水方法。

  鲧:堙 注重“堵

  禹:布 注重“疏堵“并用

  四.你怎样评价鲧和禹的?

  五.文中那些地方体现了神话的特点 ?

  六.试比较鲧与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有什么不同。

  七总结:

  灾难可怕 齐心协力 御用智慧 可以战胜

  板书设计:

  鲧 堙 堵 失败

  治水

  禹 布 疏堵并用 成功

《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7

文本分析:

本文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练。第1自然段讲治水前洪水经常泛滥,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第2自然段讲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第3自然段讲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文中“十三年、三次、一次、到处奔走”等词语集中体现了大禹的奉献精神;第4自然段讲禹带领人们采用疏导的办法制服了洪水,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课文描述的治水前后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大禹治水的故事对学生来说较陌生,他们对于洪水没有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年纪尚幼,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也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操熏陶的良机,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在朗读、理解中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9个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新词;按照课后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2.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结构。

3.学习第1自然段,想象治水前的景象,了解洪水使人们的生活非常痛苦。

【要点把握】

1.识记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层次。

3.结合第1自然段,想象治水前人们的痛苦生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你们平时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生自由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大禹”。

1.出示大禹图像,简介大禹。

禹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治水英雄,他的父亲是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为治理洪水,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为后人世代传颂。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鼓励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过渡: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他是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先自己解决。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段,相互正音。

3.课件出示三组词语,检查词语认读情况。

水   猛害   然  消

 为   教 动 复

淹没 重新 灾难 耕种

(1)学生自由读一读,不会读的看一看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全班齐读。

(3)教师指导识记、理解词语。

①聚焦“灾”字,字理识字。“宀”表示房子,房子里边着火表示灾难。

②教师读“洪水”“毒蛇猛兽”“伤害”“灾难”四个词,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③出示短语,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这些短语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教训——吸取教训    驱赶——驱赶毒蛇猛兽    恢复——恢复农业生产

(4)学习多音字。

没:méi(没有)(没来)         mò(沉没)(淹没)

重:chónɡ(重新)(重复)    zhònɡ(重要)(体重)

难:nán(难过)(为难)         nàn(灾难)(苦难)

种:zhònɡ(种植)(种地)    zhǒnɡ(种子)(花种)

(5)指导组词,巩固识字。

洪(洪水)(防洪)    毒(毒害)(中毒)   兽(猛兽)(野兽)

伤(受伤)(伤心)    灾(灾害)(洪灾)   难(灾难)(苦难)

仍(仍然)(仍旧)    继(继续)(继承)   续(连续)(陆续)

认(认识)(认真)    训(训练)(训斥)   恢(恢复)(恢宏)

三、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洪水  灾难  知道  三年  认为  被驱赶  农业  生产

2.学生自由读词语,多读几遍。然后观察变色字的结构。

(本课9个会写字,包含上下、左右、独体、半包围四种结构,左右结构的字居多。)

3.教师指导书写,学生书空。

◆左右结构的字:先整体观察,一看宽窄,二看笔画变化,三看穿插避让。

洪 左窄右宽。“共”字两横平行,上横短下横长,下边的撇、点分别对应上边的两竖。

难 左窄右宽。“又”捺变点;“亻”的竖直而长,写在竖中线上,四横之间等距,最后一横稍长。

认 左窄右宽。“人”的撇穿插在“讠”的下面。

被 左右基本等宽。“衤”不要误写成“礻”;注意“皮”的笔顺:横钩、撇、竖、横撇、捺。“又”字横撇短、捺长。

◆上下结构的字

灾“宀”稍扁,覆盖“火”;“火”的笔顺:点、短撇、长撇、捺,左点、短撇相对,长撇、捺舒展。

◆半包围结构的字

道先里后外。“首”略瘦长;“辶”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年 撇从竖中线起笔;“ ”中两横上短下长,分写横中线上线,竖笔在竖中线上。

◆独体字

业先中间后两边,以竖中线为轴,左右对称、左低右高,末笔横长且直。

产“立”中间夹的“丷”两笔都要写短,第五笔横写在横中线上。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主要讲述了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最终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

2.默读、批画,梳理文章的层次。

过渡:大家还记得老师提出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再快速读一读课文,

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哪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

水,哪些地方写了大禹治水的结果。(生边默读边批画)

全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描写了洪水肆虐的危害。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鲧治水九年,还是没有制服洪水。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和治水成功后的景象。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搜集更多关于大禹的传说,和同学交流。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培养孩子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技能目标:

  1、提高小组分工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利用网络(Internet)自主查寻、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中重点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2、对策

  ①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最感人的句子相互交流,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理解。

  ②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和相关资源,学生自己上网获取信息,分析交流,谈出感受。

  三、学习对象分析

  1、学生特点

  本课面向的是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同时,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

  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该阶段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对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热情很高。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信息的查询及理解能力还很欠缺。

  2、相应对策及学法指导

  ①利用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发挥其能动性,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找到答案。

  ②在教师引导下各小组学生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③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见解,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中得到提升。

  四、教法设计及教学策略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为指导,结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去实现,讲故事导入新课,初读故事整体感知,细读故事体验感悟,搜索故事拓展延伸。整节课由故事开始,至故事结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听、说、读、悟多种感官参与,放手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进行个别化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学习的广度。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使认识得到升华。

  2、教学策略

  ①提供资源,方便学生查阅。

  ②师生互动,个别辅导,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总结归纳提升。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1、教学媒体

  ①全部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②利用Realplayer播放洪水泛滥及大地恢复平静的景象。

  ③利用网络(Internet)查找资料(学生操作)

  ④教师制作:A大禹治水的动画及配音课文朗读

  B生字游戏

  C“三过家门而不入”图片、配乐

  D歌曲《为了谁》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炼,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有熏陶感染的作用,学生阅读有独特的体验,语文学习应重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因此,教学中,我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通过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学生已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深入思考,积极表达,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在此过程中,以教材为蓝本,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进而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大禹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检测,回顾内容。

  1、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然而,水也有发怒的时候,当洪水滚滚而来的时候,就变成了一头咆哮的野兽,带给人民无限的恐惧和不幸。于是,从远古时期开始,勤劳智慧的人民就与洪水展开了较量,开始了治理洪水的过程。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课文,学习这篇关于治水的古老传说——《大禹治水》。(板书课题)

  2、在昨天的学习中,同学们积累了很多词语,看看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词语,检测认读。)

  3、请同学们仔细回忆这个故事,你能用上这些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两句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话吗?

  4、谁能从这些词中选几个词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是啊,正是因为这样,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既是对学生识字情况的检测,同时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回顾,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概括能力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走进文本,品读感悟。

  1、出示尝试题:自读课文,想一想,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画出有感受的词或者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交流:在小组内读一读你画出的词或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相机点拨引导如下:

  (1)治理洪水。

  A、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谈感受

  B、启发引导:同学们,文字是有生命的,它能带你回到过去,走进现场(出示第一段):自己轻声地读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想,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多么凶猛的洪水啊!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指导朗读。

  C、总结:是啊,无情的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人们的生活可以用这样的词来形容——悲惨,凄惨,可怜,生不如死,水深火热

  是大禹让人们结束了这种……的生活状况,是他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安宁,欣欣向荣。在这里,治洪前和治洪后人们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因为如此,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课文第一自然段以生动的语句描写了洪水的危害,既是引子,又是铺垫。只有深刻感受到洪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才能进而体会大禹治水的伟大无私与功德无量。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并没有一带而过,而是通过朗读、想象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洪水的肆虐,人们生活的悲惨,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不怕困难。

  A、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英雄,不仅仅在于他做了什么,还在于他是怎么做的?(出示第3段)禹是怎样治水的呢?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抓住“常常”“天蒙蒙亮”“拄着棍子”等词语感受禹治水的艰难与不易。)

  B、创境想象:是啊,大禹治理洪水历经了整整十年,十年间,爬山涉水,所到之处必然都是荒郊野外,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想一想他都会经受哪些磨难和痛苦呢?试着说一说:

  为了治理洪水,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坚强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当他渴了,_______________,当他饿了,_______________,当他累了,_______________。他走遍了_____________,可他_____________。

  C、是的,他所经历的困苦和磨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他却坚持了下来,那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这样一种精神——坚持不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那是因为,他的心里始终想着——老百姓。

  正是这种精神和信念支撑着他完成了治水的伟大工程,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人们心目中——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D、谁来试着读一读?读出他的这种精神。(生生评价,指导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他不怕困难的精神是课文的重点。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文本,直接与课文对话。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进而创设情境,通过说话练习,将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转化为对大禹行为的叙述与歌颂,内化情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阅读——想象——表达——朗读”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情感体验的激发,还培养了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3)三过家门而不入。

  A、生交流。师相机补充:

  三十岁结婚:古人一般结婚比较早,男子一般在20岁左右,女子则在15岁左右。三十岁结婚,在古代来说,已经非常晚了。

  B、出示,填空。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你从这些词语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C、大禹治水共历经了整整十年。十年有多长啊?三千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就连他三次路过家门的时候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路过门口,妻子正生下了儿子,孩子哇哇大叫,他却硬是狠了狠心,没有进去;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看到这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几个数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是啊,大禹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奉献、大公无私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精神!

  D、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一段?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评价,再读。

  【设计意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虽然感人,但毕竟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很远。在这里,通过古人结婚时间的介绍、故事情境的创设、数字的品味可以使学生对大禹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有更深刻的体会。而“副词填空”练习,不仅仅关注内容,体会情感,还将学生的视角引向了作者的表达,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与效果,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运用能力。】

  (4)讲方法。

  禹的治水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不怕困难和勇于付出,还在于他采取了正确的方法,他和父亲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父亲采用了“堵”的方法,水是堵不住的。而他“变堵为疏”,通过疏通水道治理洪水。看来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要有智慧。

  (5)有决心。

  既然课文主要写大禹治水,为什么作者用了这么长的一段文字写禹的父亲治水?在这里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小结:治理洪水寄托了大禹父子两代人的的意愿,也体现了两代人的决心,令人肃然起敬。

  【设计意图:学习本课,大家都会将学习的焦点集中到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却往往忽略了他的决心与智慧。课文中对大禹父亲做法的描写其实并不是多余的,它既让我们看到了两代人为民着想、立誓治水的决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治水所蕴含的智慧与科学的方法,对这两段内容的感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令人叹服!】

  四、深入探究,升华感情。

  1、故事学到这里,相信大禹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心里,现在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课题,想一想,他的名字本是一个字“禹”,为什么人们称他为“大禹”呢?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大”的?(加点)

  (因为禹意志坚强,富于智慧,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个伟大的人物,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大禹”。)

  2、是啊,这一个“大”字饱含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与爱戴,你的心中又升腾起了对他的什么感情?(佩服,感谢,敬爱……)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原则。通过走进语言文字,品读感悟,大禹的形象已经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变得清晰、高大。最后,再回归整体,透过一个看似简单的“大”字,感受人们对他无限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升华情感,内化体验。】

  五、拓展练习,总结结课。

  1、欣赏纪念大禹的作品:也正因为如此,大禹治水的故事被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课件出示雕塑、画像等),人们为他塑像,为他建庙,写诗,做画,通过各种方式纪念、感谢这位伟大的英雄。书上这幅插图就是后人为他做的画。

  2、初识“思维导图”,练笔:刚才我们通过学习,把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提炼成关键词按照一定的思路板书在了黑板上,这就是思维导图。画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我们理清课文思路,抓住文章重点,不断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使用。

  下面再让我们参考思维导图,把对大禹的了解和感受按照这样的句式写下来。如果你能用上黑板上这些关键词会更好。

  他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他就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大禹。

  3、交流分享,评价提升。

  4、总结结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永远记住这个代代相传的故事——大禹治水!

  【设计意图: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已久,在这里,展示有关他的雕塑、画作、诗歌,可以透过人们对他的歌颂与纪念,从另一角度使学生感受到他的伟大及对人们的影响。借助思维导图把对大禹的了解和感受写下来,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作用,梳理课文内容,在以后的预习中尝试运用;另一方面,借助思维导图写话,总结课文,升华情感,将大禹的形象铭刻于学生心目之中。】

《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细读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

  板书课题,指名读大禹。

  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有些句子比较长,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

  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很凶猛?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2、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

  指名试读。

  学生自由练读。

  集体齐读。

  四、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讲述大禹吃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洪水的故事,赞扬他造福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认识,预设以下学习目标:

  1、用自主识字、游戏巩固等形式正确认读10个生字;用不同字音表不同字义的方法区分多音字“倒”和“没”;用扩词的方法区分同音字“治”和“制”;认识衣字旁及表示的意思;正确书写10个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纲背诵课文。

  3、用结合上下文、数量词、生活实际等方式了解“千辛万苦”、“安定”的意思,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书写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数量词、生活实际等了解“千辛万苦”、 “安定”的意思,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初步具备了主动识字的能力。他们喜欢阅读,初步具备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重要词句意思的能力。同时,《大禹治水》这个故事虽年代久远,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通过动画片、课外书籍等,已经对故事有所了解。

  【教学策略】在识字教学中采取自主识字、同伴合作、随文识字、游戏巩固等策略。阅读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朗读指导法、句式比较法、再造想象法等,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出示有关古代传说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猜故事,再大声说出故事的名字。 最后一张定格在《大禹治水》,学生说出名字后板书课题,“治”是生字,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书空“治”  。 齐读课题后,接着问学生,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可能想到用换偏旁或偏旁加旧字的方法来识记。再让学生说说“治水” 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导课环节运用情境创设法,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丰富课程资源。其中“治”字随课题识字,用分散识字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共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难度的句子也要多读几遍。读完后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自主识字。

  第二步,同位合作读生字卡片,不会的互相教一教,然后和同位分享好的识字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体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效融合。

  第三步,请2-3组同位上台交流,交流内容包括:易读错的字音、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及扩词等。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以下生字:

  预设一:学习多音字

  mò  没有

  1.没

  méi 漫过、高过、隐在水中

  2.给红色字注音:

  没有    淹没   没过腰身

  dǎo  竖立的东西躺下来

  1.倒

  dào  位置上下前后翻转

  2.给红色字注音:

  倒立   打倒   摔倒

  先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读音表示不同意思,再引导学生通过注音练习巩固运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仅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根据字义判断字音的方法。

  预设二:区分同音字

  治    治理    (    )   (    )

  制    制服    (    )   (    )

  引导学生学习两个同音字,做扩词练习。教师点拨学生:同音字放在一起积累是识字的好办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扩词练习的方式正确区分运用“治”和“制”,积累识字方法。

  预设三:写字

  学生找出本课中难写的字,重点指导“被”和“制”的书写。先对口令,写字时要做到——一看二描三写,然后通过观察字形、课件演示笔顺、学生书空、先描后写、互评等环节逐步引导学生书写正确、工整、美观。

  衣字旁是本课新认识的偏旁,学习衣字旁时,师相机追问:你还知道哪些带衣字旁的字,引导学生总结衣字旁的字和衣服有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写字姿势、习惯、方法等方面综合指导,引导学生写好汉字,体会偏旁表字义的特点,进一步积累识字方法。

  第四步:游戏巩固识字,我设计了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识字闯关小游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性,又帮助学生巩固识字,同时巧妙地以词串形式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可谓一举三得。

  第三部分:学习课文,随文识字

  第一步:指名分段读课文,继续在语境中识字。

  第二步: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词语“滔滔的洪水”,指名读,让学生猜猜“滔滔”是什么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可以根据偏旁猜字义。

  【设计意图】“滔”是要求认读的字,此处引导学生随文识字。

  指名读全段,读完后让学生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相机引导:没有了田地,没有了房屋,到处流浪就叫“无家可归”。

  【设计意图】此环节运用诵读感悟和再造想象的策略,引导学生感受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危害,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无家可归”。

  第三步:学习第二自然段

  先指名读,思考:大禹治理洪水时做了哪些事?画出有关的句子。

  在小组内交流画的句子和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学生谈到“劈开大山”时,师追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劈”?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师相机引导: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挖通大河、劈开大山,引导洪水,这就是吃尽“千辛万苦”,从而理解“千辛万苦”的意思。

  然后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大家的表情怎样?人们为了吃尽千辛万苦,为什么还这样高兴?

  进行说话练习——人们挖大河、劈大山,吃尽千辛万苦,大家心里想:(    )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有效运用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最后推荐小能手读、表演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背诵本段。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读中感受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培养学生的语感。当堂背诵,更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第四步:学习第三自然段

  以比赛读、挑战读的形式展开。读后互评,说说他哪句读得特别好?学生可能会针对“13年、一次也没有”进行评价。教师顺势出示句式练习,引导学生关注数量词,在比较中体会运用具体数字的好处。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通过朗读感受和句式比较策略,引导学生感受数量词在表现大禹无私奉献精神中的作用。

  第五步:学习第四自然段

  先齐读,再引导学生想象: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现在的生活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会谈到:老百姓又有新房子了,孩子们又可以上学、玩耍了等等,如果谈不到,就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和现在的生活。师相机引导:这样平静稳定的生活就叫“安定的日子”。

  然后出示写话练习,“如果你是古代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夸奖这位伟大的英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运用联系上下文比较、联系实际生活、展开想象等策略理解词语,感受大禹治水给人们带来的安定日子。同时,为学生创造口语表达的语境。

  第四部分:作业设计

  ★ 把大禹治水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搜集其他伟大英雄的故事,参加班级故事会。

  【设计意图】以上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扩大阅读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读书习惯。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一位为民造福的伟大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治理洪水的艰苦和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大禹治水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数量词的运用和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在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大禹治水(齐读课题)

  (1)“治”是本课中一个新学的生字,伸出你的小手认真地写写这个字。组词游戏:治,(板书:治理)

  (2)课文里还有一个字,也读“制”,从文中找个词:制服(板书:制服)

  2、大禹治理、制服的是什么?(板书:洪水)指导读出水的气势。

  3、齐读黑板上的词,说说课文里的主要内容。

  过渡: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理洪水,最终制服了洪水。洪水怎么样呢?造成哪些灾害?他是怎样治水的呢?结果怎样?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再一次去感受那一场特大的水灾!

  (二)学习第一节,感受洪水之猛,百姓之苦。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小节,读着读着,你知道了什么呢?(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2、老师相信小朋友们都会读了。哪位小朋友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呢?你肯定读懂了什么,能告诉我们吗?(交流读懂的内容,引导学生说话)

  (1)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2)洪水很大、老百姓没东西吃,没地方住。你从哪几个词读出来的呢?(无家可归)

  (3)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么厉害的洪水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放视频)

  (4)师:是呀,洪水像猛兽一样,向老百姓冲来,它冲倒了人们的房屋,夺走了人们的生命,害得多少孩子失去了父母,害得人们家破人亡。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老百姓,你会什么心情?(指名说后再读。)

  3、多凶猛的洪水,多痛苦的生活呀!谁来带着这样的感觉把第一段读好?

  (三)学习第二节,感受治水之艰辛

  1、你看,你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日子。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个别读、指导读,齐表决心。

  2、治理两个字说起来容易,那做起来又谈何容易!那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在治理洪水中,他做了哪几件事呢?小朋友们,去课文第二小节里读一读,找一找。

  3、咱们先来看看禹做的第一件事?看看他再干什么?齐读,出示: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1)水流是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到地势低的地方,地势的高或者低就叫地形。

  如果我们要查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就得爬很多高山,过很多大河,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

  (2)千山万水(课件出示千山万水图)

  (3)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会吃哪些苦呢?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

  (4)师补充。传说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由于走的路太多了,两条腿上划出了一道道的血痕,由于过的河太多了,得了严重的腿病。更厉害的’是,由于长时间地浸泡在水中,他两只脚上的趾甲全部被泡掉啦,露出了鲜红鲜红的肉。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拄着拐棍,一步一步地坚持走遍了这千山万水。你们说,大禹吃的苦多吗?

  (5)千辛万苦(指导朗读)

  (6)朗读句子: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4、多不容易啊,引读,大禹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查看——。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他还做了什么?

  5、指名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1)这有两个数字九,是什么意思?(很多山,很多河)(朗读训练,读出数量多)

  (2)师:挖通九条大河是怎么回事?我给大家画一画。(简笔画理解,师边画边讲解)(板画:大河):这儿是一条大河,这里是还有一条大河。挖通就是指把这两条大河给连通。为什么要连通呢?当洪水来临的时候,这条河装不下这么多的洪水,于是,通过这儿流到了这条河,这条河如果还是装不下,那就流到另外一条河,最后流入了大海。挖的这部分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画是很轻松的事,可真的要挖起来,那可就不那么简单啦。你们知道,这两条河之间,相距多远吗?你们猜猜看。我查了查资料,这两条河之间大约要九十多公里,相当于九万多米啊。这九万多米长的距离,要一锹一锹地去挖,非常辛苦。比这更辛苦的还有,如果河与河之间有一座大山,(板画:大山)那还得劈开大山。河挖到这,遇到山了,过不去,那就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搬,挖,把这座山分成两半,让河水从这流到这条河。

  大家看图画(示课件,描述情景)这就是大禹带着老百姓在挖山的情景。他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挖下来,还要把成千上万的石头再一车一车地运到远处去。多辛苦啊!劈开一座山已经是万分辛苦啦,他们要劈开多少座?(九座)(再次强调千辛万苦)

  6、读中体会挖河劈山的辛苦。

  7、通过第二节的学习,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怕困难勇敢聪明不怕吃苦)的伟大英雄。

  (四)学习第三小节,感受大禹的献身精神

  1、过渡。大禹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吃尽千辛万苦,一干就是十三年。在这些年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课文中就写了其中的一件。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第三小节。(学生自由读书。)

  2、巧读数字强化情感

  (1)生完成课堂练习(纸质练习)

  (2)(演示课件,数字填空)理解每个数字的意义,并指导朗读

  师:小朋友们,透过这些红色的数字,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成为后世颂扬的英雄。文章选材精当、语言简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学写“荒、雄”两个生字。在具体语境中学习多音字“处”。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随文理解并积累“叮嘱、开凿、垒起、仅仅、四处逃荒、草丘山冈、欣欣向荣、英雄”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练习表达。

  4.通过抓文章题目,删去次要内容,提炼关键词句,合并段意法全方位初步把握大禹治水的故事内容,体会大禹的智慧,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抓文章题目,删去次要内容,提炼关键词句,合并段意法全方位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练习表达。

  【教学难点】

  初步把握大禹治水的故事内容,体会大禹的智慧,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课时数】二课时

  【课程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任务】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大禹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巧读课题,激趣导入

  1.观察插图,说神话故事名。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出示带有多音字“处”的句子,在具体语境中读好多音字“处”。

  ②读词叮嘱,再读带叮嘱的句子,体会其意思,创设具体情境积累运用叮嘱一词。

  3.运用“删去次要内容,提炼关键语句”概括每一段内容。(1、2自然段老师引导运用这种方法,3、4、5自然段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运用这种方法尝试自己概括。)

  4.合并段意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方法渗透尤为重要,教会学生学会阅读,运用“删去次要内容,提炼关键语句”概括每段内容,合并段意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学会这种方法,主动阅读。

  三、品读感悟,体验情感

  1.为什么治水

  ①创设情境,师范读第一自然段,生想象。师随机导读,随文理解“四处逃荒”。学写“荒”字。

  ②面对这样的情景,大禹心理怎么想,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2.怎样治水

  ①默读,划出鲧和禹治水方法的句子。随机指导朗读。在读中对比鲧和禹治水方法的不同,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堵、引”,体会禹的智慧。

  ②找出圈划禹治水动作的词。开凿、挖通、垒起。抓住动词就能把你要做的事情写清楚。运用有关动词介绍你做的事情。由这些动词想开去,遇到哪些困难,感情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③导读:“晚上,……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想象练说:他会遇到哪些困难?点拨:这么多困难,禹退缩了吗?为什么?感情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④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找出本段中心句,抓住“才、仅仅,却”体会表达的语气,意思。创设情境,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配乐读:“为了治水,……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体会禹的奉献。

  3.治水结果

  ①指名读,由欣欣向荣这个词语你想到什么画面,想象练说:洪水退了,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②引读最后一句,指导写“雄”字。

  教学评价:抓文章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想象大禹治水遇到的各种困难,由内容想开去,一次次品悟中,一次次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四、复述故事,总结全文。

  复述故事,编创连环画。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五、作业

  编创连环画,阅读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14

一、课文分析:

  本课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教学时要求学生抓住“经常、凶猛”两个词来理解当时洪水的危害。教师可通过录像让学生理解。

  第二段写大禹带领老百姓治水,教学时以“一心治水”这段的重点词进行教学。从“凿山开渠”中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从“日夜不停、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每天”认识到大禹的“一心治水”。

  第三段是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治水。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教学方法:找出时间、家里发生什么事,大禹怎么做为什么大禹要这样做

  第四段写洪水被制服,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重点词“辛勤、终于、制服、安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并以此来理解句子意思。

  2、能找出课文中按时间顺序写的,并能把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找出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教学重点:能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并以此来理解句子意思。

  教学难点: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教具:录像机一台、《大禹治水》录像片、幻灯片、幻灯机一台

  教学过程:

  二、复习引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禹治水》第一自然段,请大家看录像,这就课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情景,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感受,那就请大家用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指名领读,齐读)

  说说看读完了这个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我知道了大禹在怎样一种情况下决定去治理洪水,那么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

  三、新授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大声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随机板书:“一心治水:日夜不停、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每天”

  3、比较句子:大禹带领老百姓凿山开渠,忙的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总结学法:学习句子时要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学习。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禹在一心治水,我们还能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禹是一心治水的?接下来请看第三自然段。

  1、自由大声读第三段,边读边用笔划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2、填表

  时间 家里什么事 大禹是怎样做的

  有一天 妻子刚生下孩子 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

  几年后 儿子挥着小手要爸爸 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赶紧赶路

  又过了几年 儿子已十多岁了 让儿子告诉妈妈,等治好洪水一定回家。脚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3、说说大禹为什么会三过家门而不入?

  4、根据表格复述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经过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段学习,你来说说看你知道了大禹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们来看看大禹治水的结果。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比较:经过辛勤劳动,洪水被制服了。

  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四、拓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去学习“愚公移山”。下节语文课进行交流。

《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15

预习提示

  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其中二、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十个生字,会写七个。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课前自己阅读,做到能用简练的语言说出大概的意思。

  教师准备

  大禹治水的历史及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中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认真地读了,把你读的故事简单介绍给大家。

  师:是的,《后羿射日》、《夸夫逐日》、《女娲补天》……等等神话故事都歌颂了真、善、美,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大禹治水》。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板书课题)如果让你针对课题来提问,会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疏理板书:为什么治水?怎样治水?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边读边为自己的问题找答案。

  生自读课文,同学互动,检查识字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师生评点正音。

  分小节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解决提出的三个问题。

  细读课文,体验感悟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这个小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再细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究竟哪些原因使大禹投入了治水中呢?课文中哪些段落写到了原因?

  生读第一、二自然段,理清大禹治水的两个原因。

  (引导学生找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来自自然的:洪水淹没村庄、冲毁房屋;二是来自父亲的:治水不利,临终嘱托。)

  师:是啊!看到洪水带来的危害,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大禹坚定了治洪的信念,他是怎样治水的呢?你觉得大禹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里看出?

  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受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教师适时点拨,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顺序,教师确定自己的教学进程,可抓住以下几个句子引导学生着重理解: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过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引导学生比较大禹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不同之处,体会大禹的聪明。)

  “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拄着棍子走路。”

  (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大禹为了治水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大禹公而私的奉献精神。

  (教师补充“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课件配画面: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他每天到处奔波,一心治水。有一天,大禹经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生下孩子。大禹听到孩子哇哇的啼哭声,可是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几年后,大禹又经过家门口,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儿子挥着小手在叫爸爸。大禹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抓紧时间赶路了。又过了几年,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大禹让儿子告诉妈妈,等治好洪水后一定回家。大禹说完就脚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的,大禹就是这样一个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了人们,一心扑在治水上。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崇敬一起来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同时音乐响起。)生读句子。

  师:(课件将本段中的词语:“才、仅仅、就、却”打成红色。)请同学们注意文中的红色的字,再读这一段,体会词语中包含的意思。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感受?在你的心目中,大禹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体会出大禹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读五自然段:理解“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师:洪水终于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象,同学们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师:看到这种现象你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最后一段……

  师:谈谈你对“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这句话的理解。搜集故事,拓展延伸

  师: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的爱戴的英雄,在漫漫历长河中,在我们的周围、身边,也有很多像大禹那样舍小家、顾大家的英雄,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你心目中的英雄资料,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各位小伙伴,上面这些都是有关于《大禹治水》一等奖教学设计汇总 的优质内容,相信以上这些内容中一定有大家在书写过程中所需要的东西,希望它们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书写灵感上的启发。如果喜欢小编这期分享的内容,也请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qingf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55369.html

(0)
qingfanqingf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